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为了应对建国初期治理国家的需要,针对贪官污吏、 奸顽蒙富以及猖獗的贼盗,不仅施以重典治之,而且推行法外用刑。为了收到更 好的整治效果,他一方面提倡“法贵简明”,一方面又特别重视法制宣传与预防 犯罪,将“明刑弼教”作为明代立法和司法活动的主要指导思想。由于受当时历 史背景的影响,以致他的这一思想较前人更富有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可否认,这 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同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虽然消极的一面总体要大 于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我国当今的法制建设也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 和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共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讲述了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形成的 历史背景。基于对相关史料的整理分析,笔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着手阐述, 主观方面有朱元璋个人出身、经历和性格的使然以及传统统治经验的影响;客观 方面有对元朝覆灭教训的总结和明初社会现状的推动。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得出 了朱元璋提出“明刑弼教”思想真正的社会动机,为文章的下一部分做足铺挚。 而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使得该部分的阐述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在第二部分中,通过分析“明刑弼教”思想的渊源和特点,诠释了“明刑弼 教”思想的实质内容,提出了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的主要特点:重新调整了 “刑”和“教”之间的关系;加大“刑”手段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强化“教” 手段的宣传教育功能。力求论述全面、具体,思路清晰、简明。 在第三部分中,论述了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在当时法律生活中的具体体 现,根据“明刑弼教 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下的刑罚调整对象的不同,分别论述 了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个方面,并且着重论述了在重典治吏六个方面的具体体 现。其实,只要是为了保障朱元璋专制统治的强制手段,都是“明刑弼教”思想 指导下的政策特征,其实质都是为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统治目的。 在第四部分中,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总结了“明刑弼教”思想对当时法制 社会的影n f 匈,提出了可供当前我因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借鉴的几个方面,力图 达到古为今用的目标。 关键词:朱元璋明刑弼教重典治吏法外用刑法制宣传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c o p ew i t ht h ec o r r u p t e do f f i c i a l s ,t h er i c ha n dm e a np e o p l ea n dr a m p a n t t h i e v e s ,i tn o to n l yi m p o s e s s e v e r e p e n a l t i e sr u l e ,b u t a l s o a p p l i e s t o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e x t r a j u d i c i a lt o r t u r e i no r d e rt or e c e i v eb e t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e f f e c t , z h uy u a n z h a n gp r o m o t e s ”s i m p l ea n dc l e a rl a w “o no n eh a n d ,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h ep a y ss p e c i a l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p r o p a g a n d aa n dc r i m ep r e v e n t i o n t h e p h r a s e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c o m e so u ti n d o c u m e n t sa f t e r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r e s p o n d i n gt ot h en e e d so fg o v e r n i n gt h ec o u n t r y i nt h ee a r l yd a y s ,i ti su s e da st h e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a n dj u d i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a f f e c t e db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t h i n k i n g i sm o r ep r a c t i c a la n dt a r g e t e dt h a nt h ep r e v i o u so n e s u n d e n i a b l y , t h i sm e t h o dh a s b o t h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 so nt h et h e ns o c i e t y a l t h o u g ht h en e g a t i v es i d ei s g r e a t e rt h a nt h ep o s i t i v es i d e ,i ti ss t i l lh e l p f u lf o rt o d a y sl e g a ls y s t e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 c h i n a w ec a nl e a r nal o tf r o mi t a l t o g e t h e rt h e r ea r ef o u rp a r t si nt h i st h e s i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 tm a i n l yt a l k sa b o u t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i t t h ea n a l y s i so fi ti sb a s e do nt h er e l e v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ea u t h o rb e g i n st h e t h e s i sf r o mt h e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a s p e c to ft h ee m p e r o r sp e r s o n a lb a c k g r o u n d , s u c ha sh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e x p e r i e n c e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r u l ee x p e r i e n c e ; i nt h eo b j e c t i v ea s p e c t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l e s s o n s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d e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s t a t u sq u oi nt h ee a r l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 o b t a i n e d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s er e a s o n s ,t h ea u t h o rc a ng e tt h er e a l s o c i a l m o t i v eo f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p a v i n gt h ew a y f o rt h en e x tp a r to f t h et h e s i s ,w h i c ha l s om a k e st h i sp a r tv e r yn e u t r a la n do b j e c t i v e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r i g i n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r u l e a n dr e d e f i n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u n i s h m e n ta n de d u c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 s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p u n i s h m e n ti nt h es o c i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 a t t a c h e s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p u b l i c i t y i nt h em e a n w h i l e ,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b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p e c i f i c ,c l e a rt h i n k i n ga n dc o n c i s e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 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l i f eo ft h el a wa tt h a tt i m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 a n dt h es u b j e c t so ft h ep u n i s h m e n to ft h et i m e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s e v e r el a w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h eh e a v yg o v e r n o rr u l i n gp e o p l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f o c u s e sm o r eo n t h ec o n c r e t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s e v e r el a wm a n a g e m e n ti nt h es i xa r e a s i nf a c t :a sl o n g a sa l lt h ep u r p o s ei st op r o t e c tt h er u l eo fe m p e r o r , w h i c hi sg u i d e db yt h ei d e a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i t se s s e n c ei s t om a i n t a i n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a n d p o l i t i c a ld o m i n a t i o n i nt h el a s tp a r t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t ot h et h e nj u r i d i c a ls o c i e t y ,a n do f f e r sv a l u a b l e r e f e r e n c et oc h i n a sp r e s e n ts o c i a l i s tl e g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r y i n gt om a k et h ep a s ts e r v e t h ep r e s e n t k e y w o r d s :z h uy u a n z h a n g ;i n t e g r a t i n gp u n i s h m e n t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s e v e r el a w m a n a g e m e n t ;m e t h o do ft o r t u r e ;l e g a lp u b l i c i t y jl士 i亩 “明刑弼教”作为明朝朱元璋开国年问重要的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是明朝 推行重刑治吏和法外用刑的出发点,甚至对整个明代的法制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今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立法和司法的理念和主张在我国当下的立法和司法 实践中也依然存在。因此,对于“明刑弼教”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 解明初朱元璋治国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为当代法制实践提供指导。近年来,我 国学术界对于明朝的法律制度的发展研究较多,对他们的成果作以下简要的综 述:杨一儿主编的中国律学文献,收录明代律学文献总共有十四种,主要在 前四编中;怀效锋、李俊点校的读律琐言,2 0 0 0 年法律出版社出版;怀效锋 点校的大明律,1 9 9 9 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王维凯的( 明史刑法志) 考注, 2 0 0 5 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郭成伟和f f l 涛的明清公犊秘本五种,1 9 9 9 年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这些对明代法律制度和典籍精心的整理和研究,方便了后 来研究者查阅和研究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沿革。 在丛书类的著作方面:薛梅卿和叶峰著的中国法制史稿( 高等教育出版 社1 9 9 0 年5 月第1 版) ,介绍了明朝的法律制度,阐述了大明律与明大诰 刑罚的酷烈,但却没有提及明刑弼教的积极功效;钱大群和曹伊清主编的中国 法制史通解(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3 月第l 版) ,也讲解了明朝的法律制度, 以简答提问的方式,清晰地回答了明朝的立法、司法以及明律内容的主要特点, 但也没有论证明刑弼教的积极功效;而在赵晓耕主编的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 (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中,以分析明朝案件案例的方式,得出了朱元璋借 “弼教”的说法行法外用刑、重典治国之实,可以与重典主张相吻合的结论,可 对“明刑弼教”也没有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吴晗在朱元璋传(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中,详细地讲述了朱元璋的出身、经历以及治国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为我 们从整体上认识朱元璋提供了比较好的轮廓;张晋藩主编的中因法制通史( 法 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 ,以史学研究方法和法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分别对各个朝代 的立法思想、立法活动的情况、刑事法律方面、行政法律方面以及民事法律、经 朱冗璋“i 删) 刊剜教”思想研 济法律和司法制度进行详尽的论述,为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幽法制史的概况。 在典籍的研究方面:杨一凡的在洪武法律典籍考证( 法律出版社1 9 9 2 年 版) 中,详细考证朱元璋在明初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大明律、大明令、 明大诰的时间及内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瞳1 :同时,他的明 初重典考(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对朱元璋在明初制定的法律、峻令以 及法外用刑等重典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有杨- - j 1 的明大诰研究( 江苏 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中1 ,不仅罗列了明大诰刑罚类刑的种种惨烈,比较 了与明大律的不同之处,还总结了明刑弼教是律外用刑、重典治吏的出发点 和理论基础,律外用刑、重典治吏是明刑弼教的基本措施和重要内容,但也没有 作深入细微的探讨;此外,还有1 9 9 9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鹤皋的作品宋 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1 9 9 8 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怀效锋的作品明清法制初探 等一系列的论著,对明清的法律思想研究各有独到之处,在此不多详述了。 在法制文献类著作方面:1 9 9 9 年杨一儿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明代三部代表 性法律文献与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一文中分别就明大诰与朱元璋的“明刑 弼教 思想,大明律与明朝统治阶级的法律指导思想,问刑条例与明代 中后期统治阶级的刑事法律指导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明朝的一些典 型的律例关系理论作了探讨等;怀效锋所著的明初重惩官吏赃罪浅论收录一 在明清法制初探中的一文,提到了明朝统治阶级重点治理官吏贪赃枉法的举 措,以及刑事法律制度对于这些犯罪行为的惩治和处罚的规定情况,比之前的著 作研究更为详尽。以上作品均收录在法律史论集里面。 在以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或文献方面:毛佩琦在人民论坛( 2 0 0 6 年第1 2 期) 上发表:“朱元璋的平民情结”,其以还原历史的方式讲述了朱元璋 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明朝的法律制度,为我们了解朱元璋提供了历史背景;王轶 虹在探索与争鸣( 2 0 0 5 年第8 期) 中论述了:“朱元璋的个性特点与明初法 律制度”,讲解了朱元璋个人的成长历程,成为塑造他心理的矛盾和性格的多疑 的因素,而这种个性特点也在明初的法律设计上留下了以重典、治吏和非人格化 为特征的深刻烙印。 【1 刈乾坤:“朱厄璋的重典思想及实践研究”, 1 2 1 同i :。 3 1 i 叫一k 。 郑州人学顺十论文,2 0 1 0 年5 月,第2 页。 2 弓i言 在以明刑弼教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或文献方面:杨- - ) , l 在烟台大学学报 ( 1 9 8 9 年第一期) 上发表:“明大诰与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提出了明大 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然后讲解了明刑弼教的内容和特 色,以及实施明刑弼教的具体措施,虽脉络清晰,却没能联系当前我国法制建设 的需要;汪锡靖在渤海学刊( 1 9 9 3 年第3 期) 上发表:“从明大诰看朱 元璋的政治法律思想”一文,点到明刑弼教是大诰的重要特色之一以及倡导 “明刑弼教”是朱元璋完善封建法制理论、强化重典之治的需要;陈应琴在山 东社会科学( 2 0 0 6 年第5 期) 上发表:“丘浚论刑何须有明刑弼教在 明代的理论解读”,对“明刑弼教”思想进行了创新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刑 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有时代意义;姜颖在法制与社会( 2 0 11 年第3 期) 中论述了:“朱熹对明刑弼教的阐释和发展”,主要是从“明刑弼教” 内涵的演革到朱熹在明刑弼教思想的指导下所倡导的司法主张;还有其它一些论 文或文献,在此不多赘述。 朱,i 璋“明刑弼教”思想研究 一、朱元璋“明刑弼教 思想形成的 历史背景 在古代中国,皇帝拥有特殊的权力,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 阜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大多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与其关系密切,正可谓“君 者,法之源也”。而我们考察作为明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所倡导的“明刑弼教” 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其个人的内因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外因也不无关系。 ( 一) 朱元璋的个人出身、经历和性格的影响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自幼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出生地据史料记 载是在濠州( 今安徽凤阳) 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幼年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贫 苦的出身和受到的压迫致使他对社会了解比较多,更早的知道了社会生活的复杂 性和社会黑暗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至正四年( 今公元1 3 4 4 年) ,濠州“旱蝗,大 饥疫 ,瞳1 其父母及兄长相继病死,家旱了无依靠,十七岁的朱元璋只好出家皇 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而他在寺早住了五十多天后就被主持打发出门云游,化缘 游食,实际上过着叫花子的生活。漂泊了三年的艰苦生活对他的影i 匈很大,他目 睹了元朝统治下各地人民生活的悲惨和官吏的贪污腐败、为非作夕,于是也就塑 造了他对贪官污吏深刻的痛恨心理,同时,由于历经生活的磨难,他比一般在优 越条件下成长的皇帝接触更多的社会底层的生活和更为复杂的社会斗争关系,使 得他的性格里面有坚韧,凶残和多疑的特点,这从后来他称帝后推行的残酷的刑 罚也可以看出来。 参加红巾军起义初期,朱元璋生活在大小首领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这要求 他在面对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求生存的同时,还时刻都要左右逢源、虚与委蛇以谋 求自保,这些经历更加深化了他的性格特点。后来,朱元璋成为一方首领,而他 的亲戚讶 再兴却叛降张士诚,亲信邵荣、赵继祖却密谋暗杀自己,这两件事对他 刺激很深,使其猜忌心理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口1 此后j 下是在此类性格的作用下,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版社2 0 0 4 年版,第6 负。 2 1 张廷1 三等撰:l j 史,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贝。 3 1 参见吴晗:朱几璋传,人民版礼2 0 0 4 年版,第1 l 卜l i i 页。 4 二:签垄堡:婴! 型型塑:昼型受垡竺丝窭笪墨 他对怀疑不忠于自己者选择运用残酷的刑罚。同时,朱元璋的部队以纪律严明而 著称,他自己也深刻地体会到严明的军法和秋毫无犯的纪律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这也是他特别重视法律尤其是严明法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朱元璋本是一名 “淮右布衣”,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在以门第出身论高下的封建社会罩 是要受人歧视的,贵为天子之后他仍怀有潜在的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的 作用下他对于任何可能的“不敬”和轻视行为都特别敏感。总之,从一名社会 最底层跃升为最高统治者的传奇人物,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的形成和他的出 身凄惨、经历曲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二) 传统统治经验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法律思想中,不得不提重刑思想,“刑”的最初含义是和杀戮、 战争等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 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重刑治世的思想影响深远,是我国传统刑律思想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口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对 统治阶级治理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家思想所提倡的治国方式有所不同,但 是对于刑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却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儒家思想方面,孔子提倡仁爱、德治,尊礼复古,但也肯定刑罚在治理固 家,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独到的作用,他认为任何德行的实施和实现都要刑罚的 强制力量作为保障。”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 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h 1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一定 程度上也不否认暴力的作用,当教化无效时,也主张使用刑罚,诉诸暴力。这种 “宽猛相济”的思想被很多后世的统治者奉为圭臬,而朱元璋尤其善于运用这种 策略;荀子也特别重视法律的作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法律,不能有所偏私,他 主张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不恤亲疏,不偏 贵贱”。瞄1 而朱元璋对于违反法律者,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公侯大臣、皇亲国 戚,基本上也做到了有罪必罚,严惩不贷,不偏私,不徇情。 在法家思想方面,我们知道法家追求“以刑去刑”的效果,认为要制止犯罪 参见吴晗:朱元璋传,人民版礼2 0 0 4 年版,第2 6 6 2 7 5 贝。 【2 1 徐沽撰,l :树民、沈k 厶点校:h 语解集( 修订本)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5 2 页。 1 3 1 武树m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版朴2 0 0 4 年版,第1 1 4 页。 4 1 李梦生撰:左传译注,i :海古籍版社2 0 0 4 年版,笫1 1 0 6 贝。 【5 1 参见张觉校注:锄予校注,岳簏版社2 0 0 6 年版,第7 8 贝,笫1 3 0 页,第1 7 8 页。 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研 就要靠加重刑罚,尤其是加重轻罪的刑罚,是传统重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提倡 “信赏必罚”和“厚赏重罚”。韩非子说:“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 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3 “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 也急。”乜通过严刑重罚可以起到威摄的作用。法家还主张“以法为教”,实行 文化专制,1 刑多赏少。商鞅以主张重刑而著称, 商君书说:“行刑,重其 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h 3 “禁奸止过,莫 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瞄1 朱元璋虽然表面上倡导传统儒家的轻刑、 仁政的主张,但其“重典治国 的思想却和法家学说一脉相传,他的严刑重罚、 轻罪重罚的做法也契合了法家的主张,可见,他是法家重刑思想的坚定执行者。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朱熹,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 他对“明刑弼教”思想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发,他认为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目 的是“存天理,灭人欲”,那么提倡“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指导原则 外,还应该更多考虑如何为达到存尚天理而消灭人的自然欲望m 1 他的重刑思想对 朱元璋的影响也很大,而即使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倘若为了实现法的价值而不得 不行使刑罚暴力,即便造成了“伤民之肌肤,残民之躯命”的结果,也是合乎义 理的,完全没有必要在执法中人为地从轻、从宽,借以表达出仁慈的姿态,并主 张恢复肉刑。口1 他的这些主张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得到了朱元璋的实行。于是,我 们更易理解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相对于儒家传统的“德主刑辅”、“礼法 合一”的思想,更加突出了刑罚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重刑思想深远 影响的。更确切地说,朱元璋是在自身对重刑治乱的效果估计和受传统重刑刑罚 的思想影响之下,借助“明刑弼教”的口号,用刑罚暴力和道德教化来惩治违法 行为和维护统治的安宁。 ( 三) 对元朝覆灭教训的总结 朱元璋认为,元朝术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制过于宽纵、姑息, 所以会导致天下大乱,以致最终覆灭。元史刑法志说:“元之刑法,其得 张觉等撰:韩1 f 了译注,上海古籍版 2 0 0 7 年版,第2 9 页。 2 】i 司卜,第6 3 9 页。 1 3 武树臣:中固法律思想史,法律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4 l 页。 1 4 j 张觉校注:商材书校注,岳麓f l j 版f f :2 0 0 6 年版,第1 0 7 贞。 i s l h i ,第1 3 0 负。 诤l 黎i f 德编:未了浯类,中_ 仁书局1 9 9 4 年版,第2 6 8 9 页。 1 武埘陌:中固法 棼心想史,法律版祉2 0 0 4 年版,第2 1 l 页。 一、朱几殍“明删弼教”思想彤成的历史背景 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可见朱元璋看到了元木社会动荡的现象作 了自己的理解,把社会混乱的原因归结于元朝刑罚的宽仁,一致无法达到治理乱 世的效果,所以他信奉“此其君臣之间,唯知轻典之为尚”。元代没有完整 的律典,而是因事立法,以例判罪。对蒙古贵族和各级官吏特别宽松,赋予了他 们很多特权,却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对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大多却只有处以禁 令而不科以刑罚,并且最重的刑罚也只是杖刑、除名不叙等,却没有死罪。基于 以上认识,朱元璋认为必须汲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加强法制的镇压力度,用严酷 的法律维护政权的稳定,巩固社稷的安全。他对重臣刘基如是说:“奈何胡元以 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旺1 ,明史刑法志也说:“初,太祖惩元 纵弛之后,刑用重典。”b 1 此外元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政 府卖官鬻爵,官吏搜刮钱财的名目繁多。正是由于统治者残酷地剥削搜刮人民, 才激起了各地的反抗,以致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曾经身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朱元璋,特殊的家庭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促使他更是深刻 地了解贪官污吏危害的程度和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他总结出如果任由贪官污吏 为非作夕,官逼民反,前朝发生的反抗统治的农民起义还会重演,必然还会和当 初自己发动农民起义一样,不仅百姓再次陷入生灵涂炭之中,而且自己打下来的 江山也将失去,政权难保,性命不存。赵翼指出:“明太祖见元木贪黩懈弛,生 命受害,故其驭下常以严厉为主,虽不无矫枉过f ,然以挽颓俗而振纲纪,固不 可无此振作也。 n 3 朱元璋基于明承元制,吸取经验教训角度考虑,借助重刑措 施来推行其“明刑弼教”的治世思想,自然也有其深刻谨慎的考量。 ( 四) 明初社会现状的推动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朱元璋鉴于明初社会 动荡混乱的局面,各行各地,百废待兴,土地由于经历了元朝末年的割据和战乱, 大多集中多少数奸顽富豪手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土地耕种,流民 众多,阶级矛盾激烈,自主自给的小农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严 重危及到新生明朝政权的稳固,考虑到明初特殊阶段的社会现状,朱元璋决定采 【1 宋濂等撰:c 史,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2 0 6 4 页。 【2 】帛| h 】 i 【训。 1 3 1 张廷一k 等撰:i 刿史,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5 2 3 贝。 f 4 1 赵蠼著,l :树民校证,廿二札记校证l 刿祖用法坡严,中华书局2 0 01 年版,笫8 3 6 贝。 朱几璋“明j 刊刊教”思想研究 用重刑政策来治理国家,以求短期内收到效果。但这种太过急功近利的方法由于 制定政策时的匆忙和考虑不周,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保障,并没有实现他整治明 朝初年乱世的效果,“治之虽严,而犯者自若”。 朱元璋认为只有靠严刑峻法“救之以猛”,才能“使人知所警罹,不教轻易犯 法。乜1 他对当时社会治安的危机意识过度,认为社会急需酷法严惩,同时受传 统重刑主义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继续推行其“重典治乱世”的重刑政 策。在刑罚的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因过分的推行重刑,打击面过大,激起官员和百姓的强烈不满情绪,威 胁到统治的稳定性。洪武九年( 公元1 3 7 7 年) ,叶伯巨上书时就直接的反映了当时 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调整恐怕会影响政策推行的效果。其上书说 到:推行刑罚过于频繁,追求国家稳定的治理步伐太快,以致于在刑罚适用的过 程中,圣上的旨意被曲解,下级官吏认为只有严肃惩治犯罪才能获功名,若是刑 罚适用中从轻了就会得罪圣上,基于这样的想法,导致回顾这些年来的狱案中, 被诛杀的人不计其数,真可谓不少,但是犯罪的人还是有增无减,“良由激劝不 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也”,1 残酷的后果 使臣民上下都感到恐惧和不满,朱元璋在刑罚施行数年后也意识到了这些不满情 绪,于是在大诰中,说到“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 h 1 二是朱元璋借助“弼教”的宣传,看似重视教化的宣传,实则是推行重刑。 使明朝法律理论与实际背离。政策与行动之间背离,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必然会 暴露其真实的用意,也必然刑罚难以具有应有的说服力,经过一段实践后,其宣 扬的轻刑说教反而成为其继续强化重典之治的重大障碍。儒家思想经过之前几个 朝代的发展,无论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还是社会,都享有了正统儒术的地位,在整 个漫长的封建时代,在法律和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中,儒学大家的主张“先 教后刑”,成为正统主流观念,“大德小刑”、“德主刑辅”,也是为大多数 人接受,“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嫡1 更是被历代统治者当成是治理国家 1 1 1 刘三吾人诰三编后序。 f 2 】咧实录太租实录卷二三几。 3 1 f ”j 殳卷一三九叶们h 传。 4 1 续编断指i l f 谤第七l + 九。 i s f f f l q - 舒:备秋繁露精毕。 一、朱儿璋“明) h 弼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的金玉良言。朱元璋登基以后,虽然“驭下常以严厉为主”阳3 ,但是其在政治宣 传中,确实一直在说自己是在继承先圣之道,宣称“治国之要,教化为先”他 在朝掌上都曾经多次表达过自己对重刑的不满和批判,甚至痛骂韩非、商鞍等法 家重刑主义思想影响下的“重典”主张,同时对他的臣下谈论重刑也是很不能接 受,并且说“夫威以刑戮,而使民不政犯,其为术也浅矣。且求生于重典,是犹 索鱼于釜,欲其得活难矣;故j 、l 从轻典,虽不救其生,自无死之道”,心1 我们结 合朱元璋当时讲话的背景和实际的作为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弼教”言论,有 不少是为了配合其在建国初年推行重刑政策,承认教化很重要,但同时强调刑罚 在实现教化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举国上下抱怨“刑重”和群臣要求“审刑罚, 敦教化”、“宜少济以宽大”n 3 的呼声中,他对“明刑”多少解释多少有点显得 无力,这与其事实上推行的重刑的行为常相不吻合,难具有说服力。 以上两种矛盾是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朱元璋为 了维护明朝初年的统治,必须推行重典治国方针,但是又要延承历代的儒家f 统 思想,又必须保持宽仁的贤君形象,处理这个矛盾,又要自圆其说,便成了他亟 待解决的政治课题。因此,就在这个背景下,用“明刑弼教”学说来掩饰重刑的 用意,是最好的路径,于是,“明刑弼教”就在明初年顺应当时的实世需要被朱 元璋重新搬上政治舞台的。 1 6 l 赵狸l t 二二史答记卷三六。 叫实录太祖实录卷二五。 1 2 1 夏夔i 删通糁卷p q 。 1 3 1 盂了膝文公上。 9 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研究 二、朱元璋“明刑弼教 思想的主要特点 ( 一) “明刑弼教”思想的渊源 根据以往学者们的考证,“明刑弼教”这个词语的出处,最早源于尚书虞 夏书大禹谟:“帝日: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 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n 1 在“明刑弼教 思 想被朱元璋重视并且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前,封建统治阶级也已经有了一 些治理社会的伦理道德理论,比如“五教,是有关道德、人伦问题的五个伦理 大道理,在中国的古代道德教育思想里面,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了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朋友,人人之问的关系,尊卑有序,各遵其德,各有其礼。而“五 常”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它的具体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瞳1 ,道德教育的归结点和精髓 即可以理解为是父子以亲情、君臣以道义、夫妻以夫为主,妻为服从、兄弟分长 幼为顺序,手足情谊、朋友以诚信为大道理,也就是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孝 为基础。对于教化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儒家学说创始人孔丘对西周初期 “明德慎罚”思想进行了借鉴及发展,强调以德礼教化民众,反对“不教而杀” 1 。在这里,他认为刑罚的威慑力带来的效果没有道德教化带来的效果影响力大, 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h 1 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 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这里指的是要使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缓和 社会矛盾而不是一味的使用重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孔子重教化并不意味着他否 认刑罚的威慑力,他同样也认可刑罚的强制作用,唯有把道德教化和刑罚威慑相 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西汉中期,孔孟思想得到极大的尊崇,儒教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家代 表人物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德而小刑”法律原则,他说:“教,政 【i 李民、下健撰:尚书译注,l :海士链4 1 3i i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0 页。 1 2 1 初编婚姻第二十二。 1 3 1 盂了:腺支公上。 1 4 1 论语为政。 二、朱兀蜂“明刑弼教”思想的主要特点 之本也;狱,政之术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意思是说,为政的圣贤应该 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策略,刑罚惩治则应该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这样 才能保证治理的效果。唐承前制,在制定法律中也沿用了“德主刑辅”的立法 和司法指导思想,提出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代时期儒 家思想得到很大发展,儒家礼法思想稳处正统地位,并引礼入法实现了礼法合一。 因此,“明刑弼教”思想提出后,并未引起重视,宋代以前长期被冷落,很 少有人会提及到。而尚书虞夏书大禹谟,是魏晋时期的文人所作,它即 是古文尚书。所以,自晋至明,历代研究注释尚书者,对其儒家经典的 含义也作过注疏。其中尚书注疏是孔颖达所著,其所处时期为唐朝,他在文 中论述部分包括了“伪孔安国传”,日:“弼,辅;期当也”。感叹其能够以道 德教化为主,以刑罚惩治为辅的治国方略,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认为 治世手段应该是封建道德教化可以用刑罚米辅助,如果运用刑罚,则可以打击犯 罪,使民因为畏惧刑罚而遵守封建道德,收到以刑去刑的社会效果。瞳1 于是可见, “明刑弼教”思想突出的是刑罚的作用,远不及利用“德主刑辅”来粉饰统治阶 级的“仁政 的功效,它的主张思想与前人所说的“大德小刑”,“先教后刑” 也有很多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从这个意思上晓,在宋代以f j ,“明刑弼教”没有 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朝以后,关于刑与教之间的关系,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其中著名理 学家朱熹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弼教”所做的新的解释,为后人所广泛接 受。主要有以下比较重要的贡献,第一,在朱熹看来,刑和教虽然历来都有区分 它的主次地位,但是其实上两者之间关系却不能简单这样划分主次,它们作为治 理国家的手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若夫道德性命之与刑名度数, 则其精粗本木虽若有r h j ,然其相为表早,如影随形,则又不可得而分别也”口1 ; 第二,强调了刑罚对教化的保障作用,认为刑罚也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反对在论 及“刑”和“教 之间的关系时,只重视教化而不重视刑罚的观念,他还认为, 如果说圣贤之人只是一味的强调教化的作用,那么他们规定刑罚是用来做什么的 【】苇仲舒:青备繁露精。仁。 2 1 杨凡:i 叫人诰j 朱c 璋的l p j 刷蛳教思想”,炯台人学学报,1 9 8 9 年第一期,第2 0 :! j j :。 1 3 1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读曲陈陈议遗墨。 朱兀璋“明刑弼教”思想研究 呢,“圣人固以教化为急,若有犯者,须以此刑治之,岂得置而不用! 他还 认为,其实我们不知道彰显五刑的威力是为了协助实现五教的目的,即使是贤德 的舜也是这样做的,如果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无法达到使其服从的目的,那么就要 用刑罚来督促他,趋其从教,必要时惩罚一个不从教的人,用他的事例来警戒全 天下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辟以止辟瞳1 ;第三,朱熹鉴于三纲五常在社会和 政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要区分不同时期和阶段来确定它们具体实施的方式,而 不应该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前人的做法,因为实世在变,治国方法也要变通。朱 熹在阐发“明刑弼教”思想时对这种思想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解释,为该思想以 后被统治阶级采纳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的解释并没有违背封建时期的道 德伦理教化的体系,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正视朱熹对“明刑弼教”思想的解释, 因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新解释,它使得我国的封建法律制度在立法和司法的指 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我们所说的封建法制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轨 迹,“德主刑辅一礼法合一一明刑弼教”。”。 此后“明刑弼教”的提法因其隐含更深的含义,迎合了朱元璋明初治理乱世 的需要而得到重视,并在当时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德主刑辅”的立法和司法原则从形式上看是和“明刑弼教”的立法和司法原则 没什么区别,但是仔细体会差别确实很大,“德主刑辅”是以德为主,辅以刑罚, 立法和司法的出发点是强调德治,侧重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种 提法意味着它往往和圣贤之治所倡导的轻刑思想宽仁施政趋同,强调轻刑,而“明 刑弼教”则不然,它的立法和司法的出发点是,它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同时轻刑, 这就意味着,统治者在实施治理国家的政策时,会重视德治也重视刑治,事实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统治阶级推行重刑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寻找立法和司法 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上的支持,这无疑j 下是朱元璋在建国仞年所需要的,经过 朱熹新的解释之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刑弼教”思想,其立意是便成了重道而 不轻刑,并且在同后法律实施阶段发展成为“刑罚立而后教化行”h 1 ,这样的理 论提法成功的掩饰了统治阶级无节制的实施重刑的真实意图,成为了推行重典政 1 1 朱了语类卷七八尚书虞夏辂舜典。 【2 】朱予语类卷七八尚书虞夏书人禹淡。 3 1 杨一凡:明人诰j 朱元璋的叫删倒教思想”,烟台人学学报1 9 8 9 年第一期,第2 0 贞。 4 1 一- 任q 下书伊川易传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管理学A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农家乐面试题营销推广能力提升
- 2025年烹饪大师国家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美术设计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景区策划师专业知识评估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婚礼策划师技能水平认定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C考试高频题集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国证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bi备
- 2025年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塑料模具制造工艺师高级试卷含答案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住院病人防止走失课件
- 2025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南康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定增基金管理办法
- 汽车标定工程师培训课件
- 速叠杯教学课件
- GB/T 45767-2025氮化硅陶瓷基片
- 2025年第十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北京项目工程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