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目前, 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增长过剩的态势。 一方面经济增长率居于高位, 且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另一方面商品过剩日益严重。增长是好事,过剩则蕴育 着风险和危机。虽然近几年经济运行是平稳的,但商品过剩以及由它引发的资金 过剩和劳力过剩的扩展,将会牵掣、甚至危及经济平稳运行,经济高增长也必定 会受到严重制约。要化解这种生产性过剩,就必须扩大消费需求,而发展消费信 贷在扩大消费需求中又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对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 求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接着阐述了发展消费信贷 在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作用, 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消费需求 ii abstract currently, our economy keeps on the trend of surplus growth, on one sid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stays at a high level with possibility of further rise; on the other side, the surplus of product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economic growth is a good thing, but surplus indicates risk and crisis. recent economic growth is stable, but surplus products will cause funds and labor surplus and finally constrain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oduction surplus, we should expand consumption demand wher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cred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o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consumption credit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demand expans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urgency of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expounds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credit in consumption demand expansion, explor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consumption credit in china, and finally provides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consumption credit and expand consumption demand. keyword: consumption credit, consumption demand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自九十年代中期起, 我国在告别短缺经济的同时出现了过剩和内需不足的问 题,在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实 现了高速增长, 而消费一直处于启而不动的困境之中。 我国投资率与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一高两低”现象。1998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17.2。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3,前者高于后者6.9个 百分点。尤其是2003年以来,投资增长率一直高于消费增长率一倍以上。从国际 比较来看,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1而19962007年我国平均消 费率为57.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如此,我国投资率还大 大高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 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 年,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投资率为31 ,最终消费率为68,居民消费率为55。2而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我 国投资率为43.2,最终消费率为54.3,居民消费率39.8。2007年我国投资 率虽然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幅度更大, 分别下降2.4和1.8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我国消费需求,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 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 因此, 开展发展消费信贷, 扩大消费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消费需求不足的相关研究 在经济思想史上,最先提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是来自瑞士的让沙尔列奥 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1773-1842) 。在其181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新原 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消费先于生产的经济理论,这一 理论否定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理,提出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 3 其认为古典经济学重视生产,轻视分配,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在不断发展,广 大人民却更加贫困,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生产大量过剩,从而引发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基于此种判断,西斯蒙第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应设法限制而不是促进资本主 2 义生产的发展,要使消费需求的增长先于生产的增长。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有效需 求不足理论的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 。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以三个 基本心理假说,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 为基础全面论述了其有效需求理论。 4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是由社会的总需求决 定的,而社会总需求由于上述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而总是不足的,由此而导致均 衡的经济总是在潜在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之下。所以,要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 业水平,就必须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5继凯恩斯之后,以 英国经济学家琼维奥莱特罗宾逊(1903-1983)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对凯 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进行了扩展。该学派放弃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短期、 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力求对经济问题进行长期化、动态化分析。该学派指出, 经济增长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差距, 工资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下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失调。 6 这种收入分配失调必然使工人阶级陷入相对的和绝对的贫困境地, 抑制了消费需 求的增长,从而使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就业无法达到充分的水平,阻碍经济稳定增 长。 2、关于消费信贷影响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简单地用绝对收入水 平所能解释的。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但与他的收入水平有关,也与他在自己所处 的生命的阶段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总的消费应该和他在一生中的 收入及财产的总和相等。 7在这个前提下,在一个人未参加工作时期和退休之后 的时期,尽管他没有收入,但仍然维持一定的消费支出水平,在他有收入的工作 时期,他则会把收入的一部分储存起来,以备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学习之用以 及自己退休之后的消费。因此,一个人的消费支出不是其现期收入的简单函数, 而是其一生收入的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 消费函数理论 一书中, 提出了被称为“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他认为,人们在某一时期的消 费和行为并不是简单地与该时期的收入量有关,而是与其持久收入量有关,或者 是与他对长期收入的估计有关。而要实现这种跨时期的消费,就必须有完善的消 费信贷,可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消费之间的转化。 8 迪顿(deaton,1991)发现,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只拥有很少的财富, 这一现象无法被传统的预防性储蓄假说所解释。此外,就财富积累的总量而言, 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得到的估计值也远高于实际值(carroll,1992 )。不少经济 学家猜测消费出现“过度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在 消费理论研究中, 一般把流动性约束定义为消费者不能利用消费信贷进行负债消 3 费。 9扎德斯(zeldes,1989)根据上述定义证实了有相当数量的美国消费者受到 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流动性约束假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主要结论。第一,与不受流 动性约束相比,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较低,因为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只能消 费当期的财富。第二,消费者一旦预期到未来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当期消费就 会下降。这是因为流动性约束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影子价格。这个影子价格在动态 规划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利率, 它使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在决定最优消费路 径时就好象面临着一个更高的利率。消费者将被迫降低当期消费,因为影子价格 的存在令当期消费变得更为昂贵。由于只要意识到未来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约束, 消费者就会增加储蓄。最后,如果消费者在第 t 期面临流动性约束,他在以后各 期的消费都将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 第 t 期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会用尽所 有的财富,因此,他在第 t+1 期的财富必定为零。初始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 从第 t+1 期开始的最优消费路径。 10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尹世杰(2001)通过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居 民消费开始进入住、行为主的时期,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 转变。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我国消费率偏低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他认 为,发展消费信贷能够扩大消费需求。 11 王大超(2001)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来自于需求。发展个人消费信 贷是启动目前国内经济的一个新思路,它在刺激内需、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丰富 银行金融业务、增强行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 12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 有效开展,对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发展个人消 费信贷急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加快信用消费的立法进程;二是要结合本国国 情,创新消费贷款品种;三是要完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的沈晓晖(2004)指出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看,发展消费 信贷,无疑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个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13当前,我国经济进 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住宅、汽 车、耐用消费品等大额消费需求迅速增加。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和有利条件,规范 发展消费信贷, 对于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其认为要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建立 更加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积极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积极发展中小型、专业化的消费信贷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要继续改进金融服务, 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防范贷款风险,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的 外部环境。 4 任克娟和扆晓雁(2005)认为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消费 势在必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消费信贷的作用以提升消费水平是一个 较为理想的挖掘消费市场潜力的途径。 14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还是对微观个体 而言,目前发展消费信贷都极为必要。实现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途径就是积极发 展我国的消费信贷,将过高的社会储蓄通过银行这个金融中介转化为即期消费,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消费信贷还可以提高我国居民特别 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开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新路径,并对消费结构与 宏观调控起到积极的作用。 林晓楠(2006)选取中国和美国 1990-2004 年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数据, 对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由于我 国经济改革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 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及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原 因,消费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不显著。 15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举措在于提 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李军(2007)指出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 足点,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还可以扩大消费 需求,并通过消费需求的乘数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之一。 16因此, 在目前的状况下, 更要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对第1章“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和第2章“发展消费信贷在 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作用”的分析与概括有一定的新意。 2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又如 “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 3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利用1997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论证了消费信贷能够扩大消费需求。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通 过对数据、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再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同类事物有助于了解事物的个性,发现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3. 回归分析方法。论文第三章截取我国1997到2006年间的消费信贷相关统 5 计数据,建立了简单的回归模型,从而论证了消费信贷能够扩大我国消费需求。 1.4.2 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引言。主要阐述了课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 及结构安排。 第2章,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当务之急。本章从三个方面论证扩大消费需求 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第3章,发展消费信贷在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作用。本章包括理论论证和 实证分析两部分。 第4章,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我国消费信贷 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5章,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这一章提出了发展消费信贷的对策 建议。 6 第2章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自 1998 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相继出台了一 系列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如调整消费政策、下调存贷款利率、提高在职职工的 工资及下岗职工待遇、减轻农民负担等等。但这些政策扩大消费需求的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目前,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生产能力过剩、消 费需求不足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这其中不无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在理论界,消 费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且著述甚丰,但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仍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重投资,重 gdp 的增长,不重视消费拉动的思维惯性,一直牵制着我国 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如果我国的消费水平再不上一个新台阶,那将成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基本的经济发展来看, 还是从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应对全球性生产过剩来看, 扩大消费需求乃是我国的当 务之急。 2.1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 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 ” (1)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解决我国商品和资金双重过剩的问题。目前 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过剩问题,不仅商品存在严重的过剩,而且资金也存在严重 的过剩。以用于反映商品积压程度的产销率为例,近期都是低于理想数值或目标 数值(100%)的。1998年为96.52%;1999年为97.15%;2000年为97.67%;2001 年为97.63%;2002年为98%。到目前,我国已经累计积压商品近五万亿元,商品 积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与此同时,1998年银行未能贷出的资金 达到8000亿元, 此后, 银行年末信贷资金的差额, 以年均7000多亿元的速度增长, 到2002年已经累计近四万亿元。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达到161587.3 亿元,比2005年增加20544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资金市场上也已经存在 过剩的资金供给。要化解我国所面临的商品和资金的严重过剩,就必须采取有效 的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是减少这两种过剩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 段。而如果这种过剩按照现在的速度继续逐年的积累下去,最终我国的经济将面 临严重的危机。 (2)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实现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经济建设 7 过去长期走着“四重四轻”的路子,即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数 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技术进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 式,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这是因为:首先,扩大消费需求,可以减轻部分企业 在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负担。由于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些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正面临者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果不解决生存问题,也就谈不上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的扩大,消化一部分存货,盘活企业资产,可以为企 业实现转变创造前提条件。其次,消费需求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 要的导向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消费需求的单 纯的数量扩张, 转而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来进行生产。 消费需求扩大的过程, 也是消费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过程,也是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 服务消费、知识消费、生态环境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扩大消费需 求将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经过改 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 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 是不健全的,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消费需求,会涉及到我 国投资、消费、政府支出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将有 利于我国投资体制、消费结构、政府支出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体 制改革的深化。 2.2 要使经济平稳运行急需扩大消费需求 首先,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理论上当一个社会的经济 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时候,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总产 出成倍增长, 但两者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是不同的。 消费启动要优越于投资启动, 这是因为一方面消费需求的扩大会带动投资和消费一起增长, 投资需求虽然能促 进经济增长,但消费增长却往往滞后;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扩大会自动促进市 场总均衡的形成,而过大的投资需求则经常伴随着市场非总均衡的产生。扩大投 资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则收效甚微,短期内如果整个社会消费 率很低,可以通过增加企业投资来拉动经济,在长期中如果消费需求增长迟迟难 以拉动,那么投资带来经济扩张过程也只能是短暂的。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才是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7 其次,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要使经济平稳运行急需扩大消费需求。从改革 开放以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78 年到 2006 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56.1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 8 贡献为 36%,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8%。可以看出最终消费需求始 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消费需求的旺盛与衰弱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 整体增长速度与质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行期,急需用更高 的消费率来维持增长的时间和幅度。由经验分析可知投资每增加 1可以拉动 gdp 增长 0.22 个百分点, 而消费需求每增加 1却可以拉动 gdp 增长 0.87 个百 分点。 再次,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看起来是很喜人,但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来拉 动的, 最终消费率始终在不断的下降。 如果没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后的支撑, 短期内的高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必然会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2006 年下 半年调查 600 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表明,供求基本平衡的只占 21.2,供大于 求的占到了 18.7, 几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消费不足。 在我国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逐步实现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转换 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才能 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并通过消费需求来引导社会投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 适度推动作用,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要应对全球性生产过剩急需扩大消费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球经济供给能力快速增长,存在生产 过剩的压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非市场国家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使资源配置效率大 大提高。二战后,40多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践证明,计划经 济配置资源缺乏效率,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伴生物。计划经济国家基本没有参与世 界产品市场的竞争。不过,计划经济国家还是通过各种途径从西方市场经济吸纳 了一部分商品、服务和过剩生产能力,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 良好的机会,再加上欧洲战后重建和西方国家需求管理等因素,使得资本主义世 界生产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演化为全国的生产过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原苏东 国家开始以激进方式全面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转轨, 在经历差不多整个90年代的 生产衰退之后,这些国家的市场体制和经济结构得到极大的改进和完善,面向市 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消费品短缺现象在这些国家可能已经永远地消失 了。 20 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20世纪90年代 以来,社会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 和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转化 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发现和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更加迅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9 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经济的供给能力。 当需求旺盛的时候, 供给能够迅速上升。 可一旦需求发生波动, 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大量闲置, 变成沉没成本,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世界经济将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科 技进步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增长是不对称的。按理说,科技进 步在增加供给能力的同时也创造需求,因此,不一定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但 是,实事上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大部分由发达国家得到,而技术成果 在全世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只在发达国家创造了需求,发展中国 家没有得到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利润,收入没有增加,因此,需求增加的很少。 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世界性的生产过剩日趋严重。以韩国为例,其电信、 钢铁、造纸、化工、计算机芯片、造船、纺织以及其他各种加工工业都存在严重 生产过剩。又如,目前泰国几乎所有行业的设备利用率仅达到50%左右。与此同 时,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出现生产过剩现象。例如,日本不得不大量处理过剩的生 产设备。据说,仅中国的布匹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全世界人口的需要,仅中国的 玩具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全世界儿童的需要。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为了实 现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经济增长,受危机国家都在拼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许 多发达国家也力图通过增加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 世界性的生产过剩正在进一 步加深。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已经达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这 种生产性过剩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出口面临 的贸易壁垒明显增加,特别是技术、环境、卫生等“软壁垒”迅速增加。二是我 国的贸易摩擦不断。 寄希望于通过国外需求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愿望是不现实 的,要应对这种全球性的生产过剩,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要扩大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把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减轻全 球性生产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0 第 3 章 发展消费信贷在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作用 3.1 消费信贷的含义 消费信贷也称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助学 贷款和其它贷款等。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消费信贷,是指商业机 构、金融机构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的信贷;狭义上的消费 信贷,是专指金融机构向客户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其它消费用途的贷款业 务。消费贷款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个人消费,并以客户未来的购买力 为放款基础,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有利于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 消费,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本文所讨论的一般是 指狭义上的消费信贷。 具体来说,消费信贷包括了以下几层含义: 一、消费信贷的性质是消费信用的一种形式,是金融机构向个人发放的、用 于购买特定商品和劳务的贷款业务。 二、消费信贷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即期消费水平,同时,起到刺激消费、扩 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在社会商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消费信 贷不仅可以扩大市场商品销售,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生 活水平。 三、消费信贷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贷款对象必须要 有足够的、稳定的收人来源,必须有能力承担还款的责任,有足够还贷能力,借 款人不因借款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 从表面上看,消费信贷是社会购买力的提前实现,实质上它是一种提高社会 再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消费信贷方式可以把消费资 金的剩余部分暂时贷借给消费资金不足者, 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 的均衡,推动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对消费者来说,消费贷款实际上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实现了即 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自由选择,并可以实现消费上的时空转换,它不是以牺 牲未来生活水平来换取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是在不影响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提 下提高当前的生活质量; 对国家来说, 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企业生产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来说,消 费信贷有利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实现业务经营多样化,规避单一经营风险,提 高盈利水平。消费信贷是一种能够实现消费者、金融机构、企业与国家多方“多 赢”的金融工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1 3.2 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理论分析 1、消费信贷通过乘数作用有效提高社会总需求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消费信贷可以通过两种乘数效应来提高社会总需求。首 先,依据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有:y = (c0+i)/(1-),其中,y代表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c0代表自主性消费,i代表固 定的投资水平,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如果消费信贷的实施可以提高即期的消费 水平,即提高c0的水平,那么消费信贷就会一方面直接提高当期总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同时提高国民收入,并通过消费函数和乘数效应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 其次,消费信贷的顺利贷出,使货币的乘数效应得以正常发挥作用。货币乘 数理论推导出的货币乘数:k=(rc+1)/(rc+rd+re)。其中k代表货币创造乘数,rc 代表公民持有的现金比例,rd代表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re代表中央银行规 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消费信贷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率,从而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在基础货币供应不变的前提下,这就会直接增加 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利率,利 率的降低就会使投资增加, 从而直接增加投资需求, 社会总需求也会因此可扩大。 当然,投资会因为投资乘数的作用而增加国民收入,这又会带来居民消费需求的 增加。 综上所述, 消费信贷的扩大会通过投资乘数和货币创造乘数的双重作用而提 高社会的总需求水平。美国战后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经济周期延长,一个重要原 因是得益于消费信贷的高速增长。据美国对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经 济学家都表示,消费开支的强劲增长和企业生产力的提高,是支撑美国经济繁荣 的两大支柱。2005年美国消费支出47821亿美元,占gdp的68.5,消费增长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当年的消费信贷占全年消费的97.06。 2、消费信贷解除了大额刚性支出对消费需求的部分限制 所谓大额刚性支出是指对居民生活具有“必需品”性质的支出,并且这种支 出的数额较大,远远大于大多数居民当期的收人。大额刚性支出之所以形成,主 要是因为,在城镇,自1992年以来,我国先后试行或推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城 镇住房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 度等多项改革措施,使得原来由国家以福利形式提供的高等教育、住房、医疗、 养老等变为由城镇居民自己支付的“必需品”,且其数额远远超过大多数城镇居 民当期的收人,从而对他们而言形成了“大额刚性支出”约束。在农村,文化习 俗和现有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家族意识较强, 较普遍地存在代际互换 关系,使得嫁娶、房子(父母为儿子建的)成为农民的大额刚性支出,医疗、高等 教育甚至高中教育也成为许多农民的大额刚性支出。 12 消费信贷的实施可以解除大额刚性支出对消费需求的部分限制。 如果没有消 费信贷的存在, 大额刚性支出的存在必然导致居民减少当期的消费而为了将来的 大额刚性支出而进行储蓄。从消费信贷的实践情况来看,不论是西方消费信贷发 达的国家,还是我国刚刚兴起的消费信贷,其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就是大额刚性 支出。消费信贷一方面减少了为了大额刚性支出而进行的储蓄,另一方面也可以 直接增加当期的部分大额刚性支出的发生,从而从这两方面来扩大消费需求。 3、 消费信贷通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集而扩大消费需求 现代主流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 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在由收入和价格水平所决 定的预算集中,选择可以给他带来最大效用的消费组合。消费信贷的实施可以通 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线,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消费需求。具体机理如下 图所示: 图中,横轴代表当期的消费 c1,纵轴代表远期的消费 c2。当不存在消费信 贷时的跨期预算线是 aeb, 此时消费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是 u1,消费者的最佳选 择是 e 点。当存在消费信贷时,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有效的分配 收入,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线变为 afc,此时消费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是 u2,消费 者的最佳选择是 f 点。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在当期的消费差异,即 bd 表示 的消费差异,就是消费信贷作用的结果。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消费信贷的存在使 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由 u1 提高到了 u2。 4、消费信贷具有融通消费资金的作用 在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 在不断扩大。在消费需求增长的同时,却总是伴随这样一种现象,即现实的购买 力不足。造成消费需求与购买力异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引起消费 需求与购买力在空间上的易位,中低收入者购买力小于消费需求,高收入者购买 13 力大于消费需求。下表显示了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1977年 1993年 增长百分点 最低一级 5.2 4.2 1 第二级 11.6 10.1 1.5 第三级 17.5 15.9 1.6 第四级 24.2 23.6 0.6 第五级 41.5 46.2 4.7 最高的5的家庭 15.7 19.2 3.5 注:美国商务部美国统计提要1995 年版 p475、p73 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都是下降的,只有收入最高的 20家庭的比重是上升的。据资料统计,2005年美国家庭人均年收入20140美元, 而当年大企业主管人员平均年收入(包括股份红利收入)284万美元,为一般职工 收入的100倍。二是消费品价值越来越高,积累消费资金的期限越来越长,造成 购买力与消费品需求在时间上的异位。像住房、汽车等巨额消费品的价格,相当 于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数倍或十倍,必须储蓄几年、几十年才能购买。 消费信贷则具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即重新分配社会购买力使用权。发放消费 信贷的机构将高收入者的剩余收入集中起来,借给中低收入者,催化中低收入者 提前实现消费需求,提高中低收入者生活水平。 3.3 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为我国19972005年的数据。最终消费 的数据来源于2006中国经济年鉴,消费信贷余额数据根据中国消费信贷发 展报告(2002年3月22日金融时报)以及20002005年货币政策执行报 告整理、计算而得。 我国 19972005 年居民消费与消费信贷余额(亿元) 年份 最终消费 消费信贷余额 年份 最终消费 消费信贷余额 1997 48140.6 172.0 2002 71691.2 10684 1998 51588.2 732.7 2003 77449.5 15775 1999 55636.9 1408.2 2004 87032.9 20102 2000 61516.0 4279.7 2005 96918.1 22098 2001 66878.3 6990.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 ( 金融时报2002 年 3 月 22 日) 、20002005 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2006 经济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模型设定与回归检验。为了研究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作用和影响,进 而推出消费信贷对居民需求的拉动作用,在数量分析方法的使用上,本文采用回 14 归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现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只考察消费信贷对消费需 求的推动作用,以判断消费信贷是否真的能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在模型的构造 上,以上述的理论推导为基础,选择消费信贷是解释变量x,居民最终消费是被 解释变量y。 根据前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消费信贷的发展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在市场 经济运行中,消费信贷能够增加消费者购买力,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消费信贷 对消费需求还具有乘数作用,当商业银行发放一笔消费信贷后,首次消费金额等 于消费信贷与消费者首期付款额之和。由于增加消费而使收入增加,从而引起新 一轮的消费,最终实现的消费需求将远远超过消费信贷总额。现在我们利用 eviews5.0统计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了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与居民消 费需求之间的线性关系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在只考虑消费信贷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消费信贷对居民的消 费需求有很强的弹性作用,其影响力达到了1.913059。根据t统计量及其相伴概 率可以得出, 方程的系数拟合程度非常高; 且修正后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68558, 说明方程中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解释力非常强;方程自相关系数为1.828426, 表明方程中消费信贷序列没有自相关性;方程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001, 表明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15 第 4 章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观要 求,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日益丰富的商品或劳务的销售之 间的矛盾,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研究表明,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与居民可支 配收入、借贷流动性约束、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密切相 关24。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增长速度快, 但不同领域、 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截至2006 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2.2万亿元,6年间规模增 长了115倍。1998年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高达326,随着贷款余额的增长,消费 信贷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06年下降到27.6。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支撑下,消 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 总额的比重仅为0.85,2006年,该比重上升到10.625。在消费贷款中,个人 住房消费贷款的市场份额持续保持在75以上,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工、农、 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带。2006年6月末,四大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092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78.5 ;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六省市合计余额11165亿元,占全部 消费贷款余额的62.2。消费贷款余额最大的广东省(3020亿元)是最少的西藏(17 亿元)的近175倍。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就使个人消费信贷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从而 影响整体的发展速度26。 二是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 银行信用卡消费占 比较低。截至2006年3月末,国内各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2724万张,2006年 一季度人民币卡消费金额1164亿元,国际卡消费金额4.12亿美元,持卡消费在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到5。 三是消费信贷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还很有限, 发展潜力很大。 在经济发达国家, 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为70,德国 为6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只有10.6。四是消费信贷的进度缓慢,我国目前 推出的消费贷款品种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 款、住房装修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度假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等,逐 渐使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多样化, 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业务不同层次 的需要。但以目前情况看,个人消费信贷尽管有所进展,但仍不尽人意。虽然各 行对消费信货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报道,但仍收效并不十分理想。 16 4.2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消费者方面的问题 1、传统消费观念方面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奉行的是崇尚节俭、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中国传统的 消费观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攒钱消费、量入为出的排斥享乐主义;二是不愿借 钱消费、无债一身轻的自足型消费。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日益深入,如今,虽 然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文化素质较高, 有稳定收入和消费欲望的年轻人己经 接受了信用消费的观念,但是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有一部分人还 未从短缺经济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不 确定因素很多。因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未接受信用消费的观念。 2、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 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承贷能力(主 要是指家庭收入水平、户均金融资产数量)的大小,是决定其是否负债消费的根 本性因素。 27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 在一个脱离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市场中, 期望通过消费信贷来启动和扩大消 费需求,其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居民家庭承贷能力主要取决于相对商品价格水平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金 融资产价值。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增长迅速,但相对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而言,其收入水 平和已经具有的金融资产还是难于承受的。据统计,目前占城市居民家庭10的 最高收入户能够承受1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 占城市居民家庭约30的高收人户 和中等偏上户能够承受510万元的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20的中等收 入户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还有约30的城市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消费 信贷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城市居民家庭还不具备负债消费的经济基础。 银行对住房、汽车消费信贷的贷款人的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如北 京采用住房贷款购买商品房的主要是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 员等。上海采用分期付款购车者月均收入在5600元以上。事实证明,这也是许多 消费者抱怨消费信贷“门槛”过高的原因所在。 3、受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 2004年以来,中央实施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对抑制投资和信贷过快增长 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消费增长也有间接影响。这将使部分行业在之前积极政策引 导下的过快增长受到抑制,企业效益下降,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减小。人们对经济 发展和收入增加预期下降,消费者信心受到较大影响。2006年前3个月消费者信 17 心指数分别为95.4,95.2,95.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3,2.6和2.2,4月 份再度降低为95.0,比3月份降低0.4,28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较大幅度降 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虽然9月份信心指数有所回升,但未来收入预 期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 峻,人们的职业稳定性下降,收入不确定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收入预期变小。 同时支出不确定性增强,支出预期增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福利制度 的改革,一些原有的福利性收入,如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逐渐变成了货币性支 出。再加上未来生活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 趋于保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增强了未来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