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pdf_第1页
(法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pdf_第2页
(法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pdf_第3页
(法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pdf_第4页
(法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豸幽虱多一一日 导师签名:丝靠日 期:兰竺! 三:坐皇 期:2 2 f 兰:竺:姜 中困古代环境犯法略论 中文摘赛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 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 中文摘要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但也不乏人为原因。 自然变化无常,既为人类难以预见预防,也为人类难以抗拒,这在古代尤其如此,而 人为的环境问题多是在利益的驱动下造成的。无论何种情形,环境的破坏都有害于人 的生产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基于这种考虑,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古 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其危害,进而阐述对中国环境立法产生深远影响的两大学派的环 保思想,即代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及道家的“师法自然”思想。第三部分则搜集 梳理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的基本内容,如秦律中的田律以及唐律疏议中的 杂律都比较系统的规定了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宋元时期的统治者频繁颁发诏令以 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从整个古代环境立法来看,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 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可以说,儒家的“以时禁发 、道家的“倡奢戒俭 等朴素的可 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古代环境立法之始终,几乎所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诏书、法令、 法律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儒家、道家等环保思想的烙印。本部分的重点不是对古代环 境立法的梳理,而是分析总结,从而为当代的环境保护提供借鉴。第四部分阐述古代 的环保思想与立法的当代意义。笔者认为在今后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中,须加大人文 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儒家:道家;环保思想:环境立法 作 者:方明星 指导教师:高积顺 d i s c u s s e s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1 e g i s l a t i 。n 叶r o me n v 的n m e n t 羽p r o t e c t i o n i d e 0 1 。g y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a b s t r a c t k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 sh a v es i n c e 觚c j e n l i m e s ,c h i n e s ea i l c i e n t e n v 的姗e n 伽 竺b 1 气m s :a u s e d b yb o m 腑t 唰c a 璐e s ,b u ta l s 。n 0i a c k0 fr e a s 。n n a 嘁c 。n s t a n t l y c h a n ? 1 n g b 粤f o r 龇p r e v e n t i o n o f h u m a i l i sd i f f i c u j lt 0a i l t i c i p a t e ,a l s 。f o rh 啪柚st 三 ! s 1 薯,三s p e c h l l y t h a ti l la n c i e n tt i m e s , t h e h u m 锄e n v i i o i l i n e n ti sd r i v e nb yi n t e r e s t sc a u s e 二 眦。w h a t e v e rt h e c a s e e d e s 眦t i o n 0 fm ee n v 咖e n ta r eh 姗f h l t 0p e o p l e s :刚_ :i 臼伽a n d l i f e , a n de v c ne n d a n g e rs o c i a l 。f d e ra n d 舱t i 。n 甜s 。v e l l e i g n t y b a s 二:t h :0 = 竺锄i ,o ,n , t h i s a r t i c l ef i r s t 锄l y z e sc h i n a a n c i e n te n v i n d 姗e n t 引p r o b l e m s 粕d i t sh 锄n :( :m e ? e l a b 。怵e s 0 nc h i n e s e e n v 的姗e n t a l l e g j s l a l i o nh a v ep r o f o u n de f l e e t so nt h et w 。 :m v :1 7 s c h 洲0 f e n v 的姗e n 例p r o l e c t i 0 “d e a ,n 锄e l yt h eg e n e r a t i o n0 fc 。n f h c i 觚。 蛔? a u m e p e o p l ea 1 1 d 卸咖a j s t l l o u g h ta n dt h et a o i s t 协。u g h t 。f wn a n l r e ”n et h 砷p a n c o l 。1 e “c t i o no 。f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c n v 的姗n e n t a ji e g i s l a t i o n t oc 。m b i n gt l eb 鹤i cc o n t 曲t s ,二c h 耐1 h e 1 a w ”洫她雠l d d 打l a w 竹m e g l a w i n ”i n j s c e l l 锄e o u sl a w a r er e l a 0 : s y s e ? l c r e g l l l 撕。璐o nh o wt 0 脚t n a t i l r 出r e s o u r c e s ,也es o n ga n dy u 觚d y n 硎: r u l e r s 1 7 u e n t l y i s s u e d 酣i c t st os e e ke c 。n 。l l l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柚dn a n 删h 孟n y 如d c o o r d l 眦1 。n f r 。m t 1 1 e 觚c i e n le n v i r 0 仰1 e n t a j l e 百s j a t j 。l l d y n a s t i e s a t t a c h e d 。鲫诫 1 7 p o n 觚c e t 0m ep r 0 眦石0 no f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c a ns a y t l ec o n 凡c i 觚一t 0b 如乙i e 。 竺、1 0 c 越m 9 1 7 x 嘶叫so r 觚g 山邺t a j 船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l l 。u g h t 珈n st h r o u g ht i l e 卸c i e n t 乙n l e 驰e n v 肋姗e n t a l 1 e g i s l a t i o nf r o m b e g i n n i n gt 0e n d ,a l m o s ta n 0 ft t i ei a wo n :v l i 姗e n ? p e c 硒n l a w 甜s o h a v ed i 疏r e n td e 缈so f p l a yo nt h ec o n 如c j a i l j s ma n d i a o i s n i , e n v 啪啪e n t a jp r o t e c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n i ss e c l j o n 妣u s e sn o to nm e 卸c i e n t 朗v d 1 ) 腓n 谢1 嚼对砒硫c o m b ,b u ta n a l y s i s s u m m a r y , t h i n k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n v 蛔姗e n t a j ! ! 伽幻即们d e r e f e r e n c e mf o u n l lp 矾d e s 硎b e st h e 柚c i e n te n v 的咖e 喇 l 帼s l a t l 鲫t l l o u g h l 卸d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a u m o r b e l i e v e st t l a ti nt h e 如t u 陀 望! ! 竖! 坠堕竺幽璺! 苎三业璺坚! 竺! ! 型! ! 型! 翌 垒坐堕! 。4 。_ - - - - - = - _ _ _ -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_ _ _ - _ - _ _ i _ _ _ - _ 一。一二一 c h i n e s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m u s ti n c r e a s e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t e c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or a i s ep e o p l e sa w a r e n e s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o n l yi nt h i sw a y , o u rh o m ew i l lb eb e t t e r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 ;t h et h o u g h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 m w r i t t e n b y :f a n gm i n g x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g a o j i s h u n 目录 弓i 言1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2 ( 一) 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2 ( 二) 古代环境问题的危害7 二、儒家和道家的环保思想:l o ( 一) 儒道环保思想提出的背景1 0 ( 二) 儒家的环保思想1 1 ( 三) 道家的环保思想1 5 ( 四) 儒道环保思想的异同1 7 三、中国古代环境立法1 9 ( 一)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概况1 9 ( 二)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的分析总结2 3 四、中国古代环保思想与立法的当代借鉴3 1 ( 一) 借鉴“天人合一”的大伦理观3 2 ( 二)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并重一3 3 ( 三) 大力提高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3 4 ( 四) 环境立法的条文要细化,惩罚力度要大3 4 结语3 6 参考文献一3 7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3 9 致谢4 0 中困古代环境谚法略论 引鲁 引言 1 8 世纪6 0 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伴随着生产 力的飞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与这种破坏相关联的 是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洪水、海啸以及惨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都无一不向世人昭示: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必然遭受的惩罚,使中国古人关于“天谴” 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印证。面对反复巨大的环境灾害,人类已经丌始觉醒,环境问题越 来越受到重视。即便普通群众,其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 的恶化,解决环境问题任重而道远,相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必将不断提高。魏 征在贞观政要谏太宗十思疏旱说:“以史为镜,可以j 下衣冠”。本文研究的基本 内容在于通过分析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他们的环保思想,梳理中国 古代的环境立法,总结出古代环境立法的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以造福于当代, 泽及于子孙,期望中国人能够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能够为整个地球 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参考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尽力查阅原始资料。通过对文献的利用,阐 述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梳理体现这些思想的环境立法,总结其特点,以便古为今 用。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和保护环 境的立法措施。这样虽难免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之嫌,但均有出处来源,尽量忠实于 历史的客观实际。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极其危害,这既是儒家、 道家环保思想产生的背景,也是古代通过立法保护环境的原因;第二部分从儒家、道 家环保思想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上述背景和 思想的影响下,第三部分整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的环境立法,并着重中国古代环境立 法进行j 下面的分析总结;第四部分阐述中国古代环境立法在当代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 一) 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 在今天看来,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 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的乃至灾难性的影响。 其中,由于自然界的运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 水泛滥、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通常称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1 中国古代没有这种分类,但这种分类是基 于历史和现实提出来的,同样适用于古代,古代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可归结为两类: 1 原生环境问题。中国古代的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洪涝灾害。相传在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天下尤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 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伤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 。这里 说的实际上就是流传极为广泛的大禹治水时期的情况,虽然没有翔实的资料可以证明 大禹治水的真假,但古时的洪涝灾害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的生产生活, 也直接威胁先人的生存。到了唐朝的时候,“六月十二同,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 洛水大涨,漂损河南立德弘敬、洛阳景行等坊二百余家,坏天津桥及中桥,断人行累 日。先是,顿降大雨,沃若悬流,至是而泛溢冲突焉;六月二十一同夜,暴雨,东都 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用稼庐舍荡尽。掌关兵士,凡 溺死者一千一百四十八人。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一坊五百余家俱失。 3 这场连续 十余天的暴雨所酿成的水灾不仅冲毁了基本的建设设施,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大面积 农作物,普通民众姑且不论,就是官人、兵士也难免遇难。 二是病虫灾害。在古代,生产力很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非常有限,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的农谚。这既是人们对自 然坏境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也反映了人们对来年的良好愿望,更说明天气对生产的 重大影响。事实上,这里也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因为当雪水融化渗透到泥土里,大部 1 f 伟: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武汉人学2 0 0 5 年硕t 学位论文 2 盂子滕文公i : 3 i u 唐书五行志 2 中困古代环境移法略论一、中固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分越冬虫卵就会被冻死,来年的害虫相对减少,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一旦发生病虫害, 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是毁灭性的,如史书记载:“秋,关辅大蜱,f f l 稼食尽。百姓饥, 捕蝗为食,蒸曝飚去足翅而食之”;4 清朝同治乐平县志卷十:“蝗,禾穗及松竹 叶皆食尽”。5 事实上,除了蝗虫灾害以外,还有螟灾、野蚕灾害等。如:“秋,洪州 螟蝗害稼八万倾。6 民国续修万载县志卷一:“秋有虫食禾,类蚕而大,每集数 万,禾尽乃死,臭不忍闻。”7 三是地质灾害。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三:“夏六月,东安大雨山崩。东安志: 是年六月五同金字岭云雾四塞,雷雨大作,岭巅土石如泻,大木悉拔,岭凹间民居倾 洗,人畜浮江而下;江水暴涨,秽毒漫盈,潇湘二流,鱼虾尽死,近溪田畴,皆沙砾 填塞,三年始得复垦。”8 光绪恭城县志卷四:“八月初四同,阴云密布,雨下如 注,山涧水涌,巨浪滔天,连崩十三岭,树木拔折,沿江一带下至平乐、梧州,鳞介 之物,死者无算,巨木散财,河崖堆积如山。 9 由此可见,因暴雨所致的滑坡、泥石 流等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恶劣的影响。 实质上,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个原生环境问题以外,诸如干旱、地震、海啸等自然 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在史书中也不乏记载。纵观古今,人类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 是一部与自然环境抗争的历史。在极其艰苦落后的条件下,先人通过与各种自然灾害 的抗争而存活下来,繁衍下来,他们躲过山洪,遇过地震,吃过干旱洪涝虫灾之苦, 受过毒蛇猛兽之害人类无法逃避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抗争便成为了 人类的本能,且越来越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于是开始治水,开始开荒,开 始猎杀这既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引发了人为地破坏 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不能不引起人们越来越大越来越普 遍的关注。 2 次生环境问题。中国古代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是刀耕火种。用火开荒耕种是先人的一项重大发明,今天看来,它虽然是一种 原始的生产方式,在特定时期有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却是相当巨 4 i r di :。 5 术正海:中国古代覃人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j l j 版 t1 9 9 2 年1 2 月第l 版,4 5 5 页。 6 新唐书五行忠。 7 米i f 海:中国古代覃人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j i l 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第l 版,4 7 5 页 l r di :,3 7 贝 9 删j :3 7 贝 3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中国古代环境妒法略论 大的。试想,若是森林旷野燃起火来,即便在当代也难以扑灭,在古代又将是何种情 形? 大概只能任其燃烧下去。然而自上古起,先民们就发明了以火烧的方法开辟山林 原野,这在古籍中的记载颇多。如诗经云:“傲载南亩。 1 0 意指烧去草木后播种。 另据管子一书的说法,早在黄帝之时就“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 u 上古时代的以火开荒或以火驱逐禽兽的方式,对土地、林木都极具破坏力,虽然人们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最为原始,但其破坏性绝不可低估。 到了西周,放火烧林开垦农田或用火除草仍是常有之事。西周还设立了专门掌管 攻杀草木的职官:“掌攻草木及林麓,夏同至,令刑阳木而火之。1 2 意思是掌握开采 林木职权的官员,到夏至的时候就命令下属先剥山南边的树木的皮,然后用火烧之。 由此可见,火耕现象不仅存在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在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西周 时期,依然被使用,但已经有了专f - j l 积, 官,加强了对以火开荒的管理。 二是大兴土木。为了生存繁衍,人类在不断地开发自然资源,从刀耕火种到后来 各种工具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多,集权政治的不断发 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了。集权国家有能力集中各 种力量,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工程,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统治 者的需要,或者是出于集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国家越是 集权就越是大兴土木,大建特建各种超大工程,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也越大。在中 国历史上,有不少王朝的灭亡都更跟大兴土木有必然联系,其中以短命的秦和隋最为 典型。 修建皇宫。宫殿是权力的象征,它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每个王朝 都无不大规模地建造宫殿,而宫殿所在之处,不仅仅是宫殿,也会奇迹般地崛起一座 最大的城市,成为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的中心。以当年的秦为例,它“每 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 周阁相属”:“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 旗周驰。为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令 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 1 3 其宫室之多、规模之大为 。o 诗经小雅人田 。 管予揆度。 1 2 周礼秋官柞氏 1 3 史记始皂奉纪) 4 中国古代环境诊法略论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前古未有。二百多座宫室甬道都是全木结构,所砍伐的林木之多难以想象,而且所用 木材必然是精挑细选,皆为精华。此外,还须开山采石,修路运输,都势必以破坏环 境为代价。另据统计,明清建造阜宫耗木情况是:仅嘉靖三十六年( 1 5 5 7 年) ,从蜀 中得木枋1 5 7 1 2 根;万历二十四年( 1 5 9 6 年) ,从四川得木5 6 0 0 根,三十六年( 1 6 0 8 年) ,又得楠木大柏枋2 4 6 0 1 根;清康熙六年( 1 6 6 7 年) ,为建大和殿,从今江西、 浙江、湖广、四川等地得楠木4 5 0 3 根、衫木4 0 5 6 根。1 4 从中不仅可推测出各朝建造 宫殿所耗费的木材情况,还可发现明清时为获取楠木、杉木等名贵木材,对森林资源 的破坏已经转移到南部地区,毁坏之惨重令人震惊,这还不包括因石料的丌采与运输 所造成的破坏。 修建争陵。在家天下的古代,与建宫殿建京城相伴随的是建陵墓,这与建宫殿建 京城几乎是同样大的工程。按照礼制的要求:“有以大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 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为大贵也。 1 5 既然活着的时候是“大贵”,死后宫室的规 模,器皿的容量,棺椁的厚度,坟墓的大小,都是以大为贵。贵者三六九等,千千万 万,而最贵者就莫过于帝王。所以帝王的坟墓最大,其大如山,故称陵墓。从秦始争 陵到清朝的东陵和西陵,在中华大地上有众多帝王的陵墓留了下来,它使后人大体认 识了古代阜陵建筑的状况,通过这些陵墓特别是通过个别丌掘的陵墓也同样使人们看 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明十三陵中长陵的棱恩殿,“它面阔九丌间,进深五间 宽度达6 6 7 5 米”,“大殿坐落在三层白石台基之上,用的是重檐庑殿式最高等级的黄 琉璃瓦屋顶。大殿室内6 0 根立柱,全部用楠木制成,其中直径最大的达1 1 7 米。”怕 其建筑规模之大,用木之多,可见一斑。与宫殿不同的是,陵墓使用更多的是石料而 不是木料,而石料的开采运输比木料更困难,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中 国古代,君王被视为真命天子,修建陵墓都无不千挑力选,务必选个最好的风水宝地, 以便江山世代相传,永不易主。如秦始阜陵就建在骊山上,其四周规模之大可比一个 城市;唐太宗的昭陵建在九峻山南麓的半山腰;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乾陵建在陕西乾县 西北的梁山上。在历史上,最好的地方,不是建宫殿,就是建争陵,而只要建成这些, 再好的地方也就成了禁区、圣地,为阜家专门占有,百姓不得越雷池一步。 还须指出,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直到今天依然令人赞叹不已的水利工程和军事工 1 顾柳丹z 从成语看古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h t t p :w w w 1 i e d u g o v c n i t e m p r i n t a s d ? m - 1 & i d - 4 3 2 4 。 1 5 丰l 记 l 器第1 。 6 顾柳丹l 从成语看古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h t t p :w w w 1 i e d u 2 0 v c n i t e m p r i n t a s d ? m - ! & i d - 4 3 2 4 s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中国古代环境矗法略论 程,如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等。这些工程或许不可一概否定,但它们没有一 个是为了改善民生而建的,没有一个不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当然 也不可能不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三是因满足统治阶层的腐朽生活而对环境的破坏。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 7 的说法。虽然这在西周乃至整个中国古 代并没有彻底落到实处,人们还是多少有些自由的,但天下为一人一家一姓之私有, 则基本属实。正因如此,所有有些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或凭个人喜怒哀乐,而大 肆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如淮南子说山训: “宋君亡其珠于池,池中鱼为之殚。故林失火而泽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 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只是为了满足君主一己之私欲,而不惜殃及池鱼、河流、 树木。 另据史记始皇本纪载:“始争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 不得渡。上问博士:湘君何神? 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 是始阜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秦始争一怒之下,把整个湘山都 砍秃了,谁也不敢不服从,可见专制暴君凭借其无限的权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是 何等之大。如果遇到一个好大喜功的专制暴君,他口含天宪,言出法随,滥用民力, 则不仅民生凋敝,鸡犬不宁,还殃及大地、山林、草木、河流等自然环境。 四是因战争而对环境的破坏。无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还是汉高祖白蛇起义 武帝征战,或是三国纷争,李氏建唐从夏商至清王朝,无论贵族分封制还是官僚 帝制,朝代的更迭,疆域的扩大,都是从厮杀征战开始的,一部中国古代史证明了军 事暴力出政权。生灵涂炭是人们常用来形容战争的成语,然而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也是 绝对不能忽视的,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比如砍伐木材造战车。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其 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因为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 的标准,到春秋时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古战车的应用确实增强了 军队的战斗力,但它一方面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马匹在战争中 死亡,甚者驱使怀孕的母马上战场,以至于小马生于野外。 1 7 诗经小雅北山) 。 6 中困古代环境移法略论一、中图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由国家来代表的,或者都是由国家 垄断的,也自然都是服务于国家的。所谓的生产力,主要不是用来生产而是用来战争, 实则是战斗力;所谓的科学技术,主要不是用来制造生产工具而是首先用来制造兵器。 而制造兵器必然要组织大量人力采矿,大批人运输,大批人砍伐,还需要技术能手冶 炼、铸造。不但兵者乃不祥之器,就是这种不祥之器的生产制造本身也是国家大规模 地有组织地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在古代,作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家庭一般不会破坏环 境,即使破坏,其作用也微乎其微,然而国家从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征调组织起来的大 批劳役者以从事兵器制造却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还有将士的天职是战争,兵器的用途也是战争,而战争就是杀人,就是破坏环境。 在中国古代史上,战争之频、持续之久、规模之大、杀戮之惨,令人不堪回首。比如 在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年代,在人口数量远远不如当代的条件下,仅秦赵长平 之战双方就各自动用了数十万大军,合起来多达上百万,双方战死多少人已经无从可 考,然而,当赵国战败以后,杀红了眼的秦军竟然对战俘大开杀戒,“斩首虏四十五 万入。”蝎被杀的战俘高达四十余万,这让近现代的战争望尘莫及。还有,一方为了 取得战争的胜利,甚至不惜采取水攻、火攻等毁灭性的手段,这既给对方的生命财产 造成巨大损失,也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在频繁、持久、大规模的战争过后,出现的 景象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仅生灵涂炭,还极容易引发瘟疫,即便人们 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下来,却难以躲避因战争而酿成的环境灾难。诚如古人所说,大军 过后必是凶年。 ( 二) 古代环境问题的危害 从以上论述可知,中国古代的环境问题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因 自然原因而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可称为“天灾”;二是因人为原因而产生的次生环 境问题,可称为“人祸”。常言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天灾与人祸往往交互作用, 而人祸更容易带来天灾,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熟语称作“天谴”。二者必然给人类社 会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在上文已经有所涉及,以下再专门做些梳理 归纳: 1 严重地破坏农业生产。如前文已经提到旧唐书五行志的记载:“六月二 1 。史记 j 起i 翦列传。 7 一、中固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中国古代环境屯法略论 十一r 夜,暴雨,东都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田稼庐 舍荡尽。掌关兵士,凡溺死者一千一百四十八人。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一坊五百 余家俱失。”这场暴雨洪水夺走了上千名守关兵士的生命,上阳宫中的宫人也有十之 七八丧生,最为惨重的是使京师所辖诸县“田稼庐舍荡尽”。另据光绪湖南通志 卷二四三记载:“夏六月,东安大雨山崩。东安志:是年六月五日金字岭云雾四塞, 雷雨大作,岭巅土石如泻,大木悉拔,岭凹间民居倾洗,人畜浮江而下;江水暴涨, 秽毒漫盈,潇湘二流,鱼虾尽死,近溪阳畴,皆沙砾填塞,三年始得复垦。 除了洪 涝灾害以外,旱灾、虫灾等灾害均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史籍中有关 各种天灾的记载举不胜举。这些天灾对于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而且国家还要人为地制造人祸,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2 减少劳动力,危害生命。劳动力的多少与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有直接关系,但 通常情况下,劳动力只会逐年增多而不会减少。但各种原生环境灾害会使劳动力锐减, 如汉书夏侯胜传:“夏,关东四十九郡同同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 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八月,癸酉,夜,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千余入”婚 除地震、洪水等灾害会导致劳动力锐减外,旱灾、虫灾等灾害,会酿成饥荒,减缓人 口的增长,导致众多生民活活饿死。而官府的工程修建、兴师动众,要大规模集中人 力物力财力,不仅破坏环境,也人为地减少劳动力。即便国家的水利工程,也多出出 于军事和财政的需要,同样影响农业生产。古代中国虽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由 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经济,力量非常单薄脆弱,很难经受得住原生环境问题再加次 生环境问题的双重打击。 3 破坏矿藏、水流、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无论原生环境问题还是次生环境问题,它首先是环境问题,势必破坏矿山、河流、湖 泊、草木、禽兽、鱼鳖等自然资源。这罩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火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发 明火在历史上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是促使人类历史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然而, 凡事有利即有弊。尤其是“刀耕火种”原始的耕作方式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它一 方面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原野,改变了天然的生态环境,甚至改变气候,另一方面又摧 毁了禽兽赖以栖息繁衍的家园,使大批的野生动物无家可归,破坏了生物物种的多样 性更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人的智慧是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可比拟的,但也往往聪明 1 9 东i f 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 ,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第l 版,1 5 0 页 8 中国古代环境妒法略论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反被聪明误,显得极为愚蠢,诚如古人所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数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加人类要繁衍,但动物植物也要繁衍,人类通 过毁灭方式以获一时之利,无异于自我毁灭,既有害于自然环境,也有害于人类自身。 4 破坏社会稳定,危及专制统治。无论洪涝、干旱以及山崩地裂等自然灾害,还 是因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环境灾害,都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的危害也远不止于农业 生产抑或基本生活设施,它还严重地危害人最宝贵的生命,也进而危及社会秩序和国 家统治。淮南子:“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此五者,一足 以亡天下矣”。2 1 因环境灾害而迫使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从而产生 一系列后果,其中每一个后果都是灾难性的,都足以亡天下。 人们期待着“国泰民安”,然而,无论是原生的天灾,还是次生的人祸,给人们 带来的并非都是风调雨顺。光绪临胸县志卷十:“春大旱,夏五月霖雨害稼,秋 螟,冬十月饥民聚党劫守。”2 2 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由于人们的求生本能,不得 不做出违法乱纪不惜性命铤而走险的事情,而偷盗抢劫的猖獗则说明天下已经大乱, 必然会危及专制统治。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东西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虽然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 术同新月异,不断发展,但人类的需求则水涨船高,人类对森林、土地、矿藏等自然 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砍伐林木,开采矿山,开垦荒地,捕鱼打猎,一方面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另一方面也是水土草木鱼鳖禽兽 等生态环境的噩梦,最终也是人类自己的噩梦。人类社会越发展进步,认识自然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大,对自然资源的胃口也越大,开发破坏的力度也越大,对人 类自身的危害也越大。古人与今人,在向自然索取方面有其共同之处,都不外满足人 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都认识到它的极大危害。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不懂得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只是毫不节制地向自然一味索取,等到地球母亲遍体鳞伤、满目疮 痍、无法繁衍后代、不能养育万物之时,人类的末同也就不远了。因此,人类很早就 萌发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加 1 0 中固古代环境妒法略论二、儒家和道家的环保思想 本文之所以着重探讨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儒 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较之其他各家更为丰富更为宝贵,对今天更有借鉴意义,如儒家的 “仁政 、“天人合一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道家的“顺天和“师法自然思想。 其次是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远大于其他各家。儒家虽然在 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青睐,却在民间社会在各家各派中声名显赫,特别是到了汉 朝,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j 下统,并持续两千多年,形成一个国际性 的儒家文化圈,即便五四和文革时期批儒反儒,儒家学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春秋 战国时期,道家也不受统治者的欢迎,但道家最具哲学思辨色彩,强汉的文景之治就 是在道家思想主导下出现的,盛唐的贞观之治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还演变为 中国真j 下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宗教的生命力通常是任何世俗的学说所无法比拟的。第 三是笔者的学识极为有限,无力涉足于其他各家各派的环保思想,即便仅仅是儒道两 家的环保思想,也颇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深感儒道的环保思想丰富深刻宝贵,但 很难予以完整准确地阐述,只能力所能及地做些试探性的努力。 ( 二) 儒家的环保思想 儒家对西周的制度和文化称颂备至,同时面对现实,忧国忧民,有强烈的道德责 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未来则充满希望,拥有终极关怀。他们的环保思 想对人们的观念意识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古代的法制实践。这里试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天人合一一。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天人关系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内容,但它 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人,但重心是要人尊重自 然,不要自高自大。天人之“天 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之“天”,物质之“天 。“天” 包括同月星辰、四时运行、山川大地、草木禽兽等在内的自然界。在儒家看来,人在 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因为天人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境界。 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2 s 这罩的天不具有任何神性,而是一种永恒的客观存在,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任 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任何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为任何人的死亡而死亡;但人在 ”位了天论 1 i 二、儒家和道家的环保思想中国古代环境带法略论 天的面前又不是完全被动的,人既能“应之以治 ,又“能应之以乱 ;前者是顺天而 行,后者是逆天而动;顺天而行则吉,逆天而动则凶。“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要人们 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既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无所作为,更不是与自然对立, 无法无天,战天斗地。这在一个方面有利于人类积极主动的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 然以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亦可避免因破坏自然而遭受自然的惩罚。 到了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特别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的哲学命题,使“天 入合一 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2 6 在董仲舒那里,天具有人格神的属性,他用这种意义的天 来论证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但同时又用以约束人特别是掌握专制权力的君 主。在他看来,如果君主好大喜功、胡作非为、劳民伤财就会遭受天谴。这一思想虽 然不一定科学,但对于保护自然环境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找到有 效地限制君主权力的制度,所以一切次生环境问题的总根源就是掌握专制权力的君 主。唐代刘禹锡也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27 的辩证思想,认为天人之间既 对立又统一,但他明显地强调了人在天面前的主动性。北宋张载认为“天人合一 是 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失也。”船这一思想更具有哲学本 体性意义。它从人性与万物一源的高度,论证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尽管内容丰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它始终提倡人与天的 合一性,而不是分立,不是斗争:它始终没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又始终主张人 要对自然有所敬畏,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对于环境保护无疑有重大的积 极意义。 2 “神道设教一。“神道设教 首次出现在易传中:“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 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挣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们的生活 所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向自然索取,即便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又是靠天吃饭,因此对自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不要说先民,就是今人也未必穷 尽了对自然界及其变幻无穷的现象和神奇威力的科学认识,于是就必然产生天神崇拜 笛春秋繁露阴阳义) 玎天论j 二 。 2 s 张载集) ,中毕书局,1 9 7 8 年版,6 5 页 扫易传观彖 1 2 中固古代环境口法略论_ 二、儒家和道家的环保思想 的观念。作为儒家学派的孔子,虽然注重实际,鬼神思想并不发达,但也曾明确指出: “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 ;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事阴阳, 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加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宗教神学思想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 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同时也阐明了以生态道德为基础的 宗教伦理,要入们敬仰麒麟、蛟龙、凤凰等有神性的动物,为了这些神性的动物不要 “刳胎杀天 ,不要“竭泽而渔”,不要“覆巢毁卵”。孔子的宗教神学思想蕴含着 保护生态环境的深刻用意。可见,“神道设教”在认同人与自然同一的基础上起到道 德教化的作用,乃至宗教禁忌的作用,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类社会的正 常运转。3 1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有许多有神性的自然物、动物、植物,如天神、地 神、海神、河神、山神、兽神、鸟神、树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神令人敬畏,受 入崇拜,非常有利于环境保护,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河山和生态环境。这既受惠 于世代相传的习惯信仰,也受惠于儒家神道设教的思想传统。 3 仁民爱物。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创立仁学思想体系后,孟子和苟子 也大力提倡,乃至于成了中国一部思想史的重要线索。孔子坚持“钓而不纲,弋而不 射宿 3 2 ,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生态道德伦理,将仁爱思想施之于水中之鱼和树上之鸟, 最大程度地保护动物资源;孔子对自己的家犬也怀有人性化的态度,当他的爱犬死后, 尽管很穷,也要举行葬礼:“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日:吾闻之也,敝帷不 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 首陷焉。 ,3 3 由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可以推演出仁爱万物。至孟子时,他明确提出了“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 4 的主张。其中的“仁民”自然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 要求统治者仁民,不得滥用民力、赋敛民财,这对于保护环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至 于“爱物”,不但要求统治者不得挥金如土、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其保护环境的内 涵就更为明显。 儒家的“仁 不但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是用来对待动物乃至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