(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科学研究水平是世界各国争相关注的焦点, 当前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又是知识传播的基地。由于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 活动,其本身具有一定得复杂性,研究课题和成果的评价工作极为复杂,存在的问题也 不少。因此,为了促进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高校科研评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 思考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结合教育学和管理 学的理论知识,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 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对策,这对优化科研资源配 置, 解决当前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不合理现象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参 考作用。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评价方法、标准的问 题:方法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化;二是评价制度问题: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重视 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只看重成果产出速度而不是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只看重应用研究 而忽视基础研究、只看重科研成果而不是重视成果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有评价目的、 制度的偏离;忽视学科差异性;忽视科研活动自身的规律性。 解决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目的、标准, 把教师发展放在首位,以“教师为本”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一是以提高 科研绩效为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是根据文理科差异性,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 的评价标准体系;三是注重创新质量的评价;四是突出成果转化;五是完善科研激励机 制;六是开放、透明化评价过程;最后是制定适合不同需求的科学的评价周期。 关键词:科研;高校教师;教师科研评价;评价制度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ii abstract the whole world has placed increasingly great empha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currentl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ate innovation system, college is both the bas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ropag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fficulties on research project and result evaluation, its vital 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on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us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investigation method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treat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n colleg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new plans, which would work 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olving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of colleg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hrough researching our countrys colleg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it existe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 imperfect method and simplified standard of evaluation; second, evaluation system, mostly value the number of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gnore the quality and scientific meaning; only value its output speed, not obey the rul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t great store by applied research, neglect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nly put store by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eglect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trace it to its cause, as follows mainly deviation of evaluation aim and system, ignorance to the subject diversity and regula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n our countrys colleg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is to make clear the aim and standard, put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firstteacher oriented, to set up and amplify colleg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one is to aim to the increas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and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ration; two, draw up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system that suited to the nature of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rt and science variability; three, lay emphasis on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quality; four, give prominence to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five, consumm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system; six, make evaluation process open and transparent; lastly, formulate scientific evaluation cycle which meet different need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ge teachers;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evaluation system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 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各国纷纷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 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 接或间接资助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 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 命。为了合理的配置资源,给科研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科学研究的评价已成为 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形势,这也带动了国家其他事 业的发展,其中,高等教育事业尤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国家科 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普遍认识 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 家的核心竞争力。据报道,2003 年我国高等学校 r&d 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达 162.3 亿元, 比上年增加了 31.8 亿元,增长率为 24.4%。按汇率折算,2003 年我国高等学校的 r&d 经费支出为 19.6 亿美元 1。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特 别是对于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对高校科研活动的评价,也就 成为一个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从相关结果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 校在教师科研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评价标准单一、指标不尽合理等,已经成为 影响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目前高校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 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都不同程度上与高校科研评价制度中存在 的种种弊端有关。因此,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的评价,使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能够投入到科 学研究最需要的地方,提高高校科研对社会的贡献率,便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与技术指标2004-2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2 1.1.2 研究意义 高校科研评价的结果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教 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的 科研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励教师勇于从事原始性创新研究。由于科研 量化考核的结果同教师的岗位津贴、岗位级别、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 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大家真正感觉到干多干少不一 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通过绩效评价,科技人员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 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2)有利于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之一,高校为国家科技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也为国家科技的发展提 供了理论基础和一大批应用、开发科技成果 1。因此,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有利于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通过评价证明资助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从而 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经费的支持。 (3)用作检查科研活动的效率或效果,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者、科研经费资助者 或科研人员本身对科研执行情况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的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教学、 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基本职能,而科研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水平和发展潜力,科研 工作绩效的高低关系到院校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院校的科研功 能和效率做出阶段性评价,能够使科研管理部门明确全校科研业绩的状态,包括全校科 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功能发挥,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和产出水平,科研任务的 完成效果以及科研产出的质量水平等,摸清院校科研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反馈原理,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 (4)提供解决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不合理现象的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科研 评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单化绝对化;以期刊的等级评定论文的 质量; 片面化、 扩大化应用 sci 评价工具等等。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科研评定方法, 实行多层次分类评价,并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1.2 相关概念界定 1 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 3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2.1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一词来源于英文的 research,由前缀 re(再度、反复之意)与 search (探索、寻求之意)组成,合起来的意思是反复探索。英国牛津大辞典及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 “研究与开发,是为了增加知识量,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 社会知识的探索,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用途所从事的系统创造性工作。 ” 1.2.2 科研评价 “评价是指由评价主体鉴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角度,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某种价值 标准,对评价客体的属性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并用以度量评价客体的行为过程。 ”一 般来说,评价活动涉及五大要素:1. 评价主体,也可称为评价者,指实施评价行为的 群体,它可以是政府、专家、公众、市场等;2. 评价客体,或称评价对象,指被评价 的事物或人;3. 评价目标,指整个评价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总和;4. 评价指标,或 称评价标准,指根据评价目标所选定的评价对象的一组属性;5. 评价策略,即如何利 用评价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属性进行测定的方法、程序及模型。在评价活动中,评价的五 个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系统。 评价活动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总是努力追求规律性与目 的性相统一, 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一种心理活动, 因而评价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高校科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研包括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 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狭义的研究仅指前者 1。本文所论述的科研是指以发 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 教师科研评价就是评价主体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 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1.3 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科研评价活动在发达国家已经呈现出系统化、制度化、常规 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是最早开展科研评价的国家,1993 年美国第 103 届国会颁布了“政 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gpra) ,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活动,并将政府 资助的科研机构和科研活动纳入了绩效评估的范畴。 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简称 rae)以同行评价为主要方法,评价在清晰、一致、 1 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度教育研究,2004(1): 52-56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4 持续、可靠、高效、公平、平等、透明的原则下进行。评价主要有两个步骤:机构申请、 专家组评价。日本的科技评价包括机构评价、课题评价以及人员评价,但没有科技成果 评价。日本的评价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德国联邦政府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强 调要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价。但是,目前在德国开展科研评价的还是个别的大学。 大量的文献表明,在科研评价标准与方法体系方面,国外虽然存在许多差异,但从 总体上来说, 国外大学科研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4 个方面: 研究成果的数量、 质量、 影响, 以及产生的技术、经济或社会效益方面的途径。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科研评价的标准非 常重视科研产出 1。 美、欧等发达国家对科研评价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初一般是采用定性分析 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此人们逐渐把一些文献计量学、数学和经 济学等学科的方法引入科研评价中来,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科研评价逐步进入定 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阶段。成立于 1950 年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于 上世纪 70 年代成立评估办公室之初就开始探索基础研究及其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方法, 1976 年形成了这一领域的经典报告作为评估方法的文献计量学 。实践表明,文献计 量指标的评价结果和同行评议结果常常是高度吻合。文献计量分析是以出版物、出版物 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等为依据,对相关科研实体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的优点可以弥补定性评价的不足。 在国际上运用最多的高校科研的客观评价工具则是菲 尔德主持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 (简称 sci)数据库。而目前对文献计量理论和方法 开展前沿研究的代表是美国费城的isi和新泽西的chi研究公司从事 科学与工程指标 的分析工作。 此外,在科研评价方法的运用方面,国外学者还进行了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 研究尝试。 如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运筹学家 t.l.saaty 教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用 于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并在实践中迅速得 到了推广和应用。1978 年,美国 texas 大学运筹学家 a.charnes 教授、w.w.cooper 教 授等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用于评价有限多个 单位的相对有效性。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科研评价特别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评价是以 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荷兰大学协会相 信文献计量分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因此,进行科研评价时采用在由专家组成的评价委 员会的基础上辅以对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赋等级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 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j.高教管理,2005(9): 1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我国的科研评价起步较晚,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是行政决定阶段。在那 个时代,基本上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科研评价往往被政治所取代。第二阶段是建立 同行评议的初级阶段。198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一个由科学共同体在 内的专家民主决策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才被正式引入到国内。此后,国家 社科基金会、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科研项目评审均建立了同行评议机制。 我国的高校科研评价系统可划分为科学共同体组织、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三个部 分。但目前我国的评价系统仅有政府系统发生了效力,而学会、民间评价系统所发挥的 作用十分有限 1。在科研评价的基本方式上主要有绩效考评和项目鉴定两种形式。 王明和等人根据高校社科科研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以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为主 线,以获得科研经费数、通过鉴定或结题的科技成果项目数、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数、 科研成果奖励数为主要内容, 设计出了高校社科相对实用的科研工作业绩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 2。而王迪钊则从工科类院校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特点出发,指出科研绩效存在着的 多种不同的表示形式 3。刘开源则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科研工作量化管理是对 教师科研工作绩效的考核,提出了科研量化管理的量化范围和具体计分办法。其中 sci 等文献检索是当前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4。冯敏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实例的 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普通高校的科研评价存在着单纯依赖于核心期刊评价、 跨学科评价以 及客观性评价等问题,提出普通高校应针对自身实际,逐步实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化, 制定新的适合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 5。陈曦、李晓轩等则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和 评价的程序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认为评价的方法应从定量问题和定性同行评议的问 题两方面考虑而评价程序则应注重评价的反馈和个体的发展等 6。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首先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 理,并阐述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特性及方法,指出了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历史必然 性和显现出来的不完善性。其次,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 从中归纳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与国外科研评价相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 1 丁福虎.中西方科技评价方式的比较j.云南科技管理与交流,2002(3):47-49 2 王明和,刘强,张晓耘,陈天欢.高校社科科研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3) 3 王迪钊.工科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6) 4 刘开源.高校科研工作量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5 冯敏.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 3 期 6 陈曦,李晓轩,谢晓非.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2002 年 11 月,第 23 卷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6 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对策。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教育类及科研管理类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而对目前的研究成 果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而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能比较切实地了解我国高校在教师科研评价的 现状,并能更好的了解教师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就是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跟国外教师 科研评价的对比,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能提出更有利的建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 2 章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概述 2.1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发展历程 教师评价并不是什么新的活动,一般地说,自学校产生的时候起就开始有教师评价 的活动。现代意义的科研评价较早地出现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之初, 美国就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其对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被认为是科研评价的雏 形。但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较为系统的科研评价活动还很少见。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由于西方国家认识到科研对国家安全、经济增长、人类健康以及社会进步具有 巨大作用,促使它们普遍对科研加大投入,与此同时,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以加强管理 显得日益迫切,科研评价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科 研评价发展的高峰,在此期间,科技管理专家、经济学家通过移植经济学、管理学和社 会学等学科领域的方法,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比较系统的评价方法, 并且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综合利用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利益和影响进行了评价。 当前,在西方国家,包括科学和技术在内的评价活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宏观科技管理 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我国教师科研评价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一)行政导向的合格评价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后期) 。随着高等 学校各项秩序的恢复,高等学校的各项新制度和新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978 年国务院 发布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报告 ,恢复了建国初期的高校 教师职务制度。1979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 , 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考核发布了指导性意见,要求主要从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及工作成绩 方面来考核教师。1981 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提出了各高校 要根据各自情况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 这一阶段只是初步出台了评价教师工作制度,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尚未作出系统、明 确的规定,而是规定高校教师每周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时数。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以定性 评价为主,由行政部门组织的年终或学期末教师评价中,教师要对自己完成教学、科学 研究等任务的情况进行小结,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根据平时考查、了解的情况,签署评 语,报系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逐步签署意见上报给学校后,由学校签署最后意见并将考 1 田静,生云龙,杨长青.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迁历程与阶段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8 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若干等级。 (二)职务评审导向的量化评价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中后期) 。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教师提高教育 水平、学术水平及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986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 校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意见 ,标志着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制度向 聘任制改革的开始。此后,我国高校对教师职务评定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经常化。学 校明确规定了聘任教师应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考 核成绩作为晋升、调薪、奖励和能否续聘或继续任命的依据。 这个阶段评价的主要变化是由行政主导的合格评价发展成为职务评审导向的量化 评价,突出特点是各个高校在评价方式上开始分化,一些高校制定了详细的量化指标模 式及量化考核评价办法。 有的高校还出台了学时数、 论文数、 获奖级别等可以换算为 “分 数”的量化评价办法,把以科研成果、论文作为硬指标来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工作的 优劣,把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晋升、聘用结合起来,体现了考核评价的重要性,充 分发挥了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但在对教师的导向上,造成了两个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方 面对教师评价中科研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教师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的倾向更加普遍;另 一方面受国内外各种对高校排名的影响, 各高校把对科研工作数量的追求作为对教师工 作的导向,导致教师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后果愈加严重。 (三)分配导向的综合量化评价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这一阶段, 教师评价的方式、方法更显重要,主要由于教师评价的激励措施逐步加强,突出体现为 评价结果与分配挂钩的倾向。 在国家下发了学校有权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分配办法 和津贴标准后,不少高校开始探索推行与效益津贴分配密切挂钩的评价办法。一些高校 把对教师效益津贴的发放多少与其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挂钩。随 着科技的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一些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纷纷采取 综合量化的模式,引入了科学的测量、统计方法,如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科学地确定加 权系数等,以及详细的算分办法和与效益津贴的换算关系,得分的多少与效益津贴直接 挂钩。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在实施初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一 些高校的科研经费、文章数量得到快速增长。但同时对量化考评进行批评的声音也不断 出现,争论最多的问题包括把源于企业生产线上的“计件制”用于评价从事脑力劳动的 教师是否合适等。过度的量化评价与收入、职称评定的直接挂钩鼓励了一些教师的急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近利行为,甚至助长了学风的腐败,不利于高校产生原创性的成果。于是在这一阶段国 家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科技评估规范 、 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 学技术评价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各科研机构根据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 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避免简单化、 “一刀 切” ,并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一方面,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正经历逐步完善的过程;另 一方面,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从教师评价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评价方法不 完善,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结果与效益挂钩及忽视教师成长等。 2.2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特性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科研评价具有民主性。科研评价的方法来 源于社会科学,并且社会科学的民主传统强调科研评价应具有民主性,在评价时充分听 取科学家的意见,考察政府在资助科学方面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 果,将评价结果公布于众。科研评价具有管理咨询性质。通过科研评价,掌握解决科 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证明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就,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 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讲,科研评价具有管理咨询特征。科研评价一般偏好于对绩效的 测度。 从目前开展的评价工作来看, 许多评价都把精确的绩效指标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 据此系统地、准确地评价科研工作的实施情况及其成就,向未达到预定目标的起警示作 用,对已达到预定目标的起鼓舞、推动作用 1。 2.3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方法 (一)成果计算法 这是一种直接计算科研成果数量的方法 2。对学校而言,科研成果的数量往往反映 了学校科研的实力和水平;对教师而言,科研成果的数量往往也反映了教师科研的能力 与水平。 由于成果计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因而它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 在具体计算时, 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出版物(包括著作、论文等)直接加总,二是使用加权法计算。 由于不同出版物的价值和影响不同,在计算出版物的总数时,通过对不同的成果赋予不 1 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3):33-34 2 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10 同权重的加权法已被多数研究者采用。比如一本书同几篇文章相当、核心刊物上发表的 文章相当于几篇非核心刊物上的文章、 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相当于几篇省部级刊物 上的文章等。但是,成果计数法往往会导致许多低质量作品的产生,在具体计算时,只 计算核心刊物(特别是目前各学校自行规定的核心刊物)上的文章,就意味着忽略了在 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而在确定权重时也存在一定的任意性。比如,用刊物的行政级 别来代表文章的水平并不合适,因为国家级团体办的刊物并不一定代表国家级水平,二 者往往并无必然的联系。此外,由于不同学科发表文章的难易程度不同,不同学科核心 刊物的数量不同,运用成果计数法很难进行跨学科或跨学校性质的比较。 (二)引用分析法 这是一种通过统计出版物被引用次数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方法,是一种相对的评价方 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的,质量高的文章或研究成果被 引用的次数就多,与成果计数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客观。有学者曾对 30 位物理、化 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之前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了分析, 发现他们的论文被 引用次数平均为 169 次,超过同期同行们的平均引用次数 5.51 次的 30 倍。考虑到诺贝 尔获得者的成果较多,即使是计算他们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数,其每篇文章被引用次数 (2.9 次)也超过同期同学科平均引用次数(1.57 次)的近 2 倍。虽然收集论文或作者 被引用次数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设在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门从事 这项工作,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1969 首次出版) 、科学引文索引 (sci) (1961 首次出版)和文学与人类科学引文索引(ahci) (1978 首次出版)被作为 评价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的具体指标。一般认为,进入该索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一所大 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引用分析法是评价高校或个人的科研质量的一种有效的 方法。 但是引用分析法并不完善,不能迷信这种方法。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引用的任意 性。这是因为引用并不总是与科研质量相联系。一些文章不是在肯定意义上而是在否定 意义被引用的,它之所以被引用只是因为其观点错误或是与另一些人相矛盾;一些引用 是不经意的,或是在没有看完甚至是在错误理解被引用文章的情况下引用的;引用中大 量存在的作者引用自己文章或是引用自己熟悉的朋友的文章的情况, 就难以判断引用是 与论文质量相关还是与个人感情相连。引用的局部性。引用次数的统计并没有包括全 面的、所有的引用,而且学科领域不同、杂志要求的不同等也会造成引用的差异和难以 进行全面的引用分析。引用的滞后性。许多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往往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经过许多年后才会被人认识和引用,许多年轻教师的文章有时要等到出名后才会被引 用,这使得引用分析法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评价法 科研收入评价既是用教师所承担科研课题的科研经费数来作为评价其科研水平的 方法。教师的科研经费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科研的投入因素,也可作为产出因素,因为 科研经费的取得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其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总体科研 水平。这种方法是利用了经济学上的市场份额的概念,某种产品的质量或竞争力如何, 从其在同类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便可一目了然,教师的科研经费的多少,也正体现了 教师科研经费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科研的竞争力。当然,用科研经费作为评价教师科研的 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 因为许多能带来极高声誉的研究, 并不一定需要较多的研究经费, 科研经费只是科研的投入,并不能代表科研的最终成果和科研的质量,追求研究经费的 最大化,也会使教师的学术活动转移到能得到更多经费的科研项目。 (四)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由同行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由于同行业专家最能了解研究 工作的水平和价值,因而它是一种最有效和常用的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方法,在教师评 职称与提升中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同行评价所存在的最大的不足是评价缺乏客观的标 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受到专家的感情、思想观点和其他因素的 影响。比如,评价往往会受个别专家或领导的意图左右等,而当教师的研究成果是注重 应用性、 经验性而不是理论性、 学术性时, 同行专家评价的适用范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12 第 3 章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分析 3.1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伴随中国科研评价活动的不断开展,教师科研评价的重要性不断被人们认识,教师 科研评价内在的复杂性及其与科研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逐渐被认识, 如何建立适宜的 教师科研评价机制以使科研评价的功能达到最佳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教 师科研评价虽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真正开始在实践中摸索,虽已取得了一 些成绩,但目前还处在初步的探索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教师考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对教 师科研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年度考核三种形 式中。总的来说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从内容、程序、主体、方法、结果的运用方面可归纳 如下:评价内容:包括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著作、获奖成果、专 利、学术活动。评价程序:学校成立考核委员会,由校党政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 人组成,日常事物由人事处承担。院系及有关部门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考 核工作,考核程序自上而下。具体步骤:首先由教师写个人总结,填写考核表,院系考 核小组对教师进行测评打分,确定评价等次,上报学校考核工作办公室,学校考核办审 核院系结果,公布优秀人员名单。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院系领导及对科研成果进行评 价的同行专家。评价方法主要有文献计量法、经济计量方法及同行评议法,但各高校 普遍采用定量评价,将教师科研成果等情况赋值定分,加权平均。评价结果的运用: 考评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考核、评优等考评的基本依据,同时也与效益津贴、 年终奖金等福利挂钩。 下表是笔者列举的某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考核标准,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到高校对教 师科研评价工作的考评主要以定量为主, 将考核项目分解后确定多种不同的考核基本要 素, 并给予每项赋以不同的分值, 最后根据所测评出来的总分值确定被评者考核的等级; 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不能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研究者的实际科研水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成果类别 分值 学术专著 10 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或国际上同行专家认可 10 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8 一般国家级期刊或一般国内期刊 6 省级学术期刊专业论文 4 国际或全国性会议论文并收入公开出版论文集 2 论文全国权威检索期刊收录 2 论文全国性学术文稿期刊收录 1 国家发明,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25、23、20 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20、18、15 州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15、13、10 本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5、3、1 鉴定成果根据其社会、经济效益参照,获奖成果项量分,以鉴 定级别和档次按相关级别等次奖的 50量分 12.55 发明专利每项、实施后效益显著(年产值 100 万元以上) 3、5 适用新型专利每项、实施后效益显著(年产值 100 万元以上) 1、5 3.1.1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方法、标准问题 (1)评价方法不完善 科研评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当前高校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本意 在于减少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包括避免由于评价制度的漏洞而给评价结果带来的水分 等。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科研评价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相对客观,多少论文、多 少著作字数似乎体现“量”的标准,学术刊物、出版社的级别似乎体现“质”的标准。 但实际上这种“量”与“质”的标准都值得怀疑。 首先, “量”的标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论著字数、数量的多 少与其本身质量的好坏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们不可能仅凭字数或数量的多少来认定 成果的优劣。 其次, “质”的标准也不尽合理,因为不少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所谓级别往往都是 与行政级别挂钩的,而行政级别与学术级别是两码事,行政级别高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学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探析 14 术水平高。这种过分地抬高定量评价的好处,却忘记定量评价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基 于定性的同行评议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的,同时,某些简单的量化标准并没有能够完全反 映评价对象的实际特征,相反在这种评价机制引导下,正在造成某些科研人员、科研活 动不健康发展。 (2)评价标准单一化 现在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不管评价目的是否相同均采用论文、 著作及科研项目等 源生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在这种单一化评价标准的使用过程中反映的是以数量来衡量教 师的科研水平是不科学的, 它不能完全反映科研活动的差异、 多样性和不可比性等特点, 并且这种数字化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如探索性、创新性、长期性和研究成 果价值显现的滞后性。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普遍采用量化考核的方 式,无论是职称的评聘,还是文理科、基础理论研究或是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统统都按一 套标准,导致了为凑数而写文章。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科研成果的数量化、等级化,有 利于管理效率提高。但是这样单一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 科之间科研的特点,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 需求,造成他们情感上的抵触,不利于科研的发展。此外,不同学科其学术研究具有各 自的独特性, 以同一种评价制度来统一评价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 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 公平和公正。 3.1.2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问题 (1)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重视其质量和科学意义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绝对不是低质量成果的简单累加,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加, 不仅不能取得创新型成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科技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学术浮躁和学术 造假。我国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 1994 年至 2004 年十年 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 120 位之后。在全国政协“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 “一个人 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了不起的事就很不容易了。科技创新重在质量,不能盲目追求论文 数量。 ”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 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 ,成果得不到转 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造假行为。因此,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否则,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因其所引发的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高校科技创新的实现。 (2)只看重成果产出速度而不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 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的创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 探索,并经过缜密的科学论证和实验验证。目前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导致 “急功近利” 的问题, 如一些高校的评价考核制度规定, 考核的周期往往都在两三年内, 有些学校甚至以年度考核为主, 在两三年内甚至一年中就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成 果,否则,教师就面临着考核不合格,或者违反工作合同的尴尬境遇在这种评价体系下 的教师们在压力或利益驱使下, 往往选择去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缺少创新的研究不 仅违背科学研究的规律,也浪费了宝贵的“学术创新黄金期” 。 (3)只看重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 当今,基础研究已成为关系国家战略的重要研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 础研究方面。探索、揭示未知规律,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本来就是基础研究的使命,基础 研究的积累越深厚、水平越高,集成创新的水平就越高,成果也越先进。基础研究越繁 荣,对引进的技术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认识得越深刻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才越能“棋高 一着” ,实现跨越和再创新。我国在源头上的知识积累和创新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快速 发展的步伐,其原因除了我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外,缺乏制度的 推动和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中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 的忽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 (4)只看重科研成果而不重视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科学技术的创新不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那这样 的科技创新还有实际意义吗?据统计,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闲置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只 有不到 10%的科研成果或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方方面面 的条件,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研成果本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 前,一些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体现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往 往就是对教师取得成果的转化缺少明确的导向和足够的重视, 这一方面使得一些教师在 进行研究时没有去考虑研究的实际价值,仅仅是为了项目、论文的数量而研究,为了研 究而研究;另一方面,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没有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