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_第1页
(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_第2页
(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_第3页
(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_第4页
(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戏剧戏曲学专业论文)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 0 0 5 4 3 6 文( 论文题目: 兰墼q = 曼窆王q 生岱退漫圭竖适剧硒究)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 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 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逾匣赶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了f ,。秀 霸力j 7 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论文运用戏剧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戏剧的本体特点入手,以1 9 2 0 1 9 3 0 年代浪漫主义话剧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西方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之传播、现代浪漫 主义话剧观念的形成及浪漫主义话剧的创作分期与流派;对浪漫剧审美内涵在题 材、母题、冲突的建构模式及其嬗变、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阐释;同时探究浪漫 主义话剧的审美特质,重点论述其主情基调、方式、话语的特点,以及传奇性与 哲理性特质,并迸一步探讨浪漫主义话剧与唯美主义、“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 系。 本文较全面考察、研究1 9 2 0 - - 1 9 3 0 年代的浪漫主义话剧创作,对以往研究 之不足进行了补充论证,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一,发掘评析一些长期被 湮灭的浪漫主义戏剧文本,如浅草一沉钟社陈翔鹤、陈竹影、冯至等人的作品, 向培良、阿英、熊佛西、胡也频、顾一樵等人的浪漫剧。其二1 9 2 0 - - 1 9 3 0 年代 浪漫剧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9 2 0 - - 1 9 2 5 年是勃兴期,1 9 2 6 - - 1 9 2 9 年是发展 期,1 9 3 0 一1 9 3 9 年是进一步发展与渐趋成熟期。其三,尝试对浪漫主义戏剧流 派进行划分,派别有二:一是以田汉为代表,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 全面审度1 9 2 0 一1 9 3 0 年代的浪漫主义话剧创作的得失,对于推进现代浪漫 主义剧作的整体研究,探讨当下话剧的生存现状及其出路都有一定的学理与现实 意义。 关键词:1 9 2 0 - - 1 9 3 0 年代浪漫主义话剧审美内涵审美特质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d r a m aa e s t h e t i cu s eo ft h e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f r o mt h ed r a m ao f o n t o l o g yf e a t u r e ss t a r tt ot h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f o rt h e1 9 2 0 1 9 3 0s t u d y , t h ew e s t e r n r o m a n t i cd r a m ao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i d e a s ,c o n c e p t so fm o d e r nr o m a n t i cd r a m a , 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s t a g i n ga n dc r e a t i v es c h o o l s ;o i lt h e r o m a n t i cd r a m a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t h e m e ,m o t i f , c o n f l i c t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e x p l a 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m a g e ;r o m a n t i c d r a m aw h i l ee x p l o r i n gt h ea e s t h e t i cq u a l i t i e s ,i t sm a i nf o c u so nt h es i t u a t i o nk e y n o t e , d i s c o u r s ef e a t u r e s ,a sw e l la u sl e g e n d a r y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o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a n da e s t h e t i c i s m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t h es p i r i t ” i nt h i sp a p e r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1 9 2 0 - 1 9 3 0r o m a n t i cd r a m ac r e a t i o n , t h ei n a d e q u a c i e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w e r ea d d e dp r o o f , 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n e w i d e a s :f i r s t ,t oe x p l o r es o m el o n g t e r m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u s tw a st h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 t e x t ,s u c ha sq i a n c a o c h e nz h o n gc l u b sc h e nx i a n g h e ,c h e r tz h uy i n g ,f e n g z h i w o r k s x i a n gp e i l i a n g ,a y i n g ,x i o n gf o x i ,h uy e p i n g ,g uy i q i a o r o m a n t i cd r a m a s e c o n d1 9 2 0 1 9 3 0e r ar o m a n t i cd r a m ac r e a t e d r o u g h l y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s t a g e s :1 9 2 0 1 9 2 5b o o m y e a rp e r i o d ,1 9 2 6 - 1 9 2 9 w a sa p e r i o d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3 0 1 9 3 9w a sap e r i o do f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a t u r e s t h i r d ,t h e a t t e m p tt od i v i d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g e n r e ,t h e r ea r et w of a c t i o n s :f i r s t ,t i a nh a n ,a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e n c e n d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g u om o r u o 1 9 2 0 1 9 3 0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o c ko f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p r o sa n dc o n so fr o m a n t i c d r a m a ,m o d e mr o m a n t i cd r a m a s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o v e r a l ls t u d yo n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 a n dt h es u r v i v a ld r a m aw a yt oa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o f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1 9 2 0 1 9 3 0 ;t h er o m a n t i cd r a m a :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q u a l i t i e s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笔者以1 9 2 0 - - 1 9 3 0 年代浪漫主义话剧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生成、发展的轨 迹,深入探究其审美内涵与审美特质,力求客观的评估、审度其得失,藉以推进 现代浪漫主义话剧的整体研究,论文分为引言与正文两大部分。 引文主要对1 9 2 0 1 9 3 0 年代浪漫主义话剧既有研究成果作一个概要的梳 理,特别是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做了分析,并概述论文研究的对象、范围,采用的 理论观点与方法论及其学理价值、意义。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分为三节。 第一节简述西方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之传播,着重评述中国现代理论家、剧 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理论、创作的鼓吹与吸收,并以自己的理论促进了 1 9 2 0 - - 1 9 3 0 年代现代浪漫主义戏剧思想的播扬,初步形成了现代浪漫主义戏剧 以主情为基调,尊重个性、表现自我,注重想象,推崇情感等观念。 第二节提出1 9 2 0 1 9 3 0 年代的浪漫剧创作处于戏剧形态勃兴、发展与渐趋 成熟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9 2 0 一1 9 2 5 为勃兴期,1 9 2 6 1 9 2 9 为发展期, 1 9 3 0 一1 9 3 9 为进一步发展与渐趋成熟期。并从人员组成、作品数量及体式,题 材与主题、形象刻画与对话张力及冲突建构等方面,论述各阶段浪漫剧的特点。 第三节划分浪漫主义话剧的两个派别。郭沫若、田汉可以说是浪漫剧两种 派别的代表。郭沫若的浪漫剧多充满浓烈昂扬的激情与大胆奔放的想象,基调乐 观、明朗,除郭氏外,这一派作家还有欧阳予倩、王独清、袁昌英、苏雪林等人。 他们的作品强调表现主观理想,感情热烈,绝少感伤的情调,特别是欧阳予倩与 王独清的历史“翻案”剧,同郭氏的浪漫史剧共同撑起了浪漫派的一片天空。与 郭沫若相对的是以田汉为代表的浪漫剧一派,这派剧作家在主情基调之下,推重 浓烈的情感与奇幻的想象,但抒写的多是伤感、激愤的思想情怀。白薇的琳丽、 杨骚的“爱情三部曲”、徐志摩、陆小曼的卞昆冈、熊佛西的诗人的悲剧 以及浅草一沉钟社同仁的大部分剧作皆属于这_ 派浪漫剧的范畴。 第二章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内涵,分为三节。 第一节论述浪漫主义话剧的创作题材及母题。2 0 。3 0 年代的浪漫剧题材丰 富,既有历史包括神话传说题材,也有现实题材。特别是以历史为题材和以爱情 为题材的浪漫悲剧对同时代戏剧额题材与体式都有重大突破与开拓。对于历史题 l l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材的尝试与开拓是2 0 、3 0 年代浪漫剧的一大贡献,它们大多以自我的眼光重新 解读发现历史,显示了中国现代史剧创作的初始景观,如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就是范例。如以田汉为代表的富有深刻生活哲理的爱情悲剧,其贡献更为突出, 推呈出以现实为题材的现代浪漫主义话剧的一批优秀作品。2 0 、3 0 年代的浪漫 剧在创作母题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爱情,艺术与人生道路的追求为目标,主 要表达主体在追求过程中的苦闷、矛盾与期待的复杂心境,一类以历史人物与神 话传说为重新演绎的对象,表达了个性主义和社会改造的主体情志。田汉,郭沫 若是上述两类剧作的代表。 第二节论述冲突建构的两种模式及其嬗变。1 9 2 0 一1 9 3 0 年代浪漫剧的冲突 建构因两大题材主题不同而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且各自处于嬗递衍变中。以历 史人物与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历史浪漫剧,注重建构冲突,大多兼及内外动作,冲 突跌宕起伏,然剧作者往往根据现实需要设定主题,以冲突来图解主题,而人物 亦成为演绎主题的工具,故而冲突往往缺乏历史的内容及其意义,也悖离了戏剧 是人学的本体特征。另一类以爱情、艺术及其人生道路探求的现实浪漫剧,往往 淡化外部冲突,过分强调内心动作与抒情性,内强外弱,因而缺乏戏剧性。进入 2 0 年代末3 0 年代,以田汉、熊佛西及徐舒部分现实剧,欧阳予倩、苏雪林、阿 英的历史剧为标志,这两类浪漫剧方逐渐达到以性格建构冲突,推动情节内外动 作并重的审美层面,戏剧冲突亦被上擢到性格冲突的高度,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 浪漫剧的渐趋成熟。在冲突的建构上,勃兴期的浪漫剧显得较为稚嫩,发展期则 有意对此超越,而3 0 年代渐趋成熟期的浪漫剧讲究戏剧冲突的建构,从质量上 说显然比勃兴期、发展期高了个层次,熊佛西的锄头健儿、苏雪林的鸠 那罗的眼睛、阿英的桃花源等就是显例 第三节论述浪漫剧人物画廊中的人物系列。1 9 2 0 1 9 3 0 年代浪漫剧的人物 画廊中,形象丰富多样,各呈异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塑造了两个系列的人物 形象:一是飘泊在外的青年知识分子、艺术家形象,一是历史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依据人物身份与精神风貌的不同,不妨分别称他们为“漂泊者”和“新女性” 田汉2 0 年代的创作,有一半浪漫剧写作者所熟悉的青年知识分子及艺术家的漫 游生活,塑造了“漂泊者”的人物系列。而浅草一沉钟社的陈翔鹤、陈竹影,创 造社的郁达夫、倪贻得,以及胡也频、徐舒等人浪漫剧的人物形象,其身份多为 知识分子或艺术家,他们和田汉剧中的人物一样,都有形迹漂泊不定、心灵无所 归依的共同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女性”形象亦令人顾盼。这类女性对待事业,信念执著坚定,热烈追求 婚姻自由,有的表现出近乎“莎乐美”般的疯狂。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欧阳予倩和王独清“翻案剧”中的女性,堪为代表。 第三章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特质,分为三节。 一一 第一节从审美基调、方式、话语三方面探究浪漫剧的特质。审美基调上, 勃兴期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以表达主情情感为能事,其剧作亦成为“诗人本人的 表现”。到了发展期和渐趋成熟期,浪漫剧作家出于对冲突建构的重视,戏剧性 与抒情性的比重较之勃兴期发生了变化,主情的表现形态也与勃兴期不同。渐趋 成熟期的浪漫剧一改勃兴期置重抒情的主情模式,大都显得热情而不张扬,主情 却不外露。如熊佛西的锄头健儿和阿英的桃花源就是如此。浪漫剧的主 情方式有二:宣泄与倾诉。2 0 、3 0 年代浪漫派剧作家一般不注重为人物寻找客 观对应物作为情感表述的载体,而是让人物迫不及待的站出来作直观强烈的情感 表达,于是宣泄和倾诉便成了浪漫主义剧作“主情”的主导方式。到了发展期和 渐趋成熟期,浪漫剧的主情方式有所突破,有的浪漫剧语言固然典雅、诗意,但 已从一味直白浅露的宣泄、倾诉转向有其客观对应物的含蓄抒情。浪漫主义戏剧 以“主情”为中心,建构起自然与松散的话语语境,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 一自然流畅的语言与修辞,其二诗化的语言,而诗化的语言又体现在诗化的独自、 对白及诗歌、插曲的广泛运用。 第二节探讨浪漫剧的传奇性与哲理性的审美特质。2 0 、3 0 年代浪漫主义话 剧和中外浪漫主义戏剧一样,大多具有浓郁的传奇性。其表现有二,一是驰骋主 体的艺术想象,上天入地,人仙相恋,或精灵、神仙、鬼魅、美女竞相出现。二 是借助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浪漫剧的传奇性往往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结合起 来,勃兴期的浪漫诗剧即有此特质。浪漫剧的哲理性有其丰富的表现方式,或凭 借独特的情节设计,辅以情境的巧妙安排,如袁昌英的浪漫剧;或凭借性格刻画 与人物关系的展开来体现,如许地山的狐仙,田汉的湖上的悲剧、南归 等。浪漫派剧作家对象征、哲理的追求,也进一步启迪观众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 考。 , 第三节论述浪漫主义话剧与唯美主义及“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浪漫 派话剧借鉴唯美主义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病态美,变态美”,单纯 追求官能享受;一类在赞美人体肤美的基础上,强调“灵”的觉醒与升华。浪漫 派剧作家在表现“病态美”、“变态美”的唯美倾向时,往往借助西方哲学特别是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 0 、3 0 年代蕴含唯美因素的浪漫剧,丰富了浪漫剧 的内涵与表现技巧,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愉悦。 引言 引言 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其主潮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也有自己 的一席之地。在戏剧史的评述中,这三大流派都以各自的面目见诸于读者。孙庆升 在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中说:“三大思潮都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是交 叉影响,但同欧美各国不同,这三大思潮不是历时性的交替出现,而是共时性的多 元并存。当然,在并存中仍存在着自然时差”。o 并论述了三大思潮在中国现代 戏剧发展史上的发生与发展,总结了中国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1 题材上喜欢自然、 爱情、神话传说以及异域故事。2 浪漫情调与主观激情的宣泄。3 崇尚理想,富于想 象力。4 追求表现形式的自由,打破舞台上的“三一律”他以田汉的浪漫抒情剧, 郭沫若的浪漫史剧,白薇,杨骚的爱情诗剧,吴祖光的神话传说剧来论述浪漫主义 思潮影响下的浪漫剧的创作特点,并用一个章节来阐明唯美主义戏剧是浪漫主义戏 剧的一个变异。诚如田本相所说该书“把唯美主义的影响纳入浪漫主义范畴来观察 它的演变,对未来派戏剧的影响,论析了宋春舫和徐耔的拟未来派的剧作,这些都 是较之过去的研究者有所补充扩展和推进的。”o 中国古今戏剧史中卷( 1 9 9 7 ) 不仅专章论述现代浪漫主义戏剧流派的两位代表作家,而且对田汉郭沫若以外的浪 漫主义戏剧作了简洁而精当的介绍。如女作家袁昌英的活诗人、结婚前之一吻, 许地山的狐仙,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貂蝉,白薇 的三幕诗剧琳丽,杨骚的“爱情三部曲”迷雏、心曲、记忆之都以及徐 志摩、陆小曼的五幕悲剧卞昆冈等固。此外,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 剧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 文化艺术 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田本相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3 年版) , 焦尚志的中国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 东方出版社1 9 9 5 年版) 等专著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描述评价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时,戏剧流派也往往成为考察研究的视 点之一,且涉及重要浪漫主义作家的戏剧观念与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三大戏剧潮流的评述中,所述重点往往侧重于现实主义戏 剧,对现代主义戏剧也给予较多的兴趣与关注,而浪漫主义戏剧的分析评定却大凡 仍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6 页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页 。李万均主编中国古今戏剧史( 中卷)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8 4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显得简单。总体观之,除了田汉早期浪漫主义话剧和郭沫若浪漫主义史剧重视以外, 其它浪漫主义剧作不仅缺乏深入的论述分析。就是提及的也很少,这当然是有原因 的。一则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西方近代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 导作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剧作不仅切合时代的需要,其作品的思想意义,文本的 成熟程度,舞台的上演机会也远远高于其它流派的作品;二则因为早期浪漫主义剧 作往往被评论家贴上“伤感”、“颓废”、“个人主义”、“形式主义”一类的标签,加 之文本较少,质量参差不齐,剧本主情有余而动作性、戏剧性不足,导致上演的机 会少,其反响不强,受到漠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三则浪漫主义剧作的作者,其身 份往往并非专门的剧作家,他们或专于小说的创作,或专于诗歌的创作,加之话剧 是个舶来品,他们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这种体裁,如浅草一沉钟社的陈翔鹤在写作 落花时感慨到:“在我未着手作这剧本之先,本来是想尽我的能力去尽力的描写 一下,使它有表现的可能性;不过到后来,我费了一星期之时光,而所成的, 还只是这一大篇死物,由此我很自愧我艺术手腕之低! 并感觉到创作剧本实非易 事! ”。o 二三十年代这些非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小说家、诗人的剧作除非质量上乘, 人们忽视其作品当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就是浪漫主义剧作如今难以在作家文集、选 集中觅其踪迹,更不要说见诸批评家笔端的一个很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浪漫 主义剧作的介绍,田汉和郭沫若作为重点本无可厚非,然则从史的角度来说,如果 不从整体上去考察探究浪漫主义戏剧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就显 得片面而武断。如果说田汉、郭沫若是浪漫主义戏剧在中国的旗手,其它浪漫主义 剧作家则起着摇旗呐喊“小兵”的作用。 洪深评述“五四”话剧时指出:“在那个年代,戏剧在中国,还没有被一般人认 为是文学的一部门,自从田、郭等写出了他们底那样富有诗意的词句美丽的戏剧, 即不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供人当作小说诗歌一样捧在书房里诵读,而后戏剧在文学 上的地位,才算是固定建立了。”圆所谓田、郭“富有诗意的词句美丽的戏剧”,从戏 剧形态上来说当属抒情的浪漫剧,可见浪漫剧在话剧生成、发展阶段所起的重要作 用。1 9 2 0 - - 3 0 年代浪漫主义剧作,因较少考虑到舞台实践的需要,得以上演的机会 固然很少,但诚如洪深所说,它“可供人当作小说诗歌一样捧在书房里诵读”,故而 从文学角度来说却是较好的戏剧文本。联想到百年的中国话剧从发轫之初的“大众” 。浅草第1 卷第2 期1 9 2 3 年7 月5 日浅草社出版1 9 8 4 年上海书店印行第8 6 8 7 页 雪洪深新中国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9 集上海文艺出 版社1 9 8 1 年版第4 8 页 2 引言 而走向如今曲高和寡的“小众,笔者认为固然其它媒介抢占了一部分观众、读者, 然与缺乏可读性的优美的戏剧文本不无关系,所以重新审度1 9 2 0 - - 3 0 年代的浪漫主 义话剧创作的得失,无论对推进现代浪漫主义剧作的整体研究,探讨当下话剧的生 存现状及其出路都有一定的学理与现实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论述的1 9 2 0 - - 3 0 年代浪漫剧的创作,其起讫年代是1 9 2 0 年到1 9 3 9 年( 后文2 0 、3 0 年代的概念非特殊说明,皆指此时间范围) ,作为一个思 潮,它有别于现代戏剧史对发展年代的划分。固然中国的话剧史与中国革命运动密 切相关,但以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阶段来划分话剧史表面看明了、清晰,实质上却 失之简单、粗暴。丁罗男针对此类划分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应从整体上观照2 0 世纪 中国戏剧史的发展,提出了“整体观”的理念,力图“改变过去那种把戏剧史附庸 于政治史的庸俗社会学观点,而代之以戏剧自身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探讨”。o 研究1 9 2 0 - - 3 0 年代的浪漫剧的创作同样不能割裂其前后的发展,2 0 年代之前的文明戏阶段, 中国话剧还处于萌芽时期,话剧运动的拓荒者们借鉴西方戏剧的有利因子,从中国 戏曲的母体中吸收营养,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尝试,其中浪漫 剧就已见端倪。无论是进化团派、还是春柳派,其创作、演出都有浓郁的浪漫剧的 特色。如进化团的共和万岁、黄金赤血剧情的传奇性、语言的激越抒情都与 浪漫剧的审美特质相吻合。郭沫若甚至以浪漫的诗剧月光( 1 9 1 9 ) 作为自己话剧 的发轫之作。可以说,进入2 0 年代,浪漫剧迅速的发展与早期话剧拓荒者筚路蓝缕 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浪漫剧的创作固然作家众多,作品不少,但话剧作 为一个新鲜事物,并不能为多数剧作家熟练地驾驭,文本的质量、舞台的实践都相 对有限。到了3 0 年代,浪漫剧的创作虽因主客观条件羁缚而减弱,但并未随着革命 的如火如荼而停止发展的脚步,而依然以自己的独特魅力与主流的现实主义话剧相 伴随。1 9 3 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阿英的桃花源( 三幕剧1 9 3 7 年9 月) ,顾一樵 的白娘娘( 五幕剧1 9 3 8 ) 等、从文本的成熟程度上看,可以说预告了1 9 4 0 年代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剧高峰的来临。徐耔的潮来的时候( 1 9 4 0 ) 、阿英的牛 郎织女传( 1 9 4 1 年) 、吴祖光的牛郎织女( 1 9 4 6 年) 、嫦娥奔月( 1 9 4 7 年) 、 与郭沫若的浪漫史剧一道推呈出浪漫话剧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而2 0 、3 0 年代浪漫剧 的创作客观上为4 0 年代浪漫剧的成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笔者以1 9 2 0 一1 9 3 9 浪 漫剧作为论述的对象,意在探讨它在中国现代浪漫话剧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及 。丁罗男 - - 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文汇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历史贡献,藉以推进2 0 、3 0 年代浪漫剧的全面深入研究, 另外,论题中的“话剧”,其体裁既包括话剧,亦涉及诗剧。“在西方,戏剧( 英 文d r a m a ) 即指话剧( 包括诗剧) ”o ,诗剧是“用诗体对话写成的剧本。欧洲1 9 世 纪以前的剧本,大都是诗剧。”国可见诗剧本身就归属话剧的范畴之中。重要的是1 9 2 0 - - 3 0 年代的诗剧大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其形态当属浪漫剧,论文中浪漫 剧的概念除特别说明外,皆指包含诗剧在内的戏剧形态。因论题时间跨度大,涉及 作家、作品多,论述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大方之家不吝赐教,笔者愿以自 己的勤奋努力,不断修改完善。 。简明戏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页 。简明戏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8 页 4 第1 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 第1 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 1 1 西方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之传播 e b 勃格姆( b u r g u m ) 在1 9 9 4 年肯庸评论( k e n y o nr e v i e w ) 上的 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谁试图为浪漫主义下个定义,谁就在做一件冒险 的事,它已使许多人碰了壁。” 此言似乎危言耸听,但它确实告诉人们浪漫主义 的难以界定。无独有偶,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1 9 2 6 ) 一文 中亦说:“据我自己研究的结果,我觉得浪漫主义的定义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 是无益的”国。然而众多理论家还是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试图 对浪漫主义作出具体阐释,而论述浪漫主义艺术特质的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也 说明了浪漫主义所具有的魅力。目前,西方文艺界已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对1 9 世 纪以来文学潮流的划分,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浪漫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中外早有人加以运用,但作为一种思潮,却是发端于十八世纪 末的西欧,它在西欧各国流行近半个世纪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地。戏剧作为一种重 要的综合艺术,自从古希腊以来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作为戏剧思潮流派,因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同,莫不彰显各自的特点。浪 漫主义戏剧流派,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剧坛,其主要代表 有大仲马、雨果、维尼等人,大仲马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 1 9 2 9 ) ,雨果的欧 那尼( 1 8 3 0 ) ,维尼的查太敦( 1 8 3 5 ) 都属浪漫剧。英国柯尔律治的懊悔 ( 1 8 1 3 ) ,拜伦的曼弗雷特( 1 8 1 7 ) ,济慈的奥托大帝( 1 8 1 9 ) ,该隐( 1 8 2 1 ) , 雪莱的被俘的普罗米修斯( 1 8 2 2 ) ,亦属于早期的浪漫主义诗剧。德国浪漫剧 的创作虽早于法国,但和上述英国的早期浪漫主义的诗剧一样,书斋味浓,不宜 上演。席勒、歌德也属于浪漫主义作家,二人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1 7 8 3 ) 与浮士德( 1 8 3 2 ) 是浪漫主义的佳作。此外,俄国的普希金也写过浪漫主义 剧作。上述作品在审美特质上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 大凡采用中古的传说,野 史,描写历史上或民间的英雄反抗不合理的道德规训,表现人类追求理想和自由 幸福的生活j 致力于揭示人的精神世界。2 大多是主情的文学性作品,而不是充 分戏剧性的文本,案头之作多。3 融合悲喜于一体,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o 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昆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页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鹭江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4 页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偏重于情节的曲折与离奇,推崇大自然的场景与地方色彩,往往具有别致的异域 风情。简而言之,创作者总是把个人主义、理想主义、创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对 人生、社会、宇宙进行主观的感知,重视情感的作用,多使用象征性的意象。不 同作家创作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核心的特质却是共有的,那就是“主情”始终是 作品的基调。 。 1 9 2 0 年代初,西方现代派戏剧方兴未艾,中国话剧的拓荒者们在倡导、鼓 吹以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戏剧的同时,也热心介绍研究欧美浪漫 主义与现代主义戏剧的思潮。戏剧理论家宋春舫就是首开风气的一位,他以极大 的热情认真全面的介绍西方浪漫派与现代派戏剧( 当时我国称后者为“新浪漫 剧”) 。他发表了近代浪漫派戏剧之沿革( 1 9 2 0 ) 一文,从西方戏剧思潮发展 史的角度评价浪漫主义戏剧的本质特征、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宋春舫曾发表过一 个著名的论断:“戏剧是艺术的而非主义的”o ,同时指出“艺术与“审美”的 同一性。他说:“艺术两个字,因为有a e s t h e t i cm o v e m e n t 的名称,也可以称它 为美术”o ,作者已经认识到了戏剧艺术的审美属性,并以此为准则来评价浪漫 主义戏剧,判定戏剧现象的是与非,从而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易b 生、萧伯纳等 “写实派”的戏剧是不宜效法与推行的。宋春舫的戏剧美学思想虽有一个衍变过 程,但总体看,具有重形式,轻内容,重审美,轻功利的“纯艺术”论的鲜明倾 向,正是这种“纯艺术”的观点,使他看到了艺术形式的特有魅力,这与西方自 康德以来“纯艺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宋氏的理论无疑与浪漫主义剧作家重 情绪、轻内容的戏剧观相契合。除宋春肪外,在理论上鼓吹,实践上身体力行最 有力者,当属2 0 年代的创造社。 创造社最早倡导浪漫主义的是田汉,他是“现代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最重要 的奠基人”国,此种评价并不过誉。早在1 9 2 0 年2 月少年中国第1 卷第8 期 上发表的诗人与劳动问题一文,田汉就率先向国人介绍罗曼主义思想的勃兴 与其艺术的要素,同年2 月2 9 日他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谈到了对现代戏剧中的 新罗曼主义运动的研究。同年6 月,又在少年中国发表题为新罗曼主义及 其他的长篇论文,深入地阐述了世界文学中的新浪漫主义,他说:y 新罗曼主 义,是直接由旧罗曼主义的母胎产下来的,而他求真理的着眼点,不在天国, 而在地上;不在梦里,而在现实;不在空想界,而在理想界。”又说:“旧罗曼主 。宋春舫宋春舫论剧第1 集中华书局1 9 2 3 年版第2 6 8 页 。宋春舫宋春舫论剧第1 集中华书局1 9 2 3 年版第5 0 页 。庄浩然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9 页 6 第1 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 义与新罗曼主义的色彩不同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前者象猛火一般的热烈,后 者象止水一般的明净”,“新罗曼主义所取,由肉的世界窥破灵的世界,由刹那顷 看出永劫,即求真理的手段”田汉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观,是与他前期的 浪漫剧创作相吻合的。当然,创造社在酝酿之初,并不想办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团 体,诚如郭沫若所言,创造社虽然“没有划一的主义”,但同一系“本着内心的 要求”从事文艺的活动,“自由创造”就是他们的主义,可以说,这也是他们对 浪漫主义最初的表态,尽管不是全社的“划一”o ,但从创造社成员的创作实践 看;! 他们大多数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的。 + :创造社另一位主要作家郁达夫的论文戏剧论( 1 9 2 6 ) 洋洋数万字,文中 不仅对西欧浪漫剧的生成、发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而且提摄了西方浪漫剧的基 本特征。他说:“浪漫剧的理想,是在把人生全部反映出来”,“这一个活气冲天, 广大无垠的世界,就是浪漫剧的世界,莎士比亚的世界”,“悲喜两分子的同时存 在,若算作浪漫剧的第一种特征,那么视觉方面的供养的开展即动作的 要算是它的第二种特征了。此外还有变化的多歧,性格的描写,与抒情诗的浓厚 等,。全可说是浪漫剧的特色。” 他还荐介了近代浪漫剧中的诗剧:“此外还有一 种戏剧,不以事件、性格或观念的展开为目的,如好夫曼须搭儿等的抒情诗剧之 类,专欲暗示一种情念的葛藤,或情调的流动的。这一种新奇的形式,将来大有 发展的余地。不过才气不足的作家若冒昧尝试,恐怕要陷入散漫不统一之弊,使 舞台上的剧的效果,完全消失。尤其是舞台艺术不进步的地方,不能上演。” 可 以说,郁达夫的论文不仅介绍了西方浪漫剧的发展及其特点,还对当时中国浪漫 诗剧的创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它对2 0 年代浪漫剧思潮的传播及浪漫剧的 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月派梁实秋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1 9 2 6 ) 一文,虽是站在古 典主义的立场,批评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倾向,但他的论述,也有助于我们知解浪 漫主义戏剧的特征。梁氏认为“现今文学是趋向于浪漫主义”的,新文学运动系 “受外国影响”,“推崇情感轻视理性”,“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主 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固,他概括了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其一推崇情感,其 黄淳浩创造社:别求新声于异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5 6 - - 1 5 7 页 。陈青生陈永志创造社记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9 页 。郁达夫( 郁达夫文集第5 卷花城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6 页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5 卷花城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6 1 、6 2 页文中好夫曼须搭 儿指德国诗人h o f m a n n s t a h l 笔者注) o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鹭江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3 5 4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印象主义,其三自然与独创。梁实秋倡导把人生美化、诗化,弘扬个性主义, 这与当时浪漫主义戏剧创作也有吻合之处。作为“国剧”派的一员,他在戏剧 艺术辨正( 1 9 2 7 ) 一文中充分肯定莎士比亚,漠视易b 生,在客观上亦暗含了 对浪漫剧的推崇。话剧作为舶来的戏剧,并不为早期剧作家所熟练掌握,其代言 体特性亦制约了作家情感的迸发,但这并不能阻止新文艺作者对于戏剧特别是浪 漫主义戏剧的尝试,浅草一沉钟社就是显例。从1 9 2 2 年林如稷发起组成浅草社 到1 9 3 4 年2 月沉钟半月刊停刊,浅草一沉钟社和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 丝社、新月社等众多文学社团一样,以自己的辛勤劳作为新文学带来了丰硕的成 果,受到了文坛的关注与肯定。根据其成员主体思想的嬗变与创作倾向的演化, 该社前期为“人的歌唱与悲鸣”时期( 1 9 2 2 1 9 2 7 ) o ,在“五四”新文化感召 之下,亦如前期创造社剧人一样,确立了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戏剧文化思想,强 调戏剧要忠于内心,表现自我的情绪,其创作张扬着个性表现的主题,热烈地讴 歌理想、爱情、光明与自由,歌唱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创作方法上,主观表 现重于客观再现,浪漫主义因素远远超过现实主义因素。孔襄我说:“好的文艺 作品”,“单是指着他有真正的情绪的表现。”陈炜谟宣称:“我们要做内心的忠仆, 虔诚的信者。”陈翔鹤致杨晦的信也写道:“我到现在还有一点热力在我胸中纠缠 着,就是人类的情感和热情其余的,由一切中遗留下来的,可稍为视为神秘 可贵的就只是情感”圆。他借剧本雪宵中人物之口表述了创作是作家 发泄情感的本能:“凡是一个剧作家的作品,在作者创作的动机,只是求发泄他 个人创作欲的本能就得了,并不必去强求或顾忌其他人之懂得与不懂得” 。浅 草一沉钟社的“情感表现说”无疑契合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 可见,2 0 、3 0 年代戏剧理论家、浪漫派剧作家以自己的理论、实践促进了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戏剧思想的传播,并在客观上形成现代浪漫主义戏剧观念:题 材上多以爱情为母题,融现实与传说、哲理性与传奇性为一体,以主情为基调, 尊重个性、表现自我,注重想象,推崇情感,体裁多样。 1 2 浪漫主义话剧勃兴、发展与渐趋成熟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个生成、发展、成熟、昌盛及衰落的过程,中国现代浪 漫剧的衍变历程也不例外,1 9 2 0 、3 0 年代的浪漫剧创作正处于这一戏剧形态勃 中秦林芳 浅草一沉钟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8 4 2 页 。秦林芳浅草一沉钟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页 浅草第l 卷第3 期 8 第l 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 兴? 发展与渐趋成熟的阶段,总体观之,这一期间浪漫剧创作有几方面的特点。 1 。创作人员广泛,作品数量多( 见附录) ,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呈现不平衡的现 象。2 题材、体裁多样,既有历史题材,包括童话、神话、传说,也有现实题材。 其体裁既有诗剧,也有散文剧,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或悲喜剧。2 0 、3 0 年代浪 漫剧创作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 9 2 0 1 9 2 5 为勃兴期,1 9 2 6 1 9 2 9 为发展期, 1 9 3 0 1 9 3 9 为渐趋成熟期。这三个阶段浪漫剧在人员组成、作品数量及体积, 题材、体裁及主旨、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话的张力及冲突的建构等方面都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 p 。 1 2 1 从人员组成、作品数量及体积看 ,人员组成上,不仅有来自所谓“艺术派”,也有来自所谓“人生派”的社团 人员。特别在浪漫剧的勃兴、发展期,创作人员之多,人员组成之复杂都是空前 的。到了渐趋成熟期,浪漫剧作家较之前两个时期则大幅度的减少。数量上,勃 兴期约有3 0 部左右,发展期及渐趋成熟期数量大体相当,2 0 年代各年的数量比 较均衡,而渐趋成熟期前期较之后期较多。作品体积上,发展期较之勃兴期,渐 趋成熟期较之发展期、勃兴期,独幕剧与多幕剧所占的比重明显有别,越后容量 较大的多幕剧所占比重越大,如田汉的梵峨磷与蔷薇虽是个四幕剧,然只是 分幕较多,实际容量并不大。陈翔鹤的四幕剧落花、沾泥飞絮容量也较小, 更不要说短小的独幕剧。到了发展期则出现了较大容量的多幕剧,如王独清的杨 贵妃之死( 六场剧) 、貂蝉( 六幕十八场)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五幕剧) 、 徐志摩、陆小曼的卞昆冈( 五幕剧) 、吴研因的乌鹊双飞( 七幕古装历 史哀情新剧) 、胡也频的狂人( 三幕剧) 等。其中徐志摩、陆小曼的卞昆 冈、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等剧作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容量上较之勃兴期 显然增加很多。进入3 0 年代的渐趋成熟期,从数量上看,浪漫剧虽呈式微之态, 然除徐莳的独幕剧外,都是容量较大的多幕剧,如熊佛西的诗人的悲剧( 四 幕剧) 、锄头健儿( 三幕剧) 、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 三幕剧) 、苏雪林的鸠 那罗的眼睛( 三幕剧) 、阿英的桃花源( - - 幕剧) 、顾一樵的白娘娘( 五 幕剧) 等。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2 从作品题材、体裁及主旨看 勃兴期的浪漫剧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现实剧往往偏重于主观感情 的宣泄,多置重于情爱的狭小范围,对个性主义的张扬成为剧作者目的所在,田 汉的梵峨磷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就是如此。到了发展期,现实题材作品 如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等剧作虽仍以情爱为题材,以个性张扬为主, 然从剧作结局来看,皆以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这是作者对于人生与社会现实认 识深入的体现,其表现灵肉的冲突及知识青年对爱情、艺术及人生道路的思考获 得了深化。同样,勃兴期郭沫若以历史题材的浪漫剧偏重于改造社会激昂的情绪 的宣泄,然主旨过于直露,而发展期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虽偏重个性主义的张 扬,然写来自然生动,其思想倾向凭借场面及情节而表现出来,相比之下,显然 有高下之别。此外,渐趋成熟期以人民大众为题材的现实题材浪漫剧所占的比重 有所增加。熊佛西的锄头健儿和阿英的桃花源则表征了现实题材和历史 题材的浪漫剧在3 0 年代的渐趋成熟。至其体裁,勃兴期诗剧较多,而到发展期 诗剧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少,3 0 年代渐趋成熟期则少有诗剧出现。另外,悲剧在 勃兴期、发展期所占比重较大,渐趋成熟期浪漫剧则多为喜剧形态。 1 2 3 从人物形象看 勃兴期的浪漫剧人物性格单一,较少丰富的内涵,人物往往只是作者表达个 性与改造社会的传声筒,缺乏自己的主体意识,呈现类型化倾向。郭沫若的历史 剧即有此弊病。到了发展期,王独清、欧阳予倩“翻案剧”中的主人公主体意识 得到了加强,无论是貂蝉、杨贵妃,还是潘金莲,其性格激昂澎湃,语言往往是 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较之勃兴期人物的内涵则丰富了许多。3 0 年代阿 英浪漫剧桃花源中的健生和倩芬个性独特,形象塑造较为成功。 “ 现实题材的浪漫剧也是如此,勃兴期田汉剧作中的主人公人物显得苍白,缺 少活力,其发展期的剧作人物情感较为丰富、复杂、深邃,如南归中的辛先 生,既悲苦惆怅又满怀对爱的渴望,春姑娘则善良、活泼、热力奔放,充满反叛 精神。袁昌英现实浪漫剧中的女性形象也有较丰富的内涵。到了渐趋成熟期,徐 箭浪漫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以及欧阳予倩、熊佛西剧中的形象也是浪漫剧人物画廊 中鲜明独特的一群。总体观之,随着浪漫剧从勃兴、发展到渐趋成熟,人物形象 的内涵也越显丰富。 1 0 第1 章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 1 2 4 从对话的张力看 j :话剧固然是一门综合艺术,然对话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戏 在。话中”国,勃兴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