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艺术学专业论文)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宋代政治相对稳定、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发展、文化发达、科技先进,处于中 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因此其风俗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绘画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进入画家的视野与创作是势所必 然。宋代木版画涉及民俗者,不仅数目相当可观,展现的民俗内容也丰富多彩。 本文在爬梳大量文献资料和木版画图片资料的基础上,从木版画角度切入,论述 宋人祈祥迎福的本原哲学传统习俗、万神全尊的宗教自由习俗、祀门和灶的习俗、 饮茶习俗、“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的雕版印刷习俗、生活用具的新风尚,以及服 饰风俗、蚕桑生产习俗、住宅装饰习俗等等,发掘了不少在宋代民俗研究中鲜为 人注意的木版画资料;又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代木版画的价值。 从民俗着眼,是宋代木版画研究的重要角度:从木版画出发,亦不失为宋代社会 研究的重要路径。 本文采用“以俗说画,以画证俗”的研究方法,在传世木版画中看民俗,以 民俗眼光看木版画,力图把宋代民俗的研究具体化、形象化,力争达到历史学、 民俗学、美术学等学科研究视角的一个新的突破,并充分认识作为主流文化维护 秩序功能的辅助,非主流文化特别是民问木版画的功能是多元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木版画制作已面临着日渐式微、后继乏人、人逝艺绝的处 境;木版画与某些传统习俗在今天已渐行渐远且变昧变质。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抢救工作尽一份力,是我作此研究的又一目的。 主题词:宋代;木版画:民俗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o l i t i c a ls t a t u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l e ,u r b a ne c o n o m yw a s p r o s p e r o u s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w a sa d v a n c e d ,a n dt h e r e f o r e ,i t sc u s t o m sh a v e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 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s i n c ed r a w i n gi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s o c i a ll i f ew i t hm a n yc u s t o mi ni t ,i ti s i n e v i t a b l e t h a tt h ef o l kc u s t o m se n t e rt h ep a i n t e r sf i e l do fv i s i o na n dc r e a t i o n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w o o d e np r i n ta r en o to n l yi m p r e s s i v ei nq u a n t i t y , b u ta l s o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i nc o n t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u n d e do nm a s s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a n dw o o d e n g r a v i n gp i c t u r e m a t e r i a l ,f r o mt h ew o o d e np r na n g l e ,e l a b o r a t e ss o n gp e r s o nt op r a ya u s p i c i o u s , r e l i g i o u sb e l i e f ,n e wg a t e g o ds t y l e ,t e ad r i n k i n g ,t h ef a s h i o no fc u tb l o c k sf o rp r i n t i n g , n e wp r e v a i l i n gt h i n g so fl i f ea p p a r a t u s ,a sw e l la sd r e s sa n dp e r s o n a la d o r n m e n t , h o u s i n gd e c o r a t i o n ,s i l k w o r mr a i s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c u s t o ma n ds oo n a n di nw h i c hih a d e x c a v a t e dm a n yf l e s hw o o d e n p r i mm a t e r i a l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f o l kc u s t o mr e s e a r c h ; a l s of r o mt h ee t h n o l o g yv i e w p o i n ta n da n g l e ,r e c a r e f u l l ye x a m i n e st h ev a l u e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w o o d e np r 血f o c u s e sf r o mt h ef o l kc u s t o m ,i s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o o d e n p r i n tr e s e a r c hi m p o r t a n ta n g l e ;e m b a r k sf r o mt h ew o o de n g r a v i n gp i c t u r e ,a l s od o e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w a y w h i c hs t u d i e sf o r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n s e s “s a y st h ed r a w i n g sw i t hf o l l ( c o s t o ma n dp r o v et h ec o s t o m sw i t h d r a w i n g s ”a sac o n c r e a t ea n df i g u r a t i v em e t h o d o l o g y ;i tt y i e st oa c h i e v e n e wb r e a k - t h r o u g h si nf i e l d so ft h eh i s t o r y , f o l k l o r i s t i c ,a r ta n ds oo n ;a n dt or e a l i z et h a tt h e n o n m a i n s t r e a m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f o l kw o o d c u ta st h ea s s i s t a n c eo f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 c u l t u r e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 ,i t sf u n c t i o ni s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a so n er e s u l to f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i nr e c e n ty e a s ,t h ew o o d c u t p r i n t s ,a l o n gw i t hm a n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s t o m s ,i sd e c l i n i n ga n d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f o ri t sl a c ko f i i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s u c c e s s o r s a n dm ya n o t h e rl o n g c h e r i s h e dw i s hi st or e a p p e a ri t s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m a l s oa st od om yu t m o s tt or e s c u et h e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w o o d c u t ;f o l kc u s t o m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色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酌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器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 文作者) 釜名:么芏墨 2 00 7 年r 月,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型礁: 2 0 口7 年r 月,$ o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刖 罱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图书,在古代,就是图籍与书籍的合称。“左 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不仅 能增强书籍的艺术效果,而且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形象概念,加深人们对文字内 容的了解。书籍中精美的插图,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研究古代政治、 文化、民俗等的生动材料。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得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4 ) 近人严复也曾扼要地论述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 最宜究心。”o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其风俗对后世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朝重视文治,以偃武修文为国策,版刻书籍得到极大发展,从而使宋代成 为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宋代版刻书籍大都附有精美的插图,几 乎是无书不图,这些插图都是通过在木板上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绘画作品复制 品,所以是木版画,又称木刻画 宋代木版画的内容上至于人物、古迹、释氏、道流,下至于山林、江湖、桥 梁、坊陌,微至于羽毛、花木、果蔬、药名、器用之类,几乎是包罗万象,成为 自然和人文地理等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它不光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还记载 了各地的乡俗民风、山川地形,其价值无异于绘画中的方志,因此深得广大民众 喜爱。它不光具有美学价值( 年节的五彩缤纷的点缀) ,而且具有研究历史、政治、 风俗和民众生活心态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资料价值( 是民众看图识字式的大 众读物,是民众祈福禳灾的可靠救星,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便宜媒体,是认识宋代 人们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行为的一个参照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人 民的智慧结晶) 它还与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传,形象、具体且广泛地使民众得到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第2 4 5 页 。严几道与熊纯如书礼节钞 ( 三九) ,载学街 第1 3 期 1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了精神的补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木版画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创造而完善, 形成了广泛的题材和繁多的样式,有独幅供人们欣赏的图画,更有与不同用途和 人生礼仪相结合的物品,如贴在门上的门神、各种祭祀用的神像和纸马、书籍插 图、包装和扎糊用的花纸等。各种木版画不仅在诸多民俗活动中广泛运用,它的 精华亦被专业美术工作者所汲取并融为己有,还有一些木版画技术为国外所借鉴、 吸收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艺术。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外学者在研究宋代民俗时,往往使用两种最基本的材料: 一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宋词等文献记载,一是流传至 今的宋代遗存,如宋代寺庙道观墓室壁画、文物以及为数不多的宋代木版画( 时 称“纸画”) 如徐吉军、方建新等著的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宋德金、史金 波等著的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朱瑞熙、张邦炜等著的 辽宋西夏金社 会生活史,韩经太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徜徉两端,徐艺乙的身边的艺术, 廖奔的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林正秋的宋代生活风俗研究,张邦炜的婚 姻与社会( 宋代)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陶思炎等的中国都市民俗学 , 吴晟的瓦舍文化与宋元戏曲,张国庆、朴忠国的辽代契丹习俗史;黄杰的 宋词与民俗,程民生的宋代地域文化,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等, 还有王伯敏中国版画史、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周芜中国版画史 图录、王树村中国年画史、 中国美术大百科全书年画卷,以及张道一、 左汉中、吕胜中、徐艺乙等人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图形的搜集与研究,确实解决 了历史上的不少问题。遗憾的是,他们或从史料文献着手以史论史,或以木版图 片的收集、展示为主要内容,或着重于木版画的技法、风格、传承发展史等的研 究,都没有把目光投向宋代木版画与民俗相结合的具体研究。 在国外,自1 9 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俄、法、英、日、德等国家的私人及博物 馆虽较早地对中国的木版画( 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木版年画) 进行了关注,如1 9 3 3 年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开办“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展览杜伯秋在中国搜集的门 神、文官、财神、八仙、关帝、田祖、电母之类的民俗中的纸马,也有一些戏曲、 2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小说题材,还有一些木刻染色的小幅年画;日本人出版支那古版画图录、支 那版画史概观;“被誉为现代俄国汉学之父”的阿列克谢耶夫( 1 8 8 1 一1 9 5 1 ) 发 表从年画和护身符看中国符咒形象的若干主要类型、中国民间年画、中国 财神;法国人杜伯秋中国民间画像;波兰人夏白龙中国民间画像等等, 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国外的木版面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无法与 国内相提并论。 “画者,文之极也”( 邓椿画继) ,中国自宋代开始,文人画占据了绘画的 主流地位,绘画是文人抒发闲情逸志的手段,木版画则多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 是处于社会低层的匠人之事,但这正利于真切反映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 生产及愿望,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 史料记载中的宋人的许多民俗事项和物象,历经千年之后,早已变异或遗失, 没有大量有关图画的极其鲜明的直观描绘,今人难以想象也很难复制、创造出来。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陆机文赋)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 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 。在现存所见的宋代木版画中,我们发现它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地 方占有很大比重,民俗在木版画中得到了形象、可靠的印证,木版画实际上是进 行宋代民俗、历史、社会、宗教信仰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可贵的、不可缺少 的实物证明;宋代木版画形象直观地再现民俗,有力地补充了史料记载之不足, 为我们研究宋人的政风民情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宋代木版画在社会学、文化学、 美术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认同。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十世纪上半叶至十三世纪,我国版图上除存在有以中原 地区为主要统治范围的宋王朝( 9 6 0 - - - 1 2 7 9 ) ,东北、西北还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 辽( 9 1 6 1 1 2 5 ) 、党项族建立的夏( 1 0 3 8 - - 1 2 2 7 ) 、女真族建立的金( 1 1 1 5 1 2 3 4 ) 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不断吸收汉民族文化艺术,在文化方面,也作出了不少努 力,是我国兄弟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 分。因此,研究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不应囿于两宋王朝,辽、夏、金各少数民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族人们创作、绘制于9 6 0 一1 2 7 9 年问的木版画也应纳于研究的范围,充分体现出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包容性。 4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一、宋代木版画概述 木版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制,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或 直接在木板上创作再刷印在纸上而成的画作。因其以木板为材质,通过各种刻制 手段再转印拓制而成,故又俗称木刻。它是版画最常见、最基本的创作形式,中 国传统的版画,基本属于木刻版画系统。雕版印刷书籍中的插图,更是版画家族 中最古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 一) 木版画源流 综观世界古代史,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以竹、木、泥、石等天然材 料作为记录文图的载体,刀刻成为许多民族共同使用过的方法。从两河流域的楔 形文字、玛雅文化的大型石刻,到曾经盛行于印度和东南亚的贝叶文字,都是用 锐利的利器刻划而成。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雕镂刻划的应用方面历史也极为悠久, 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北侧将军岩下的花岗石岩画,到 商周时期在陶器、骨器、青铜器上雕刻花纹作图案装饰,更是屡见不鲜。 正如古代的印章与石刻是印刷术的源头一样,刻有图像的印章及砖刻、石刻 也可视为版画的源头。战国时期出现的印面只有图像而无文字的印章,即被称为 “肖形印”的,被专家认为“无疑是一种版画的雏形”。还有人从版画以刀雕刻于 版的特点出发,认为殷商的甲骨文可称为我国最古的版画。它们虽然不是木版画, 但是对雕刻木版画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印章的制作与木版画制作基 本相似,都是将文字、图案反刻后正印到纸上砖、石的阴线刻画,其凹像画的 拓片和木版画也十分接近,只是拓片采用正面雕刻、在纸上拓刷得到反面图案, 木版画是以反面镌刻,在版面刷墨印到纸上得到正面图案。当然,施刀子甲骨、 金、石和奏刀于木版,在目的和技艺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在以刀刻线,以线写意 这一基本形态上又是相通的。 5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正是刀刻技法的广泛运用,为木版画的产生提供了技艺方法上的深厚基础。 木刻画到底始于何年,已难稽考。但在唐时,用雕版印刷书籍还没盛行,北 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 典籍,皆为板本。”当今所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版画是唐咸通九年( 公元 8 6 8 年) 的金刚经扉页祗树给孤独园;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旧唐书文宗纪; 太和九年( 公元8 3 5 年) 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日历板”,明令禁止 民间刻版印刷日历。当时东川节度使冯宿上言称:“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 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明代学者胡应麟据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公元5 9 3 年) 的一道诏书“废像遗经,悉令雕版”,而在其少 室山房笔丛中说:“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o + 以上文献与实物证明:木版画最晚在公元9 世纪中期已出现,当毋庸置疑。 ( 二) 宋代木版画 宋初,木版画还主要用作宗教经卷书籍的插图,即绣像画。随着宋统治者偃 武修文国策和宽容的宗教政策,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雕版术大大发展并得到普及,木版画由佛经、佛 图渐次扩展到医典、历书等,量多质高;又渐及经、史、子、集,文选和画谱; 几乎是无书不图,无图不精。它们或以插图补充说明文字( 如列女传) ,或以 图画为主展示全书风格( 如梅花喜神谱) ,或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图解 指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人刻本,则由今所见医书佛典,时有图形,或以辨 物,或以起信,图史之体具矣。”函不光打破以往木版画题材单一的现象,且开始 了单幅木版画的印刷,还出现于民俗活动及工艺品中。它制作简便又省耗费( 木 。沈括梦溪笔谈卷1 8 技艺k o 转引自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6 2 页 。转引自王伯敏中国版画史) ,第1 2 页 。鲁迅( 北平笺谱) 序,广陵书社1 9 9 9 年版 6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版多印) ,“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o ,易于流传普及,是“大众的, 也就是俗的”艺术o 。官方、民间都兴雕版印刷,各种各样的民俗木版画也广 见于市场:“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 天行贴子”;“时节即印施佛像”。等。民间还刻当时的名士如司马光、苏轼等之 像来出售:苏东坡因有德于杭州和毗陵人民,当地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西司马光死后,“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四方皆遣购。画工有 致富者。”o 。对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还皆有一种渴望,即将艺术作品摆在家中 进行持久的欣赏。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有限的优秀作品之间的市场供求矛盾,就为 木版雕印画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它价钱不高,做工又较精细,因而倍受人们 欢迎。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获利的丰厚,使宋时的著名画家和印书作坊无不雇佣雕版 师,复印木版画,以求巨利。复制版画发展为一个兴旺的行业,木版画得到空前 规模的大发展。 ( 三) 宋代木版画的大发展 宋代的造纸业已非常成熟,纸品名目繁多,纸价也非常便宜,为木版画的大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宋代雕版印刷 术得到全面发展,大量图文并茂的书籍开始刻印,官私刻书机构遍布全国。木版 画印刷因此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新的发展。 o 鲁迅( 北平笺谱) 序) ,广陵书社1 9 年版 o 鲁迅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 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 东京梦华录 卷十十二月) o 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 o 宋史 卷三三八苏轼传 ,1 0 8 1 4 页 o ( 南宋) 张提云谷杂记温公得人心,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 7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 配刻有精美扉画、插图的佛教经卷 为加强统治力量,宋辽夏金各政权都扶植和保护佛教,大规模刻印佛经( 经 卷引首大都有佛像木版画) 、刊印神像,佛教木版画在现有宋代木版画遗存中占 很大比例,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宗教民俗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宋统治者自建国之初,就一直大规模刻印佛经,每部佛经还都有扉画或精美的 插图。从宋初的开宝藏( 囹1 ) 到崇宁藏、园觉藏、碛砂藏( 图 2 ) ( 开雕于南宋绍定四年即1 2 3 2 年,元代至治二年即1 3 2 2 年才刻竣) 的刻印, 规模都是极为庞大的,数量之多也远远超过前代。元丰八年( 1 0 8 6 年) ,由建州 东禅寺慧空和尚募缘所刻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首页也有绘刻极精的佛像; 南宋初刻本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全卷绘有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图各一幅, 佛国禅师图一幅,共有图5 4 幅,卷尾还题刻“临安府众安桥南街东开经书铺贾官 人宅印造”,是早期连环画形式图书的代表。其它如崇宁元年( 1 1 0 2 年) 所刻的 “陀罗尼经”、绍兴二年( 1 1 3 2 年) 创刻的“思园觉大藏”及淳熙二年( 1 1 7 5 年) 所刻的“资福大藏”中的木刻画都极精致。 图1 开宝藏 中的插图 s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宋时的辽、夏政权信 奉佛教,刻印佛经的规模 比宋朝还大,这些佛经也 大多配有精美的插图。 1 9 7 4 年山西应县佛宫寺 释迦木塔所出辽代木版 刷印的佛经、佛画中的 1 9 8 5 年3 月 1 0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平。学画有谱,自此本开始。 在村塾启蒙读物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版图书籍如养蒙图说 、三字经等。 宋代科技图书中的插图,以崇宁二年( 1 1 0 3 年) 刻印的营造法式中的附图 最为典型,这部建筑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工程图谱版画,其绘刻技 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医学书籍方面, 插图版画数量更多,嘉祜六年( 1 0 6 1 年) 成 的图经本草,有图有文,收药材图9 3 3 幅,有残刻本传世,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药典。 孙思邈灵芝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均有精湛的插图相 配。 与南宋对峙的金政权刻印书籍插图本 也为数不少,书轩陈氏刻印的铜人腧穴针 灸图经( 围、图解素问要旨论、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医学书籍尤 为突出。金地平阳为最著名的雕版印刷中心, “平阳徐家”刻印的义勇武安王位、增 福相公和“平阳姬家”刻印的隋朝窈窕呈 倾国之芳容( 俗称四美图) ,绘刻精细 优美,幅面宽大是前所未有,供装饰之用,遗憾 的是,版画原件于本世纪初被发现后即流失海 外。特别是增福相公( 图7 工图中相公戴东 坡巾,着锦袍坐在方凳之上,后立一童子,其后 有松树,画面上无字。这样的立图方式显然不像 是一幅插画,作品的内容则是取材于当时的传 说,因而更象是一件风俗画。1 9 7 3 年陕西文管 暂甜脊童一人失甘炙i 图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图7 增福相公)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会在 石台孝经石碑修整时,于碑身后面与中心石柱相连接处发现的金代彩印纸 制版画东方朔盗桃,据专家考证,此图近似“平水( 平阳) 系”风格,和 四 美图一样当为金代之木版画。 蒙古( 1 2 0 6 1 2 7 1 ) 的最早的木刻画是定宗四年( 1 2 4 9 年) 翻刻的重修政 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此书插图是利用金代遗留下来的最好的木刻画家们所刻 成的,作风与金针灸图经等不大相远。蒙古族攻下临安,继续刊印碛砂藏, 还于蒙古乃马真后元年( 1 2 4 2 年) 刻印孔氏祖庭广记,据家谱祖庭杂记增益 门类冠以图像,有图1 2 幅;又于大德二年( 1 2 9 8 年) 刻印 圆悟禅师语录,并 在卷端刻印圆悟和尚专心著书的图像。 3 民俗木版画 中国古代的人们,根据每年气候节序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的需要, 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至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节日又与商业 活动相结合,节日习俗更加隆重和丰富多样。特别是年节时人们无不张贴门神、 灶马、桃符等木版“纸画”以表达对福善、长寿、喜庆、富贵等的追求,因此需 求量极大。 民问大众最切实用的历书,在宋代的刊印本中,也加上了一些插图来说明。 “咸淳三年( 1 2 6 7 年) ,麻沙附刻历书,价仅五文,并有绣像”。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牌也是小型的木版画。 对当时的名臣如司马光、苏轼等,民间也刻其像来出售。如苏东坡因有德于 杭州和毗陵人民,当地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o 宋代,民间百姓对审美艺术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勾栏瓦肆林立,“说话”成为 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并日益繁荣。“说话”话本里不仅记述着故事,还配以大量 的插图。戏曲在宋代也很活跃,据历史故事、戏文、民间传说等创作的唱戏的场 。转引自王伯敏中国版画史4 7 4 8 页 o 宋史 卷三三八苏轼传k1 q 8 1 4 页。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擎位论文 面在绘画中屡屡“上演”而这些配附有插图的“说话”话本和戏曲文本,在宋代 雕版印刷术大发展的情况下,当然也是木版印刷品了 另外,在宋廷推行的以佛、儒、道和民间宗教为主导的多神崇拜之风的影响 下,民间尊神尤甚。而木版画,作为反映世俗生活的镜子,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民 众希冀众神护佑其宗族门姓承传延续、家眷亲属增寿延年、日常生活丰衣足食、 门第居位显赫高贵、家人牲畜平安无恙的义务,成为了民俗活动的载体,民 俗类木版画在宋代的兴盛繁荣是势所必然。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 武 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以及无名氏如梦录等书中都有大量记载。 在今山西应县辽代木塔出土的套色刷印的佛经、佛画和塔内“金甲天王”门 神的发现,以及宋史礼志卷二七记契丹贺正使为本国皇后成服后,亦有焚纸 马等事,可知辽代年节习俗中也少不了木版画。 下文将详细论述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此不赘述。 大量宗教、文学、科技、医药类书籍插图以及单幅民俗木版画的出现,意味 着早期木版画不再仅仅是宗教传播的一种工具,插图也不再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 了。泛称为“纸画儿”的宋代木版画作品,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和作坊的 兴起,已由宗教崇拜物转化为世俗商品并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千家万 户( 包括宫廷和达官府第) 点缀歌舞升平和时令节庆的世俗生活必备品,更在绘 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成为宋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代木版画与民俗的渊源 民俗是自有民生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相沿积久而形成的,它具有极强的 凝聚力和传承力,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之一。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 大夫都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苏轼曾说:“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 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又日: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人之寿天在元气,冒之长短在风俗。”o 南宋楼钥也同样认为:“国家元习,全在 风俗。风俗之本,全系纪纲。”。5 0 0 0 年来,尽管朝代更替,民风礼俗有消有长, 但从未有间断。宋时人们仍沿袭古老传统节俗,端午贴张天师像避邪,腊月二十 三送灶,年节放鞭炮、画桃符、挂门神、贴“纸画”( 即今之年画) 。在稳定国家 局势和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上,宋代民俗和木版画互生共存、 相辅相成。 ( 一) 民俗活动成为木版画的重要题材与内容 宋时人们崇儒重佛、道,民俗生活丰富多彩,它们往往触动画家心灵的波澜, 许多民俗活动因之成为了画家创作的动因和目的,也成为了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与内容。而与之相关的民俗物品如宗教供奉神像、年节具有辟邪驱灾功能的门神、 灶神、钟馗等,因需求量大、易于掌握木版画制作技术,能大批量刷印以及获利的 丰厚,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民俗木版画的创作。 宋时最为隆重的民俗节日就是元旦,“俗呼为新年”o 。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要 贴门神,挂桃符,即挂贴具有辟邪驱灾佑福功能的郁垒神荼、钟馗等门神画像。 最初是在薄桃木板“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 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回雕版印刷大普及后,就多用木版刷印的门神、 桃符,当时统称这类木版画为“纸画”或“纸画儿”。 钟馗是宋人最喜爱的神偶,贴钟馗像以驱鬼是宋代年节习俗中必不可少的项 目,所以钟馗画是宋代作坊行货中的“热门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载:熙宁 五年( 公元1 0 7 2 年) 宋神宗赵顼“令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印赐两府 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宋神宗 的问津使得钟馗印版图像更向民间散布流传。 。苏轼文集卷二五上神宗皇帝书 o 楼钥攻娩集) 卷二五,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o 梦巢录 卷1 。正月k o 岁时广记 卷5 元旦写桃版 o 沈括梦溪补笔谈 卷三杂志 ,2 3 8 页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焚化纸马是宋时民俗活动中敬奉释道及民间众神的一项重要内容。“纸马”, 俗称。甲马纸”,“刻版画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位前,名日纸马。”4 灶 马即灶君纸马。宋代印绘“纸马”十分盛行,清明节“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 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o 。宋代寺院禅堂为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佛教,每逢 祈祷或“盂兰盆会”之时,也印造般若心经与纸马、纸钱馈赠信众。宫廷画 院也刻印纸马佛像,施送众生;宋仁宗时“齐国献穆大长公主丧明之始,上亲画 龙树菩萨,命待诏传摹,镂板印施”叠。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亦有“王家纸马” 铺,正可印证宋代的这一民俗风尚。纸马是供人们祭祀灶神、山神土地、城隍道 路之神的,由于“祭毕即焚化”,民间需求量极大,故借助于雕版印刷术进行大批 量制作的情况最为壮观。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载,杭州有“印马”作坊。 宋人还重视庙会,北宋时汴京市上每逢中元节( 七月十五) ,庙会印卖 尊胜 目连经o ;十二月近岁节,印卖天行贴子o 年节食物的包装纸上有时也印有门神画像,目的可能也是驱邪避灾。如“七 夕”时,市上以油面糖蜜造“果食花样,奇巧百端,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 ( 甲) 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o 还有其它民俗节日大量需求木版画,如端午在家中挂的桃符、张天师像、五 色瘟纸,立春时的“春牛图”等等。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 像以卖”o ;立春时,在不搞鞭春仪式的广大农村,人们盛行在墙上粘贴春牛图, 以观四时节序国。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载:“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 日,家家买桃、柳、葵五色瘟纸 当门供养。” o 赵翼陔余丛考 卷3 0 纸马。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版 o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十“十二月”条,6 2 页 o 郭若虚图画见闻盅 卷三。纪艺中o o 超度亡人的一种。纸马尊胜,除障;目连即摩诃目健连,往地狱救生母之苦历代都有刻印,一直到 清末,尚流行于民间中国年画史 第7 3 页 o 宋代俗语称流行时疫为“天行,天行贴子) 可使教布。瘟疫”之神,见而去之如后来的瘟司圣众 纸马,或,j j l 衣袖缝着的。天花已过”之红布条,祈之可免疫中国年萄史 第7 4 页 o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4 9 页 o 陈元鬣岁时广记 卷二一引岁时杂记 o 陈元觏岁时广记 卷八引岁时杂记 印有五瘟使者) 等图像的纸马 1 5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汉族的各种习俗,还多为周边少数民族所接受,实际上已成为宋代各族人们 生活中共有的风俗。“四时节序,皆与中国侔矣。”o 当然,各种所需的风俗物品包 括民俗木版画便会随之而至。如传世的金代木版画珍品四美图,即为年节装饰 之用;收藏在前苏联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义勇武安王位和 增福相 公,是金代纸马神像的代表;这三幅木版画珍品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汉族人们的习 俗。 元灭南宋前就已承袭金代武装勇士门神。元朝供奉道教,所以又以道教神君 充门神,“间画汉钟离、唐吕洞宾为门额”o 。而元朝汉族地区则沿承宋代以来的 风俗,新年时合家饮“屠苏”、写桃符、绘门神等o 。 综上,宋代民俗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相关的民俗物品如神茶、郁垒之类的门神, 驱鬼辟邪的“钟馗”,祈福的财门钝驴、回头鹿马,以及驱瘟避疫的五色瘟纸、 天行贴子等,不仅给予人们巨大的精神安慰,使得人们的民俗生活丰富多彩,还 因其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场,使得木版画的题材与内容大量转向民俗活动。而刻印 民俗木版画本身因被人们视为祈福未来的载体,也成为了一种民俗活动并倍受欢 迎和繁荣发展,且广为后人沿袭,形成为后世“年画”的传统刻印工艺。这种木 刻版印工艺在现今的年画制作中仍能觅到它的一些影子。 ( - - ) 民俗活动促进木版画的繁荣发展 元旦为宋人最为重视的民俗节日,这天千家万户贴门神挂桃符,“岁旦则更 之”。王安石除日即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 日,总把新桃换i l l 符。”苏轼也曾写诗道“退闲拟学旧桃符”,著名的大文豪闲暇 之时也想学画桃符,可见宋时年节桃符木版画市场的巨大。民俗活动导致民俗木 版画( 时称“纸画”) 有着巨大的市场,并得到空前繁荣发展,如十二月被称为“桃 。李心传建毙以来朝野杂记 卷一九“建炎三年正月甲午。,商务印书馆固学基本丛书本 o 元熊梦祥析津志风俗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中国风俗通史 元代卷。3 9 6 页 1 6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符市”西湖老人繁胜录还载,临安的勾栏瓦市上宽阔处“有卖等身门神、金 漆桃符板、钟馗、财门”m 等的摊贩;“京都有四百十四行0 专有“纸画儿”行。 宋代民俗木版画的这种极度繁荣的情况在有关宋代民俗的书籍中有着大量的记 载: 东京梦华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 回头鹿马、天行贴子o ”冬至“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买扑土木粉捏小像儿 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o 十- 胃j - - 十四日称为“交年”,“至夜请僧道看 经,各酒果送( 灶) 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 之醉司命。”o 武林旧事:“都下( 即杭州) 自1 0 月以来,朝天门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 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腊 月交年市井迎傩,至除夕,以迎送六神于门。及贴天行贴儿、财门于楣,祀 先于礼等事,率多东都( 开封) 之遗风焉。”o 梦粱录:临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 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 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闯,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 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如梦录:“州桥之西,谓之果之行,纸画儿也在此行贩不绝慨马( 门 神) 铺遍布全城。”“年时,有天地神棚,家堂神圣,供养祖先、门神。十二月二 十三日,灶神奏天之期”o 宋时,文人和画家的地位大大提高,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爱 美思想又形成了爱画风尚,宫廷、商店、私人宅第,甚至寺观、官府都用绘画来 。西湖老人繁胜录 ,1 2 4 页 o 转引自王树村中国年茜史 第7 3 页,注3 5 :。霍佑四时宜忌 引云笈七签 谓:除夜,有行瘟使 者降于人问。以黄纸朱书天行已过四字贴大门上,吉埘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十。冬至”条,5 6 页 o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十。十二月”条6 1 页 o 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岁除) ,3 8 4 页 o 吴自教梦粱录 卷六。十二月”、。除夜。,1 8 1 页 o 无名氏如梦录 “节令礼仪纪”条,8 6 - 9 3 页 1 7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住论文 装饰一番,入东京如入图画世界,挂画、藏画可谓是国俗;宋代饮茶之风盛极一 时,人们又非常重视住宅装饰,品茶赏画、用字画装饰房间是宋人的最基本的生 活方式;大量茶馆、食馆为招徕客人,普通百姓为附庸风雅,也喜爱张贴名人字 画于房间。由于爱美爱画的人太多,画的需求量极大,尽管有众多的画家在创作 并出卖作品,一是数量毕竟有限,二是价格较高不能满足需求,市场的供不应求, 导致名人字画被大量雕印复制,于是便有大量的印板( 版) 画的出现。究其原因 仍是民俗活动促进了木版画的繁荣发展。 ( 三) 木版画形象记录民俗活动 木版画在宋以前,多是为宣传宗教,随刊印宗教经卷而附的扉画或插图。宋 代雕版印刷大发展,木版雕印的绘画涉及到民俗、经史子集、建筑、医药等各类 书籍插图的领域,几乎无书不图,无图不精。不仅消除了过去民俗传承时口头流 传的失真( 以讹传讹) 、文献记载的有欠生动形象、历史文物难觅或被收藏禁锢难 得一见的种种弊端,还丰富了民俗的传承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了宋代民俗的 面貌: 宋代“佛老之徒遍天下士大夫鲜不溺焉”o ,他们家里都设有禅堂,要行 奉祀,当然要供奉神像。为实现广大信徒请神来家、在家祭拜的愿望,就不得不 大量刊印单幅神像以满足人们供奉的需要。如1 9 5 4 年问世的日本藏弥勒佛像, 即是专供人欣赏膜拜的单幅木版画。推而广之,其它行业的人们为祭祀的方便, 也逐渐刊印行业神像,如义勇武安王位、蚕母图等。西夏干佑十五年( 1 1 8 4 年) ,仁宗作法事,“普施臣吏僧民彩画功德五万一千余帧”;桓宗天庆三年( 1 1 9 6 年) 。罗太后为仁宗三年周忌,在众多的散施物中,有“八塔成道像净取业障功德 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帧”。这作为“功德”的“彩画”、“八塔成道像”,都是单 张的木版佛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l 卷三与曹立之书二 ,商务印书馆四都丛书l 初编缩本 。参见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1 8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单幅神像的刊印,充分反映出宋时为方便信众和进行宗教传播,在宗教信仰 习俗上已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即改变了过去只有固定时间到固定场所才能朝佛拜 神的限制性。 宋时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出现的民俗物品也名称各异、用途具体、形式多样。 木版画则形象地记录下当时人们进行民俗活动时所用民俗物品的细微的差别: 造型上:有文武门神、钟馗、各种祈福避灾类图形等等。形制不一,造型各 异。如“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东京梦华录) ;“锦装、新历、诸般 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狁、虎头六神,天行贴儿、财门”。;“等身门神、 金漆桃符板”( 一出, 其它中秋词尽废回;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在当时无书不图、无 图不精的风气下,这些诗词作品上必定刊附有相关民俗内容的木版插图,随着人 们购买名人诗词作品的演唱、传播,民俗便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3 随人民的迂徙而扩散流播 金朝统一北方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和统治其它民族,有目的地组织女真人在 东北进行迁移,并将汉人大批迁入东北,同时,又将女真人大量迁入华北。 北宋灭亡,宗室赵构率朝臣、将领向南方迁移,逃入江南:为了生存,北方 人民也大批涌进南方,致使两浙、江西、江东、福建、成都府、渣川府等路人口 密集,耕地不足问题日趋尖锐,大量少地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售吊车叉车合同范本
- 小学Lesson 3教案及反思
- 社区小院出租合同范本
- 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维修汽车出租合同范本
- 物业维修粉刷合同范本
- 烘焙工厂采购合同范本
- 监控设施销售合同范本
- 社区人员培训合同范本
- 滚动灯箱采购合同范本
- 非自然人低压分布式光伏并网调度协议
- 助播劳务合同协议书
- n1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
- 青海城市介绍旅游宣传
- 2025年中级政工师考前通关必练题库
- 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其二-赏析-汉
- 数据魔方Fine BI考试FCBA考试题
-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原版)
- 《休闲农业项目策划与组织》课件-动物类体验活动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
- 《过渡金属配合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