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扬前斓 签字日期:一多年翻垆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 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易弈矗骛) 签字日期:乃谚年月甲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中文摘要 在“世界一体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中,提高“软实力”以及加强城 市文化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艺术和文化载体的建筑也应该为弘扬 民族文化和加强民族凝聚力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是实现这一任务 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设计出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作品? 本文对苏州博物 馆新馆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角度进行剖析,试凰探究出一条具有普遍意 义的途径。 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历程,指出苏州博物馆新馆具有的典 范意义。接下来论文对新馆作为现代建筑彰显其民族性特征的两种手法进行分 析:一是寓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具 体表现在采用群体化布局、大屋顶、庭院、墙体等元素;二是寓现代建筑空间于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具体体现为用庭院、厅堂等传统建筑元素构建“透明性”空 间。再接下来论文从思想和教育的高度对贝聿铭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结合的原 因进行分析。 最后论文概括总结了新馆成功设计对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具有的普遍 参考意义: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应当以现代人的需要为 出发点,从现代艺术特别是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找灵感,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 计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作品;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传统性”特征和建筑要与 周围环境协调的原则,在我国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当中,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的作品应当体现“民族性”, 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如何将“现代性” 和“民族性”很好地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 苏州博物 馆新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新馆是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典型例证,其成功设计,为更大范围和更 多领域内进行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提供了参考。为加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 以及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乃至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了力量。 美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现代建筑、现代性、民族性表达、民族性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a b s 扛a c t w i 也日1 et i d co f 也e “i i l t e 伊撒i o no ft h ew o r l d ,a n d 、曲觚i z a t i o n ”,“b e c o m e sa i n l p o 她t t a 5 k f o r u s t o p r o m o t e 血e s o f t p v e f 勰d t h ec i 印州札r e a s a v e h i c l eo f a r t s 孤dc u l t i l r e ,也ea r c h 沁c t u r es i o i l l da l s om a k ei t sc o 棚b u t i o n st 0p r o m o t i n gm e 枷o n a lc u l t u r c 趾d 曲陀n 群h e 血gt h en a :t i o n a lc o h e s i o nni st l l ec 曲打a ll i n kf - 0 ru st 0 c o m p l e t et h i st a s kt oa c 王l i e v et h en a t i o n a lf 锄1o ft b ea 1 i 1 1 e s em o 出釉a r c h i t e c t u r e h o wc a n 、ed e s i g nt h ec o s t m 砸o nw o r k s 也a tb o t h h a v en 灿n a la n dm o d 锄 出珊以= r ? 1 k 也鹳i s 纽a l y z e d 吐l en e ws u z h o um u s e 眦怕m 吐l ev i e wo f c x p r c s s i o n m 衄d m o n a ls t y l eo f t l l e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t l l r e i ta i n l st 0o p e nad o o ff o rm e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 t l l ec h i n e s e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眦 1 hm e s i sf i r s t l yr e v i c w e dt h e t i o n a i i z a 廿n np r o c 船so ft h ec l l i s em o d e m a r c l l i t e c t i l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t h en e ws m 血o um u s e u mi s am 船t e r p i e c eo nt h i s 鹪p e c t s e n d l y ,t l l e 也e s i sa n a l y z e di t s 柳om 柏。曲t 1 1 a t l 锄o i l s 伽e dt h e 删伽i a l c h a r e c t c ro f 也e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m r e :o n ei st 0a p p l y 也em o d e r m a t e r i a l sa n d g e o m c t r yd e s i g nt 0 也e 扛a 蜥o n a lc h i n e s ea r c m t e c t t l r e 蛐m c t u r e _ e 砌a n dw o o d 咖呶骐”i n c l u d et l 坨g r c l u pl a y o 心、h cb i gr o o f ,c o u r t y 缸d ,w a l l sa n d 甜1 e r e l 锄e n t st o 眦l d 血em o d 黜b u i l d 吨;恤。也e ri st o 啤m e 扛a d m o 越c h 妇s e a r c l l i 魄t u r a le l 咖e m st ob i l i l dn l e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t i l r es p a c e ,t 1 1 a ti s ,璐e dt h e 仃a d i 廿o l l a ls 饥l c t l l r ee l 豇响n ss u c h 嬲t h ec o m t y 铷d ,也eh a l lt ob u i l dt h e 衄s p a r e i l c y 印a c e 也i r d i y ,t h et 1 e s i sr n a k ea na l l a l y s i s 0 fr e a s o n sf o r 讧p c i ss u c c e s s f i l l i m e g r a t i o no f m o d e m 姆龃d1 1 a t i o n a l i 哆f o mt h eh e i g h to f n l o u g h t 姐de d u c 撕0 n 皿el a s tp a no ft h em e s i sg e n e r a l 汝s 血cr e f e r c n c es i 班f i c 缸c eo f 也es u c c e s s 觚 d e s i 盼o f m e 也en e w s u 西1 0 um 璐e 眦t ot h e 唧r c s s i o no f t h em t i o n a l 时o f m o d e m c k n e s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c o 删d e r i n gt h em o d b m i t yo f 础n e c t u 坞o fa r t ,w es h o u l d 诅k e n 1 0 d e mn e e 出a st h cs j n gp o 血a f l ds e e k m s p i 枷0 n s 丘o mm o d e ma n ,e s p e c i a l i y c u b i s mp a i n t i i l g s ,t od e s i 弘a r c l l i t e c t l l l ew o r l 【sw i 血m o d e r 丑i t y ;c o n s i d e r i i l gt h e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砌i 右o n a lf e a t u 咒so fa r c h 沁c n 玳a na n d 也ep r m c 砸l et h a ta r c h i t e c t l l r e ss h o u l db ei n c o o r d i a t i o 、 r i t hc i r c u l n j a c e me n 、d r o n m e 蝇也en a l i o n a l j ho f 删t e c t u r es h o u l db e 锄b o d i e d 血o t l rd e s i 驴i 1 1 也en e we 轧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c o 姗t i o n0 f c 沁u m j a c e t a r e ao fa n c i e n ta r c h i “:c = t i 删s 汀u c n l r c s h i s t o d ca n da _ l l n 砌咖e tb l o c k sa n d o l 玛 l l i s t o r i c 甜l dc u l t u m lc i t i e s s o 也ed e s i g l l c r ss h o u l dp r o f o u n d l yg r a s pm ef 0 曲a l c l l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觚d s p i r i t u a i a n dc u l n l r a lc o m l o 乜虹o no f 订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m r e sa 1 1 di n t e g m t em o d e m 姆a n d 删o m l 时s o 皿m ya sc o n c e m i n gh o wt o i m e 孕a t em o d e 啦a dn a t i o n a l j t ) rt o g e t h c rt od e s i g n 脚d e mc h m e s ea r c h j t e c m r c s w i t hb r i l l i a n tn a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 ,也en e ws u 吐o um u s u e m 舀v ewa ne x 锄p l e 1 h en e ws 1 l z h o um l l s e u mw 勰ae x e m p l i 丘e dc a s e 也a tb l l i l d 埔c h i 峭em o d e m a 删t e c m 他i n 删。船is t y l e n ss i l c c e s s 向ld e s i g np r o v i d e sar e f e 嗽l c e 如r 让屺 枷。刀l a l i 碰o no fa 啦n e s em o d e ma r c m t e c t u r eo na1 a r g c rs c o p e 瓤i dm o r ca r e 嬲n c o n t r i b 哦e st oe n h a r mo c i 母sc u l t i l r a lc o 蟠t r u c t i o na r dp r o m o t ec h i n e s e s o f t p o w e r , 船w e l l e n h a n c i l l g c h i n e 珊血o n a lc o h e s i o n缸di i l 把r n 碰o a l c o m p e t n i v e n e s s k e y w o r d s :血en e ws u z h o um 璐e t l i i l ,t h ec 蛐麟em o d 锄a r c 蚯t e 妇】r c ,m o d e m d i a r a c t e r o 【p r e s s i o n mn a t i o n a ls 哆l e ,皿t i o i l a lc h a r a c t c r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引言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世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 实力”,作为艺术和文化载体的建筑也应该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加强民族凝聚力作 出应有的贡献,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中国加入m 以后,建 筑设计市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巨大的建筑设计市场,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师 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针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现代建筑作品在中国市场相对缺乏的现实情况,笔 者认为,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课题。刚落成不久的苏州 博物馆新馆( 下文有时简称新馆) 是贝聿铭先生多年来积极探索现代建筑民族化 道路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典型例证。 本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角度进行评析,研究其 如何做到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交融,分析贝聿铭先生设计新馆成功的原因及带给我 们的启示,以期找到一条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道路,服务于我国 现代建筑民族化探索的实践。 1 2 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是时代赋予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许多有责任感的建筑 师积极进行探索,贝聿铭便是其中之一。实践探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关于现代 建筑的民族性表达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例如2 0 3 0 年代由部分中、外建筑师发 起的对于民族形式的实践探索;由中国营造学社发起的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及 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由侯幼彬先生、杨嵩林先生在8 0 年代初对近代中国建 筑的民族主义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国内近代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彭一刚教授为首 的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很多,如彭一刚的硕士生刁建新的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文 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研究等以及其他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本论文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倒 : 提供了众多背景资料。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探索现代建筑民族化形式的顶峰之作。新馆刚落成 不久,就有一批文章对其进行评论,如陈薇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祝小峰的苏 州博物馆一园林新意和纪念性的二重奏等,但总体而言,这些解读缺乏系统 性和可操作性,这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空间。笔者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 对新馆从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角度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证分析,尔后又进 行了理论总结。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元素的解读,用“透明 性”等现代空间分析理论解读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厅堂、庭院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有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以后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 l 3 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 本文采用以特定视角对事物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再进行理论总结的方法。论文 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历程,指出苏州搏物馆新馆具有的典范意义。 接下来论文对新馆民族性表达的手法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寓 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具体体现为采 用群体化布局、大屋顶、庭院、墙体等元素;二是寓现代空间于中国传统建筑元 素,具体体现为用庭院、厅堂等传统建筑元素构建“透明性”空间。再接下来论 文从思想和教育的高度对贝聿铭设计新馆成功的原园进行分析。论文在最后概括 出新馆成功设计对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参考意义。 文章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具有的 典范意义:第三部分是新馆寓现代建筑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中国传统建筑“土木结 构”形式的手法;第四部分是新馆寓现代建筑空间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手法; 第五部分对贝聿铭将现代性和民族性结合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苏州 博物馆设计成功的意义。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 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历程及新馆的典范意义 2 1 中国建筑艺术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时代、环境和种族是影响文化艺术的三大要素。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也是如此。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气候条件、自然资源 对建筑结构形式、艺术风格等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 条件的民族,其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而这种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 一旦形成,就对这个民族的审美产生影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物质形态 积淀、升华,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形成特定的建筑审美定势和价值趋向 并内化为本民族建筑艺术的传统。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建筑的形式是和当时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水平密切契合 的,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工业生产,现代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 技术的产生以及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新的需求( 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功能如 体育场、学校、医院、大型商业建筑、剧场、现代办公楼等) 和新的审美观念的 产生,再加上国内西洋式教堂、学校和外国使领馆等现代建筑的引领作用,中国 传统建筑开始了与西方建筑交汇融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 表达和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两种提法,本文采用后者) 。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坐标来表示,横坐标是西方化,纵坐标是民族化,复古 主义者希望只民族化,不要西方化,沿平行于纵轴的方向前进;殖民主义者希望 只西方化,不要民族化,沿平行于横轴的方向前进。我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正确 道路是沿一条斜线发展,走一条利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条件适应新的功能和审 美观念并且保持和发展民族建筑形式即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道路。 2 2 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历程及新馆的典范意义 在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的过程中,以表现单体造型为主的欧美建筑与中国 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念格格不入:单体建筑的造型手法又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距甚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远:以木构架为先决条件的曲线屋顶和新结构新材料一时也难以结合。但同时, 牢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表现着自己。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探索过 程是艰辛和曲折的。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这一时代课题,吴良镛先生1 9 9 7 年提出“探 索新的建筑文化,发展地区建筑学”的设想,认为“地区建筑学不是作为一个流 派而提出的,而是逐渐被认识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规律,这在我国文化史、 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以及工艺美术史等中都是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并且从 广义建筑学来理解,它也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9 1 9 9 8 年,吴良镛先生提出 “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乡土化”的策略,并呼吁发展“世界一地区”建筑 学,把它理解为:“作为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地区建筑文化扬弃、继承与发展矛 盾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积极地吸取世界多元文化,推动跨文化的交流,也要力 争从地区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创造,并保护其活力与特色。”。1 9 9 9 年,吴良 镛先生又将他对地区建筑学的思考写入了世界建筑师达成共识的纲领性文件一 一北京宪章。 一批在西方先进国家学成回国的本国建筑师首先开启了中国现代建筑民族 性表达的探索之路,这条道路成为历代有民族感的中国建筑师不懈的追求。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主要可以分为早期探索阶段( 2 0 世纪2 0 年代以 前) 、繁荣创作期( 2 0 年代至3 0 年代) 、日本“帝冠式”的移植期( 3 0 年代后期) 、 新探索时期( 5 0 年代以后) 四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是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最 初的交汇阶段,民族化探索尚处于不自觉的摸索之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 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二是新形式、旧功能的洋式门面:三是中国式教会建筑。 繁荣创作期出现了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央博物院等一批高水平的作品,但这批建 筑大多数只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设计,忽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群 体组合艺术。日本“帝冠式”移植期的建筑类似于日本的“古典复兴式”,有成 吉思汗陵等。新探索时期的建筑主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美术馆和友谊宾馆 毋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华中建筑( j ) ,1 9 9 7 ( 2 ) :1 7 。吴良铺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华中建筑( j ) ,1 9 9 8 ( 1 ) ;3 扬州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8 等。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8 0 年代以后的建筑,不光研究民族建筑外部的形式特 征,同时也研究其空间构成,至此,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这一课题的研 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特别是后者 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民族表达的典范。 贝聿铭的成功是与他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建筑设计中 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 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回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体现了贝 聿铭的设计理念,表现出现代性和民族性交融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与其周围环 境( 紧邻拙政园这样的古典园林) 和使用功能( 不需要大的空间去长期展览众多 的收藏品) 为前提的。新馆现代性和民族性结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寓现代建筑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传统的“土木结构”形式;二是寓现代空间的“透 明性”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下面两章分别进行论述。 o 转引自王天锯贝聿铭(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8 1 2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1 3 新馆寓现代材料和几何造型 于传统“土木结构”形式的手法 博物馆作为从西方引进的建筑其公共性质表明了其现代性的特质。苏州博物 馆新馆是中国现代建筑进行民族化探索的结果,其本身就是向世人展示中国现代 建筑民族化表达的优秀成果的展品。新馆中收藏的东方艺术品不同于西方艺术品 的公共性,大多是为私人的享乐而制作,所以小件较多,即便是大的画轴也不会 常时间的挂于墙上而是难得打开,多半是在供人欣赏后很快又被卷起收藏。考虑 到没有必要拥有过多象西方博物馆那样高大的空间和展位,新馆采用江南民居的 建筑样式。江南民居的结构形式表明了新馆这座现代建筑的民族色彩。 3 1 新馆属于“现代建筑”和“新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指含义的概念,区别于作为“国际 主义风格”代名词的“现代主义建筑”,是指建筑脱离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 筑影响以来的整个建筑的发展阶段,时间是指从大约1 9 世纪中叶到目前的整个 阶段的建筑风格国。现代建筑的出现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由于现代化的大工业 生产导致的现代建筑材料的出现;二是新的建筑功能的出现如对博物馆、图书馆、 医院、展览馆、电影院、现代商业建筑等大型建筑的需求:三是指快节奏和追求 理性的现代生活和以及建筑为大众服务的民主化浪潮使得简洁的几何造型成为 新的审美追求。 现代建筑包括两个流派:一是以格罗庇乌斯、密斯、柯布西耶等的作品为代 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二是以美国赖特的作品为代表的有机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又称“国际主义建筑”,属于“现代建筑”最主要的组 成部分。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是指2 0 世纪初期在德国、前苏联、荷兰 等国家由一小批具有民主思想、左倾倾向的知识分子精英所探索和奠立的建筑方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9 5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和建筑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建筑应该具有其明确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贫 困大众设计上,因此自然形成考虑生产和建筑成本的基本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形 式上简单明确、反对增加装饰等原则,由于其造价低廉、应用范围广泛等原因迅 速风靡世界,所以又称为“国际主义风格”o 。 “现代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现代工业发展为基础 的钢铁、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o ;二是与快节奏和追求理性的现代生活以 及为平民服务相联系的简洁的几何化造型 ;三是适应现代人对新功能和新的空 间感受要求的“空间一时间”空间构图理念( 导致“透明性”空间的出珊i 一笔 者注) 固。 “新现代主义建筑”又称“新包豪斯主义”,属于广义的“现代主义建筑” 的范畴,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建筑风格,其设计已经 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的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新现代主义建筑” 继续采用现代主义注重空间和技术的传统,同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各种不同 的个人诠释,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的个性变化,这种探索的方向称为“新 现代主义” 。 “新现代主义建筑”除具有“现代主义建筑”和“新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外,又有新的特点。在“新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当中,贝聿铭作品的特点主要体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原则,强调建筑艺术的社会性,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 的个人表现,在设计时注意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二是多元素综合原则,强 调技术条件不是建筑作品的唯一决定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建筑建筑师的个人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 9 9 9 5 o 参考贝聿铭的观点。贝聿铭说:“在我看来,立体派艺术实在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天才之举,有人问;现代 建筑始于何时? 是1 8 5 0 年吗? 其实不然。始于工业革命吗? 有可能因为那时我们开始使用钢铁。始于 1 9 世纪中叶英国的水晶宫?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当立体主义出现之后一切就变得明了了:这成了建 筑发展的转折点建筑受这派艺术的影响很大。从塞尚开始,接着又出现了毕加索及与他合作的布拉克。 立体派艺术诞生的十年后,布拉克退出,毕加索继续,并把立体艺术在绘画上以多种形式表现,毕加索 的一些图和纸作品完全由几何形体构成,这些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盖罗冯波姆贝 聿铭谈贝聿铭( m ) 林兵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4 0 3 6 o 同上 ”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转到空 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一 时问”的建筑构图理论。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4 6 3 9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9 3 8 7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旦 感受和社会需求等因素;三是强调形式和空间并重原则,传统建筑讲究形式,而忽 视空间,现代主义强调空间,而往往忽视形式,贝聿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体现了贝聿铭“新现代主义建筑”特征,是与周围环境 协调统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本文主要分析贝聿铭在现代建筑中彰 显民族性的设计手法。 3 2 寓现代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传统“土木结构”形式的表现手法 梁思成先生说:“凡一座建筑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 生其形式上之特征。”o 地理条件是某个民族、某个时代建筑材料得以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并进而 影响到建筑结构,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采用“土木结 构”。中华原始初民时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 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农耕定居的生 活方式以及大量树木的存在使得土木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建筑必然的选择。同时, 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于“土”和“木”的深厚感情,由此引发了对生命的重视, 此即易经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在原始初民看来,植 物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生命永存。大地蕴涵着生命之气, 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土木结构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在文 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蕴涵着深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表 明了对大地( 土) 、植物( 木) 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 由于采用“土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形式特征( 本 文称之为“土木结构”形式) ,主要包括:群体性布局、大屋顶、庭院、墙体、 建筑色彩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在商朝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周朝至秦朝 这个体系基本定性,直到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以前约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9 2 9 7 2 9 s 。粱思成中国建筑史( 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8 1 3 。转引自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2 4 0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坚 不少外来因素,但其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精 神没有改变,这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建筑的原因所在。 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金属、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 结构”的形式,且对其构成元素的外型进行了几何化处理,体现了现代性和民族 性交融的特色。 3 2 1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群体性布局符号 中华建筑在文化理念上象征自然宇宙,追求“其大无比”的境界,但从材料 和技术条件方面来看受到“土木结构”的限制。土木之材长度和强度不如石材, 尤其是由泥土烧制而成的砖瓦之类,其长度与强度是有限的。土木材料的性能决 定了更适宜于建造尺度相对小一些的建筑单体。 从功能方面来看,群体性布局的形成是受到中华民族“血亲家族”观念的影 响。王国维曾经指出,我国传统封建大家族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 各有配偶,且实行一夫多妻制,所以“断非一室所能容”。 群体性布局体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一开始就以群体性 布局作为其主要特征,从仰韶时期的居住村落到面朝院落群体,再到后来的丰字 型民居以及历代的宫殿建筑群,都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辅开,纵深发展,对 称布局为主要表现形式,组成了相互联系,配合制约的有机的平面整体。中国古 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也就主要表现在这个平面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 方面。中国古代的大建筑群基本上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局的方式。 以北京故宫( 见图1 ) 为例,其在空间艺术和组群布局关系的处理上堪称典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和秩序观念。 新馆采用了群体化布局和对称的形式,但没有亦步亦趋地将对称性作为传统 建筑布局的僵死的特征,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在新馆的入口处遵循了对称原则,而 两翼采用了非对称的布局( 见图2 ) 。新馆建筑面积1 9 0 0 平方米,建筑群坐北 朝南,由三大块组成: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旦 “对称性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原则,而非对称性则是现代语言的一个原则。”o 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认为非对称性因具有自由精神而具有现 代性的特质。新馆的布局方式彰显了其现代性和民族性交融的特征。 3 2 2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大屋顶符号 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穴居之原始形式中有些直穴( 或称袋穴、瓶形穴) 建造 在平地之下,为避雨雪、日照、野兽等,必在其上加一枝叶编成的顶盖,且用木 棍之类支撑它,这是大屋顶的滥觞。 从材料和技术的角度讲,大屋顶的出现是由于土木等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建筑 开问不能过大,为避免变形与倒塌,需用柱子支撑,立柱过多且高度不易处于同 一平面,再加上排水的实际需要,所以以主脊为最高,成为“人”字形两坡顶或 四坡顶。其檐部出挑深远,为的是保护台基、墙体、立柱与门窗。建筑的屋顶形 制在后代发展得多种多样,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新馆建筑有一部分采用了“大屋顶”形制中最简单的“硬山”形式,采用钢 材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开放性钢架结构等新技术对起进行了抽象几何化处理( 见 图2 ) 。这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又保持了建筑的 传统性风貌。新馆中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特色俨然可见。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 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更加彰显了新馆的现代性和民族性融合的特征。 贝聿铭认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大屋顶”的确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是中国传统 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庭院和墙以 及建筑的色彩才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重要的元素。他说道:“中国传统建筑艺 术的真邃到底是什么? 大屋顶固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它并 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更重要的、更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加以研究 探讨、继续发展的呢? 是虚的部分,是大屋顶之间的空间庭院;还有墙, 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图因素;在对中国建筑进行了宏观的研究 之后,还有必要去探讨一些具体的细节,南方水乡的民居,黑瓦,灰砖,白墙。 。【意】布鲁诺- 赛维现代建筑语言( m ) 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5 1 5 。【日】黑川纪章黑川纪章( m ) 郑时龄、薛密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7 6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色彩配置素雅和谐,与周围环境无不调和的地方,这是中国特有的色彩,是文化 传统与中国极为相近的日本所没有的。”回 3 2 3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庭院符号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因素。庭院空间是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锤炼, 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辞源这样解释“庭院”:庭者,“堂阶前也”, 院者,“周垣也”,“宫室有垣墙者日院”。也就是说庭院是指由建筑、围墙围 合而成的室外空间。这种庭院空间的生命力,在明清两代的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中表现的尤为充分( 见图3 ) ,其中蕴涵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等 道家传统文化思想的耩髓,也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隐逸人格的表现。无论是写 意性园林还是写实性园林,都离不开“自然”二字,在一个空间有限的园林庭院 中要利用象征等手法再现广阔无比的自然。一般来说,常常采用的手法是设置假 山、池水和植物等景观来象征自然。在尺度较大的庭院中,还常常修建亭子,这 些庭院空间的处理手法增添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是池水 水是自然界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可以引起美好的情感,水可“净 心”,水声悦耳,水又具有流动不定的形态,水可以形成倒影,这些特有的美感 要素使古今中外许多庭院空间都以水为中心,而取得完美的观赏效果。 二是石景 石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为假山景致。水景的处理离不开山石,山石因水 景而更生动,为了加强水景的观赏效果可将流水置于山石中流淌,发出潺潺流水 声,水面作出落差,水声与波光交织,充分表现水景之美、环境之幽。 三是亭和榭 亭,原本是先民建在聚落、都市中用于嘹望和防御的一种准军事设施。随着 时间的推移,亭的使用功能由原先的军事、治安、邮递方面渐渐向民用转化,商 旅游人亦可小憩、投宿其间。隋唐间,亭开始出现于名胜、园林等处,宋元明清 各代,此风日见兴盛,可以说凡有园林名胜,无不设亭造景。文人墨客往往因以 。王天锡贝聿铭(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 9 9 8 2 5 卜2 5 4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吟诗填词,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事”。 亭临水而建称水榭。建筑基部半在水中,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 敞,设有栏杆。在南方私家园林中,水榭( 见图3 ) 一般为单体建筑,尺度不大, 装修比较精致素雅,如留园的“活泼泼地”、拙政园的“小沧浪”、网师园的“濯 缨水阁”等。 作为具有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新馆设置了一个主庭院。中央大厅北面的主 庭院( 见图4 ) 是新馆最吸引人的地方。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 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 要元素,新馆的庭院与传统建筑的后花园相比呈现出似曾相识又绝然不同的感 觉。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 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和竹林等组成。池塘由长短不规则直线围 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平面形体,并用石材构造起来,水池周围地面大面积铺装也 主要用平整的石材。不可否认,池塘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全新的现代风貌。 片石假山( 见图5 ) 位于池塘北面且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正是这一面白墙成 为“片石假山”抽象山水画的背景。这是贝先生受到扬州“片石山房”( 见图6 ) 中相传是石涛用石材叠出的“人间孤本”的启发之后得到的灵感。“片石假山” 以北宋米芾的山水画为蓝本,用片石、沙砾等材料构造出一幅现代抽象山水画。 其中国传统建筑中假山的原型以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表明了它的民族 性。同时其现代的材质及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彰显出其现代特色,这也许正 是贝先生不选择中国造假山的传统材料太湖石而采用花岗岩和沙砾等现代材料 的原因之一。对此贝先生说道:石涛以石为材,在扬州的“片石山房”叠出了与 众不同的“人间孤本”。虽然我没去过“片石山房”,但我也有意“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 除了主庭院之外,贝聿铭还设计了若干个内庭院。内庭院是庭院或后花园的 变体,广泛应用于贝聿铭设计的西式建筑中。内庭院位于建筑内部,种有树木, 屋顶用玻璃作成,采光效果很好,将内外空间串联起来。紫藤园是其中之一。园 里西南方和东北方各植一棵紫藤,同“忠王府”( 旧馆) 中的紫藤园想对应,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且嫁接着从当年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树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代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 苏州文化的延续。但同苏州博物新馆形成一个整体的“忠王府”( 旧馆) 中的紫 藤园相比,玻璃屋顶和屋顶的铜构架彰显了其现代化特色。 凉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传统特色新馆建筑中自然少不 了它的存在。池水是庭院空间的视觉中心,凉亭作为庭院中主要观赏点漂浮在水 面上,使人仿佛置身于水上,造成人与水的亲近之感。顶部透明材质的运用使 得凉亭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呼应,使得位于厅中的人更加有一种飘渺感和梦幻 感。与传统的木构的凉事相比,新馆凉亭( 见附图4 ) 所采用的钢架材料和几何 形构造使人觉得其更象是科幻电影中的景物,这又增加了庭院乃至整个新馆的现 代的感觉。 3 2 4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粉墙黛瓦”符号 “墙体”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元素。释名- 释宫室云:“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o 墙壁的文化原型,是穴居的穴壁即 人工挖掘之穴的内立面。进而由穴居发展到半穴居,其露出地面的四周围护结构, 有两种型制,一是由植物枝条编扎为篱,尔后改进为在篱上涂泥:二是以土筑墙, 为了加强牢固性,便使用版筑的方法。所谓版筑,就是将具有一定湿度与黏度的 生土按需要夯实为墙,为求坚固,常常在生土中加入糯米和植物纤维国。 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性布局以及庭院的围合是与墙体分不开的,高墙和深宅 大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和神秘性。屋瓦的使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 顶的产物。墙体和屋瓦上色彩的使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 传统建筑所用材料容易风化需要涂色彩保护,后来建筑的色彩具有了特定含义) 。 不同的色彩用在不同等级和规格的建筑上,如黄色、红色等较鲜艳的颜色归皇家 建筑专用。中国江南传统民居多用青砖、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 柱、装饰,形成一种秀丽雅淡的格调。同时,这也与江南水乡绿色植物较多,“粉 墙黛瓦”容易与周围环境取得色彩上的协调有关。 。转引自王振复+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2 4 2 。转引自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2 4 3 杨乔娴: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坚 新馆的培体采用了中国江南民屠传统的白色调。但现代的建筑材料以及质朴 墙体上分明的几何分割线为其增添了现代主义色彩。中国传统建筑的灰色屋瓦则 由现代建筑材料花岗岩和玻璃取代,同建筑群体几何形状和起伏变化的天际线一 起烘托出建筑的现代韵味。 3 2 5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屏风”符号 屏风是中国的传统室内用具。相传,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室内安置屏风的 习惯,从史籍直至小说、戏曲和图画,处处可见屏风的存在。屏风的出现,折射 出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特征。 在薪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借用了“屏风”这一传统符号,设置了隐喻屏风的 “高山流水”瀑布。从新馆的大堂向西,是一个挑起的悬挂的楼梯,楼梯西部的 墙壁是黑色的大理石,墙上的流水瀑布同时隐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假山景致,瀑 布的水流入楼梯下面的水池。池中有莲花和自由游动的金鱼。鱼在水中的自由游 动可以增加生机和情趣,因为有了庄子“濠梁之辩”典故,鱼又与我国文人士大 夫的隐逸情怀和传统的道家文化有了联系。莲花隐喻人的高洁情操,而清廉高洁 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象征。新馆对称的大楼梯和抽象的山水带有都市高楼商务 中庭的味道,贝聿铭对山水屏的传统符号进行抽象化和几何化处理表明了其现代 性特征。 3 2 6 采用“土木结构”形式的藻井、廊道和漏窗等符号 藻井( 见图7 ) 是我国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学初中苏教七年级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试题经典套题及解析
- 【语文】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路小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题
- 2024年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考试责任工程师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2025
- 2025年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数据库系统云计算边缘计算试卷及答案
- 三级人工智能训练师练习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新版真题试卷及答案保险专业
- 园林绿化工考试题库40题含答案
- 团体咨询方案的基本框架
- 市场营销策划活动方案公司
- 异常子宫出血护理查房
- 2025年各地高三语文2月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销售部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
- 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共55题)(原卷版)
- 《管理学(马工程)》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公司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台账
- 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总结
- 深圳市房屋租赁合同书(空白)
- 《腹膜透析护理》课件
- 心脏急症的急救与护理
- 2024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