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论文)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 法律思想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和现代西方法治理念,总结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而 形成的先进理念;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针对我 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问题所作的历史选择。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三 个本质属性。如果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和“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大问题,那么“三个至上”就是从理论根源和 思想根源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三个至上”是从当代中国法治国情出发、根据马 克思主义法律观提出的最新命题。它从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三个方面概括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 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三个至上”的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三个至上”之间相辅相成,是一个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共同 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只 有全面理解“三个至上”的科学内涵,努力地去践行“三个至上”的基本要求, 才能针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现政法工作在新时期的与时俱进。基于此,本论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形成过程和三个基本属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理论上和思想上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以更好地为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实践活动提供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 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ocialist rule of law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legal concept of marxism localized in china, it is a marxist state and legal thinking on the theory of law as a guid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rule of law, it is critically inherited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western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sum up the lessons of th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new china and then forms advanced concepts. it is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choice made by practical problems. the partys cause first, the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the constitutional law first is the thre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f we think that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swer two big problems that what kind of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the construction ? and how to build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n the three first answers the two problem in the source of theoretical and ideological roots. the three first i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laws latest proposition; it reflec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undamentality of the capitalism socialist rule of law. the view of three first is a scientific summary about law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legal construction, is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three first between supplement each other, is highly unification and inseparable. three firs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distinctive mark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common mirrors socialistic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nly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firs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diligently fulfills the three first basic request, we can according to the cpc put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peoples new expectations,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realizing legal work in the new era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the results of marxism localized 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of the three basic properties and their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in theory in thought and answer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for people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practice activities to provide services. key words:marxist view of law localized in china;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the partys cause first; the peoples interests first;the constitutional law first 沈阳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作者本 人独立完成的。 有关观点、 方法、 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 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 : 日 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沈阳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沈阳理工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沈阳 理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第 1 章 绪论 - 1 -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之后便对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实现 了其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基 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并发展出一套能够 指导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能够解决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能够 被世界所共享的法学理论,其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 实践相结合。 中国人民认识、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律观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和发展主 要是围绕国家学说展开的,毛泽东同志提出并实施的“民主建国”的思想和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 二代领导集体既重视民主建设、又重视法制建设,二者并重,明确把“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既符 合我国实情,又符合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基本观点的行之有效的立法原则,这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理论创新;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 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 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 基本方略,从“法制”到“法治”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 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上个世纪 90 年代现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法律思想也在“全 球化”浪潮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法治一以贯 之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也产生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 各方面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民生问题复杂多样等等。因此,有人质疑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进程能否继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继续正确、 有效地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 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提出了“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重大 理论创新。 1.1.2 选题意义 2007 年 12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 官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切实承担起带领广大法官、检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 ”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 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的本质属性。 “三个至上”从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首次在法律思想史上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 法治理念的原则界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个至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做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 观中国化的第四次理论成果。伴随着中国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事业 的历史进程,党的第一、二、三届领导集体在对政法事业的政治性、人民性、法 律性的解读分别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二、三次理论创新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民主建国事业和立宪事业,毛泽东提 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视法 治建设,强调法的社会管理的规范性功能,尊重法律的权威,坚决反对权大于法。 第 1 章 绪论 3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集中精力一 心一意地谋发展、促发展,强调维护群众的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切身利益。以 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体现了党执政能力的 提高。依法治国强调人民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将人民的意志提升为国家的 意志,目的就是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权利。把国家 的各项工作严格纳入法治的轨道,充分发挥法律在管理国家的社会事物中的规范 性作用,指引性作用和教育性作用,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 化。 关于“三个至上”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三者相辅相成, 是一个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理论层面说,“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 益之上”“宪法法律至上”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党的事业是宪法法律的 根本政治基础和保证,人民利益又是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宪法法律必须把党的事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根本政治基础,同 时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从具体操作层面说,“三个至上”是相互一致 的。党的事业至上要求司法工作尽量追求良好的政治效果,人民利益至上,要求 司法工作追求良好的社会效果,宪法法律至上,要求司法工作努力追求良好的法 律效果。其次,三者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标志。对于政法工作来讲,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其目的就是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目的是为了解决政法工作的宗 旨问题,就是执法司法为了谁的问题。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坚定不移地坚 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第三,三者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事业至上”反映的是政治要求, “人民利益至上”是实现政 法工作目标的社会要求, “宪法法律至上”是专业标准。 从本质与表象的相互关系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的本质属性就是 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分别体现了我国政法事业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因此说“三个至上”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本质的表现形式。 “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学说中国化的丰富 和创新,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为我国的政法工 作指明了方向。 1.2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自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之 后,关于“三个至上”的研究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 果。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关注的是“三个至上”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三者作 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对我国政法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或者是探讨三者作为一 个整体与法治文明的关系,或者只笼统的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法 律观中国化的关系等。对“三个至上”各自内涵的解读很少,能够综合中国历代 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来解读“三个至上”内涵的就更少。而“三个至上”是马克 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其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 (1)关于“三个至上”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对 于一些比较微观的概念需要进行微观的解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 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理论成果,其本身包含多层次的内容,而“三个至上”只是 其中的比较微观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宏观解读,并不能使人明白“三 个至上”的具体含义,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联系。因此,应该具 体解析“三个至上”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之间的联系。 (2)关于“三个至上”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目前,关于“三个至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类是横向 研究,只关注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而不能区别它们的差异。如 西北政法大学贾宇教授的“三个至上”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出版社 黄闽的浅谈“三个至上”的关系,这些文章都是只谈了三者之间的横向的、 共时性的关系。第二类就是只选取“三个至上”中的一个方面做历时性探讨,如 贵州大学田莉姝的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根强的江泽民法 治思想研究。有必要对“三个至上”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的全面解读,只 第 1 章 绪论 5 有这样才能明白历史与现状,从而理解其深层含义。 目前,国外对“三个至上”还没有比较正式的研究、探讨。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首先,本文在立题上有所突破。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研 究很少,并且不够深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理论成果, 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资本 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 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不仅具有新颖性, 同时也有很浓的时代气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文区分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及本质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 本质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就表现为“党的事业至 上” “人民利益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 。本文第一次提出“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因此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此外,本文的思路也有新颖之处。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从共识性到历时性, 全面地考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深刻内涵、价值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 律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与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中国当前国情相结合的 产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前三次中国化成 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前我国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本质要 求的反映和要求。因此,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不仅要历时 性的考察其渊源,更要共时性的分析其现实价值,搞清楚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最新理论成果,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问题,必然要采用历史的方 法。 然而,该理念的形成不是直线的,而是异常曲折的,影响进程的因素纷繁复 杂,不能仅停留在历史演进的层面,还需要运用逻辑研究的方法,揭示其形成的 深层次根源,同时对其形成的轨迹进行理论探究,最终升华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 统一体。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问题,是一个需要用多学 科知识共同研究的课题。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突破单一学科的盲点和缺陷、 开阔理论视野,还可以拓宽研究思路。因此,本文综合利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理念的形成轨迹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 比较研究方法。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及其中国化的四次历史进程, 即纵向研究历史演进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横向比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 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全面 的探讨问题。 此外,本文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这样论述起来更为直观、具体, 更有说服力。 1.4.2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三个至上” 提出的过程、内涵及意义进行概述,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点做以阐述。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的关系、解析“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阐述“三 个至上”之间的关系、综述“三个至上”的意义四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本质属性的深刻含义,揭示其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三部分:结论。综述“三个至上”的发展历程、内涵及其内部关系,强调 “三个至上”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从而印证坚持“三个至上”的重要性。 第 2 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7 第 2 章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1.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说是一个包括一切人类文明领域的思想宝库,其中近 半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都包含法律思想和学说,涉及很多基本的法律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和学说,即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法律思想体系,它同之前的法学学说有本质的区别,即用唯物史观、辩 证法和阶级斗争等学说来剖析和解释法律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法律的本质问 题。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法律观为基础,又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 主义法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共同发展而成的,包括 多种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内容丰富的庞大的体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法 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中处于核心、指 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灵魂所在。同样,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也有其精髓所 在: 一、法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作为一 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法,当时用来 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只能称为习惯。法是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之后产生的,其根本 原因是社会内部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结果。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也就必然产生了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法的产生同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有着直接的联系, 更深一步说,法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同样是个古老的问题,自从 法产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对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中 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法学家们曾对法的本质属性做过很多探究,并得出各种各样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结论。但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对法的本质的认识 都是脱离经济条件的,没有体现出甚至是抹杀了法的阶级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 法学诞生以后,才对法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员宣 言中,剖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这样阐述:“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 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 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1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其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法体现 出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统治 阶级的共同利益需求,而不是统治者各人的意志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 治者的“个人统治必须同时是一般的统治由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 志的表现,就是法律” 2。其次,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列宁 说:“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否则意志这 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而已。” 3 三、法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一切法的灵魂所在。马克思 主义认为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一定阶级的意志是由它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此可知,法 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既不是主观抽象的空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随心所欲, 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不能无视其所处 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关系的要求而随意立法。否则,制定出来的法也是 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甚至产生不可预料的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说,法的作用是 实现阶级统治:一是,法具有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关系的作用;二是,法 具有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的关系的作用; 同时,法还具有社会规范的作用。法具有社会性,即规范公共事务和社会职 能。这种作用不是直接解决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而是解决国家的各种公共事 务。当然,这些活动首先对统治阶级有利,但在客观上对全体社会成员也是有利 的。但从根本上说,国家执行这些职能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具体来说, 法的社会规范作用有以下几个:首先,法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促进科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8 页。 3列宁全集第 11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98 页。 第 2 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9 文化发展的作用。其次,法具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统治阶级为了实 现对生产和生活的有效统治,巩固、维护其统治低位,就必须执行具有公共意义 的社会公共职能。马克思评价剥削阶级国家时说:“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 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 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和各种特殊职能”。 4为了执行这些公共职能,必须制定 一系列法律规范,使全社会的人共同遵守。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 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 续下来” 5。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职能和行为都应该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 发点和归宿。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 应该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权力。 2.1.2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实质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精神实质与中 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并丰富发展出一套能够指导中国民主法治 建设、解决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能够为世界所共享的法学理 论。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 发展与演进的过程。20 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 革命先驱积极探索救国之道。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他们 看到了希望。之后他们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国 家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受到重创,同时社会矛盾愈 演愈烈,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弊端,包括法律制度的缺陷。李大钊针对资 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社会问题试图突破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体系。1914 年,他发表了 物质变动和道德变动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两篇文章,阐述对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2 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9 页。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法律观的认同感,标志他正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开始,也标志着马 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此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逐渐在中国大地上传 播并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精神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与建设的热情, 指导中国的法制建设,拉开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序幕。 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又进一步 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马克思 主义理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其中,对马克 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围绕国家学说展开的,毛泽东同志提出并实施 “民主建国” 6的思想;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 化的第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但是, 中国法制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 1957 年至“文革”结束,中国的法制建设事业几乎被中断,直到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着手抓制度建设,纠正过去 的错误,恢复法制建设。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总结,逐步形成了邓小平 法制思想。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 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巨大成就。他重视法制建设、民主建设,认为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明确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 7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简称十六字方针。这是既 符合我国实情,又符合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基本原理的行之有效的立法原则,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创新。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 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进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 “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的目标,将“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法制”到“法治”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 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紧紧围绕当时革命和建设 的社会现实,打破旧的法制,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新法制,对建国初期的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历史的局限性。邓小平等领导人在 6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219 页。 7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7 页。 8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8 页。 第 2 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1 亲身经历了文革时期法制残缺的教训后,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在进行改革开放事 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同 样重要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成为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社会的指导 思想。依法治国方略是江泽民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指 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利益需求提出的,使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 的进一步发展。 2.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 2.2.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 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上个世纪 90 年代现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法律思想也 在“全球化”浪潮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法治 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也产生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 经济各方面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民生问题复杂多样等等。因此,有人 质疑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进程能否继续?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马 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继续正 确、有效地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 前的重要课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屋建瓴提出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重大 理论创新。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 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的又一 次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它的提出标志着以胡 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依法治国,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二是执法为民,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 质要求。三是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四是服务大局,这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五是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2.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意义 2.2.2.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法律文 化遗产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是对法的产生和发 展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是科学的理论,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它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体现 了国家与法的阶级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 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执法为 民、公平正义,实质就是将人民群众的意志转化为具体行动。具体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执法目的是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是为大多数的人民,还是为极少数的统治 者?执法是为公共利益,还是为个别阶层、集团利益?这是决定是否走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的问题。二是如何执法,是权大于法还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严格依 照法律办事还是滥用司法权力?这决定了执法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法治是目 的和手段的统一。即只有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才能真正严格执法;只有严格执法, 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 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曾经犯过一些错误,走过 一些弯路,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缺乏经验,没有用马克思法律观来改造我们的思想,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造成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理和 理论。 第 2 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3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建设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科学的,具有包容性,也极 具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精神实质只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 践相结合,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只有回答和解决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中遇到 的困难和难题,才能不断地在中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当代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 化,以发展的马克思法律观指导发展的中国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符合中国现 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坚持平等、公平、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特征;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这一理念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桓的价值追求;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而是在吸收 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发展起来的。盲目照搬照抄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不仅不会促进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绝不能照搬照抄外国 的模式,不能搞“三权”分立。社会主义法治理体现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 神。意识形态应当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状态的变化,先进的理念应当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 充满活力。 2.2.2.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在指导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起点低、底子薄的 社会主义穷国的基础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的理 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那 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很难实现,政治文明建设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石。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六大要求都与法治具 有密切的联系,都依赖于法治的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 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离开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和谐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和法的关系 又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建国 早期,由于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各项建设困难重重,领导人对国际国内 形式判断失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党的政策、甚至是领导人的 讲话凌驾于法之上,中国的法治建设一度中断。在对历史教训认真总结的基础上,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9的宪法原则得以确立,这一原则契合人类社 会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 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的思想。依法执政本质上就是要求党的一切执政 活动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党要依法履行其统治和领导职能,又要依法处理 其与政府机关的关系。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依法执政”的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在处理党与法的关系上使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 化又深入了一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 的进一步深化。所谓法治理念,是指对法治这一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的理性认识,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观念和文化。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整个 社会的法治理念的培育,法治理念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牢固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符合法治建设的一般规律。 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 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 页。 第 2 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5 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自 1978 年 开始,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建设提出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明确提出一手抓民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的思想,标志 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富含法治精神的原则形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客观 要求,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法律观。党把“依法治国”这一法治精神贯彻到了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法律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一大发展;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法学观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标志着党对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