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技术手册下.doc_第1页
台钓技术手册下.doc_第2页
台钓技术手册下.doc_第3页
台钓技术手册下.doc_第4页
台钓技术手册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8、“台钓”的简易化探讨 59、台钓漂钩线配比 60、基础台钓十讲 61、竞技钓的基本常识62、“一标深”的技术特点63、竞技钓不等于悬坠钓64、台钓漂灵敏度调整65、钓鲫挂饵调漂介绍66、初学台钓手册67、台钓的饵料与钓法68、台钓粉状饵的自制方法69、春天妙用麝香饵70、台钓饵料 P 11671、台钓诱饵 P 11772、自制台钓饵料 P 11773、台湾钓饵揽胜 P 11874、浅谈比赛中钓饵的运用 P 11875、如何正确使用台钓饵料 P 11976、拉饵揭秘 P 12077、怎么用拉饵 P 12178、拉饵的调制手法 P 12179、关于搓饵和拉饵 P 12380、用颗粒料自制搓饵 P 12481、钓鲫中鱼饵状态的变化 P 12482、脑线与灵敏度 P 12683、钓鱼高手经验谈 P 12784、传统钓的调漂法P12785、钓鱼高手应变揭 P 12886、为什么无鱼咬钩 P 13087、也谈如何能钓好鱼 P 13188、反向找底需要验证 P 13389、练饵与浮标调校法 P 13390、“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P13491、提竿九要素 P 13592、我对长竿短线钓法的理解 P 13793、浅议细线小钩钓大鱼 P 13794、为什么浮标有信号拉不上P13895、近钓的秘密 P 13996、走出观漂误区 P 14097、对付小杂鱼的几种方法 P 14198、创新钓法包食法P 14299、武汉的“包食”钓钓大鳊鱼P 143100、“包食”钓鱼的用法P 144“台钓”的简易化探讨目前使用的“台钓”线组似有累赘之嫌,既然累赘,自然会影响垂钓效果。“台钓”的高灵敏度,是其独到之处。但垂钓中如何真正体现这个“灵”字,则大有探讨之价值。“灵”与“钝”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灵”是普遍应用的方面,“钝”是灵字的延伸和补充。从微观上看,灵应该表现在钩灵、线灵及漂灵,与之相关的还有饵灵、眼灵、抬竿灵等。钝在特殊情况下同样可以发挥其独到功能,如风浪大、水太深、小杂鱼多及动态水域等,则钓钝更显其效。一副钓组不是越灵越好,也不是越钝越好。而应需灵则灵,需钝则钝,即能灵能钝。常规“台钓”线组上的组件有:双钩连接器、过桥连接环(八字环)、铅皮座(有金属、塑料两种)、太空豆、浮漂座与两粒定位太空豆及与竿尖快速别针相连的连接器。组件过多,势必影响其灵敏度和垂钓效果。不难看出,一副钓组上负载过多过重,一是惊扰过大,扬竿的阻力和声响极易吓跑一些正在觅食和胆小的“滑”鱼;二是显得笨拙不灵巧。如果线组上使用的是双钩连接器、八字环、金属铅皮座,再加两粒钓饵,其总重力往往大于轻型立漂的浮力,此时金属铅皮座上尚未裹上铅皮或保险丝,而钓组可能已处于“迟钝”状态,此种线组结构,“灵敏”从何谈起。为了改变这种不和谐局面,不得不更换30厘米以上的大号浮漂,对于经验欠缺者,其钓组更难以实现灵的效应。笔者认为,为了使“武装”齐全的“台钓”,不失其固有的高灵敏特性,对其进行适当地简化改造,则很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台湾钓法不妨参照传统钓组的简易化结构,让钓组真正地灵起来。本人学习和应用台钓法,时间虽然不长,但感触颇多。在垂钓实践中反复琢磨和探讨,如何让“台钓”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便能够充分地展示自身高灵敏度的特性。简化后的钓组,舍去了双钩连接器、八字环和铅皮座等。它的形式是:短脑线取代长脑线;脑线两端各绑一无坠钩,两钩间距约21厘米,错开对折,在上端1.5毫米处打一套扣;套扣上方主线上缠绕直径15毫米保险丝3圈半;此时长脑线12厘米,短脑线8.5厘米,两钩高低错落3.5厘米;在底钩上方2厘米处密绕直径1毫米保险丝8圈,形成上下两个坠;插漂座用两粒太空豆固定;钓线末端打一套扣,用时将套扣折回形成双股环圈;挂于竿尖快速别针即可。以上选用的是33厘米长尾风漂,漂体最大直径5.5毫米,10道色环,漂尖直径0.6毫米,以上数据按钓灵敏调试,供参考。临场垂钓时再用“增减法”进行修正,若坠力不够,可在上坠上添加些许保险丝,若过重剪去一点即可。现将简化后的“台钓”线组与传统钓组作一比较,除了浮漂上的显著差异和增加一个上坠外,其它结构基本相同。在垂钓实践中可以看出,简化后的“台钓”,无论从灵敏度和可操作性看,都比原钓组要轻便灵活得多。笔者多年来一直使用传统钓法,学习“台钓”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理解和应用还处在摸索探讨阶段。觉得两种钓法各有长短、互不排斥,应该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完善。按照各自的特性和所钓水域状况,对两种钓法科学择用,则能驾驭自然,得心应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垂钓效果。在临场垂钓中,两种钓法灵活应用。在风浪中垂钓,“台钓”优于传统钓。台钓只要换用浮力大的浮漂,适度降低调漂的灵敏度,尽管漂尖在风浪中有些跳动现象,但由于漂尖高出水面,看上去比较醒目,就是说判断鱼是否咬钩比较容易。而传统散漂在风浪中随波浪起伏荡漾,动感幅度大,对判断鱼是否咬钩,则比较困难,时间长了易于眼花缭乱,而产生误判或错判,这是其一;其二,在水域两岸绿树成荫的环境中,水面上呈现花里胡哨、树影缭绕的情况下,在迷彩水面上的散漂,几乎无法分辨,极易产生视觉疲劳、延误抬竿良机而影响垂钓。而立漂由于突出水面,脱离了水面树影的干扰,钓者视漂轻松明快,自然有助于提高钓获。但在一些特定的水域,如过浅的水域。笔者曾在一水深不足40厘米的池塘垂钓,只得改用传统钓法,还碰上了大鱼。而“台钓”大号立漂长度已达34厘米,加上脑线长,根本无法启钓,这是一;二是有些水域(包括自然水域、滩涂、人工养鱼池),深浅悬殊,往往在三四个窝潭中,深者1米以上,浅者不足0.6米,此况若用“台钓”则难以招架。而传统钓仍能应用自如。因此,“台钓”和传统钓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为补充的依存关系。垂钓者出钓不妨双管齐下,两种钓具兼而备之,临场见机行事,根据情况科学择用钓法,这是对付正常水域和各种复杂钓况的重要手段。台钓漂钩线配比 老鱼翁垂钓网无论是在野钓或塘钓当中,看到众多钓友包括很多老年钓友在使用线组上千奇百怪,线粗坠大,口线长短不一,花样之多,可就是钓获甚少。相比之下,会使用线组的人相对总是比哪些不会配比线组的人钓获多。而且,以上钓友不乏其人,占相当人数。他们并不认为线组好的优势在哪?当然,线组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本人只想让入门者或其它的传统钓手以提高钓技。大家知道,在常钓鱼种当中,除了罗非或者鱼密度大的水域外,其它的鱼种如:草、鲤、鲫、鳊、鲂、包括白条都是胆小容易受惊动而逃跑的鱼,特别是在野钓当中,线的粗细,坠的大小,窝中脱鱼。包括用钩的大小,人的走动,大声喧哗等,都会使鱼离窝,鱼回窝一慢,便浪费了大好时间。所以,我们在选择线组配比时,就要与所钓之处鱼的平均大小和鱼种配合起来,找到最适合的钩线配比,方可少跑鱼,少惊鱼,多收获。为了不让初学者在学习台钓中绕很多的弯路,虽本人算不上什么高手,但经过7年的台钓,总结出根椐鱼种的大小有针对性的配置线组使用经验,让初学者借鉴。以野钓为主。本人所用漂为“三峡”漂,从1至6号。钩用新关东无刺2至8号(最为常用),竿用台钓长节3.6米和4.5米两种,口线(即大坠至钩的距离在15-20厘米)为宜。具体如下:一、假如所钓水域中的鱼以鲫为主,平均大小为0.5两以下,需采用以下组合;主线用0.6号,口线用0.3-0.4号,钩用2-3号,漂用1号为宜。二、鱼平均大小在0.5-3两间;主线用0.6-0.8号,口线用0.4号左右,钩用3-4号,漂用2、3较宜。三、鱼平均在2-5两之间的;主线需用1-1.2号,口线用0.6-0.8号,钩用4-5号,漂用3号。四、鱼平均在3两-1斤的;主线需用1.5号,口线1号,钩5-6号,漂3-5号。五、平均半斤以上的;主线2号,口线1.5号,钩7-8号,漂5、6号。台钓白条的配比如下:线组;主线:0.6号、口线:0.3-0.4号、漂用1-3号都可。白条鱼在30克以下时,钩用2号较宜;30-50克时,钩用3号较宜,50克以上时,用4号钩较宜。识漂:白条的动作大而快,所以竿不离手,漂不能调得太灵敏,不能使用调四调二的办法,即漂只露二目出来。漂尾的目数要调出半水4目(加饵后)为宜,当漂全没入水或被斜拉下沉走漂时提竿,中鱼机率较高。以上是本人真心奉献,学钓者或想学之钓友可按部就班,再结合当地情况试钓后,肯定会收益额丰,因全国各地的鱼种平均大小不同,钓法各异,以上参数仅供参考。基础台钓十讲 龙王恨钓鱼俱乐部刘定龙本文作者自我介绍十八年的青春献给工厂,患癌症两年后光荣下岗。幸遇得周老板收于麾下,才得以常守在龙王恨网。94年开始写钓鱼文章,到现在已发表三四百篇。乐意与诸钓友网上交流,我助人人助我互学互帮。一、您是调的四目吗?“调四目钓二目”的调漂法已流传了多年来,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有人问:您是调的四目吗?您可能会不屑一顾地说:那还用说!可是如果问话的是一位高手,说不定您还真会有心中发虚。收竿时偷偷复调一下漂儿:“可不是吗,调目早就变成三目、二目、甚至没有目了!”调目就像是枪枝的准星,准星变了还怎么钓?二、浮漂吸水对调目有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只和它的体积有关。因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对浮漂而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浮漂本身吸水以后,它本身的重量就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个“量”很小,但是它相对浮漂来说,就不是一个微小的、可以忽略的量。根据计算和测量,浮漂的一个“目”所以对应的重量,大约只有12毫克,这也是一个极其微小的量。两个微小的量相比较,反映在浮漂上,可能就有了一目以上的变化。高档浮漂和低档浮漂,也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明确的差别。要得到一个浮力完全不变的漂很不容易。提前一个晚上把浮漂调成四目放在桶里,第二天再看,多半会减小几目。但是再放一天,目的变化就很小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浮漂的浮力已经稳定了。所以常常能够看到垂钓高手,他们如果用了不太高档的漂,多半会把漂儿泡好长一段时间。放在漂盒里的漂,也会用湿棉花盖住。三、钓线长度对调目的影响钓线对调漂的影响,是因为这么三个方面:一是长度、二是吸水、三是刚性。今天说说第一点。钓线长度有影响,是因为线的密度(比重)和水的密度不一样。如果密度完全一样,就不会对调漂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市场上的钓线,大约百分之八十是尼龙的。尼龙的比重是1.14,比水大0.14。影响就是因为这大出的一点点。钓线的直径很小、体积也很小,按说影响不会多大。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浮漂浮力大小,是以毫克计量的,也是一个很小的计量单位。这就迫使我们不得考虑线的影响。经过计算和实践证实,我们用比较细的线、钩子接近水底进行调漂时,漂的目数不会有多大变化。线细的话,就是在半水调漂,也不会有多大影响。水比较深、线比较粗、而又是在水表调漂,如果浮漂的漂尾又比较细,那么在半水调的目数就和在水底调的目数就会有一目以上的差距。这个计算过程不复杂,公式是:3.14钓线半径的平方(水的深度一调漂时的水线长度)线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之差浮漂一目的浮力(一般是812毫克)=浮漂的误差目数上述公式的单位是毫米,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单位是毫克。除以浮漂的目数后,得到的结果没有单位,是浮漂的误差量,是一个纯数值。市场上,碳素线的密度(比重)更大,达1.8克/立方厘米,如果不在接近水底时进行调漂,那半水调漂的影响就更大了。四、钓线吸水对调漂的影响尼龙线的吸水率大约是4%,它吸水后也会增加线的重量。如果线很细、水不深、浮漂的漂尾不是太细,这个影响不会有多大。反之,就是不能忽略的。计算公式是:水线的体积乘以水的比重再乘以0.04,再把这个数除以每目漂尾的浮力(一般是812毫克),就是线吸水对调目的影响。按照计算和过去的经验,三米以内的水深、线径在0.2以内,很细的浮漂,影响不到一目。因此实际使用时,这个因素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予考虑。别的材料的钓线,吸水能力不一样,用这个公式时,须先掌握它的吸水率。五、钓线刚性对钓目的影响钓线常常有一些相反的特性。比如线的硬度大了,就会少一些耐磨性。所以普通的尼龙线多少都有一些硬度。这种硬度,造成线在扭曲后发生不易回复的塑性变形,线弯弯曲曲的,一只甚至两只钩的重量都不能拉直。这当然会影响垂钓时的精确度,浮漂的信号传递的不及时,影响看漂和提竿的及时性。钓线在收藏缠绕时,往往会发生弯曲,用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变直。不注意的话,灵敏度肯定会变小而自己还没有察觉。台钓选手的线组号数一般比较小,不大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在脑线的直径达到0.2左右时,由于线的硬度产生的“支撑作用”,调目和钓目就会有一个误差。比如钩子完全落底了,浮漂是二目;但是这时候浮漂的出水也可能是三目、四目甚至更多,而坠子并没有落到水底这就是线的支撑作用。垂钓时,如果对这一点没有加以注意,很可能就认为坠子已经到了水底。六、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年的七月十九日(记不清哪一年了,也懒得去查它),厂里放了假。上午十点多锁好车间的大门,直接到渔具店里去。头一天晚上,在汉江边用手竿夜钓,结果没钓上鱼不说,还丢了鱼护和钩子。赶到江边时,已是十一点多了,钓友们都纷纷撤退太阳太厉害。我在一位收竿时钓的最多钓友留下的钓位下了竿(顺便提及:去迟一点、看谁收获最大就在哪里下竿,这也是一个找钓位的好办法哦!)。我钓的钓点比先前的那位远点,是用的大活动坠子,不用浮漂,凭手感和看竿尖起鱼。而先的那位,钓的很近,而且是钓的浮钩(怕挂石头),鱼多是多,就是比较小。鱼上的很快,也比较大,多是二两上下的鲫鱼,也有四两半斤的。但就是挂钩厉害。我有点不舍得了,于是换上三块钱一包的钩子。可是上几条鱼、轻轻地挂一下石头后,就不行了:光有手感,有竿尖动作,就是不上鱼。后来发现是因为钩尖子弯了水货钩子就是这样了,只好换上新买的伽玛卡兹的丸五号,马上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连连上鱼,几乎竿竿不空。但是挂石头太多。即使这样,钩子挂个两三次,却仍然能用。我担心这种比较好用的钩子用完,换上了伽玛卡兹的伊势尼六号。钩的质量是可以,可是钓中鱼的机会却少了许多收竿时的故事:满以为有个十斤八斤的,却只剩下三尾最大的新鱼护底下有个出口,鲫鱼们都胜利大逃亡了,只剩下三条最大的鲫鱼。七、启示和教训启示一:钩尖锋利钓鱼多。把这个说法用在高手云集的网站上,简直是有点“小儿科”钓鱼人谁不懂得这一点呢?但是就是有钓友不注意这一点,要不然怎么会有“阴沟里翻船”的典故?不少钓友一提到竞技、提到台钓,总是问“怎样调漂”?调几目钓几目?却不知道,选好鱼钩,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调好漂更重要。钩尖锋利钓鱼多,新老钓手都要随时注意才是!启示二:钩型也很重要那次垂钓,后来我换上伊势尼的钩,上鱼量大大地打了折扣。这是因为钩子的型号不符合流水钓法。流水钓,鱼是逆水上行猛然抢食。动作大、速度快,提竿不及时就跑了。而那次,还有约四分之一的鱼是挂上来的!钓尖内抠的伊势尼钩,就不具备这个能力。记得还有一次,我用8号伊势尼钩,钓中一尾约斤把重的鲶鱼。小心翼翼地提上来后,才发现钩子的尖还没有挂伤鱼嘴!钩尖平嵌在鱼的牙缝里了。那么垂钓时应该用什么钩?竞技台钓,用白袖钩比较多,半斤的鲫鱼,三四号钩足以应付;而钓小片子鲫,安徽李淮的千秋钩,型号很多,钩尖加长、歪嘴20度,上鱼率很高。这种钩我虽然用的多,可是,写到这里时,连包装都没有找到!全部被大家“共产”了,连袋子都没有留下一个。野钓,五号丸足以钓上半斤的。而伊势尼钩是万能钩的说法,我是很不赞成的,我以为它只有用于钓炸弹钩才是适得其所。八、坠子的作用不能忽视自古以来,坠子就是垂钓的六大件(竿、线、漂、钩、饵、坠)之一,重要性当然不能忽视。台钓刚刚传入大陆时,人们把台钓简单地理解为“悬坠钓”,人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坠子上。后来台钓发展到了竞技钓,钓具更精密、速度更快、功能更多,坠子反而不那么受重视了。坠子对竞技钓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卷的不圆,会在提竿时产生旋转,双脑线更多地搅缠;如果铅皮座上下用太空豆堵得严严实实的,就会在里面滞留一些空气,经常影响浮力;如果卷的不紧,它会松开、或储存一些气泡,或者卷在里面的小铅皮脱落;多次拆开、卷紧,铅皮就没有了机械性能,容易造成小铅皮的脱落;多次卷绕后,表面不平整,也会造成内部贮藏空气。九、饵料大小影响不小饵料大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体积的大小,一方面决定着鱼能不能顺利吃得进去,另一方面,决定着垂钓时的调目和钓目。不考虑这一点,虽然也有可能钓的很好,取得好的成绩,但是这里面的运气成份就大了很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关于饵料大小的经验。拉饵重量不稳定,只能大概地判断目数;搓饵大小稍稍稳定一些;休闲钓,饵的大小更稳定,灵敏度可以把握得更好。拉饵和调、钓目的关系,以后再说。垂钓时,要善于根据饵料的大小,把握住提竿的时机。有一点是共同的:饵大提竿时机宜稍迟;否则宜稍早提竿。对于信号比较小、比较狡猾的鱼情,减小饵的体积,有利于提高提竿的中鱼率。竞技钓鱼有这么一个术语:以小对小,对休闲钓而言,这也是可行的办法。十、告诉您一组真数字曾经有一位钓友带着不乏嘲讽的口吻对我说:“听说你们研究台钓的,连钩子的重量都用秤称了!”我说,“我就经常用天平称鱼钩的重量!”我没有说假话。过去我在棉纺厂工作,隔壁就是棉花检验室,里面有精确到0.1毫克的天平。0.1毫克,也就是一克的一万分之一。据我先后几次称量,结果如下:安徽李淮的0.5号千秋钩,重量为3.6毫克;伽玛卡兹丸袖7号上黑,30毫克;隼丸7号上黑,31毫克;伽玛卡兹千又0.8号上黑,35毫克;伽玛卡兹丸12号钩,80毫克;还有一些,我一时查不到过去的记录,大家可以参照一下。竞技钓的基本常识一、钓具类1.手竿种类:指不带收放线装置的钓竿,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钓竿之一。手竿分为拔节竿、插节竿两大类。拔节竿有长节竿、短节竿之分。按使用类别来分,有鲫竿、鲤竿、溪钓竿三种。手竿大多数是使用平纹玻璃纤维布同不饱和聚酯复合加工而成,被俗称为玻璃钢鱼竿。还有一种是用碳素纤维同不饱和聚酯复合加工而成,被称为碳素鱼竿。因碳纤维布的售价要远远高于玻璃纤维布的售价,所以碳素鱼竿比玻璃钢鱼竿要贵许多。碳素纤维强度比玻璃纤维强度高,自重却很轻,制成的手竿同玻璃钢手竿在同强度条件下自重要轻一些,所以很受竞技钓爱好者的青睐。有些厂家出于价格、性能比的考虑,生产一些混合材料的钓竿,在内层和外层用不同纤维制成;也有前三节是碳素纤维制作的,尾节是玻璃钢的。这种钓竿在价格和性能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假碳素竿而不被钓鱼人接受。2.竿长:指手竿组装或展开后的实际长度。实用范围的长度(指采用齐竿线钓法)分别为:2.7米、3.6米、4.5米、5.4米、6.3米。目前国内竞技钓鲫比赛规则多规定3.6米长的手竿为比赛用竿。平时用于休闲钓,5.4米长的手竿也足够用了。使用6.3米以上的手竿钓鲫鱼,在齐竿线钓法中应该说是很难了。因为钓竿过长,*作起来十分麻烦,鲫鱼吃饵的动作本来就小,浮漂抛得太远,很多轻微的信号无法识别。鲫鱼为了觅食必然从深水游向有食物存积的边岸。无论是河流、湖泊,还是水库、离岸边34米、水深在1.5米上下,水流平缓、水底平整的区域,都会成为鱼的觅食通道,4.5米的手竿完全能够得着这个范围。有时钓竿用得过长反而使位钓点越过了鱼的觅食通道,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3.手竿硬度:指手竿所能承受的拉力。承受拉力大的,为硬度高,反之则低。我国的鲫鱼,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饲养的,体重超过0.8千克的不多见。所以使用硬调的手竿钓鲫鱼就完全可以了。硬调芋,既能利用适中的弹性所产生的曳力,对钓线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又可以尽量地避免因钓竿过硬撕破鱼唇。适中的调性又能产生良好的手感,可以为钓鱼人增添不少遛鱼的乐趣。而柔中带硬的硬调竿所具有的良好弹性,也可以将0.2千克左右重的鲫鱼直接飞上岸来,省去用抄网的麻烦,比较适合比赛中使用,对钓鲫初学者来说也比较好掌握。4手竿调性:调性实际说的就是手竿强度,指一支完全展开的手竿,在尾节保持水平状态下,通过竿梢能提起多大的配重,同时竿体出现多大的弯曲度。承重越大弯曲度越小的钓竿,调性越硬。手竿调性一般分为中调、中硬调、硬调、超硬调、极硬调五个等级。5.调性均匀性:钓竿在受力弯曲后的弧度的均匀性好的钓竿其弧度呈平缓过渡的状态;均匀性差的钓竿其弧度中有死角出现。目前商店出售的手竿,仅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其品质,被标注的硬度与实际硬度不符的现象常有出现。而调性的均匀性是否良好,在钓竿不实际负重的状态下,是很难检测的。建议钓友在购买手竿时最好自己动手测试硬度和调性的均匀度,以免被某些钓竿夸大其词的标注及华丽的外表所欺骗。6.称重检验:挑选手竿时,不看竿上的调性标注,而是根据一个实用标准来检验竿体硬度的方法。比如说,要挑选一支钓鲫用的插节竿,我们就让它称0.3千克的重物,拔节竿称0.4千克的重物。用事先准备好的配重或临时用塑料袋装入标有重量的鱼饵当配重,把它系在竿悄上,然后慢慢扬起钓竿,当配重离地后让竿梢尖与竿柄底部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时如果钓竿的弯曲度在竿长的二分之一上下,其硬度就适合于钓鲫用。如果第三节也明显弯曲就软了点,要是只弯到第二节,第三节几乎没变形,那么又硬了点。7.插节竿:插节竿是手竿中的一种分体式钓竿,按日文汉字的中文发音,被人们称为并继式钓竿。插节竿在使用时要一节一节地从上(竿梢)至下插接后,才能成为一支完整的钓竿。插节竿因分体面减小了伸缩式(拔节)钓竿的空间,因此竿体可以做得较细,又不减低强度,是竞技钓发烧友追求的品种。硬调插节竿用于休闲钓,钓0.5千克上下的鲫鱼较为合适。硬中带柔的调性,既能为钓鱼人增添遛鱼的乐趣和快感,又不太容易切线,在比赛中又可以用于钓50克以内的小鲫鱼;因自重轻,可以节省体力,便于钓手在长时间的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插节出竿以3.6米长的为主,其调性大多数是硬调和超硬调的,极硬调的插节竿已不多见。8.拔节竿:拔节竿是伸缩一体的手竿。按日文汉字的中文发音,被称为振出式手竿。拔节竿又分为短节(溪钓竿)、长节(池钓竿)两种。短节竿虽携带方便但强度较低,竞技钓爱好者基本上都不使用短节竿。拔节竿因各自的强度不同,所以单节的长短也略有区别,但钓竿拔出后的总长度相差不大。长节拔节竿的尾节长度一般在100115厘米上下。为了使竿体能依次收缩进尾节,所以拔节竿同插节竿相比要粗一些。9.插口:拔节竿连接上节的接口。插口壁厚薄是否一致,插口的横断面是否平整,是反映插节竿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检查插口的方法,是将上节缓慢地插入下节,此过程中不能有忽松忽紧的现象,应该是越插越紧。插紧后接口处不能出现晃动,抖动钓竿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节与节之间没有因松动造成摩擦而产生的杂音。拔出各节时真空嘬力越大,说明上下插接得越紧密。10.插接量:插节竿上节插入下节的长度。各节应该由上至下逐渐增加插接量,一般首节(竿梢)的插接量不小于6厘米。平时使用插节竿时,要从竿梢开始依次插入,插时要缓慢并确保插到底部,插得过快会加快竿体内外壁的磨损而造成松动。每插入一节到位后要把插入的那节逆时针方向稍加旋转一下锁死插口,旋转角度不要过大,5度左右为宜。退出时先顺时针方向旋转开锁之后再拔出上节。初学钓鱼者,因控竿能力较差,在使用插节竿钓上大鱼时,容易造成拔河现象,或突然用力过猛,拉断钓竿,所以要特别注意。11.搭接口:指拔节竿节与节之间衔接的部位。3.6米的手竿,其竿梢和二节的搭口一般在4厘米以上,二、三节在厘米左右,三、四节在6厘米上下。搭口过短,容易造成拔节和断裂,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磨损,搭口会变短,所以买手竿时要挑选搭口稍长一点的。12.上下口:拔节竿每节的上端为上口,下端为下口。上下口的壁厚是否相同,横断面是否平整,拔紧内节后,外节同内节是否处于紧密接触,这都是确保质量和耐用性的重要之处。另外插节竿只有上口,没有下口。13.竿堵:手竿收回后防止内节外滑的塞子,也被称为堵头。拔节竿有一个上堵(橡胶或木制品),一个下堵(一般是塑料制品),下堵带有通气孔,可以散发竿内的水气。3.6米的插节竿有两个被连在一起的上堵,没有下堵。每次钓完鱼回到家中,尽量拔去竿的上堵,让竿内的水气挥发掉,免得竿内长期潮湿,捂坏了漆面。14.活底把:用于减短手竿长度用的可拆装的底把。一支5.4米的手竿,可以配三个活底把,这样可以变成4.5米、3.6米、2.7米三种长度的手竿,起到一竿多用的目的。购买活底把。一定要用钓竿当场配试。15.辫梢:竿梢尖上粘接的软辫管(一种化纤织物),用于固定大线的。新钓竿买回后要加工一下辫梢。从竿梢头算起,在辫梢一厘米长的位置打个死结,剪掉多余的辫梢,再用打火机把辫头烤化,让它自然熔成一个小球。这样打的结就不会再脱落。然后用耐水性好的快干强力胶,在辫梢原来的粘接处再点上一小滴胶水,并让胶液向辫梢上方渗透一点,约5毫米左右。这阵做,一是加固辫梢同竿梢的粘结度,二是保护辫捎不被竿梢头磨断。但是千万要注意的是:胶一定要少滴,如果辫捎全浸了胶,变得通体僵硬,那钓线在辫梢上很难勒得紧,使用中容场造成大线脱落。16.绝缘把套:由一种绝缘热缩橡胶制成的,套在手竿底把上能起到绝缘作用,俗称防电把套的橡胶套。购买防电把套,一定要比钓竿的底把长出5厘米左右,粗细尽量合适。如果原底把是缠了一层线的那种,最好先把线拆掉后再装防电把套,这样装出来的效果更漂亮,也可以不增加底把的直径。安装时考虑到把套的热缩性,套上绝缘把套后,把套要和钓竿的底把端面齐平。然后用1000瓦以上的电吹风依次逐渐加热,直到把套收缩包紧底把,再用裁刀把多余的部分切掉。直接放在明火上加热也可以,但动作要快,免得烧坏了底把。17.钓线: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盒装钓线,以尼龙线为主。竞技钓在用线的搭配上非常讲究,而且粗细的变换,往往是在加减0.1个号之间进行的。举个例子,某场比赛根据鱼情状况,最佳线组为0.4号大线,0.2号子线,如果你用的0.2号子线涨号,实际是0.5号线,这套组合就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子线粗于大线的倒拉牛配置还会造成大线切断。买钓线时,除了看牌子和标号外,还得亲自检测线的直径和强度。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供钓鱼人专用的检测工具,只能用外径千分尺和弹簧秤去检测。检测钓线时,先凭手感检查线体的平整度、复原性和柔软度。在光亮处观察线体的透明度是否一致,然后再测线的直径和拉力。如果线径和拉力同此标号的规定值相比出入不大,线径不超过正百分之十,拉力不超过负百分之十,此线还是可以接受的(目前市场上没有比标号细,比标准拉力大的钓线出售)。鲫鱼胆子小,警觉性高,所以钓鲫最好使用透明线或无影线,而且在强度够用的前提下,线越细越好,这样可以降低鲫鱼的警觉性。18.大线:也称为主线或母线,指连接竿梢和8字环的钓线,栓钩的子线不在其中。大线有两种拴法:一种是先从线头10厘米处折回,紧*线头打一个死结,再从对折后离头部1厘米处打一个双扣死结。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掏一个剪刀扣,系在竿梢上,量出比钓竿长15厘米的线剪断,然后按以下顺序穿上配件:先穿两粒太空豆,第一粒用于浮漂复位,第二粒用于限制浮漂上移。穿上插漂座后再穿上一粒或两粒限制浮漂下移的太空豆(如太空豆很紧,穿一粒就可以)。再穿一粒限制铅皮上移的太空豆,一个铅皮座、一粒限制铅皮座下移的太空豆,最后量出齐竿线长度栓上8字环,剪去多余穿的线头,大线就制作完成了。另一种栓线是,先不量线,按上面的顺序先把全部配件穿好后,以8字环为头,量出比钓竿长出10厘米的线,剪断后按上面的方法打结就完成了大线的制作。19.风线:垂钓时,从竿梢到大线入水之前这一段漂于水面或空中的大线,被称为风线。有人把风线同大线混为一谈是错误的。20.水线:水线由部分大线同子线组成,从浮漂脚到水底钓钩的线被称为水线。21.测水深:指用水线来测算水深的方法。调整水线长度确保下钩到底,浮漂露出水面并同水线、鱼钩保持垂直状态时,从下钩到浮漂与水面相交点的高度就是钓点的实际水深。有些钓友在计算水深时忽略了浮漂的长度,这样会出现不小的误差。22.子线:一头拴钩,一头拴在大线的8字环上的钓线被称为子线。竞技钓使用的子线,是由长度不同的双线组成。除钓浮子线可以和大线同粗以外,一般都比大线细0.2个号到一倍之间,长度在15厘米以内,比台钓的子线要短。子线比大线细可以保护大线不被切断。子线越细,越可以降低鱼的警觉性,而且细而柔软的子线更利于鱼吸饵入嘴。竞技钓专用子线制作方法是比较麻烦的,需要一定的耐性和细心。先要确定绑多长的子线,再用的硬纸板做一个线支子,长度要比计划绑的子线长出2厘米。然后把线按照要做的数量缠在支子上,一圈为一副,从支子顶部把线剪断后,一样长的线就算准备好了。为了不让线乱,可以用夹于把线夹在一起。在挂子线的子线板上,根据定好的钩距及子线的长度,画出两条直线,这样钩可以别得很齐。子线两头各绑上一只钩子后,把双钩按事先设定好的钩距分别别在子线板的上下横线上。捋齐双线后在线尾打一个双结,用一根上粗下细的钢针(毛衣针粗细)插在未拉死的结孔中,用钢针上下移动结孔,确定位置后再把结逐渐拉紧从钢针中滑脱,这样绑出来的子线长短一致,钩距相同,连打的结都处在同一位置上。如果用绑钩器绑钩,线要备的再长一些。23.钩距:指长短两根子线之间的差距。钓底时双钩钩距不应过大,一般在一个半钩距以内,但也不能小于半个钩距,否则会影响鱼的吃饵。钓浮时,双钩钩距可以大到三个钩距。如钩距过小,中双尾鱼的机会会减少。24.太空豆:中间带孔具有很强弹性的撅橡胶粒,用自带的细钢丝把母线拉进去,利用其弹性和涩性既能起到限制插漂座及铅皮座的移动,又能起到改变插漂座及铅皮座位置的作用。太空豆为了适用于粗细不同的钓线,分为不同型号。竞技钓一般使用最紧号最小的太空豆。为了避免鱼的注意,最好不使用彩色的,只使用黑的。25.插漂座:用弹性好的橡胶制作而成。一头穿母线,一头可以插入浮漂,能在母线上自由移动,以便调整水线长度。结实有弹性又细小的插漂座最适合于竞技钓使用。26.铅皮座:带有中孔,两头是圆锥形,能在母线上移动,中间有一细槽便于卷铅皮的一种塑料制品。也有金属制作的铅皮座,因为伤线,很少有人使用。竞技钓爱好者一般都选用槽宽1.5厘米,头粗3毫米的黑色塑料铅皮座。27.铅皮:卷在铅皮座上当铅坠使用的铅制品。选购铅皮,一定要按铅皮座的槽宽购买,如买不到合适的,可以买宽一点的再裁成合适的宽度。窄的最好不用,免得铅皮在铅皮座上自由移动而降低了浮漂信号的准确性。另外铅皮过厚不易卷动和展开,调漂时很不方便,更不利于浮漂的微调。铅皮过薄,在使用中容易被水压冲开,如果内有小调整片就会丢失,造成浮漂的调目改变。0.250.3毫米厚的铅皮比较好用。28.8字环:一头连接母线,一头连接子线,两头均可以自由转动的金属连按环,体积很小。竞技钓鲫用的8字环长度一般在1厘米以内。29.鸭嘴环:功能同8字环相同,只是拴子线的一头是一个鸭嘴形的卡子,只需把头部打了扣的子线勒进去就行了。鸭嘴环因换子线快而著称,但是又因伤子线而遭很多人弃用。30.鱼钩:国内的竞技钓鲫比赛是禁止使用有倒刺鱼钩的。其实手竿钓鲫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提竿动作,中鱼后控竿得当,在任何场合都无需使用有倒刺的鱼钩。鱼钩有倒刺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钩住衣物后也很难摘下来,而且中鱼动作用力稍大一点,就会撕破鱼嘴,建议大家即使是休闲钓,最好也使用无倒刺鱼钩。用钩偏大是初学钓鱼者的一个通病,总担心钩子小了钩不住大鱼。钓鲫鱼的鱼钩钧,钩门宽度最好是鱼嘴直径的三分之一左右。当钩门宽度超过二分之一时,鱼不易将带钩的饵球吸入嘴中。竞技钓普遍使用无倒刺袖型和丸型钩。其他边钩只要钩门宽,钩柄短,钩尖长都可以用来钓鲫鱼。比赛中鱼情正常时,一般使用条粗一点的鱼钩,一是结实,再就是钩的自重相对大一些,可以加大对浮漂位移的影响。金色、银色鱼钩会引起鱼的警觉,最好不用。另外,购买鱼钩时,对钩的刚性要检查一下,一拉就张嘴的鱼钩最好别买。31.浮漂:一种能漂浮在水面向钓鱼人传达鱼讯的标志。浮漂也可以称为浮子、漂。目前竞技钓手使用的浮漂,主浮体主要是孔雀翎、巴尔沙木、芦苇这三种材料制作的。这类浮漂由脚、主浮体、示标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漂脚用于固定浮漂,有竹脚、碳脚、玻璃钢脚之分。主浮体的外表涂有防水涂料,保持浮体的浮力稳定性。涂有多种颜色的示标也被称为标示杆、漂苗子、漂尖子、漂尾。示标一般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的是玻璃钢制品,空心的是比尼尔塑料管。为了适应不同水深、不同钓法的需要,浮漂被制造商做成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号数。浮漂是否实用,性能是否优良,完全取决于浮漂制造商对钓鲫运动的理解程度和对制造工艺的选择以及在质量上的追求。32.长身漂:一种主浮体细而长,示标也细而长,漂脚长度适中,专门用于钓底、钓离底、钓深水的浮漂。这种浮漂在水中移动时受水的阻力小,稳定性好,站立后二次下沉均匀缓慢,行程大,特别适合捕捉鲫鱼的离底截杀信号。对鱼在底部吸饵产生的轻微拉力、反应极为灵敏,是钓底必不可少的浮漂。长身漂中又分为长身长尾(示标)和长身短尾两种。长尾可达12目以上到20目之间;短尾在12目以内,如果是软短尾大致在7目左右。长身漂其漂身越长越细,示标越长越细,就越灵敏。但调钓得如果不正确,也会降低灵敏度或过于灵敏常出现假信号。33.短身漂:一种入水后站立快、适合于钓浮的专用浮漂。有人也把它称为枣核漂。短身、短尾、短脚,总长10厘米上下,而且漂身不太粗的短身漂,更适合于钓中上水层。短身长尾、长脚的浮漂不适合于钓浮。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短身漂,基本上是用于溪钓和冰钓的,虽说也能用于竞技钓鲫,但不太理想。很多竞技钓爱好者都自己改制软尾短身漂,示标只留4目,漂脚也很短。34.急收肩浮漂:也称为钝肩漂。因浮漂主浮体上根部呈伞状斜平面,当浮漂在水中失去牵引力上浮时,水对其端面形成的阻力较大,使它独具特点,专用于钓吐饵快的滑鱼。35.大肚漂:一种漂身短,漂尾长,漂脚短的浮漂。这种浮漂由于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关系,一股是木制品。大肚漂重心点低,站立较快,二次下沉前的停顿时间相对长一点,在钓中下层鲫鱼方面具有优势。36.软身漂:目前专指用于钓鲫的去壳孔雀翎浮漂。这种浮漂能稍微弯曲,浮力比同体积带壳孔雀翎浮漂要大,灵敏度高,使用不当容易断裂。37.硬身漂:过去专指带壳孔雀翎浮漂。如今泛指漂身不能弯曲的浮漂。孔雀翎、木质、芦苇、豪猪刺等材料制成的浮漂都是硬身漂。38.钓箱:竞技钓必备钓具。它既能存放钓饵、食盆等物品,又能当座椅,还是安放架竿、食盒、鱼护的连接体。钓箱是塑料制品,按容积(立升)区分大小。购买钓箱,一定要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大小。以坐在上面大小腿形成70度左右的角度为合适。39.钓箱配件:指用金属螺丝固定在钓箱前端不同位置,连接安放架竿、食盒、鱼护的配件,是用于竞技钓的钓箱必不可少的配件,有塑料和不锈钢两种类型的配件。因材质和加工难度不同,两类配件的售价相差很大。40.钓箱附件:像装在钓箱后面的伞架,装在钓箱侧下端可起到调节钓箱平稳的调节脚,装在钓箱盖上的座垫和带*背的折,装在钓箱侧面用于临时插竿的竿挂都属于附件。这些附件并非必备之物,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选择安装41.摘钩器:细长带前*的金属或塑料制品,当鱼钩挂在鱼嘴深处,用手无法摘钩时,用它把钩顶下来。42.摘鱼器:装在鱼护护圈上细长的不锈钢钎,将带着鱼的钩挂在钢钎上,拉住子线向下转动鱼钩,使钩尖朝下,鱼从无倒刺钩上自动滑落到护中。43.拉饵盘:盘中央贴有经过电镀处理的强力磁片或磁条,能分开吸住双钩便于拉饵的辅助用具。拉饵盘种类繁多,因比较简单也可以白己制作。目前较为流行的拉饵盘只贴一根5厘米长短的强磁条。有些钓手不用拉饵盘,也照样能拉出漂亮的饵粒。44.鱼护:竞技钓鱼护,要求护口大,护长两米上下(确保各种赛场鱼护都能入水),护网眼不大于l厘米。护的颜色不要太鲜艳,以免惊鱼。45.抄网:竞技钓使用的抄网,口不要过大,30厘米左右即可。网兜不要过深,否则容易拉断子线,另外取摘鱼也费事。抄网全长在l.82米最适用。有些抄网把做得很精致但太短,遇上水面低的赛场,抄鱼就不方便,影响比赛。46.钓鱼镜:钓鱼镜虽说也是大阳镜,但它一定要有偏光作用,这样才能尽量把水波的反光滤掉,便于在阳光下观漂。47.钓鱼帽:钓鱼帽同其他运动帽差别最大的就是帽沿很长,更利于遮挡阳光。另外多一根帽带,有风时不会把帽子刮跑。日本的钓鱼帽,有帽带的是海钓帽子,无帽带的是淡水钓帽子。“一标深”的技术特点 月芽泉99年,湖北钓手在首届“老鬼杯”钓鱼大奖赛上施展拉饵术获得成功,之后这项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开,并衍变出诸多流派。其中,以河南郑州市钓手张豫来、吉彦军、马明生在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钓鲫高手邀请赛上演示的“一标深”钓法最具特色(详见本刊1999年9月号从因鱼施钓到引鱼适技一文。然而,学休拉饵,掌握了“一标深”技术也不是稳操胜券的。近来,本刊钓技热线连续接到各地读者就“一标深”钓法提出的问题,现约马明生先生就浮标,用饵与鱼情关系作一番评说。所谓“一标深”是指钩的定位深度大致与一支浮标的长度差不多。由于浮标制作越来越细化,标尖加长或标身修长尤受欢迎,所以在理解上已跳出了一支浮标的额定长度。因此,凡设计为定层钓取50厘米左右水深上层鱼的线组都可以称为“一标深”。我设计的线组一般为:水线总长50百米其中子线长10-18厘米,标脚至铅坠的母线长25-35厘米。在池塘水深普遍为1.5-2米时,这样的线组设计主要针对三种鱼情:1、具有全泳层活动特点,尾重在20-50克的幼鲫;2、经常承办比赛的职业池塘和钓放多次的猾鱼;3、在长期驯化中养成了上浮摄食与抢食习惯的鱼,如罗非、白鲦、幼小的鳊鱼和草鱼等。不久前,我在北京小汤山参加一个比赛。在这个池塘中,规格为30-100克的鲫鱼占60-70%,放养时间两年左右。由于经常承办比赛,钓了放,放了钓的缘故,鱼的吃口变得非常狡猾。我在试钓中先于1.7-1.8米深水底采用搓饵,鱼咬钩的间歇比较长,1小时钓获量在30尾左右;后发现长时间抛钩在上层水域化散为悬浮状残饵的40厘米深有鱼抢钩,迹象为到时应该站起的浮标延长了翻身时间。如果水下没有东西将两钩托住,则浮标应该在钩坠入水后约3-4秒的时间里立直,这是1小时钓底得到的规律。在出现翻身延迟的同时,浮标又不时伴有左或右的短促晃动,综合这两种动作,我判断:不是鱼已经起来了,就是原来就有一部分鱼在中上层活动。之所以在1小时后有鱼情变化,是因为搓饵抛钩在饵是以“砸”的形式入水,在饵与水面接触的那个瞬间,已有部分钓饵化散为微粒而留在水的上层;接着,两饵在被动状态中随坠呈90%轨迹向浮标的垂位置运动,其与水体磨擦又会将一部分钓饵剥离在水的上中层,因此自两钩切入水中到浮标翻身的这段时间里,已有大致一半重量的钓饵溶化在上中层水里了。这就是将上中层游弋的那部分鱼集中起来的基础。另外,留在下层的已被钓猾了的鱼或多或少会对钓饵的开头产生戒备,当溶散在上中层的残饵因吸足水分而纷纷下沉时,鱼会循着残饵上浮,正是横的和纵的放向的集合促成了40百米深度的鱼情。于是我调整钓组,下移浮标,专钓40厘米定层鱼。大约20分钟后,鱼的咬钩频率达到每分钟7-10次,但空钩较多,在标尖显示3目下挫时拉不上鱼,说明浮标的浮力太小,我果断改进,将浮标由2号换成3号“醉仙”,同时把钓目从3目提高到7目,并改子线为20和22厘米。这样调整后,同样为下挫鱼讯就从3目缩小为1目或1目半,按照我的习惯,这么小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放弃的,主抓的是标尖上浮鱼讯。需要说明的是,下挫鱼讯并非全是空钩,我放弃它是因为延长子线后加大了摆幅,一旦鱼在两钩尚处坠的上方或与坠平行时截食,标尖必反应为上浮动作,即使两钩运动到坠的下方,鱼吸饵也会有上浮1目或半目信号。钓浮与钓底的不同是下层鱼咬钩取俯冲式比较多,鱼讯为下挫时也有较高的中鱼率。钓浮是钓的定层鱼,鱼在悬浮状态下吸饵要稳定得多,除了数鱼争饵或远距离奔袭之鱼会产生标尖下倾和下挫外,一般不会有大幅度的动作。鱼情不同而有标尖动作的差异对竞技钓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标深”技术赢的就是鱼情判断。1999年,我在一场比赛中化2/3赛时抛钩诱鱼,搞得两侧钓手糊里糊涂,不知道我是在钓鱼还是在捣蛋。到赛程过半,左右钓手的窝里已极少有鱼时我的钓点才呈现聚鱼迹象,之后,我连续上鱼被有心人归纳为专一标深。其实那时候的技术有点一厢情愿,因为频繁抛钩能把鱼引来是谁都明白的,问题是必需在钓时允许的时间里尽早将鱼诱来。所幸那场比赛的鱼情被我料中,在后半个小里上去了。所以“一标深”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鱼情基础上的特殊钓法。现在,“一标深”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综合许多钓手的经验就是定层的可塑性和钓饵状态的变化。竞技钓不等于悬坠钓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台湾省“悬坠底钓术”传入大陆,在以钓对象鱼的池钓竞技中开始崭露头角,慢慢的人们把这种钓法称为台湾钓法,并简称为“悬坠钓”。到了90年代中期,“悬坠钓”进入它的颠峰期,媒体的不断宣扬传播,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讲习,大批录相教学以及职业钓手的出现,都为推广悬坠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知名渔具厂家举办的池钓对象鱼记尾数分的各类杯赛中,悬坠钓以它科学调试的短竿、小钩、细线、高灵敏的浮标和香浓易溶的饵,所向披靡,令钓友刮目相看。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台湾钓法在池钓竞技中独树一帜,被越来越多的钓友所接受和肯定。不知何时,大家又将悬坠钓称为竞技钓,而把博大精深的大陆各种钓法称为传统钓,这样一来就使不少人犯疑了,大陆在悬坠钓未传入前没有竞技钓吗?悬坠钓是竞技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