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阮籍思想中名教与自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阮籍思想中名教与自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阮籍思想中名教与自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阮籍思想中名教与自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阮籍思想中名教与自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a study of mingjiao and ziran of theory of ruan j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december, 2011 candidate : lim hye sook major : chinese philosophy supervisor : prof. huang x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 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名教与自然之辨无疑是魏晋玄学的主流思想,道家讲求自然,儒家则注重纲 常名教,玄学乃名教与道家自然思想的结合。魏晋之际,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 影响,名教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道家的自然思想则蔓延开来。在处理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竹林玄学与正始玄学不同,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 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政治情况下,他们更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 阮籍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亦围绕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来展开, 当然他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阮籍的思想以儒家礼乐思想来拯救当时 社会所存在的名教之弊,所以主要探求礼乐的社会调和功能,阐明其来源即基于 自然。此种思想模式与正始玄学一样,即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以本末之辩 来结合名教与自然。后期,阮籍的思想更符合竹林玄学的思想特征,即“越名教 而任自然”。司马氏集团的虚伪政治行为使现存名教之弊更加严重,导致社会道 德价值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阮籍为批判政治集团和名教所具有的束缚人性的 属性而引进道家自然观念,阮籍思想里所谓自然即以“万物一体”的自然和谐性、 平等性为特征。从批判虚伪名教里可能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具有差别性的价值标 准,阮籍思想的归宿也模仿庄子里的“至人”而构造出真正体现自然之性的大人 先生,从而使得个体生命由名教制度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阮籍、自然、名教、理想境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metaphysics(xuan-xu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ried to solv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hich is taught by name with argu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ins and outs since han dynasty. many scalars regard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nature as era topic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most of metaphysical philosophers attempt to combining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nature. philosopher of zheng-shi period proposes that confucian ethical is based on nature to explain corruption of confucian ethical code in reality and give it some amendments. zhu-lin period went through political chaos. philosopher in this period ruan ji and ji kang spurn position of philosopher in zheng-shi period which nature can be the salvation of corruption of confucian ethical. in other words they surpassing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conforming to nature. namely they oppose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but leave man as their nature. ruan jis thought has changed as gao-zheng-ping political upheavals starting point. previous thought of him is as same as zheng-shi periods. he tries to create harmonious world with confucian ritual and musical ideas. so he illustrates function of confucian ritual and musical ideas and its source. it roots in nature. therefore, he has taken model which adjust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ith nature. his the latter theory accords with “surpassing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conforming to nature”. ruan ji criticizes confucian ethical code, the substantial objects that he criticizes are two. first, political circle is mainly making fals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second, confucian ethical code ruins human nature. his theory based on the equality of things.(qi-wu-lun) by zhuang-zi. and he criticizes confucian ethical code that divides the values based on equal and harmonious terms with the nature. and the system of lord and vassal and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e can see that individual being can be oppressed in the institution as named ming-jiao from in ruan jis theory. human being cannot be free from soci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 completely. therefore he had to build ideal spiritual state. ruan ji proposes the great man who can really embody nature as it is, and let individual being be free from ming-jiao as its institution and let them find spiritual destination. keyword:ruan ji、nature、confucian ethical code、ideal spiritual stat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引言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研究对象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意义 . 1 2.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现状综述 . 2 1、魏晋玄学的理论特征、魏晋玄学的理论特征 . 6 1.1 名教与自然之辩 . 8 1.2 竹林玄学的特点 . 13 2、阮籍的名教与自然阮籍的名教与自然 . 19 2.1 前期自然与名教结合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2 阮籍思想演变的历程 . 22 2.3 后期名教与自然的对立 . 22 3、阮籍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阮籍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 28 3.1 任自然 . 28 3.2“逍遥”的大人先生 . 31 结结 论论 . 34 致致 谢谢 . 3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言引言 1.研究对象与意义 春秋末期,随着周礼的崩坏,各种学术思想蜂拥而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从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出发,建立起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孔子由“仁”给予 异化的礼以新解并重建了价值观,老子主唱回归自然无为的理想状态。先秦思想家 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建立起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关于“礼”,道家与儒家从各自的 立场出发,展示了自由(本性)与制度的冲突问题。魏晋之际,在前所未有的乱世 里,礼制遭遇了严重的衰败,此问题在玄学里,以名教与自然之辩为焦点,焕发出 古老而又崭新的意义。 在魏晋玄学研究中,名教与自然的问题同有无之辩一样,乃为时人最关注之问 题。通过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我们也可窥探魏晋玄学的思想特征。尽管玄学 在各个发展阶段采取的理路方式不同,但是玄学诸派系无不关注名教与自然问题。 王弼和何晏倡导的正始玄学以本末有无之辩为核心;竹林玄学则以名教与自然为基 本范畴;元康玄学以裴頠的“崇有论”和郭象的“独化论”为代表。魏晋玄学的议 题从正始玄学之本末有无之论转变为竹林玄学之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情 况来看,正始玄学能建立精深的思辨性学术体系,是以当时的政治安定作为背景的。 及至竹林学玄学时期,发生了高平陵动荡,竹林玄学家处于险恶又腐败的政治现实 中,很难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妥协方案。对名士们来说,当时的名教实际上只是 当时政权者标榜的名教,只是虚伪,并最终使他们陷入幻灭的精神危机当中。 学术界对阮籍思想之变迁达成某种共识,由于阮籍后期激烈反对名教,学术界 把阮籍和嵇康同时提作“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的竹林玄学代表人物。 阮籍思想是在名教与自然的极端对立中、在现实与理想极大差异下产生的,因此, 他思想中所设定的自然与名教之关系问题,可以说充满着深刻的矛盾与苦恼,并且 围绕这一问题他展开了冲突激烈而有富含创新的思考。 笔者认为目前对阮籍前后思想变化的情况以及原因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就,学 者认为,阮籍前期思想具有儒家的因素,持肯定名教的态度,但由于遭遇其时残酷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的政治状况,从而转为否定名教。但是,个人思想的形成,既有个人生存因素的影 响,又有时代思潮的影响,本文关于阮籍思想的探讨,首先从整个魏晋玄学发展史 上阐释名教与自然的产生和其意义,其次,探讨竹林玄学的特征及其所探讨问题的 内涵,通过梳理阮籍生平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阐明阮籍生活与思想上的矛盾。 最后分析阮籍对名教失效的态度,对阮籍关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加以论述。 本文着眼于阮籍思想中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此解读他的思想特征。本 文首先分析了有关阮籍的史料、著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依据他的五篇著作 来分析其思想特征。而关于其前期儒家思想因素的记载,主要集中通易论、 乐 论中,集中体现了他道家思想的论著为通老论,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 等。除此以外,如果有必要的话,笔者也会适当引述其文学色彩浓厚的咏怀诗。 2研究现状综述 2.1 魏晋玄学的主题 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将魏晋玄学理论特点视为“宇宙本体论”。 许抗生先生不赞同汤用彤先生以本体论为魏晋玄学之特征的论断,他依据于阮、嵇 确实不曾讨论有无本末问题,而对汤先生的论断如何能够适用于将以阮、嵇为代表 的竹林玄学思想提出了质疑,他着眼于竹林玄学思想家一律表露崇尚人的自然本性 而反衬抑制人性的虚伪的礼教这一特点,将玄学视为本性之学 1。许多学者将名教与 自然之辩视为玄学之主题。方立天先生认为玄学家与汉代经学家不同,正如他们讨 论的主题,汤用彤先生所指出的是“理想人格问题”,玄学家们喜欢探讨人格的完 美,并由此产生“自然与名教之辩。” 2 许抗生先生在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一书 中,也已经提出了玄学“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课题”的思想。同时又肯定了 玄学“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的根本目的。” 3 高晨阳先生提出, “魏晋玄学的理论宗旨是以通过本末有无之辩以确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4。高先生 将玄学的主要课题“有无之辩”与“名教与自然之辩”加以区别,认为前者属于哲 1许抗生:关于玄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中国哲学史,2000 年第 1 期。 2方立天:玄学的范围、主题和分期,文史哲,1985 年第 4 期。 3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齐鲁书社,1991 年,第 3 页。 4 高晨阳: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山东大学学报,1999 第 4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学世界观领域,后者则是政治领域的问题 1。肖萐父先生等人以如何对待“名教”与 “自然”的关系为标准来划分玄学的分期,认为“儒道兼综是玄学的基础特征, 其中心议题是通过有无、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的思 辨推理,来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 2。名教与自然之辩是时代政治上的问题,玄学 以 “本末有无之辩”理路来解决此问题。 2.2 阮籍的哲学特征 阮籍与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所以先研究竹林玄学之特征。汪春泓认为 竹林七贤与正始玄学家一样,都受到了汉末刑名之学和自然论思想的影响,但因为 时势不同,他们显出与正始玄学家不一样的趋向。正始玄学家对当时政治还是抱有 希望的,所以王弼、何晏对老子以及儒家典籍所做的注都表露了他们的用世之 心。与其相反,至竹林时期,阮籍、嵇康遭遇到了“时昏道丧”的世道,深感“济 世无望”,所以,“他们的谈助自然从老过渡到庄,借助庄子作为心 灵的慰藉” 3。王晓毅先生提出正始玄学是本体论政治哲学,竹林玄学则是缘起论生 命哲学。两个不同流派都吸收了汉代黄老之学的“因循”、“刑名”概念和老庄之 学的 “自然”、“言意”等思想,并试图融合儒家伦理学说 4。康中乾先生认为竹林 玄学以“自然”为本体,其“自然”本体撇开并脱离了名教。与正始玄学相反,竹 林玄学“严格的说它不是以思辨为特征的哲学理论,而是以师心、使气为 特征的文学理论。”5 许抗生先生用有无、本末的关系解释玄学历程,将阮籍、嵇康 的竹林玄学看做是玄学的一个分支。分析阮籍前后期的思想变化,可以看出阮籍前 期是想用儒家礼乐思想来“济世”的,而后期则从崇尚人的自然本性,转入欣赏庄 子的遁世逍遥之学 6。 1高晨阳: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山东大学学报,1999 第 4 期。 2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368371 页。 3汪春泓:玄学背景下阮籍、嵇康之比较,文艺理论研究,2002 年第 3 期。 4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 年,第 3 页。 5康中乾: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41159 页。 6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齐鲁书社,1991 年,第 577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2.3 阮籍的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 竹林时期,嵇康因对名教失望,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思想倾向也 与嵇康一样,其思想倾向开始转入寻求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关于阮籍 的理想境界的研究有许多,在此主要梳理一下几个学者的研究成果。王晓毅先生通 过对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之间思想差异的比较,揭示阮籍思想倾向于嵇康 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是在高平陵政变前后才形成的。他首先对达庄论的 写作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其作于正始八年到正始九年之间(247- 248) ,他还进一 步分析说阮籍思想重心论证“儒道同”,就是庄子的“齐物”哲学与儒家圣人 名教一样。而高平陵政变后阮籍所作的大人先生传则排斥相对主义的“齐物” 理路,以“儒道异”为主旨,强调宇宙论与社会体制的对立。“从思想史看,大 人先生传的学术意义,在于它通过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沿着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思路,向追求绝对自由的方向继续发展。” 1 牟宗三先生在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所建立的理想人格进行分析后认为: “阮籍所塑造之大人先生,只是生命之冲向原始之混沌,故与礼法、教法为永恒而 普遍之冲突。” 2 大人先生的境界只是文人理想中所希望达到的,在现实中并不是真 能达到庄生那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 他认为这种境界并不是老庄经过在“心”上作“虚一而虚”的修养所达到的“玄冥”、 “独化”、“无为而无不为”之境界 3。作为老庄思想的继承者,阮籍并没把握住老 庄所说的境界和修行方法,于是牟宗三先生把阮籍思想仅看做文人生命价值的表现。 老庄系统原本是对周文的反动而产生的,与文人生命之永恒和普遍之冲突不同,它 由“无心”之混化,而作用地以自然而至之。他认为这样的道家的微旨叫做曲线之 智慧,并即所谓玄智玄理 4。罗宗强先生把阮籍的清思赋与大人先生传里的 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提出,阮籍所向往的也是庄子的境界,它是离于现实人生的一种 幻境,它是庄子里翱翔于太空的大鹏,他梦想着神游于无何有之乡,可见,阮籍追 1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 年,第 198-199 页。 2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2 页。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52 页。 4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5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1。曾智安也对阮籍的理想境界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从他 的诗文来看,在礼教的行为方式和竹林之游以及和光同尘的行为方式之外,阮籍 更向往一种大逍遥的类似于神仙的行为方式。” 2 此看法与陈伯君先生在阮籍集校 注的序里叙述的相同。阮籍思想受汉末方士与道术合流的道教影响,依据达庄 论叙述可以读出他思想里的一些五行家言,并且根据大人先生传与清思赋 里的“飘飘云际”、“神游八表 ”等表述来看,阮籍已经离开庄子所向往的世界, 而流入“神仙世界” 3。 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49 页。 2曾智安:阮籍对待礼教态度之再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01 期。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 年,第 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魏晋玄学的理论特征魏晋玄学的理论特征 关于魏晋玄学的理论特征,本文主要梳理了一下几位学者的看法。开魏晋玄学 研究之先河的汤用彤先生认为,经学所谈的“玄”与玄学所谈的“玄”是有差异的, “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张衡玄图)在他看 来,玄是无形的,是万物之根本,从时间上来看是最早的。他将玄解释为万物形成 之根源,即太初太素的状态,由此可见,经学是从世界形成的“宇宙论”角度来理 解玄的。与前代经学不同,魏晋玄学则更侧重于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玄。舍弃物 象,超越时空,而研究天地万物之真际。汉代关注“天地运行之物理”,魏晋则注 重“有无之玄致” 1。他将魏晋玄学的理论特点总结为:“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 为本末有无之辩。” 2 汤用彤先生用本体论来概括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认为对有、 无的论辩是其思想的中心议题,但此论述却不能够完全包括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 竹林玄学的特征。与正始玄学谈论“本末有无”问题而主张贵无论不同,竹林玄学 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向秀、郭象更是反对本体论的。 许抗生先生认为汤先生的分析是有缺陷的,他把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总括为讨 论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的问题,他认为: “玄学乃是一种本性之学,即研究自然(天 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人)的本性的学说。它的根本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的本性。” 3 因此是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之思想的连续与发展,是在汉代谈玄理论的基础之上,进 一步探求“宇宙与人类的本性”的学问,所以玄学为本性之学 4。就竹林玄学而言, 阮、嵇崇尚人之自然本性,而反对抑制人性的虚伪礼教。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思想归 入玄学的范围的之内。 李翔海先生赞同汤用彤先生的观点,认为汉代经学和魏晋玄学之间是有一个从 宇宙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进一步说,其本体落脚于人之精神境界,从而构成了境界 形而上学的初步形态 5。但李先生认为,魏晋玄学的本体意识与西方是不同,其是在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44 页。 2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53 页。 3 许抗生: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中国哲学史,2000 年第 1 期。 4许抗生: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中国哲学史,2000 年第 1 期。 5李翔海:“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哲学研究,2003 年第 5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人之精神境界中呈现本体,在根本层面上安顿人之个体生命(修身)与群体生命(治 国),具有终极关怀的特性,这一点在阮、嵇的思想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李翔海先 生反对许抗生先生以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论依据来理解魏晋玄学的观点,其理由主 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玄学哲学基本理论特质的界定似过宽泛;第二、它不利于 更好地解释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特质;第三、它不利于把魏晋玄学放在中国哲学发 展演进的内在环节上来动态地、整体地考察其基本理论特质。因此玄学与汉代经学 区分的理论特质为谈宇宙本体的问题,或者探讨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的问题 2。 高晨阳先生主张,魏晋玄学所谈论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辩。它围绕的是“本 末有无”的问题,玄学的理路特征是以“本体论”来“打通儒道关系”,把当时不 可避免的名教与自然冲突的两面统一起来。 3 高先生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进一步的申述 袁宏名士传对玄学划分法,指出正始玄学顺着以体摄用的理路,竹林玄学和元 康玄学顺着以用显体的理路,使时代所关注的中心课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 4。许抗生 先生指出,玄学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课题。同时又肯定了玄学是讨论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的根本目的。 5”他把两个问题的领域分开来论说,认 为在哲学世界观领域中是以“有无”之辨为议题的,在政治领域中为名教与自然之 辩。从哲学史发展历程上论证说,玄学标志它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以来的关注的 哲学有无之辨,讨论了形上之“无”与形下之“有”的关系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是儒家名教(名分等级的礼义教化)的有为之治与道家顺应 自然的无为之治的两者关系问题,因为汉代名教之治的失效,从而研讨了名教(有 为)与自然(无为)关系问题。方立天先生从几个方面陈述魏晋玄学之特征:“从 所据的经典来说,就是三玄之学;从其主题来说,是探求理想的人格,即名 教与自然之辩之学;从其哲学内容来说,则是着重探求本体论的玄远之学。 6”王 晓毅先生把魏晋玄学之时代课题视为“名教与自然”、“军权与士权”。将这些不 同特质的事物重新组合,以“本末体用”将儒家纲常“名教”与老庄人性“自然” 1李翔海:“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哲学研究,2003 年第 5 期。 2 李翔海:“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哲学研究,2003 年第 5 期。 3高晨阳: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山东大学学报,1999 第 4 期。 4高晨阳: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山东大学学报,1999 第 4 期。 5许抗生:三国两晋玄简论,齐鲁书社,1991 年,第 2 页。 6方立天:玄学的范围、主题和分期,文史哲,1985 年第 4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融为一体,完成了儒家伦理与道家哲学的深层融合,最终通过“有无之辩”,解构 传统的宇宙本根论,确立“自然之性”的本体地位,为玄学体系提供形上理论支持。 进而言至魏晋时代的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对立和结合问题,借助王先生的话语说“人 性的道家和伦理纲常的儒家的融为一体。 ” 1 名教有很多表现形式, 其中在政治方面, 它有社会调节和维持封建等级制度的功能,依道家角度看,名教是一种“有为”的 方式治理天下,具体化在礼教制度里。魏晋之际,名教之治严重破坏异化,与先秦 道家采取以无为的方式拯救当时制度之弊一样,玄学家再试图借用道家“无为”方 式,重建社会制度。在玄学家以自然无为为本,以名教为末的本末有无之辩来谋求 解决名教之弊和名教与自然的冲突。 1.2 名教与自然之辩 名教一词来源于汉代名教之治,就是以儒家伦理纲常来治理天下的方式,因此 所谓名教同等于汉代的名教之治。另外,名教词语变迁中还泛指政治和文化以及礼 仪细节问题。但是,名教之治在实现过程中遇到道德腐败虚伪现象,当时学术风流 为弥补此乖离现象而走向讨论名实关系,如此的学术流风接着蓝行整个魏晋时期。 汉代选官制度的弊端影响了整个社会。“盖当时荐举征辟,必择名誉,故凡可以得 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2”从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来看,名 声愈高愈多愈可能被推荐,于是做出虚假名声来得到职官的人也多了。当时因名选 才之风气,致使入世求仕之人愈多。所以出现如下的现象,“偷世窃名”、“虚造 空美”(王符潜伏论务本、实贡),“父盗子名,兄窃第誉”(中论 考伪),“真伪浑杂,虚实相蒙”(三国志卢毓传)道德之名与道德之实的 严重脱节,从而使名教所固有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效能都给失去了 3。 其次,汉代政治思想经学遇到了很大的学术思想危机。本身合乎“道”的以名 来固定的规范制度,一经固定形态化之后,终使名实不符。经学的教条化,“一种 思想一旦成了“经”,就有了强烈的排他性和守旧性。学术思想因此导入日益烦琐、 1 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 2003 年,第 2 页。 2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正,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02 页。 3 张海燕:论魏晋玄学的名教思想,孔子研究,1988 年第 4 期,第 9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教条甚至荒诞的歧途。” 1, “一经之说,至百万余言。”(后汉书儒林列传) 汉末经学和名教面临着其本身的矛盾和僵化,非以外来思想来调整不可,名教遭遇 其他理论来修正或调整的危机,为重新找出其合理的面貌,由此浮起自然与名教之 辩的议题。道德危机来自于汉代标榜的以孝治天下,就是名教之治的失效。学术思 想的异化和选官制度的腐败引起了道德危机,从而当时知识分子关注名实关系。 郝虹讨论了“名教”一词的出现,她认为,名教是在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 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而形成的,汉末论证名实关系的名家思想的兴 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例如儒家思想中的 “名分”观念、“名节”观念被突出来。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是儒家思想充 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 2。陈寅 恪先生认为,所谓名教,按照魏晋人解释说,“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 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 3”此段文字关涉到如下论述。“夫君臣父子,名教 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愈名教。”(后汉纪卷十六)名教的根本,来自于 所谓君臣的国家政治上的基本职位和所谓父子的家庭基本构成单位的,陈先生进而 言以各个职位的本分为教化百姓,就是用“名”固定身份与其身份的本分,以此名 教百姓应该如何行为。南朝郑鲜之所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宋书郑鲜 之传)名教大纲就是忠孝,名教之基石,就是君臣父子的义理。刘康德先生在魏 晋名教与自然论笺里的见解值得参考,他依据原文来分别阐释,名教一词中的突 出“名”的和显出“教”的意思。举两个史料根据,如上述的汉魏名士邕宗庙之议 和南朝郑鲜之言,认为这里的“名教”显出名词特征,即突出“名教”中“名” 4。 此文里名教广义上讲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纲常、礼教道德,“具有维护整个封 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功效” 5。其次,日知录名教与颜氏家训名实原文提 出,这里的名教具有动词功效,即突出“名教”中的“教” 6。“晋宋以来,风衰义 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 1 徐斌:早期玄学的社会理念与人文关怀,浙江社会科学,1998 年第 3 期。 2 郝虹: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中国哲学史,2006 年第 4 期。 3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03204 页。 4刘康德: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孔子研究,1994 年第 2 期。 2 刘康德: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孔子研究,1994 年第 2 期。 6刘康德: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孔子研究,1994 年第 2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洿之俗矣。”(日知录名教卷十三)宋晋以 来,风俗衰退,出现了名教、名节、功名,即使是政治败坏,也还能够拯救“积洿 之俗”,此就是讲狭义上的以名为教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回答“圣 人以名为教乎”时说,“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 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 而千万人立直风矣。 四海悠悠, 皆慕名者, 盖因情而致其善尔” ( 颜氏家训 名 实)此段是讲以树立名声来教育感化庶人,即是名教效能所在。如刘先生所说的, 此段文字里主要讲名教的功能,就是强调“名教”中的教育感化的功效。 唐长孺先生说,“东汉以名教治天下。所谓名教即是因名立教,内容包含政治 制度、职官设置、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依据儒家的伦 理道德标准选拔人才,使被选拔的人才与所居职位相配合,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 职。” 1 按汤用彤先生所言,名家之学原本是来源于汉代的政治思想,“人君”有两 个方面的任务,第一,设官分职,第二,量才授官,如此“汉代月旦人物的流风, 即是对于人物的评论,叫作名论,又叫作名目,此与礼乐等总称之曰 名教。” 2唐先生和汤先生在理解名教观念上一致,“名教”是选拔人才任官的 标准和其制度、儒家的礼乐教化结合的。其目的在于安邦治国,如汤先生所说的“致 太平” 3。余敦康先生则解释名教既不是儒家思想,又不是某个政治集团所推行的方 针国策,而是有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玄学思想体系里 “自然” 是本体论的范畴, “道不违自然, 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 弼,老子二十五章注)道不可违背自然,为方圆也不可违自然。阮籍亦在达 庄论说道:“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向秀、郭象所言:“天地者,万 物之总名焉。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 (庄子逍遥游注)就其根源而言,宇宙万物来源于自然,因此万物必然应顺 自然的存在方式,所谓“自然”的属性是本然的,合乎本性,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65 页。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14 页。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29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不为而自然者也。”(郭象庄子逍遥注)从此推论自然还有“无为”的意 思,即是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天地万物所生出于的根源,即是 所谓“现象世界背后一切所待之存在依据”本体含义所在 1。如此将自然定为本体范 畴,即是设定根本性的存在,为的是使得从本体产生的事物效法本体的存在方式或 属性。关于自然范畴的解释,张海燕先生分析很通彻,他从天地、社会、人性三个 层面提出自然的涵义,第一,“名士们都把宇宙的本源称之为自然,并把自 然理解为宇宙或宇宙本源的属性。”第二,“还用自然主义来批判现实社会的尚 名之弊,并提出了人类自然状态的社会理想。”第三,“玄学的自然范畴,除 了有天之自然、社会的自然状态等含义外,还指人的性情之自然。” 2 高晨阳先生所 提出自然的两种蕴含也值得参考,“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足无为的本性,另一方 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 ” 3 按照上述的三个层面来看, 此论断仅包括天地和人性方面, 然而,从天地的层面而推论,人性也归属于万物本性。余敦康认为玄学提出的自然 范畴,不是道家思想,也不是自然界自身,而是指“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的规 律。” 4 总之,自然是本体论的观念,包括天地、社会、人性层面的含义,指的是自 然的和谐状态。 作为伦理纲常的名教与作为万物存在规律的自然之间有很大的价值上的差异。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以建立名分来教导百姓的设想里已蕴含着“名教”是对人 自然之性的限制。此限制是人本性的制度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不仅为魏 晋士人所关注的课题,当时政治状况和历史演变过程当中酝酿的两者之间的激烈冲 突中,使当时名士们更为重视此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然起着双重的作用,一 方面以自然批评其时名教之弊。从上述可知,本来教导百姓的伦理纲常观念“名”, 在现实中起不到其最佳功能,反而变为破坏道家所注重的个体生命价值,并且是导 致社会动荡的主因。依道家思想,一经建立这种价值观念而使人遵从名誉、富贵等, 则使这些价值压抑人的自然之性,并且又为得到“名”而争斗纠纷,出现“欺世盗 名”的现象,此实乃道德伦理价值的异化,终究导致腐败和混乱社会。再者,名教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163 页。 2张海燕:论魏晋玄学的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1990 年第 3 期。 3高晨阳:玄学的主题:自然与名教之辩,孔子研究,1994 年第 3 期。 4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0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一旦与皇权结合,就引伸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手段。至魏晋禅代,司马氏将名 教以剪除异己为利用,此名教必然成为政治实权者压迫百姓和名士的手段。统治者 以利己为目的的名教,就造成了全社会道德价值颠倒的现象。另外一方面,否定因 尚名之弊引起的社会混乱,能够提出符合道家自然之道的人类自然状态的社会理想。 上述的现象显示名教与自然的冲突,现实中不可能拉近这样的名教与自然的差距。 但是玄学家们把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玄学依 自然而解释社会或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这种模式,实际上继承自老庄道家自然所指的 是宇宙万物本来的存在方式。但是玄学家不仅继承先秦道家的思想模式,更进一步 试图将两者相冲相异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以自然为本,以名教末,以自然为主调 解名教之弊。“儒家重视个人的,是要求个人调动起其道德上的自觉性,以维护社 会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