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积墨法新探.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积墨法新探.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积墨法新探.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积墨法新探.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积墨法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所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 本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的 成 果 作 品 。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 本 人 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后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 作 者 签 名 : 日 期 :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 意 学 校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7 摘要 作 为 一 种 技 法 和 语 汇 , 积 墨 在 水 墨 画 的 发 展 及 新 面 貌 的 形 成 上 具 有 特 殊 重 要 性 , 尤 其 是 在 山 水 画 领 域 。 墨 的 制 造 和 应 用 源 头 久 远 , 据 史 书 记 载 , 在 环 境 装 饰 和 画 作 书 写 上 大 量 运 用 , 应 有 制 墨 的 工 艺 雏 形 , 汉 代 已 开 始 用 松 烟 墨 , 但 用 途 只 限 于 墨 色 勾 线 ; 秦 代 尚 黑 , 五 代 至 两 宋 时 期 , 笔 墨 服 从 于 状 物 , 山 水 画 得 到 空 前 发 展 , 尤 以 南 方 诸 家 在 积 墨 的 应 用 及 表 现 上 更 加 突 出 。 董 源 根 据 江 南 草 木 华 滋 , 地 势 起 伏 平 缓 的 特 点 , 在 使 用 披 麻 皴 与 点 子 皴 相 结 合 中 已 经 更 加 有 意 识 地 运 用 积 墨 表 现 的 优 势 , 由 淡 入 手 , 层 层 皴 积 , 笔 墨 含 蓄 而 深 沉 , 给 人 以 植 被 繁 盛 , 气 候 润 泽 之 感 ; 米 芾 、 米 友 仁 父 子 继 承 和 发 展 董 、 巨 画 风 、 画 技 , 使 积 墨 之 法 得 到 推 进 。 五 代 两 宋 时 期 墨 法 渐 趋 完 备 , 各 法 之 间 又 兼 施 互 融 , 而 积 墨 的 自 觉 运 用 , 给 这 一 局 面 以 广 大 的 发 展 空 间 , 使 得 这 一 时 期 的 画 风 面 貌 更 具 多 样 性 。 元 代 是 文 人 画 的 高 度 繁 荣 期 , 更 加 强 调 以 书 入 画 , 丘 壑 渐 虚 。 笔 墨 渐 盛 , 文 人 画 家 们 认 为 绘 画 不 但 要 描 绘 物 象 , 更 主 要 的 在 于 表 现 物 象 的 笔 墨 线 条 本 身 应 具 备 各 种 讲 究 。 明 代 董 其 昌 倡 导 的 南 北 宗 论 奠 定 了 文 人 画 在 中 国 绘 画 史 上 的 主 导 地 位 和 流 派 特 征 。 使 积 墨 在 表 现 上 获 得 更 加 合 理 发 展 空 间 。 龚 贤 是 在 中 国 画 积 墨 法 的 发 展 上 最 应 值 得 关 注 的 一 位 , 他 在 积 墨 的 运 用 上 , 真 正 自 觉 地 把 美 学 追 求 的 境 界 与 积 墨 技 法 相 结 合 , 并 达 到 了 某 种 高 度 的 统 一 , 使 积 墨 这 一 技 法 得 到 了 完 美 的 升 华 。 在 现 代 山 水 画 中 , 黄 宾 虹 、 李 可 染 在 原 有 的 基 础 上 对 积 墨 法 进 行 了 大 胆 创 新 ,他 们 都 极 重 视 积 墨 的 整 体 把 握 , 把 深 厚 浓 重 的 积 墨 与 其 它 笔 法 、 墨 法 相 结 合 , 作 品 给 人 以 厚 重 、 玄 冥 、 幽 深 之 感 , 有 雕 塑 般 的 视 觉 冲 击 力 , 创 造 了 中 国 画 前 无 古 人 的 新 风 貌 。 积 墨 法 的 创 新 与 发 展 很 大 程 度 上 依 靠 笔 法 的 开 创 , 怎 样 的 积 墨 方 法 就 决 定 了 怎 样 的 积 墨 效 果 , 故 积 墨 不 仅 是 墨 法 也 是 笔 法 , 甚 至 笔 法 的 成 分 更 重 一 些 。 其 实 , 一 件 成 功 的 作 品 , 尤 其 是 一 件 成 功 的 中 国 画 作 品 , 不 可 能 只 用 一 种 技 法 和 形 式 进 行 创 作 , 在 积 墨 的 表 现 上 , 往 往 是 积 点 成 线 、 积 线 成 面 , 甚 至 于 多 种 笔 墨 法 交 汇 使 用 , 但 在 实 际 创 作 中 要 侧 重 一 种 , 从 而 使 自 己 的 作 品 在 丰 富 中 有 提 炼 的 单 纯 , 在 单 纯 中 又 有 多 变 的 丰 富 。 从 积 墨 对 其 它 墨 法 的 兼 容 综 合 方 面 来 看 , 多 种 墨 法 的 综 合 并 用 , 是 8 形 成 黄 宾 虹 、 李 可 染 笔 墨 个 性 的 关 键 , 而 积 墨 在 众 多 墨 法 中 则 起 到 联 合 与 统 领 的 作 用 。 与 传 统 水 墨 画 相 比 , 在 现 代 的 中 国 画 创 作 中 , 技 法 语 言 更 为 多 样 ,更 多 开 放 ,只 要 能 充 分 表 现 主 题 ,表 达 画 家 自 己 的 艺 术 思 想 , 各 种 墨 法 都 可 取 , 进 而 使 作 品 达 到 完 美 结 合 , 相 得 益 彰 的 效 果 。 积 墨 的 基 本 要 求 是 要 得 到 表 现 上 的 层 次 , 更 高 要 求 是 要 表 现 高 境 界 的 立 意 。 积 墨 的 方 法 多 种 多 样 , 大 概 有 多 少 种 用 笔 用 墨 的 方 法 就 有 多 少 种 积 的 方 法 ,这 完 全 根 据 作 画 者 自 己 的 需 要 而 应 用 。在 众 多 优 秀 传 统 技 法 中 , 既 能 综 合 、 兼 容 其 它 表 现 形 式 , 又 更 适 合 表 现 现 代 人 生 活 , 体 现 现 代 人 艺 术 境 界 的 积 墨 法 无 疑 是 其 中 的 “ 佼 佼 者 ” 。 首 先 通 过 积 墨 达 到 迹 象 厚 重 , 对 比 强 烈 , 使 积 墨 中 “ 迹 ” 的 层 次 微 妙 而 丰 富 , 其 次 , 积 墨 的 塑 造 功 能 、 兼 容 功 能 更 适 合 表 现 生 活 、 直 面 现 代 。 总 之 , 积 墨 技 法 的 多 变 和 对 层 次 塑 造 的 能 力 , 与 其 它 墨 法 相 比 则 有 着 不 可 比 拟 的 优 势 。 特 别 是 以 钟 孺 乾 等 为 代 表 的 彩 墨 画 家 把 积 墨 与 积 彩 巧 妙 互 用 , 创 作 理 念 与 方 法 都 更 为 自 由 , 在 他 承 倡 的 迹 象 学 理 论 框 架 下 , 完 成 对 境 界 的 营 造 , 开 启 了 面 向 未 来 的 发 展 空 间 。 随 着 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人 们 的 认 知 领 域 在 不 断 扩 大 ,境 界 内 容 日 渐 丰 富 , 这 就 迫 使 我 们 要 不 断 寻 求 、 完 善 与 发 展 新 技 法 与 之 相 适 应 , 积 墨 在 继 承 传 统 文 化 底 蕴 的 同 时 , 又 具 有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开 放 性 与 兼 容 性 , 有 着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 更 能 表 达 与 诠 释 新 的 境 界 , 同 时 , 积 墨 法 又 具 有 多 重 不 可 替 代 的 优 势 , 所 以 , 多 年 来 , 笔 者 始 终 坚 持 对 积 墨 这 一 古 老 而 又 崭 新 的 传 统 技 法 进 行 探 索 研 究 , 在 积 墨 法 运 用 中 不 断 寻 求 新 的 突 破 , 并 运 用 “ 迹 象 论 ” 的 观 点 对 积 墨 法 做 出 辩 证 分 析 , 结 合 自 己 的 实 践 , 总 结 出 了 运 用 积 墨 法 进 行 创 作 的 心 得 , 缀 于 本 文 之 末 , 以 就 教 于 同 道 。 关 键 词 : 积 墨 迹 象 点 积 线 积 面 积 9 abstract as a skill and specific term of art creation, piled-ink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ater-ink paining, especially in landscape painting. the origin to the making and appliance of ink can be traced back to han dynasty in our country, when pine-soot ink was extensively used for sketching of decorate paintings. blackness of ink was very popular in qin dynasty. during the periods from wu dai and s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developed rapidly for the description with ink. especially artists in the south preferred the use of piled-ink skill. dong yuan, for the accordance of wrinkling of landscape, the moistness of plantation, and lightness of lake and mountain, employed the advantage of piled-ink consciousl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ass and dot scratching. the father and son, mi fu and mi youren, as the successor of dong yuan and ju ran in style, are another two giants in this field, giving great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iled-ink skill. the conscious use of piled-ink offered extensive space for the combined use of ink and color and made the painting style in that period so diverse. yuan dynasty was a prosperous period for intellectual painting with the stress on landscape painting via calligraphy technique, the saddle faint, and the ink thick. these intellectual painters hold that painting is more about the trace and image sketching than the mere description of the object.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south and north advocated by dong qichang set the predominance of intellectual paint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hich makes the appliance of piled-ink quite rational. gong xian, one that should be specially focused on for the success of piled-ink, promotes that skill perfect for the blend of decadence and the new techniques. in modern landscape painters, huang binhong and li keruan have made bold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iled-ink skill. they both put emph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piled-ink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objects so explicitly stratified with a sense of sculpture, a total new style without parallel in history. 10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so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techniques of drawing that the piled-ink skill is concerning both the techniques of ink and drawing, even the latter with more proportionate. in fact, a successful chinese painting works relies on more techniques and forms in creation. specifically to piled-ink skill, dots are piled into lines, and lines into square, more drawing techniques involved with one standing out for the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of art creatio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ink makes the style of painting of huang binhong and li keruan unique, with piled-ink skill as the connection and predominanc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water-ink painting, the techniques are more diverse and open in more chinese paintings. whatever can fully satisfy the theme and express the artists idea is available. all in all, the vari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piled-ink skill make it predominant to other skills. especially the blend of piled-ink and piled-color, initiated by professor zhong ruqian, h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modern constructionist, behaviorism and abstractionism, with prosperous fu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s cognition also promotes, which urges us to pursuit, perfect and develop some new techniques for adaptation. the skill of piled-ink on certain degree does not only adhere to the tradition, but also it is open and compatible with prosperous vitalit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artistic works. meanwhile, the skill of piled-ink is predominant and irreplaceable. in the past years, the author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technique of piled-ink and tried to pursuit some breakthrough in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tends to make some dialectical analyses of piled-ink skill with the theory of trace and image and summarized seven experiences in his artistic creation as an attachment in hope of getting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from expert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piled-ink;trace and image; dot pile; line pile; square pile 11 引言 现 代 中 国 画 的 创 新 需 要 在 表 现 技 法 上 更 深 层 地 寻 找 突 破 点 , 或 与 别 类 表 现 手 段 相 结 合 , 或 在 中 国 画 体 系 内 发 掘 新 的 因 素 , 重 新 组 合 而 形 成 新 的 表 现 形 式 。 积 墨 对 中 国 画 发 展 及 新 面 貌 的 形 成 ( 尤 其 是 山 水 画 ) 具 有 特 殊 的 重 要 性 。 与 其 它 传 统 中 国 画 的 表 现 技 法 相 比 有 着 无 可 争 议 的 优 势 。 故 探 求 现 代 中 国 画 积 墨 的 运 用 , 能 给 中 国 画 注 入 新 的 生 命 力 , 从 而 为 中 国 画 的 发 展 与 创 新 拓 出 新 路 径 。 第 1 章 积墨在传统山水画发展中的运用与表现 1.1 墨的早期演化 从 现 在 出 土 的 新 石 器 时 期 大 量 陶 器 中 , 我 们 已 可 以 看 到 用 毛 笔 绘 制 的 彩 陶 纹 饰 , 那 时 还 没 有 墨 , 用 的 是 赭 石 、 锰 土 等 矿 物 质 一 类 的 东 西 , 根 本 谈 不 上 用 墨 , 但 到 汉 代 已 开 始 用 松 烟 墨 , 这 一 时 期 的 考 古 中 发 现 了 盛 于 漆 匣 中 的 墨 丸 , 但 用 途 只 限 于 墨 色 勾 线 ; 尽 管 秦 代 尚 黑 , 大 量 出 土 的 漆 器 纹 饰 中 , 墨 色 意 蕴 浓 烈 , 但 在 绘 制 的 壁 画 、 帛 画 中 墨 色 意 蕴 并 不 强 , 秦 汉 是 色 彩 的 天 下 , 这 一 点 从 西 汉 马 王 堆 帛 画 中 可 得 到 证 实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从 顾 恺 之 作 品 中 那 高 古 游 丝 的 用 笔 中 , 我 们 可 感 到 他 已 真 正 把 用 笔 提 升 到 自 觉 精 炼 的 程 度 ; 齐 梁 时 期 谢 赫 提 出 的 “ 六 法 ” 中 , 虽 没 有 提 到 墨 , 但 “ 随 类 赋 彩 ” 概 括 了 中 国 画 色 彩 方 面 的 基 本 原 则 , 即 绘 画 的 色 彩 应 按 不 同 的 具 体 物 象 而 给 以 具 体 的 表 现 ,“ 赋 彩 ” 要 随 类 而 赋 , “ 类 ” 即 物 象 的 固 有 色 ; 传 为 南 朝 萧 绎 所 著 的 山 水 松 石 格 中 有 “ 高 墨 犹 绿 , 下 墨 犹 赤 的 说 法 ” , 首 次 把 “ 墨 ” 赋 予 色 彩 的 含 义 , 已 不 只 是 黑 色 的 狭 义 概 念 了 , 而 是 对 于 “ 墨 ” 的 品 质 有 了 感 性 的 鉴 识 。 中 国 画 虽 是 “ 随 类 赋 彩 ” 表 现 固 有 色 , 但 不 是 纯 客 观 自 然 主 义 的 描 绘 , 为 了 加 强 物 象 的 特 征 , 为 了 画 面 的 艺 术 效 果 和 主 题 思 想 , 在 适 当 的 情 况 下 可 以 进 行“ 变 色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玄 学 开 始 盛 行 ,随 着 审 美 意 识 的 发 展 ,逐 渐 形 成 了 体 现 中 国 画 特 有 形 式 美 的 内 在 依 据 画 既 是 “ 道 ” , 对 其 影 响 颇 深 的 主 要 有 : 老 庄 哲 学 和 周 易 。 中 国 古 代 艺 术 创 作 所 运 用 的 各 种 辩 证 法 则 , 从 根 本 上 说 主 要 以 周 易 的 阴 阳 、 刚 柔 等 对 立 统 一 的 思 想 为 依 据 。 张 彦 远 则 第 一 次 在 墨 法 上 确 立 了 后 世 一 千 年 “ 文 人 画 ” 的 水 墨 画 形 态 特 征 和 理 论 特 点 , “ 是 故 运 墨 而 五 色 具 , 谓 之 得 意 , 意 在 周 积 寅 著 .中 国 画 论 辑 要 .南 京 : 江 苏 美 术 出 版 社 , 2002, 第 456 页 12 五 色 则 物 象 乘 矣 。” 表 明 从 汉 魏 以 来 以 儒 家 哲 学 理 论 为 基 础 ,宣 扬 教 化 功 能 , 以 写 实 手 段 讲 色 彩 运 用 , 转 向 轻 形 蔑 色 追 求 水 墨 文 化 内 涵 的 文 人 画 方 向 , 在 充 满 道 禅 意 识 的 中 国 文 人 画 中 , 从 以 往 对 世 界 色 彩 缤 纷 的 观 转 为 对 空 、 淡 、 静 、 远 的 水 墨 观 ,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史 也 由 此 而 出 现 由 色 到 墨 的 重 大 转 折 ,这 也 是 “ 墨 ” 自 觉 走 向 具 有 独 立 审 美 与 长 足 发 展 的 开 始 , 而 积 墨 随 着 墨 法 的 独 立 , 在 实 践 中 得 到 发 展 , 已 不 单 纯 用 水 份 多 少 来 控 制 , 而 是 逐 步 体 现 墨 色 的 深 浅 , 由 浅 入 深 , 从 而 提 升 了 以 墨 对 道 的 表 现 方 式 , 增 添 了 墨 具 五 色 的 另 一 种 途 径 。 笔 墨 积 微 真 思 卓 然 , 不 贵 五 彩 , 旷 古 绝 今 , 未 之 有 也 。 这 是 对 中 晚 唐 张 璪 用 墨 的 形 容 , 其 中 “ 积 微 ” 之 说 意 味 深 长 。 1.2 宋人画风与积墨的自觉应用 五 代 至 两 宋 时 期 , 笔 墨 服 从 于 状 物 , 山 水 画 得 到 空 前 发 展 , 韩 拙 在 山 水 纯 全 集 中 对 山 水 的 用 笔 、 用 墨 有 精 彩 的 描 述 。 荆 浩 、 关 仝 、 董 源 、巨 然 ,他 们 的 绘 画 风 格 对 后 世 中 国 画 发 展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荆 浩 说 : “ 吴 道 子 画 山 水 有 笔 无 墨 , 项 容 有 墨 无 笔 , 吾 当 采 二 子 之 长 。 ” 可 见 他 当 时 对 笔 墨 的 重 视 程 度 , 荆 浩 用 笔 多 碎 细 , 积 阴 留 阳 , 山 体 厚 重 坚 实 。 关 仝 皴 擦 染 渍 , 气 韵 深 厚 , 创 立 了 真 实 、 生 动 、 雄 伟 的 北 方 峻 岭 山 水 画 体 系 。 范 宽 、 郭 熙 、 李 成 等 人 在 积 墨 的 运 用 技 法 上 也 有 突 出 的 表 现 , 元 黄 公 望 评 李 成 说 , “ 作 画 用 墨 最 难 , 但 先 用 淡 墨 积 之 可 观 处 , 然 后 用 焦 墨 、淡 墨 分 出 畦 径 远 近 ,故 在 生 纸 上 有 许 多 滋 润 处 ,李 成 惜 墨 如 金 也 。”; 从 范 宽 作 品 中 可 看 出 , 山 石 的 岩 层 肌 理 , 用 短 条 般 的 皴 笔 , 由 淡 至 浓 , 层 层 铺 叠 , 被 后 人 称 为 “ 点 子 皴 ” 、 “ 芝 麻 皴 ” , 它 成 功 地 表 现 出 岩 石 的 质 感 与 量 感 , 表 现 了 北 方 大 山 的 雄 浑 壮 美 之 势 ; 郭 熙 不 但 在 自 己 作 品 中 把 积 墨 与 破 墨 晕 染 成 功 结 合 , 创 造 了 拖 泥 带 水 的 皴 法 样 式 , 并 在 林 泉 高 致 中 说 , 淡 墨 重 叠 旋 旋 而 取 之 , 谓 之 幹 淡 , 这 便 是 他 的 一 种 独 特 的 积 墨 法 。 林 木 著 .笔 墨 论 .上 海 : 上 海 画 报 出 版 社 , 2002, 第 45 页 13 图 1: 董 源 作 品 局 部 图 2: 巨 然 作 品 局 部 南 北 派 相 比 , 南 派 在 积 墨 上 的 应 用 及 表 现 上 更 加 突 出 , 董 源 根 据 江 南 地 势 起 伏 平 缓 , 草 木 华 滋 的 特 点 , 在 使 用 披 麻 皴 与 点 子 皴 相 结 合 中 已 经 更 加 有 意 识 地 运 用 积 墨 表 现 的 优 势 , 由 淡 入 手 , 层 层 皴 积 , 笔 墨 含 蓄 而 深 沉 ,给 人 以 繁 富 润 泽 之 感 ,作 品 如 夏 山 图 。巨 然 师 董 源 并 发 展 了 披 麻 皴 , 更 加 注 重 层 次 与 虚 实 , 视 觉 冲 击 力 更 强 。 观 董 、 巨 用 笔 墨 之 特 征 , 都 是 由 淡 入 浓 , 由 浅 入 深 , 层 层 积 加 , 后 以 浓 墨 点 醒 , 更 在 积 墨 中 注 意 阴 阳 相 互 映 衬 ,多 再 上 一 层 淡 墨 ,待 其 干 后 ,在 其 上 稍 错 开 而 积 加 , 有 时 还 干 湿 互 用 , 虚 实 微 妙 。 北 派 和 南 派 无 论 是 绘 画 的 风 格 形 式 , 还 是 在 笔 墨 技 法 上 , 对 后 世 画 家 影 响 巨 大 , 尤 其 是 以 董 、 巨 为 代 表 的 南 派 , 直 至 今 日 , 还 有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 在 历 代 有 成 就 的 山 水 画 家 身 上 , 几 乎 都 可 追 溯 到 他 们 的 影 子 。 米 芾 、 米 友 仁 父 子 是 继 承 和 发 展 董 、 巨 画 风 、 画 技 中 的 成 就 突 出 者 , 米 氏 师 董 源 , 虽 在 作 品 里 创 造 的 米 点 形 状 、 大 小 排 列 有 别 , 然 积 点 的 画 法 与 董 氏 一 脉 相 承 的 , 同 样 有 滋 润 、 浑 厚 的 特 点 , 不 能 不 说 米 家 云 山 是 在 董 源 画 风 的 启 发 下 创 造 出 来 的 。 图 3: 米 友 仁 潇 湘 奇 观 图 潇 湘 奇 观 图 用 纸 介 于 生 熟 之 间 , 推 想 其 作 画 程 序 , 应 为 笔 蘸 清 水 通 抹 一 遍 , 待 水 渍 渐 渐 漫 泛 时 , 先 以 淡 墨 渍 , 再 以 少 墨 笔 破 出 层 次 , 14 后 以 大 小 错 落 之 浓 、焦 墨 横 点 ,从 上 至 下 ,上 密 下 疏 , 层 层 夹 击 ,这 样 依 次 而 行 , 则 水 墨 渐 现 , 且 墨 色 深 重 , 有 淋 漓 之 象 , 可 见 用 积 墨 法 可 使 山 体 更 见 厚 实 , 用 破 墨 法 则 可 使 山 水 清 润 而 透 明 。 黄 宾 虹 说 : “ 宋 画 一 二 百 遍 , 元 画 数 十 遍 。 ” 这 种 说 法 虽 带 有 夸 张 , 但 也 以 此 说 明 宋 人 对 积 墨 法 的 重 视 程 度 极 高 , 五 代 两 宋 时 期 , 积 墨 发 展 已 从 无 意 识 积 墨 到 自 觉 积 墨 , 是 积 墨 技 法 形 成 并 取 得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 宋 代 画 风 , 素 以 构 图 严 整 见 长 , 多 为 大 丘 壑 全 景 式 构 图 , 经 营 位 置 极 为 严 密 , 构 图 与 物 象 刻 画 亦 极 为 精 到 , 画 面 具 有 深 厚 的 丰 富 感 , 具 有 强 烈 的 气 势 和 整 体 视 觉 冲 击 力 , 这 种 形 式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笔 墨 服 从 于 状 物 的 结 果 , 而 积 墨 的 自 觉 运 用 与 发 挥 ,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了 宋 人 整 体 画 风 的 形 式 。 五 代 两 宋 时 期 真 正 实 现 了 多 种 墨 法 的 相 互 结 合 ,而 积 墨 的 自 觉 运 用 , 给 这 一 结 合 以 广 大 的 发 展 空 间 , 使 得 这 一 时 期 的 画 风 面 貌 多 样 性 成 为 必 然 , 北 派 多 以 重 墨 皴 点 积 加 而 成 , 用 笔 干 涩 苍 茫 , 宜 突 出 北 方 的 厚 重 与 雄 浑 ; 而 南 派 多 与 水 墨 法 相 结 合 , 以 淡 墨 积 加 , 层 次 微 妙 , 宜 表 现 南 方 的 润 泽 与 含 蓄 , 南 北 技 法 虽 都 以 积 墨 为 主 , 但 风 格 各 不 雷 同 , 体 现 出 积 墨 这 一 表 现 形 式 , 有 多 元 的 发 展 空 间 和 旺 盛 的 生 命 潜 力 。 1.3 文人画的繁荣与积墨法的发展 元 代 是 文 人 画 的 高 度 繁 荣 期 , 更 加 强 调 以 书 入 画 , 丘 壑 渐 虚 , 笔 墨 渐 盛 , 文 人 画 家 们 认 为 绘 画 不 但 要 描 绘 物 象 , 更 主 要 在 于 表 现 物 象 的 笔 墨 线 条 本 身 的 浓 淡 、干 湿 ,在 纸 上 的 快 慢 转 折 流 动 ,有 结 构 美 、形 式 美 , 而 且 这 种 美 中 传 达 出 的 精 神 境 界 与 画 家 的 情 感 、 意 趣 、 时 空 感 等 心 灵 轨 迹 产 生 共 鸣 ,从 而 构 成 这 一 时 期 重 要 的 审 美 境 界 。黄 公 望 在 写 山 水 诀 中 对 积 墨 有 这 样 的 描 述 , “ 画 石 之 法 先 从 淡 墨 起 , 可 改 可 救 , 渐 用 浓 墨 为 上 。 ” 这 是 对 积 墨 法 具 体 实 施 的 经 验 之 谈 , 在 这 一 时 期 影 响 最 大 的 元 四 家 , 从 总 体 上 来 看 , 他 们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受 到 董 、 巨 积 墨 画 风 的 影 响 , 对 积 墨 这 一 关 乎 于 用 笔 及 用 墨 的 表 现 手 法 更 加 推 崇 , 但 对 积 墨 的 具 体 应 用 和 表 现 手 法 却 各 有 创 新 , 各 有 特 点 。 王 蒙 是 这 一 时 期 在 积 墨 法 运 用 中 成 就 最 突 出 者 , 青 卞 隐 居 图 是 他 的 代 表 作 ,他 以 细 密 如 牛 毛 般 的 笔 法 ,先 淡 后 浓 ,先 湿 后 干 ,皴 写 兼 施 , 层 层 积 加 而 成 , 此 皴 法 被 称 为 解 索 皴 、 牛 毛 皴 , 他 很 少 渲 染 画 面 中 的 华 滋 苍 郁 、气 势 雄 伟 、繁 密 而 不 迫 塞 的 江 南 林 密 草 茂 之 相 ; “ 元 四 家 ” 的 另 一 位 大 家 倪 瓒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实 现 着 对 积 墨 的 理 解 , 其 作 品 并 非 同 以 往 大 多 数 画 家 那 样 大 块 、 成 面 的 积 加 , 而 是 对 物 象 结 构 转 折 处 及 山 石 根 底 15 部 等 , 用 以 折 带 皴 的 形 式 积 加 , 虽 积 墨 的 次 数 较 少 , 但 简 中 见 精 , 借 物 咏 情 , 有 感 而 发 , 作 品 朴 实 无 华 , 平 易 近 人 , 他 不 像 后 来 的 积 墨 大 家 龚 贤 那 样 , 具 有 “ 白 龚 ” “ 灰 龚 ” 向 “ 黑 龚 ” 的 转 化 过 程 , 虽 然 他 使 用 的 积 墨 中 没 有 浑 墨 , 却 把 精 神 与 笔 墨 相 结 合 , 表 现 出 冷 逸 的 精 神 世 界 , 有 强 烈 地 感 染 力 , 这 种 案 例 值 得 研 究 。 观 “ 明 四 家 ” 之 首 沈 周 代 表 作 庐 山 高 图 ,妙 在 牛 毛 、解 索 皴 积 的 基 础 上 ,又 有 创 造 发 展 ,气 势 宏 伟 、气 象 万 千 。董 其 昌 师 董 、巨 、二 米 , 是 松 江 画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 其 理 论 奠 定 了 文 人 画 在 中 国 绘 画 史 上 的 主 导 地 位 , 使 积 墨 在 表 现 上 获 得 更 加 充 分 地 发 展 空 间 。 董 其 昌 认 为 , 山 水 画 需 有 禅 意 , 其 作 品 笔 法 松 动 , 皴 点 随 浓 随 淡 , 笔 墨 更 随 性 情 , 层 层 积 加 , 画 面 浑 厚 而 透 明 , 表 现 出 空 疏 、 宁 静 、 含 蓄 、 淡 远 的 境 界 , 充 分 体 现 其 美 学 思 想 。 清 代 虽 以 文 人 画 为 主 , 但 整 体 上 看 章 法 无 新 意 。 丘 壑 无 变 化 , 笔 墨 无 个 性 , 有 重 复 古 人 , 立 意 不 高 之 感 。 但 龚 贤 却 是 在 中 国 画 积 墨 法 的 发 展 上 最 应 值 得 关 注 的 一 位 。 他 在 积 墨 的 运 用 上 , 真 正 自 觉 地 把 美 学 追 求 的 境 界 与 积 墨 技 法 相 结 合 , 并 达 到 了 某 种 高 度 的 完 美 统 一 , 使 积 墨 这 一 技 法 真 正 发 挥 出 魅 力 。 龚 贤 是 以 “ 少 少 许 胜 多 多 许 ” 的 “ 白 龚 ” 出 现 于 画 坛 的 , 我 们 看 到 他 “ 白 龚 ” 时 期 的 风 格 , 无 论 是 在 用 笔 用 墨 及 章 法 布 局 和 意 境 的 传 达 上 , 其 实 已 相 当 完 美 , 但 龚 贤 却 继 续 了 他 向 “ 黑 龚 ” 领 域 的 深 层 次 探 索 研 究 , 从 白 至 灰 , 从 灰 至 黑 , 从 简 入 繁 , 经 历 了 漫 长 的 探 索 过 程 ,笔 墨 由 淡 至 浓 ,积 加 到 浑 沌 神 秘 、深 不 可 测 ,黑 到 惊 心 动 魄 。 图 4: 龚 贤 山 水 图 龚 氏 多 师 法 “ 董 巨 ” , 而 在 “ 董 巨 ” 的 基 础 上 又 加 以 创 新 , 他 的 披 麻 皴 、 雨 点 皴 皆 先 干 后 湿 , 以 干 笔 为 “ 主 ” 为 “ 骨 ” 为 “ 肉 ” , 湿 笔 为 16 次 ,为 “ 肉 ” 为 “ 表 ” ,干 笔 为 “ 苍 ” ,湿 笔 为 “ 润 ” ,干 湿 相 融 相 济 。 后 人 提 龚 氏 之 作 多 言( 墨 色 )“ 浑 厚 、苍 茫 ,” ,而 少 提 其 “ 秀 ” “ 润 ” , 张 庚 在 国 朝 画 徽 录 里 说 : “ 半 千 画 笔 得 北 苑 法 , 沉 雄 深 厚 苍 老 矣 , 惜 秀 韵 不 足 , 其 实 这 正 是 龚 氏 “ 积 墨 ” 的 过 人 之 处 。 而 “ 润 ” 与 “ 湿 ” 又 不 能 混 为 一 谈 , 正 如 他 言 “ 润 墨 鲜 , 湿 墨 死 , 墨 含 笔 内 为 润 , 墨 浮 笔 外 为 “ 湿 ” ,龚 氏 亦 熟 练 地 把 握 了 用 墨 之 诀 窍 ,故 观 其 作 “ 润 ” 而 不 死 , “ 润 ” 而 不 滞 ,“ 润 ” 而 不 腻 ,而 是 “ 润 ” 中 有 苍 ,“ 润 ” 中 见 “ 活 ” , “ 润 ” 中 呈 “ 鲜 ” 。 墨 色 从 “ 焦 墨 ” 的 天 昏 地 暗 到 亮 处 的 冰 清 玉 洁 , 浑 然 迷 朦 中 又 层 次 分 明 , 让 人 如 吸 甘 泉 , 六 根 俱 净 , 不 难 看 出 龚 氏 的 “ 积 墨 法 ” 到 此 已 将 至 “ 登 峰 造 极 ” 的 成 熟 , 真 正 达 到 了 “ 静 穆 ” 、 “ 醇 厚 ” 。 龚 贤 的 作 品 是 超 时 代 的 , 为 近 现 代 山 水 画 史 树 立 了 新 的 里 程 碑 。 在 现 代 山 水 画 中 , 黄 宾 虹 、 李 可 染 在 原 有 的 基 础 上 对 积 墨 法 进 行 了 大 胆 创 新 , 黄 宾 虹 冲 破 数 百 年 因 循 守 旧 的 法 度 , 乱 中 求 趣 , 用 笔 似 乱 而 不 乱 , 他 极 重 视 积 墨 的 整 体 把 握 , 把 深 厚 浓 重 的 积 墨 与 其 它 笔 法 墨 法 相 结 合 , 常 常 满 纸 墨 迹 , 变 化 丰 富 而 微 妙 , 远 看 一 片 漆 黑 , 近 看 来 层 次 井 然 , 积 墨 的 方 法 是 用 点 、 用 线 或 整 体 渲 染 而 积 , 结 合 各 种 方 法 积 画 数 十 遍 ,仍 如 一 气 呵 成 ,黄 宾 虹 对 积 墨 的 大 胆 使 用 ,最 终 形 成 了 他 独 特 的 “ 干 裂 秋 风 、润 含 春 雨 ” 、 “ 浑 厚 华 滋 ”的 艺 术 效 果 ;李 可 染 的 积 墨 主 要 在 于 结 合 了 西 方 绘 画 中 逆 光 的 感 受 ,用 积 墨 手 段 塑 造 物 象 ,作 品 给 人 以 厚 重 、 玄 冥 、 幽 深 之 感 , 有 雕 塑 般 的 视 觉 冲 击 力 , 他 找 到 了 中 国 画 传 统 积 墨 和 西 画 的 部 分 造 型 技 巧 的 最 佳 结 合 点 , 创 造 了 中 国 画 前 无 古 人 的 新 风 貌 。 纵 观 古 今 , 几 乎 每 一 次 大 的 山 水 画 的 创 新 和 发 展 都 伴 随 着 积 墨 技 法 的 精 进 , 如 果 说 笔 墨 技 法 的 发 展 是 山 水 画 发 展 的 第 一 形 式 , 那 积 墨 技 法 的 应 用 和 创 新 , 就 是 山 水 画 发 展 最 活 跃 的 动 力 。 图 5: 黄 宾 虹 作 品 局 部 17 第 2 章 用笔与积墨形式的个性化 关 于 积 墨 与 笔 法 ,黄 宾 虹 先 生 说 :“ 论 用 笔 法 必 兼 用 墨 ,墨 法 之 妙 , 全 从 笔 出 ” 朗 绍 君 先 生 对 用 笔 做 了 这 样 的 论 述 ,“ 笔 墨 结 构 的 核 心 因 素 是 用 笔 笔 是 笔 墨 结 构 的 骨 , 是 变 化 多 端 的 笔 墨 , 力 的 样 式 的 根 本 来 源 ” 积 墨 作 为 墨 法 的 一 种 重 要 形 式 ,笔 者 认 为 ,积 墨 的 结 构 核 心 因 素 也 应 是 用 笔 。 黄 宾 虹 在 他 的 论 著 中 对 用 笔 有 “ 平 、 圆 、 留 、 重 、 变 ” 这 些 最 透 彻 最 精 辟 的 概 括 与 表 述 。 “ 积 墨 法 ” 的 创 新 与 发 展 很 大 程 度 上 依 靠 笔 法 的 开 创 , 怎 样 的 积 墨 方 法 就 决 定 了 怎 样 的 积 墨 效 果 , 故 积 墨 应 被 认 为 是 墨 法 也 是 笔 法 , 甚 至 笔 法 的 成 分 更 多 。 如 笔 迹 的 排 列 方 式 不 同 , 笔 中 含 水 量 的 多 少 , 都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积 墨 效 果 。 再 如 ,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