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皇曼量曼曼曼鼍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量曼鼍曼皇曼皇曼曼曼量鼍i i i 皇曼皇曼皇曼曼曼篡曼曼曼曼曼皇皇曼鼍曼量曼曼曼量曼鼍曼曼曼曼曼 摘要 作为熟语的组成部分,谚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精彩的人文世界,它是 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谚语包罗万象,其中许多谚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这部分谚语 描述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状况,文章通过这些谚语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进行了 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谚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简练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是人民 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家庭伦理谚语对传统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有着真实的反映,在传统 家庭中,有三种主要的伦理关系,即: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关系,家庭中其他伦 理关系均这三种主要关系派生而来。在所有的伦理关系中,父子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 系。在每组关系中,相关的两者之间都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父亲支配儿子,丈夫 支配妻子,婆婆支配儿媳等。谚语不仅让我们看到森严的宗法伦理关系,也让我们看到 其中仍然存在着脉脉的温情: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这些则是传统家庭伦 理关系长期存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伦理关系形成并存在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缓慢发 展的封建农耕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体系以及中国悠久的儒家文化。因此,随着落后的 封建经济基础的消亡,家国同构的社会体系的消失,许多家庭伦理谚语的消极作用会被 削弱,而许多谚语则仍将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 总之,通过对这部分谚语的分析,不仅可以让人们较清楚地、相对客观地了解传统 家庭的伦理关系,而且也可以为语言学中其他一些单位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 理论和事实借鉴。 关键词谚语传统家庭伦理关系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ap a r to ft h ep h r a s e o l o g y , p r o v e r b sl o a dal o to f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 i ti sap a r to f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p r o v e r b sa r ea l l i n c l u s i v e m a n yo ft h e ma r er e l e v a n tt ot h ee t h i c a l c u l t u r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t h ep r o v e r b sd e s c r i b et h e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f a m i l yf r o ms e v e r a l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t h et h e s i sh a sa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a l l - r o u n da n a l y s i sa b o u t t h e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i np r o v e r b s p r o v e r b sc o m ef r o ml i f ea n dr e f l e c tl i f e 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 t h e r ea r et h r e e m a i nr e l a t i o n s ,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a t h e ra n ds o n ,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h u s b a n d a n dw i f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b r o t h e ra n dy o u n g e rb r o t h e r t h e o t h e rf a m i l y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a r ea l ld e r i v e df r o mt h o s et h r e em a i no n e s a m o n ga l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a t h e ra n ds o n a r et h ec e n t r a lo n e s i ne a c hg r o u pr e l a t i o n s ,t h e f i r s tm e m b e rc o n t r o l st h es e c o n do n e ,a n dp r o v e r b sh a v et r u er e f l e c t i o na b o u tt h a t p r o v e r b s a l s or e f l e c tt e n d e rf e e l i n gi nt h e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f a t h e ri sa f f e c t i o n a t e a n ds o ni sf i l i a l h m b a n di sv i r t u o u sa n dw i f ei ss u b m i s s i v e b r o t h e ri sf r i e n d l ya n dy o u n g e r b r o t h e ri sr e s p e c t f u l a n dt h et e n d e rf e e l i n gi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f o rt h e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e x i s i t i n g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l i ei nt h es l o w l yd e v e l o p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i c s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 c o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a n dt h eo l d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 s o 、析t l lt h ed y i n go u to f t h ef e u d a le c n o m i cb a s e ,m a n yp r o v e r b sa b o u tf a m i l ye t h i c sa lep o s i t i v e i naw o r d ,f r o mt h ea b o v ea n a l y i n go ft h ep r o v e r b sa b o u tf a m i l ye t h i c s ,w ec a nd i s t i n c t l y s e et h e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t h ea n a l y s i sc a np r o f f e rs o m e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f a c t u a lt h i n g sf o ro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w o r d s p r o v e r b s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n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当墨霆日期:j 啦年月上二一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飞, ( 灰pj d v 1 日期:窆z 年丛月! 芝 e t 一 日期:塑宝年月旦e l 前言 i 上j l 刖吾 一课题意义 语言在人类劳动中产生,劳动是创造人类文化的活动,所以说语言是在文化的创造 过程中诞生的。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一经产生,便以思维工具 的身份参与劳动,参与文化创造,并成为文化最好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传承文化,推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影响语言,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不断地丰富着语言的内涵。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反映该民 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民族特征。 谚语是由人民大众创造,并广为流传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与成语、歇后语、惯 用语等同属于熟语的范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谚 为“传言也。 谚语多 来自民间,世代口耳相传,并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而不 断的增多,这是谚语的产生及存在形态。谚语的本质内涵则是历史的创造者,即广大人 民群众对其各个层面的生活、生产经验的精辟总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谚语包罗 社会万象,应有尽有,在汪洋谚海中从来不乏哲学、美学、经济学、民俗学、民族学、 军事学、刑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谚语的研究要较其他熟 语,如成语、歇后语等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文化赋予谚语丰富的内涵, 谚语也必然折射精彩的人文世界。繁若星辰、浩如烟海的谚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 分,因此通过对谚语的分析透视,我们可以了解世风民俗,体味人生哲理。而在包罗万 象的谚海中,有相当一部分谚语与家庭伦理文化有关,例如,“父慈子孝”、“父叫子 亡子不敢不亡 、“兄弟如手足 、“长兄如父 、“百善孝为先 、“夫天妇地”、 “糟糠之妻不下堂 等,通过对此类谚语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传统伦理关系达 到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也可以观察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一些特征,这对 于现代家庭伦理文化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概况及现状 ( 一) 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现状 社会变革引起现代家庭的巨变。现代家庭问题、矛盾、冲突不断,家庭情感价值让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位于家庭功利价值,人伦关系冷漠,父子亲情冷若冰霜,有些子女不能尽到最起码的物 质赡养义务;兄弟忘却手足亲情,为财相争反目成仇;夫妻之间相互猜忌,轻视家庭责 任,儿戏婚姻,离婚率上升。总之,现代家庭不能实现恒久和睦,稳定性急剧下降。家 庭问题严重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家庭问题就是 社会问题,建设新的家庭伦理文化不仅是家庭需要,更是社会的要求。 当我们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沙漠四处寻找伦理资源时,许多社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 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依然在熠熠生辉,重视人伦关系的优良人文资源一直潜移默 化地发挥着作用,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传统伦理文化,研究它的历史局限性,发掘它的 价值永恒性,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以完善整合现代家庭伦理文化。现在这方面的研究 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新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不断涌现。如著作有:梁韦弦的儒家伦理 学说研究、王建主编的儒学三百题、钱逊的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 展、朱贻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国际儒学联合学术委员会编的儒学与道德 建设、唐凯麟、曹刚的重释传统一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等;文章有:杨维中 的孝道与现代家庭伦理、郁有学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 李桂梅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点、牟钟鉴的传统家庭伦理的当代价值等等。 ( 二) 谚语的研究 1 、谚语的辑录 谚语最初与俗语是不分的,先秦文献多载“语”、“野语 、“鄙语 、“谚 、 “鄙谚 等说法。温端政先生认为,“先秦时代所称的语、谚,以及野语、 鄙语等,大致相当于后世所称的俗语。 因此,早期的谚语的辑录也是与俗 语不分的。最早的专门的谚语辑录可能是东汉崔蹇的农家谚,其后是宋代周守忠的 古今谚,明代则有杨慎的古今谚,郭子章六语中的谚语卷和清代杜文澜的 古谣谚。尤其是古谣谚“引书达八百六十种,辑得先秦至明代的谣谚,三千三 百余首,而且逐首引述本事,注明出处,遇有疑难还能加以考辨,因而直到今天仍不失 为同类著述中的佼佼者。锄二十世纪以来,俗语的收集进入新的阶段,该世纪初期便 取得不小的成绩,如胡朴安的俗语典( 1 9 2 2 年) ,孙锦标编著的通俗常言疏证 ( 1 9 2 5 年) 、史襄哉编著的中华谚海( 1 9 2 7 年) 等。建国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 参见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页。 参见杜文澜:古谣谚,重印说明,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2 前言 十年代,俗语的收集整理工作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俗语类辞书不断问世,如曹聪孙的 中国俗语选释( 1 9 8 5 年) ,徐崇才、应俊玲的常用俗语手册( 1 9 8 5 年) ,邱 崇丙的俗语五千条( 1 9 8 3 年) ,温端政主编的中国俗语大词典等。专门收集谚 语的辞书在八十年代更是如雨后春笋。据作者考察,多达3 0 余册,平均每年至少有三 本谚语词典、谚语选编之类的书籍问世,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到九十年代,虽然 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成绩卓著,从1 9 9 0 年开始,中国谚语集成凡3 1 卷,除台湾 卷暂缺外,相继问世。二十一世纪初,谚语的辑录选编工作继续深入。2 0 0 4 年温端政主 编了中国俗语大全,其中中国谚语大全“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通行在口语里 的谚语约十万余条;下编立语目约一万三千条( 不含变体) 可谓鸿篇巨著之作,代 表着谚语辑录的最新成就。 2 、谚语的研究 早期对谚语重在辑录,且谚语与俗语是不分的,甚至以谚语统称俗语,这种对谚语 的理解是广义的。如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语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 文:“谚,俗言也。 这种对谚语的广义理解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1 9 2 1 年郭绍虞在 谚语的研究中认为广义的谚语范围太广泛,主张把狭义谚语列为讨论对象,开启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狭义谚语的理解和研究。此时的文章有杜同力的关于谚语的 报告和说明,任访秋的谚语之研究等,他们指出谚语的经验性、训诫性、民间性 和世俗性,影响很大。但此时,狭义谚语研究多是着眼于民俗学的角度,谚语被视为民 众文艺形式,并未被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内。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接受 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谚语、成语、歇后语等是构成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属于词汇学的研究内容。谚语开始进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马 国凡、武占坤、温端政等学者对谚语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分类及其应用等作了 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于谚语的具体定义,诸多词汇学者历来观点不一。郭绍虞对谚语的定义是“谚是 人的实际经验之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 为之言语。 印任访秋对谚语的理解为“一般人相传说的话,其中含有教训的意味,有 的也可以说是世俗所公认的有价值的格言。或由经验得来的定论,借以相互告诫的话 。 参见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凡例,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4 ,第1 页。 参见郭绍虞:谚语的研究,小说月报,1 9 2 1 ,第2 卷第2 3 4 期。 参见任访秋:谚语之研究,礼俗,1 9 3 1 ,第6 7 期合刊。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占坤、王勤在现代汉语词汇学概要中对谚语理解是“谚语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一种 现成话,又叫俗话、俗语或老话 。中国谚语集成总序( 1 9 9 0 1 ) 给谚语的定义为“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通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本文认同温端政对谚语的定义,谚语是“以 传授知识为目的俗语 ,温端政认为谚语具有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具有社会 历史的局限性,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致使大量的谚语带有消极成分。如“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等。本文中的谚语主要来自温端政主编 的中国谚语大全(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 对于谚语的研究有如上的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有关于谚语内容的 研究。谚语负载民族文化,通过谚语内容来透视民族文化的研究是很广泛的。从谚语来 看中国民众思想、观念、文化,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关于谚语内容的研究中占有 很大的比重。如杨芳的从谚语看儒家的价值观和人格理想和从谚语看中国传统的 妇女观、李丽芳的谚语中的儒家思想精随、陈楚云的从汉语熟语看中国传统等 级观念等等,这些论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谚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特定的 分析研究。本文也属关于谚语内容方面的研究。谚语中的家庭伦理谚语对于家庭伦理文 化内容有着多角度的反映,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大约明确于先秦时期,经由奴隶社 会末期,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家庭伦理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直到封建社 会解体后,影响逐渐减弱。传统伦理关系的长期稳定性使得通过谚语来研究具有一定的 可行性。因此,本文立足于家庭伦理谚语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这一角度,通过这类谚语 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进行探究。 三家庭伦理谚的界定 ( 一) 家庭伦理关系: 家庭伦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基于血缘 姻亲,包括假定血缘关系( 如收养关系) 之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关系 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成员与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父子、夫妇、兄弟是 家庭中最主要的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是处理调节家庭伦理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 ( 二) 家庭伦理谚: 参见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学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8 3 ,第2 8 1 页。 参见温端政:谚语,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l l 页。 4 前言 家庭伦理谚是指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伦理或家庭伦理关系的谚语。如: “父慈子孝”,既反映父子伦理关系也反映伦理规范“慈 和“孝 。 “忍为高,和为贵 ,“忍 是处理伦理关系的具体方式,“和 是伦理原则。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这条谚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伦理关系,夫为妻纲的伦理 准则。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何论文 第1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父子伦理关系 父子伦理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及其派生的母子、父女、母文、婆媳、叔侄等伦理关系。 父子关系是所有家庭伦理关系的核心,父子血缘家庭是最尊贵的。所有家庭成员以父子 血脉为坐标,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各得相应的名分和地位。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其他 所有家庭伦理关系都是以父子为主轴而派生形成的。 1 1父子关系 1 1 1 父对子的权$ i js n 义务 父亲对儿子自然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谚语有“国有君,家有主 之说,父亲做为 一家之主,处于家庭中的最高地位,在家庭中具有等同于国家君主的权威。他具有拥有 和支配家庭中的所有一切的权力,自然包括对所有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儿子是父亲的财 产之一,自然要被父亲所支配。谚语“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 充分表明了父亲对儿子 的这种支配权至高无上并且不可抗拒。父为子纲,父亲的旨意就是法律,法律是不可违 反的,因此有谚语“父命不可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子的婚姻大事必须听 命于父亲,决不可擅自作主。总之在父亲面前,儿子几乎没有任何自我支配的自由,事 事时时处处要听命于父亲,类似的谚语还有“父子不得专”、“父在前子不言”、“父 母是层天”、“父母在,不有私财 等。 除了绝对的支配权,父亲对儿子更有爱和教的权利和义务。儿子是家族香火传承的 希望,意味着家庭力量的壮大,谚语有“贫而有子非贫,富而无子非富”、“子息是有 钱买不到的,有力使不出的等。因此,儿子极受父亲的关注。诗经小雅斯干 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惶惶,朱蒂斯皇,室家君王 意思是:“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他的哭 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 其中所表达的更主要的是父亲对儿 子的偏爱和期望。父子之间“父慈子孝”,“父慈就是父对子在物质上、精神上的满 足和关爱,并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较之对其他家庭成员,父子亲情无可匹比,谚语 有“亲莫亲如父子,即是对这种父子情深,血脉相连的反映。父亲对儿子小心呵护, 参见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8 ,第3 8 3 页。 6 第1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父子伦理关系 i i ! l i i i i i ii ii i , _ | 量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兰鼍曼 唯恐有所闪失以致血脉传承的中断,谚语“父子不同舟 即是此意。传达父爱的谚语还 有“父不记子过 “父子无隔夜之仇“父爱如山“庄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 好”等。 做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担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责任,担负着家道兴衰的责任, 因此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儿子的教育尤其重视,天下父亲无不望子成龙以光 宗耀祖。谚语有“养不教,父之过”,表明传统认为,对儿子的教育主要责任在于父亲。 谚语“爱而不教,禽兽之爱”、“儿忤逆是爷的不是”、“父兄失教,子弟不堪 等, 即是父亲对儿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反映。为使儿子成才,父亲一则注重言传身教,信奉“有 其父必有其子”的观念,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类似的谚语也很多,如“将门出虎子 、 “孝门出孝子 、“父亲英雄儿好汉 、“其父盗,其子必劫”、“父不正,子奔他乡 、 “父不识耕田,子不识种谷”、“父母正了子易正”等;二则是爱之切,责之深,传统 家长相信棍棒教育,如谚语所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人”、“父不 夸子 、“娇子如杀子,棒打出孝子等。 1 1 2 子对父( 母) 的义务 做为儿子,对父亲只有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孝。首先,儿子做为一个家庭的又一代 血脉继承人,他也要育儿承产,祭祀祖宗,将香火传递下去。这是儿子对父亲对祖宗所 必须尽到的责任和义务,谚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此在封建社会一代一代流传下 去,影响深远。 其次,就是孝敬父母。谚语“百善孝为先 、“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意味着孝 敬父母是为人子的根本义务。古语说“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 记祭义) ,孝敬父母不但要从生活上照料父母,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和颜悦色, 心怀深情,亲爱、敬奉父母,让父母心情愉快;言行举止要谨慎,不要给父母带来耻辱, 令父母忧伤。就如谚语所说的“孝敬孝敬,以敬为先”、“孝当竭尽全力,非徒只管养 身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子不傲父等。古语“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 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离娄上) 是说儿子对父亲要百依百顺,因此有谚语“顺 则为孝 ,正如父对子的绝对权力一样,“父在前,子不言”、“父在子不得专”、“父 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也同样表明孝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 参见四书五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2 ,第3 卷第9 7 6 页。 参见四书五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2 ,第1 卷第2 5 5 页。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亲永远是对的,即使有过,父亲还是父亲,不可以心生怨恨。谚语“子不言父过”,表 现了传统家庭中的愚孝。 父子血亲关系是传统家庭基本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家庭财产和家道兴衰的责 任是在父子之间传递的,因此父子关系的好坏关系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传统家庭都追 求和谐的父子关系,谚语在这方面有许多的训诫和指导:“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不 记子过”、“父子不和家不旺、“父子亲而家不退 、“父子和而家道兴等等。 1 2 母子关系 在传统家庭中,母子关系远次于父子关系。父亲是一家之主,母亲和儿子都是其私 有财产,在这一点上母子地位是一样的。一个从夫,一个从父。但儿子是父亲血脉的传 承者,父亲的地位终由儿子替代,母亲则由原来的“既嫁从夫 变为“夫死从子,可 见母亲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真正的家庭地位的,儿子则可由无独立人格的少爷公子变成 大权在握的老爷家长。 1 2 1 母对子的权利和义务 母亲对儿子只有爱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支配权。“生一子,掉一齿”,母亲十月怀 胎,一朝分娩,何等艰辛。谚语“母爱如海 体现了母爱之深广。对此谚语多有描述, 如“母子连心”、“母子亲,胜似金 、“阿母爱郎,脱裤换糖”、“母子分离,仿佛 剥树皮 、“儿行千里母担忧 等。母亲是儿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她不仅要给予儿子 母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担负对其教育的职责,以身作则,相夫教子是母亲的职责。 传统认为子孙慈孝仁义与否,全由母亲决定,因此有谚语“母慈子孝 。 1 2 2 子对母的义务和权利 谚语“母道亲,父道尊”、“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亲指亲情、感情。母亲 给予儿子血肉之躯,并为其成长付出巨大的艰辛,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孝敬母亲,报答 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为人子的义不容辞的义务。谚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父 母在不远游”、“娘服侍儿小,儿伺候娘老 等,告诉人子该怎样孝敬母亲。母亲虽是 “亲 而不“尊,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家庭地位,但她毕竟是父亲的配偶,而父亲的地 位是至高无上的,谚语有“妇因夫贵”,因此,孝敬母亲也是尊重父亲的表现。而当儿 子取代父亲成为一家之主时,对母亲就拥有一定的支配权,母亲虽仍享受儿子的孝敬, 但也必须服从儿子的意志,因为儿子是又一代家庭利益的代表。母亲不可再嫁,而应如 8 第1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父子伦理关系 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 !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毫! m m m m ;m n i 一一i m ;ii 皇曼鼍曼曼曼曼苎舅量 谚语所说:“夫死从子”。母亲再嫁会给儿子的家族带来耻辱。就象谚语里说的“母亲 再嫁,儿女无光”。 1 2 3 继母与孩子 继母与前妻的孩子之间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伦理关系。传统家庭的一夫多妻 制使得嫡庶之间、偏正之间的矛盾普遍而尖锐。这种矛盾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都无法避免。这种矛盾之所以尖锐突出,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家庭地位、财产 继承权等切身利益。因此身兼继母身份的家庭妇女为了维护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切身利 益,与前妻之子发生矛盾的事情是比较常见的。虐待前妻孩子的事情自然也时有发生。 “后娘心,蛇蝎狠”,正统观念本来就使人们倾向长嫡,加之同情弱者是人们的共性, 这就使得前妻的孩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成无人关爱、挨打受气的凄惨角色。因此人们 自然而然同情孩子、谴责继母,以致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天下继母没好的。故而谚语 中对继母的描述也高度一致,如:“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后娘后娘,心狠如 狼”、“午后的日头,后娘的舌头 、“娶了后娘有后爹、“前娘添饭满桌桌,后 娘添饭四角空、“亲娘套肩,后娘套边”、“亲娘切肉片片厚,后娘切肉风吹走”、 “日晴不是好晴,晚娘没有好心、“人怕痨,地怕荒,没奶的娃娃怕后娘”、“云里 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后娘的孩子是铁铸的”、“后娘打孩 子,终久饶不了 等。 1 3 父女、母女关系 1 3 1 父女关系 传统家庭中父母与女儿的关系又不同于父子、母子关系。谚语中几乎看不到单纯对 父女亲情的描述,但却有许多反映父子关系的谚语条目,这与前者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反 差。父女亲情在谚语中的这种缺失状况,反映出传统家庭中父女关系较父子关系的相对 疏远和冷漠。诗经小雅斯干云:“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意思是:“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莫使父母颜面 丧 可见女儿从一出,生就不受父( 母) 亲的欢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受父亲的欢迎。 历史上的溺婴现象也主要是出于父亲的旨意。对于父亲来说,女儿是给人家养的,是赔 参见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8 ,第3 8 3 页。 9 河北大学文学硕七学位论文 钱货,生育女儿只是徒增家庭的经济负担,女儿过多会导致家境败落。对此谚语多有反 映,如“女生j br 甸”、“养女出嫁一场空,育男取妻满堂红 、“生个女儿生个贼”、 “盗贼不过五女之门”等。在传统家庭中,儿子拥有财产的继承权,女, j l 贝t l 没有。谚语 “传家不传外,传子不传女 ,因为女儿总要嫁人,传给女儿就会导致家庭财产或家传 绝技的外流。从这些谚语中可以间接看出在传统家庭中父亲给予女儿的亲情之爱恐怕是 少之又少的。 谚语“女要体父 ,表明做为女儿要对父亲克尽孝道。谚语又有“未嫁从父”,要 求女儿听从父亲的旨意。父女关系在谚语中表现为单向的女儿对父亲的孝顺。 1 3 2 母女关系 与父女关系形成对比,母女关系则是亲密的一种关系,是家庭中最和谐的一种伦理 关系。母女之间唯一的不同是辈份,她们同是父亲的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真正的家 庭地位,母亲的今天就是女儿的明天,所以母女的命运颇为相似。这可以从谚语对母女 深情的描述看到,“母女天性,人物一理、“娘边的女儿骨边的肉 、“娘跟女亲, 手跟嘴近 、“娘挂闺女,急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心肠、“女遵内训依慈母,母 女之间分外亲 、“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等。在这些谚语中我们 几乎感觉不到宗法等级的存在,有的只是深深的血缘亲情。 谚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说明母亲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对于 女儿的影响胜过对儿子的影响,教育女儿的责任主要在于母亲。因此谚语说“娘好女好, 苗好米好 、“娘勤女不懒”、“母要癫狂,女必轻贱”、“教子不严父之过,养女不 贤娘的错”,此外“娶妻看娘,种树看秧 、“买屋子看梁,娶媳妇看娘”、“说媳 妇先瞅娘家妈,这类反映男性择妻标准的谚语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于女儿的责任和 影响。 1 4 婆媳关系 在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婆媳关系直接由父子关系派生而来,父子关系确定婆媳关系 也就随之预先注定。然而两者不同的是,父子关系是自然血缘人伦与宗法等级相结合的 宗法人伦,婆媳关系实际只是宗法等级关系。缺乏天然的血缘亲情是婆媳关系紧张的一 个重要原因。谚语对婆媳关系的复杂状况多有反映。 1 0 第1 苹谚语中反映的传统父子伦理关系 1 4 1 婆婆的家庭地位 在传统家庭的实际情形当中,婆婆这个身份是每个家庭主妇终其一生能够取得的最 高家庭地位。按理却并非如此,成为婆婆,虽然年龄或辈份都使她处于被孝敬侍奉的位 置,但也只能有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治内权应传于进门的媳妇。礼记昏 义言:“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笄、枣、粟段修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 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持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一献之礼,奠酬,舅 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说的是婚礼第二天新媳妇郑重拜见公婆, 成妇礼,明妇顺,第三天,公公婆婆郑重将主内权交给媳妇。礼毕,公婆从客位下堂, 媳妇从主位下堂,就是彰明新媳妇代替婆婆成为家中的主妇。但礼记昏义随后又 言“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 ,“顺于舅姑 必然使得一个十几岁、二十来岁 的怯生生的新媳妇不敢当真把治内大权讨过来,何况不孝公婆被列为“七出 之一, 自己做媳妇的命运也掌握在婆婆手里。结果是媳妇不敢讨权,婆婆端足了婆婆的架子, 依然大权在握,而婚礼后拜见公婆却成为新媳妇无法克服的恐惧症。从谚语“丑媳妇最 怕见公婆”、“新媳妇最怕见公婆”、“丑妇终须见姑嫜”、“是面过一过箩,是媳妇 过一过婆”,就能充分看清楚这一点。 1 4 2 婆婆对媳妇的权利 婆媳矛盾难免,但“婆婆依然盼望儿子成婚,媳妇到来,这样“婆婆”才成为婆 婆,才能做到婆婆的位置上,谚语说“早生儿子早享福”,这个“福”字就含有儿子长 大娶妻,自己就可以养尊处优享受媳妇服侍照顾之意。再如谚语“无儿不使妇”,说明 “妇娶来的就是让婆婆使唤的,“妇 的职责就是侍奉公婆,这是礼法规定的,如礼 记祭统上讲:“故娶妻者,父母存,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所以在婆 婆眼里媳妇就是供自己随意差遣和使唤的仆人。 谚语“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 、“娶了媳妇忘了娘,说的是做了婆婆的母亲的经 验感觉。结婚后的儿子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前,心里只装着母亲一个人了,必然花一部分 时间和精力在媳妇身上。做了婆婆的母亲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顾和关心儿子的饮食起 居,思想感情的交流也会相应减少,这不免使婆婆感到失落。谚语有“好儿子是给媳妇 养下的 ,婆婆因此对儿媳妇也不免心生怨忿,以为是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夺走了。 参见四书五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2 ,第3 卷第1 0 2 4 页。 参见四书五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2 ,第3 卷第1 0 2 4 页。 l l 洞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对此,婆婆自然不去责备儿子,因为儿子是主子,地位比自己还高。对于媳妇,婆婆则 可倚仗治内权对其进行治理。媳妇对婆婆要好生侍奉,如若表现得不尽如婆婆之意,婆 婆合法合理的打骂和指责是少不了的。这从谚语中可以看出,如“婆管媳妇管到底、 “婆婆打媳妇天下有 、“严婆不打哑媳妇”、“媳妇不打,上房揭瓦 等等。在传统 家庭中,媳妇孝顺公婆和睦家人,甚至比处理好夫妻关系更为重要,礼记昏义上 讲“妇顺孝,顺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丈夫”,即礼法也说明了这一点,孝顺 公婆在前,侍侯丈夫在后。谚语“其母爱者其子抱,其母恶者其子释”,说明婆婆处置 媳妇的权利大于丈夫,所以作媳妇一定要讨得公婆的欢心,这样即使丈夫要休掉媳妇, 婆婆不发话也没办法,反之,若不得婆婆欢心,夫妻感情再好,也可能会被婆婆扫地出 门。因此在谚语所说的“起晚了得罪婆婆,起早了得罪丈夫”的两难之中,媳妇最终会 选择宁可一时得罪丈夫,不可半点儿怠慢了婆婆。 1 4 3 媳妇对婆婆的义务 媳妇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中国传统礼教对如何侍奉公婆有着非常具体细致而近乎 苛刻的规定。正像礼记内则中所说的,鸡叫头遍,媳妇就要起床,穿戴整齐,去 侍奉婆婆。到了婆婆跟前,柔声细气,问寒问暖,问病问恙,婆婆走动,或前或后恭敬 地扶持。婆婆洗脸,要端水,公婆吃饭,要奉上坐席,问清婆婆脚朝哪个方向伸。婆婆 有吩咐要轻声敬答。在婆婆面前走动,要庄重严肃,俯身拱手而行,不得打嗝,不得打 喷嚏,不能打哈欠,不可伸懒腰,站立不能偏倚一足,身体斜靠,不能流口水,不能流 鼻涕。没有婆婆的允许,不得私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凡事无论大小,都需请示婆婆裁 夺。面对如此繁细苛刻、近至无理的要求,做媳妇谈何容易,简直如履薄冰。但是做媳 妇的只有去做,因为婆婆是媳妇在夫家全部生活的核心,必须绝对服从。我们可以从谚 语“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中就可体会出这种对婆婆的绝对服从和做媳妇之奇难, 又何况“十年难晓翁姑意 ,因此,要侍奉好婆婆实在是太不易了。 1 4 。4 婆媳矛盾 谚语“自古婆媳和谐少 道出了婆媳矛盾的历史普遍性。“媳妇不是婆养的,扁担 不是草长的 ,这句谚语则指出了婆媳矛盾不易调和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血缘关系,这 与谚语所说的“女以男为家”的以男性为中心构建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做一天媳妇 参见四书五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2 ,第3 卷第1 0 2 4 页。 1 2 第1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父子伦理关系 坐一天监”、“十年媳妇熬成婆,三十年小渠流成河 则表现出媳妇给婆婆当年做马的 日子漫长而难熬,同时表现出媳妇对有朝一日自己坐到婆婆这个最高位置的盼望。媳妇 自视熬成婆之日便是自己的解放之日,可以开始对自己的儿媳妇进行如法炮制的压迫。 类似的谚语有“千条小沟汇成河,千年媳妇熬成婆”、“媳妇要当婆,慢慢往上磨”、 “媳妇能忍千般气,为的明朝当婆婆 等。实际上,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大家庭中,婆婆 对媳妇的管制不过是以奴仆管理仆奴的方式来维护封建男权家长制。 尽管家长制下的婆媳关系历来紧张复杂,但家庭利益至上的整体观念使人们尽力总 结、寻求婆媳和睦的经验和方法。谚语对此有不少反映,如“孝顺媳妇跟儿要 、“孝 顺公婆自有福”、“婆婆有德媳妇贤 、“婆贤媳妇孝 、“婆婆做下样,媳妇紧跟上 、 “婆婆嘴碎,媳妇耳背”、“婆要好,鞋做到”、“媳妇不好是一个,婆婆不好是一家 、 “媳妇记住婆婆爱吃的,婆婆记住媳妇爱穿的 、“媳尊婆,婆爱媳,婆媳和睦无人 欺”、“媳妇就是半个女儿 等。 1 5 叔侄关系 叔侄关系在传统家庭中近同父子关系,遵从父子伦理。尤其对于晚辈来说叔父同父 亲一样是自己的同宗长辈,自然要要像敬重父亲一样尊敬叔叔,因此谚语有“敬父莫忘 叔”;反过来也一样,谚语“侄儿犹子一般亲 ,叔父视侄子如己出,自然也是因为同 宗血缘的认同。这反映了传统家庭人伦是由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家庭成员都有着强烈的 家族认同感。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夫妻伦理关系 人生而有男女,通过婚姻结为夫妻,夫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构成家庭 的原子,是家庭中首要的人伦关系,是其它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谚语“人伦有五,夫 妇为主”、“大礼三千,婚姻最重 ,说明夫妇伦理关系的重要地位。就旧时封建家庭 伦理关系来说,夫妻伦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夫妾关系、妻妾关系。 2 1夫妻关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人们相信能做成夫妻是百年修来的缘分, 虽是唯心的观点,却表现了人们对夫妻之情的珍视。在家庭之中,夫妻关系相对其他家 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说是最亲密的关系。尽管是在以父系血统来确立男权统治的封建社 会,尽管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关系,但从许多反映夫妻关系的谚语中我们还是 能体会到令人感动的夫妻真情,甚至令人向往的夫妻和谐,如“夫妻似骨肉”、“夫妻 和好,偕同到老、“夫妇和,家道成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一日夫妻 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夫愁妻忧心相亲”、“夫妻不记隔夜仇 、“夫妻如一 体一、“夫妇和柔 、“糟糠之妻不下堂”等等。 然而毕竟是在父权制的传统家庭之中,丈夫把握权柄,主宰家庭,是家庭的主角, 妻子则只是家庭中的配角,要围绕丈夫这个中心角色演好自己。谚语“夫天妇地,男主 女从 表现出将夫妻关系天地化,丈夫是天,妻子为地的尊卑关系。上天覆盖大地,苍 穹笼罩四野,给大地带来阳光和生命。没有天哪有地,因此妻子视丈夫为自己的天,自 然对天感恩戴德,一切顺从天的旨意。又如谚语:“既嫁从夫 、“天字当头夫作主”、 “夫倡妇随 、“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等。汉代鸿儒黄仲舒认为“君巨父子,夫 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 春 秋繁露基义) ,以阴阳关系论证夫妻的主从关系,将夫妻关系阴阳化,以达到巩固 封建父权制的结果。男主女从的夫妇之义从女子出嫁,男子迎娶的仪式就表明:“男帅 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女儿则在母亲好好侍奉丈夫和公婆的叮嘱中步入妻 子角色。 1 4 第2 章谚语中反映的传统夫妻伦理关系 2 1 1 妻子对丈夫的责任和义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 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在中国封建传 统家庭中,妻子遵循“夫为妻纲”,敬夫从夫顺夫,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只有 沉重而复杂的责任和义务。而所有这些责任和义务归根结底都是妻子对丈夫的责任和义 务。谚语“男主外,女主内”、“男女位正,家正之始;家道各正,国正之始”,说明 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对夫妻的生活角色的规范,丈夫在外从 事耕作、从政、打仗、服役、经商等“大事”,妻子则在家内主持家务,相夫教子,侍 奉公婆等,总之就是在家庭的天地里做好一个贤内助。 1 、替夫行孝,侍奉公婆 婚后丈夫把孝敬父母的义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妻子,侍奉公婆成为妻子的生活中心。 然而这却是一个极难圆满完成的任务。婆媳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紧张的一种家庭关 系。谚语多有反映,这种婆媳关系在前面已经论述。 2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作为妻子,最重要的是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特别是生育男孩,以使家庭血脉得以传 承。生下儿子,就是帮助丈夫完成大孝的义务。谚语“有子方为妻,无子便是婢”、“母 以子贵 ,因为如果生下男孩,妻子便因之巩固了自己的妻子地位。否则,丈夫就会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转嫁到妻子头上,妻子很可能因此被休掉。如果有幸不 被休掉,妻子则往往感激涕零,主动帮助丈夫纳妾,以期生子尽孝。 3 、侍侯丈夫,隐忍和顺 谚语“家有贤妻,不吃淡饭 、“家有贤妻,夫有闲逸”、“家有贤妻,美满和气” 等,反映出作为贤妻要关心丈夫,饭食起居一概悉心侍侯,以求丈夫满意,家庭和顺。 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到一起结成夫妇的两个人,很难说秉性相投,两厢合 意,所以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然而丈夫不满,可以随意发泄,率性而为。如谚语所说 “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作为妻子则只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为 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康复护理常见问题处理技巧检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题库- 社会体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 2025年大学工会学专业题库- 工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2025年大学卫生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饮食与运动健康习惯的养成与卫生教育
- 2025年大学工会学专业题库- 工会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 消防标准化建设安全管理知识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华文口语发展研究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医保政策宣传与实际案例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育案例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公路施工质量培训课件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图集
- 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规范及管理流程
- 【拓展阅读】类文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
- 李建涛员工从“老板”做起课件
- 海船船员甲类三管轮实习记录簿
- 注采压力分布规律研究课件
- 填料及表面处理培训课件
- 法院民事调解协议书
- 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表
- (完整)脑出血护理查房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