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实词解释.doc_第1页
文言文专题实词解释.doc_第2页
文言文专题实词解释.doc_第3页
文言文专题实词解释.doc_第4页
文言文专题实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题型一实词解释题勤于积累,善于推断找准规律,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一、溯源辨流,紧扣语境,正确理解多义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边练边悟1(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边练边悟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A项为“竟”义。B项为“顽固”义。D项为“快”,引申为“洪亮”。(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_答案狡猾。(贬义词)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_答案聪明。(褒义词)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边练边悟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边练边悟4(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活用实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边练边悟5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边练边悟6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驴不胜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道海安、如皋: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缇骑按剑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二)动词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边练边悟7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边练边悟8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为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边练边悟9(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答案“兹”是“这”义。“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B解析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边练边悟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边练边悟11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4)无(5)“往来”,偏在“往”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现场答案D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题共有4个实词,其中“已”“乞”较常见,课本中出现过,完全可以靠联想推断或代入法锁定。“时”解释为“等候”,考生可能觉得未见过这个义项,就选择了它。其实,“时”作“等候”讲,虽然未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义项是个常用义项,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即便未见过,只要结合语境用代入法,就可判断。而“冒”字,只要根据语法推断(或邻字推断),再用代入法检验,完成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字意思的判断还是没有问题的。请修改为正确答案_A_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即时巩固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则思始而敬终。慎重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_推断方法:_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2012年天津卷中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选择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其实“代入检验法”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即时巩固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答:_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答:_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高考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巩固3(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解析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情:本性答案C解析“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通“措”,放弃。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即时巩固4(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准许可以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B.其旁古木数十,不可斧斤斧斤:砍伐树木 可以联想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句子:斧斤以时入山林。C.或多惶惧,失去常度 度:考虑可以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入城,隳池踏田,民怨隳:毁坏可以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答案C解析度:气度。(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即时巩固5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6.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即时巩固6(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2)益跅(tu)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放纵(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检举、告发7.通假推断法(也叫字音推断法)(见“知识构建”四) 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文言实词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1.实词解释题审题无多大障碍,题干多为“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而题干要求“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的比较少。2.做此题的方法有:(1)两次代入检验法。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即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也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2)推断法。利用语境推断、对称推断、语法推断、联想推断等快速判断释义的准确性。(3)暂时“遗忘”法。有的时候,高考会考查常见实词的某一个相对冷偏的义项,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另一种方法“遗忘法”。就是暂时忽略这个实词,以“?”代替。因为有时常见义项会干扰我们的判断,那不如全部“抹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这个实词可能是什么意思。比如说2012年辽宁卷“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解释为“横向、横陈、横渡、连横”都说不通。那我们干脆略去我们了解的几个义项,完全按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这里的“横”是“出乎意料地”的意思。(4)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文言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此外,可以巧妙借用命题规则解题。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因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而惊慌失措,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们的意思设为正确的。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这叫疑熟信生法。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规范训练1(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通读全文可推知李揆家世很好,“代为冠族”中的“代”为“世世”之意,正确。B项“属”结合前文“聪敏好学”以及后文“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推知“属”为“撰写”之意,正确。C项由李揆在选取人才方面注重真才实学可推知“昧”是“违背”“糊涂”的意思,因此解释为“冒犯”是错误的。D项结合李揆在考查进士文章时的做法可知,“请恣寻检”中的“恣”为“任意”之意,正确。参考译文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却在郑州安家。(他的家族)世代是名门望族。李揆年少时就聪慧敏捷而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考中进士,把自己写的文章进献给朝廷,(皇帝)下诏令中书省考查他的文章,提拔他做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认为主考录取士人,大多不考查核实,只是使他的防备(措施)严厉,求取考生的文章与策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能之士的要旨。李揆考查进士的文章,说:“大国录取人才,只是务必要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至于那些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著作都在这里,请任意找寻查看。”因为这种做法,几个月里,美好的名声使皇上知道。从此很受皇帝恩遇,于是被重用。规范训练2(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抵:碰到答案C解析A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为“苦于,以为苦”。B项“纵”应为“放开”。D项“抵”应为“到达”。参考译文东乡罗提督的战功,记载在圣武记一书中的已经很详尽了。他的智谋才能来自他自己的积累提升,而不是只凭武力来称雄一时的。罗提督曾经带兵到南山,搜索残余的贼寇。村人苦于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早晨一定要发射火器来惊吓猴子。罗提督询问了缘故后,派人捉来一只猴子,剃掉了它的毛,在脸上画满了大眼睛等各种丑陋奇怪的图案。第二天早晨等到成群的猴子来后,放这只猴子离去,其他的猴子看到后都被惊吓得逃走,以后再也不曾回来过。(他后来)担任夔州游击的官职,夔州关紧邻峡口,水流湍急,瞬息之间,一泻千里。那些走私盐的人到了就敲着锣鼓呼叫着,越过关口,他们的船上都装有火炮等武器,船的两旁用绳子系着大竹子,把竹子弯曲得像弓一样。别的船追上来时,他们就砍断绳子发射竹弓,被打中的船必定会倾覆,没有人敢触犯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到船经过的时候,靠近敌船,用锯锯敌船的舵,使舵到了关口恰好折断,贼船不能前行,触到礁石上破裂,罗提督带兵把这些人全部抓获。文言实词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B.以手阖门阖:通“合”,关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陈:同“阵”,排成阵势答案D解析陈:陈置,意为“拿着”。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负:辜负,对不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都督阎公之雅望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古之学者必有师答案A解析B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非常”古义,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D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B项序:名词作动词,排序、统辖。东:名词作动词,向东去。C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小:形容词作名词,小方面。D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惑:形容词作动词,有疑惑。5.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伐罪吊人:慰问(2)细大不捐:舍弃(3)洒扫庭除:台阶(4)聚讼纷纷:争论(5)何患无辞:担忧(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7)克日成功:严格限定(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9)信手拈来:随意(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11)登峰造极:到达(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13)日薄西山:迫近(14)尸位素餐:不做事情,空占职位二、核心题组6.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