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_第1页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_第2页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_第3页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_第4页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卫矛科植物研究与姬松茸多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论文是在博士期间工作基础上的延续,主要进行了卫矛科植物的研究和 姬松茸多糖研究。 1 文献综述: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卫矛科南蛇藤属( c e 2 a s t r u s ) 植物的研究进 展和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卫矛科卫矛属( e u o n y m u s ) 植物的研究进展 2 对采自甘肃的粉背南蛇藤( c e a s t r u s h y p o j e u e u s ) 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 产物进行了植物抗病菌的初筛,发现天然醌甲基三萜具有好的活性。采用生 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化合物3 1 7 和3 1 8 进行了植物病原菌的菌丝抑制 离体活性实验,选用的十个菌丝体分别为:水稻纹枯菌( 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i a n i k a h u n ) ;南瓜疫霉菌( p h y t o p h t h o r ac a p s i c il e o n i a n ) ;白菜 黑斑菌( 月jt e r n a r i ab r a s s i c a e ( b e r k ) s o c c ) :苹果炭疽菌( g l o m e r e l a c i n g u l a t a ( s t o n e m ) s c h r e ts p a u i d ) ;番茄灰霉菌( b o t r y t i sc i n e r e a p e r s ) ;小麦赤霉菌( p u s a r i u m g r a m i n e a r u m s c h w ) ;辣椒枯萎菌( f u s a r i u m o x y s p o r u mf 印v a s i n f e c t u m ( a t k ) s n y d e re th a n s e n ) ;胡瓜炭疽菌 ( c o l l e c t o t r i c h u r 口j a g e n a r i 砌( p a s s ) e 1 1 i s h a l s t ) ;小麦纹枯菌 ( r h i z o ct o n i ac e r e a i sv a n d e rh o e v e n ) ;水稻穗茎瘟菌( 尸扭j c m a r i a o f y z a eb r e tc a v ) 。同时还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 e r y s i p h eg r a z o i n i d c ) 盆栽试验和黄瓜霜霉病( p s e u d o p e r o n o s p o r ac u b e n s i s ( b e r k ,e tc u r t ) r o s t r ) 盆栽试验的活体生物活性测定。 3 对采自甘肃的卫矛科植物小卫矛( e u o n y m u sn a n o i d e s ) 中分离得到的8 个 新化合物在以往的波谱解析中存在的错误,通过2 dn m r 波谱的再次解析进 行了纠正,包括1 dn m r 波谱的重新指派和立体化学的重新确定,并进一步 完成了部分天然产物的体外抗癌活性i c 。值的测试。 4 对姬松茸( 又称巴西蘑菇) 多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巴西蘑菇含糖量1 0 , 2 0 和5 0 的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模型和巴西蘑菇含糖量1 0 ,2 0 牙d5 0 的 水溶性多糖脱色及裂解的工艺模型。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i e so nt h ec e l a s t r a c e a ea n dp 0 1 y s a c c h a r i d e so fa g a r i c u sb l a z e i m u r i l lw e r er e p o r t e d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1 r e v i e w s :p r o g r e s so fr e s e a r c h o nt h ec e l a s t r u sg e n u sa n de u o n y m u s g e n u so fc e l a s t r a c e a ea t 2 0 0 0 2 0 0 3 2 s o m en a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o ft h e 岛e l a s t r u sh y p o j e u c u sf r o m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h a v eb e e n s c r e e n e da g a i n s tp l a n t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a n dn a t u r a l n o r t r i t e r p e n eq u i n o n em e t h i d e ss h o wh i g hb i o a c t i v i t y c o m p u n d s3 1 7 a n d3 t 8h a v eb e e nt e s t e da g a i n s tp l a n t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b yt h e m e t h o d so fg r o w t hs p e e da n ds p o r e i n gi nv i t r ot o g e t h e rw i t hp o t t e d t e s ta g a i n s te r y s i p h e g r a m i n i sa n dp s e u d o p e r o n o s p o r ac u b e n s i si nv i v o t e ns e l e c t e d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sa r e :r h i z o c t o n i as o l i a n ik a h u n ; p h y t o p h t h o r ac a p s l c il e o n i a n ;a 1 t e r n a r i ab r a s s i c a o ( b e r k ) s o c c : o l o m e r e l ac i n g u l a t a ( s t o n e m ) s e h r e ts p a u l d ;b o t r y t i sc i n e r e ap e r s ; f u s a r i u m g r a m i n e a r u m s e h wf u s a r i u mo x y s p o r u mfs pv a s i n f e ct u r n ( a t k ) s n y d e re th a n s e m c o l t e c t o t r i c h u m7 a g e n a r i u m ( p a s s ) e l l i s h a l s t : r h i z o c t o n i ac e r e a l i sv a n d e rh o e v e n ;p i r i c u l a r i ao r y z a eb r e tc a r 3 t h e1 dn m rs p e c t r u ma n ds t e r e o c h e m i s t r yo ft h ee i g h tn e wc o m p o u n d s f r o mt h ee u o n y m u sn a n o i d e sh a v eb e e nd e t e r m i n e da g a i n i c v a l u e so f s o m en a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f r o mt h ee u o n y m u sh a n o i d e sh a v eb e e nt e s t e d a g a i n s tt u m o r 4 s t u d i e so nt h e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o f a g a r i c u s b l a z e im u r i1 1 :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i s o l a t e dm o d e l d e c o l o r e dm o d e la n dc r a c k i n gm o d e i o f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c o n t e n t 1 0 ,2 0 a n d5 0 o fa g a r i c u sb l a z e i 3 一前言 第一章引言 生物医药是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行业,全世界对于新药研究的 投资长期保持不断增长态势,而许多药物都是来源于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在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已知药用植物就多达1 2 8 0 0 余种,对于天然药物 ( 我国又称中药) 的应用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目前国际医药市场竞争 非常激烈,中国的天然药物( 中药) 产业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据报道,2 0 0 1 年国际贸易中以植物中间体为原料的药品贸易额高达4 0 0 亿美元,其中日本、 韩国占据了7 5 的份额,且每年以5 一7 速度增长,而我国所占的份额甚少, 且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现代医药是建立在定量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之上,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已经落后于医药产业的发展。如果 不能迅速实现天然药物的现代化,不但不能发挥已有的优势,就是国内天然药 物市场也有可能被洋药所占领。 尽快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我国在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应 用两方面都必须投入更多的力量。首先,基础研究应该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丰富 和传统悠久的特点。国家非常重视新药的研制,包括具有各种生物活性成分的 筛选,制备和应用,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其投资力度;对于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 ( 包括单味药和复方) ,则需要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便实现天 然药物的现代化。其次,我国在天然药物的生产,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等方面 急需得到加强,特别是传统天然药物和天然药物提取物的生产一直缺乏一个定 性、定量检测的标准,进而无法制定形成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中关于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统一国家标准,无法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更无法为我国 上述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做出贡献。 浙江省是国内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工程,大力 开展技术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浙江省保持经济长期 增长的一贯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在浙江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 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更具特色的是海洋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丰富,另 方面,大中小型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市场应用和开发, 都具有雄厚的基础。因此重点发展效益高、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天然 药物与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极具前景的选择,必定会促进上述产业群体的快速 发展。反过来,也会极大的推动生物医药特别是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解决天 然药物现代化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缺乏科学的质控指标) ,从而使浙江省在 天然药物现代化过程中占得先机。 本论文是在博士期间工作基础上的延续,我们的研究方向本着多学科合作 与学科间交叉性研究为宗旨,同时又结合浙江省医药企业研究的需要,开展对 新的天然药物、新型先导化合物药效作用及天然药物工艺设计的研究,尤其对 生物活性物质和天然来源新型抗植物病源菌活性物质的发现,加强与浙江省企 业合作有经济效益的天然药物提取工艺研究,这必将为浙江省迎接新世纪科技 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 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做出一定的贡献。 论文中重点介绍采自甘肃的卫矛科植物小卫矛( e u o n y m u s z o i d e s ) 中分离 得到的8 个新化合物在以往的波谱解析中存在的错误,通过2 d n m r 波谱的再 次解析进行了纠正,并进一步完成了体外抗癌活性i c 5 0 的测试:对采自甘肃的 粉背南蛇藤( c e l a s t r u sh y p o l e u c u s ) 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纯化合物进行了植物抗病菌 的测试;独力完成与企业合作的对食用菌类姬松茸( 又称巴西蘑菇) 进行了研 究:建立了巴西蘑菇含糖量1 0 ,2 0 和5 0 酗j 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模型和建 立巴西蘑菇含糖量1 0 ,2 0 平f l5 0 的水溶性多糖脱色及裂解的工艺模型;参与 重大横向课题二类中药脑舒安胶囊的研制,因该项目还在进行中,这里不做介 绍。 二卫矛科( c e l a s t r a c e a e ) 植物简介 常绿或落叶乔木,灌木或藤本灌木及匍匐小灌木。但叶对生或互生,少为 三叶轮生并类似互生;托叶细小,早落或无,稀明显而与叶俱存。花两性或退 化为功能性不育的单性花,杂性同株,较少异株;聚伞花序l 至多次分枝,具 有较小的苞片和小苞片;花4 5 数,花部同数或心皮减数,花萼花冠分化明显, 极少萼冠相似或花冠退化,花萼基部通常与华盘合生,花萼分为4 5 萼片,花 冠具4 5 分离花瓣,少为基部贴合,常具明显肥厚花盘,极少花盘不明显或近 无,雄蕊与花瓣同数,着生花盘之上或花盘之下花药2 室或1 室,心皮2 5 , 合生,子房下部常陷入花盘而与之合生或与之融合而无明显界线,或仅基部与 花盘相连,大部游离,子房室与心皮同数或退化成不完全室或l 室,倒生胚珠, 通常每室2 - 6 ,少为1 ,轴生、室顶垂生,较少基生。多为蒴果,亦有核果、翅 果或浆果;种子多少被肉质具色假种皮包围,稀无假种皮,胚乳肉质丰富。染 色体n = 7 、8 、9 、1 0 、1 2 、1 6 、1 8 、2 3 、3 2 、4 0 。 科模式:南蛇藤属c e j a s t r u s 三。 本科约有6 0 属,8 5 0 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暖地区,少数进入 寒温带。我国有1 2 属2 0 1 种,全国均产,其中引进栽培有l 属1 种。 1 】 三粉背南蛇藤( c e l a s t r u s h y p o e u c u s o i l y ) w a r b ) 简介 落叶,藤状灌木,长3 5 米。小枝褐色,幼时被自粉,冬芽近球形长卜2 毫米,芽鳞数枚,褐色。单叶,互生,纸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6 1 4 厘米,宽3 6 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疏钝锯齿, 上面绿色,下面被自粉;侧脉5 _ 7 对,在下面明显突起,有时疏生短毛;叶柄 长卜2 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淡黄绿色,直径约6 毫米;顶生花序呈长总 状聚伞圆锥花序,具多花,长至1 2 厘米,花序分枝腋部具营养芽;腋生聚伞花 序小,具3 7 花,长达4 厘米;花梗长2 1 0 厘米,中部以上具关节:花萼钟状, 5 深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 ,长圆形,长约5 毫米:雄花具雄蕊5 ,着生 于花盘边缘,花丝细长,长约3 毫米,退化雌蕊细圆柱形;雌花具退化雄蕊, 子房上位,3 室,椭圆形,花柱单一,长圆柱形,柱头三裂。果序顶生,长而 下垂;蒴果近球形,桔黄色,径约8 毫米,果梗细长;果皮内面具棕褐色斑点; 种子狭卵形,微弯,黑棕色,外被橙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5 - 6 月:果期9l o 月。 产于舟曲( 大峪沟、插岗) 。生于海拔1 8 0 0 2 3 0 0 米山坡、山谷杂术林中。 分布于甘肃( 天水、康县、文县) 及四川、陕西等省。 2 该植物民间用于化瘀消肿,治跌打红肿。 3 四小卫矛( e u o n y m u s n a n o i d e sl o e s 。) 简介 又称拟矮卫矛,落叶小灌木,高0 3 一l 。5 米。茎干及老枝常具4 条本栓质 窄翅,灰褐色,幼枝淡绿色,四棱形,较粗壮;冬芽细小。单叶,对生,密集 于幼枝上,厚纸质,窄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卜2 厘米,宽3 8 厘米, 先端钝尖,边缘具圆钝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中脉处常具稀疏乳突状毛: 中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微凸起,侧脉不明显;叶柄长卜2 厘米。花两性,黄 绿色或绿白色,直径达4 毫米。1 - 3 朵组成腋生聚伞花序;总花梗及花梗极短; 萼片4 ,半圆形;花瓣4 ,宽卵圆形,边缘浅波状;花盘肥厚;雄蕊4 ,花丝短, 生于花盘边缘;子房上位,4 室,藏于花盘内,花柱粗短。蒴果近倒卵状球形, 4 浅裂;紫红色,常仅卜2 室种子发育成熟;果梗长在5 毫米以下;种子紫褐 色,外被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 - 7 月;果期8 一g 月。 产于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生于海拔1 5 0 0 2 6 0 0 米干旱山坡灌丛或土 崖上。喜光,耐旱,耐瘠薄。分布于甘肃( 永登、榆中、渭源、宕昌、天水) 及 四川、陕西等省。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卫矛科植物卷,p 5 0 2 冯自诚,徐梦龙,甘南树木图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3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 4 冯自诚,徐梦龙,甘南树木图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3 0 0 ,1 9 9 4 。 2 9 1 ,1 9 9 4 。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检索自c a 光盘数据库2 0 0 0 2 0 0 3 年数据光盘的文献内容。 一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卫矛科南蛇藤属( c e l a s t r u s ) 植物 的研究进展 南蛇藤属( c e l a s t r u sl i n n ) 木质藤本;叶互生;聚伞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 花常单性,少两性或杂性,5 数,予房2 4 室;蒴果3 裂。南蛇藤属植物的高 级纤维可为人造棉及其它纤维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另外它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 性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泛的关注,民间用药也很多,这里主要综述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c a 数据库检索到的对该属植物的研究进展情况。 2 0 0 0 年,我国学者h q w u 等报道了以南蛇藤属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为主要 成分的“8 4 0 ”生物杀虫剂的毒理学研究 1 ;美国学者d j ,l e v e y 等报道了1 8 种采自美国东南部地区的野生水果的果肉样品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氮转化研 究,其中涉及副南蛇藤属植物,结果显示作者利用了神新的更加简单的方法 来评估植物果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并纠正了植物中总氮含量转化成蛋白质含量 计算中的转化因子数值,从而减少了人为计算的误差,应用新的准确度更高的 转化因子在计算野生动物蛋白质消耗量及喂养动物的均衡饮食调整方面都是很 重要的,同时也可以充分显示喂养动物是否因为所食水果提供的蛋白质消耗量 不足,二级代谢产物的毒性或氨基酸失调而引起体重减轻等 2 :韩国学者n d s u n g 等报道了韩国本土植物中寻找c y c l i n 依赖激活酶4 c y c l i n d l 酶抑制剂的 研究,筛选了3 7 个科8 7 种植物的甲醇浸膏,其中南蛇藤属植物co r b i c u l a t u s 和其它三种植物显示了5 0 以上的抑制活性,作者还从植物s a l v i am i l t i o r r h i z a 中提取到了活性化合物隐丹参醌( c r y p t o t a n s h i n o n e ) 并通过2 i ) n m r 波谱鉴定 了其结构 3 :印度学者m k a p o o r 等人从南蛇藤属植物cp a n i c u l a t u s 的种子外 皮覆盖物中分离的到了杆状细菌m g - c p 一2 ,并对其进行了柑橘果胶水溶发酵, 得到可耐碱耐热的聚半乳糖醛酸酶( p o l y g a l a c t u r o n a s e ) ,最小得率为4 7 u m l , 最高得率为9 8 u m l ,同时发现采用不同的发酵底物如小麦皮,向目葵种皮,水 稻皮,桔子皮和树胶等分别可以提高得率最高为1 9 2 倍( 1 8 8 8 u m 1 ) ,1 4 7 倍 ( 1 4 4 u m 1 ) ,1 ,4 4 倍( 1 4 0 8 u i n i ) ,1 4 3 倍( 1 4 0 。1 u m 1 ) 和1 4 2 倍( 1 4 0 u m t ) 。 应用聚氨酯泡沫固定细胞体系,其最大产率可提高到1 5 倍( 1 4 7 u i n l ) ,而阻 小麦皮和去皮苎麻纤维做底物进行固体发酵可以得到最好的收率,分别为3 2 0 0 和5 9 0 u g ( 干燥固体酶底物) ,可以得到9 0 的固体底物和液体比。提取得到的 部分聚半乳糖醛酸酶达到最佳活性6 5 时,在碱性条件p h = 1 0 0 ,温度为6 0 0 c , 7 0 。c 和8 0 0 c 的情况下其半存活率分别为1 2 0 ,1 1 8 和2 0 分钟;酶的活性达到 1 0 0 时可在5 0 。c 下存活1 2 小时;酶的活性维持在8 0 以上时室温条件下存在 一个较宽的p h 范围:7 0 1 2 0 ,此时可以存活2 4 小时以上。研究还发现一些表 面活性剂如:t w e e n s ,t r i t o nx 一1 0 0 和s d s 均可以使提纯的酶活性提高4 1 ; 一些金属离子如:a 矿,l i + ,c a 2 + ,b a 2 + 和n i 2 + 可以使其活性提高2 8 ,相反的, m n 2 + ,碘乙酸胺和碘乙酸则可以完全彻底的抑制其酶活性;这里需说明的是: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 g ) 主要参与细胞壁软化过程,可催化水解聚半乳糖的糖 苷键,其活性与果实成熟度成正比关系,与呼吸作用,糖代谢及聚多糖的溶解 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果实的成熟衰老及储藏寿命【4 ;台湾学者 h c h u a n g 等报道了从南蛇藤属植物ch i n d s i ib e n t h 茎干中分离的到了一个新 的陈香呋喃倍半萜:c e l a h i nd ( 1 ) ,两个已知骨架化合物,一个已知细胞毒性 倍半萜吡啶生物碱及三个已知三萜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通过2 dn m r 波谱 得到了确定 5 。 2 0 0 1 年,对南蛇藤植物的研究有所增加。我国学者j l i a o 等报道了对卫矛 科5 种包括南蛇藤属植物在内的植物中的过氧化物同功酶的研究【6 】;美国学者 c b z a v e r i 等报道了一些植物浸膏对头发生长影响的研究,其中涉及到了南蛇 藤属植物 7 】;tj t i b b e t t s 等研究了南蛇藤属植物co r b i c u l a t u s 的生态学 8 : 我国学者gt i a n 等申请了来源于南蛇藤属植物的水溶性杀虫剂粉末的专利研 究 9 ;吴文君等学者报道了来自南蛇藤属植物的可乳化浓缩的植物学杀虫剂 0 2 c e l a n g u l i n s 的研究与发展【1 0 1 ;美国学者m es i m m o n s 等对利用植物光敏 色素b ( p h y t o d i r o m e ) 基因序列和形态学来推测卫矛科植物的种族系统史进行 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报道 1 1 ;印度学者lgn a i r 对本国的药用木质攀缘植物c p a n i c u l a t u sw i l t d s u b s p p a n i c u l a t u s 的快速增加和植被恢复进行了研究 1 2 1 ;这 些文献均涉及到南蛇藤属植物;在对南蛇藤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工作中, 有一些新的天然产物被提取纯化出来并利用1 d 和2 dn m r 等波谱技术得到鉴 定,吴文君等报道了南蛇藤属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中的5 个新杀虫活性倍半萜 ( 2 - 6 ) ,并进行了杀虫活性测试 1 3 1 ;王明安报道了6 个从南蛇藤植物c o r b i c u l a t u s 中分离的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 7 1 2 ) ,通过n m r 和x r a y 单晶 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1 4 1 ;日本学者b y - h w m l g 等从南蛇藤属植物c o r b i c u l a t u s 的地上部分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得到了1 个新的苯甲酰化黄烷一3 一醇 甙类化合物:f l a v a n 一3 一o l g y e o s i d e ,( 一) 一e p i c a t e c h i n 一5 - 0 一b d g l u c o s y l 3 一b e n z o a t e ( 1 3 ) 和2 个已知的化合物,它们是通过d p p h 自由基法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而追踪 得到的 1 5 1 ;台湾学者yh k u o 等人报道了从南蛇藤属植物cp u n c t a t u s 中分 离得到得5 个倍半萜多醇酯和5 个三萜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且均对k b , h e p a - 3 b ,h e l a 和c o l o 一2 0 5 细胞无明显的毒理作用 1 6 1 ;吴文君等人报道了活性 追踪法从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中分离的3 个新倍半萜化合物( 1 4 1 6 ) 1 7 ;中国药 科大学的h q i n 等人对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的根部成分1 hn m r 指纹图谱进行了 指派研究,并得到3 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 n g u l a t i nc ( 1 7 ) 为新化合物 1 8 ; 吴文君等报道了ca n g u l a t u s 根部昆虫麻醉剂成分的结构和毒理学研究结果,得 到2 个新的具有对蚕虫具有麻醉作用的倍半萜化合物( 1 8 ,1 9 ) ,他们对m y t h i m h 口 s e p a r a t a 幼虫的半麻醉率分别为n d s o = 1 5 9 8m g 悖和5 9 9m g g 1 9 ;美国康奈 尔大学的m rs i m m o n s 等学者利用2 6 s 核糖核酸d n a ,光敏色素b ,r b c l ,a t p b 和形态学方法对卫矛科植物的种族系统发展史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测研究,显然 这里也涉及到南蛇藤植物的研究【2 0 :我国学者wp y i n 等从植物ca n g u l a t “s 叶子中分离得到一个新骨架生物碱化台物:中国南蛇藤生物碱i i i ( 2 0 ) 2 1 1 : 王明安报道了从南蛇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8 个陈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的高分 辨快速离子轰击质谱( h r f a b m s ) 和电子电离质谱( e l m s ) 的分析,总结 了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 2 2 】。 2 0 0 2 年,笔者及合作者报道了植物ch y p o l e u c u s 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 4 个化合物,其中2 个为新化合物( 2 1 ,2 2 ) ,由活性 试验知道已知化合物正一t - ) t 烷醇咖啡酸酯具有体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抗脂质过 氧化活性 2 3 j ;我国学者yu 等人报道了植物co r b i c u l a t u s 中的1 个已知三萜 化合物2 4 一羟基一3 一酮一1 2 乌索烷烯一2 8 酸的结构和微分扫描测热结果d s c ( d i f f e r e 州a ls c a m a i n gc a l o r i m e t r y ) 2 4 1 ,吴文君等人利用活性追踪法从植物c d n g “l a t “,根部分离得到了5 个新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倍半萜化合物( 2 3 2 7 ) ,它 们对m y t h i m n as e p a r a t a 幼虫的半致死率分别为l d s o :9 1 4 ,2 7 1 5 ,1 6 8 ,8 ,3 8 8 0 和1 3 5 3m g g 【2 5 】:韩国学者 lz j i n 等报道了植物co r b i c u l a t u s 根部中的2 个新倍半萜成分( 2 8 ,2 9 ) 及已知的4 个倍半萜,南蛇藤醇和化合物c e l a p h a n o l a ,它们是采用抑制n f k b 因子及n o 产物活性追踪法得到的,其中南蛇藤醇 的活性最强 2 6 ;我国学者x l i u 等人报道了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根部甲醇浸膏中 得到的4 个酚类化合物,其中2 个为新化合物( 3 0 ,3 1 ) 2 7 】;印度学者从植 物c p a n i c u l a t u s 种子外覆物中提取杆状细菌b a c i l l u ss p m g - c p 一2 ,并研究了 m g ,c p 2 水相发酵( s m f ) 和固相发酵( s c f ) 时氨基酸,维生素和表面活性 剂对其发酵产物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于体现营养和物理遗传因 素的m g c p 2 中聚半乳糖醛酸酶生物合成的控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而 m g c p - 2 中的聚半乳糖醛酸酶对于控制蔬菜水果加工业和内皮纤维脱胶过程中 果胶对水分的消耗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口8 】;我国学者ys h a n g 等对植物c a n g u l a t u s 中已知化合物a n g u l a t i n ( 3 2 ) 进行了化学修饰研究,描述了其衍生物 的波谱特征及立体化学,并进行了杀虫活性测试 2 9 ;在gz h a n g 等天然杀虫 剂研究进展综述中也涉及到了南蛇藤植物被作为杀虫剂原料的论述 3 0 ;y _ j s h a n g 等人报道了从植物ca n g u l a t u s 根部浸膏水解部分提取的2 个新倍半萜多 醇醇化合物( 3 3 ,3 4 ) ,并利用n m r 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1 3 1 。 2 0 0 3 年c a 光盘数据库目前还尚未检索到对南蛇藤植物的研究报道。 综上所述,可知对于南蛇藤属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倍半萜成分的提取分离, 鉴定及活性研究方面,而活性多侧重于其杀虫活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该属 植物种子外覆物细菌提取的研究及其发酵物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二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卫矛科卫矛属( e u o n y m u s ) 植物的 研究进展 卫矛属( e u o n y m u sl i m a ) :小乔木,直立或攀援灌木;叶对生,稀互生或轮 生;聚伞花序;花两性,稀杂性,4 数或5 数;蒴果3 5 浅裂或深裂,或有瘤 突或翅或刺。这里主要综述2 0 0 0 年至2 0 0 3 年c a 数据库检索到的对该属植物 的研究进展情况。 2 0 0 0 年主要以国内学者对卫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为主,xk o n g 等报道了植物ev e r r u c o s i d e s 根部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3 2 ,s m a o 等人报道了植物em u p i n e n s i s 茎干部提取到的甾体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 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均为已知化合物 3 3 ,3 4 :日本学者j k a t a k a w a 等人对植物ef o r t u n e ih a n d m a 2 2 进行了研究,从其枝叶中分离得 到1 个新的三萜化合物:3 ,4 - s e c o f i i e d e l a n 3 一o i ca c i d ( 3 5 ) 及4 个已知的化合 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3 5 j ;我们也报道了对植物ep h e h o m a n a l o e s 的研究 3 6 :l h e 等报道了对植物ea l a t u s ( t h u n b ) s l e b 的研究,分离 得到了1 个新化合物2 ,3 - d i h y d r o x y p r o p a n y lh e n t e t r a c o s a n t e ( 3 6 ) 和1 个已知 化合物 3 7 1 ;我国学者h d e n g 等人报道了对濒危植物ec h l o r a n t h o i d e s 同功酶 突变的数字分析研究 3 8 ;h f e n g 等人报道了对植物c u n n i n g h a m i al a n c e o i a t a 和卫矛属植物e j a p o n i c u s 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离,得到了8 个代谢产物【3 9 。 2 0 0 1 年,对卫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很少,仅见我们小组报道的对于植 物e p h e l l o m a n al o e s 种油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3 个新倍半萜化合物( 3 7 3 9 ) 和6 个已知的倍半萜化合物 4 0 1 ;美国学者报道了用于卫矛科植物种族科系发 展史推断的2 6 s 核糖核酸d n a ,光敏色素b ,r b c i ,a t p b 和形态学研究r 2 0 ,4 1 1 , 美国学者m ge u g e n i a 等人利用不同植物浸膏来发现促使癌症细胞分化的新的 诱导剂【4 2 】,英国学者l d i n a n 等人报道了对不同种属植物的蜕皮激素分布研 究结果 4 3 1 ,我国学者j l i a o 报道的对卫矛科植物不同种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研究【6 】,其中均涉及到卫矛属植物的研究。 2 0 0 2 年,仅有3 篇文献报道了对卫矛属植物倍半萜及其生物碱化学成分的 研究【4 4 4 6 ;眈利时学者d b v a n 等人从植物ee u r o p a e u sl 树皮中分离得到 了5 个二硫桥键的稳定橡胶蛋白类型抗菌缩氨酸 4 7 】;韩国学者hs c h u n g 等 人报道了植物ea l a t u s 在老鼠腹膜巨噬细胞中可诱导n o 合成的激活 4 8 。 2 0 0 3 年,台湾学者y = h k u o 等人报道了植物el a x i f l o r u s 中的1 个新的 n o 产物抑制剂三萜l a x i f o l o n e a ( 4 0 ) 和具有细胞毒理作用的已知生物碱的研 究结果 4 9 ;瑞典学者s t e n e b e r g 等人对植物m a r a s m i n sd r e d e s 和ep “m 口。p “s 外缘凝集素的神经鞘质甙结合特性进行了比较,对g a l a 3 ( 半乳糖3 ) 结合的蛋 白质有了深入性的认识 5 0 1 ;美国学者ej ,r e b e k 等人报道了对卫矛属植物杀 虫活性应用的研究【5 1 ;韩国学者利用不同药用植物研制出了药用生物可降解 胶囊,可以广泛应用在医药界 5 2 】;意大利学者r p e l u s o 等人对采自意大利本 土的不同热带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了生理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研究进行了报道 5 3 1 ;台湾学者h s h u a n g 等人对不同中国传统药用植物进行 了治疗干癣的研究报道 5 4 ;h x u 等人对不同中国药用植物进行了杀虫活性研 究,并从中确定了活性较强的天然产物结构 5 5 1 ;所有这些研究均涉及到了卫 矛属植物的研究。 综上所述,可见近几年对卫矛属植物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对其活性成分 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更少,这就提示我们对该属植物的研究大有深入的价值和 意义。 参考文献 1 w u ,h u i q i o n g , c h a i ,l i a n h u a ;l u o ,y u n - d a ,h u n a nh u a g o n g ,3 0 ( 5 ) ,3 7 - 3 9 ( c h i n e s e ) 2 0 0 0 2 l e v e y , d o u g l a sj 二b i s s e l l ,h e i d ia ;o k e e f e ,s e a nf ,j c h e m - e c o l ,2 6 ( 7 ) , 1 7 4 9 - 1 7 6 3 倔n g l i s h ) 2 0 0 0 3 s u n g ,n a c k - d o ;k i m ,m i r a n ;h a , j i h o n g ;k w o n ,b y t m g 。m o k ;c h u n g , h a - w o n ;a i m ,b y u n g - t a e ;r y u ,s i f t y o n g ,h a n g u kn o n g h w ah a k h o e c h i , 4 3 ( 3 x1 7 4 - 1 7 8o c o r e a n ) 2 0 0 0 4 k a p o o r , m u k e s h ;b e g ,q a s i mk h a l i l ;b h u s b _ a n ,b h a r a t ;d a d h i c h ,k s ;h o o n d a l , g s ,p r o c e s sb i o c h e m ( o x f o r d ,u k ) ,3 6 ( 5 ) ,4 6 7 4 7 3 ( e n g l i s h ) 2 0 0 0 5 ,h u a n g , h u i c t f i ;s h e n , c h i e n - c h a n g ;c h e r t , c h i e h - f u ;w u ,y a n g c h a n g ;k u o , y a o h a u r ,c h e m 。p h a r m b u l l ,4 8 ( 7 ) ,1 0 7 9 1 0 8 0 ( e n g l i s h ) 2 0 0 0 6 l i a o ,j u n ;h u , r u i g u ;y i ,m e n g s h e n g ;y a n ,w u m i n g ,j i a n g x in o n g y e d a x u e x u e b a o ,2 3 ( 1 ) ,1 0 9 1 1 1 ( c h i n e s e ) 2 0 0 1 7 z a v e f i ,c h a n d ab h u w a l k a ( u s a ) p c ti n t a p p l w o2 0 0 1 0 6 8 1 0 7a 12 0 s e p2 0 0 1 , 2 0p p 8 t i b b e t s ,t i m o t h yj a y ,1 2 6p p a v a i l u m i ,o r d e r n o d a 9 9 8 5 4 7 7f r o m : d i s s a b s t r i n t ,b2 0 0 1 ,6 1 ( 8 ) ,3 9 4 1 ( e n g l i s h ) 2 0 0 0 9 t i a n ,g u o x i a n g ;l i ,h u l i n ,f a m i n g z h u a n l i s h e n q i n gg o n g k a is h u o m i n g s h u c n1 2 8 2 5 2 2a7f e b2 0 0 1 8p p ( c h i n e s e ) 1 0 ,w u ,w e n j u n ;l i u ,h u i x i a ;j i ,z l f i q i n ;h u ,z h a o n o n g ;q i ,z 坷1 1 1 1 ,n o n g y a o , 4 0 ( 3 ) 1 7 - 1 9 ( c h i n e s e ) 2 0 0 1 l1 s i m m o n s ,m a r k p ;c l e v i n g e r , c u r t i sc ;s a v o l a i n e n ,v i n c e n t ;a r c h e qr o b e r th 二 m a t h e w s ,s a r a h ;d o y l e ,j e f f j ,a m j b o t ,8 8 ( 2 ) ,3 1 3 - 3 2 5t e n g l i s h ) 2 0 0 1 12 ,n a i r , l a k s l u n ig ;s e e n i ,s ,i n d i a nj e x p b i 0 1 ,3 9 ( 7 ) ,6 9 7 7 0 4 ( e n g l i s h ) 2 0 0 1 1 3 w u ,w e n j u n ;w a n g ,m i n g a n ;z h u ,j i n g b o ;z h o u ,w e r m f i n g ;h u ,z h a o n o n g ;j i , z h i q i n ,j ln a t p r o d 。,6 4 ( 3 ) ,3 6 4 - 3 6 7 ( e n g l i s h ) 2 0 0 1 1 4 1 4 ,w a n g ,m i n g a n ;c h e n ,f u h e n g ;w a n g ,m i n g k u i ;d i n g ,l i s h e n g ,t i a n r a n c h a n w u y a n i i u y u k a i f a ,1 3 ( 2 ) 5 - 7 ( c h i n e s e ) 2 0 0 1 15 h w a n g ,b a n gy e o n ;k i m ,h a n gs u b ;l e e ,j e o n gh y e o n g ;h o n g ,y o u n gs o o ;r o , j a i s e u p ;l e e ,k y o n gs o o n ;l e e ,j 恍gj o o n ,j n a t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