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论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论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论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论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论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艺术的生命表现探寻 论凡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 中文摘要: 艺术是人的艺术,在艺术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人是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的,艺术是在人有 意识有目的创作下的产物,正因为此艺术也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艺术自其产生以来就 与人的生命是分不开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导下,艺术往往被看做是 现实世界的反映或者客观再现,而对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现却往往被忽视了。 直至1 9 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t 业进步对人的异化的加重,生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股 生命论哲学思潮开始席卷哲学文化领域。艺术领域概莫能外,从生命论视角出发会得出艺术 是生命的确证,艺术所表达的是对于人之生存状态与生存价值的关注,本文正是基于生命论 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艺术的。 从生命论的视角米研究凡高,高更的艺术作品在国内与国外是很少有人涉足的,国外更 多的资料集中在对二人传记的研究抑或是单纯的作品分析而立论的焦点无非是生活经历的 叙述,作品形式的阐释因此,国外的相关研究资料是很匮乏的而就国内而言,鉴于中国具有 浓郁的生命意识文化根底,中国的先秦哲学很大部分是生命的哲学,因而生命意识在中国具 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近年来以生命论的视角研究文学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从生命论的视角 来研究绘画尤其是西方绘画的资料还非常少,本文认为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使然首先 是作品的特性不同,绘画不同于文学,在语言文学中,作者可以更加自由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 情感或者意志而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绘画,他要受到视觉传达的限制,读者的接受在作品的 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对于西方绘画而言,由于研究材料的限制,后人对艺术家的记述 大多是传记或者作品分析,而这义是建立在其个人视角基础上的,这样就给中国学者从生命 论的视角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冈而这也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梵高,高更是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奠基人,二人共同生活于一个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时 代,他们敏锐地感知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影响,并以炽热的情感投身于艺 术创作最终为之殉道。他们的经历凝结着高贵的生命诗性,他们的作品孕育着浓郁的生命意 识,那是对生存,爱,与自然的思索与赞歌,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 艺术爱好者者,他们的作品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将试着以生命论的视 角结合传记分析与作鼎剖析,来阐释梵高,高更绘画艺术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绘画艺术、梵高、高更、存在、超越 a b s t r a c t s a ne x p l o r a t i o nt ot h e li f ec o n s c i o u so na r t o nt h e1i f ec o n s c i o u si nv i n c e n tv a ng o g h sa n d p a u lg a u g u i n ,sp a i n ti n g s a b s tr a c t s a sa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h u m a nb e i n g s ,a r th a sas p e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h u m a n b e i n g s h o w e v e r , d u r i n gt h ep a s tl o n gt i m e ,u n d e rt h em o n o p o l yo fr a t i o n ,a r tw a st a k e na st h e 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r e a lw o r l d w h i l et h ei t se s s e n c e 一f ee x p r e s s i o n ,w a sn e g l e c t e d 。j u d g e d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i f ec o n s c i o u s ,l i f ew a s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l i f e ,a n di t se s s e n c ew a sa ne m p h a s i so n t h eb e i n g sa n di i f ev a l u e w h i c hi st h em a i np r o s p e c t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v a i lg o g ha n dg a u g u i nw e r et h ee a r l i e re s t a b l i s h e ro fm o d e r na r t t h e yb o t hl i v e dj na s p e c i a lp e r i o dw h e nt h e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dr a p i d l y a n ds e n s i t i v e l yd i s c e r n e dt h ec h a n g i n go f l i f e s i n c e r i l yt h e yd e v o t e da l lt h e i rl i f et oa r t ,a n dt h e i r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s h o w st h eg r a c eo fp o e t r y t h e i rw o r k sw a sf u o f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w h i c hw a sad e e pt h i n k i n ga n dp r a i s eo ni i f e ,l o v ea n d n a t u r e t h e i rs p r i t hh a v ee n c o u r a g e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a r tl o v e r sd u r i n gt h el a t e ra g e sa n dt h e n e ws w l ei nt h e i rw o r k sm e a n sat h ec o m i n go fm o d e r nt i m e s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w i l i e x p l o r et h el i f ec o n s c i o u si nt h e i rw o r k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i f ec o n s c i o u sw i t ht h eh e l po f t h e i rb i o g r a p h ya n a l y z ea n dw o r k se x p l o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p a i n t i n g ,v a ng o g h g a u g u i n d i l e m m a ,l i f es u r p a s s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 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 究生院办理。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绪论 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的履记,是艺术家生存状态的鲜活早现。艺术家通过特定的艺术形 式表现着他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以及对现实的情感探索。通过对艺术家自传及其作 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生命历程以及其对生存价值的思索。 长期以来,对于艺术的研究往往持的是一种反映论的视角,从反映论的视角出发会得 出艺术不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传统的艺术研究往往纠缠于再现与表现的争论之中, 这种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把艺术的本质看做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第三者而已。殊不知艺 术的真正本质是对生命的表现,而事实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命问题 也因而自古以来就成了人的永恒话题,人们以各种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可以说,一 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生命史。 生命论的视角不同于传统反映论,从生命论出发会得出艺术是生命的确证,它强调艺 术既思考形而上的生命意义,义关注形而下的生存欲望,艺术所表达的是对人生命存在的 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索。 生命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 反映,是人脑的一种特殊的机能和属性。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因此,在这 里,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生命意识就是主体对自己的生命自身和对生命存在状态的 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个体 对生命存在状态,对生命终极价值的审视。生命意识的目的是主体为了更好的认识自身的 存在状态,摆脱现实困境,以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 他们是一群生活于现实困境中的人,背负着各种痛苦的煎熬,却用尽浑身解数捍卫着 艺术的至纯晶性,并在贫困潦倒的现实中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构成大多伟大艺术 家的生命写照。凡高与高更在艺术史上被并入“后印象派”,我之所有选择他们来剖析生命 意识,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伟人的人格与权威的成就,也不是出于他们作为“后印象派” 归类的方便。他 f l _ - 人的创作理念相去甚远,作品的相似性也很少。我的选择主要是因为 他们作为艺术家个体生命张力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以及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性方面 的考虑。这两个冈素既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共有的处境,又是他q - - 人心灵体验的重 负与艺术生命所达到的纯粹性的结果。 文森特凡高( v i n c e n tv a ng o g h ,1 8 5 3 1 8 9 0 ) ,1 8 5 3 年生于荷兰罗沃特松丹特。 他出身于牧师世家,一生先后做过画店职员,基督教传教+ ,2 7 岁开始从事艺术,并从此 走上了艺术的探寻生涯。他先后在巴黎,圣雷米度过了艰辛而短暂的艺术生涯,释放了作 为艺术家的极度热情从而过早的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在左轮手枪的协助下永远的倒在 了他的金色之乡。 保罗高更( p a u lg a u g u i n ,1 8 4 8 - 1 9 0 3 ) ,早年当过水手,做过商人,在巴黎,他曾经 是一个出色的股票经纪人,过着富裕的生活。然而自他接触绘画之后,悲惨的生活境遇便 接踵而至。他在3 5 岁时辞去银行职务,全心投入绘画,随即陷入生活的危机。不久,他厌 倦了欧洲虚假的文明,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儿来到了遥远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土人为伍, 开始了他的寻“源”之旅,最终他在病痛与现实的困境煎熬悲伤的死去。 凡高,高更同出于一个时代,都见证了1 9 世纪末文化运动的狂潮,二人同样都没有受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过完整的正规艺术教育,同是在印象派的影响下进入艺术殿堂并最终突破了印象主义的 局限而找到了各自的艺术道路。二人情感炽烈,个性孤傲,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于艺术并 为之殉道。他们敏锐的预示了充斥于1 9 世纪末的时代困境,他们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矛盾的 缩影,他们的作品既是他们生存状态的呈现,也是那个笼罩在表面繁荣之下的深刻社会矛 盾与危机的揭示。他们的作品为突破传统艺术藩篱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标志着现代艺术的 开始。 他们的经历凝聚着悲壮的生命诗性,无论是他们的自杀行为还是他们作品中所引发的 生命思索都在启示着现代人的生存反思。而这正是他们生命闪光的地方。 最后,我认为现代生命意识的觉醒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奠定的理性畸形发展的格 局,标志着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解放,同时也预示着现代艺术“向内转”的开始。 2 第一章:现代生命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现代生命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席卷全球,最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程乃至 生活方式,这就是在继t 业革命兴起之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当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技术革命对人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西方在1 9 世纪末开始弥漫“没落” 的社会情绪,科技革命在给现代人带来无限欣喜的同时,也在加剧着人的异化。随着机器 工业对人的压抑的加重,孤独与绝望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在传统信仰与理念缺失的过程 中,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哲学从“本体论”转向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人的理性的 崩溃与信仰的缺失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重点,人的“存在状态”开始走进哲学家的视野。这 一时期,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将生命本体拉回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之后 柏格森,狄尔泰等人掀起了一轮新的生命哲学狂潮;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则把对生命的 研究深入到生命内核结构层次的领域;存在主义哲学则将首先对生命存在本身发起了疑问。 哲学思潮最终引发人们对生存的深入思索,而且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深度与广度,而受生命 思潮影响的文艺领域则直指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本真与意义。美学打破了传统理性与经 验二元对立的结构,逐步向人的非理性,直觉等方面拓展。而在艺术上,艺术家们也从浪 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中悄然退出,转而走向对个体生命世界的直观,他们的作品如多棱 镜一般折射出现代人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 1 1 社会背景 社会的变革首先是技术革命的进步为开端的,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概莫能外。摩尔 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表述过这样一种思想:人类的“生存技术”在社会历史的演进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古代社会尽管意识形态发生各种变化,但真正起主导作用 的是生产技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以一种产业化的形式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这与马 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论殊途同归。“技术的产业化一方面为人类生活构筑了一个人工制品 的生存世界,另一方面是制造工业产品的技术逐步成为人类理解方式和价值原则的支点。 因此,人类对自我生命内涵和外部世界的体验感悟发生了根本变化。川工业革命对人们思 想,文化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工业技术制造出丰富的物品,极大的满足了现代人的物质需要,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 时,也在加剧着现代人的物欲追求。市场上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高档消费品散 发着诱人的光芒,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现代人不断膨胀的物质追求欲望之上的。工业革命大 大增强了人们的物欲扩张,资本家人肆掠夺七地与劳动者的劳力,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机 器化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不同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的动作;而同时在 失业的加剧与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加剧了个体之间的竞争。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与生活进步相伴随的,是个体之间的激烈的生存竞争与疏远, 生命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更加重了人生的虚幻感与孤独感。物质,感官的诱惑非但未能充 实个体的生命,反而使个体更加浮躁,心灵更加孤独。在远离了对上帝神灵的依托后,生 命已完全成为个人的事情。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催促 下,个人欲望不断地膨胀,驱使着人们不停去追名逐利,弗洛姆将之成为“重占有的生存 方式”,“仿佛占有的财富越多,人就越能实现自我,扩张生命,超越死亡。”2 人在孜孜于 1 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8 页 2 同上第1 4 7 页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身外之物的同时也在丧失着自我与人性,而死亡的来临又将个体的所有财富一笔勾销,使 得生命追求的一切占有化为虚无,死后的“虚无”与生前的“占有”形成强烈的反差,让 现代人倍感生存的虚无。孤独是这个时代的普遍阴影,生命的困顿成为哲学家萦绕于心的 难题,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起生命。试图找回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1 2 生命哲学思潮的兴起 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盛行于西方1 9 世纪中叶的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 科学技术的产物,它强调科学的依据性,它的显著特点是现象界与本体的分立,“本体”, “本质”,“根据”等一直是理性主义的话语。在理性主义观念盛行下,人的本能遭到了否 定与压抑。非理性主义一出现就在根本上反叛理性的霸权,高倡生命本能。叔本华提出“生 命意志论”,“世界是我( 生命意志) 的表象”是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 书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并不是太阳,地球,而 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摸索到地球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 说,只是存在于对另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他自己3 在叔本华 看来,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原,艺术也不过是生命的一种表象而已。 叔本华敏锐的看到了技术革命对生命个体的压抑以及随之所带来人们物欲的膨胀与现 实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生存意志悲剧说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在他看来,人的生存意志 是不可遏- i 卜,盲目的冲动,这种欲求是无止境的,一个欲求得到了满足,十个,百个新的 欲望就会接踵而至。这种欲求的无法满足而引起痛苦,所以从本质上说人生而是痛苦的, 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苦难史。 和叔本华的悲惨人生观不同,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 1 9 世纪最令世 界震惊的莫过于尼采的那旬“上帝死了! ”他说:“上帝灭亡了,不再复生,我已经将他杀 死了。我们这些最大的凶手将何以安慰自己昵? 1 9 世纪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中最神圣和最强 有力的上帝已经在我们的屠刀下流血而死了。”显然,上帝在这里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笼罩 西方达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精神和信仰的没落,是科学理性扼杀了上帝。他进而提出世界的 本质是“强力意志”,他写道:“世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00 0 一个奔腾泛滥的海洋, 永远在流转变化,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是一种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强力 意志。”4 生命的激情和自我超越是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在酒神精神境界中,生命的意义 在于生存欲望与本能的尽情发泄,在一种放纵和激情陶醉中个体自我与宇宙精神达到完美 的融合。顽强的面对现实中的失败,痛苦,而以一种积极勃发的精神展现生命的全部激情。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就是:“一个如此解放了的精神,怀着喜悦和信赖的宿命立于天地之 间,深信仅有身体被遗弃,在整体中万物都被拯救和肯定他不再否定但一个这样 的信念是一切可能信念中最高的,我名之为酒神精神。 “甚至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 题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劳尽而欢欣鼓舞一一我谓 这为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肯定人生中的各种苦难与挫折,认为这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但 是关键在于对待痛苦的态度,不是回避,不是悲叹,而是要以一种顽强的斗志去迎接它, 在这种痛苦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在“痛苦”的战胜过程中享受生命力增强的快乐。尼采从 生命本能出发,把道德的善恶当作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非脱离于生命之外的社会规范。 这就在根本上抛弃了理性的束缚。 酒神精神是一种沉醉的人生,艺术就表现于其中。艺术是一种人生的沉醉,是生命激 3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转引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第3 6 5 页 1 同上第3 7 4 页 4 第一章:现代生命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 情的迸发。并且他认为只有通过艺术审美的沉醉才能克服现实的悲剧人生,通过生命力的 提高而直接面对人生轮回的痛苦,从而达到生命的美化与欢娱。在尼采看来:“艺术是生 命的伟大兴奋剂在悲剧面前,我们灵魂里的战士庆祝他的狂欢节:谁习惯于痛苦,谁寻求 痛苦,英雄气概的人就以悲剧来褒扬他的生存”,“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之效,增强体 力,激发快乐( 也就是力感) ,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5 ,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 而只有生命力强化才可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艺术便是战胜人生悲剧性的强有力武 器。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论第一次把生命作为世界的终极本体,使得关注点由认识外在 的理性转向对此在生命的关注。这对于自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为主轴的 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更是一次突然的“反叛”。叔本华以艺术 作为悲惨世界的慰藉,尼采在本质上强调生命强力的喷发,一种激情的生命才是生命的内 在本质。艺术是生命强力的表现,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在艺术中,一切都是生命力。 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之于哲学界对生命的关注产生深远的影响。生命意志论思想成 为后来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以及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叔本华对 理性的舍弃,尼采对西方文化现象与伦理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确立了以生命意志为核心, 融文化哲学,审美观念,人生哲学为一体的生命意志美学理论。使西方有史以来的哲学或 美学研究,从客观本体论转向生命本体论,标志着美学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折。 生命哲学是发轫于1 9 世纪中期到2 0 世纪初的另一股哲学思潮,他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的狄尔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生命哲学提出社会的本原是生命,一切社会现象不过是生 命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而在对生命本体的认识上,不是靠理性,而是要靠直觉体验。因为 只有诉诸于直觉体验才能深入到生命的内核,把握生命本体的本质。 同非理性主义哲学理论一样,狄尔泰同样非常重视生命,认为生命是一种盲目而又有 秩序的,不断流变又不可遏止的永恒冲动。他将对自然科学与生命的研究区分开,他认为 研究科学是主体将对象作为一个外在的客体来对待;而研究生命不能依靠理性,而只能依 靠个体的生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消除主客体之间的障碍,把握活生生的生命意义。 艺术就是人类对生命冲动内在体验的外在表达形式。个体在艺术中通过体验世界而重新审 视自我生命的价值,使人领悟剑生命的价值。 柏格森把生命本体的研究推进了一个新的深度。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在柏 格森这里,真正的实在是生命冲动,是神秘的生命之流。它是宇宙中充满创造的一股键行 不息的力量。这种生命冲动不仅创造了无意识的物质,而且还创造了有意识的生命。“意 识,或者宁可说超意识,是生命的本原。意识或超意识是这样一种火箭的名称,其燃烧了 的碎片退化为物质,意识则是存在于火箭自身中的东西,它贯穿于碎片之中,并点燃这些 碎片使之成为有机体。”6 生命冲动作为宇宙的本原,是世界起始阶段就业已存在的一种 “力”;这种生命之“力”不断的向上涌动着,形成了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罗素说:“生 成可能是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向卜运动,如果向上运动,叫做生命,如果向下运动,就产生 被理智误认为的物质。”7 生命力不停的运动,不断的创造进化出新的物质。 在艺术审美方式上,柏格森提出了“直觉说”,并且把“直觉”推向了一个本体的高 度。这可以说是他对现代艺术的最人贡献。他认为:“所谓直觉就是那理智的体验,它使 我们置身于对象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直觉引 导我们达到的正是生命的真正本质”。直觉一方面意味着艺术家对外界的体验,一方面意 味着艺术家向内心的自我观照,它直指生命的深处,即审美直觉。艺术所反映的现实其实 5 尼采伞集第6 卷,第4 1 5 页 6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 6 1 页 7 转引自司有伦生命意志美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第1 8 8 页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艺术家内在的生命激情。只有当它反映内在生命精神时它才是真实的。“直觉”理论 的提出,打破了艺术欣赏与功利的关联,他把艺术活动与生命活动,生命现象关联起来, 对于西方现代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哲学不仅对直觉主i 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以及存在主义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而 且还是现代西方诸多艺术流派的理论支柱。前苏联美学家n c 库列克娃在其哲学与现代 派一书中宣称:直觉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存在主义是支撑西方“上流”艺术结构的 三大“台柱, 直觉主义不仅对最先接受其影响的立体派产生了作用,而且在许多方面 促进了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基础的形成。”8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西方文艺界先后出现 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等流派都可以将思想源 头追溯到生命哲学。 无论是非理性主义还是生命哲学流派,其共同的特征都是对生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这和传统哲学究根于理性等外在的形而上的探索有很大的不同,生命哲学思潮对人的关注 打破了传统哲学的藩篱,它意味着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生命的存在 与价值成为人们深刻思索的焦点。而生命哲学思潮对于艺术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开启了对个 体生命的关注和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从此,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尽情挥洒自己的主观 情感,不断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这样新的艺术流派不断产生了。 1 - 3 艺术探寻 1 9 世纪中期以来,在社会进步与思想思潮变迁的背景下,艺术思潮也开始呈现出一系列 新的变化。在哲学对传统的反叛的大背景,艺术家们开始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重新探索艺 术的规律,开启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这股艺术思潮首先是以打破传统艺术追求中对现实的忠实模仿,集中表现艺术家情感个 性为开端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传统的艺术创作理念展开批判,“世界存在着,仅 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9 。这是表现主义的创作宣言。康定斯基认为:“致力于复活过去 的艺术原则,充其量不过是产生流产婴儿般的作品从内在需要跳出来的每一个和声和不 和谐音,都是美的。”贝尔也认为“艺术的一切本质的东西,一直源自于对我们的生活奥秘 之最深刻的感觉川。艺术家以情感的自由宣泄来表现着对传统的反叛。“以主体挤压客体,以 主观置换客观,以表现否定再现,以情感和无意识活动的自由宣泄取代植根于理性主义传统 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于是成为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精神内核。”儿 在这场艺术思潮中,形式的创新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自 从问世那天起,就遭受了众人的非议:他画面中两个衣冠楚楚的绅士身边坐着一个优雅的裸 体女子,她不仅毫无羞耻之感,而且居然怡然火方。马奈因此而被骂做“没皮没脸”,“色胆 包天”。不仅如此,令批评家们难以容忍的是马奈在他的作品极力否定深度空间,而是追求 平面的二维空间,他把两方艺术自文艺复兴以米苦苦探索的绘画技法统统抛在一边,而是以 富于装饰性的平涂色块和大胆的线条,取代了传统为忠实再现而遵循的客观描摹的方式。马 奈以大胆无畏的精神冲击着传统的道德底线,并撕开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圭臬。草地上的午 餐也标志着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的回归的最终的完成,不再是完美的“神”与“人”,世 俗化,平庸化的人开始登上艺术的舞台。 马奈的离经叛道紧接着迎来了印象派的高歌猛进,如果说马奈解放了形式理念,印象派 。转引自司有伦生命意志美【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第2 6 8 页 9 格雷厄姆默克多后现代死f r 【m 】社会科学报,2 0 0 5 年9 月1 日第7 版 ”转引自周平远维纳斯艺术史【m 】上海三联书店,第3 1 9 页 “转引自周平远维纳斯艺术史【m 】上海三联书店,第3 1 9 页 6 第一章:现代生命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 则进一步解放了色彩。工业革命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照相术的发明更让那些现 实的忠实模仿者们感到相形见绌,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印象派首先放弃了旧有的题 材,而追求自己的绘画风格。他们一反传统的酱油色调子,纷纷走出室外,到大自然中捕捉 丰富多彩的光与色,从而揭开了现代绘画的色彩革命。他们将眼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简单而平 凡的事物,揭示大自然之美,揭示生活之美。莫奈,修拉,毕沙罗等绘画大j i l f f j 通过小心翼 翼的调配着光与色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迷幻的色彩世界。 工业革命的进步在给人带来物质的欢愉的同时,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进步 的神话带领下,旧有的价值体系逐渐分崩离析,技术文明的阴霾正向整个社会袭来。如果说 印象派画家正沉迷于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欢愉,他们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明朗,乐观的世界 的话,后印象派画家们则敏锐的预感剑了一场精神危机的到来,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充满了 抑郁,忧伤。怀旧和对家圃的向往之感,与此相伴随的是作品中深沉的个人情感。后印象派 画家们否定了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观感受和外光色彩的创作方法,而是更加强调主观感受和个 体情感的表现。塞尚把一切外在的事物还原为几何形体,他用充满温度,之感的色彩来造型,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他眼中的世界。塞尚的几何构图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立体主 义,抽象主义都可以追溯到塞尚的影响。凡高更是以大胆夸张的色彩,扭曲变形的笔触表达 了他对现实的愤懑与对光芒的强烈向往,他开启了现代表现主义的先河;高更敏锐的感到了 文明的危机并逃离了欧洲文明,在那里他用自由的原始色调通过平涂的手法为我们揭示了一 个原始纯真的世界。高更也因而成为象征主义者们崇拜的对象无独有偶的是,这三位画家均 具有相似的生活遭遇。他们生前贫困潦倒,经受着各种人间磨难,在极度的痛苦中过早的结束 了生命,而死后作品价值不断创新高的事实与生前的落寞形成的强烈对比似乎是对现实社会 的巨大讽刺而这也构成了那个时代众多艺术家的生存现实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挟着新的社会思想把一切1 1 7 t 有的信仰体系冲破之后,艺术家 突然感到空前的孤独与失落,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形成,而旧有价值的早已支离破碎,站在人生 的十字路口,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更令人不安的是异军突起的科技非但没有带给现代人以生 命的安全感,反而不断压抑着人们,让个体更加空虚。孤独成为了当代个体的普遍生存状态。 个体生命本身成为艺术家重点发掘的对象,卡夫卡变形记描述了一个在现代工业社会压 抑下的变形了的生命,而其背后则在揭示一个人与入之间冷漠的现代人际关系。罗马尼亚雕 塑家布朗库两的被拉长,干瘦成一木杆的站立的人可以说是对机器文明“异化”了的现 代人的形象写照,如果说布朗库西站立的人是对现代社会的痛诉和批判的话,雕塑家摩 尔把一个个丰满的作品摆向大地,让其与自然同呼吸就是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探索。此时,文 艺上已经从先前的“生命本体”向“生命存在”本身靠近了。以下本文将以西方现代艺术的 开拓者凡高和高更为例,通过其人生经历与作品分析展示他们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7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艺术家与自杀 我现在这几。除此一无所知,除此一无所能。我的小船没有鸵。只能随着畋向死 t 最底珐的风行驶4 散古 死亡是最具有本原意义的存在,死赋予生以意义。从自然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 要死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弗洛伊德曾在其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一文中说道: “我们当然有思想准备,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必然归宿,从而同意这样的看法:每一个人 都欠大自然一笔账一句话,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1 2 作为人类, 死亡是永恒的归宿,即使人类历史上有过无数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企图长生不老,但最终 难逃自然死亡的命运。无论是什么时候,自然而顺畅的度完短暂的生命也就成为了人们的 一种普遍的追求。然而,人类历史上始终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了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留 给后人无尽的疑惑。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因其作为一个时代最精粹的构成,他们是时代 精神,哲学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体现者与反映着者,因而他们的死亡对人们的震撼就异常强 烈,引发人们的思考就异常深邃,其后世影响就异常久远。 凡高的一生,是悲苦与痴狂的一生,他对艺术投入了生命的全部激情,现实的悲痛最 终使他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用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更曾有着富裕的生活,然而自 从踏上了艺术之路,他的生活每况愈下,在现实苦痛的折磨下他吞下大量砒霜,尽管最终 未能如愿。二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共同经历着时代的变迁给他们的心灵颤栗。在伟大的 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之中,他们选择了自杀来维护梦想的纯粹性。和众多诗哲 的自杀一样,他们的自杀作为一个类的现象,具有形而上的本体意义,那是对永恒信念的 维护,而这正是凡商,高更的生命所诉求的。 2 1 自杀之思 “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这是凡高在给弟弟 提奥的最后一封信所言说的,他深刻的认识到残酷的现实已经把他的梦想不断打碎,他期 待的组建艺术家联合体更是无望,在病痛的折磨下他拿起手枪,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当 保罗高更收到女儿的死讯时,他感到两眼发昏,在他给妻子梅特的信中我们读到了他想 “精神与肉体的痛苦全面获得解放”的自杀念头,于是他走上山头,服下了大量的砒霜。 中外历史上,自杀与死亡为诗哲们开出了一长串黑名单,公元前2 7 8 年。屈原投江而 死,2 0 0 0 年后也是在一个湖边,王国维投进了昆明湖,伴随着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而离去。 在西方,尤其是自上业革命以来,一大批诗人,哲学家,艺术家走向自杀的前线。叔本华 成为他悲观哲学的牺牲品,尼采疯了。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 0 世纪,我们可以在文坛,艺坛 上排除一长串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杀的诗人,作家: 1 9 1 6 年1 1 月2 1 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服毒自杀,年4 0 岁 1 9 2 5 年1 2 月2 7 日,苏联诗人叶塞宁上吊自杀,年3 0 岁: 1 9 2 7 年7 月2 4 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年3 5 岁: 1 9 3 0 年4 月1 4 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篆开枪自杀,年3 7 岁: 1 9 3 3 年1 2 月5 日,中国诗人朱湘投海自杀,年2 9 岁: ”弗洛伊德著孔恺祥译,论创造力和无意识 m ,中国展望出版社1 9 8 6 :第2 2 0 页 ”文森特梵高著平野译,亲爱的提奥:凡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 】第6 0 2 页 8 第二章:艺术家与自杀 1 9 4 1 年3 月2 6 日,英国女作家费吉尼亚伍尔夫投河自杀,年5 9 岁: 1 9 42 年2 月2 3 日,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服毒自杀,年6 1 岁: 1 9 56 年5 月1 3 日,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开枪自杀,年5 6 岁: 1 9 6 1 年7 月2 日,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开枪自杀年6 2 岁: 1 9 6 6 年8 月2 5 日,中国作家老舍投湖自杀,年6 7 岁: 1 9 6 6 年9 月3 日中国翻译家傅雷上吊自杀,年5 6 岁: 1 9 7 2 年9 月1 6 日旧本作家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年7 3 岁: 1 9 8 9 年3 月2 6 日,中国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年2 5 岁: 1 9 9 1 年1 月4 日,台湾女作家三毛上吊自杀,年4 7 岁: 1 9 9 3 年1 0 月8 日,中国诗人顾城上吊自杀,年3 7 岁: 这一长串自杀名单足以使我们震惊,自杀似乎是一种流行病不断在世界各处蔓延。以 至于刘小枫认为“诗人自杀是2 0 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内在事件。”1 4 很难理解这些以生命追 求美和理想的诗哲们为何要与死亡纠缠前行。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自杀似乎是这些 诗哲,艺术家们对美和理想的最后一搏,正如同他们高度凝练的艺术作品一样,他们通过 强行掐断生命的进程来浓缩生命的价值。 在这一连串的自杀名单背后,我们不禁要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艺术家们过早 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自杀在引起巨大的社会震惊的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内在价 值。鉴于他们作为社会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死亡引发的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思考。 著名学者刘小枫认为诗人的自杀不同于常人的自杀,常人的自杀是向“暖昧的世界无 意义边界发出的最后冲击”,而诗人的自杀来自于“对这种最后冲击的否定。”常人的自杀 意义在于“维护了某种生存的信念”而诗人的自杀是因为对“对生存信念的绝望”临从这 个意义上来看,艺术家的自杀是和信念分不开的,信念成为了诗哲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存 在的信念,个体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平衡点,他的毁灭也就就在情理之中了。艺术家不同于 一般人之处,也就在于艺术家对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 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之间沟通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两极,正是这种永恒的矛盾催 生了个体的不断超越,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历史。宗白华 先生认为:“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的生命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 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1 6 宗先生肯定了生命的毁灭所具 有的价值,那是不断的追求至善。现世的短暂带给人以虚无感,因为生命的匆匆流逝的时 光将把现世的一切价值一笔勾销,因为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世界毫无意义可言。但是,艺 术家是不断赋予世界以意义的,“诗是人给自身赋予意义的活动。”刘小枫说道:“人的现实 性恰恰出现在否定虚无现世的意义活动中,诗是这种意义的原初形式;人天生贪恋现世, 主动为世界提供意义,诗便产生了。”1 7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诗人的自杀呢? 诗人的自杀起因于理想与现世的巨大矛盾,死于信念的绝望。“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 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诗人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诗人自杀也是世界的精神信念危机 的标志。”“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1 8 屈原之死起因于“礼崩乐坏” 的现实和报国无门的悲愤,王国维的自杀标志着封建传统的没落。同样在西方,斯芬克斯 之所以跳崖而亡是因为他一生坚守的那个信念之“谜”被捅破,而随后俄狄浦斯的悲惨遭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 2 页 ”引文同上第4 2 页 6 宗白华全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第6 6 页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 】华东师范大学i 版社,第5 3 页 i s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 8 页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遇似乎是这种信念迷失的结果。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怀疑理性给传统的信念带来毁灭性 打击。一时间人们所坚守多年的精神信念顿时土崩瓦解,人陷入了空前的迷惘,尼采高呼 “上帝死了”,人们所恪守的一切信念都在这场启蒙运动中瓦解了,人们再也找不到生存的 支柱。荷尔德林疯了,尼采疯了,叔本华自杀了。 信仰的毁灭带来诗人巨大的绝望感,艺术家们生活于深沉的现实困境中,他们拼命逃 脱困境中的自我,然而始终没有出路。然而他们是一群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渴求完满,渴 望达到理性境地的人,一旦现实和他们的理想相背离且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们中的一部分 便选择自杀作为和这个世界抗衡的最后武器。马雅可夫斯基留下一份遗书中说“关于我的 死,请不要责备任何入,也不要制造谎言,死者痛恨谎言“,“妈妈,我的姐妹们,请原谅 我,人当然不应该这样做,但我没有别的出路”,“真的,没有一点办法”,这其中的悲愤与 哀绝也许是他给后人的做好交待了。茨威格是和他的妻子一同自杀的,他在遗书中写道: “我自己的语言所熟悉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我 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1 9 在他的信念破损之日,他也就走向了死亡的 边缘。1 9 7 2 年4 月川端康成口含煤气自杀,他的死震惊了世界文坛,对于一般人的自杀而 言,尽管自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在死前都陷入了一场深深 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两自杀是摆脱痛苦与无奈的最好办法。川端此时已经功成名就,他又 是为何而夕匕呢? 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创造是最好的精神动力,川端此时已经耗尽 了自己的精力,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困苦之中,“他企图从死中唤起对生的感觉,从死中重 新开拓生,延长自我的精神生命,至少保持死的一种美的形态。”2 0 对信念的坚持也就成为 了死亡的最后阵地,“信念成为了死亡的根据和目的。信念为个体的人生提供了世界的某种 意义,这些意义最终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2 1 叔本华认为“死亡就是意志挣脱原由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在他看来世界是由盲目 的,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望组成的,有欲望就有缺失,而缺失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人的 欲望是无- i t :境的,因而痛苦也就无边无际。因此,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世界 本无意义可言。而死亡是痛苦的最好解脱,“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他的美神,苏 格拉底所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即是如此”。船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痛苦之 说,但是他强调生命的强力意志,教人要“死得其时”,要“知道如何是圆满的死亡,那对 活着的人是一种鼓舞与允诺。”2 3 尼采赞美死亡,赞美“唯有在我需要它的时候,它才会到 来”的“自愿死亡”。他认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于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个又一个诗 人,哲人不断走向自杀的边缘。 综上所述,艺术家的自杀源于个体信念的跌落,理想的迷失,以及悲观生命精神的影 响。诸种冈素的合力导致了他们精神上异乎寻常的痛苦,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沉重的打击, 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自杀也就不可避免了。 2 2 梵高,高更的自杀 ”转引自同上第6 5 页 转引自王玉琴关于艺术家自杀的文化思考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4 年5 月 j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 5 页 2 转引自高建新诗人,作家自杀的文化观照内蒙古社会科学2 0 0 0 年3 月 j 。转引自i 一上 1 0 镕一:z 术蒙o ,自系 凡高高更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文明止在消失,而新的理念x 尚 未形成,那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纵相错,理性的* 起与信仰的述惘的时代。技术进步带来 了物质的极人丰 i f 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精神信仰的缺火。“人们凭倩白身的理性能力创造了 无与伦比的物质技术文明,但这种文明反过来成为压迫人,毁灭人的强大异己力量。尤为 突山的是,资本主义条件f 高度发展的物质技术文明严蕾压抑宣息,吞噬着人的心灵, “米d ,lj 代m 方立论1 摊# 来州范大学:i j 版札1 9 9 7 第4 3 1 负 | 芏l 一 梵 高 白 画 像 东南 学颂i 岸位论文 天空象征着天庙冉生。这个人类居住的小村庄啭紧围绕在教堂的尖蟮之f 意味着现世与 天国微不足道的抗争,与大穹对接的教堂划承载了生命的终极归宿a 这幅作品深刻表现了 梵高对生命以及夭国的向往,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迷幺】狂醉感深深打动着读者,这是 梵高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天国的向往也暗示着凡高的生命即将结束。在一个晴朗的午后, 凡高独白走出住所,来到了邢片熟悉的麦地金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