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反失业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v 3 1 7 7 3 8 失业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是市场配置 劳动力资源的一种必然结果。它与一种社会形态的政治制度并无 内在的联系,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失业,社会主义制度下 也有失业。 目前我国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增大。其特征为,失业人 员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职工,失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女性 失业高于男性,失业周期延长,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它产生的主要 原因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劳动力配置不合理和经营管理不善、劳动 者的素质和观念的制约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不可能消灭,只能控制。将失业率控 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有利于“两个根本性转变”。但是,失业 率上升,超过社会的承受范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就会阻 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稳定。 治理失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把降低失 业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保持适度的经济发 展速度,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发展和规范 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主题词:失业下岗再就业劳动力 c a p s u r es u m m a r g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sa ne e o n o n i c p h e n o m e n o n w h i c hi s g e n e r a l ye x i s t e di nt h ec o u n t r yc a r r y i n go n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a n di t i sa ni n e v i t a b l eo u t c o m eo fm a r k e td i s p e s i n gl a b o u rr e s o u r c e s i t h a sn oi n t e r n a l 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 p o l i t i c a lp o l i c y t o d a y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sn o t o n l y e x i s t e di n c a p i t a l i s m b u ta l s oi n s o c i a l i s m a tp r e s e n t ,o u ru n e m p l o y m e n tr a t ei sr i s i n gy e a ra f t e ry e a r , a sar e s u l t ,t h ee m p l o y m e n tp r e s s u r ei sg e t t i n gg r e a t e r ,i th a ss u c h f e a t u r e sa 8 :t h ej o b l e s sp e o p l em a i n l y c o m ef r o mt h e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t h e i rc u l t u r ea n dt d c h n o l o g gq u a l i t y i so n t h el o ws i d e ,t h en u m b e ro ff e m a l e sb e i n go u to fw o r ki sl a r g e r t h a nt h a to fm a l e s ,u n e m p l o y m e n tp e r i o di sg e t t i n gl o n g e ra n dt h e j o b l e s sp e o p l e a r el i v i n gah a r dl i f e t h em a i nr e a $ o n sb e h i n d u n e m p l o y m e n a r et h e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o fe c o n o m i c s y s t e m ,t h e a d j u s t i n go f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 ,t h ec h a n g i n g o fe c o n o m i cc y c l e , t h e s h i f t i n g o ft h e s u r p l u s r u r a ll a b o u rf o r c e ,n o t c h o o s i n g t h e r i g h tp e m o n f o rt h ej o ba n dn o tr u n n i n g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p r o p e r l y , t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l a b o u ra n d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p e o p l e ss e n s e u n d e r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c o n d i t i o n ,i t i s i m p o s s i b l e f o r u n e m p l o y m e n tt ob eo b o l i s h e d ,i ti si m p o s s i b l ef o ru n e m p l o y m e n t t ob e o b o l i s h e d ,i t c a n j u s t b ec o n t r o l l e d t oc o n t r o lt h e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r a t et ob ew i t h i nac e r t a i nl i m i ti sg o o df o rab e s t d i s p o s i n go f w o r k f o r c ea n dt h ei m p r o v i n go ft h el a b o u r 8q u a l i t y i ti sa l s o g o o d f o r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 “t h et w of u n d a m e n t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b u tw i t l l t h eu n e m p l o y m e n t sg r o w i n gt o b e y o n dt h es o c i a la c c e p t a n c e ,i f e f f e c t i v em e a s u r e sa r en o ta d o p t e dt oa d m i n i s t e r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t w i l ls u r e l yp r e v e n tt h e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n o m y a n da f f e c t t h es t a t es t a b i l i t y i n o r d e rt oa d m i n i s t e r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w e s h o u l d p m e e e d f r o mm l rn a t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c o m b i n i n g t h ef a ra n dh e r ra n d a d m i n i s t e r i n g t h eo u t e ra n di n n e r ,m a k et h e r e d u c i n g o f u n e m p l o y m e n tr a t et h em a j o rt a s ko fo u r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m a c r o c o n t r o l ;w es h o u l dk e e pa na p p r o p r i a t e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i n g s p e e d ,p r o m o t e t h e r i s i n g o f e m p l o y m e n t ;c o n t r o l t h en a t u r a l i n c r e a s eo f p o p u l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a n d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l a b o u r m a r k e t ;e s t a b i s h a n d p e r f e c t s o c i a li n s u r a n c e s y s t e m a n d e n e r g e t i c a l l yc a z r yo u tt h er e e m p l o y m e n tp r o j e e t s 。 u n e m p l o y m e n tr e e m p l o y m e n t l a b o u r 反失业论 一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研究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并解决城镇失业问题,也就是 治理失业,控制失业,促进再就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必须认真研 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我国失业的现状、特征及其原因 ( 一) 失业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失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是自古就有的,是随着人 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分工 和商品经济,特别是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来,才逐步出现并 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才大规模的出现。 1 9 8 2 年第十三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给失业下了定义, 失业是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 、 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来自谋职业者。2 、目前可以 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 、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 近特定时间里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筒而言之,所谓失业,是指国家法定的劳动年龄人口,有劳 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未能获得工作岗位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方经济学认为,失业一般分为结构性失业、磨擦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等。结构性失业,即由于生产技术 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增长速度以及政府开支或 税收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大量长期的 失业。磨擦性失业,即生产过程中由于局部的暂时的失调而 引起的短期的、暂时的就业失调情况。周期性失业,是指周 期性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自愿性失业,即由于工人受多方 面原因的影响,拒绝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就业 而形成的失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物质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内 在联系。失业现象的实质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不 能进行社会生产,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是经济资源的闲置和 浪费。马克思曾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 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 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 结合起来。( d 这就是说,进行社会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一 个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否则劳动者不 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就处于失业状态,更谈不上对经济发 展起积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完全受雇于资本家, 一无所有的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从而 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受资本家的剥削。因 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资本 雇佣劳动来实现的。资本的本性是追逐最大利润,正如马克 思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 真空一样。”当雇佣的劳动能给资本带来丰厚的利润时, 资本就会继续雇佣劳动;而当雇佣的劳动不能给它带来利 润时,资本就会停止雇佣劳动,那些被解雇的工人就成了失 业者。资本主义发展史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存在, 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传统西方经济学“萨伊 定律”为代表的就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架可以自 行调节的大机器,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总是可以通过工资的 涨落和劳动力供需之间的自发调整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如 果真有失业,也只有“磨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到了 资本论第2 卷,第4 4 页。 资本论第1 卷,第8 2 9 页。 2 0 世纪3 0 年代,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西 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的神话被打破,凯恩斯就业理论应运 而生。凯恩斯认为,只要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就应认 为己实现了“充分就业”。他主张由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消 费,增加投资,以便扩大“有效需求”来防止大量的“非自愿 性失业”,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水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实践证明,用扩大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必 然会引起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要维护较低的通货膨 胀,失业率就要上升。进入7 0 年代以后,西方很多国家经济 又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不灵验了。从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来看,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资本主义的难题。 虽然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的“顽症”,但我们也要看到, 失业并非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切发展市场 经济国家共有的现象。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失业现 象,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应该说他们的劳动能够与生产资料相 结合,那么为什么还会产生失业现象呢? 这里有两点要说 明:第一,工人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是由 我国的国体或性质所决定的,它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收入分 配上切实保证工人阶级的利益。第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劳动力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 置必然有部分工人失业,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不需要 劳动力,是那些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不适应 市场需要的传统行业和企业无能力吸纳乃至减少劳动力, 而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的_ 些岗位却缺乏具有 较高技术素质的就业人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 业,从本质和主要特征讲,是一种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失业。 恩格斯曾预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 主义社会最终必将消灭失业。当然他的预见是有条件的。目 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也同样处于 初级阶段,失业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不管人们认识不认识 它,它都客观存在,并且不可能完全消灭。 正确认识失业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必须弄 清楚,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 本质区别。从失业的内涵来看,失业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 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必然结果,它与政治制度并非有内在的 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失业,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失 业。当然,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在于: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 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这种基本矛 盾必然导致大批工人走向失业,进而带来难以根治的社会 问题。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既发展市场经济,又坚持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总体上看,能够最大 限度控制失业率的上升,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决定了我国 要高度重视失业问题,充分发挥国家、企业、社会和职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失业者再就业。这是按市场规律配置 资源要素的重要方面。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渐建立比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这是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所在。当然,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 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 化,这项制度将不断完善。 ( 二) 我国失业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 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正视在经济中出现的失业问题,并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传统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劳动 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吉林省城调 队统计( 中国信息报) 1 9 9 7 年5 月8 日) ,1 9 7 9 年至1 9 9 4 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累计1 2 2 1 3 3 万人,平均每年有 7 6 3 3 3 万人重新就业。城乡创造的新就业岗位累计达2 1 4 亿个左右,这比改革开放前3 0 年多出大约2 0 0 0 万个就业 岗位。又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 9 8 6 年至1 9 9 7 年l o 多年来, 我国城镇失业率按登记失业统计的口径来看,均在3 1 以内。而这一时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两位 数的记录,如法国1 9 9 7 年失业率为1 0 8 ,德国1 1 9 , 意大牙1 2 3 ,即使是高福利国家的瑞典、瑞士,失业率也 分别为8 1 和5 3 。相比之下,我国的失业率是较低的。 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和政府能正 确认识和处理失业难题。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虽然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的失业问题。我国拥有 1 2 亿多人口,人口规模过大,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特别是 近几年来,我国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增大,失业问 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注。去年底,零点调查公司的访问 员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 0 个城市的5 0 0 0 余名 市民,受访人员中有9 2 7 的人表示失业、职工下岗位问 题在中国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的统 计数字来分析:第一个方面的数字,据有关资料综合统计, 1 9 9 2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 4 万人,失业率为2 3 ; 1 9 9 3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 0 3 万,失业率为2 5 ;1 9 9 4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 8 0 万人,失业率为2 8 ;1 9 9 5 年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 2 0 万人,失业率为2 。9 ;1 9 9 6 年城 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 5 3 万人,失业率为3 o h ;1 9 9 7 年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为5 7 0 万人,失业率为3 1 。从近6 年的失 业率来看,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个方面的数字,据有 关部门统计,到1 9 9 7 年年底全国下岗职工约1 2 0 0 万人,其 中有4 5 0 多万下岗职工没有找到工作。1 9 9 7 年城镇登记失 业人数为5 7 0 万人,再加上下岗没有安排工作的4 5 0 多万 人,全国等待安排就业的共有1 0 2 0 多万人,失业率约为 7 。第三个方面的数字,据有关部门预测推算,整个“九 五”期间都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供给 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 8 7 0 万人进一步增加到2 0 3 0 万 人,即使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 9 5 0 万人,每年仍将净增劳动力1 0 8 0 多万人。再加上转业 退伍军人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的冲击, 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 三) 我国失业的特征 目前我国失业呈现以下特征: l 、失业人员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职工。据有关 部门统计,我国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达1 5 3 0 ,有冗员 的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9 3 8 ,全国下岗职工中7 0 左 右是国有亏损企业职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 迸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冗员向社会释放,致使一部分职 工失业、下岗待业。1 9 9 7 年底。全国企业共有下岗职工1 1 5 1 万人,其中国有企业有7 8 7 万人,占6 6 5 。从产业来看, 失业、下岗职工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学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两个历史 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容 量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下降,第三产业的 就业容量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1 9 9 1 年第一产业职工 3 8 7 亿人,到1 9 9 6 年只有3 4 8 亿人,每年以7 8 0 万人的 速度递减;1 9 9 4 年至1 9 9 6 年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是 第二产业的3 倍。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始迈入 第二阶段。第二产业职工失业、下岗数增加,是工业化发展 必然产生的经济现象。 2 、失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大都偏低。据统计,1 9 9 7 年全国失业人员中,初中文化占5 3 ,高中文化占3 2 。又 据北京市劳动局的调查,在1 9 9 7 年北京市失业人员中,文 化素质低,初中以下毕业的占5 4 ;技术水平低,失业前从 事非技术岗位的占5 8 ,原从事技术岗位的初级工占 6 4 ,在企业富余人员中,中级以下更达8 5 之多。 3 、女性失业、下岗率高于男性失业率。据有关资料显 示,在很多的地方的失业、下岗职工中,女职工占失业、下岗 位职工总人数的6 0 以上,比她们在职工总数中所占的比 例高出2 0 一3 0 个百分点。例如,1 9 9 7 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 全市6 5 3 7 户企业、1 4 6 万名职工的下岗就业状况进行调 查,下岗的女职工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 4 8 。由于她们中 的大部分人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而不少招工单位对应聘 者的年龄限制较严,所以为数众多、年龄偏大的失业、下岗 女职工的再就业比男职工的难度大得多。有的下岗女工因 失业受到家庭的歧视而发生婚变。离婚的下岗女工因收入 锐减增加了抚养予女的困难。 4 、失业周期延长,重新就业难度加大。据劳动部门统 计,1 9 9 4 年全国失业职工达到1 8 0 万人,相当于前7 年失 业职工人数的总和,平均失业周期由前几年的4 个月增加 到6 个月。1 9 9 5 年我国失业职工平均失业周期为8 个月, 比1 9 9 2 年延长一倍。 5 、失业职工生活困难。海南省企业调查队和海南省总 工会联合对海南7 家国有破产企业的2 2 2 名失业工人进行 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失业者群体中,有4 8 1 8 的失 业工人主要依靠失业时所领取的一次安置费维持家庭生 活,1 5 9 1 和5 的失业工人家庭生活来源依靠打零工和 领取社会保障救济金,6 2 6 的失业工人家庭生活依靠亲 友的接济和借贷,1 0 9 1 的失业工人家庭生活依靠其他成 员的收入,只有0 4 5 的失业工人家庭生活依靠平时的储 蓄,在这些家庭中,平均每一有经济收入的人口要负担其 5 8 8 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失业人口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收入 1 0 0 元以下的占了5 4 1 ,而月生活费1 0 0 一2 0 0 元和2 0 0 元以上的仅占3 0 4 5 和1 5 4 5 。湖北省的一份抽样调查 表明,下岗职工中3 5 9 的家庭没有彩电,3 6 3 的家庭 没有洗衣机,5 8 5 的家庭没有电冰箱,4 9 1 的家庭住房 面积不足3 0 平方米。下岗职工家庭月均伙食支出占整个生 活支出的7 3 2 ,其恩格尔系数比在职职工高出近3 3 个 百分点。有的下岗职工在生活上入不敷出,甚至连小孩的作 业本也买不起,仅靠政府、社会、亲朋好友的救济和帮助来 度日。还有的职工下岗后因生活无着,出现了服毒、跳楼、上 吊的自杀现象。 ( 四) 我国失业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出现失业现象,目前失业率有所升高,其因 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体制转轨的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政府 的附属物,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商品销售,企业没 有自主权。在劳动就业制度方面,职工是“终身制”,就业无 限扩大,“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远远超过实际工作的需 要。在分配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三个人的饭五 个人吃”,“于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职工吃企业的大锅 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所以当时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国 家没有失业”,“我国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作”。实际上这种 “零失业”是以劳动效率低下、劳动者的低工资为代价换取 的,或者说大量的隐性失业被其表象掩盖着。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向对过 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模式进行了根本性交革。企业成 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 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必然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成本核 算,科学定岗定员。这样,经济体制转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 转换,过去企业中隐性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特别是那些在 市场经济竞争中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被迫停产半停产和破产 企业,就会引发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 2 、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趋 同,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特别是1 9 9 2 年、1 9 9 3 年,重复 建设较为严重,不光是房地产热,各行各业都热,哪个项目 赚钱就上哪个项目。当供求总量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 市场”转变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 矛盾显性化。以纺织行业为例,国有纺织工业,由于资源重 复配置,生产趋同等原因,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一是亏损严重。1 9 9 3 年以来,国有 纺织工业已连续多年亏损,到1 9 9 6 年净亏损1 0 6 亿元, 1 9 9 7 年经营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亏损8 0 亿元左右。全部 国有纺织企业每百元成本可获得的利润是负7 元,人均净 资产仅1 3 万元。二是资产负债率高。1 9 9 6 年,资产负债率 高于9 0 的企业已占全部国有纺织企业的4 3 ,资不抵债 的企业已占到2 6 。目前。国有纺织企业,平均资产负债高 达8 2 以上,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三是生 产能力过剩。目前棉纺生产能力增长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 的增长,从全国来讲,要从4 1 0 0 余万锭中压缩1 0 0 0 万锭, 许多纺织老基地将有1 3 到1 z 的生产能力被压缩。前中 国纺织总会、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于1 9 9 8 年3 月5 日联 合下发了全国压缩淘汰1 0 0 0 万落后棉纺锭和分流安置职 工规划实施意见。规划今后3 年压锭完成。有的工人敲掉 旧纺锭时感到痛心,甚至流下了眼泪。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 泪,该淘汰的必须淘汰。据统计,在这次压锭1 0 0 0 万锭的过 程冲,将有1 2 0 万职工下岗分流。类似纺织行业的问题,我 国其他行业,如机械、煤炭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 复建设的问题,导致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严重亏损,有的企 业开工之日,就是亏损之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必然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 制必然形成企业优胜劣汰。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和升级,随着企业的重组、兼并、破产,一批职工就会从原有 的工作岗位退下来,而这些职工一时难以转换到不同技能 的行业,导致了失业的产生。 3 、经济周期的因素。经济周期是指总的经济活动水平 扩张和收缩有规律地交替。从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存在 着一种特殊的周期现象:繁荣过热萧条一一调整 繁荣。当经济活动扩张、投资增大、经济以较高速度增 长时,劳动力需求相对增强,就业量增加,失业人数减少;当 经济活动减少或收缩、经济增长减速或乏力时,投资受到抑 制,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失业率就会增加。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 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而 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1 3 亿左右,其中 常年流动的约6 0 0 0 万人,绝大多数流于城市,大约每4 个 城镇职工中就有1 个是农民工。因农民工吃苦耐劳、易于管 理、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因素,一些企业愿意聘用他们从事临 时性或苦、脏、累、险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 动,既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对城市劳动就 业带来了压力。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的就业岗位是有限 的,某些崩位农村劳动力先进入,意味着城市劳动力失去了 就业机会。 5 、企业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的因素。有的 企业在选用领导人方面,由于缺乏竞争、监督机制,致使一 些不称职的领导人长期掌握企业管理大权,有的甚至假公 济私、中饱私囊。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名义上实行股份 制,但在管理体制、领导人的任用上还是老一套,董事会、监 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企业用人不当、 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停工停产或破产,职工必然下岗待 业甚至失业。 6 、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因素。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一些传统工业部门的有些岗位不复存在;另一方 面,创造新的行业和岗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一些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羞的职工, 就难以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而失业,如激光照排技术的出 现,使大批铅字排版工人失去了岗位。 观念障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人们端铁饭碗几十 年,虽然铁饭碗里的饭不多了,甚至没有了,现在要打破它 也不容易。事实上,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惯性的影响,一部 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观念存在着误区,不适应市场经 济的要求。有的说:“我们宁可每月拿1 5 0 元生活费,也不离 开国营厂。”甚至有的认为:“国有企业职工到个体、私营企 业工作不光彩,有失面子。”这样,一方面,一部分劳动者因 素质低下和观念陈旧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工作没 有人去做。 上述是我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直接原因。从根本上来 说,现阶段我国出现失业现象与生产力不发达及经济结构 的调整升级密切相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经济 发展所创造的总的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庞大的劳动力的就 业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 产业、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日趋减少,而新兴产业、企业所创 造的就业岗位又得不到素质合格的劳动力。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业 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 的建立,失业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要看到,我国 当前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大,是发展中的问题,决不能 把它归咎于改革。在短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 深化,固然会引起失业率的升高,但从长远看,经济结构的 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和失业率的降低,最终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工人阶级的长远 利益。 二、失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失业问题我们要辩证地认识。首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不可避免。我国实行市场经 济,随着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时期的隐性失业显现出来, 体现了劳动力的竞争性和流动性,促使劳动力本身向高素 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 的管理和发展,有利于“两个根本性转交”。同时也应看到, 失业率上升,超越社会承受范围,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 负面影响,因此它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稳定。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失业率上升,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失业率增加,城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增长放慢,引 起社会消费需求萎缩。而社会消费需求的萎缩,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力就会减弱,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职工收入减 少,恩格尔系数增高,致使消费水平降低,不利于产业、产品 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失业率增加,使实际国民收入减少。据统计分析, 失业率每增加1 ,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 5 ;反之,失业 率每减少1 ,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 5 。如果照此推算, 1 9 9 6 年我国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 o ,比1 9 9 5 年的 2 9 增加了0 1 个百分点,实际国民收入减少了0 2 5 ,约 1 4 0 亿元。 失业率的增加,对我国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增加了 政府的经济负担。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收入大多低于最低 生活保障线,地方各级财政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补助 这些人的生活。据有的地方反映,这一块如果全由财政来负 担,起码要占财政收入的1 0 以上。又据有关部门统计, 1 9 9 3 年我国支出失业救济金2 8 8 亿元,救济失业职工1 0 3 万人;1 9 9 4 年支出失业救济金则上升到6 亿元,救济1 8 0 万人。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失业率增加,对实施信贷政策增加了难度。因为失 业、下岗职工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和企业 往往要求银行无条件地增加对企业的贷款,以增加就业岗 位和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这无疑影响了信贷政策的贯彻 执行,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 二) 失业率上升,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一个重 要前提就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以食为天,工以岗为本。 失业就是失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岗位,收入的来源被切断,这 对职工是沉重的打击,因此失业者心理压力大,思想情绪容 易产生强烈的波动,甚至有的挺而走险,酿出事端。有的下 岗女工在竞争无力、就业无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到旅 馆、酒吧当“三陪女”,甚至卖淫,败坏了社会风气。事实说 明,失业率高的地方,上访人员和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往往 比失业率低的地方多。 ( 三) 失业率上升,影响政治稳定 失业、下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人 心背向,影响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形象,危及政 权的巩固。 综上所述,失业问题,昂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 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决不可小视。同时也要看到,反失 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我国治理失业、促进再就业的途径 我国治理失业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远近结 合,特别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真正探索出解决失业问 题的有效办法。 ( 一) 降低失业率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 任务 失业率即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间的比率。控制失 业率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 国家没有一个消灭了失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掌 握的基本标准是:3 5 以下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 型;3 5 一7 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 以上的 失业率为失业问题的严重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失业率 为4 一5 时,一般被看作是充分就业容许的正常比率。 我国有学者研究,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 时,失业的 效应是利大于弊;高于5 时弊大于利。我国的失业率究竟 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一步研究,但 总的原则是使经济正常运行能承受,处于安全线内。据预测 分析,1 9 9 8 年经济增长速度为8 ,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 在3 5 左右,处在安全线内。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增 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五大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抑 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和维持国际收支 平衡) 之一。过去我们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时,很少涉及 劳动就业方面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评价宏观经济 运行质量的指标体系要完备,要象重视抑制通货膨胀那样, 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 容。各地应把控制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目标,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 就业。 改进和完善就业与失业统计体系,为对失业的宏观调 控提供依据。各地乃至全国对一定时期的失业人数、失业率 要有真实、准确的统计,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失业信 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两种办法获取失业方面的 有关数据:一种办法是通过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登记获取的 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另一种办法是通过定期抽样调查获取 的失业人数及失业率,两种办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目前 我国已建立就业与失业统计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 便统计。失业人员,应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 就业机会的人员。下岗职工是指企业中失去原有工作岗位, 但仍然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有的下岗职工,离开企 业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有的下岗职工虽然与企业在名义 上保持了劳动关系,应按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因企业 无力支付,失去了收入来源。下岗职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在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之 前,从本质上讲,应视为失业的范围。但目前统计的失业率, 只按登记的失业人数来计算,那些长期处于待业的下岗职 工未能统计到失业人员中去,这未免使失业统计失真。城镇 实际失业,应包括登记的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人数,或者 说,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第二,登记失业率有些漏洞,因为有些失业者不愿去登 记,甚至有的地方4 0 的失业者不去登记。 第三,失业率和下岗率抽样调查不够准确、真实,不同 部门如劳动、统计部门和社会研究机构等的抽样调查的数 字五花八门,往往相差甚远。 因此,要规范、完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为政府制定劳 动就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 完善我国失业预警系统。研究确定失业警戒线,定期发布失 业预警信息,当失业率超过警戒线时,应采取相应有效措 施,降低失业率。 ( - - ) 发展经济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1 、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就业。治理失业问 题,y - 5 根到底是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一 般来说,经济增长快,就业岗位就会相应增加,失业率就会 降低;反之,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经济规模相对缩小,吸收劳 动力能力也就相对下降,失业率往往上升。发展是硬道理, 经济增长了,不仅增强了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 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有关资料统 计,“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 业量增加8 5 万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社 会保障室主任杨宜勇利用就业弹性的方法,对2 0 0 1 - - 2 0 2 0 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平衡状况的分析表明:如果经济 增长速度为6 ,就业机会增长1 7 7 亿个,不能全部消化 新供给劳动力,更不能消化滚存的国有单位富余人员和农 村剩余劳动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7 ,就业机会增长 2 3 亿个,除全部消化新供给劳动力外,还能消化滚存的国 有单位富余人员和3 0 0 0 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经济增 长速度为8 ,就业机会增长2 9 3 亿个,除全部消化新供 给劳动力外,还能消化2 0 0 0 年滚存的国有单位富余人员和 9 3 0 0 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 近几年的就业压力,我认为,今后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保持在8 左右较为合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速 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过快,不能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 治理失业问题。在处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上,经济 界、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必 须容忍通货膨胀,有的人则持以否定的态度,究竟怎样认识 这个问题,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经济 学理论。1 9 5 8 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提出了“菲利浦 斯曲线”,后来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 贷膨胀之间此消彼长关系的曲线,即通货膨胀上升,失业率 下降,而通货膨胀下降时,失业率则上升。西方经济学家把 这个曲线看作迸行需求管理的一个有用的工具。7 0 年代以 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同步上升,通货膨胀与失业曲交替关系不存了。这说明, 采用通贷膨胀的办法来解决失业问题,并不是一剂灵丹妙 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1 9 9 6 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实行“软 着陆”之前的8 0 年代中期到9 0 年代中期,由于受“通货膨 胀无害论”的影响,发生了三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 我国经济陷入“过热治理再过热再治理”的不 良循环之中,而每一次治理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 致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问题突出。因此,用通货膨胀 的办法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的道路走不通。我们在推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失业与通货膨 胀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2 、适度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 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他们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 期都利用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如日本在经济起 飞前的近1 0 年中,对以电力、交通运输、农业为代表的基础 产业进行集中投资,在此期间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的投资 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1 0 、1 2 和9 左右。高 强度的投入,为6 0 年代及以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 基础。从目前来看,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度加大 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 入,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 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加快铁路建设,有利于为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已为今后5 年的 铁路建设初步安排了2 4 5 0 亿元的投资,通过5 年建设,我 国铁路营运里程从目前的6 6 万公里上升到7 万公里以 上。又如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先导”特征的产业, 它的影响日益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 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0 一5 0 ;在每1 0 个新创造的 就业机会中,有8 个与信息产业有关。我国应加大这方面的 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再如,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住宅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