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对于体育健身行为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家 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和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 积极采取措施不断 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才是推动全民健身之关键所在。作为全国著名的智力密集区,武 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等, 构建了体育健身意识的总体框架, 并对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旨在针对影响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 因素提出培育对策, 推动武昌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并为我国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提供 参考和建议。 研究认为,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健身行为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根 源和内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后者的影响;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武昌 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表明: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认知状况一般,并且与居民受教育 程度、职业性质紧密相关;体育健身情感现状比较乐观,居民希望有健身指导的意愿很 强烈; 体育健身意志不太理想; 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趋向于动作简单、 花费较少、 对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居民在健身时间、健身频率和健身强度方 面的表现较好。通过分析现状认为,影响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 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运动技 术水平;社会因素包括国家体育政策、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环境因素包括大众传播媒 介、体育健身氛围以及武昌区的民俗风情。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对策。即加快经济发展,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完善大众化的体育场所、设 施;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大众健身氛围;针对 武昌区的地理、文化特色,开展特色体育健身项目等。 关键词:武昌区;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健身行为 ii abstract come into being correct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physical fitness behavior. it is just the key that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at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actively promote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and the severe reality.as a nationwide famous intelligence-intensive area,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in wuchang district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research built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in this area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etc. aimed at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propose cultivation measures ,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tness campaign in wuchang district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nationwide fitness consciousness. it is suggested that,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 behavior. concrete expression as follows: the former is the root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latter and is also influence by the latter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atter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form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the status of cognitive of physical fitness is average and it is affected by peoples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nature of occupation; the status of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emotional is optimistic; people strongly wish to have a fitness guidance;the status of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will is not ideal; the choice of residentssports items tend to simply move, less costly, less demanding on the project site; it is better in the fitness tim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 of wuchang district contain perso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include the populations educational level, professional nature, sports skill level;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national sports policy, economic level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mass media, physical fitness environment, and folk custom in wuchang district.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this research presented cultivation solutions of physical iii fitness awareness. namely, to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living standards;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build a good fitness environment;perfect popular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to take measures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public physical fitness; take good use of th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wuchang to carry out featured fitness projects. keywords:wuchang district;physical fitness consciousness;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 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 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第一章 前言 1 1 前言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国家对全民健身的倡导 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类健康服务。正如青年毛泽东所说: “体者载知识之舟, 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德无知。 ”人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的物质承担者,只有 不断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才能谈得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提高身体健康水 平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在广大城乡, “生命在于运动” 、 “花钱买健康” 、 “请人吃饭不如 请人流汗”等健身理念正逐步成为我国民众的基本生活理念。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5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 下简称纲要),它从面向 21 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 21 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纲要第二期工程 的目标和任务中规定: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为 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 体素质,自 2009 年 10 月 1 日起我国开始施行全民健身条例 。 全民健身条例 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基本责任,建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制度、体育健 身场所安全规范制度等各项制度,为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健康素质 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鼓励全民 参与体育健身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对于增进国民健康、增强国民体质、促 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意识是行为 的先导,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采取各种 措施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1.2 理论依据-哲学和心理学关于意识与行为的理论 体育研究证实,体育运动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为积极有效的途径。为了提高国 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几十年来,以美国、德国、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国家都提出了适应 本国特点的促进国民体育健身运动的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进行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长期开展体育健身运动。马克思辩证唯物 第一章 前言 2 主义认为,意识,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 反映。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并运用这 些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使之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可以说,意识是行为产生的 力量和源泉,对行为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 肯定:体育健身意识影响着个体的体育健身行为。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对于体育健身行 为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健身意识一旦形成,对人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甚 至是终生的。因此,对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长期进行体育健身锻炼。 1.1.3 现实依据-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不理想现状以及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蔓延 21 世纪,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然而,这种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体力活动减少、营养过剩、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不合理 等,由此引发的“现代文明病”悄然而至。在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提高大众体 育健身意识,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培养大众体育健身习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因此,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对于提高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预防和治疗因不良生活方 式导致的“文明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 2008 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城乡居民 2007年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 来看,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也不甚理想。年轻人“经常锻炼” (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 频度 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 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人数比例较低,30-39 岁年龄 组人数比例仅为 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 岁年龄组达到 11.7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 15.1,高中(中专)12.2 ,初中 6.7,小学及以下 4.11。因此,如何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鼓励更多的 人投身体育健身锻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武昌是全国著名的智力密集区,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据统 计,武昌区拥有 10 多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校大学生 12 万人。同时,武昌区也 是湖北省的教育大区,有中小学 131 所,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及率很高2。从 1997 年开始,武昌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区”、“全国科普示范区”。武昌区具备科教集聚,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优势, 这一优势将为培育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提供肥沃的土壤。作为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信息 第一章 前言 3 中心,武昌区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该区各方面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武昌 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于推动居民全民健身,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武 昌区社会体育的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进行体育健身意识的系统研究,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不断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引导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运动, 是目前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必要条件与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武昌地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居民 体育健身意识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提出提高居民体育健身 意识的可行性对策,从而为增强我国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提供参考和借鉴。 1.2.2 研究意义 人是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又是物质与意识的有机统一体。只有加强这两个方面的 研究,掌握人的物质运动规律和意识活动规律,使二者协调互补,才能有效地推动体育 的腾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 识对体育健身行为的产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 之后,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增强全民体育健身 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总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对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对提 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加快武昌区社会体育事业的振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本文对体育健身意识理论框架的构建,希望能为我国体育健身意识的理论研 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4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意识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意识”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内格尔 对意识概念曾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描述。他认为,现代科学研究水平只能说“意识像什么 而不能说意识是什么”3。应该给意识问题的研究划定一个区域、范围,但没有必要作 出精确的定义。关于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虽然对于意识的概念学术界 历来争论不休,但是关于意识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的研究 在哲学中,意识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恩格斯指出: “究竟什 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 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 ” 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 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 作用的同时,又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 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 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5。 2.1. 2 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 关于意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关于意识的概念,从心理学的 历史发展至今日,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 世纪 90 年代的西方意识心理学在这 方面尽管还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在心理学界则出现了不少比较一致的看法, 其中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 意识涉及知觉、 注意、记忆、表征、思维、语言等高级认知过程,其核心是“觉知”(awareness),觉知 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6。认知神经科学家从意识觉察、更高级的官能和意识状态三 个方面讨论了意识的概念。同时,由于意识和注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认知心 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家提出:意识就是注意。 潘菽在意识问题试解一文中考察了西方心理学对意识的观点,发现有 11 种之 多,但没有任何一种能使我们完全赞成,也没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对意识的看法7。国内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5 学者彭聃龄认为,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意识 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识是一种心 理状态7。以上看法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虽然可以互相补充,但仍不 能从中概括出意识的普遍的、一般的本质。 总的来说,在心理学领域,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活 动和意志行为的基础,它使人的各种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以及较高的主动性、灵活性和 准确性。 2.2 关于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 2. 2.1 体育健身意识概念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体育健身意识概念的界定,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吸纳了很多心 理学家关于意识概念的研究成果。如:陈辛认为, “体育健身意识是通过个人对体育健 身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对体育健身的归属观念8” 。 寇建民在 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 身健身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对健身意识概念的阐述为: “健身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对健身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 总和。它既体现为以观念形态出现的精神活动成果,也体现为人脑的精神活动过程10” 。 费加明, 赵先卿在 淮北市农村中学骨干教师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 一文中指出 “体 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 产生的思想、感情、观念等心理活动的总和 11” 。张延平在略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的培养一文中对于体育健身意识的概括同上。他认为体育健身意识包括对体育健身的 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 12。 又如王崇喜,袁凤生等在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健 身意识是指人们对健身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包括健身的需求与动机等。作 者认为,与健身发生联系的对生活方式的认识、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愿望等均属于健 身意识的范畴13。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体育健身意识这一概念有一个共识,那就 是,普遍认为体育健身意识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与体育健身目的、意义等各 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是人脑对体育健身的主观反映。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6 2.2.2 体育健身意识的系统构成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而且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如费加明, 赵先卿采用三分法,认为体育健身意识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包括体育健身知识、 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但是现代很多心理学专家如:潘菽、燕国材等认为这种 分类方法是传统心理学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分类,不很符合客观实际,长期阻碍了我们对 人们心理活动的理解。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确实存在着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三分法所区 分的感情与意志,实际上就是统一的意向14。 张新安,许青生体育健身意识结构分析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文在分析体育健 身意识结构及其各子系统间相互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理论知识教 学、注重健身思想教育、强化学生自我制定和实施健身计划的改革措施,以有效提高大 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15”。作者认为“体育健身意识的 完整结构是由健身知识观念、健身意向观念和健身计划观念 3 个子系统构成的15” 。在 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依赖,共同 担负着体育健身意识的反映调控作用。 2.2.3 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是围绕各地区居民以及不 同群体体育健身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调查对象对体 育健身运动的认识情况、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形式、主要参加的运动项目、参加体育健 身运动频度及单位时间、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时间分布特点、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主要 场所、经济收入以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等。如:梁赋在群众自我 健身意识的现状与对策中,从群众的体育价值取向、对体育的投入、对体育的期待等 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作者认为目前群众健身意识还不够强,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还是 不能满足各年龄层群众参与的需要,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我们思考和 探索16。彭勇,熊百华等在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刍议中对我国农村居民健身 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主观因素 (如 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等)和客观因素(如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较大等)17。翁兴和,梅雪 雄等在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研究中,通过对全民健身的认识、 对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 进行分析,认为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健身功能、全民健身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7 活动等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层次 18。李云飞浅析宁波市民的健身意识与健身行为习 惯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宁波市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意义认识和实际参加健身的行为之间存 在着较大的不一致性,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居民的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场地设施 的限制以及缺乏体育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张祝平在河南省中高级知识分 子的自我健身意识与身体健康现状调查中通过调查,得出了河南省中高级知识分子的 体育健身活动的职务特征、性别比例特征、年龄和职称特征、项目特征等,从一个侧面 折射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健身运动的情况和身体健康水平20。梁占锁,冯秀华在 河北省特殊学校残障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调查通过调查,认为被调查者体育健 身意识淡薄;被调查者的健身态度积极,但行为滞后21。方熙嫦在福建省健身中心女 性健身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中通过对福建省 7 个地市健身中心, 300 名女性的健身 意识和健身行为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结论:制约大众参加健身的主要原因是余暇 时间少22。 费加明,赵先卿在淮北市农村中学骨干教师体育健身意识的研究中对淮北市农 村中学不同年龄层次的骨干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生活方式以及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 究,得出淮北市农村中学骨干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水平很低等结论,并针 对调查结果提出对策11。 此外,还有王崇喜,袁凤生等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 ,对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 4 类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健身意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 为,教育程度对健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其它因素发挥作用 13。 总的来说,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的不断上升, 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也有一 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如何评价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状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2.4 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对策研究 我国学者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如 曹东在论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中通过分析我国居民在健身意识中的误区,提出全民 健身意识应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几方面入手,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自觉 锻炼的习惯,把健身意识贯穿于人的一生23。张延平在略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 养中提出,开展并加强健身的宣传教育工作、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设施和体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8 育场馆等硬件建设等对策 12。寇建民在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 一文中指出了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探讨了实施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 身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和重要性24。纪和江在学生健身意识培养试探认为培养理 性的健身意识应当坚持动态变化的观点、遗传变异与后天获得的观点、整体与局部协调 统一的观点等 25。董凤林天津开发区全民自我健身意识现状与思考针对群众中存 在自我健身意识淡薄;有赌博、懒惰等不良社会风气等问题提出了培养对策:如增加体 育投资、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健身计划应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等26。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9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与条件,本文的 研究视角, 是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 实际调查中, 随机抽取武昌区水果湖街道、 珞珈山街道、中南街道、中华路街道等 4 个街道,并分别从上述街道中随机抽取东湖路 社区、青鱼嘴社区、珞湖社区、东湖村社区、梅苑小区、宝通寺社区、户部巷社区、晒 湖小区等 8 个社区,随机抽取社区内 16 岁以上居民发放问卷。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从选题到调查问卷的实施以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查阅了有关心理学、体育社 会学、体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专著。详细查阅了近十年来在体育核心刊物发表的有关全 民健身、体育意识、体育健身意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搜集了全民健身现状的各类数据 以及体育健身观念、体育健身意识方面的社会调查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 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3.2.2 问卷调查法 准备阶段: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现状”调查问卷。 修改完善阶段:在调查对象的范围内随机抽取 30 人,对问卷初稿进行小样本预调 查。回收问卷后,对被调查者误答、不答的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进行修改。同时, 向有关专家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对问卷作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问卷信、效度检验与实施: (1)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检验法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请熟悉本课题的 10 位专家对问卷效度做出评定,并对问卷做出“合适、较合适、一般、不太合适、不合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0 适”五级程度的定性评价。从专家评价的结果看(见表 3-1、表 3-2) ,经过逻辑有效性 分析,调查问卷所列各题较好的反映了调查需要的材料范围,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表 3-1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合计 频数(n) 7 2 1 10 表 3-2 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 合 适 较合适 一般 不太合适 不合适 频数(n) 3 比例(%) 30 4 40 3 30 0 0 0 0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采用当场发放形式在武昌区东湖路社区、青鱼嘴社区、珞湖社区、东湖村社区、梅 苑小区、宝通寺社区、户部巷社区、晒湖小区等 8 个社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1000 份, 回收 1000 份,问卷回收率 100%;其中有效问卷 917 份,有效回收率 91.7%。 (3)信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调查所得的材料真实可信,对同一调查对象(60 名)采用二次问卷调查 法进行信度检验,两次调查时间间隔为 2 周。回收问卷后计算两次问卷材料的相关系数 均大于 0.82(见表 3-3) , 从而证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 3-3 问卷信度检验表 重测人员职业 重测数 时间间隔(天) 相关系数 农民 工人 管理人员 教科文工作者 学生 8 16 10 12 14 14 14 14 14 14 0.87p0.01 0.86p0.01 0.86p0.01 0.87p0.01 0.82p0.01 3.2.3 访谈法 本研究在选题、问卷的编写与发放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采用面谈和电话访谈等形 式,向武汉体育学院多年从事社会体育学、体育统计学以及体育心理学研究的 7 位硕士 生导师以及博士生导师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 excel 及 spss11.5 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健身意识概述 4.1.1 体育健身意识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意识定义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 观反映。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的意识概念和狭义的意识概念两种。广义的意 识概念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体的主观现象,表 现为知、 情、 意三者的统一。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和关注程度, 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的意志部分27。 图 4-1 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过程28 综合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脑对体育健身现 象、本质及其规律、价值等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关于体育健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统 一的心理活动。如图 4-1 所示,主体稳定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体的尝试阶段。主体是人,客体是体育健身运动,主体根据自身的兴趣 体育健身实践 主体 兴趣、 需要 知识、 经验 参与某一项健身项目的主体意识 健身实践 主体体验 身心益处 体质提高 成就感 娱乐 交流、 交友 需要、 满足 稳定的主体体育健身意识 体育健身习惯形成 尝 试 阶 段 体 验 阶 段 形 成 阶 段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 与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进行选择,初步形成参与某一健身项目的主体 意识。在这一阶段,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使主体获得体验,产生兴趣。而后主体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所获得的体验,结合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是否参与此项运动。 此过程主体由开始的无意识加入到有意识的参与,体育健身行为也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化 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阶段:主体的体验阶段。在主体意识的引导下,进行体育健身实践,获得运动体 验,倘若所获得的是良好的体验,则巩固了原来的体育健身意识。反之,则减弱了原有的 主体体育健身意识。此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决定着主体能否形成稳定的体育健 身意识。 第三阶段:稳定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阶段。主体在运动、体验、强化,再运动、再体 验、再强化的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主体体育健身意识。在此稳定的主体体育健身 意识指导下,主体养成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习惯。主体的体育健身意识指导主体体育健 身行为,主体的体育健身行为结果反作用于主体,若主体获得的是快乐、成功的体验、克 服困难的喜悦,或者自我感觉身体健康了、身体素质提高了等良好的体验,则起到加强该 主体体育健身意识的作用,形成了主体体育健身意识的加强、巩固、再加强的过程。该 过程与体育行为的实践、促进、再实践的循环过程相互对应。前者的最终结果是形成稳 定的主体体育意识,后者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持续性(经常性)体育行为即体育生活方式 28。 本文采用心理学对意识的划分,将体育健身意识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来研究: 即体育健身认知、 体育健身情感、 体育健身意志。 通过借鉴心理学和体育学的有关研究, 本文认为,体育健身认知,体育健身认知是主体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的心理活动过 程,主要包括人们对体育健身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其重要性等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形 成体育健身意识的基础。体育健身情感,是人们在体育健身认知和体育健身实践的基础 上形成的对体育健身的态度、需要等主观体验。体育健身意志,是根据个体对体育健身 的需要以及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参与健身活动的体验等,进而产生的主体参与体育健身 活动的倾向、毅力、自我克制、顽强不屈的精神等。 4.1.2 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健身行为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 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决定。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是一定社会中人在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取得 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行为29。行为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 “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29。归纳上述表述,本文认为: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机 体的外显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体育健身行为是在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支配下有 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主要表现为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参加的 体育健身运动,即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的意识与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 行为起支配作用,即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 尔特勒温(k. lewin)曾经提出:“人的行为是个体心理特征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函数的 结果”30。因此,从社会心理学来看,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健身行为存在不可分割的关 系,具体表现在:主体体育健身意识是体育健身行为产生的前提, 体育健身行为是主体 体育健身意识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倘若失去主体体育健身意识的引导就难于形成体育 健身行为,因为没有主体的体验反馈,体育健身行为得不到强化。其次,没有主体体育意 识指引,等于失去自我的行动指南,盲目性大、随意性强,很难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体育健 身行为习惯。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方面: (1)从客观上讲,主体的体育健身意识是其体育健身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内部动力。 稳定的体育健身意识对体育健身行为的产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 (2)体育健身行为是体育健身意识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外在表现形式,而主体 在体育健身实践中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又会对其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 影响。只有在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人的行为才能有很好的稳定性 和坚持性。如果没有体育健身意识,人们的体育健身行为将会是无意识的行为;如果没 有体育健身行为,那么体育健身意识也将化为空想。 由于意识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而行为是外显的,有形的,又由于二者密 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主体的体育健身行为来了解其体育健身意识。 4.2 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 表 4-1、4-2、4-3 是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反映了被 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 系。从表 4-1 可以看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最低,76.1%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而工人的这一比例只有 31.2%,管理人员 14%,教科文工作者 2.2%,大专及以上的比例 则随上述职业顺序呈递增的趋势,而管理人员、教科文工作者等职业相对于工人、农民 来说属于经济收入较高的阶层,因此,可以说,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有关,受教育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度越高,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点由表 4-2 可见一斑。另外,随年龄 的增长,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表 4-3)。 表 4-1 武昌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比一览表(%) 初中及 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及 以上 农民 工人 管理人员 教科文工作者 学生 76.1 31.2 14 2.2 13 16 41 18.1 8 31.3 7.9 27.8 67.9 89.8 55.7 表 4-2 武昌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月经济收入对比一览表 初中及 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及 以上 n % n % n % 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 合 计 49 21.1 135 57.9 29 12.4 18 7.6 233 100 44 14 152 49 59 19 56 18 311 100 20 5.4 123 33.1 145 39 84 22.5 373 100 表 4-3 武昌区居民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对比一览表(%) 初中及 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及 以上 16-30 31-60 61 12 11.3 36 15.8 38 36 72.2 50.7 28 本文对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分别从体育健身认知、体育健身情感、体育 健身意志以及体育健身意识的外部表现体育健身行为 4 个方面进行。 4.2.1 体育健身认知 辞海对“认知”的解释是:“认知,英文单词 cognition,即认识,在现代心理 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 点,人的认识活动是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31。”张春兴认为“认知,指个体 对事物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32。在心理学上,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对 主体或主体对客体的知觉印象判断的心理活动过程 33。 根据心理学对认知的研 究,本文将体育健身认知定义为:体育健身认知是主体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的心 理活动过程,它是形成体育健身意识的基础。体育健身认知主要包括人们对体育健身的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与体育健身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通过调查 武昌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体育健身知识的了解对武昌区居民的体育 健身认知现状进行分析。 4.2.1.1 居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健身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决定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主体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 识是主体在发现体育健身锻炼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 对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进行判 断的心理活动过程。居民是否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待体育健身的 态度、兴趣和行为倾向。因此,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是反映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强弱 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表 4-4 不同职业居民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 重要 n % 一般 n % 不重要 n % 合计 n % 农 民 工 人 管理人员 科教文工作者 学 生 其 他 合 计 87 56 307 73 55 86 56 92 145 96 43 67 693 75.6 50 32 89 21 8 12 4 6 5 3 14 22 170 18.5 19 12 25 6 1 2 1 2 1 1 7 11 54 5.9 156 100 421 100 64 100 61 100 151 100 64 100 917 100 总体看来,武昌区居民中认为体育健身“重要”的占 75.6%;而认为“不重要”的 居民最少,仅占被调查对象的 5.9%。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健身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绝大部分居民都认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这就 为他们以后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同职业的群体在体育健身重 要性的认识上有所差异。在被调查对象中,学生和科教文工作者选择“重要”的比例最 高,分别占 96%和 92%(见表 4-4),这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和新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见表 4-1);只有 56%的农民选择“重要”,32%的农民选择“一 般” , 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接触到的有关体育健身的信息比较少, 对体育健身的作用、价值了解不足的缘故。另外,还可能与他们的经济收入较低,家庭 负担较重,没精力考虑此事有关(见表 4-2、4-4)。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表 4-5 不同年龄居民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 重要 n % 一般 n % 不重要 n % 合计 n %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运动会组织策划方案模版
- 酥梨线上营销方案
- 汽车站站房楼施工方案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课时计划
- 食品展会客户咨询方案模板
- 音响营销方案文案
- 建筑供应链风控方案设计
- 建筑结构节点抄绘方案设计
- 营销活动分享方案
- 怎样写咨询服务方案
- 2023年浙江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2023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竞赛题库(汇总)
- GJB9001C-2017国军标标准培训讲义
- 《妇产科学课件:宫颈癌的筛查与防治》
- 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年)征
- GA/T 2060-2023法庭科学毛发中甲基苯丙胺等11种毒品及代谢物检验液相色谱-质谱法
- 工程监理大纲监理方案服务方案
- C型钢检验报告
- 主体结构验收方案(示范文本)
- 八年级美术PPT课件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作品介绍 《向日葵》《吃土豆的人》《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 GB/T 3390.1-2013手动套筒扳手套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