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ppt课件.ppt_第1页
预防登革热ppt课件.ppt_第2页
预防登革热ppt课件.ppt_第3页
预防登革热ppt课件.ppt_第4页
预防登革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登革热305中队,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五、临床表现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二病原学,病原体: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DEN-2DEN-3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三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伊蚊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在32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意见不一),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登革病毒伊蚊叮咬人(增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毛细血管内皮损害皮疹,2019/12/15,11,可编辑,五、临床表现,(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成人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持续2-7天,体温下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双峰热或马鞍热;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2、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疼痛;3、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4、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浆膜等。5、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皮疹,五、临床表现,(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罕见,但病死率高。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登革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例。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病原学检查,七、治疗,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对症治疗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