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狄更斯的女性观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狄更斯的女性观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狄更斯的女性观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狄更斯的女性观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狄更斯的女性观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多年来剖析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男性文化心态是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这种研究批评往往是片面的, 而从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和价值判断等几个方面论述分析作家的女性 观念更能全面地体现作家的创作思想。尽管狄更斯是一位女性的同情 者和人道主义作家,但他也是社会道德的遵循者。他将文学传统,社 会文化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形成的女性观和塑造的女性形象无法摆 脱男权文化和自身性别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作家创作的女性 形象中感受到作家和文学对真善美和幸福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男性文化女性主义女性观性别 a b s t r a c t b ym e a n s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m a l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e n d e n c yt h r o u g ht h e 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c r e a t e db ym a l ew r i t e r s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 a p p r o a c h e si nf e m i n i s t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b u ti ti sl i k e l yt ob eu n i l a t e r a l w h e nt h ep a p e ri s t r y i n gt o f i n do u th i sv i e wo nt h ef e m a l ea n d s p e c i f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 s i ti n l i g h t 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s t a n d a r d s ,am o r e c o m p l e t ea n dm o r ec r i t i c a li d e aw i l lc o m eo u t a l t h o u g hh e s h o w e d s u p r e m e l ys y m p a t h y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w o m e n ,h ew a ss t i l lr e a d yt o o b e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e n d e rp r e j u d i c ea n dv a l u ep r e j u d i c e t h e r e f o r e ,h i s v i e wc a n ta v o i df r o m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a l ea u t h o r i t ya n dt h e i rc u l t u r e d u et oh i so w ns e x b u tf o r t u n a t e l yw es t i l lc a ne x p e r i e n c eh i se t e r n a l a s p i r a t i o nf o rt r u t h ,k i n d n e s sa n db e a u t yb yr e a d i n gh i s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t h e i rh a p p yf a m i l i e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w u b i n (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z h a og u o j i e k e yw o r d s :m a l ec u l t u r e f e m i n i s tv i e wo nf e m a l e g e n d e r 鼢俸二: 独创性声明 零入声鹤瑟星交熬攀餐论文是本太露鼯繇捂导下避行鹣醛究工终及敷缛熊研突姣巢。摄我所 熬,豫了文孛穗辩麓激掭注雾襄瓣爨箍方努,论文孛不惫雷箕毽人已经发表或撰簿过静爱究畿暮, 镦不龟含戈获褥南蒜虫学或其他教脊执梅的学位筑证书两德孺过的褪辩e 与我一闲工彳苫的弼 。”。“_ _ ”_ - - ”h - 1 。一 忠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瑟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激示谢意。 攀馘文错躲荔船 签字慨砂多苹夕川爵 学位论文版衩使鬻授权书 率学位论文作者宽全了解南昌太学有关保留、使用举傲论文的规定,谢牧保留并向国 袈肖关罄f 薯羹枧擒遴交论文熬复印传翻激镦,允许论文被瓷禳釉岱阋。本人授权壹墨塞堂可以 将攀受论文筻垒韶或都分蠹骞续a 有关数据瘁遂嚣硷素,霹强罴鼹影零、薅露藏麴蘧等复露手段 豫簪、汇编掌位论文。 ( 缳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援救_ 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荔批? 蕊字嚣麓:矽占年占霹| 匿 攀经论文搏蠹肇业螽去国: 王谗革霞: 邋讯地址: 导师签名 办_ 签字嚣戆:7 崤年f 嚣 l 醚 毫落: 邮编: 绪论 查尔斯狄更斯( c h a r l e sd i c k e n s ,1 8 1 2 1 8 7 0 ) 是十九世纪响彻英国文坛的大文学 家,他的作品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经久不衰,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狄更斯一生笔耕 不辍,共创作了百余部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还有十五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 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等。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 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 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正如英国著名的批评家利维斯所说的那样,狄 更斯的四十年创作生涯讨论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一个对现实生活敏感的作家 身上才会发生。他一系列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变化了的英国 1 】,其中涉及了多个社会主题, 尤其是城市、绅士、儿童、法律、家庭和女性等几个方面。根据密切尔斯莱特的统计 狄更斯仅在十五部长篇小说中就塑造了2 3 0 名女性形象。随意翻开其中任何一部长篇作 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女性形象都会跃然纸上。她们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 也不是小说中的英雄,但是众多的女性形象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性提供了丰 富的材料。本文就从女性这个主题切入,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并且从社会 背景,文学传统和作家自身经历等多个方面系统详细地分析作者笔下的女性观念,论述 他多部作品里的女性和家庭、家人的关系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站在审美的角度重新解 读作者的理想女性标准,我们看到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力图通过塑造理想的女性 形象,挖掘人性中光辉灿烂的部分,呼吁人们为建立“共同幸福”的家庭和社会而努力。 第一章狄更斯女性观及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狄更斯的女性观 在狄更斯所处的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界,关怀“小人物”的命运,描写小资产阶级的 生活史是英国文学写得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这一点我们在布朗特姐妹或者是萨克雷的 作品中都不难看到。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当时文学创作的思潮对狄更斯的创作产生了难 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几乎每一部长篇作品里,他都以宽广的社会作背景,选择了一 个个家庭为焦点( 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着力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和他笔下的男主角平分秋色。狄更斯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性格迥异、 秉- 洼各殊,在作品里她们相互联系,相互对比,相互衬托,成为小说中一道不可或缺的 风景。作家在塑造她们时,态度也大不相同,有的是极力赞扬,有的是讽刺挖苦,有的 是深感同情,有的则是痛加鞭笞,究其原因,这些是与作家的女性观分不开的。 狄更斯认为女性和男性在智力的发展上各有侧重:女性是感情的象征,是爱和善良 的化身:而男性是理性的化身,正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所需要的。也就是基于 这一点,男性在感情上需要女性的慰藉,而这种慰藉最好的体现方式是在家庭关系中。 因此他倡导的女性观是一种家庭女性观,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女性应该是家庭的“天 使”,家庭才是属于她们的“天地”,所以理想的女性应该谦虚温柔,而不是高傲冷漠; 她们要宜家宜室,聪明能干;她们不仅能够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还要能够相夫教子, 全身心地把爱奉献给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她们用爱和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世界,能够阱德 报怨,而不是选择偏激的手段去复仇或是顾影自怜。 第二节形成的原因 一、维多利亚时期 2 的社会的理想女性观念 狄更斯是一个对现实敏感的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和思考, 那么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对女性的要求也会自觉地融入他的女性观当中。从十八世纪开 始,英国便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先锋军,带领着欧洲社会进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到了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处于鼎盛阶段,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经济的发达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新崛起的中产阶级对作为家庭的另一 半“女性”新的要求也提上了日程,她们不会像过去的贵妇人那样无所事事,也不需要 像普通下层妇女一样走进工厂做工,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男性一起承担起对社会和 家庭的责任,只是分工不同。 1 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 正当北美和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蓬勃发展之际,欧洲的另一场革命正在英国悄然兴 起,这就是以蒸汽机发明为龙头的工业革命。它不仅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领域的 革命,掀起丁欧洲工业化的浪潮,还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价值观 念。十八世纪君主立宪制的巩固、如火如荼的圈地运动以及近代实验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发展共同促成英国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工业化浪潮推动下,英国社会的一 个重要变化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推动 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城市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家庭结构,以往适应于田园牧歌式的稳定的大家庭 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核心“小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 变化。“大家庭”的经济要求不得不被小家庭的新观念所取代,也即在如今“私”家 中,丈夫的传统统治地位将被永远保存下去。1 8 0 0 年前后关于两性特征的观念形态的发 展,也许是导致此结局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批字典条目、哲学论文和刊物也在帮助宣传 这样的观念:妇女的位置是在家中,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这是她本性的结果。【3 男人 的位置则在户外世界,在农场上,在工匠的家中,角色的分配是以一种独特的、与特定 生产方式相连的方式进行的。于是,这种声称为普遍正确的关于男女特征的定义发明了 出来,其目的不是要划定农民的或师傅的妻子的任务,而是从总体上划定男人和女人的 任务:被动消极和感情外露被归于女性,而理性和积极则被归于男性。 其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各种贸易的机会和生活道路,这些都 可以在住所以外和远离家庭来进行。住所与工作地点的分离使家庭变得更具私人性,人 们日益与其直系亲属而非他人住在一起,这引起更为强烈的、也许是更有情的家庭关系,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愈加明显,也为中产阶级倡导的性别分工提供了前提。 另外,真正将家庭女性观推向社会主流的还要归功于中产阶级自身发展的需要。城 市的广阔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机遇,加上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一些不满 现状,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城市。在资本主义 高度发展的维多利亚时期,贵族阶级已经日渐没落,而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走向成功的 “暴发户”们,知识分子和一些就职于公共或者私人机构的官员逐渐成为了经济支柱, 也赢得了社会认可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就是新兴的中产阶级。整个维多利亚时骺是英国 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机构 的膨胀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产阶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得到了迅速 发展。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中产阶级妇女的命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他们把经 济稳定和家庭和谐幸福看作是生活的目标,因此他们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 位作了明晰的分工【4 】。当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走出家门时,维多利亚前 期的中产阶级妇女却完全退隐到家中,她们被从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中剥离出来,活动 范围仅仅局限在家庭领域。“女人的位置在家中”。经济上成功的男性中产阶级把维护家 庭和谐幸福的重任分配给了女性,强调女性的“美德”和“职能”:“女人的职责就是做 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家庭领域是女人展示其杰出才能的最好场所”、“创造家庭舒适 是妇女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女性应该是温顺贤良、无懈可击的,女性的任务就是取悦 丈夫,优雅地去忍受男人的热情和暴躁,了解和接受他的品味。”【5 后来在中产阶级的 大加赞赏下,这种家庭女性观逐渐成为了社会风尚的主流和社会的主导性别观。 6 】那么 为什么新崛起的男性中产阶级在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时期却选择让女性退隐家中呢? 首先,面对激烈竞争的商场,“家”成了中产阶级男子感情的避风港。对此,拉金 斯 7 在皇后花园中有过精辟的论述,认为在广阔天地中奋斗的男人,一定会遭遇所 有的危险和考验,从而不时受伤或被打败,他常会迷失方向。但不管何种情况,他会变 得更坚强。家是宁静之地,是避难所,不仅免于受伤,而且免于恐 布、疑惧。确实, 在一个旧日的忠诚和情感一去不复返的商品世界里,家庭不仅是一个避难所,它也是唯 一能使男人证明自己具有温情的场所。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学家詹姆斯弗劳德也对此 有过描述:当男人回到家中揭下脸上的面具,放下手中的工具,他们不再是律师、政治 家、牧师,而是一个男人。他们又重温到最富有人性的感情关系。他们不再在这个 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挣扎。他们的心灵得到片刻安息。家庭成为男人远离现实的栖息地。 家庭成为男性唯一能和女性倾心交流的场所,或是妻子,或是姐妹,或是女儿,总之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充当竞争主力军的男性在情感上更加依赖女性了,这样女性的温 柔体贴和奉献精神就成为社会极为需要和大加推崇的品行。其次,妻女不外出工作是维 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地位的象征。中产阶级急于将妻女置于家庭之中,并把这视为男性 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升的标志。妻子闲居家中是丈夫事业成功的象征表明他挣的钱足 以维持一家人的舒适生活。这种观念后来进一步阻碍了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 4 会。 - 狄更斯从破产的家庭里走出来,渐渐地由一个书记员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 家,这本身就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中产阶级奋斗历程,那么中产阶级的女性观念植根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是必然的。 2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教育 维多利亚时期新教盛行,对性采取严厉的态度“在中上层社会,人们是避免公 开谈到性的。”妇女是被看成没有性欲的,性要求也被视为道德败坏,性快乐也不适于 文雅的女子。威廉艾克顿在一本关于生殖系统的书中说:“那种认为女人有性欲的说法 是对女人的恶意诽谤。” 8 维多利亚的道德观把女性的贞操看作高于一切的价值。他们 强烈督促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要严守贞操,尽一切所能抵御内心的需要和外部的诱惑, 当一个女子成功地抵御住了各种诱惑的进攻,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反之,如果在婚前 或者婚姻关系续存期间没能保住自己的贞操,那么她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妇女一旦 失去了贞操就失去了一切可尊敬的东西。“她的品格决定于遵守一种美德”。 9 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子学校教育也将女性推到了家庭“女管家”的位置。在十 九世纪中叶以前的传统的“女子教育”,是特指有闲阶层的女子所接受的专门教育,并 不包括劳动阶层的女子在内。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 私立女子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内容除了一般的启蒙课程外,主要就 是学习一些非常简单的“才艺”。整个女子教育水平相当低下,这主要是受了培养贤妻 良母教育目的的制约。这种传统的女子教育从中世纪后期出现,到1 9 世纪的维多利亚 时代前期发展到极点。也就是说大多数女性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经历,目的在于要共同 承担起追求幸福的责任保证一个家庭的和谐,并成为家庭这个神圣单位的“管理 员”。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到今天英国大 多数家庭依然如此。法国女作家、女权主义者德波伏瓦有旬名言:“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文化意义上的女性,是社会的产物,是社 会对女性进行各种规范的结果。” 1 0 】这正是对维多利亚时期大多数女性状况的真实写 照。 二、狄更斯与女性 狄更斯十二岁f l , j - 便辍学,从童工到速记员,从撰稿人到专职作家,他丰富的人生阅 历成了他创作汲取养料的源泉。生活中,狄更斯本人作为儿子、兄弟、情人、丈夫及父 亲与女性的交往影响了他感情世界最深层的潮流,形成了他对女性的态度与信念,进而 母亲伊丽莎白 查尔斯狄更斯的母亲伊丽莎白巴罗生于1 7 8 9 年岁末,是一个城镇货币局长之 女。后来与哥哥的同事约翰狄更斯组成了家庭。对于母亲,我们从福斯特所著的传记 中知之甚微,母亲给青年时代的狄更斯印象最深的是狄更斯1 9 世纪4 0 年代所写的自传 的片断( 福斯特将其中一部分重印) 中她的两次出现。一次是她悲天悯人得令人发笑,她 试图开办一所学校,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次则是她心肠如铁,几近犯罪,急切地 将十二岁的查尔斯送回他所憎恶的黑鞋油作坊干活。 1 1 ( 当时由于狄更斯的父亲的出 手大方,家庭生活开始拮据,甚至因为破产锒铛入狱。) 在讨论狄更斯如何表现妇女作为母亲所起的作用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伊丽莎白在 他心中的点滴记忆。尤其是作家后来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即尼克尔,贝太太( 小 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与密考伯太太( 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伊丽莎白无疑为 这两个妇女的塑造直接提供了灵感。 伊丽莎白曾经试图办学,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最后夭折的情形让我们直接地想到 了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太太,伊丽莎白的学堂在狄更斯的这部作品中前后两 次出现, “临街的大门正中挂着一块大钢匾,上面刻着青年女子寄宿学校密考伯太太主办 的字样” 1 2 另外,小说中一开场作者就在这个人物身上表现了自己母亲的“弱点”和不为苦难 所影响的钟爱力( 不管生活如何,都不放弃自己的丈夫) 等许多优秀品德。但是我们无 法忘却那几次重复的人物定格( 两个孪生子中总是有一个正很在怀里“汲取营养”, 1 3 ) 。在大卫这段独自谋生的时间里,密考伯太太给了他一些母爱的慰藉,但是,显 然密考伯太太不是大卫的母亲,她把大卫当成一个有同情心的成年人,而不是把他看成 一个幼小的孩子。狄更斯在作品里以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为由,使她与大卫疏远,这 样可以创造出善意的玩笑,嘲笑他母亲本人把他抛向冷漠的成人世界( 让他童年辍学做 工,狠心地将他送入鞋油作坊) ,并且抛向尤为荒凉的天涯海角。尼克尔贝太太也是一 样,她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女,但是她那容易上当的虚荣心一次次将儿女们推向困境。无 论是密考伯太太还是尼克尔贝太太,狄更斯对这两个人物总是半嘲笑半原谅,或隐或显 地写出了他青年时代对母亲的记忆。同时,两个人物从文学角度来讲,也都充满了生命 力,作者个人的喜剧想象力也得到了最广阔的邀游。 当然,对母亲的记忆也散落在作品中其他几位妇女身上,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 6 当然,对母亲的记忆也散落在作品中其他几位妇女身上,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 的母亲克拉拉和莫德斯通小姐也正是童年狄更斯对母亲印象中光明与黑暗的两个侧面。 母亲对往日荣华的眷恋与对今日江河日下的慨叹除了有密考伯太太,还有令人难忘的 远大前程里的b 凯特太太,一个整日沉湎于对过去家族谱系的编造和想象之中。最 后,圣诞故事里利里珀太太是在母亲去世几个月后创作的。同样地,利里珀先生得过且 过,随遇而安,喜吃喝好交际,死于贫困潦倒,但她流利的口才则表明她为人精明、讲 求实际、慷慨大方,有慈母之心。通过经营公寓为丈夫还清债务,表明她“竭尽全力” 并达到了目的,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她作为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成了狄更斯 慈善地告别母亲的代表作品。 姐姐范妮 曾经有个孩子,每天走许多路,想象不少事情。他有一个小姐姐,姐弟俩总是相伴 不离。两个小孩乐于终日遐想,想象鲜花的艳丽,想象太空的深奥,想象天空的湛蓝, 想象水滴的晶莹,想象大海的渊深,想象着创造可爱世界的上帝的仁慈及力量。 狄更斯文集重印本 “星星上的孩子之梦” 1 4 确实,在狄更斯童年时期的幸福年代里,姐姐范妮是他的“常伴”;他们一起勇敢 地对付“那个邪恶的巴格”,“对它左右开弓,用的是我们没有防护的双腿”。在上学( 日 校、预备班) 的路上,两人一起到煤窑去秘密探险,看看那个装有木头假腿的人。他们 “总是一起游逛住房旁边的坟地仰望星空”。 1 5 那时的范妮肯定是完美地给予了狄更斯 生活中与创作上的“幸福家庭”里“另一位妇女”的姐妹形象。这也无疑帮助狄更斯形 成终生习惯,那就是需要姐妹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一样:大卫科波菲尔需要娇小 的妻子朵拉,同时也需要天使般的姐妹爱妮斯;匹普没有父母亲了,但是他有姐姐“粗 鲁”的关心和养育,之后,他又有了善良能干的毕蒂的照顾和引导。 家道中落后,十二岁的狄更斯被迫去黑鞋油作坊里当“可怜的童工”,姐姐范妮则 被送进新开办的皇家音乐学院专修钢琴。那时的范妮显现出的音乐天赋可能要比狄更斯 的文学倾向更有保证,但是狄更斯只是感到怆然,并没有像怨恨母亲那样对待姐姐。他 对于不同的待遇充其量只是给后来的小杜丽可恶的姐姐取名叫做范妮。在这段时间里, 狄更斯每逢周末总是和音乐学院的姐姐一同与家人团聚,一同离开。多年后,这一幕被 狄更斯写进了小说中感人的姐弟情深:小保罗董贝在皮普饮的可怖的“古堡”里,由 挚诚的姐姐弗洛伦斯慈爱地照顾着,就像小查尔斯在这些个星期日曾得到姐姐范妮的爱 加令人生畏的城堡之后,他只能在周末看见弗洛伦斯。每当回顾这些周末的细节时,狄 更斯胸中便思绪万千,竭力回想每周同姐姐范妮的团聚以及对他的影响和意义。 范妮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一两个月后,狄更斯正从事写作第五篇,即最后一篇圣诞故 事“着魔的人”,又一次将对姐姐的赞美及手足情潜移默化地纳入书中。故事的男主人 公雷德芬是狄更斯年轻时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这位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科学家伏案 沉思,不断追忆年轻时的憾事与过失。不同于母亲的心肠,姐姐那里总是“放射出”他 历来知道的“家庭的灿烂光辉”:“她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可爱! 我把她领进我第 一个清贫的寒舍,她使这个家富裕起来,她步入我生活的黑暗之中,给我的生活带来光 明,”,【1 6 】这样的姐弟共住一处互相支持、应付世事是狄更斯小说中的一条主线,始自 尼古拉斯与凯特尼克尔贝,后来又有了保罗与弗洛伦斯以及马丁朱述尔维特中 的鲁思与汤姆平奇和艰难时世里的路易莎姐弟。 爱情,文学家称之为“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与传奇。艺术家和作家常可从爱情之中汲取源源不绝的灵感,除了母亲和姐姐,狄更斯 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也是其塑造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的源泉。 童年情侣露西 查尔斯狄更斯的少年时代是在查塔姆度过的,这是他“幻想的发源地,在他的记 忆中发出光芒,像伊甸园的时代。”那儿有肯特的树林、田野,科巴姆的公园及农场, 罗切斯特的大教堂及城堡,以及其他传奇轶事,包括他所热爱的“红脸的孩子”她 就是狄更斯家住奥德南斯台地时邻居的女儿露西。小查尔斯是她“形影不离的伙伴”。 露西代表了他幸福童年中的所有天真美好的情感。总之,露西是他童年时代相爱关系中 所渴求的爱的化身,当然这是在成年人世界中所永远不能实现的。 在狄更斯感情世界里,露西斯特洛格希尔虽然不可避免地是最模糊的一个形象, 但她在狄更斯对女性态度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其作品里对女性的表现方面所起的作用 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在这种童年相爱过程中,还没有牵涉到性爱的内容,所以狄更斯 认为在道德上这要高尚于青少年或成年人的相爱。这种爱比起后来进入生活中的最美好 的爱要更纯洁,更无私。狄更斯同露西的那段往事以及她在他金色童年的回忆中所占的 地位使他感动不己。在其作品中,作家用许多笔墨描写了这种甜蜜的情怀,将其展现在 现代读者面前。其中,狄更斯在其随笔年轻夫妻中,以潇洒的“博兹”风格描写 结婚场面,作家笔锋一转,则用另一种语调述说新婚典礼中两个孩子的所作所为: “宾客中有一位不足八岁的小家伙,是新娘的弟弟,另一位年龄相仿或者更小一点 的女孩,男孩称女孩为他的妻子。真正的新娘也不及他们那样诚挚专一,他献出所 有的爱和专心,她献出她的差涩和多情,抚弄着他早上赠给她的花束,凭借着大自然自 身的风骚,将散落的玫瑰花叶放在胸前。他们在梦幻中看见对方。当别人在玩笑中涉及 到不在的一个时,那么两个弦子及两颗幼小的心灵便心碎神伤。在后来的生活中又何时 能有他们这样执著、慷慨、纯真的激情呢! 即便在最文雅的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能与 环绕在这对天配地合小情侣头上的这种优美与魅力相比呢! ” 1 7 随后狄更斯在博兹随笔的第一篇“一对老夫妻”中描写了他们的婚姻,在最 后一篇随笔中刻画了这对夫妻年轻结婚时的情景。这些描写都是狄更斯对其美好童年的 回忆。另外,这种童年朦胧的情怀在大卫科波菲尔开始几章诗一般的描写中也 体现出来,大卫和小爱弥丽诗情画意的活动与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辟果提先生的由旧 船改造的家屋、甘米治太太的喜剧、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新奇、探险以及安全自由,都 使我们感到有一种魔力或吸力,吸引着大卫在辟果提家度假。大卫对爱弥丽的反应被表 现出来,他们在席子外面避风处的“天真地亲吻”,极大地丰富了想象中的童年生活。 因此,大卫那时断言:作为孩子他爱爱弥丽。 “当然我爱上了小爱弥丽,我现在敢说,对这个孩子的爱肯定和长大以后最美好的 爱同样真诚,同样温柔,而且比它更纯洁,更无私心,虽然那种爱也是强烈的,而且心 灵高尚” 1 8 】 总之,这位狄更斯童年时代的情侣,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他对小露 西的持久的赞颂,以及把她当作人物原型来汲取材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初恋情人玛丽亚 狄更斯是一个感情上早熟的少年,他当博士公堂记录员的时候,就堕入了如醉如痴 的初恋。那是在朋友的小聚会中,他认识了一位娇小玲珑容貌娟秀的姑娘玛丽亚,她是 一位银行家的女儿。狄更斯为了玛丽亚而勤奋工作于博士公堂,更刻苦地攻读大英博物 馆,不知在她闺房的窗下渡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那些日子的确是痛苦的,因为玛丽亚是 一个相当轻浮的女孩,在当时那种以金钱和地位为基础的社会里,她以一个养尊处优的 中产阶级少女而高傲自居,竟然把狄更斯对她的爱当作逢场作戏,把狄更斯对她的痴情 当作春闺少女生活中的点缀和装饰。因此这段少年男女半戏剧性的爱恋,只能是昙花一 现。两年后,玛丽亚的父母送娇女到巴黎就学,这段恋情也就宣告结束了。 初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狄更斯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写作素材。他以玛丽亚为原 型,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中年轻绚烂的朵拉的形象,而且自己也成为大卫的原型。 型,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中年轻绚烂的朵拉的形象,而且自己也成为大卫的原型。 他在小说中描写到朵拉是位富裕律师的女儿,娇小美丽,头脑简单,孩子气十足。大卫 与她一见倾心,私定终身。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他们历经曲折,终成眷属。后来二人 性情不合,目的不同,婚后并不完美,后来朵拉病逝,这些正是狄更斯失败的初恋的充 分体现。 玛丽亚与狄更斯爱情的夭折正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婚姻状况的写照。在家庭女性观 培养下的中产阶级的女性把婚姻看作她们人生的唯一目标,而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的婚姻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加上门当户对的观念的盛行,当时的狄更斯绝不可能是玛丽亚的选 择。 然而在远大前程里,玛丽亚既不是她年轻时绚丽多彩的形象朵拉,也不是成年 以后喜剧人物弗洛拉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以冷若冰霜的爱斯黛拉出现,像天上的星星 一般冷漠,漂亮,可望而不可即。 书中艾斯黛拉是赫薇香小姐报复男性的工具,她也曾一再叮咛匹普,诚心诚意地要 他克制对她的感情,但他无力做到,为了艾斯黛拉,匹普受尽一切爱情挫折,这使他的 塑造者狄更斯充满感情地回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匹普在童年时就经常出入赫薇香小姐 的古怪住宅,在与艾斯黛拉的长期会面中逐渐坠入情网。但令他失望的是他所敬慕的人 却总是羞辱他。尽管如此,匹普还是无法停止自己的爱。经过一番努力,他实现了自己 的绅士梦,步入高层社会,一心想娶艾斯黛拉为妻,可她却是一如既往地折磨他,正像 年轻的狄更斯迷恋玛丽亚,坠入情网沉醉于风流韵事狂恋之中经受的磨难与痛 苦样。 玛丽亚分别多年邂逅重逢,青少年时的恋情与梦中情人无时无刻不引起他对美好往 事的回忆,而多年后的玛丽亚则成为愚笨、发胖的中年妇女。于是狄更斯又以她为模型, 塑造了小杜丽中曾是阿瑟克伦南姆的早年恋人弗洛拉芬青太太。 玛丽亚的出现在后来狄更斯的文学世界里演绎出了色彩斑斓的女性形象,刻骨铭心 的爱让狄更斯向往过,狂热过,伤心过,也失望过。我们在小说中见到了以下人物:他 以年轻时初见玛丽亚的印象塑造了纯真可爱的朵拉,初恋未果的经历让他成功地塑造了 复杂丰富的爱斯黛拉,重逢邂逅的失望让他的女性世界里多了喜剧人物弗洛拉。但是不 论怎样,狄更斯热爱女性,虽然玛丽亚对他的玩弄让他痛苦不堪,但是在刻画小说人物 时他还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这个人物原型,文学形象要比真实的玛利亚美好得多,就连 高傲的爱斯黛拉也只不过是因为受别人操纵罢了。 1 0 这位漂亮的女孩心中充满快乐和兴奋,与其姐妹亲密无间,热爱大自然中一切美好 事物,她那讨人喜欢的嗓子和动人的笑声是其家中最甜美的音乐。她本身就是光明、就 是生活。 1 9 狄更斯在时事晚报工作的时候认识了首席主编乔治霍格思,年轻的作家备受 欣赏,很快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此后的日子里,狄更斯也成为了霍格思_ 家的座上客, 结识了年轻的霍格思三姐妹:凯瑟琳、玛丽和乔治娜。她们也命中注定成为作家成年生 活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二妹玛丽是他同凯瑟琳恋爱时的常伴,社交场合也是如此。狄 更斯一次给他的未婚妻写信,信中就写道:“请告诉玛丽我完全信赖她的品格:心地善 良、性情温和,足可与你为伍。”,还赞美她“具有青春的活力和迷人的美丽”,“她完美 无瑕,远远超出其性别与年龄方面世俗的庸碌与虚荣,如同她现在身居天国的情形一 样。”【2 0 】可见,在作家的心里,当时1 5 岁的玛丽就是一个完美的天使,是女性美的化 身。然而,这个天使一年后突然死亡却让狄更斯心里痛苦不堪,无法继续写作。他为此 公开声明解释为什么七月份报刊上不见他两部长篇小说连载部分,并告诉了读者他失去 “一位极为可亲、关系最好的年轻亲属,同这位亲属交往一直是他劳累得以缓解、精力 得以恢复的主要方式,不亚于结婚的狂喜。” 2 i 】狄更斯终生都悼念他所钟爱的这位妻妹, 他为她撰写墓志铭:“年轻、美丽、心地善良,上帝大慈大悲收容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姑 娘。渚天使与她同在。” 2 2 玛丽的完美可爱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狄更斯的脑海里,她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甚至超 过了凯瑟琳。玛丽霍格思对狄更斯的艺术创造自然有深远的影响,同她的接触极大地 强化了作家对姐妹情的需要;对于他自己的大部分写作生涯来说,小说中年轻女子,看 来只有在以姐妹身分呈现出来时,她们才有生命力,才有激情。 狄更斯作品中第一位非常近似玛丽霍格思这样的姐妹主人公,是奥列佛- 退斯特 中的罗丝- 梅里。她第一次于1 8 3 8 年4 月,即玛丽死后仅仅一年,在特别杂志上 连载的这部故事中出现,狄更斯这样向读者介绍她的,首先,她的微笑,欢欣、幸福的 微笑都是为了美好的家庭,为了炉边的宁静与幸福。奥列佛不愿意她是姨母,在他的心 中,他永远是挚爱的姐姐。罗丝是家庭里的天使,也是狄更斯将玛丽和当时的理想女性 标准结合起来的完美女性形象。继这之后,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儿又是一例,作家以 细腻哀惋的笔触着意刻画了小耐儿这一纯洁、美丽、无私的少女形象,是和祖父相依为 命的天使,是丑恶的社会里一丝可贵的美丽。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他以描写大卫对前妻朵拉的早逝,寄托了自己 1 1 对玛丽的哀思。然后玛丽神化了的影子又落在了爱妮斯身上,如同落在罗丝身上一样, 因为玛丽作为家庭中年轻的圣徒之形象己在狄更斯头脑中扎根,那么爱妮斯也如此。她 在各个阶段都是这样,是大卫的天使般的并给人以鼓舞之的“妹妹”。尽管大卫后来与 爱妮斯结婚了,但是爱妮斯似乎不是妻子,而是妻妹玛丽不朽灵魂的再现。 爱妮斯呀,我,我的灵魂啊! 我只求,在我生命终结的时候,你也守在我身边,我 只求,在我现在失去的一切现实,都像阴影一样。从我身旁分解消失时,我仍旧看到你, 在我跟前,住上指着。 2 3 因此可以说,妻妹的出现与早亡让狄更斯对理想的完美女性有了更强烈的向往,也 让他的文学世界里有了罗丝,凯蒂尼克尔贝,露西,埃斯特,婀达和爱妮斯这样一系 列超凡脱俗的“天使”。 狄更斯之妻凯瑟琳 上文中已经有过叙述,狄更斯的新娘是他在时事晨报的同事和上司乔治的女 儿凯瑟琳。2 4 她是一位漂亮的苏格兰姑娘,长着一对蔚蓝色的大眼睛,睫毛浓密,面 似玫瑰,颇得男子倾慕。她性格沉静但智力平庸,没有妹妹玛丽那么活泼。婚后的甜蜜 生活,使狄更斯有了一份责任感,有了家庭观念。而且他自己的以及凯瑟琳的父母兄弟 姐妹这样两个庞大的生活负担也渐渐转移到了他的肩上。这些都促使他更勤奋地写作, 使他那小说家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狄更斯对待这桩婚姻已经没有了热恋玛 丽亚时那么狂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玛丽死后,乔治娜接替了玛丽,进入了他们的家 庭,直至去世。因此,凯瑟琳一直咀来都是和妹妹共同承担管理家庭的责任,并不是狄 更斯心目中可爱能干的家庭“天使”,夫妇二人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最终两人离婚。 在作家的长期创作过程中,凯瑟琳的影响既没有初恋情人玛丽亚那么强烈,也不如妻妹 玛丽和乔治娜,只有在小说里那些失败的母亲或者是不称职的妻子身上看见凯瑟琳的影 子,像朵拉,杰里比太太和整天病怏怏的h 凯特夫人。 忠诚的小妹乔治娜 狄更斯在遗嘱中这样称赞乔治娜霍格斯她是一个最友好,最真诚的永恒的朋 友。乔治娜十五岁进入狄更斯家庭,终生都在为狄更斯和他的家庭服务,她完全称得上 那样的评价。在作家的家庭里玛丽弃世以来,一直无人为凯瑟琳填补好姐妹这个空缺。 幸运的是,五年后乔治娜恰好是以这个年龄当此大任,看来代替玛丽位置的非她莫属, 她的到来也让快乐的时光再次回到这个家里。她与姐姐共同照顾狄更斯与孩子们,陪着 作家散步,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她俨然是荒凉山庄里的埃斯特萨姆逊或者是大 作家散步,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她俨然是荒凉山庄里的埃斯特萨姆逊或者是大 卫科波菲尔里的贝特西姨妈,尤其是埃斯特这个人物,可以说就是以乔治娜为原型 的。 埃斯特是狄更斯作品中最好的“女管家”,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每个 人,快乐地做着每一件事情。书中的埃斯特是一位谦虚、明智、乐观、引入注目的年轻 女子,具备极善管理家务之才能,又将自己献给为他人服务的热切愿望。她是由乐善好 施的贾迪斯先生领到家里,她逐渐待老人如同圣贤,成为他的“小管家”,也成了其他 两个年轻受监护人理查德和婀达可爱的好伙伴,她同她“亲爱的”婀达结成了最亲密的 姐妹关系。可以说从乔治娜的身上狄更斯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家庭女性的美德,这种东西 也通过埃斯特这个人物熠熠生辉。 女儿凯瑟琳( 凯蒂) 像大多数父亲一样,狄更斯似乎对女j b l g 对儿子更加亲近,尤其是对自己的二女儿 凯瑟琳。凯瑟琳继承了父亲英俊的外表,也继承了他奔放的感情气质。成年后的凯瑟琳 为了逃离破碎的家庭,毅然地嫁给了一个久病不愈的丈夫,这让深爱着自己女儿的狄更 斯痛苦不堪。( 若不是因为我,凯蒂是不会离开家的。【2 5 】) 由于对女儿不幸的婚姻耿耿 于怀,狄更斯在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以凯蒂为原型的贝拉维尔弗,不仅使两 者之间的婚姻经历相似,更重要的是其中描写的亲密的父女之情。贝拉与她寒酸的天使 般的“矮小父亲拉姆蒂维尔弗”之间存在一种互相戏弄的爱抚关系,这是现实生活中 凯蒂同他本人关系的美好乐观的真实写照,弥补了女儿婚后与作家父女关系产生过的间 隙。这当然也是作家在其他几部氏篇小说中长久不衰的主题,即孝顺的女儿照顾着力不 从心的父亲( 比如大卫科波菲尔的爱妮斯) 。最后在作品里贝拉过上了富裕舒适 的生活也是作家对女儿未来生活的希冀和对自己过错的一种委婉表达。 另外,除了上述几位女性对狄更斯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以外,女演员爱伦特南也为 其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源泉。我们在狄更斯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和两个懒学徒漫 游记中都可以找到她的影子。 三、狄更斯的女性观对西方文明传统中女性形象的继承与突破 被西方文学界视为至宝的三个文本:古希腊神话,圣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部 存在着大量的否定性的女性形象。这些足几千年来西方文学的文化土壤,这些否定性的 女性形象身上所带有的某些特质是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普遍观念,也是一直以来西方男性 作家在作品里一再表现的。 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是三位女神受到女神厄里斯的挑拨引起的,而战争的直 接导火索就是美女海伦。这是典型的“女性误国”的模式,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 奥佩斯特拉也同此如出一辙。而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最典型的“女人是祸水”的例 子就是潘多拉和夏娃,好奇心的驱使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从此“潘多拉的盒子”也成了 带来灾难的象征,而夏娃成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同样,女性复仇的例子也 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不惜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女性的爱 情之上导致了她丧失理性,导致了她的复仇。 把女性描绘成祸水或者缺乏理性,走向偏激的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决非偶然。亚 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妇女较为低劣,要让女性表现得和男性一样勇敢和机智是不合适 的。他的老师柏拉图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女性是应该和奴隶,和下等人放在一类的。 到了近代,卢梭,叔本华、费希特、尼采和弗洛伊德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女性判断能力差, 爱憎易被情感所左右,男性占据理性意识,女性代表肉体情感。 狄更斯在表现理想女性的时候,常常夸耀她们的聪明能干,特别是能够辅助男性的 女性,当男性感到困惑不解或者要迷足深陷的时候,她们总能给男性以安慰和指导。他 并不认为女性的智力不如男性,在其作品中理想的女性和男性在智力和事业上是互补 的,他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平等。根据男女关系可以判断文明程度,可以说这也 是作家对当时时代进步的反映和思考。另一方面,狄更斯在作品里讽刺那些不冷静,因 为受到伤害失去理性,走向极端的女性,他承认女性是情感的代表,缺乏理性;这一点 正是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观与传统文学模式结合的产物。 1 4 第二章在他的女性观指导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纵观伟大作家狄更斯的一生,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女性对其生活与创作的重大影 响。久而久之,他心目中已经有了衡量女性的一把“尺子”,于是,在他的“丈量”下, 作品中有了这样几类女性形象:理想的完美女性,每一部作品里几乎都有,以此为参照, 又演绎出以下几类:丧失理智的女性,愚蠢的女性,一度堕落的女性和“怪人”女性等。 第一节完美的理想女i 生 这样的女性几乎出现在狄更斯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里,或妻子,或姐妹,或女儿,或 是“管家”。她们大都是充满了智慧与爱心,集中了狄更斯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位女性的 所有优点姐姐范妮的善良,妻妹玛丽的可爱智慧和乔治娜的温柔能干。 光明的导师爱妮斯和毕蒂 她们在作品中是男主人公信赖的人,更是他们前行的一盏明灯和迷茫时的领路人。 作者给爱妮斯的定位就是沉静而亲切,这一点从她一出场就定格下来了, 她的脸虽然显得十分活泼、快乐,但在她的脸上和她全身,也有着一种宁静和安详 一种文雅、善良平和的神态一一这是我从来不曾忘记的,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2 6 】 爱妮斯一直是大卫精神上的妹妹,一直伴随着大卫的成功,而大卫在困惑时也总是 会想到她,她的鼓励( 她常有的“向上指着”的动作) 也总能让大卫豁然开朗。 “爱妮斯,我亲爱的妹妹( 我心里这样称呼她) ,我的良师和挚友,一切受到过她恬静、 善良、克己精神感化过的人的福星,现在已经完全长成一个大姑娘了。” 27 “我时常想,我的妹妹,在我看来,你一直是当时那个样子:永远用手向上指着,爱妮 斯;永远引导我去做更美好的事情;永远指点我向更祟高的目标前进! 28 】 不难看出,爱妮斯在各个阶段都是如此,她是大卫的天使般的并给人以鼓舞的“妹 妹”,也是大卫的“孩子妻”朵拉的“好姐妹”。这个完美的精神导师具有“明晰、恬静 的姣容”,“文静的微笑”,“温柔亲切的声音”,“清澈的息事宁人的双眸和娟秀的面庞” 2 9 等等,为大卫引导成功的方向,也为他营造了避风的港湾。 与爱妮斯的抽象完美相比,远大前程里毕蒂的形象更j j n $ 1 实,更加真实可信。 毕蒂是匹普在夜校的小老师,把她知道的切都教给了他,从小价目表到半便士买来的 滑稽小调;但与此同时,毕蒂更是匹普真正的“良师益友”。在乔大嫂被奥立克老头打 瘫以后,毕蒂来到了匹普的家里,悉心地照顾一家人。与匹普迷恋上的艾斯黛拉相比, 毕蒂更加亲切朴实,内心世界也更加丰富高尚。当匹普告诉她自己要当上等人,讨厌做 铁匠的生活,她坦率地说“那是要不得的”, 3 0 j 她希望匹普过得舒坦,过得快活;并 且为匹普的未来担忧起来。可以说,在匹普去伦敦前,她直是匹普人生的导师;在小 说以后的部分里,她的影子和话语也隐约出现在矛盾的匹普心里,为匹普保存了一份善 良,引导他最后得以回归。 能干的管家埃斯特,小耐尔,朗斯威尔太太,露西,毕蒂等 家庭是由两性组成的,对于家庭内部男女的分工,狄更斯的看法基本上是传统的, 沿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流行模式,把妇女的职责严格地限制在管理家庭、操持家务、 照料丈夫和孩子上面。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作为“管家”的女性人物是少不了的,如 荒凉山庄中的埃斯特和朗斯威尔太太,老古玩店里的小耐儿以及远大前程 里的毕蒂等等。 她们婚前大多纯洁可爱,以自己的美德或是美貌静静地引起男子的爱幕、求婚。婚 后则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花在丈夫和家庭上面。考狄利姬说自己只能把一半的爱给父亲, 另一半爱将给予未来的丈夫,李尔曾为此大发脾气。狄更斯的女主人公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