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目前我国处于人民币升值、经济高速发展、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中,这些宏观因素 如何对银行股业绩构成影响?本文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研究汇率等宏观因素对银行类上市公 司业务的影响,进而重新评估它们的投资价值,对广大的投资者有着深远的意义,无论单独针 对银行业投资,还是审视整个市场的投资价值,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首先对影响银行三大业务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以汇率作为各因素中的重 点来讨论。汇率对银行资产业务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它改变了了部分进出口企业信贷风险, 其二汇率的提升对银行业对外投资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负债业务,汇率尽管无法直 接影响,但是由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而导致的资本市场的空前高涨,对存款业务有所冲击, 而其他影响负债业务的因素包括有存款利率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的增长、外资银行是否 全面进入等等。而银行的中间业务,汇率主要对外汇中间业务构成影响。 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实数据做实证分析,将 1998 年-2007 年十年间的银行 股回报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汇率、存贷利差、gdp 增长率和 cpi 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 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在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将汇率和存贷利 差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中,得到在汇率和存贷利差不同取值范围中多个拟合方程。从模型得 到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实中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关键词:汇率 宏观因素 银行业 银行股 ii abstract in chinas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nking sector stock index undoubtedly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bank shares play a major role in guiding the entire market. at present china i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of growing inflation, how 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macro-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banking stocks? 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researching in the exchange rate and other macroeconomic factors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banking business impact, then re-evaluating their investment value, the majorities of the investors have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both for individual investment banking, or looking at the entire market value of investmen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effect on the banking business by theory, with the exchange rate as a key factor. exchange rate influencing on bank assets have two aspects of the business impact: first, it has changed credit risk of some companies with the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second, it can increase the banking sector foreign investment with more financial support. as for debt operations, although the exchange rate will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debt business, the expected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lso has an impact on it.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the business include the deposit interest rates, the income growth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growth, the entry of foreign banks and so on. as for the banks intermediate business, the exchange rate can influence the major foreign exchange intermediate business.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used data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ality. 10 years of banking stocks stock average yield was interpreted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while the exchange rate, the loan-to-deposit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s, gdp growth and cpi as explaining variables. and a multi-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 can fit the reality of the true situation. key words: exchange rate, macroeconomic factors, banking sector, banking stocks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论 2005 年 7 月 21 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已两年有余,人民币呈现稳步渐进升值成为主要 趋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一美元兑换 8.2765 元人民币,升为一美元兑换 7.0002 元人民币 (2008 年 4 月 30 日报价) 。在国内外投资者普遍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关 于一国货币升值如何影响本国股市,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作为沪深两市权重最大的银行股板块,直接拥有人民币资产,理应成 为升值环境中受益最大的板块。且在目前,银行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达到沪深两市总市值的 3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银行业股票的表现无疑成为影响我国股票指数最重要的部分。弄清银 行股的定价,对了解整个市场的估值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研究在汇率对银行类上市公司业务的影响,进而重新评估它们的投资价值,对广大 的投资者有着深远的意义,无论单独针对银行业投资,还是审视整个市场的投资价值,都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的发展 在查阅了关于本论题的相关文献后,发现这些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影响股市整体表现 的因素理论分析;影响股市整体表现的因素实证分析;影响本国部分行业指数的因素的实证研 究。下面分别就这三种类型进行归纳: 1.2.1 影响股市整体表现的因素理论分析 1.2.1 影响股市整体表现的因素理论分析 股价指数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而汇率变动则反映货币国际购买力的变化。两者既是两 2 个主要的金融市场子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价格,又同为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 西方学者较早就关注这两种金融指标的关联程度。关于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关系,西方已有两种 成熟的理论模型,即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和股票导向模型。前者强调经常项目或贸易平衡, 认为存在着由汇率到股价的反向关系,这种分析主要着眼于微观层面;而后者强调资本项目是 动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存在着由股价到汇率的正向关系,这种分析主要着眼于宏观层 面。 1.2.2 影响股市整体表现的因素实证分析 1.2.2 影响股市整体表现的因素实证分析 对汇率与股价关系的探索主线,集中在股票综合指数与汇率浮动价值的相互联系上。 smith(1992)利用美、日、德三个发达国家的数据构造了一个广义模型进行描述。他的模型得出 结论说,股价和汇率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正向相关关系。 不管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上,对于股价和汇率的关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的角度, 都远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对这两种金融价格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方向还未作出探讨。尚需 指出的是,以前的所有研究均未涉及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在这些市场中,政府的政策导向 对股价的影响很大。 abdalla 和 murinde(1997)在这方面做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们首先定义了关于股价和汇率关系 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利用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作了实证研究。他们进行 了详细的格兰杰检验(granger test), 最后得出了汇率对股价的影响十分显著的结论, 这与以前对 发达国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中,汇率变动影响企业的出口并最终影响 股票价格。其政策含义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制订汇率政策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汇率制度 的选择和政策制定对这些国家还处在萌芽中的股市会产生或正或负的冲击。 周新辉和苏均两位学者研究了人民币升值与加息两种压力的叠加,将可能对我国资本市场 产生市场整体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他们认为,我国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三者之 3 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人民币加息与升值的双重压力所产生的资金效应和股票资产价值的重估 效应,将共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鉴于 我国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和利率弹性较低,加之货币加息与升值的反向作用,预计人民币升 值对资本市场的效应将有所弱化。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形成的国际热钱内流趋势不可忽视, 我们应对此可能形成的经济泡沫保持高度的警惕。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同时列举了相关数 据,计算出汇率的改变对进出口金额及 gdp 总量的弹性,但是没有具体到分析汇率及利率的改 变,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微观层面。 袁东梅和刘建江在 2006 年 4 月发表了本币升值影响股票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 文中谈到,一国货币升值对该国股票市场会产生影响,运用日本数据资料实证分析日元升值与 日经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短期内本币升值会导致股票市场的快速膨胀,但从长期来 看,升值预期一旦消失,股市将会大幅度下挫,并对宏观经济不利。计量分析也支持汇率变动 对股市的单向影响。因此,在正视人民币升值的事实时须重视我国股市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在进行国际考察方面,日本、韩国以及台湾曾在 90 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本币升 值行情。国内学者李晓、张建平、李谦、李衡、苑德军等分别对这些国家的汇率变动和股市整 体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货币的持续升值促进了股市的繁荣和股市价格水平的提高,但各 国货币升值对股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不完全相同。借鉴他国的经验,中国应该加 快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放宽国内资金海外投资的各种渠道,减缓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 的压力。 1.2.3 影响各行业股市表现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1.2.3 影响各行业股市表现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谦、李衡等(2007)在货币升值对股市影响的国际考察一文中,从长期和短期两个 方面,研究了美元升值对美国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较长期的视角看,对本币升值期间或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国外资本流入本国导致本国 4 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从而使本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升值。他们认为,这是本币升值影响金融股价 上涨的主要原因。另外,对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在本币升值期间,本币的贷款投放 增加,也会引致银行的经营业绩提高。他们研究了美国的数据,发现美元升值对美国金融业股 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1996 年 1 月2001 年 12 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 85.7%,而金融业股指 上涨 120.2%。 从短期视角看,美元升值期间股价涨幅明显超过大盘指数的行业,有建材、电力、航空、 房地产、钢铁和煤炭等,尤以煤炭业尤为显著。2004 年 12 月2005 年 12 月间,受美元连续小 幅加息的影响,美元相对其他国际货币升值。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 0.6%,而建材业 股指上涨 9.9%,电力行业股指上涨 12.9%,航空业指数上涨 8.6%,房地产股指数上涨 4.1%。 但是作者对于行业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分析及数据列举上,缺少关于汇率变动是 如何传导到各个行业股价的详细分析。 2004 年发表于卓创咨询网站上的一篇文章, 汇率变化对石化子行业的影响 ,对汇率变化 与石化各子行业的弹性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从理论上讲,如果人民币升值 1%,进口的 原油价格用人民币衡量就会相应降低 1%。对国内原油开采业来说,售价也将下降 1%。由于国 内的油田开采进入后半段,本身业绩的提高靠价格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对开采业的影响也是 不利的。 对于炼油业,汇率上升 1%,成本相当于下降 1%。而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机制是区间机制, 售价不仅仅与国际定价有关,还与定价机制有关。因此,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与成本并不联动。 如果成品油的价格下降幅度小于原油的下降幅度, 对炼油业才是利好。 因此预计, 汇率下降 1%, 对炼油业的利好影响小于 1%。 作者较以前的学者而言,采用了弹性这一较为独特的分析视角,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是 能够为以后的学者开辟新的思路。 5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银行业处于整个经济层面的上层,给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民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其业 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本文想通过分析汇率的变动对银行三大业务的影响, 进而探究对整个银行投资价值的评估。 汇率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的本币和外币资产。当本币升值时,银行的本币资产价值会 提高,导致银行的规模扩大,给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本币升 值,外币资产的价值就会缩水,但是由于大多数银行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在银行业总资产中 的比重较小,所以这一损失对银行业的实际影响有限。反之亦然。同时,汇率的变动,也可以 通过宏观环境的各项指标作为传导,如进出口价格水平、利率等,影响实业企业的业务,进而 间接反映到银行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因此,本文想通过分析这两种影响方式,弄清楚汇率波动如何促进或者阻碍银行业务的发 展。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以汇率作为启动变量,通过利率或者价格水平的 传导,最终构成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当然,影响可能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据此,将提 炼出汇率波动在不同阶段上对银行业股东权益率的贡献。最后,在此基础上,对银行业股票的 投资价值进行评估。 当然,银行股价值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的,不仅有汇率,还有其他诸多的影响因素,如 gdp 增长、cpi、存贷利差等等。本文在着重分析汇率的同时,将同时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其引入模 型中进行探讨。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以前的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较少,他们大多集中于研究 汇率波动对整个宏观环境的影响,或者对股市整体的影响,但是具体到某一个行业,尚未发现 任何拥有突破成就的研究文献。而本文想在这方面先期进行探索,希望能粗浅地提炼一些方法,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6 2 2 宏观因素影响银行各项业务的理论研究 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升幅,反复出现了“升值升值预期强化再度 升值”的新循环,对银行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次,我国处在一个高发展低通胀的时期,而 银行业处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最上层,这些宏观因素怎么对银行系统产生影响?由于银行业务可 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下面将分述汇率及其他宏观因素对这三方面的影响。 2.1 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因素 2.1 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因素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其中放款业务是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分为信用放款、抵押放款、保证书担保放款和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 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之一。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证券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国内证 券投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 2.1.1 汇率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2.1.1 汇率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汇率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由于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 资业务,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业务进行分析。 2.1.1.1 汇率对放款业务的影响 2.1.1.1 汇率对放款业务的影响 放款业务主要是针对各类有资金需求的企业而言,若研究汇率波动对放款业务的影响,则 必须了解汇率波动如何改变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提升,极大地影响 了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总体而言,进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将从中受益,这 类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将有一定的提高,扩大企业规模加速企业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因此他们 的资金需求将会增加。反之,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如纺织业、玩 具生产业等。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他们的外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将不断减少,企业的收入 7 和利润萎缩,很可能影响到前期银行借款的偿付。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这一基本 点出发,以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人民币升值,部分企业外汇收入的结汇金额减少,出口利润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该类企 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外汇风险敞口较大的企业的效益变化对汇率变化的 敏感性较大,人民币升值对其造成的损失也较大。而一些企业在 8.11 汇率下已经发生亏损,而 一旦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2%到 3%,更多企业也将发生亏损。较长的收汇期使企业(或项目)在 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情况下更易遭受汇率损失,那些已经在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的企业会因收汇 结汇后的资金减少而使银行融资风险加大,如远期信用证打包贷款、押汇以及保理业务。在我 国目前强制要求境外投资企业将利润汇回国内的政策下,那些已在银行取得人民币境外投资贷 款的企业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减少利润汇回结为人民币的收入,减少其还贷来源,对银行贷款的 安全收回带来风险。 但是,进口付汇额与出口收汇额大致相等或经过调整可以大致相当的企业(或项目) ,包括 带员、带技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外贸代理进出口企业。进口付汇额大于出口收汇额的企业(或 项目)甚至可以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同时,某些企业(或项目)虽然出口收汇额大于进口付 汇额,但已对差额外汇头寸的汇率风险通过远期结汇、举借相应外汇贷款等方式进行了适当的 规避。因此,这类企业(或项目)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大。 部分企业对银行人民币贷款的实际需求可能将下降。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出口企 业的汇率风险,降低该类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强预期 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出口额会有所下降,对银行贸易融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的实际需求也将会 有所影响。 部分企业提前还贷并转借美元贷款的可能性加大。在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的情况下,从融 资成本角度选择借贷币种,企业只需比较不同借贷币种的利率。而人民币汇率浮动后,企业会 8 将可能发生的汇兑损益考虑在内,比较不同币种融资方案的综合成本。在考虑了人民币预期升 值利益后,像一些融资能力极强且有美元资金需求的客户,有可能向银行提出提前归还人民币 贷款并转借美元的要求。而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使目前的人民币贷款企业在新审贷时也更 多的选择美元等外汇贷款,而不是人民币贷款。这将使银行贷款的币种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日益严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银行的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两者仅对 银行外币资金的敞口有意义。而升值可能导致中国企业被市场淘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提升。 当然,银行放款业务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利率、国家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等等。由 于近年来,外汇储备一直处于迅猛增长的状态,过高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人民币占款,造成流动 性过剩,引发通胀,基于此,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当然也会对银行的放款业务规 模产生抑制作用。 2.1.1.2 汇率对投资业务的影响 2.1.1.2 汇率对投资业务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也给大力发展境外投资贷款业务带来了机遇。由于我国近年来持续巨额贸易顺 差,加上国际游资的进入,我国外汇储备呈跳跃式增长,目前已达到 15282.49 亿美元,高于对 外偿付所需的水平。过高的外汇储备既增加了人民币占款,易引发通胀,又使资源难以得到充 分利用。在人民币升值时使财富蒸发。因此,近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 境外投资,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汇储备。而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外资产变得更为便宜,有助于我 国实施境外收购。因此,可以预见,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并购的积极性将随人民币的升值而有 所提高,这对银行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 实际对外投资情况,从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见附表二)中,我们不难发 现, 从 05 年汇改以来, 我国对境外投资净头寸连续两年有约 50%的增长, 并且增速将不断加大。 而近年来,市场不断有中国银行类公司意欲收购或已经收购某国外银行的报道,如,工商银行 购买南非标准银行股份并收购澳门第一本土银行诚兴银行,中国银行子公司中银香港购入东亚 9 银行股份、民生银行购买美国联合控股。而政府层面也传出支持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讯号。央 行行长周小川 2007 年 10 月公开表示,将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 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人民币升值使得人民币的海外购买力大大增强,这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收购兼并资产 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为掌握大量人民币资产的银行业上市公司,人们对其加大对外投 资及并购业务形成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银行自身扩大规模,完善业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 和效益,提升品牌美誉度,会对银行类公司的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因此,人民币升值对银行的放款业务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对某些企业而言利大于弊,而对 于某些企业而言则弊大于利。而各家银行的贷款投放对象不尽相同,受其影响也程度各异。但 人民币升值对银行的海外投资业务却是大有帮助,有利于银行类上市公司做大作强。 2.1.2 其他因素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2.1.2 其他因素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除了汇率因素,还有下列四个宏观因素构成了对银行的资产业务的影响。 首先是贷款利率,这是银行进行放款业务的价格,自然对其资产业务构成影响。 其次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是央行调控整个经济体系流动性的常用工具,当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向央行多缴存准备金,银行可以用作贷款和投资的 生息资产规模就会下降。虽然央行也会给各家银行存入的准备金支付利息,但准备金的利率要 远远低于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通常只有贷款利率的五分之一,所以多缴准备金会对银行业绩 增长构成负面影响。对于暂时、小幅上调准备金率,银行通常可以通过一些资产的重新配置来 消除对业绩的影响,但如果连续上调准备金率,银行业绩增长受阻一般难以避免,特别是在银 行股估值高启甚至有泡沫时,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容易成为市场抛售银行股的理由。 最后是经济是否过热。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容易出现的挑战是控制经济增长过快和通货膨 胀。一旦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胀迹象,央行及其他经济部委将会动用各种手段,包括上述的货币 10 和汇率工具,期望行政干预来避免经济风险加大,其结果是,银行的贷款和业绩增长通常都会 受到负面影响,也会加大银行不良资产率及拨备的上升。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目前,我国银行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工程项目进行贷款,占到总 贷款额的 83%。那么在总投资额增加的情况下,贷款规模当然相应增加,对银行放款业务的需 求也会水涨船高。 2.2 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因素 2.2 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因素 负债是银行由于受信而承担的将以资产或资本偿付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债务。人民币负债业 务主要指各类人民币存款业务,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 约占资金来源的 80以上,另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 银行的负债。离岸市场上中资银行经营的币种主要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港币等,人民 币离岸存款等业务还未能开展。因此,目前中国国内的存款负债业务暂时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是更多的受到国内股市、房地产资金分流效应等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影响。 2.2.1 汇率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应该说,汇率波动对银行类公司存款业务并无太大直接影响,因为存款业务量的大小,取 决于收入水平、利率大小和人们的储蓄意愿。但是根据汇率-利率平价公式,当汇率上升到一定 阶段,而利率也会上升,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套利套汇活动。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完 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外游资无孔不入,据有关研究机构分析,流入我国 的“热钱”存量约 5000 亿,主要进入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这些主要是 由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强烈的预期所致。 人民币升值对资金吸引力增加,无论是从事房地产等实业经济的资金,还是从事虚拟经济 的期货、债券、股票的资金,最后都会聚集在银行系统。这对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 率、盈利模式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11 2.2.2 其他因素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2.2.2 其他因素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从 2005 年 7 月开始,全国的各类存款总金额的增速开始放缓。2004-2005 年汇改前,该数 据月度环比增长率大致为 17-19%, 而汇改后降低为 14-16%, 这些数字足见资本市场的兴起对银 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1) 居民收入的增长 居民收入是储蓄的基础,凯恩斯在通论中描述了消费理论与模型,他认为消费支出取 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相应的储蓄作为消费的对立面,单位收入的增量也会引起储蓄的增量。 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从 1985-2007 年的 23 年间,我国 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长幅度为 30.12,同期,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9.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年均增长 7.6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 7.55。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率慢于经济增长率,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1979 年的 343.4 元上升到 2002 年的 7702.8 元, 上升了 214 倍,农村居民家庭村收入也由 1979 年的 1336 元上升到 2002 年的 24756 元, 上升了 175 倍。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无疑成为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2) 信用因素减弱的影响 以储蓄存款为例,我国存款余额(包括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余额)从 1980 年末的 399 亿 元,增加到 2008 年 2 月末的 381145 亿元,25 年间增长了约 950 倍。特别是在历经 15 次利率调 整、我国存款利率水平一度曾为负利率的情况下,存款仍能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收 入迅速增加、社会转型期不确定预期增强等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 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实际具有的 隐性政府担保的国家信用满足了居民的存款安全性需求。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转变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例如,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或已经改造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 12 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已成功地在香港和内地上市,中国农业银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 ,商业 银行存款保险机制的实行已提上议事日程,在处理德隆债务时部分个人债权人只得到了 90%的 支付,银监会表示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要做好市场退出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一切,意味着至 少从理论上讲,今后企业和居民的银行存款也存在着发生本金损失的风险,这就势必对未来企 业、居民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3) 消费不断增强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消费,其二就是储蓄。在总收 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不断增多,势必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消费、投资及对外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后几十 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目前的以投资拉动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被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 长方式所替代,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近年来,针对房价过快增长、社会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各种抑制居民当期消费的现象,国家已经或即将出台各种鼓励、引导消费 的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地刺激消费,可以想象,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居民 消费倾向的不断增强,势必将极大地改变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持续攀升的局面。 让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数字,200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 89210 亿元,同比增长 16.75%。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前 者销售额为 750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66%;后者销售额为 12352 亿元,增长 19.39%。而同期 gdp 的增长率为 11.4%。消费已经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来看,近几年的增长大大超过了以前。1999 年-2002 年,总消费额增长率一直徘徊在 10%以下。2003 年以后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5%以上。2005 年更是达到了 25%,创下了历史新 高。 当然其中有些突发因素的影响, 譬如 2004 年发生的非典事件使当年的消费增长率急剧下降, 13 因而 2005 年的同比基数变小。但无论如何,近五年内的消费增长率已经大大超过了前期。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总消费额增长率 图 2.1 1999 年-2007 年我国消费额及增长图 单位:亿元人民币 另外,根据央行 2007 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储户问卷调查,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 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 21.2%,较上季提高 2.9 个百分点。 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 30.2%,呈现出四个季度连跌的态势。由此可见,居民的 消费趋向增强对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还有上升的空间,相信对储蓄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大。 (4) 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由于股市的大涨,居民的资产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逐渐抛弃单一的银行定期存款 的方式,转而向资本市场进军。大量居民取出存款,投资到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享受人民币 升值预期所带来的资产增值。而大量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在一级市场上申购新股,甚至投机于风 险更大的二级市场或者购买股票型基金。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的投资收益取得了 大幅增长,业绩骄人。 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资本市场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2005 年 7 月上证指数为 1000 余点,而 2007 年 10 月份达到 6100 多点,短短两年时间,增幅 500%,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 14 率已经由 8.28 升值为 7.26,升值幅度达 12%。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之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必将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居民 储蓄存款的分流方面。 据统计, 1980 年以来我国储蓄存款增幅倒数第一位、 第二位, 分别是 2000 年的 7.9%和 1999 年的 11.6%。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股市经历以 1999 年的 519 行情为开端、 直至 2001 年 6 月沪综指出现 2245 点的历史高点的长达两年多时间的大牛市期间,牛市行情的 赚钱效应对储蓄分流的效应由此可见。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熊”市,由“熊” 转“牛”的条件和时机已越来越成熟,股市分流居民储蓄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质客户大中型 企业出于融资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更倾向于以企业债方式直接融资,从而逐步减少对银行贷 款的需求,而新增贷款的减少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减少。 让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数据:统计数据表明,2004 年 1-4 月 cpi 达到 3%,1-5 月更上升 至 3.3%,远高于一年期定期银行存款利率,负实际利率的时代已经来临。显然,银行存款不再 是负利率环境下居民储蓄一种合理的投资工具。然而,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预防性 储蓄动机、保障未来支付能力为主的储蓄行为中,安全性被居民放在比收益性更为重要的位置, 这也是存款一直以来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 年 12 月末,银行存款 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仍占 68%,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2005 年以来的基金业和房地 产的热销也为居民提供了收益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工具,这些投资工具为储蓄存款提供 分流的渠道,主要原因在于持续的负实际存款利率无法满足居民的金融资产的收益性要求。 各种热销的基金是居民储蓄的重要分流渠道。虽然基金首发规模在 5 月份出现大幅缩水, 单只基金平均首发规模较 3 月份和 4 月份分别下降了 58%和 53%。但是,基金投资依然是分流 居民储蓄的重要渠道。 15 近期基金投资增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基金发行。从基金新发数据来看,2002 年和 2003 年全年的基金首发规模分别是 448 亿份和 678 亿份,而 2004 年 3、4、5 月新发基金 达到 21 只,3 个月首发规模合计共 1199.5017,超过上年全年规模,而且这些基金大多数都是主 要面对个人投资者。例如,4 月 12 日成立的德盛小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其个人投资者认购份 额高达 90.06%。第二,部分老基金开放申购。例如 5 月 18 日,首次开放申购的南方避险增值基 金在 10 天开放申购期内,申购金额达 15.2 亿元。第三,准货币基金申购。截至 2004 年 6 月 2 日,华安现金富利基金规模突破 70 亿,达到 73.28 亿元,较成立时的 42.53 亿份增加了 30.75 亿份,增幅达到 70%。由此可见,基金投资的规模增加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其次,房地产、信托市场的持续高涨与国债的密集发行也是居民储蓄少增的重要原因。房 地产市场、 信托产品在2004年年初以来的持续快速或高位运行也为居民提供了另一种投资工具。 2004 年 1-5 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 10.7%,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活跃的房地 产市场都刺激了居民购房的意愿,相应地,商品房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 势头。 信托市场继续维持着 2003 年以来的持续高温。2004 年第一季度共有 39 家信托公司发行了 74 个集合信托品种,募集资金总计 65.15 亿元。 虽然总量较 2003 年第四季度发行量有所减少, 但 考虑季节性因素,一季度的发行仍然保持了大幅增长的势头 。 国债发行方面。2004 年 3、4、5 月,国债发行仍然维持在 381.6、572.2、367.5 亿元较高的 规模。与去年同期的发行规模不相上下,与 2003 年下半年相比则有较快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 上也减缓了储蓄的快速增长。 (5) m2/gdp 的影响 表 2.1 1995 年-2003 年各国 m2 与 gdp 比率对照一览表 单位:% 16 时间 中国 日本 韩国 新加 坡 泰国 印度俄罗斯美国 加拿 大 澳大 利亚 巴西 1995 年 92.05 108.94 36 82.3673.344214.1956.23 58.42 57.326.12 1996 年 100.79 108.8 37.03 82.2576.3141.9615.7756.32 59.74 59.6126.15 1997 年 112.78 109.37 38.87 83.185.2344.5517.4556.34 60.52 61.2927.01 1998 年 126 114.72 47.72 103.6 7 98.3845.9520.857.95 61.5 62.729.28 1999 年 138.06 120.76 55.51 121.5 3u1 105.4748.5816.8659.64 59.53 65.2930.26 2000 年 143.63 122.44 64.14 109.5103.6952.2817.5460.53 59.73 65.4727.94 2001 年 150.22 125.82 70.78 115.6 8 102.354.9120.7365.06 63.8 66.7827.79 2002 年 163.12 131.35 72.08 114.2 6 98.2658.6723.0768.25 64.92 69.1329.17 2003 年 174.93 134.59 74.34 117.8 7 93.8660.2425.6867.09 65.42 70.8129.22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 年以来,我国 m2/ gdp 比值逐年持续攀升,自 1997 年以来一直处 于世界最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 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使得社会货币收入过多地以储蓄存款的形式集中在银行体系、造 成 m2 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随着我国 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等因素的影响,必 将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内的部分资金逐步流向资本市场等领域,从而使我国 m2/ gdp 逐步回落、 m2/ gdp 畸高的现象逐步得到扭转。 (6)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存款利率下降的空间基本已经被封 杀;另一方面,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协议存款、企业定期存款的主要客户保险公 司及大中型优质企业以及储蓄存款中的中高端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大大增强,这就逼迫商业银 行要么满足客户要求、要么面对优质客户及其存款的流失。 (7) 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影响 17 我国已于 2006 年底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 由于外资银行在产品种类、 服务手段、 信息化程度等方面,较中资银行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势必会分流内资银行的现有部分中高端优 质客户。如果未来新增各项存款的增幅,跟不上商业银行新增机构与网点的增幅,甚至可能会 导致原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存量的分流。 2.3 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因素 2.3 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因素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目前国 内银行业基本一致的界定是中间业务分收费业务和表外业务,具体为结算性、管理性收费业务, 担保性、交易类表外业务,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收费业务和表外业务 9 大类。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迅速,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国外,商业银行的 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 美国、 日本、 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 40% 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 80%来自于中间业务。与国外相比,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 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 7.25%。而且中间业务结构 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共开展了约 260 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 理业务品种方面,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各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任意确定收费标准、少 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 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