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赛珍珠与萧红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近代中国政权混乱、军阀混战,人们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 活状态之中。当时有两位女性作家同时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了最能代表中国人民生存 状态的农民身上,她们捕捉到了加于下层民众和劳动者身上最细微的痛苦细节,都 醉心于乡土文学仓i j 作,深入体察故土民情,关注女性生存,她们就是来自美国的赛 珍珠和中国的萧红。然而,毕竟两位女性作家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 景,同样是揭示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生活,赛珍珠的作品充满了对所写情景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深深的哀怜之情,文章的基调往往是平淡的叙事色彩,透露 出淡淡的爱和淡淡的无奈般的同情。而萧红则是深入到国民心灵的骨髓,勾勒出他 们的精神与脉络。如果说赛珍珠对于农民的情感是“哀其不幸”,萧红则有些“怒 其不争”了。 本文意图从作家生平对创作的影响入手,进而通过比较赛珍珠笔下的农民形象 和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类同与差异之处,最后从情感状态、文化背景、信仰 等因素着手探讨差异产生的根源。第一部分:个人经历对萧红与赛珍珠的影响,萧 红的成长经历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深层的悲剧意识,与鲁迅先生的接触又使她的作品 向改造国民性的方向靠拢。而赛珍珠这位“两脚跨东西文化”的作家,既没有完全 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又与中国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她的作品没有类同 于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像物”,而是对中国农民有着深切的热爱与同 情。第二部分:赛珍珠与萧红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赛珍珠作品中的农民具有强烈 的生命力、对生命执着敬仰、对土地极其依赖、群体精神匮乏,只能依附于男人的 女性生存意义。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从三个方面归纳,即农民生死等齐的观念、人 不如物的生命价值和作品中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第三部分:分析了赛珍珠与萧红 的农民形象的类同与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两位女作家都指出了农民与土地的紧密 关系,指出了农民生命的坚强但精神的匮乏,作为女作家,两人也都注意到了女性 的生存状态。尽管如此,但是两人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状态和写 作目的的不同,相对而言,赛珍珠的作品更能体现对女性主义的超越。究其差异的 根源,就在与赛珍珠与萧红的文化背景和信仰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及二者作品隐含的 接受者的不同。 关键词:农民形象;萧红:悲剧意识;赛珍珠;人道主义同情;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m o d e mc h i n ai sar e 西m eq fc h a o sw a r l o r d i s m ,p e o p l ee s p e c i a l l yt h eb o t t o mo ft h e p l i g h to fw o r k i n gp e o p l ei na s t a t eo fl i f e ,l i v i n gi nat u r b u k n t ,l i f ec 锄n o tb ep r o t e c t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i s o r d e r l ye r a t h e nc h i n a ,t 、v of e m a l ew r i t e r sa tt h es 锄et i m e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o n c e m so f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c h i n e s ep e o p l eo nt h es t a t eo f s u r v i v a lo ff 栅e r s ,t h e i re y e sc a u 曲t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i n c o m eg r o u p st oi n c r e a s e p u b l i c 卸dw o r k e 体o nt h es m a i l e s td e t a i l so ft h es u f f e n n gt h e ya r ea uo b s e s s e dn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 d 印t hu n d e r s t a n dt h en a t i v el a n dp e o p i e ,c o n c e m e da b o u tf i e m a l es u r v i v a l , t h e yw o u l d 疔o m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锄dc h i n a sx i a oh o n g p e a r ls b u c k x i a oh 0 n gi nt h e “h u l a n 硒v e r “l if ea n dd e a t h ”锄do t h e rw o r k s ,i nt h ep e 缸ls b u c k s ”t i l eg 0 0 de a n h ”,”d r a 9 0 ns e e d i a i l do t h e rw o r k s ,t h et w ow d t e r sh a v et h et i m e t ow t et h es t a t eo fc h i n a sr u r a la r e a st os u r v i v e ,w r i t eo u to ft h e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 s n u m b n e s sa n di 印o r a n c eo fh u m a nn a t u r e ,b u ta l s ot ow r i t et h el i f eo ft h ep e a s a n t sa n d t h es t r o n gd e d i c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a f t e ra l l ,t l l et w ow o m e nw t e r sf r o md i f 艳r e n tc o u n t r i e s ,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c u h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 ,c h i n ai sa l s or e v e a l e da tt h eb o t t o mo f p e o p l e sl i v e s , p e a r ls b u c k sw o r ko nt h eb o o k 如l lo fs c 朗e so f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啪e n ta n ds o c i a l e n v i r o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ad e 印f e e lc o m p a s s i o nf o r ,m ek e y n o t eo f t h ea n i c l ei so r e n b l a n dn 扰鲥v ec o l o r s ,r e v e a l j n gh i n to fl o v e 锄ds y t n p a t h y 蕊t h eh e l p l e s s n e s s b u tx i a o h o n gi sd e 印i n t ot h es o u lo f t h en a t i o n a lm 蝴w ,o u t l i n e st h e i rs p i r i t 卸dc o n t e x t , s h o w i n gt h ew o r l ds o m eo ft h ep e o p l ed e e ps t a t e i fp e a r ls b u c k sf e e l i n g sf o rf 缸m e r s i s ”m o u m i n gt h e i rm i s f 0 n u n e ,”x i a oh o n g w a ss o m e ”t h ea n g e ro fi n d i s p u t a b l e ” m yi n t e n t i o n 劬mt h ew t e r sl i f es l a r t i n gw i t ht h ei m p a c to nt h ec r e a t i o n ,b yp e a r ls b u c kt ow r i t ea b o u tf 翻【n r si m a g ea 1 1 dt h ei m a g eo fx i a 0h o n gt ow r i t ea b o u t 细髓e r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s i m i l a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i f 佗r e n c e s ,i n 狮a t t e m p te m o t i o n a ls t a t e , c u l t u r a lb a c k 口d u n d s ,b e l i e f s ,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b e g i nt oe x p l o r ed i f - f e r e n c e st h er o o t p a n i :p e r s 0 n a le x p e r i e i l c eo nt h ei m p a c to fx i a oh o n ga n dp e a r ls b u c k ,t h eg r o 州h e x p 耐e n c eo fx i a 0h o n gt oh e rw o r kh 勰b r o u 曲td e 印s e n s eo f t h et r a g e d y ,a n dt h e c o n t a c tm r l u :k u n sw o r l ( sa l s oe n a b l eh e rt ot h et i 锄s 董b n n a t i o no f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t om o v ec l o s e r a sf o rp e a 订s b u c k t h e ”e a s ta n dw e s tf e e ta c r o s s ,” t h ew t e r ,n e i 也e rc o m p l e t e l y1 0 y 乱t ot h ew e s t e mc u l t u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t h ec h i n e s e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p e o p l em a i n t a i n e dac e 九a i nd i s t a n c e ,i ti sn o te n t i r e bh e rw o r k ss i m i l a rt ot h ew e s t e m s o c i e t yf 研c h i n at h e ”c o l i e c t i v ei m a g i n a t i o n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 ”,b u ta l s oo nc h i n a s f a 咖e r sl o v e 狮ds ) ,l n p a t h y p a ni i :p e a r ls b u c ka 1 1 dx i a oh o n gt ow t ea b o u tc h i n a p e a s a i l t s ,f 锄1 e r si nt h ep e a r ls b u c kw o r k sw i t has 昀n gv i t a l i t ya n dl i f ep e r s i s t e n t a d m i r a t i o n ,r e l i e sh e a v i l yo nt h el a n d ,l a c ko fs p i r i t 伊o u p s ,t h ew o m e n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t h es u n ,i v a s t a t u x i a oh o n g sw o r k sf b mt h ei m a g eq ff 椰心r si m ot h r e ea r e a s , n a m e i y ,f a m e r s 卸do t h e rl l o m o g e n e o u sc o n c e p t so fn f ea n dd e a t h ,a sp e 叩l eo ft h e v a l u ed f1 i f e 柚dw o r ki nt h es t a t eo fs u r v i v a lo fm r a lw o m e n p a r ti i l :p e a r ls b u c ka n d x i a oh o n gs i m i l a ri m a g eo 九h ef i 姗e r sa n dt h e i rd i f - f e r e n c e sw i t ht h es o u r c e c o m p 撕n g t h et 、v ow o m 锄w r i t e 喁c 锄d r a wal i n eo ft h e 坩o ,b o t hf 姗e r sa i l dp o i n t e d0 u tt h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l 卸dt h a tt h ef k m e r sb u tt h es t r o n gs p i 订t u a ll i f eo f d 印n v a t i o n ,a l saw r i t e r ,t h et 、v oa l s ow o m e nh a v et a k e nn o t eo ft h es t a t eo fs u r v i v a l d e s p i t et h i s ,b u tt h e ys t i i lh a v eal o to fd i f 绝r e n c e s ,a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t h et w oe m o t i o n a l s t a t ea n dt h ep u 叩o s eo fw t i n gd i f 传r e n t ,r e i a t i v e l ys p e a l ( i n 岛t h ep e a r s b u c kw o r k s b e t t e rr e a l i z et h ef 爸m i n i s tb e y o n d s t u d yt h ec a u s e so f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t h ep e a r ls b u c ka n dx i a oh o n gi nt h ec u l t i i r a lb a c k 野o u n da i l db e l i e ft l l e r ei sah u g ed i f f e r e n c e b e 似e e nt h em ow o r k sa n dt h cd i f f e r e n ti m p l i e dr e c i p i e n t k e yw o r d s : f 姗e r si m a g e ;x i a oh o n g ; t r a g e d ya w 珊豁; p e a r is b u c k ; h u m 觚i t 撕锄s y n l p a t h y i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7 绷届 1 日期:少谚年争月,9 日 v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7 缪侈层 日期:加捭月汐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诠塞握童后进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膨鳓 日期:渊年够勇lj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己i 吉 丁1日 萧红( 1 9 1 1 1 9 4 2 ) 是2 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短短 的十年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余万字的艺术瑰品,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 堪称传世杰作。她执着关注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悲居l j ,揭示出农民作为自然 之子所表现出的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在和自然的紧 张关系和贫困压力下人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起,萧红就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华民族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投向那个多 难年代人们悲惨落后、麻木愚昧的人生。她以清醒的生命意识、深切的人文关怀精 神,观照并审视当时人们的生存形态与生命本相,展示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生存场 景。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美国作家赛珍珠和中国作家萧红在2 0 世纪3 0 年代前后, 不约而同地将笔触伸向了中国普通的农民。1 9 2 9 年,赛珍珠在南京仅用了三个月时 间,完成了她的成名作大地( g o o de a r t h ,并于1 9 3 1 年在美国出版。后她又 陆续完成了儿子们( s o n s ) 、分家( t h eh o u s ed i v i d e d ) 的写作,这两部小 说分别于1 9 3 2 年和1 9 3 5 年在美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合称大地三部曲,于1 9 3 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的作品充满了对所写情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 深深的哀怜之情,文章的基调往往是平淡的叙事色彩,透露出淡淡的爱和淡淡的无 奈般的同情。 两位女作家的代表作均完成于三十年代,均以对中国受压迫、受摧残的普通农 民的卓越描写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但由于两位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体验和 创作个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反映在她们创造的中国农民形象上,也表现出相 当不同的面影,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农民,中国社会的不同理解。 随着赛珍珠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赛珍 珠这位跨文化的异国作家及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被她的那种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方 法以及她神奇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所折服。当代对待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包 括对作品本身的评论鉴赏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思想的审视,涉及到写作动机、 写作倾向、写作风格,以及作品题材、结构、人物描写等等各个方面。相对过去而 言,政治倾向明显削弱,大多能以较公正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又颇有争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学术界的 遭遇和她的人生一样经历诸多波折。新时期萧红研究正在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越来越向事实的本质逼近。研究一位作家,就是要力图全方位地接近她,研究者不 仅要细致地挖掘作品本身,也要深入理解她的人生,捕捉她的心灵。就目前研究现 状来看,学术界对萧红创作的研究多是从作家生平经历与作品之间的一些联系出 发,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目前国内对于赛珍珠和萧红的比较研究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有目光 投向了两位作家的女性身份以及作品中写出的女性形象,例如杨钧的赛珍珠与萧 红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比较论,从作家的女性身份出发,比较了赛珍珠大地 的阿兰和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盼一众女性形象,赛珍珠的“焦点透视” 和萧红的“泼墨写意法 的比较,并寻找差异背后的根源。目前研究界关于赛珍 珠笔下的农民形象评议颇多,对萧红写出的沉默的国民灵魂的研究也不少,但把两 人笔下的农民形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未查到相关论文,只有少部分研究者 在论文中略略提及,如赵梅的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美国研究1 9 9 3 年第1 期) 中在论述中国农民形象时,提及了赛珍珠与萧红、鲁迅的比较。本文着意于对 两人的农民形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寻找两人的类同与差异之处,探究背后的根源。 ;z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萧红与赛珍珠的生活体验对劬作的影响 在中国农民形象的过程中,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近4 0 年的感受与经历对于她的 中国形象的创造是有现实作用的尤其是她把跟随丈夫在安徽宿县地区生活 过的5 年时间,把在“最富裕和最贫困自从群里过活的”乡镇生活都编进了她的小 说里。 1 1 异国修辞与国人视角 如果说美国是赛珍珠的祖国,她生于斯,并且具有美国血统,那么中国贝| j 是她 的第二祖国,赋予其“精神和心思 。尚在襁褓中鲍赛珍珠便漂洋过海地被带到中 国,在黄土地上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绝大部分青春岁月乃至成年时期,历时3 0 多 年。 赛珍珠从小就和中国孩子一样,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式的教育,跟着一位姓孔 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 等启蒙知识,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和中国孩子一 块儿玩耍。母亲则教授她英文、音乐、美术和宗教方面的知识。童年的赛珍珠印象 最深的是奶妈给她讲的各种民间传说和厨师所讲的“三国”、“水浒”故事。这些 口头文学,对于她以后的文学仓l j 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5 岁那年,她进了上海的一 家寄宿学校,并在此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以至于到后来,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与 中国人没什么两样。 赛珍珠无法选择,她不知不觉地在中国长大,融进了这个方 方面面都与美国别若天壤的社会。她习惯了和中国人吃同样的食物,听阿样的神怪 故事,按相同的方式待人接物。然而,即使那些对她友善的中国人也只是把她当作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去看待。中国是真实地置身其中的世界,却不是温暖的家。 在“父母的小而干净的长老会白人盼世界里,母亲经年累月地向她灌输美国 那些广为传颂的传说和英雄、伟人的故事,并且告诉她,美国才是地地道道的鱼米 之乡,一个平等博爱的国度。赛珍珠知道,自己本应属于美国,然而却并不置身其 中。美国之于她,是一个充满了幻景和想像的梦境。1 9 1 0 1 9 1 4 年,赛珍珠回美 国接受高等教育。初入伦道夫一梅肯学院,学生们把她当作一个颇具异国风味的外 人看待,她穿着中国亚麻布做的裙子和高领长袖的中式衬衣,还留有一条低低挽在 。赛珍珠:新爱国主义,论语1 9 3 3 年第2 7 期,第1 5 1 一1 5 5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背后的辫子,显得那么不合时尚而又格格不入。尤其令她惊异的是同胞们对中国的 淡漠,“我的大学同学从未向我问起过中国的情况,那里的人民吃什么,他们如何 生活,以及中国是否像我们的国家一样。”赛珍珠后来说:“上大学时我没有家, 所以我没有成为美国的一部分。”1 9 3 4 年赛珍珠回国定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她在美国的言行举止不像一个居民,倒有些人类学家的味道。她处处留心美国人独 特甚至怪异的风俗习惯,并且谨慎地与同胞保持距离。她能从美国人身上闻到一股 刺鼻而陌生的兽腥味,也清楚地意识到母亲那些充满感情的说法不过是动听的民间 传说。先进入赛珍珠视野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时指导着她对美国的感受和认知。 1 9 2 5 年,赛珍珠回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她主修的是英 文系,论文却是中国与西洋。看得出,此时赛珍珠的中国情结已经是根深蒂固 的了,是中国文化的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滋养了赛珍珠的精神世界,使她与中国、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她将向西方人解释”中国的性质与存在状 况”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如她自己所说:”中国人的生活这么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 真的,他们的生活将永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年代里,她立志要把中国 人写得与以往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完全不同,她曾言:“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 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 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倘若我能够做到的话。”圆在这样的主观意向的驱使 之下,她写出了以大地( t h eg o o de a r t h ,1 9 3 1 ) 、儿子们( s o n s ,1 9 3 2 和 分家( ah o u s ed i v i d e d ,1 9 3 5 ) 三部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小说作品。她还将 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翻成英文,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 赛珍珠的仓i j 作活动始于上世纪2 0 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滋养了她的 精神气质,中国生活经历丰富了她的文学府库。她是中国人生活的观察者、描写者 和阐述者,是一位对现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视角的见证人。小说家应当使 用他们最熟悉的素材,这是赛珍珠的艺术主张。她通过一系列以中国传统小说写作 技法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很好地实践了这一主张。读赛珍珠英文原作的感觉,就像 是看一个中国人在用英文描写一个个的中国故事。正如她本人所言“,在描写中国 人的时候,纯用中文来织成,那在我的脑海中形成的故事,我不得不再把它们逐句 译成英文。 赛珍珠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中国人的视角去写作。赛珍珠在中国生 活了3 0 多年,接触过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她所关注的首要对象是农民,这固 。转引自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0 2 、2 7 l 、4 7 0 页 。姚雪佩:勃克夫人自传略,载现代1 9 3 3 年4 卷5 期,转引自当代外国文学1 9 9 6 年3 期,第8 8 8 9 页 圆赛珍珠: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世界文学1 9 3 5 年第l 期,第6 印一6 6 4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然是受到她的丈夫、美国农业专家约翰洛辛巴克的影响,同时这也不能不说明赛 珍珠切入中国人生活的角度是独特的、准确的、深刻的。 因为尽管在2 0 世纪3 0 年代,中国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 伐等一系列事件,中国开始走向摆脱封闭的农业文明之路,但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仍然是农民。赛珍珠紧紧抓住农民,通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永恒关系来表现时势的 变化和命运的兴衰。过去,中国的古代文学一直给人展示那些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 以至于人们只看至i j 了中国文明中的士人文化和儒士雅兴。在现代,尽管有许多作家 关注农民的命运,特别是鲁迅对农民的描写深入骨髓。而赛珍珠则以一种朴素的、 笨拙的、甚至是愚昧的农民文化来界定中国的传统,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渗 透着泪水的人们,祖祖辈辈生于土地、长于土地,与土地相伴而终。他们的土气、 愚笨恰恰是中国人另一种高尚情怀的表现。他们“乃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紧贴着 泥土,紧贴着生与死,紧贴着乐与悲。在他们中间,我看到的是真而又真的人。 然而,赛珍珠的特殊性在于她是一个“两脚跨东西文化”的作家。她始终不能 对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价值标准忠贞不渝,所以便不能为所参与的任何一种文化群 体所完全接受。正如她在中美两国都没有“家”一样,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她都 是一个异端。2 0 世纪3 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赛珍珠争议较多的仍然是她是否真实 地反映了中国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形象。鲁迅那句“中国的事情,总 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因为她( 指赛珍珠) 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 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的评论影响了几代人;尽管赵 家璧等人对赛珍珠的分析采取折中的态度,认为她“已抓射了中国人一部分的灵魂” 印,但是否定之声成为3 0 年代盼最强音,也因此成为影响赛珍珠研究的挥之不去的 影子。 1 2 成长的裂痕 萧红的作品既批判封建主义传统、又对农民的苦难寄以深厚的同情,其中还夹 杂着故园已逝、青春不在的怀旧情绪。其笔调是哀婉的,同情、宽容、伤感是其主 要特色,作品被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伤情调。 。鲁迅:“致姚克”及“致增田涉”书信,参见鲁迅全集第1 2 卷与第1 3 卷( 书信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2 7 2 2 7 3 、6 6 9 页 。赵家璧:勃克夫人与黄龙,现代1 9 3 3 年第3 期,第6 3 9 6 4 9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2 1 悲苦人生与悲剧意识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在重男轻女封建意识浓厚的呼兰县城中,萧红这个小生 命的来到,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亲人的欢迎。第一个不欢迎她到来的是她的父亲。 其父张廷举是呼兰县的知名乡绅,曾担任呼兰县的教育局长,应该说他是一个 具备了进步思想的新式文人,但为人却冷酷无情。及至母亲去世,父亲续娶之后, 对小萧红更是冷眼相对,这在她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有过详细的描述: 9 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变了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 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身边经过,我就象自己 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抖视着你,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眼角,而后往下 流着 第二个不欢迎这个小生命至i j 来的是她的亲生母亲姜玉兰。其母略通文字,但重 男轻女的思想甚至较自己的丈夫更为严重。作为母亲,她不仅没能给予自己的子女 一位母亲应该具备的疼爱,反而让这个小生命太早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冷漠;第三 是母亲去世后继母的到来更给童年的萧红带来了无尽的伤害。童年这些不愉快的经 历给萧红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在萧红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创作中都有 体现。 寂寞的童年,亲情的缺失,形成了她敏感、孤独和叛逆的性格,向往自由却又 渴望安定,这些东西导致了萧红一生对于“温暖”和“爱”的渴望要比其他人强烈 的多。正像她后来在回忆中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 憬和追求。” 2 0 年来,我也曾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 也不是,沉甸句老压在身上,因为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 早的死和寂奥的死。为追求真理而栖牲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 民族叶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地时候却忽然死 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 不是单纯的悲痛或可惜所可形容的。 。萧红:水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第1 8 7 页 国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0 4 4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曾对于生活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 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 变为恺饱不能振作,而又因此赶到苦闷焦操的人,当然会倍加寂宾;这样精神 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为一切都无从“补救”的 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恶衷恐怕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人生的悲苦飘零形成了她的寂寞心理,也造成了她深深的生命悲剧感,但这也 恰恰成就了萧红。因为这个坚强的女性没有一味地咏叹个人的悲哀,而是以一种更 为深广的悲悯情怀去拥抱现实人生、观照民生疾苦,由此形成了她小说创作中的强 烈的悲剧意识。 1 2 2 战斗精神与悲剧美学理念 鲁迅说过,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自从 有文明以来,一直排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 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对于这一点,作为女性的萧红更有切身痛苦的经历,她几乎一直生活在以男权 文化为中心社会的阴影之下,但这些却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她战斗的力量,并且认为 这种战斗是必要且必须的,那就是把女性遭遇的种种苦难,社会的种种不公用文学 的形式表达出来,她在女子装饰的心理中,强烈地谴责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 制和伤害,她尖锐地指出,在文明社会,男子处处站在优越地位,社会上的一切法 律权力都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在萧红的作品中,明显带有 这种反压制的抗争性。如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节对娘娘庙的描写,老爷庙 里的老爷都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而娘娘却是低眉顺眼,一副温顺的样子, 至于塑像的为什么把女子塑的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 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 得怕老爷打昵,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在这看似调侃的语言中,实际上是作家的深 深地愤慨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栽害。但这些给了萧红的生命悲剧感的同时,反而 激发了她“韧性 的战斗精神。 萧红战斗精神的体现,首先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 文学理想的秉承。鲁迅在 1 9 3 3 年回顾他早年的创作,“我怎么做起小说”时说: 。茅盾: 序,萧红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第4 页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选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3 8 页 7 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 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由此文学观念出发,鲁迅深刻并成功地揭示了激烈动荡社会中普通民众,尤其 是农民的种种沉重苦难:物质极度困乏,精神上的被奴役、驯服使他们遭受巨大的 创伤而不自知。通过对普通劳动人民辛苦而麻木的生存状态,以及愚弱的“国民灵 魂”的现实描写,鲁迅先生传达出的是沉重的批判意识和忧患精神。 在萧红的作品中也有着类似的人物,如后花园中的磨信冯二成子: 他三十岁了,尚未结过婚,可是他的头发白了许多,牙齿脱落了好几个, 看起来像是个青年的老头。阴天下雨,他不晓得;春夏秋冬,在他都是一样。 和他回院住些什么人,他不去留心 自然而然地从故乡那块土地、那个小城的取材倾向,以及从自我人生经历中形 成的生命悲剧意识,使得萧红的小说集“乡土文学 和“问题小说 的历史意蕴于 一身。对于她来说,“情感熟悉 的题材,莫过于发生在故乡的那块土地一切,于 是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故乡那块土地,却痛苦地发现“中国人的灵魂在全世界中说 起来,就是病态的灵魂”。她自觉地接过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大旗,以女性 作者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展现发生在呼兰河边、生死场上的一幕幕生命悲剧。 其次,萧红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之外,还秉承了他的悲剧美学 理念。鲁迅先生在几乎无事的悲居l j 中写到:“人们关于英雄的特另i j 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或简直近乎没有事的悲剧却多。唯其多而平凡,就更带有普遍 性的意义。普通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死亡价值,一直是鲁迅关注的中心阎题之一。 呐喊、仿徨两部小说集中大多贯穿着生与死的命题,既写到了中国人愚昧的 “生 ,也写出了人们毫无价值的“死”,由生副死的生命悲居i j 也不过是别人口中的 谈资而己,如阿q 、孔乙己等很多无辜者、愚弱者的死。鲁迅正是从对无事的悲剧 的书写中,看出被漠视、被践踏的生命悲剧萧红是鲁迅悲剧艺术最好的学习者和 继承者,从揭示现实的残酷性到批判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禁锢、栽害造成的生命悲剧,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第8 2 页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且介卒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2 年,第1 2 5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她的创作有了关注生命的厚重。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体验,观照她所熟 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表现出普遍的生命悲剧,从而使她的小说创 作获得了一种浓烈而深沉的生命悲居0 意蕴。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赛珍珠与萧红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 2 1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 2 1 1 对生命的执着和敬仰 赛在她的作品特别是大地中通过主人公王龙和阿兰的生活状况的描述,充 分展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力、生命重心观。“生命力是从每一个活物中反映出来, 使世界在千姿万态中生机勃勃、灿灿生辉! ”生命力蕴含在这种使人看了之后产生 肤浅的消极情绪中,但在透过心灵的审视之后,就会深切地感悟至哇这种强烈的生命 力,并受之鼓舞。王龙和阿兰作为大地中的男女主角,其生活状况无论是显性 的还是隐性的都是非常困苦不堪,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到达为人的一种 边缘状态。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是与命运作积极的抗争,显 示了他们的顽强的生命力量。 在大地中,当全家人都因饥饿而处于极度困窘之中时,王龙的那个瘦弱的 女儿则以其生命的坚韧性赢得了父亲的感情:“当她想使劲用她那没牙的嘴虚弱地 露出一丝微笑时,王龙突然掉下泪来。 在大地中王龙那种为了生存所作的种 种努力,特别是阿兰,为了生存不惜亲手扼死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件事看起来是无 理性、无人性的残酷行为,但从深层的理性层面来看,这些事件却是她想要在当时 环境下生存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追求生存过程中,阿兰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天灾人 祸都没有使她倒下,没有使她放弃生存的希望。阿兰是个沉默的,女人。这种沉默显 示的分量赛珍珠感觉到了,也让她震惊。阿兰总是沉默着,她默默下地干活,汗水 将她的脸弄得湿湿的,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她默默地在灶间烧饭、操持家务,到她 第一次生产时,她也是默默从地里走回去,先给家人煮好饭,才至i j 床上去生产,就 是极度的痛苦也没让她大喊大叫,她只是在床上发出“好象跑了长路的野兽的喘 息”。母兽的喘息是痛苦的,而对于痛苦的忍耐则孕藏着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这 种力量比野兽的嚎叫更令人恐惧,也更令人敬畏。 即使王龙和阿兰本身也做出了某些的丑陋的行为,如参与抢劫富豪,这些行为 在正常的文明的人类社会是遭人唾弃的,但在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特殊政治社会时代 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是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身体的躯 壳从地球上消失。他们努力劳作,凭借着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忍受着一个又一个接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并为此经历了身心的煎熬,最终得以生存。正如谢选俊曾说过 “我们的生命力,来自于某种伟大而普遍的反压抑力量。它受惠于阴沉冷漠的普遍 压抑和永远沉沦的女暴君”。王龙与阿兰的生命力正是在与一个又一个盼天灾人祸 的抗争中显示出来的。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言“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 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至! 统一:环 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 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因为在否定中能保持住自己,才足以见出威力。”圆 正是在一个个磨难之中,在很多令人心悬担忧的矛盾冲突之中,显示了主人公 对土地、生命的无比执着的信念。此中透露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领略到 一种深深的崇高感。在赛的作品中,我们充分地领略到了那种对生命的强烈的珍惜 感,那种对外界恶劣环境的抗争欲。当然在赛的作品中那种生命力的展示是穿越表 层的丑所造成的消极情绪的影响,通过心灵的审视去挖掘,瞬间领悟出这种生命力 的美。总之,赛氏描写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无论其外在的物质生活多么的匾乏,其精 神状态多么的肤浅,但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执著,体现了他们在巨大的 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下的那种顽强巨大的生命力。 2 1 2 群体精神的匮乏 扼杀婴儿、贱卖幼女是逃亡中的农民最原始、最无奈的行为,也是当时个体的 真正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外现,“因为人的思想和能力有待于情景和动作显示出来 的 。 所以在那样的干疮百孔的苍凉时代中,在那样的悲剧性的情境下,必然形成 人物的特殊的生存状态。在赛的作品中,相对于可视的外显的物质环境而言,个体 的心灵是可感的隐性的凄惨,可以说是一种干疮百孔的心灵,他们有着坠入地狱式 的情感。 ( 1 ) 人性的愚昧。就像同胞中孟说的那样,人们像绵羊一样无知。这首先 表现在当时的动乱无序的大时代背景下,在那种悲剧性情境的笼罩下,人们缺少教 育,没有文化。贫困、肮脏,已经成了他们如影相随的东西,他们丝毫不觉得难堪, 像是家常便饭,他们根本无暇顾及生活质量,更不用说精神上的追求了,只求得能 够苟且偷生。同胞中小王对自己阶层的一个评价,“我知道农村人是不可改变的, 除非你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把他们抓住带走。他们喜欢脸上脏兮兮的,他们不想洗澡, 泥灰是他们的外套”,这深刻地展现了农民对生活的一种令人反感却又辛酸的心态。 。谢选骏:荒漠甘泉山东立艺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0 5 页 。 德) 黑格尔:t 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第2 2 7 2 2 8 页 西( 德)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