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城市化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 农业转移,部分农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中国的城市化 进程历尽曲折,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走入正轨,进入较快发展阶段。2008 年中国的城市化 率已经达到 44.9,但较之发达国家,仍显落后,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仍显单薄。进一 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 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据统计,截止 2008 年底,中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 22542 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4041 万人,成为城市市民的后备人口。 与此同时,我国尚存在着制约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诸多因素。由于我国当前 现行某些体制性阻碍,大批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其中较 为严重的有工资的拖欠、工作强度超强、就业渠道以及范围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农 民工对城市难有归属感,虽然身在城市却感到城市离他们非常遥远,是城市中的“二等 公民” 。这样的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属于非完全城市化人口。这种状况不改变, 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就无法加快,宏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就无法实现。 因此,本文以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经济学 理论, 以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为主要数据, 采用表格、 曲线图等综合分析方法, 对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采用了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 本文以引言开篇,对本文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的背景环境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城市 化、就业等理论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其中既包括国外的经典理论,也包括国内前沿的 研究成果。阐明此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章 的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释了“城市化” “农民工”在本文中的概念界 定,其次就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与农民工就业这两方面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做好了理论铺垫工作。 第二部分, 通过分析比较各方面的数据, 揭示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为读者提供一个有关农民工城市就业的清晰轮廓。由此,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以 iv 及农民就业和城市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三部分, 揭示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别从制度、思想观念、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层分析,探寻出隐藏在当前中国 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中种种问题表象下的本质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规范研究,对全文进 行总结,并针对引发农民工就业困难从而制约城市化的制度、思想观念、农民工自身这 三方面原因,提出解决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主张构建适应中国城市化 需要的相关制度体系、 积极构建农民工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鼓励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 业观,不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技能。 关键词:城市化 农民工 就业 对策 v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unavoidable development phase in the modernization in any country. its a universal law that the rural surplus labors are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populations are moving from villages to urban.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stepping into the right path gradually sinc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ntering the faster development phase after experienced so many difficulties. at 2008 the ratio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has reached 44.9%, which drops still behind the developed country and can not support enough the industrialization. so, its an important job to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fter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more and more rural surplus labors are moving to urban.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in the end of 2008, the number of chinese peasant workers is up to 225.42 millions,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outgoing peasant workers is 140.41 millions, and who become potential city inhabitants. meanwhile, lots of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moving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s from villages to urban exist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some current institution disorders, many peasant workers who entering urban to seek for a jot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salary arrears、hard working strength、narrow channel and scale of career and so on. all these problems make the peasant workers the second grade citizens. the peasant workers can not find any sense of ownership in the urban. they can not merge into urban. they can not be calculated to population of urbanization. if this situation is not conversed, the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would not accelerate, and the gorgeous modernization blueprint would not be implemented. therefore, this text gives an detailed analysis on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s issues in chinese urbanization based on annually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d uses relative economic theories to prove the issues. its combined the instances analysis with the rigorous methods, includes the literatures、theories and systematic searches. this text starts with the introductions,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vironment, vi introduc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ories of urbanization and employment at home and aboard, including some classic theories and front issues. it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method and thinking of the study.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e main text: the first part,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ing theory. the concept of the nouns urbanization、 peasant worker is being explanted first, and the theories of 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peasant workers are being illustrated in detail. so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ssues gets the foundation. the second part, it reveal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easant workers in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vides a clear situation of the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urban. based on that, this text makes an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problems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urbanization. the third part, it reveal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urbanization. by means of the study on massive data, analyzes separately from the regime、 ideological concept、 peas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is text finds the natural reason of the problems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chinese urbanization. the forth part, main conclusion and policy advices. based on the instance researches, along with the detailed studies, this tex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urbanization,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regime、ideological concept、peas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at cause the difficulties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restrict urbanization. this text suggests 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institution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to build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to encourage peasant workers to set up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ir skills. key words:urbanization peasant worker employment policy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1. 选题的背景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落后的面貌 正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城市的文明生活。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在其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下也正在加速发展,自 1978 年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有 力的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以当前中国城市化为背景,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本文认为,农民工就业多集 中在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部门,是非正规就业,这种就业状态没有割 断他们土地的联系,没有实现彻底性的迁移。而中国当前城市化滞后的客观现实就是这 种不彻底的迁移的根源,所以我们要不断改善制度、社会环境,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 的体制和政策,不断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向非农业转移,才能快速而稳定的 推进城市化,才能实现农民工真正在城市稳定就业,才能够实现彻底的城市化。 2. 选题的意义 2. 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问题,而农民工就业问题则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 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 由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突显出来的,国内学 界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但面对我国在农民工问 题上的矛盾与困境,理论上迫切需要针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使其能 为正确地调整、优化农民工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将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纳入 到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系统地分析,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且通过深入分析城 市化与农民工就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 在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若能使农民工就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实现良性互动,将会 2 加速实现农民工的非农化、市民化,不仅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而且 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文献 1.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文献 国外理论界对城市化的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早在十六世纪,西方学者就对城市人 口与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效益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大致思路。其代表 学者有阿德纳 费林 韦伯、刘易斯 沃思等。马克思以西方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的研究为 研究基础,指出了现代工业城市和古代城市本质上的不同,即“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 化的,而不是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 1 中国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但是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城市化问题才 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地理、社会、经济、人口、建筑规划等学界都 对城市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纵观 30 年来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初步归纳起来,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城市化基本问题的研究。包括怎样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中国 是否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来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内容和含义是 什么,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等等。 2 (2)对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的研究。这是城市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主要研究 中国的城市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有的学者主张“小城镇” ,他们认为让农村人口 尽可能多的转移进城镇, 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其代表人物为费孝通先生, 他在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一文中,写道: “14 亿人口是有足够的地区可以分散在星 罗棋布的各地小城镇里的” 。 3有的学者主张“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全面发 展” 4的路径选择,他们认为中国的实践证明, “小城镇”这条城市化道路不能彻底解 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除这两种主要观点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即 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 应该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5 (3)对城市化的中外比较与一般规律的研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化进 程不断加快,各领域对城市化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了以通过考察国外的 城市化的历史,借鉴其成功经验,总结其教训,探索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为中国城市化 研究提供参照系的研究。 6代表人物有赵树枫、高珮义。 3 2. 关于农民工就业的研究文献 2. 关于农民工就业的研究文献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对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国理论界有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遵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线的,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研 究农民工就业问题。这些研究包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转移的路径、转移的影响与 结果。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也对农民工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针对农民工的社会生活、 工作状况、情感需要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只有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快速、有序的转移,才能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陈吉元认为,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困难之一就是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出去,必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能大幅提 高。 7 近年来,考察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是中国学者讨论的焦点。许多学 者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地区间的人口以及劳动力迁移的原因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 分析。大量研究证明能够影响迁移决策的包括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性等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高国力把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 因素。 8刘怀廉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动力有三方面:经济技术方面、社会 改革与发展方面、地方政府方面。 9蔡昉等人的研究证明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是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并且由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而导致的农户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也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 10白南生从个体、 家庭、 社会网络三方面分析 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微观动因。 11 劳动力市场的继续分割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12朱农、 赵耀辉通过研究发现影响转移决策的因素 还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他们发现年龄越大转移的概率越低,女性比男性的转移 率低,和男性相比女性不愿意转移。赵耀辉发现虽然正规教育对于迁移的影响较小,但 是教育对于个人从农业部门转到非农业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受教育程度较好 的劳动力首选是进入农村本地非农业部门就业,其次才是外出。 13张林秀的研究发现, 以加强培训为手段, 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 14 许多学者从定量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 流动”课题组,利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分析农户及劳动力所拥有的客观经济、社会条件 4 对外出就业的影响得出: “外出劳动力的收入预期和就业信息同家庭劳动力的外出人数 呈正相关关系,外部环境的变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主要因素。 ” 15黄敏 以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取其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做为因变量,取乡镇企业数量 做为自变量,分析得出: “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比重成反比,乡镇企业就业人数、高中以上从业人员人数与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成正 比。 ” 16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关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有四种观点: “ (1)就地转移,即通过 当地农业内部产业进行吸纳。 (2)向小城镇转移,指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进入小城 镇就业和居住。 (3)向大、中城市转移。 (4)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 17 (3)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和结果 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蔡昉认为农村劳动力能够转移到 沿海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 是保证非国有经济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实现高速增 长,并获得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8王小鲁、夏小林通过研究证明,当前中国城市化 进程处于加速过程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 5.0 个百分点中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就占 2.0 个百分点。 19 学术界对“外来人口”对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丁金宏等 在外来人口就业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得出了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就 业影响是很有限的结论。 20 李实通过研究得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对城市所产生的 就业替代率在 0.1 左右。 21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的思路 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包括引言共有五个部分, 前两个部分介绍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前人的相关研究、 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 工就业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与中国城市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主 要在全面占有资料的情况下,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最后 一部分是对前面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行的总结,并得出相关的启示和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的背景环境进行简单的介绍,阐明此 5 文研究的意义,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整个研究框架作大致描述。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城市化理论、就业理论等几个方面对所收集的文 献、著作等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综合做一个阐述;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对本论文所涉 及到的重要概念作了界定。 第三部分,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民就业和城市化之间的联系 进行的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四部分,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在广泛的实证研究下,进行深 层次的分析。 第五部分,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城市化中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2.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经济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在实际运用中,这两种方法总是 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必须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论 界定。本文对城市化与农民工就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这就属于规范分析。同时,通过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分析探索当 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这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 研究,提出解决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回答了“该怎样做”的 问题。 (2)文献研究 结合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并 找出存在的问题。 (3)理论研究 主要采取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成因做一定的探讨。 (4)系统分析 综合运用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化中农民工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四) 本文创新点 本选题力求有所创新,努力在结构和表述上体现出新的特色。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 献,对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分别从政府、社会、农 民工自身找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从这三方面分别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6 一、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理论 (一) 概念界定 1. 城市化的涵义 1. 城市化的涵义 马克思早在 1858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谈到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明确 使用了“城市化”的概念,并提出了: “中世纪(日耳曼时代)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 的, 然后, 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 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 22 而诸多西方学者对于城市化的涵义,则根据其学科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给出了定 义。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 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则是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 的过程。 ”23虽然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明确指出了城市化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 本文所论述问题的背景即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正是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它是中国由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不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 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等 方面。 2.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如陆学艺先生在当 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所写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两类: “ (一)离土不离乡 的农民工。 此类多是在本乡或本村的乡镇企业里或附近的工厂、 商店、 机关等地方劳动, 住在家里的农民工。 (二)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工厂、机关、商业及服 务部门劳动。 ” 24为使本论文具有更强针对性,本文中所说的农民工是长期生活在城市 中,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在农村,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很多国内外专家都有分析和论证,并取得了相当的共 7 识。早在 19 世纪,马克思就从社会分工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视野来分析城市发展的历 史阶段, 按他的论断, 世界城市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即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中的城市、 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城乡一体 化的趋势。 25 综观世界各国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道路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但其城市化过程都类似于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型曲线。 一般认为:城市化率在 30以下为初期阶段,城市化率在 3070之间为加速阶段, 城市率在 70以上为后期阶段。 图 1 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图1 2008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 44.9,已经超过 30,根据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2. 关于农民工就业的理论关于农民工就业的理论 (1)推拉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等人在 19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推拉理论” ,这 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推力来自于原住地,是农作 物收成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而拉力则来于迁入地。 26英国学者李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拉 文斯坦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迁移理论,即研究人口流动最有影响的“推拉理论” 。 李把影响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 ,这是对影响迁移的因素的首次明确划分。 该理论认为: “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迁移和流动,是因为 人们可以通过流动就业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 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 1资料来源: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45 页 8 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然,以往的研究也提出,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同 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 ”27学界对社会流动的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也有不少理论对其进行了阐释,但“推拉理论”对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最 具有解释力。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大量流 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2)二元结构理论 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 荷兰社会学家伯克调查研究了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 会经济状况,并最早在其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提出了“社会二元 经济结构”理论。之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学者又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扩展 和充实,形成了系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w 刘易斯于 1953 年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 构概括为“现代的”和“传统的”两大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奠定了无限 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 成为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的核心理论。 28刘易 斯认为二元经济有三个特征: “第一,它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这两个部门。现 代部门能够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第二,在提供同等质量和同等数量的劳 动条件下,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得到更多的工资;第三,在现行工资 水平下,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超过这个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 29费景汉和拉尼斯对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作了重要的补充与修正,他们认为,贬低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是刘易斯模型的最大缺陷, 对其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缩小到只为工业部门 扩张提供劳动力进行抨击。在此基础上,费景汉、拉尼斯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并提出要根据经济结构转换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 应注重产业结构转移中的制 约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二元结构理论,形成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30 费景汉和拉尼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他们把农业 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或等于零的时期划为第一阶 段;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但仍小于不变制度工资但大于零的阶段。这 一阶段农业存在隐蔽性失业,劳动力继续流向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劳 动力同步增长,从而使得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进而影响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得速度与规模;第三阶段,是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此阶段 中,传统的农业已转变为商业化农业。 31 (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9 多林格和皮奥里于 1971 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中,最早全 面阐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 市场,并且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此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赞同,如 戈登和托宾就认为用该分析框架分析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可行的。 博斯克和多林格也以 英国的劳动力市场为分析对象,证明了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存在。 第一,工作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分隔属性,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影 响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强调的重点。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第一劳动力市场具有工 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职业有保障、就业稳定、权利平等,在工作制度的行政管理方 面有适当的程序和与规则,并拥有较多的晋升机会等特征;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则 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晋升机会较少。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主要 是由内部劳动力市场组成,工资的确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 而是由管理制度等规则来调控;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多为穷人。一般来说,第一劳 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 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 第一劳动力市场。 32 第二,工资决定。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被二元市场分割理论 所否定,该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并由此为出发点,试图解决现 实经济中的工资歧视和差异问题。 分割理论认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大公司是处于第 一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主要雇主,较容易形成“内部人”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 只有少数低级岗位向外部人开放。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工人的工资是由其所处的职位决定 的, 并且普遍高于市场工资。 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处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主要雇主, 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状况决定其工资水平。 第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原因。分割理论认为歧视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隔的一个重要 原因。有些劳动者人力资本含量较高却长期从事着较差的工作就是由歧视所致。很多第 一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所需的工作技能并不高,与此相反,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某些工作 却需要较高的工作技能。许多工作技能是通过在职培训中获得的,在求职过程中并不一 定要事先具有。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不平等性是常态,而公平完善的劳 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的形成, 也不能靠市场自身加以完善, 它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规制。 33 第四,中国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中国很普遍,如农村劳动 力市场分割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城乡分割,即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 割。体制性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其产生原因在于中国处 10 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体制还没有建全完善,旧的体制的惯性作用仍然存在,从 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甚至是各企业间的劳动者有着“正式工” 、 “临时工” 、 “农 民工”之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 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本地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劳动力市场” 。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中国执行城乡就业隔离政策, 从而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城市居民的劳动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但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却很难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待遇。改革开放 以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主要从事报 酬低、风险高、工作条件差等工作,属于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体制障碍没有消除,农 民工在城市形成了第二劳动力市场, 他们并没有与城市劳动者处于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 上。由此可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以作为分析我国农民工的职业、工资现状等的理 论基础。 34 11 二、 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 农民工就业现状 1. 农民工就业的规模农民工就业的规模 自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 80 年代所谓 “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到 90 年代 “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已经成为推动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8 年度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 22542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4041 万人。 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 进入城市, 这无疑加快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 年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56157 万人,占总人口 的 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74471 万人,占总人口的 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6.77 个百分点。 3519782008 年,以年均提 高约 0.9 个百分点的速度, 使人口城市化率提高了约 30 个百分点, 但其增幅还是明显低 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 虽然事实上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 但是由于户籍等原因, 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实现真正的城市化。这表明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是不彻底的,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即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 被纳入到城市化的轨道中去。 2. 农民工就业的流向农民工就业的流向 从总的人口和劳动力迁移来看,2005 年 1%抽样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 14735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4779 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 加 296 万人, 跨省流动人口增加 537 万人。 36在跨省迁移的地域分布中, 东南沿海等经 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是流动人口的输入地,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国 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显示,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河南、湖北、重庆、山东 和福建等九个省份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这九个省份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约占全国的 71.3。 12 表 1 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外出劳动力比重前九位的省份2 省份省份 河南河南 四川四川 安徽安徽 江西江西 江苏江苏 湖南湖南 湖北湖北 山东山东 重庆重庆 比重 13.2 10.9 34.4 8.46.66.46.36.0 4.1 据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得出,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较先进地区集 中,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集 中;二是向大中城市集中;三是向第三产业集中。 3. 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 3. 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 近几年来,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较快,但从总体来说,农业转 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结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产业 变化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变动较小,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增加,从事第三产业 就业比例上升较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 以后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纺织、玩具等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 低的传统部门”。372008 年,从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已占服务业总从业人员的 50%以 上,占制造业的 60%以上,占建筑业的约 80%。 38这充分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 移后的就业未能实现由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的转换,是一种不彻底的转移。根据农业 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迁入者与城市当地劳动力市场存在着 分割。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行业分布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业 商饮业 服务业 文教卫生业 其他 图 2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行业分布3 4. 农民工就业的工资水平4. 农民工就业的工资水平 增加收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一个主要动力。国务院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数 2资料来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课题组 3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司“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2000 年 13 据显示出农民工工资的三个特点:第一,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呈上升趋势。第 二,不同就业地区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工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第三,农民工人均月收 入在 7001000 元之间。 表 2 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月均收入 4 单位:元 地区 年份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地区 年份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东部地区 1068 1087 1236 中部地区 702 783 899 西部地区 644 704 783 全 部 781 802 953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8 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农村常住人口的月均收入仅为 396.7 元,城市常住人口的月均收入为 1315.1 元。 ”39而据农业部调查,2008 年上半年 农民工月均收入高达 1240 元,同比增长 16.4。这说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常 住居民收入水平,但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二) 当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就业信息不畅,技能培训不到位 1. 就业信息不畅,技能培训不到位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劳动市场、职业中介、利用社会资本和大众传媒等方式 是农民工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47.98的农民工是通过父母、 亲戚、老乡朋友来获得就业信息,而通过职业中介或电视报纸等渠道获得的职业信息较 少。 表 3 农民工就业信息渠道调查表5 分类 频数 组频数 有效组频数 分类 频数 组频数 有效组频数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336 18.67 20.57 民办职业中介机构 104 5.78 6.36 父母、亲戚及朋友 782 43.33 47.89 自发劳务市场 213 11.83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行业演讲培训
-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校本培训特色亮点
- 2026届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如何管理好案场
- 2026届南京市秦淮区四校化学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归纳
- 2026届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化学九上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延庆区2025年度医师资格考试现场审核通知
- 2025年烧伤整形美容外科实习生出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大赛(电工赛项)理论考试指导题库500题(含答案)
- 眼科进修汇报
- TCANSI 133-2024 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动力船舶槽车气试加注作业安全要求
- 力学篇01秒解动态平衡-高考物理答题技巧与模型
- 2025新高考数学核心母题400道(学生版)
- 项目管理技能与经验分享
- 逆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 烟草证委托经营管理协议书
- 混砂机安全操作规程(2篇)
- 一口气看遍中国的地理之美中国地理介绍P
- 营销策划 -极氪汽车2024应标方案【新能源汽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