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荷电膜膜电位及其渗透传质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膜传质机理的研究也显的越来越重要。 众多的膜过程中,荷电膜应用范围最大,虽然它最初用于电渗析和扩散渗析,但 后来为了抗污染的需要,逐渐用于一些压力驱动膜过程如微滤、超滤、反渗透、 渗透汽化和纳滤等中。随着荷电膜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膜的传质机理理论在处 理荷电膜传质过程中已经显得跟不上步伐,比如,上述模型多数针对对称膜,而 实际的膜为了减少传质阻力和增加膜的强度,往往是非对称的。此外,在渗透传 质中应用渗透理论研究膜传质机理多限于解析方法,研究的结果大多依赖于特定 的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而渗透理论作为一个数学工具,采用数学方法对其进 行研究不仅研究结果不依赖于实验条件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论文针对 上述不足之处对荷电膜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针对不对称荷电膜的特点提出了接触因子的概念,并利用新的模型改进了王 晓琳等不对称荷电膜膜电位方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对文献报道的 i :对称荷电膜 膜电位加以拟台,并将结果同王晓琳等的不对称模型拟合结果加以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改进的不对称荷电膜模型能更好地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 借助于渗透理论有关原理,分别对一价、二价和三价离子在荷电膜中的渗透 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v i s u a lb a s i c 可视化编程对渗透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模拟结果表明离子在荷电膜中的渗透过程存在着渗透突跃现象,且随着离子价态 的增加渗透临界值逐步增大。模拟的阶数虽和实际膜相差甚远,但模拟结果中阶 数增大突跃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因此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离子在荷电膜中的传 导机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r e c e n ty e a r s ,t r a n s p o r to f s p e c i e st h r o u g hm e m b r a n e sh a sb e e nd e s e r v e d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w i 廿1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u s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m o n gv a r i o u s m e m b r a n e p r o c e s s e s ,c h a r g e d m e m b r a n e p r e d o m i n a t ei n a p p l i c a t i o ns c o p ed u e t o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 a n t i f o u l i n ga n d i o n i cr e j e c t i o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r a n s p o r tm e c h a n i s mo fm e m b r a n eh a s n tb e e nk e p tp a c e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 t r a n s p o r tp r o c e s s o fc h a r g e dm e m b r a n e , b e c a u s et h es o m e a s s u m p t i o n so f t h em o s td e v e l o p e d m o d e ld o e sn o tc o i n c e dw i t ht h e s i t u a t i o n ,e g ,i nm o s t m o d e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m e m b r a n e h a v eb e e na s s u m e dt ob ea s y m m e t r i cs t r u c t u r e i nf a c t ,i nt h ep r a c t i c a lc o m m e r c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h em e m b r a n e i so f t e no f a s y m m e t r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t or e d u c et h et r a n s p o r tr e s i s t a n c ea n de n h a n c e m e n to f t h ei n t e n s i t yo fi t ,i e ,ac h a r g e da n dd e n s et o pl a y e ra n dap o r o u s ,u n c h a r g e ds u b l a y e ri n a d d i t i o n ,i nt h et r a n s p o r tt h e o r yb a s e do np e r c o l a t i o nt h e o r y , i ti sm o s td e p e n d e n to n 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 s u s e dt os t u d yt h et r a n s p o r tm e c h a n i s mo f p e r c o l a t i o nt r a n s p o r t ,t h e r e s u l to fw h i c hi s d e p e n d e n c eo nt h er e s u l t so f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o fg i v e nc o n d i t i o n s a sam a l ,h e m a t i ct 0 0 1f o rp e r c o l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u l db eu n i v e r s a lb e c a u s e t h er e s u l t so fn u m e r i c a la n d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d o n td e p e n do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i sj o b ,t h es p e c i a la t t e n t i o nw i l lb eg i v e n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w o a s p e c t s : 1 d n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i nm a t e r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en o wa s s u m ea n o n c o n t i n u o u s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t h ei n t e r f a c e i e t h ei n t e r f a c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 c h a r g e dl a y e rs i d ew i l ld i f f e rf r o m t h a ta tt h eu n c h a r g e ds i d ed u et od o n n a ne x c l u s i o n e f f e c t t oe l u c i d a t et h en a t u r ea ti n t e r f a c eo f a s y m m e t r i c a ln a n o f i l t r a t i o nm e m b r a n e i n t e r f a c i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t h et o pl a y e rs i d ew a sr e c o n s i d e r e db yac o n t a c tf a c t o r t h ec o n t a c tf a c t o rw a sc a l c u l a t e da n da n a l y z e db yac o m p u t e rp r o g r a m u s i n gt h i s c o n t a c tf a c t o r ,a na s y m m e t r i c a lm e m b r a n ep o t e n t i a lf o rn a n o f i l t r a t i o nw a si n i t i a t e d a n d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f r o m w a n ge t a 1 a n dc a n a sa n d b e n a v e n t e1 2 t h et r a n s p o r to fi o n sw i 血d i 俄r e n tv a l e n c et h r o u g hac h a r g e dm e m b r a n e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p e r c o l a t i o na p p r o a c h b a s e d o np e r c o l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a n dt h e o r y , 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w a sc o n d u c t e df o rt w o d i m e n s i o n 佗d ) a n d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 3 d )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w h e n e v e rf o r2 d1 a t t i c e so r3dl a t t i c e s ,t h e r eh a v ea o b v i o u s l ys k i po rp e r c o l a t i o nt h r e s h o l dw i t hc h a r g e d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p e r c o l a t i o n t h r e s h o l dd e p e n d sn o to n l yo nt h ed i m e n s i o n sb u ta l s oo nt h ev a l e n c eo fi o n s : p e r c o l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sw i t ha ni n c r e a s ei n l a t t i c e sb u ti n c r e a s ew i t ht h ev a l e n c eo f t r a n s p o r t e di o n s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文献综述 膜技术是当代新型高效分离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化学工程学科发 展的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技术比较,它具有高效、低能耗、过程简单、操作方 便、不污染环境、便于放大、便于与其它技术集成等突出优点。它最适合于现代 工业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需要。作为一共性技术,在 近三十多年来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己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化工、制药、生化、 环境、能源、冶金等领域,不仅形成了独立新兴的技术产业,而且有力地带动了 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膜技术应过程的实现是体现在与其相关的一些单元操作中,如微孔过滤、超 滤、反渗透、电渗析和气体分离、渗透汽化等,目前这些过程研究开发的焦点是 膜的选择性、过程的比产值及操作的可靠性,不同的膜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要求及 目前研究解决的程度相差甚大。膜的选择性即膜进行所要求分离的能力,在某些 膜过程中,选择性问题己基本解决,而在其它膜过程中则还是关键问题。膜组件 的比产值或单位成本的分离能力是对膜过程的经济性有直接的影响。操作的可靠 性在所有膜技术中都非常重要。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因膜过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 包括抗污染、表面缺陷、稳定性等因素。无论是膜的选择性、可靠性或者是膜材 料以及新型膜过程的开发都需要膜的传质机理来进行理论指导,因此研究膜的传 质机理也是膜技术的研究开发趋势之一,是实现膜技术优化的最关键问题。 在膜分离过程中,膜相际有三种基本传质形式,即被动传递、促进传递和主 动传递( 图1 一1 ) 。“被动传递”( p a s s i v et r a n s p o r t ) 为热力学“下坡”过程,其中 膜的作用就像一物理的平板屏障,所有通过膜的组分均以化学势梯度为推动力 ( 图1 - l a ) 。组分在膜中化学势梯度,可以是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温度差 或电势差。“促进传递”( f a c i l i t a t e dt r a n s p o r t ) 过程。其中各组分通过膜的传质推动 力仍是膜两侧的化学势梯度,各组分由其特定的载体带入膜中,促进传递是一种 具有高选择性的被动传递( 图1 1 b ) 。“主动传递”( a c t i v e t r a n s p o r t ) ,与前两者情 况不同,各组分可以逆其化学势梯度而传递,为热力学“上坡”过程,其推动力 是由膜内的某化学反应提供,主要发现于生物膜( 图1 1 c ) i l l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组分a 高浓度 组分a 高浓度 低浓度 组分a 。 气 一i j | ;_ i 一 鬻誊誊i a 被动传递( 扩散传递) ,拳 c a c 、y 膜 b 但讲传涕( 载体夼导) 介 a c 、 膜 c 主动传递( 载体介导) 低浓度 组分b 低浓度 组分b 组分b 高浓度 f i g 1 1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s p e c i e s t r a n s p o r ti nm e m b r a n em a t r i x ( c c a r r i e r a c c a r r i e rc o m p l e x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质通过膜的分离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物理、物化性质( 如粒度大小、分子 量、溶解情况等) 和传递属性( 如扩散系数) 的分离物质,对于各种不同的膜( 如 多孔型、非多孔型) 其渗透情况不同,机理各异。因此,建立在不同传质机理基 础一l ! _ ! - 的传递模型也有很多种,在应用上各有其局限性。因此目前众多学者对过程 的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模型,这些模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假定的传递机理以及能斯特一普兰克( n p ) 方程为基础的模型, 其中包含了分离物质的物理、物化性质和传递属性。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不同情 况:一是通过多孔型膜的流动;另一是通过非多孔型膜的渗透。前者有孔模型 ( p o r em o d e l 或s i e v em o d e l ) 、微孔扩散模型( k n u d s o n 漉动) 和优先吸附毛细 管流动模型( p r e f e r e n t i a ls o r p t i o na n dc a p i l l a r yf l o wm o d e l ) 等:后者有溶解一扩散模 型( s o l u t i o n 。d i f f u s i o n i m p e r f e c t i o nm o d e l ) 等。当前又有不少修正型的模型,但 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多属溶解扩散模型。 第二类以不可逆热力学为基础,称为不可逆热力学模型( i r r e v e r s i b l e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m o d e l ) ,主要有k e d e m k a t c h a l s k y 模型和s p i e g l e r - k e d e m 模型等。 第三类是以渗透理论为基础的传递模型,下面分别进行简要描述 1 1 以传递机理为基础的膜传递模型 1 1 1 孔模型1 孔模型用来描绘微孔过滤、超滤等过程所用的高i l 率膜。在以压力羞为推动 力的传递情况下,按不同膜孔径来选择分离溶液中所含的微粒或大分子。溶剂的 渗透流率取决于膜的孔隙率、孔径、溶液的粘度、溶剂在膜中的扩散曲折途径和 膜上、下游压力差,可表达为: j 。:2 8 q r ) a p ( 1 - 1 ) 式中上为渗透流率如超滤膜的过滤流率;e 为孑l 隙率:r 为孔径;n 为溶液粘度; t 为扩散曲折率,既实际膜孔毛细管的长度和厚度之比:,为膜厚;a p 为膜上、 下游的压力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微孔扩散模型 】 当气体通过微孔膜中所具有的毛细管时,虽然毛细管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各 不相同,但是解释在毛细管中流动的基本机理,仍是从单根毛细管着手。对于自 由分子的扩散,常用分子流动k n u d s o n 流动来描述。若严格地以自由分子扩 散为基础,必须有下列条件: 一孔径必须小于扩散组分的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一温度必须足够高,以避免产生表面流动; 一压力必须足够低,以避免平均自由程接近于孔径,或因在一定压 力下产生吸附现象。 符合上述基本条件,而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流过膜的速度又不同,才能达到 分离的目的。多孔膜的孔径一般为5 - 3 0 n m ,气体通过微孔流动,不同的分子量 得到不同的渗透流率。 _ = 口( p l y l 。一p 2 y 2 ,) ( 4 丁) 2 ( 1 - 2 ) 式中a 为膜结构的几何因素。m 。为组分i 的分子量,p i 、p 2 为膜上、下游压力, y 、y 2 ,为膜上、下游组分f 的浓度( 分子分率) ,t 为绝对温度,为渗透流 率。 当p i p 2 时,分离系数a 取决于分离组分的不同分子量,即: 值= j l 呱= m q 吣一 i 1 - 3 ) 1 1 3 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f 8 - 】o 】 s o u r i r a j a n 等人提出的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是用于反渗透进行海水脱 盐中的一种膜传递理论之一。假设膜为多微孔型,且各层是不均一的_ 备这一模 型用于反渗透,则其分离机理包含部分由表面现象所支配、部分由流动传递所支 配,即在压力作用下,优先吸附的组分流动传递通过毛细管促成分离。膜孔径的 大小、数目和表面的化学性质均为分离的条件。若用醋酸纤维素进行海水脱盐, 则此膜的低导电常数性能优先吸附水而将盐排斥,膜面上的水就在压力下通过毛 细管。如图2 1 所示。 对于一给定的膜和一定的操作条件,有一临界孔径,如此方能得最好的分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效果和高渗透流率。根据s o u r i r a j a n 的研究,此临界孔径需为吸附水层的厚度t 。 的2 倍( 见图2 - 1 ) 。且要比盐和水的分子直径大好几倍,才可得到合理的分离效 果。可是优先吸附的精确的物理化学标准尚未知,测定吸附水层的厚度t 。也很 困难。 曾有几种假设来解释这些物理化学性质。例如k r a s n e 等人认为膜的选择性基 于这些分离离子问和离子与膜相互间的相对自由能。所需的自由能g ,即为 离子在膜溶液相际的排斥或吸引所需的自由能。 a a g = g ,一g b( 1 4 ) 式中a g l 和g b 分别为离子溶剂相互间在膜溶液相际( i ) 的自由能和主流体 ( b ) 中的自由能。 离子一溶剂相互间自由能可表述为 上:一土r 离卜垒 ( 1 5 ) = 一一r 离子一一 l l 一) j 厶gee 式中r 离子为离子的晶体半径n l t i ,为r 离子n l t l 的调节量, e = + n a ( z , e ) 1 1 一( 1 巩) 】( 1 - 6 ) 而n 。为a v o g a d r o 常数,e 为电荷,巩为溶剂的介电常数,z 为离子的价数。 当水为优先吸附时,式( ( 1 - 5 ) 可用在主流体区域,也可用于膜溶液相际。 将式( 1 5 ) 代入( 1 - 4 ) 再两边除以r t ,可得 一c 筹卜去 c 熹h 熹) , 式中( a a g r t ) 称为离子i 的自由能参数,与溶质渗透率参数( d , k i ) 的 关系式为 (dki)=+grtd4kt ce x pa a r t ) i = i) s , =+ ( 一 ( 1 渤 lj 式中c 为常数,取决于膜的多孔结构,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k 为溶质的分配 系数,为膜厚,d 。为溶质的扩散系数。 b e a n 1 1 - 1 2 1 曾研究过膜材料的介电常数、孔径、离子的电负荷和操作压力对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盐率的影响,曾结合扩散和粘滞流动的机理,得到稀溶液中脱盐方程: r : 1 - e x p ( - a e _ k t ) 1 - e x p ( - a p _ p ) ( 1 9 ) l 七 e x p ( 一e i 斌1 一q e x p ( - p ? p ) ?j a e = ( 9 2 咖) f ( d d , ) ( 1 - 1 0 ) p + = 8 归一r 。2 ( 1 - 1 1 ) 式中k 为b o l t z m a n n 常数,t 为绝对温度,a p 为操作压力,g 为离子电荷,d 为膜材料的介电常数,d l 为在膜孔中溶液的介电常数,f ( d d , ) 为介电常数函 数,和为i l 半径,为膜孔中溶液的粘度,d 如为水中溶质的扩散系数。 对于浓溶液,式( 1 - 9 ) 中用( a p 一”) 代替a p ,即考虑渗透压差:a e 也做适当修正,即考虑离子的互遮盖效应( s h i e l d i n ge f f e c t s ) 。 在此模型中,假设分配系数( 蔚和岛) 在膜两面是相同的,且可从下式计 算而得。 格= e x p ( 一b e l e t l ( 1 - 1 2 ) 这里的x ;为溶质在单位体积膜中的量与溶质在单位体积溶液中的量之比, 脑= 薹芋 鲁黼,是式c - s ,中k 的倒数。若膜两面孔结构不同, 如非对称膜,则膜两面的分配系数不相等,从式( 1 - 1 0 ) 可见a e 随膜i l 径的增 大而下降,k 。也随之下降【式( 1 - 1 2 ) ,这意味着脱盐率要下降。g l u e c k a u f 进一步从事分配系数的理论工作,与其实测值相符合。 b e a n 等人1 1 1 用式( 1 9 ) 计算了一种膜,其介电常数为3 ( d 兰3 ) ,孔径分 别为2 7 、1 3 5 和o 9 n m ,对分离;1 :1 类型稀电解质溶液所得的分离率分别为 9 0 、9 9 和9 9 9 ;对于2 :1 类型电解质如m g c l 2 ,孔径为2 7 n m ,溶质的分 离率可达9 9 ;对于2 :2 类型电解质如c a s 0 4 ,则孔径在4 0 n m 以下,溶质分 离率也可达9 9 。而当膜的介电常数为1 0 时,则对1 :1 、1 :2 、2 :1 电解质的 分离率就会分别降至6 0 、8 3 和9 7 。 由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理论建立的传递方程,包括水的流动传递、溶质的扩 散传递和边界层的薄膜理论。在操作压力下,溶质和溶剂( 水) 都有透过膜微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趋势,然而,水优先吸附在孔壁,而盐类则由于物化性能不同被脱除于膜表面。 基本方程为 溶剂( 水) 的流率山= a ( a p 一万) ( 1 - 1 3 ) 溶质( 盐) 的流率上:兰姿( c 2 - - c 3 ) ( 1 一1 4 ) i 目0 式中a 为纯水的渗透常数,c 2 、c 3 为高压、低压侧溶质浓度。 a = p w , i m , s p = 爿。e x p ( 一a 。尸) 【m 。1 c m 2 s k p a ( 1 1 5 ) 式中4 0 和a o 为常数,表现a 随压力增加而下降。对于不同的三种a p 膜,a o 几 乎为常数 1 4 ,( 膜也有类似情况。 溶质的传递参数上x 脚,在芳香聚酰胺膜中随压力和浓度而增加。 ( v & 7 ) = ( 尉) ,矿 p p ,矿】0 1 7 6 阻z ( 比:) 呵】0 2 9 9 ( 1 - 1 6 ) 这些结果由n a c i 溶液,在0 0 5 1 0 5 1 t o o l ,操作压力为1 7 2 、4 1 3 和6 2 0 m p a 下测得。对c a 膜,溶质的传递参数不随浓度而变。d , x l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1 。 ( 驯尉) e x p ( 0 0 0 5 t ) ( 1 - 1 7 ) 1 1 4 溶解一扩散模型 l o n s d a l e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应用广泛的机理是溶解扩散模型。假设溶质 和溶剂都能溶解于均质的非多孔膜表面,然后在化学势推动下扩散通过膜,再从 膜下游解吸。由于膜的选择性,使气体混合物或液体混合物得以分离。而物质的 渗透能力,不仅耿决于扩散系数,且决定于其在膜中的溶解度。这种模型最适用 于均相的、高选择性的膜,如反渗透和渗透汽化过程所采用者,也适用于气体混 合物的分离。 对于反渗透过程,其溶剂( 水) 的扩散机理,从纯扩散情况来看,可用f i c k 定律表达为 。= 一d 。d c , # d z ( 1 1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c w 和d w 为水在膜中的浓度和扩散系数,。为水的渗透流率,z 为膜厚。 若水在膜中的溶解服从h e n r y 定律,则 d a , r - 7 - - 一r t d l nc , 。= 一r t d c 。c , 山:堕坐:坐坐 尺z 记只丁a z 在等温情况下, f “= r t i n 盘w + k 。p ( 1 - 1 9 ) ( 1 2 0 ) ( 1 。2 1 ) 而扎a r c = 一r tl n c 。,因此, 五= 0 1 v c w v w r t a z ( 艘一刎= 是( 舻一卅 ( 1 - 2 2 ) 、 7 z 、 7 即 r = a ( a p 一万、 ( 1 2 3 ) 式中爿为溶剂的渗透系数,为化学位,a 为活度系数,a p 为膜上、下游压 力差,万为渗透压,k 为水的摩尔体积,q ,r 为溶剂的渗透率。 溶质的渗透流率,几乎完全取决于浓度梯度,可写为 上:一n 坐n a c s( 1 2 4 ) d z醒 式中n 为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凸为在膜中的浓度。由于膜中的浓度c s 不易 测定,故引入分配系数艋,则 z :一n 配百( c p - - c r ) :笔( 取一印) :足2 ( 。一c ,) ( 1 2 5 ) 鲲娩、 ?、j 式中9 为溶质的渗透率。k 2 为溶质的渗透率系数,c r 为残留液中溶质的浓度 c p 为产品中溶质的浓度。 通过非多孔膜的气体渗透,也可用溶解一扩散模型来描述。按照f i c k 定律 = 一d , d c j d z ( 1 2 6 ) 式中为组分,的渗透流率,d 为组分f 的扩散系数,c i 为在膜中的浓度。若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d 不随浓度而变化,且其溶解情况服从h e n r y 定律,则 ,d l ,、 j i 2 - k 1 t c 2 0 , c t = h | p ( 1 2 7 ) ( 1 2 8 ) :孚旧i p l i - - h :册) ( 1 - 2 9 ) 式中h 为h e n r y 常数,为膜厚,p i 为分压。在膜上、下游同一温度时,即 h 1 = h 2 ,则 五= b l l p 2 b q t z t 1 - 3 0 ) 式中q t t 为渗透参数,9 l = d h i 。 对于玻璃态的高分子膜,分子在其表面的吸附作用较明显用“双重吸着迁 移模型”( d u a ls o r p t i o n m o b i l i t y m o d e l ) 更为适合,可表示为 j = 一d o o c v o z d o c n o z ( 1 - 3 1 ) c = c o 4 - c h = 舱p + c h b p ( 1 + b p l ( 1 - 3 2 ) 若低压侧压力与高压侧相比可略而不计,则渗透率为 q = 国 1 + f 吲( 1 + 6 p ) ( 1 - 3 3 ) 式中x = kd ,d = d d ,k = c t b 肋,f = d , , d o ,以双组分混合气体为例, 当混合气体渗透时,若忽略浓差极化,则 q j = 艋d ,【1 + 冗耐( 1 + 6 p ) ( i = l 、2 ) ( 1 - 3 4 ) 且组分问还有竞争作用,并已有实验验证 1 8 _ 例。式中xd 为吸收部分的溶解度 常数,d d 为吸收部分的扩散系数,c t h 为吸附部分的容量常数,d h 为吸附部分 的扩散系数,b 为常数,p 为压力。 经进一步研究,认为这种双重吸着模型概念中,对于吸着平衡部分较为清楚, 而对于溶解和吸附分子的渗透过程处理尚不够完善。近来b a r r e r 等人【2 0 l 认为渗 透组分的分子的扩散情况有两种:有两种扩散为吸附和溶解双重吸着之内的,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两种扩散为以上两者之间的。即渗透组分在高分子膜中服从h e n r y 定律溶解 者,以“d ”表示:而服从l a n g m u i r 模型吸附者,以“h ”表示。4 种扩散步骤 表达为:d d 和h h 为两种模型之内运动者;d h 和h d 为两种模型之 间运动者。则总的渗透情况为 j = j o z ) 七j + j d h 斗j h h 一如篆一腑等一踟l 篆( 卜三h + 詈詈) i _ 踟詈 a z8 za z 、 c l c h r 8 z 。 a z ( 1 - 3 5 ) 设用平均渗透率q 和局部吸着平衡口引,则 万:加+ 兰些塑l n 生竺+ c h b ( d u h + d h o ) - i f o d d h 。 b ( p 2 一p t )1 + b p l( 1 + b p 0 ( 1 十助2 ) ( 1 3 6 ) 以上表达式基于浓度梯度,也可用化学位梯度表示。 对于近沸或共沸液体混合物,分离所采用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过程,因选用高 选择性膜,不论是何种复合膜,超主要分离作用的活性层总是表面极薄的均质膜, 使用溶解扩散模型最为适合。当温度一定时,以化学位梯度为渗透分子的有效 扩散推动力,则溶质对于静止膜的一维流率为: 。( z ) = 二学v 地( z ) ( - ,) 简化为 _ ( z ) :竺幽lr 丁幽+ 幽l ( 1 - 3 8 ) 、。 r t l彪勉i 假设扩散系数不随浓度变化,为一常数,则渗透汽化膜分离过程可简化为 _ = 孕c t 一奢 ,。, 当下游真空系统中压力很低时,p 。i 2 t cp 5 i l ,则 _ :q i c s l i ( 1 4 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q 一为渗透率,q r = d ,瞄:蔚为分配常数或称溶解度常数:,为膜厚;c ? 为 在溶液中组分i 的浓度;p l ( p z ) 为分压。可见渗透率取决于溶质在膜中的溶解 度和扩散系数;反映了分离物系和膜的热力学性质和传递过程。若考虑过程中热 力学部分和扩散部分的伴生效应,并用f l o r y h u g g i n 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来反 映渗透物质之间、渗透物质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过程的影响,就能使模型更加 直观地、准确地反映过程的机理和特征2 2 2 3 1 。 渗透汽化过程的热力学部分,可从溶质、溶剂和膜所形成的三元体系的g i b b s 混合自由能g m 着手,进行推论和描述。 a g 吖= r t ( x , i n + 引n 移+ l n 办+ 彬鳓西+ 弘嵌:咖+ 彬椭幽) ( 1 4 1 ) 式中i 、j 为组分,m 为膜,矽为组分在体系中的体积分率,为f l o r y h u g g i n 相互作用力,x 为分子分率,m = 西( 西+ 西) 。z s g m 对x 微分,可得化学位差 u ,从而可得活度a , i n a , = a 肛r t = l n # + ( 1 一面) 一( v , 巧) 西一( 吲际) 南 + ( 劬聊痧+ 驴如加) ( 西+ 咖) ( v , ) 彬砸西,( 1 - 4 2 ) i n 回= a 4 r t = i n 西+ ( 1 一西) 一( ”形) 西一( 巧心) 西 + ( 忉撕痧+ 伽咖) ( 咖+ 南) ( ) 妒”西加( 1 4 3 ) 惭可从组分i 、j 混合物的剩余自由能a g 6 计算, 伽= 南n n 詈+ 等, m a t , 而脚,坳可从组分f 、,在高分子膜中溶胀平衡时,所测得咖、痧计算求得。 彬。加z + 南+ l n ( 1 一加) = ( v , 坛加) ( 矽奶一南2 ) ( 卜4 5 ) 式中高分子链的分子量 磊为几百数量级,故等号右边可略而不计。于是,可简 化求得彬m ,坳。 蜘= 【l n 西+ ( 1 一参) 】( 1 一西) 2 ( 1 4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彬。= 1 n 西+ ( 1 一西) ( 1 一西) 2 ( 1 4 7 ) 因此,运用溶胀平衡的测定和f l o r y 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所求得的溶解部分包 含了伴生效应,反映了膜结构、材料性能和混合体系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同样,这种溶解一扩散模型中的传递部分的扩散系数,也以扩散六参数模型来 描绘,包含了扩散部分的伴生效应。 d ,= d ,oe x p ( 爿。痧+ 4 f 痧) ( 1 - 4 8 ) d ,= 西oe x p ( 劫痧+ 4 ,咖) ( 1 - 4 9 ) 式中d o ( d j o ) 为极稀情况下,渗透组分在膜中的扩散系数,爿“( 4 。) 称为交叉 系数( 或伴生系数) ,即由于组分f ( 或j ) 的存在,对另一组分扩散传递的影响, 而4 ”( 办) 为直接系数。 综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描述。归结为 _ :一d ,mc j m a i n a , ( 1 5 0 ) 8 z _ :一c f ”d ”( 彳b a f ,咖,诌) 尝竽( 伽,彬。,妒。,诉,乃,“,咖,伫,咖) d 二 ( 1 5 1 ) 这种修下的溶解扩散模犁较清晰地反映了渗透汽化过程的传质机珲。 1 1 5 不完全的溶解扩散模型【2 4 】 s h e r w o o d 等人曾将溶解一扩散模型补充,把溶剂和溶质在微孔中的流动也包 括进去。改模型可用来描绘膜的非理想性。若总的水流率为1 r ,总的盐流率为 m ,则对于反渗透可下式描绘 n w = r + k 3 a p 踟= a ( a p 一石1 + k 3 p c w ( 1 - 5 2 a ) = z + k 3 a p c r = k 2 ( c r c p l + k 3 p c r( 1 - 5 2 b ) 式中。为膜上游的水浓度,k 3 为伴生系数。若对式( 1 - 5 2 a ) 两边都除以c v , 则式左边水的渗透流率k = m cw ,与总的渗透流率很接近,而溶质流率为渗 1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透流率乘以浓度,即 m = “c e( 1 5 3 ) 则式( 1 5 1 ) 、( 1 5 2 ) 可写成 k = k , ( a p a r c 、+ k 3 a p( 1 - 5 4 ) k ”c p = k 2 ( c r c p ) + k 3 a p c r ( 1 - 5 5 ) 式中k 1 = a c 一因此脱盐率尺= l c 尸c r 可表达为 r = c r a p ( 1 + k f f k - ) + r c o ( c 一十k f f k 一) 一 c 2 一a p 2 ( 1 + k 3 k ) + 2 c r a p r c o ( 1 + k 3 k , ) ( c r k 2 k i ) + r c 0 2 ( c r + k 2 k , ) 2 4 r c 。a p c 2 a 】“2i 2 r c 。c r ( 1 - 5 6 ) 式中no 为原料的渗透压。式( 1 - 5 4 ) 、( 1 - 5 5 ) 中k 3 项看作微孔中流动的伴生传 递,比溶解扩散模型中只考虑分子扩散,更为符合实际。a p p l e g a t e 等人2 5 1 曾用 此方程对芳香聚酰胺膜和醋酸纤维素作了多变量非线形回归计算,结果与实测数 据非常相近。 对于膜分离过程中,由于膜表面的微孔“缺陷”,在膜孔中任何组分的对流 效应,特别是对溶质的传递影响往往是明显的。对渗透组分i 的总流率( 真实流 率) 也可用下式表示 m = + c ,v ( 1 5 7 ) 式中c ,为组分j 的局部摩尔浓度,而y 。为平均速度,c i v + 为对流流率, v + = c i v r c z ( 1 - 5 8 ) f,i 式中v ,为组分f 的流速。 1 2 以不可逆热力学为基础的膜传递模型 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是对唯象理论的研究。它可用于描绘一个体系同时伴生 两个或几个过程,膜渗透作用正是如此。膜可以划分为很多小体积元,则每个体 积元都可以作为平衡体系加以处理,并定义出热力学函数,称为局部平衡原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非平衡体系中,相邻的体积元之间并不达成平衡,可有“p i e _ 4 e n4 , 物质的流动。这种 自发的变化是不可逆过程,故非平衡热力学又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如果不受外 力作用,则体系的熵增加,而自由能减少。表示自由能减少速度的消散函数中, 可用膜渗透过程中流率与共轭力来表达,即= ,出。第个在非平衡热力 学基础上有实用价值的模型是k e d e m k a t c h a l s k y 提出的 2 6 】,并被用于反渗透分 离过程的研究。 在一体系中各有两物流和两力,则消散函数为 西= r ( a s ) l a t = j s + j o ( 。 ( 1 - 5 9 ) 式中止为不荷电的溶质流率,山为水的流率。因此兑为肛,蕊为雎。,即 牵= j3 u s + j w o k 0 1 - 6 0 ) 肛= 成p + r t a i n 口。( 1 6 1 ) 朋v = 阢,p + r t a l r l 口,( 1 - 6 2 ) 万= ( 一r v 儿r ) i n a w ( 1 。6 3 ) 式中p 为通过膜的压差,刀为渗透压。 = 【 瓦+ 上瓦 p + 尺计,a ( 1 n a 。) + 上( 1 n m ) = 防+ _ 瓦p + q 赤“职,卜 s 一, 式中( 凸) ,n2 i c i s l 孑- - i c s 2 五,由于正玩+ _ r 仄r = 上,对于稀溶液( c w ) n 仄u 兰1 , 因此式( 1 - 6 4 ) 可写成 = 山p + j d a n ( 1 - 6 5 ) 舯扣肼 去一志 ,为反向流动的溶质和蒯黼穗现在硼 线形唯象方程老描述此体系,即为 = l p a p + l e o a n f 1 - 6 6 ) 如= l o p 肚+ l o a n ( i 一6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住论文 根掰o n s a g e r 互易关系,l p d = l d p ,剧此只有l p 、l p d 和l d 为三个独立的唯 象系数。将一l p d l p = 仃称为反射系数,l ,称过滤系数, = ( 凸) t 。( l r 止一l e o ) 2 l ,则反渗透过程流率方程可表达为 = l p ( 卸一o 万) ( 卜6 8 ) 山= ( c ,) i n ( 1 一盯) + 缈刀 ( 卜6 9 ) 盯表示溶质被膜的脱除率,其值为0 盯1 。当盯= 0 时,溶质在膜中全部透 过,即膜对溶质无脱除能力。当盯= 1 时表明溶剂透过膜时设有伴生效应,即 溶质完全不能透过而被膜脱除,这与理想的溶解一扩散理论一致。而实际情况为 o - l ,即有伴生效应。 又如著名的s p i e g l e r - k e d e m 模型【2 4 2 7 1 ,从消教函数的微分方程出发,改进 了k e d e m k a t c h a l s k y 模型中唯象系数l e 、盯和国对浓度变化不灵敏的缺点,使 用于体积流量大和浓度梯度高的情况。其局部唯象方程为 肛l ,( 一磐) 扎,s ( 一差) l 彪l 犯 上也f _ 警卜f _ 期 , d z )d z ) 由于 ( 一等) = 一憎+ 瓦笔) ( 一篆) = _ ( 警+ 元笔) m ,s , 且d a o 。= 一形,矗万,鼬o 。= d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