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两汉行政区划。因官吏是以行政区划为依托,所以我们对两汉时 的区划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两汉时的地方区划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即州、郡国、 县( 侯国) 。并对每一部分的划分及演变情况时行简略的概述。 第二部分是兖州刺史部州级的行政组织及其官吏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兖 州刺史部的州级行政组织演变发展情况作了概括,对其官吏设置情况进行介绍, 并对各州级官吏进行统计,然后再分r - j n 类的进行分析,以便能从中发现某些规 律。 第三部分是对兖州刺史部郡级的行政组织及其官吏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 兖州刺史部的郡级行政组织演变发展情况作了概括,对其官吏设置情况进行介 绍,特别是太守( 相) ,因汉以太守为吏民之本。并对各州级官吏进行统计,然 后再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如官吏的出身、迁转、任职事迹及业绩等,由分析中 得出一些结论。 第四部分是对兖州刺史部县级的行政组织及其官吏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 兖州刺史部的县级行政组织演变发展情况作了概括,对其官吏设置情况进行介 绍,并对各州级官吏进行统计,然后再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总结。同 样可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第五部分是两对两汉兖州地区的官吏进行总述。对州、郡国、县三级官吏的 统计并进行了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教训,如汉代的官吏的出身、升迁及汉时的 辟除、察举官吏的制度利、弊等,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以史 为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汉代兖州官吏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e x ti sm a i nt o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a sf o l l o w s : p a r to n ei st w oh a r td y n a s t i e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r e a st ol o w m a i ni sa c c o r d i n gt o t w oh a no ft h ep l a c ea r e ar o wt ob ed i v i d e di n t oi tt h r e ep a r t s ,n a m e l ys t a t e ,c o u n t y c o u n t r y , c o u n t y ( h o uc o u n t r y ) c o m b i n er u mi n t oac i r c u m s t a n c ec u r r e n tc h i nt o s l i g l l t l ya n da l ls a yt o w a r d sb e i n ge a c hap a r to f d i v i d et h el i n ea n d ,m a k ef i r s tw et o t w oh a no f t h ea r e ar o wt oh a v eam o s t l y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a r tt w oa r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i t so f f i c i a l d o mt h a tt h ey a ns t a t e s t a bt h e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s t a t ec l a s st oa l l s a y t h i sp a r tm a i nw a st h es t a t ec l a s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h i c hs t a ba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t ot h ey a ns t a t et ot u r n i n t od e v e l o p m e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t om a k et og e n e r a l i z e , a st oi t so f f i c i a l d o m 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c a r l ) o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a n dc a r r yo ns t a t i s t i c st oe a c h s t a t ec l a s so f f i c i a l d o m ,t h e na g a i nc l a s s i f yo fc a r r yo na n a l y s i s ,i no r d e rt oa b i l i t y f r o mi nd e t e c t i o ns o m e r e g u l a t i o n p a r t st h r e ea r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i t so f f i c i a l d o mw h i c hs t a bt h e 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c o u n t yc l a s st ot h ey a ns t a t et oa 1 1s a y t h i sp a r tm a i nw a st h e c o u n t yc l a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h i c hs t a ba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t ot h ey a n s t a t et ot u r ni n t od e v e l o p m e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t om a k et o g e n e r a l i z e ,a s t oi t s o f f i c i a l d o m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c a r r yo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c a r r yo ns t a t i s t i c s t oe a c hs t a t ec l a s so f f i c i a l d o m ,t h e na g a i nc l a s s i f yo fc a r r yo na n a l y s i s ,s u c ha st h e b e i n gf r o m ,m o v i n go f o f f i c i a l d o mt u r n , w o r kt i m e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e t c t h ef o u r - p a r tc e n ti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i t so f f i c i a l d o mw h i c hs t a b t h e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c o u n t yc l a s st ot h ey a ns t a t et oa l ls a y t h i sp a r tm a i nw a st h e c o u n t yc l a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h i c hs t a ba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t ot h ey a h s t a t et ot u r ni n t od e v e l o p m e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t om a k et o g e n e r a l i z e , a st o i t s o f f i c i a l d o m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c a r r yo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a n dc a r r yo ns t a t i s t i c s t oe a c hs t a t ec l a s so f f i c i a l d o m ,t h e na g a i nc l a s s i f yo fc a r r yo na n a l y s i s ,t h e nc a r r yo n s u m m a r y p a r tf i v ea r et w or i g h t n e s s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o f t w oh a r ty a hs t a t er e g i o nc a r r yo i l t o t a ls a y s t a t i s t i c st h ex - r a t e do f f i c i a l d o mo ft h es t a t e , c o u n t yc o u n t r y , c o u n t ya n d c a r r i e do ns u m m a r y , g e ts o m ee x p e r i e n c e , t e a c ht oa t t a i nt h ep u r p o s ew h i c ht a k e h i s t o r ya st o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 k e yw o r d s :h a nd y n a s t i e s y a n z h o uo f f i c i a l d o m 绪言 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官僚制度。在由原 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演变中,中国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继承了较多的部族统治方式, 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 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建构。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到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而官制的研究也是政治体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秦汉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以 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开始主宰中国的古代社会。官吏的研究离不开政治体制,两 汉既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强大的统一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较为繁荣发达 的王朝。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以后历代王 朝所沿用或借鉴,其中官制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汉书百官公卿表e l :“秦兼天下, 建皇帝之号,立百宫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汉代基本依据秦制而有所损益,确立了中 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官吏对稳定统治,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桂会的稳定等方面 能起到特殊的积极作用,因而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机器是由官吏组成的,国 家的一切政策、法律都要靠官吏去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国家各项 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官吏能否积极主动的依法履行职责。汉代统 治者明白要想“治民”先“治官”,有了吏治的清明,国家政治的长期稳定才有保障。 相反,吏治腐败,只能加剧社会矛盾,加速王朝的灭亡。正是因为统治者深知“治民先 治吏”的重要性,因而汉代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察等方面都作了规定。我们通过对 官吏各方面进行一定的专门分析,可以得出某些通用的规律。笔者选取的是兖州刺史部 的地方官吏进行研究,透过具体分析,来了解当时的地方官制,达到对今天有所借鉴的 目的。 秦王朝实现了统一大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从秦汉起, 帝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中 央采用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汉初,刘邦曾在各地分封了一批诸侯王国, 是郡国并行。后来,诸侯王国与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对抗,以致演变为“吴楚七国之 乱”。景帝用“削藩”之策,平定七国之乱。此后,诸侯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相”一 律由中央任免,听命于中央,剥夺了诸侯王的行政权。武帝继承了文景以来的削藩政策, 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露研究l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 l 实行“推恩令”、助酎的方式,以各种措施限制、打击诸侯王,其中包括“作左官之律, 行附益之法”回,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之后,西汉王朝在地方上完全确立了郡、 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部派出 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实行监督、监察的职能。这时的州只是监察区,不是 行政区。西汉末、东汉初由于刺史有其固定的治所、军权、人事权等等,已经转化为了 行政区。东汉时是州、郡、县三级制。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两汉官吏,主要从官职、制度沿革方面考察,对郡或县一级的官 吏的具体分析有之,但对某一特定的州刺史部官吏做整体研究相对较少。从整体着手对 两汉政治制度或官僚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有: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5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1 ) ;张晋藩、王超的中国政治制 度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韦庆远中国政治 制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人民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白刚中国政治通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 制度史( 甲部,秦汉卷,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专刊之4 5 a ,1 9 9 7 年影印四版) ,安作璋、 熊铁基的秦汉宫制史稿( 齐鲁书社,1 9 8 5 ) ,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 西北大学出 版社,1 9 8 5 ) ,h 宪群的秦汉官僚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 。 针对汉朝某一个具体的职官进行介绍的有;张扬金的西汉对刺史的监察与考核机 制o ,汪清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o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 史表 ,沈星棣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因果探微固,勾承益西汉前期刘氏 诸侯王的“相” ,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o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 探 ,高荣论汉代的督邮 ,刘军两汉督邮新论o ,宋一夫汉代功曹、五官 掾考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与汉代 汉书卷一四诸侯f 表。 张扬金:西汉对刺史的监察与考核机制 ,宜春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汪清;两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目 l 及影响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严耕单:两汉太守刺史表商务印书馆1 9 4 8 年版。 沈星橡: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因果探微,南昌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勾承益:两汉前期刘氏_ 侯f 的“相,叫川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2 年第5 期。 邹水杰;秦汉县承尉设置考 。南都学坛2 0 0 6 年第2 期。 邹水杰:岳庆平:两汉县令长初探,北京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高荣:论汉代的督邮) ,中山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刘军:两汉督邮新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5 期。 宋一夫:汉代功曹、五官掾考,历史研究1 9 9 4 年第5 期。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王毓铨史论集,中华书局,2 0 0 5 年8 月版。 2 “亭”的性质和它的封建统治上的意义o ,黄义军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o , 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等等。大部分都是要么从整体上介绍,要么针对某一职官, 而从另外的角度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官吏,对地方上的各级官吏进行介绍得比较少。 具体到本文,笔者从地方行政区划入手,依据的基本资料有: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及隶续隶释、汉碑集释等,以表格的形式,联系两 汉时期的具体实例,从各级官吏吏员设置、出身选拔、升黜调动、任职的表现( 治迹、 劣迹或平平) 及奖惩、各级关系、体制利弊等多个方面,做出一个初步的统计,进而分 析各级官吏。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官吏,搜集、整理两汉时期兖州刺史部 的各级官吏,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一些经验或教训。当然,不足和遗漏 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王毓铨:汉代“亭”的性质和它的封建统治上的意义,王毓铨史论集,中华书局2 0 0 5 年8 月版 黄义军: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 l 卷第2 辑,2 0 0 6 年第2 期。 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l 期 3 第一章地方行政区划 对国家实行有效的管理,把全国分成若干的行政区域来进行层级管理,这是所有国 家的共同点。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 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左传襄公四年引述周太史辛甲 虞人之箴时说:“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汉书郊祀志则有“铸九 鼎,象九州”的记载。说明禹时已经开始按地域将居民翅j 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了“九 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第二个 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 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这些东西都是以前 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这种公共权力中有武装的人,在封建社会就是他的官吏。由于 地方的官制就以地方的行政区划为基石而存在的。所以,研究地方的官制就要从地方的 行政区划谈起。具体到汉朝时期,在地方上,汉初在沿袭秦代的郡县两级行政管理制度 的基础上,又复立诸侯国,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态势。后来,随着封国势力的 增大,与中央的离心力日增,于是景帝、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削弱其势力,最终结 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之后,西汉王朝完全确立了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东汉时期, 又设立了州这样一级行政组织,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一、州级行政区 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的说法。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 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易称“先王( 以) 建 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水土即平,更制九州, 列五服,任土作贡。夏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根据地理概 况,依照名山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 的区域,故目九州,并分别述叙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 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每个州又分为若干各国。“凡四海之 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 百一十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依据,并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 周三代均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 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 4 行政区划的需要,常易混淆。到了秦朝,废州名,实行郡县制。至西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 0 6 年) 时设立十三州刺史部,其为监察区划,名称、地域显然是受古九州制的影 响。西汉末、东汉初逐步演变成实质的行政区,至东汉末期,这些州的刺史( 牧) 拥兵 自重,相继成为割据一方的私人集团势力下面简略说明一下州在汉朝的发展情况。汉 武帝元封五年( 前1 0 6 )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唐人颜师古注日:“汉旧仪云初分十 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 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平帝时王莽秉政,王莽为了要州符合古经义,于元始五年 ( 5 ) ,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改置十二州。东汉复司隶校尉,有十三州,直至汉亡 三国分立。本选题要考察的兖州刺史部的名称就来源于禹贡九州之一。“济、河惟 兖州。”师古注日:“此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o 这时的兖州,大致的区域在今山东 西南、河南西北一带。位于富庶的关东的齐鲁之地及发达的黄淮流域,战略位置非常重 要。 二、郡级行政区 汉代沿袭秦之旧制,以郡统县。郡是在春秋末期的晋国首先出现的,设在新扩拓的 国土上,面积较大,地位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郡的地位提高,成为最大的地方区划。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将全国划分为3 6 郡,随着疆域的开拓,秦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 区外,拥有4 1 郡。两汉的郡县数量大增。“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 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 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 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 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o 。 汉朝时,郡国并行。通典职官云:“汉兴设爵二等,日王日侯。皇子而封为王 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 谓之彻侯。”西汉初王国面积很大,加起来比中央控制的郡还要大,一度威胁到中央的 统治,经过后来几代皇帝对王国的削夺,到西汉后期,王国的权力和郡的大小差不多, 诸侯王也不掌王国实权,王国被中央牢牢控制,和郡的地位差不多了。 汉书 卷六武帝纪。 汉书 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后汉书卷一一三郡国志。 三、县级行政区 县在汉代为郡下面一级的地方主要行政机构。县在春秋时地位比郡高,战国时则成 为郡下一级的区划,秦确立郡统县制度后,县的地域区划就相对稳定。 道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侯国是诸侯的封国,邑是公主所食的汤沐地,它们 的地位和治理形式与县基本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汉代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设置沿用秦制,一般认为据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是以大概十里之地划分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若干乡为一县,县大概方圆百里。回乡下 除亭外,还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大致是以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乡下还有邮, 构成一整套严密的地方机构。学界对汉代的亭、邮的认识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邮在西 汉时是地方上的文书传送体系中的一种机构圆。关于邮制的情况,仅见于汉官仪:“设 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监盗。”o 具体到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中,西汉时期兖州刺史部所领包括五郡三国,即陈 留郡( 1 7 县) 、东郡( 2 2 县) 、山阳郡( 2 3 县) 、济阴郡( 9 县) 、泰山郡( 2 4 县) 、城 阳国( 4 县) 、淮阳国( 9 县) 、东平国( 7 县) 。这是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的情 况。据续志所载,东汉兖州刺史部所领包括五郡三国,即陈留郡( 1 7 县) 、东郡( 1 5 县) 、山阳郡( 1 0 县) 、济阴郡( 1 1 县) 、泰山郡( 1 2 县) 、东平国( 7 县) 、任城国( 3 县) 、济北国( 5 县) 。郡、国八,县、邑、公、侯国八十。这是汉顺帝永和五年( 1 4 0 年) 时的情况。 吴荣曾先生据近年一些新资科认为汉代的亭并不隶属于乡,其性质是禁盗贼,和掌管民政的乡晕不同,和乡是平 行关系。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2 年第4 期此非新观点,1 9 5 4 年乇鞔铨先生即指出。 杨际平:汉代内郡的吏员构成与乡、亭、里关系东海郡尹湾汉简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汉官六种) ,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 6 第二章两汉兖州刺史部州级官吏设置、统计与分析 一、州级官吏设置 汉代刺史( 一度改名为牧) 最初属于监察官。封建社会的监察,主要是君主对官吏 的监察。西汉初年,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在对地方的监察方面,废除了秦代在 各郡设置的监御史,设丞相史( 由丞相派出) 监察数郡。汉武帝时,为了强化对地方官 的监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成 为固定的监察官。东汉时仍沿袭此制。后汉书卷一一八 百官志五中记载: 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分刺诸州,无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吏十三人, 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 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 按规定,刺史于每年秋冬季节到郡国巡查,称为“行部”。据后汉书百官志 载:“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其主要职责就是跟据汉武帝手订的“六条” 规则对所属郡国进行监督,以监察地方官是否遵行诏令、是否公正执法、是否田宅逾制 以及有无违法之事,等等。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记载刺史“所察六条”,唐人 颜师古做了注释: 汉宫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蹿制,以强洼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 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 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四条,二千 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奈,二千石违 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也 从以上解释来看,刺史秩仅六百石,但从监察的内容看,其权力很大,是皇帝设在 地方上的耳目。除第一条针对地方豪强外,其余五条全是针对州部内二千石的郡国守相。 汉代的这种“以小监大、以卑临尊”的监察体制,对改善当时的官场风气起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但由于刺史权力极大,极其容易越权,他们又是皇帝的亲信,地方官员不敢得 罪,导致他们向行政官员转化,相应的监察区也逐渐向行政区转化,西汉末、东汉初州、 牧频繁的更替即使证明。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年) ,丞相翟方进奏罢刺史,更为牧,秩 7 真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年) 复为刺史,元寿二年( 前1 年) 复为牧。建武十 八年( 4 2 年) ,复置刺史。权力愈加膨胀,拥有统兵作战权、地方行政权、较大的人事 权、对郡县官吏有监察权,其实质已经成为了地方上的行政长官。这时的刺史、州牧有 自己固定的治所,并且光武帝及其继承者又进一步扩大其治政抚民的权力,承认业已地 方官化的刺史治理一方的合法性。据后汉书百官志载:“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 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有学者认为刺史、州牧 于新莽和东汉之初完成了地方官化的质变,进而在东汉后期坐大为割据的方镇。笔者比 较认同此种说法。至于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 1 8 4 年) ,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汉统治者为 了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提高刺史的地位丽将其改称州牧,派九卿出任州牧,同时又加 监军、将军名号,从而使这些人合法地拥有一州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大权,不断 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兼并他州,牧其实是盘踞一方的私人势力集团。 刺史开始没有固定的随员,到元帝时,才有固定的属吏,主要有治中、别驾、诸部 从事等,东汉时设有别驾、治中等从事史以及主簿、门亭长等书佐,后汉书卷一一 七百官志四记载了司隶校尉的届官设置: 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曾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 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 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敌通为百石云 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日: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主州正门功曹书佐主选用孝 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曾书佐主簿书其余都官书 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 州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的属官相仿。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记载: 皆有从事史,假佐本注日:员职略与司隶同,无都官从事,其功曾从事为治中从事 汪清在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中认为在刺史设立至成帝时,剌史的权力有了极丈的膨 胀,俨然成了郡国守相之上的行政长官,并获取了众多大权,而这种名号反复罢置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州牧派与 刺史派的斗争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剌史在长期行使监察权的过程中,其权力肯定会越出其六条权限 范围之外。汪清: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河南师范大学学撤,2 0 0 1 年第3 期。 二、州级官吏设置、统计与分析 两汉兖州朝史表 任职时间姓名 籍贯 原任官职卸任后去向史料山处 汉持百官公卿 元帝时诰赏不详大鸿胪 表o 汉:婷何武王嘉 元帝时何武蜀郡人清河太守司隶校尉 师丹传 汉降王贡两龚 哀帝时蒋诩杜陵称病免官 鲍传 新莽时寿良不详汉f s 王莽传 鲍永( 兖州上党屯留后汉书中屠刚 光武时东海相病卒 牧) 人 鲍永郅恽列传 赵国襄国后汉j f 5 邓张徐 章帝时张禹扬州刺史下邳相 人张胡列传 安定临泾后汉 5 李陈庞 章帝时李恂侍御史张掖太守 人陈桥列传 后坐考妖言不后汉书循吏列 和帝时王涣广汉人在温三年 实论传 后汉书左周黄 顺帝郭遵 列传 后汉书皇甫张 桓帝牵颞段列传 京兆跃陵 后汉书第五钟 桓帝时第五种卫相徙朔方离宋寒列传 人 年四十余,乃应 司空辟,拜侍御 史,频出为豫、 荆、徐、竞四州 刺史,迁任城后汉书卷5 4 ( 杨 约灵帝时杨秉 弘农华阴 相。自为刺史、 震列传附杨秉传 二千石,计日受 奉,余禄不入私 门。故吏赍钱百 万遗之,闭门不 受。以廉洁称。 河东闻喜 - - 国志魏书和 献帝时 裴潜 沛国相常杨杜赵裴传 人 汉书卷二七五行岳, 9 归附袁术三国:盆魏: s 吕 献帝时元休京兆人 布臧洪传 五原郡九三国占魂1 5 - 吕 献帝时吕布 原人布臧洪传 三国魏 5 支u 献帝时司马朗河内温人丞相主簿到吴遇病亡司马粱张温贾传 三国:占日魄b 武 献帝时曹操沛国谯人东郡太守建德将军帝纪 后汉j 1 5 第五钟 桓帝时卫羽 离宋寒列传) 就表一可知,两汉兖州刺史共1 7 人,其籍贯可考得有1 3 人。从其籍贯分布来看, 来自7 个州的1 2 个郡国( 按照东汉行政区划来划分) 。其中,来自益州的何武( 蜀郡) , 王涣( 广汉) ,凉州的李恂( 安定临泾) ;冀州的张禹( 赵国襄国) ;司隶的杨秉( 弘农 华阴) ,司马朗( 河内温) 裴潜( 河东闻喜) ,蒋诩( 京兆杜陵) ,第五种( 京兆长陵) , 元休( 京兆长陵) ;荆州的州泰( 南阳) ;并州的吕布( 五原九原) ,鲍永( 上党屯留) ; 青州的刘岱( 东莱牟平) 。两汉兖州州属官中只有1 人( 卫羽) 。 就两汉时期兖州刺史可考籍贯者来看,来自青州、益州、凉州、冀州,司隶、荆州、 并州。距离有远有近,较为分散。本州没有人担任刺史,这足以说明刺史的性质,此时 主要负责监察,为了避免地方上的干扰,顺利完成监察工作,任用外州人。可以说体现 出一定的“回避制度”。这也可能开了我国现在在司法领域“回避制度”的先声。 有关两汉兖州刺史的出身,就可考的看,西汉时因刺史人数少,大多为附带的提一 下,出身也无记载。有记载的都是东汉时期的,如鲍永,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张 禹,父况,曾仕为淮阳相;王涣,父顺,安定太守;第五种,曾祖父伦,为司空;杨秉, 父震,曾任太尉;刘岱,父刘方,官至山阳太守;曹操,祖、父世为官宦。从这些有记 载的刺史的出身看来,他们大多出自官宦之家,而且一般都在二千石以上。由此我们可 知,刺史位高权重,特别在经历了由监察官转变为行政官以后,实权大增,导致受到高 官们的青睐。所以,东汉时期刺史们的出身比较高贵。 有关两汉兖州刺史的来源,就可考的有l o 例看,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由地方 郡太守为刺史。如何武是清河太守。第二,其它郡国刺史平级调任。如张禹为扬州刺史。 后汉书 卷七五袁术传。 l o 第三,由中央官而为刺史。如司马朗为丞相主簿,刘岱为侍中,李恂为侍御史。第四, 原为下级官吏,因功而升迁。如东汉时的鲍永为东海相,王涣在温三年迁,裴潜为沛国 相,第五种为卫相,州泰为裴潜从事。 有关卸任后的去向,就可考的1 1 例看,也分几种情况。第一,徙为郡太守。如李 恂为张掖太守,州泰为豫州刺史,何武为司隶校尉。第二,死于任上,或出逃,或为敌 方所获。如司马朗到吴遇病亡,刘岱战殁,鲍永病卒。第三,调至中央。如诰赏为大鸿 胪。第四,免官或降职。如王涣后坐考妖言不实论,第五种徙朔方。因刺史起初是中央 派的监察官,在西汉并无实际行政职权,所以大多记载比较简略。到东汉权力大增,所 以这时刺史记载较多,因有了实权,故多为平级调任或升迁,只有少数因政治斗争而离 位此时刺史位重权大,“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 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在职期间如果表现优异会得到重用。如何武为刺史,“行 部必先及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傅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 以乃见二千石,以为常。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 重其守相,州中清平”。 从其事迹看,有详细记载的不多,西汉时期的都是一笔带过,东汉时期记载比较简 略的有张禹,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亦有清平称。李恂,拜兖州刺史,以清约率下, 常席羊皮,服布被。王涣,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杨秉,频出为豫、荆、 徐、充四州刺史。州泰,后历兖,豫州刺史。郭遵、牵颢都是由别人叙述事件时牵涉到 而提到,而曹操为兖州牧,其事迹记载得非常详细,因为曹操就是从担任兖州牧时发展 强大起来的,从其事迹记载的详略也可知,刺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 越重大。 第三章两汉兖州刺史部郡级官吏设置、统计与分析 一、郡级官吏设置 汉代,郡是中央直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是郡守,每郡嚣守一人,秩二千石, 银印青绶,国掌治其郡,景帝时更郡守为太守。太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长官,拥有所辖 郡区内的许多权力,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州郡条本注: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捡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教乏绝秋冬遣 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1 :1 二十万攀一人 汉重郡守,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序载: 汉宣帝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 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 唯良二千石乎。”( 注引师古日:“谓郡守诸侯相”) 并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 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敌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 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东汉时,因拥有军权,权力又有所增大。西汉时,郡守以外,还有都尉,每郡一人,汉 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载: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州郡条本注有: 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中兴建武六年( 3 0 年) ,省诸郡都尉, 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郡丞,为郡守与郡尉佐吏,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五记载: 汉书卷八十九黄霸传 载( 宣帝) 攘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日:“制科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 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岛一丈,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u 岁增,治为天下 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上诣北军马不适上,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谓归 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从 此可以看出,黄霸为颍川太守,秩时岛时低,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八百石,因此,我们知道,太守 秩二千石乃是原则,实际上因为功过与任职者资历深浅不同,致使太守的官秩相差很大,一卜自中二千石,下至八 百石o ( 八百石上还有f 石,比干石二级秩) ,凡有六级之别。汉书京房传:。石荀l 、五鹿充宗皆疾房,欲远 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可见太守确有八百石秩。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载有:。太守秩_ 二千石是统称,细分还冉中二千石( 中是满的崽思) 、真二千石, 二千石、比二千石四等。认为黄霸为京兆尹有雅贬为颍川太守,秩八百石按周之观点。此八百石乃是降其贬, 非太守秩级内之官秩。( 周振鹤:中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8 月第1 版) 据汉书 卷 一二0 汲黯传注引如淳日:如淳日:。诸侯l :午日在郡守上,秩真二千石。律,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岁凡掰 千八百石耳。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岁凡得一千竹百四十石耳。”汉书卷八十三朱博传载朱博同:“前 丞相方进奏罢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此为真二千石所任者有汉初诸侯王国相及成帝时州牧 秩,而未有太守为真二千石秩之记载。 1 2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 后注引古今注日:“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诸侯相病,丞、长史行事。十 四年,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 郡级属吏主要有功曹史、督邮等,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做了记载: 皆置诸曹掾吏本注日:诸曹略如公府曹,无东西曹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有五官掾, 署功曹及诸曹事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曾掾一人正门有亭长一人主记室史,主录记书, 催期会无令史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 汉时,有与郡并行的封国。汉初,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自主权,管理本国事 务,还能自行辟除官吏。汉书卷十九酉官公卿表日: 诸侯王,高帝初置,掌治其国又其官职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 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国家唯为置丞相,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自景帝、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之后,诸侯王不再治民,除其 辟除官吏之权,并大量削减其官吏。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日: 诸侯王,高帝初置,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 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日相,省御史大夫, 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郾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 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日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时王国官吏的设置在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有记载: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本注日:傅主导王以善,礼如师, 不臣也相如太守其长史,如郡丞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日:职如郡都尉,主盗贼郎中令一人,仆一人,皆千石本 注日:郎中令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自省少府,职皆并焉仆主车及驭,如太仆 本日太仆,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日仆,又皆减其秩。治书,比六百石本注日:治书本尚书 更名大夫,比六百石本注日:无员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贺正月,及使诸国本皆持节, 后去节谒者,比四百石本注日:掌冠长冠本员十六人,后残礼乐长本注日:主乐人 卫士长本注日:主卫士医工长本注日:主医药永巷长本注日:宦者,主宫中婢使 祠祀长本注日:主祠祀皆比四百石郎中,二百石本注日:无员 后汉书 志二八百官五) 。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之名,面王国如故,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 与此不同。” 1 3 封国地位等同于郡,与郡一同并称为郡国。 二,兖州郡级官吏统计与分析 两汉兖州郡级郡官吏统计表 任职时间官吏姓名籍贯任职经历史料出处 瑕丘( 治 治礼,授孟卿。后以礼为淮汉j 1 5 儒林 文帝淮阳太守萧奋 今山东兖 辟f 太守。传 州) 人 。( 申公) 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夏宽汉j 悖儒林 约景帝时城阳内史夏宽 城田1 内史。”传 治田何所传易。武帝时仕至城刚汉书儒林 武帝城r i 相即墨成齐人 相。传 武帝时以郎为大水司马。因功次迁 河南都尉,以杀伐为治。徙为淮阳汉书酷吏 武帝淮阳太守田广明京兆郑人 太守,捕斩诈称光禄大夫谋反者,传 征入为大鸿胪。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 汉书公孙 昭帝山阳太守公孙度淄川薛人诏征巨野令史成诣公车,度留不遣,弘h 式儿宽 坐论为城旦。”传 家徙杜陵,少为郡文学昭帝时, “因其父义强谏燕王被杀,霍光纳汉书赵尹 昭帝 淮阳太守韩延寿燕人 魏相之议擢其子延寿为谏大夫,迁韩张两王传 淮阳太守。治其有名。徙颍川。” 东海下邳 彭祖为宣帝博士,至河南、东郡太 汉书儒林 宣帝东郡太守严彭祖 人守。传 初补太守卒史,察廉为甘泉仓长, 河东平原汉书赵尹 宣帝山阳太守张敞迁太仆丞。“会昌邑王征即立,动作 人 韩张两王传 不由法度,上书谏之,以此显名。” 1 4 宣帝擢为豫州刺史,征为太中大夫, 徒山阳太守。宣帝初即位,废王贺 在吕邑,上心惮之,徙敞为山r 1 太 守。”曾谏罢霍氏及张安世,然不征。 及渤海、胶东数岁不登,拜为胶东 相,以治行入守京兆尹。 薛,“德以博士论石渠,授巽舍。舍汉一 弓儒林 宣帝泰山太守龚舍 泰山太守。传 汉j 5 百官 宣帝山刚太守粱让山刚太守粱让为人鸿胪。 公卿表 师事张山拊。增益小夏侯说尚j i ; 文至百万言为城刚内史。信都秦汉一 弓儒林 宣帝 城刚内史 秦恭 信都国人 恭延君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