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犯罪对象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犯罪对象 的研究还很不够,通说的观点认为,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具体承担者,任何犯 罪都有犯罪客体但并非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对象。这种主张从逻辑上讲难以成立。 既然任何犯罪的构成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为条件,而犯罪对象又是犯 罪客体的客观表现,那么,不作用或影响一定事物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两者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既然犯罪客体是构 成任何犯罪所必需的,那么犯罪对象在任何犯罪中也应必不可少,这是认识犯罪 对象的出发点。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 成立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具有具体性、法定性、主体选择性、客体制约性、 表象性等特征。犯罪对象的范围包括人、物、行为规范、信息等,根据不同的标 准还可以划分为单一犯罪对象与复数犯罪对象、法律直接规定的犯罪对象与根据 法律推定的犯罪对象、直接的犯罪对象与间接的犯罪对象、影响定罪的犯罪对象 与影响量刑的犯罪对象。研究犯罪对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犯罪客体、完善我国的 刑法理论。 对犯罪对象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明确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犯罪对象 与犯罪行为是相对应的关系,任何对象,都是行为化的对象,离开了犯罪行为, 犯罪对象就不可能存在。同时,任何行为都是对象化的行为,离开了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就是无的之矢。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的关系的进一步理顺,可以较好地 解决理论上的有的犯罪有犯罪对象、有的犯罪没有犯罪对象这种不符合逻辑的观 点。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对象,行为对象是“行为”( 仅指客观层面的, 而不是经过主客观综合评价的犯罪行为) 所作用的对象,是成立一些犯罪所必需 的,这类对象在法律上具有限制行为样态的作用,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二 者在性质上、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存在的范围上都不尽相同。犯罪对象的明 确,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犯罪结果,犯罪结果是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是犯罪行 为作用于犯罪对象的,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结果,犯罪对象是犯罪结果的客观载体, 犯罪对象的表现形式不同,犯罪结果也随之产生不同的特征,犯罪对象的不同形 态决定了犯罪结果具有不同的形态,同一犯罪对象在不同的犯罪行为的作用下,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结果。 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脱逃罪、重婚罪没有犯罪对象,当我们正确认识犯罪对象 后,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及相关概念的关系的理论运用到这些具体犯罪上来, 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脱逃罪的犯罪对象是脱逃者本人,重婚罪的犯罪对象 足萋l l 薯墓薹l 薹毒毛i 擎;孓- g 譬菩皇;| 宝i i 番兰等i 主i “导誊掌i ;l ;募f 挚羹 ! 一重j 五i 蓑羔j 喜薹妻差差萋亨f 挚l - l ! 羹l i 高 董莲疆l 喜喜曼;妻罨薹毫i i 釜i 警皇j :l 基;争鬻薯i 奇主鬟鼍茎j i :i l 垂i 器彗i ;3 ;窖 蠹! 三:匡誊f 毛i ;干丰毒;i 兰t 笋玉 营 i 萎键 茎耋j 重| | 垂蘩ji 耋 害i 薹翥| 一蚕l 羹薯鞋i i r 呈;兰| 耋i 毒薯毫孽i 爵i 堂董痞并雏褰掌妻互i ;i 翼譬董薹;_ l j 皇要;i 毫矗 ;妻;荽子i 喜鼋= ;薯妻二审王i ;墨垂辇g 摹圭j 燕誊萎# 皇i 毒雉建! ;i ;女塞l 薯善笺霄;| ;葡川;霎! 西氢氢女善萎立妻姜i 重 甬! i 藩雏? 塞 薹薹! ; 攀喜i 学i 量i _ j 喜军事誊j j 蓄l ;i 量ii 三! ¥;i 曼;蝰 ! ;萋譬l ;r ;引蓦童i 毫i 强皇蓦i i ;i 露重l 兰娑宝:鞋氧 耋 j 抟 ;亍萎l 与霉;曩;| 囊囊j 主主i i 兔l l 童重;i i 擘毒季i 曼;蓦姜萼j ! 窖= ;彗i 手皇1 毒! l 垂毒罐i 冬鞲g ;摧蛩时彗l 莩蠢g 盯睦;鞫? 塞塞薹:蠹:;荽赣羔1 l 琵睁等量篓兽 譬壹? 霉薹i 毒毒茎茎i 墨童= i ! q 茜 墼砖妻;薹薹;雷 与王萎l 囊i i 孽璧疆嚣鳇薹;莓耋妻雩i 鞋鞋挚萼l i ! 肆象;i 釜 i 争i 量;i 妻芎:藿;妻嚣嘻i ;季靠量f | ;誊m ;n # 知l 垂 雾_ 喜事芝;喜。i 蘩? 鼻薹i 砉圭;嚣震争l j 挺;i 皇垂蔫l # 目孥彗鸯;彗小疆 薹l x 阡i ;i :薹麓一囊善弗羞il 雩妻li 藩窖;皇吲蔓;畦奏蚕l i 割隰审l j 割垂i 毒i 誓矗蓦薹善s 耕悟= 监薹;善爹i ji 零j ;羹;j l 蓬薹塞l ;譬! 善雩i 叠霉鼍孝圭i 茎茎茎靖 妻争蠡i i t 霉,嚣藿嚣l 莓;鼋毫nl 妻磊;i 三_ 霆引i 薹矗! ;i 摹圭:攀耋茎ii ;掣蠢i ! i 囊旨? i ;毫亨i ;囊i ;譬莹芏垂i | :手喜鼍 。;i 毒醢童耋! 姹蚤;舀鬟妄| l 阡雏善毒i s 怍譬 毫 ? ;主l ;爹霉童; 二i 毒重;l 藿芒孝i i 瞳骚 ! 鸶李手嚣垂 舂看| 享芋;i j j 蔓墓霪蟮亭 至引l 冀jf 藩i 睦蘑i 亨蕈! 菲妻彗i 弱酵饕羹嘈磊i 茎垂? i | 亨铜毽蠢毫望至:笺蠹鼍萋i 孛善r 荣菲 暮目;毫砉事;甩喜写型莲! l 生羔萼妄妄皇i 写i ;蠹f 羲f i 鼍曩! 醒巨i ;l i l 违g g 耄主篓;罨 孪蠹重蓬薹 妻妻薹i 蕤嘉嘉器l 藉l l g 量, 萼;耋。孽争 董i 耄1 1 毳;蠹i 季季! 主至 罩i 曼竭薹蟊【冀善:| 霾雪 篓筢睡蚕i 蚕薯南! ;妻霪苎i i 5 羹辜i 菱荸;i r ;l i ;l 藿三 ;萼蠢;薹 专毫蚕蠹仆;囊j 耋| 蓦5 譬莲 睦羔善;i 驯毒。;耄墓;| 霁叁j ;垂曼曼苎! ;量昂耋陶- ;若巨挲i l 是嚣墓i 馨;薹霹i 嚣冀互b ;釜辇;琵嚣羹;i 郭琴i 嚣霉童i 重萋i 弛主! l 辜辜圭三! 摹蚤芏l i 玎章;j 耋霉j 墨墨茎薹;矗苣测确i 毫耋;蓁; 薹曼_ i 司三;藩醛耄l 蓬善 ! 喜i ? ; 妻莓 盖 茎矗器i s 蕊星莹;囊l 蠹誊露翼墓;垂誊i 垂辩建蒌l 唾碧霸g l 郇拜! ;羹蠡i 主要ii 薯妻缮参l i i 莹g j 墨童鹫主;主g ;i 嘉 箨l 薄j 至;妻耋 | 霉霉? ;i i i 鼋;冀擘毒i 萋蓦遵羹i ! 哥! 罔静;毒孽;毽孥主! 兰。 誉j 妻e ? 割引手堂i i 验睦套i 馥萋量三i 囊至i 蓍i 萋 ;事圭譬;。妻墨字塞毫i ;霉i ? 冒量i 萎i l 錾攀辅曼;i 雏;耋至 萋霍;重 露羯i 墓垂;要i 喜i 妻童鲁i 衍撞墓;i 蠢疆 主! ;重;连l 垂许皓睁睁鬟l ;受善l j 。萝;量i 摹 i i ;毫莩;喜i 囊霆亍i 翟车看茔l 量理 l 奠 霉重 崩薹窖! l 矗薄l ;藿薹叫喧;毒矗薄霸l 拜蚕莺妻霉篁;爱蠹;:j j 荨j 主爹爹li 堇曩董董掣i 手宝耋妻专毫;二蕈;i 蘑窖冀i 董 l _ 害; i 譬囊l 霎精于;三至 ;睦器哪j ;虿圭; ;i 鼍;参善并1 睾重;i 露喜? 垂i i 参耋犀二i | 彗篓掉w 茜茜;耋曼妻手i 毒憎睦;j 藩;霉毒主;钼! 篓菲i i 号i i 衍睁鎏;专零垂孝 囊垂;曲鞋季i 目化笋 i f ;襄 争差l 库重;垂毒i i 事宴! 霎;譬塞三;篷耋耋蠢;苣巨 引言 引言 犯罪对象,是刑法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 中存在重犯罪客体研究轻犯罪对象研究的现象,对犯罪对象的认识研究一直没有 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犯罪对象的认识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对很多相关 问题的认识仍含糊不清。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对象是指具体犯罪 行为所指向的人或事物,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却未 必有犯罪对象。这一观点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犯罪客体在任何犯罪中部不可或 缺,作为其客观表现的犯罪对象却在个别犯罪中不存在,这无论从两者之问的关 系来看,还是从哲学、法理学的角度或者是结合刑事立法、司法来看,这一观点 都值得商榷,我们不得不从研究的方法、角度上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这种越过具体的犯罪对象而直接 认识抽象的犯罪客体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规律的,极易导致认识上的错误。 犯罪客体作为一种抽象性的规定,要达到对其正确的认识,对于作为其客观表现 的犯罪对象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任何犯罪都是存在犯罪对象的,这是我们在刑 法中必须认识的。在刑事立法中,之所以要规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不单是为了 保护某种社会关系,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关系的客观表现,即具体的犯罪对象。无 论在刑法理论还是刑法实践中,我们都应避免过去的那种空谈抽象的社会关系而 忽略具体的犯罪对象的研究,应进步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引入我们对犯罪对 象的研究中来。 通过对犯罪对象的定义、范围的界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犯罪对象与相 关范畴( 如犯罪结果、犯罪行为等) 的关系,也有助于去解释理论上目前存在的 对于一些个罪的犯罪对象所存在的争议。此外,犯罪对象在刑罚适用中也起着不 可忽视的作用,如决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量刑等。因此,在对犯罪对象及 其重要性阐述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予以重新界定, 并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适当的重构。 最后,笔者寄希望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用,使我国刑法学界更多的有识之士 对犯罪对象进行研究。 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1 犯罪对象的界定 1 1犯罪对象的定义 定义是任何学科研究的基础,科学地界定犯罪对象的定义是研究犯罪对象及 相关问题乃至犯罪构成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犯罪对象的定义,是对犯罪对象本质 特征的概括和表述,科学地界定犯罪对象的定义对于犯罪对象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中外刑法学者对于犯罪对象的定 义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观点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1 1 1外国刑法理论中的关于犯罪对象的观点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对象,在大陆法系国家歼码法理论中被称为行为客体或 攻击客体,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的“保护客体”一词的内涵则大体上相当 于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如同在中国刑法理论中研究犯罪对象必须提到犯 罪客体一样,在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对行为客体的研究是伴随着对法 益( 保护客体) 的深入研究而展开的。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其通行的是三 大要件的犯罪成立理论体系,即构成要 牛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犯罪对象是 作为构成要件的一个要素存在的,构成要件中的客体是指侵害客体,即行为所直 接指向并将由行为侵害的入或物。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和托马斯魏根特所著的德国 刑法教科书中指出,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所涉的现实对象,被叫做行为客体或 攻击客体。行为客体主要有人、物和非物质对象,它们可以以不同形态出现:可 作为身心的统一( 人的身体或生命) 、作为社会价值( 被侮辱者的名誉要求) 、作 为经济价值( 财产) 、作为物( 可狩猎之物) 、作为现实的状态( 物的可使用性) 等等。 日本刑法学者木村龟二认为,行为客体是作为构成要件内容的行为对象。例 如盗窃罪的行为客体是“他人的财物”,杀人罪的行为客体是“人的肉体”。行为 客体并不存在于所有的犯罪当中,有的犯罪没有行为客体,如不退去罪。行为客 体是人的肉体、建筑物、财物、书信等感觉的对象。行为客体相同时,法益不一 定相同,法益相同时行为客体不一定相同。 日本学者野村稔教授对犯罪对象理论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行为客 体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的外部行为的对象,而且根据自然的因果的存在进行考察 。f 德j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和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 总论) ,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年版,第3 3 5 负。 。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l4 6 页。 2 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第四种观点认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对之直接施加影响的, 并通过这种影响使某种客体遭受侵犯的具体的入或物。 我国刑法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也不一致:犯罪对象的范围是仅仅包括人、物 还是包括其他,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如何等。 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是一项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但由于犯罪行为本身 的侵害性、法律性特征,犯罪行为又不同于人类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属于特殊类 型。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逆流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犯罪对象是对象世界中 的一种特殊类型。犯罪对象的特殊性使犯罪对象与一般意义上的对象区别开来, 同时对于确定犯罪对象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o 同时,犯罪对象作为对象的一种, 与一般的对象具有共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确立犯罪对象的概念时,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出发:( 1 ) 犯罪对象属于客观存在的现象范畴,应以犯罪行为能作用 到的范围为限。( 2 ) 犯罪对象在受犯罪行为作用之前。还不是犯罪对象,只是客 观的自然存在或社会存在。( 3 ) 犯罪对象在受犯罪行为作用之同时,会使刑法所 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 4 ) 犯罪对象与犯罪行为之间应是相对应的关系,不 存在无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反之,客观世界任何事物,如果不受犯罪行为的作 用,也就不是犯罪对象了。( 5 )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外在表现,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 6 ) 界定 犯罪对象的定义必须在研究犯罪构成的体系性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因为犯罪构成 的理论体系不同,各构成要件、要素的地位、功能不同,其内容当然也不会致。 只有搞清犯罪对象应该具有何种内涵才能符合犯罪对象的应有词义,符合犯罪对 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应有地位,才能正确界定犯罪对象,并与其他相似的概念区别 开来。 综上,笔者将犯罪对象的定义界定为: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 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 1 2 犯罪对象的主要特征 犯罪对象的主要特征,是对犯罪对象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犯罪对象的特 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犯罪对象、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同时,为司法实 践中正确认识、把握犯罪对象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法。笔者认为,犯罪对象的特 征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 、具体性。正如犯罪对象的定义中所指出的那样,犯罪对象是一种客观事物, 属于客观的现象范畴。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了具有法律意义的,不以人们的 4 马克吕主编:犯锥通论,武汉丈学出版 十l9 9 9 年版,第1 2 5 页。 4 刘生荣:犯罪对象新论,载法律科学,1 9 9 7 年第2 期。 4 1 犯罪对象的界定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犯罪行为对犯罪对象作用的情况,通过受作用时的痕迹、 位置归属的变化以及其他的影响记录于犯罪对象。同时,从客观上看,任何犯罪 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必然或多或少地在犯罪对象方面留下其作用的痕迹与影响, 从而忠实、准确地反映了犯罪行为对其作用时的实际情况,这一特点,使犯罪 搏为辩鞠妻非姻匦衫颤戮j j 自瓤卧嘴葫硝部分的关系作为犯罪对象的观点一样,即 物的位置、状态、形状的最终承担者也是物。 ( 三) 行为规范 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而实践是使主体和客体这对立双方联系起来 的桥梁,实践活动本身有其独立性。行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行为规范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良好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体现 出多种社会关系,有其特殊性,因而应将其独立地划归为一类。但是作为犯罪对 象的行为规范显然只能是合法的行为规范。园行为规范作为犯罪对象的主要是一些 经济犯罪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方面的犯罪,如逃避追缴税款罪、走私毒品罪等。 行为规范具体包括:( 1 ) 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行政、司法活动。例如选举、 海关管理、税收、金融、外汇、工商管理、犯人的监管改造等。( 2 ) 国家为维护 自身、社会以及公民的安全等秩序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如国防、军备、治安等。( 3 ) 自然人、法人( 单位) 的教学、科研、生活、生产、交换活动。 ( 四) 信息 一般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形式,以及自组织系统对这 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学者们对信息能否单独作为一类犯罪对象存在不同的看 法,主要分歧是将信息单独划归为一类,还是将其划入物的范围。信息,作为一 种客观存在,其本身是受法律保护的,作为信息的载体,当然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如光盘、磁盘等。信息必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信息本身并不是社会关系, 而只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我们却不宜说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光盘等,因为信息 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其载体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其栽体的物质的 价值相对来说是十分有限的,刑法所要保护的是信息而非其载体。有论者认为, 在盗窃国家秘密时,盗窃的对象就是信息。现在许多计算机犯罪的行为对象,其 实也是信息。因此把信息列为行为对象,更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 也有论者 将信息视为物的种,从而也将其认定为犯罪对象。 笔者认为,信息除了前述的 。牛德: t 犯罪对象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2 期。 4 刘生茉:犯罪对象新论,载法律科学,1 9 9 7 年第2 期。 。任尔釜:犯罪对象研究,2 0 0 2 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4 王霁: 认识系统运行论。中羁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短,第1 2 5 页。 4 参见何秉松著:犯罪构成系统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j 6 5 页。 ”张明楷 婆墨塑墨董王塑垦堡窒一 为犯罪对象或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成为犯罪对象与立法者的取舍、选择有很大的 关系。其次,客观事物即使被刑法规定予以保护,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 但并不必然成为犯罪对象。例如,甲从银行取出5 万元人民币,这些钱当然是受 刑法保护的,任何入都不能对这些钱实施盗窃、抢夺、抢劫等犯罪行为。但是在 这些钱未受到犯罪行为作用之前,我们只能说其可能成为犯罪对象。这些钱是否 真的是犯罪对象呢? 这与犯罪分子的选择有关,一旦犯罪分子对之实施了犯罪行 为,其便成为了犯罪对象。因此可以这样说,立法者的选择使客观事物纳入刑法 的保护范围,这时这些客观事物还只是有成为犯罪对象的可能性,而只有当犯罪 分子通过其有意识的犯罪行为作用于这些客观事物时,才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 实性。 4 、客体制约性。在每一种具体犯罪中,犯罪对象的确定是受立法者所确定酌 刑法所要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制约的。在某一犯罪中,犯罪行为所作用的事物往往 很多,但并不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所有事物都能成为犯罪对象。只有体现立法者 所要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事物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例如,用破门撬锁的方法 入室盗窃,那么门、锁、室内的财物、存放财物的抽屉都受到了犯罪行为的作用。 用破门撬锁的方法入室,门、锁也被盗窃行为作用了,它体现的社会关系住 宅权也被犯罪行为侵害了( 擅自撬开他人门锁,侵犯了他人住宅权) ,但门、锁并 不是该罪的犯罪对象,因为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财产所有权,在该罪中只有财物 才能体现财产所有权,所以财物才是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5 、表征性。犯罪对象同一,体现的社会关系却未必相同,犯罪对象相同的犯 罪,犯罪类型却未必一致。例如,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故意 杀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无论是身体健康权还是生命权都是通过被害人来 体现的。也就是说,虽然犯罪对象都是同一的,但是体现的犯罪客体却不一样, 因而犯罪类型也就不一样。这是因为同一犯罪对象可阻体现出多种社会关系,对 其不同的侵害则就可能构成不同种的犯罪。同样,不同的犯罪对象也可能体现相 同的社会关系,例如,甲盗窃乙现金5 0 0 0 0 元,丙盗窃乙的金银首饰价值为5 0 0 0 0 元,前者的犯罪对象是现金,后者的犯罪对象是金银首饰,但两者却体现了相同 的社会关系( 客体) 乙的财产所有权,都构成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表征性特 征告诉我们,在认定具体犯罪行为的时候,必须透过犯罪对象这个表象去看清其 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顺便指出,即使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均相同的 犯罪行为,所构成的犯罪也未必是一样的。例如,甲盗窃乙的钱包、丙抢夺乙的 钱包、丁故意毁坏乙的钱包( 假定数额达到犯罪标准) ,戊通过诈骗方式骗取乙的 钱包,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均同一,但却构成不同的犯罪。有时一种犯罪对象在 某一危害行为的侵害下可能同时体现多种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以立法者保 护的客体作为认定犯罪对象的依据。如偷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电缆变卖的行为,改 6 1 犯罪对象的界定 变了电缆与其通讯系统整体的关系,侵害了通讯安全;同时使电缆的位置改变, 往其所有者( 通常是国家) 失去了对电缆的所有权。但立法者在这种情况下侧重 保护通讯安全而非财产所有权,因而该罪的犯罪对象是能够体现通讯安全的整个 通讯设备。 2 犯罪对象的范围与分类 义。笔者认为,该观点将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入、正确地把握、 理解人及其承担的社会关系。但如果将人的各个部分作为犯罪对象,实属没有必 要,是把简单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例如,按照上述观点,若甲故意伤害乙,则 甲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对象便是乙的身体健康而不是作为自然人的乙。笔者认为, 乙的身体健康权最终是由作为自然人的乙来承担的,对于乙的身体健康遭受了甲 的故意伤害我们只能说作为犯罪对象的乙的健康遭到了侵害。同理,若是人的其 他方面遭受了侵犯,应认定为犯罪对象的某个方面遭受了侵犯,而不宜认为人的 某个方面就是犯罪对象。从认识的过程来看,在司法实践当中我们首先认识的应 该是作为犯罪对象的人,从而再进一步去认定犯罪行为侵犯了人的哪一个方面的 权利。另外,人作为诸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如果我们将人所承担的某一方面的 社会关系作为犯罪对象的话,那么又如何解释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表现形态 呢? 这种抽象的“犯罪对象”最终还是有承担者的。我们总不能说人的某方面 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 生命权是通过人的某一方面( 犯罪对象) 生命 来体现的。这种观点岂不是人为地将犯罪对象复杂化。当然,对于犯罪对象具体 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则属于犯罪客体的范畴了。 2 、人的集合体。人的集合体包括各种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从更高层次上讲, 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集合体,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犯罪对象。如刑法第 2 2 1 条规定的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1 0 2 条规定的背叛国家罪等,其 犯罪对象都是作为人的集合体。人的集合体作为社会关系主体时,虽然其行为、 状态、名誉等必须由单个人的行为等构成或者表现,但其与单个人作为社会关系 主体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以人的集合体参加的社会关系,其社会关系的 正常状态虽然也由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行为等表现,但这种表现不是以人作为 独立主体时的行为等为根据,而是以人作为集合体的构成要素的身份为前提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失去了独立性,他的行为不是依自己自由意志的行为,面 是依自己在组织体中的地位而要求的应有的行为方式去行动。当然,当人的结合 而组成一个集合体时,犯罪行为对其侵犯通常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的集合体成员, 而只是针对其中的一个或一些成员实施侵害行为,从而达到对整个集合体的影响、 阻碍。这时,作为犯罪对象的就应该是入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的人。单个人也只 是作为集合体的部分,承担着集合体一部分的职能。这时,我们需要正确把握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甲将乙的房子的一堵墙推坏了( 假定构成犯罪) ,这时 的犯罪对象是这堵墙还是房屋呢? 当然应该是房屋了。因为更确切地说,甲侵犯 的是乙的房屋的所有权,而不宜说是乙的某一堵墙的所有权。换一个角度,从民 。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4 。5 5 页。 9 翌墨翌墨董塑墅堡窒一 一 事损害赔偿的角度来看,如果甲侵犯的只是乙的某一堵墙的所有权的话,则乙从 甲那里获得的赔偿仅仅是一堵墙的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种割裂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的观点实不可取。 ( 二) 物 物的外延是将物界定为犯罪对象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作为犯罪 对象的物比民法上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是指那种 能够被人们实际支配和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料,而且由于刑法研究 作为犯罪对象的物并不是着重物体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当然在财产关系受到侵犯 时,其经济价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是注重于研究物所体现的社会关系, 因此,一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物体,往往也具有犯罪对象的意义。有的观点将物 视为犯罪对象,并认为信息也属于物的范围,从而也属于犯罪对象。 物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与人一样,同一种物可以承担多种社会关系,在 不同的情形下承担不同的社会关系,例如,电缆在作为通信电缆被组合在通讯系 统中时,若使其与所处的通讯设备系统脱离,如将其割断,就是其和共同设备所 承担的通讯安全关系遭到破坏,当然其所承担所有权关系也遭到了破坏,此时立 法者更注重的是对通讯安全的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 依法严惩盗窃通讯设备犯罪的规定:盗窃通讯设备,价值数额不大或较大,同时 危害公共安全,以破坏通讯设备罪定罪处罚:盗窃通讯设备价值数额巨大,或者 情节特别严重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这说明,在前种情况下立法者注重的是对 通讯安全的保护,后种情况下立法者注重的是财产( 电缆) 价值的保护。从这点 来看,同一物在同一犯罪行为的作用下可以承担不同的社会关系,究竟如何确定 具体罪名,这与立法者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保护的客体有关,从这一点上看也体现 了立法者的主体选择性。 传统观点认为,在一般的盗窃罪中,若行为人甲盗得乙的一台电视机,而甲 放回家中观看,并未再对其实施毁损行为,那么犯罪对象则未受任何改变,而犯 罪客体却遭到破坏。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在犯罪客体乙的财 产所有权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而犯罪对象却没有发生变化,显然这是不可思议的。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可知,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 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物质是不能脱离时空而 存在的,因而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物的存在条件或者说与物本身相对的环境也 应包括在物的范畴之内,如物的位置、状态及自然环境等,这是因为这些条件的 。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2 耻l2 9 页。 。何秉松著: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6 5 页。 】0 翌墨堕墨堇王塑望堡壅 一些特殊性之外,从法学理论上讲,物的范围也是不包括信息的。因此将信息作 为一种单独的犯罪对象是有利于法律学科中的有关概念的统一规定,也有利于对信息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2 2 犯罪对象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方式及犯罪对象自身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犯罪对象分为不同的种 类,笔者将犯罪对象作如下分类:( 一) 单一犯罪对象与复数犯罪对象 以刑法上某犯罪行为所作用对蒙的个数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单一犯罪对象 和复数犯罪对象。有的犯罪只有一类犯罪对象,这种犯罪对象就是单一犯罪对象, 如盗窃罪、抢夺罪等,这类犯罪的犯罪对象只有财产一类,这种犯罪在刑法分则 中占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复数犯罪对象是指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在某犯罪中 存在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犯罪对象。如抢劫罪,其犯罪对象就是双重的,包括体现 人身权利的犯罪对象被害人和体现财产权利的犯罪对象具体的财物。 ( 二) 法律直接规定的犯罪对象与根据法律推定的犯罪对象 这是根据刑法对犯罪对象规定的方式不同所规定的。有些犯罪的犯罪对象我 们可以直接从刑法的规定得知,如故意杀人罪中的“人”、盗窃罪中的“他人的财 物”。但有些罪的犯罪对象,刑法并没有直接规定,而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推定,如伪造货币罪、偷越国( 边) 境罪等罪的犯罪对象。 ( 三) 直接的犯罪对象与间接的犯罪对象 这是根据犯罪对象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方式所进行的分类。有的犯罪对象 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此犯罪对象即为直接的犯罪对象。如故意杀人罪中, 行为人的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就是“被害人”,其侵害的客体也是人的生命权,这 里“人”就是直接的犯罪对象。而在有些犯罪中,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并不是犯 伪造货币罪中的犯罪对象真币在刑法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并且从具体的 伪造货币案件中我们难以看出犯罪行为直接对真币进行了何种作用、影响,但伪 造货币行为最终还是真假难辩,妨害了真币的流通、使用,从这个角度看,伪造 货罪的犯罪对象是真币,犯罪行为正是通过伪造货币从而达到间接地对于真币的流通、使用。 ( 四) 影响定罪的犯罪对象与影响量刑的犯罪对象 这是根据犯罪对象是对定罪还是对量刑发生影响所进行的分类。决定罪与非 罪或此罪与彼罪的是影响定罪的犯罪对象,例如,根据刑法的规定的挪用特 定款物罪,其犯罪对象是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挪 2 犯罪对象的范围与分类 用其他款物的,就不构成该罪。决定刑罚轻重的是影响量刑的犯罪对象,如奸淫 幼女就比强奸妇女要从重处罚。有的犯罪对象对量刑的影响开法没有直接规定, 而在司法实践中量刑的时候需要考虑,如在其他情况都相类似的情况下,抢劫孤 寡老人的财物就比抢劫一般人的财物要从重处罚。 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3 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刑法理论体系一个有机联系的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内部各相关概念之间必定 存在一些联系。犯罪对象与其他诸如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行为对象 等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犯罪对象,同时,也有助 于刑法理论体系的协调、完善。 3 1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3 1 1犯罪客体的定义 犯罪客体,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是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之一。关于犯罪客体的 概念,一般认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 系。笔者对此观点持赞同的态度。近几年来,我国刑法学界部分学者对犯罪客体 的通说提出异议认为“社会关系说”已经过时,主张以“社会利益说”、“权益 说”、“社会关系与利益说”、“社会关系与生产力说”、“犯罪对象说”等取代“社 会关系说”。这确实丰富和深化了犯罪客体理论,但它们不论哪一种观点,都还没 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而笔者认为不足取,限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再阐述。 3 1 2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关系概说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理论界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犯 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 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物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而 具体人则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犯罪分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 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熊选国博士也 指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了在犯罪过程中对之直接施加影响的,并通过这种 影响使某种客体遭受侵犯的具体的人或物。”。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 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人是具体社 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犯罪分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 具体物或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基于此,刑法理论界又产生出了相矛盾 的观点: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未必。任何犯罪都会 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传统刑法理论一方面承认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j 9 9 9 年版,第1 0 8 页。 。高铭喧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皈,第9 4 页。 4 马克吕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9 9 9 年版,第1 2 5 页。 。参见高铭喧、马克昌主编:t 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1 页。 1 4 3 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有的 犯罪可以没有犯罪对象而只有犯罪客体,也就是说,有的犯罪客体可以不通过犯 罪对象来表现自己。传统刑法理论认为脱逃罪、偷越国( 边) 境罪没有犯罪对象, 但却存在犯罪客体。同时有的犯罪,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却可能丝毫无 损。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也指出:“实际上,对于某些行为来说,就是不存在 其作用的对象,根本没有必要硬给按一个对象。”。这些观点,看似有道理,并且 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基本上成为通说,笔者认为,这种主张从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 既然任何犯罪的构成以侵犯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为条件,亦即只有侵犯了 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才能谈得上犯罪,并且犯罪对象又是犯罪客体的客 观表现,那么,不作用于或影响一定事物的犯罪又怎么会存在昵? 如果说有些犯 罪没有犯罪对象,那么对这些犯罪的客体要件即某种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的侵害 究竟通过什么东西体现或表现出来? 难道还存在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 不须通过一定的中介或承担者表现或体现出来的情况吗? 基于此,笔者认为,任 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即具体的承担者,任何 犯罪都存在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对应关系。犯罪 客体与犯罪对象是统一的,它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因为社会关 系必须有所依附才能表现自己,没有具体的对象,社会关系无从产生,当然就谈 不上犯罪客体问题,而离开了社会关系,对象也就失去了社会性质而只是一个自 然存在物,根本无法与犯罪发生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作为同一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在存在范围上也必然是一 致的。传统理论中认为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要件,而有些犯罪没有对象的 观点,实际上就是没有明确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从而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那种认为刑法中存在没有犯罪对象而有犯罪客体的犯罪的观点,其必然结论是这 些犯罪的犯罪行为无须通过犯罪对象而直接侵害刑法所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这样 不但使犯罪对象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也使犯罪客体成为了无从说明的“空 中楼阁”。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无法直观把握的东西,它不能自己表 现自己,必须通过物质的、感觉的东西来表现自己,必须通过具体的犯罪对象来 表现自己的存在,离开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就会变成不可捉摸、难以认识的不可 知之物。 3 2 犯罪对象与犯罪行为 关于犯罪对象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一般都认为犯罪对象并非存在于任何犯罪 。陈* 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7 0 页 1 5 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被子弹命中而死亡。扣枪机为行为人之身体动作,子弹之发射、命中及被害人死 亡均为外界结果,对于他人之精神亦可能引起结果,例如伤害引起被害人痛苦, 猥亵引起他人之厌恶,均属外界结果。”特拉伊宁对犯罪结果的研究也予以了商度 的重视,首先,他认为犯罪结果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客体和结果是彼此 不可分离的,没有作为构成要素的客体,便没有犯罪,同样没有作为构成要素的 结果,也没有犯罪。因此,如果承认客体是构成的必要要素,但却否认结果具有 这种意义,那么就要陷入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中。” 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犯罪结果也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主要有如下的代表性观 点:( 1 ) 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己经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即犯罪行为对 客体造成的精神性损害排除在犯罪结果概念之外。( 2 ) 犯罪结果包括物质性损 害和精神性损害,即犯罪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实际损害。o ( 3 ) 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从客观方面反映社会 危害性的一切事实现象。”( 4 ) 犯罪结果包括危害行为对客体的损害及现实危险。 ( 5 ) 对犯罪结果应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犯罪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 引起的切对社会的损害,既包括直接结果,也包括间接结果;狭义的犯罪结果 是指刑法规定作为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亦即犯罪行为对某罪直接客体 造成的危害。o 如前所述,任何犯罪行为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同时也会使犯罪对象遭 受侵害t 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犯罪行为犯罪 对象犯罪结果。基于此,笔者认为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 引起的,能够反映犯罪客体遭受损害的,具有刑法上的意义的一种客观现象。 3 4 2 犯罪对象与犯罪结果之关系 在上述对犯罪结果定义的晃定基础上,笔者认为,犯罪对象和犯罪结果的关 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一) 犯罪对象是犯罪结果的客观载体 前面已经论述,任何行为都是对象性的行为,有犯罪行为必有犯罪对象,犯 罪结果是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而产生的,犯罪对象是犯罪结果的客观载体。 ( 二) 同一犯罪对象在不同的犯罪行为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结 果 参见但伟、宋启周:犯罪结果新探,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总第3 7 期) 。 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5 5 页。 转引自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5 页。 叶俊南:犯罪结果摄念研究,载中国法学,1 9 9 6 年第l 期。 刘德法;犯罪结果之我见,载法学杂志1 9 9 8 年第4 期。 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6 2 页。 2 0 3 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例如,同样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使得财产所有权 灭失,作为该罪的犯罪对象的形态必定发生了变化。而盗窃罪中财物本身可能未 必发生重大改变,只是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同一犯罪 对象因具体的犯罪行为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结果。这与我们在前面论述 的同一犯罪对象可能承担不同的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一致的。 ( 三) 犯罪对象的不同形态决定了犯罪结果具有不同的形态 犯罪结果包括哪几种形态? 是包括物质性的犯罪结果、非物质性的犯罪结果 还是抑或其他,这取决于犯罪对象的表现形态及范围,犯罪对象的不同形态决定 了犯罪结果具有不同的形态。犯罪对象具有承担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表现 形式的特点,因而决定犯罪结果的外部形态。犯罪对象的特点决定了犯罪结果现 象形态的特点,犯罪对象的表现决定了犯罪结果现象形态的范围。离开了犯罪对 象。就根本无法理解某种客观变化何以会成为犯罪结果的现象形态。按照前述关 于犯罪对象的内容的观点,笔者认为犯罪对象包括物质性的犯罪结果和非物质性 的犯罪结果。 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三者紧密联系在起,并使犯罪对象与犯罪 结果的关系清晰可辨: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与纽 带,没有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就会失去方向,犯罪结果也就不能产生。犯罪结果 是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造成的一种变化现象,犯罪结果只有借助于犯罪对 象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如对象为财物的犯罪,犯罪结果的存在形式必然表现为 财物的属性的变化现象:或为不法者所占有,或为不法者所损坏,或为不法者所 假冒,等等。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犯罪对象的内容、范围、存在形式、功能相应 地决定了犯罪结果的内容、范围、存在形式及功能,离开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的 认定就失去了依据,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的这一对应关系为我们通过研究犯罪对 象认识犯罪结果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思路。 :参见季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扎1 9 9 8 年版。第5 4 5 5 页 “叶俊南:犯罪结果概念研究,载中国法学,】9 9 6 年第l 期 2 1 翌曼型墨堇王塑塑堕壅一 4 犯罪对象与刑罚适用 任何犯罪都侵犯了一定的犯罪对象,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犯罪对象对定 罪量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1犯罪对象在定罪中的作用 ( 一) 区分罪与非罪 1 、不同的对象决定罪与非罪。刑法对一部分犯罪规定了特定的对象,对象的 不同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决定犯罪成立与否。例如,明知是未满1 4 周岁的幼女而与 其发生性关系的,即使双方都是自愿的,也定强奸罪:若是与已满1 4 周岁的女性 双方自愿地发生性关系,则不构成犯罪,这说明刑法对幼女这一对象给予了特殊 的保护。 2 、对象的一定特征可以区分罪与非罪。例如,经济犯罪、财产犯罪中大部分 都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额才能构成;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大 部分罪都要求给对象造成的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此时的犯罪对象 的数量、程度等特征在决定罪与非罪之间( 或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之间) 起 着重要的作用。 ( 二) 区分此罪与彼罪 1 、类似行为,因为犯罪对象的不同而被刑法规定为不同的犯罪。例如,盗窃 一般的财物构成盗窃罪( 假定数额等均符合盗窃罪的标准) ,但盗窃枪支、弹药等 则另成立盗窃枪支弹药罪。 2 、犯罪对象的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引起行为性质的变化。例如刑法第2 6 9 条的规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公私 财物,当犯罪人在实施上述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逮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 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时的犯罪行为不仅指向他人的财产,而且指向他人 的身体,犯罪对象的变化导致犯罪行为的性质的转化,整个行为已经具备了抢劫 罪的特征,因而在认定时只能确定为抢劫罪。 3 、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侵害可能构成不同的犯罪。由于同一犯罪对象可能承担 多种社会关系,对其不同方面的侵害则可能构成不同的犯罪。例如“人”作为犯 罪对象,可以承担多种社会关系,对“人”的不同的侵害可以构成不同的犯罪, 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构 成故意伤害罪、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侵犯他人性 自由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部分犯罪的犯罪对象简评 前面已经从基本理论上介绍了犯罪对象,但这还只是从总论上、宏观上认识了 犯罪对象。在此,结合刑法分则中的个罪来对犯罪对象认识进一步深化,笔者挑 选了一些关于犯罪对象有争议的罪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对理论界的这些争议给 予一个尽可能合理的解释。 5 1脱逃罪之犯罪对象 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被关押的处所逃逸的 行为。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并非所有的犯罪都没有犯罪对象的个常举的例子就是 脱逃罪,一般都认为脱逃罪没有犯罪对象,但却存在犯罪客体。这种观点与笔者 在前面论述的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间的对应关系的观点存在矛盾。 随着对犯罪对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脱逃罪无犯罪对象 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脱逃罪是有犯罪对象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任何犯罪都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方雨季施工方案
- 房产渠道推广方案范本
- 排水检查井工程施工方案
- 2025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厂房旧物改造方案范本
- 2025年仪征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老河口拖拉管施工方案
- 2025安徽皖西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部分经理层、内设部门和子公司负责人选聘拟聘用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纪检监察办案安全题库400题及答案解析
- 从业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招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要点
- 化疗药物使用顺序课件
- 车位退还协议书
- GB/T 9948-2025石化和化工装置用无缝钢管
- 三基三严培训课件
- 重心的讲课课件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军事无线电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CJ/T 244-2007游泳池水质标准
- 省级职业技能大赛2024(高职组)舞台布景赛项规程
- 70华诞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