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pdf_第1页
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pdf_第2页
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pdf_第3页
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3年 第 2 7卷 第 5期 石油仪器 PETRoLEUM I NS TRUM ENI S 方法研究 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 张文洋 张沁瑞 崔江伟 ( 1 北京市地热研究院北京)( 2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摘 要:为完成对南昌红盆地 区地热构造调查任务,分析 了南昌红盆地 区贮热地质构造特性和热水的形成条件,推测该 区域可能存在地热潜力。为探测红盆地 区深部控热构造的分布状态 ,选择探测深度 大,抗干扰能力强、横 向分辨率高的 C S AMT方法进 行探 测 。 查明基底 埋 深 约 1 5 0 0 m,推 断上 古生界 二叠 系灰 岩地层 为热储层 ,顶 板埋 深 约 1 0 0 0 m,厚度 约 5 0 0 m。推断出一条断裂破碎带 ,发现其地球物理 电性特征 与深部的断裂构造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为地热钻孔位置的选 取及其井身结构设计提供 了依据。 关 键 词:CS AMT;地热勘 查;南昌红盆 中图法分类号:P 6 3 1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4 - 9 1 3 4 ( 2 0 1 3 ) 0 5 0 0 6 3 0 4 0 引 言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 据 史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例如江西省宜春市的温汤 , 就 已有 8 0 0多年的利用历史 , 这些地热资源 一般 自然 流露于地表或浅井即可获取 ,且分布在地热异常区。 近年来 ,随着钻探技术的 13益进步 , 钻凿三 四千米的 地热井已不是什么难题 , 促使非地热异常区 的地热资 源勘查与开发也逐渐发展 了起来 。 已有的温泉调查资料显示 , 它们中的多数出露于 近代有较强构造活动 的复合位置上 】 、 引 。这些位置通 常伴有断裂构造发育 ,一般来说 ,张性和张扭性断裂 构造有利于地下热水 的富集 , 是地热资源较为有利的 导热和储热条件 , 挤压和压扭性断裂是地热储存 的隔 水隔热条件 , 因此在地热调查时应该特别注意断裂性 质的调查, 探测深部的断裂构造也成为地热勘查的一 个重要的 目标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 队和环境地质大队分别开展了南 昌地热普查工作 , 施 工 了多眼钻孔 , 揭露了红层下伏岩溶热储层 的不均匀 分布特征。九十年代后期 , 江西省地勘局在南 昌地区 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热地质调查工作 , 组织专业队伍开 展对该区的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 , 并综合物探和 钻探成果 , 深入解释了南昌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 , 把 寻找岩溶热储层作为在南昌地区寻找地热资源的突破 口,选择 了多个 目标靶区 。2 0 0 5年北京市地热研究 院在南昌南部靶区进行了详勘 , 并成功钻凿出第一眼 地热井,揭露出南昌红盆地区特有 的地热地质特征 , 同时发现深部的断裂构造与其地球物理电性特征之间 存在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 1 南昌红盆地 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南 昌红盆在区域构造上, 处于江西南北两大构造 单元一 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结合带北侧 ,扬子地块的 南缘 ,属于萍乡一 乐平 凹陷带 中段。据其发展演化历 史 ,大致经历了地槽发展阶段一 准地台发展阶段一 滨太 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三个阶段, 岩石地层分区属于 扬子地层区的江南地层分区L 3 J 。 基底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绢云母千枚岩、 粉砂质 千枚岩 、凝灰质千枚岩 、变余粉砂岩夹变沉凝灰岩 、 白云片岩、二云母片岩。上覆地层主要有新生界、中 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 , 其中中生界三叠系至上古生界 的地层在区 内分布极不均匀。 各地层岩性电性特征参 考周边地区勘查资料_ 4 J ,见表 1 。 南昌红盆地区南部靶区显示了较好 的储热地质构 造 ,上部较厚的泥质岩、泥质粉砂岩等具有较好的隔 热保温性能 ,能防止热能快速散失 ;下伏灰岩是较好 的岩溶热储层,如遇断裂构造发育,不仅能沟通深部 热源,还能使岩石裂隙将更发育,增加储水空间。 当前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主要是借助于物化探方 法 , 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情况来解释深部的构造及赋水 情况。近代研究表明 ,岩石导电机制属于离子导 电, 在断裂构造的附近 ,地层的破碎,地下水充斥其中 , 使离子活动性增强, 同时温度的增加也能造成离子活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 7 3 计划2 0 1 2 C B 4 1 6 6 0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1 1 7 4 0 9 0 ,4 1 1 7 4 1 0 8 )资助。 第一作者 简介 :张文洋,男,1 9 7 8年生,从事水文、地热勘查工作。邮编:1 0 0 1 4 3 石油仪器 P E T R oL E U M I NS T R U ME NI S 2 01 3年 1 0月 动性增强,导致其电阻率较周围地层电阻率低 ,由于 这些特殊的电性特征 ,在进行地热勘查时 ,多采用电 法进行勘探 。 表 1 地层电性参数统计表 地层年代 地层岩性 电阻率 ( - m) 新 生 界 弟 糸 粘 土 1 5 2 0 0 南雄组 砂岩、粉砂岩、泥岩 5 0 2 5 0 白 垩 系 周 家 店 组 芸 喜 、 粉 砂 岩 、 粉 砂 5 0 2 50 中 生 界 冷 水 坞 组 喜 、 粉 砂 岩 、 粉 砂5 0 2 50 侏罗系林 山组 砂砾岩 1 5 0 4 0 0 :吞 秦 安源组石英砂岩 、 粉砂岩、泥岩 5 0 4 0 0 大冶组 泥灰岩 、钙质页岩 3 0 0 6 0 0 长兴组 灰岩 3 0 0 6 0 0 上古生界 二繇 泥 、 岩 1 5 2 5 0 栖霞组微晶 白云岩、砂屑灰岩 3 0 0 6 0 0 中 元 古 界 双 桥 山 群 军 萎 毒 枚 岩 、 粉 砂 质5 0 0 8 0 00 2 CS A MT方法原理及特点 C S AMT法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简称 , 是 一 种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 ,它 用地面偶极子或水平 线圈作为人工信号源来产生可控的电磁波信号 ,通 过接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以达到测深的 目的。 该 方法是 2 0世纪 8 0年代末才兴起 的一种地球物理新 技术 ,它理论基础是基于 电磁波传播理论 和麦克斯 韦方 程组 , 。 C S AMT 法是采用赤道偶极装置进行标量测量 , 同时观测与场源平行的电场水平分量 和与场源正交 的磁场水平分量 , 然后利用电场振幅 和磁场振幅 计算阻抗电阻率P , 电场相位 和磁场 计算阻抗 相位 。 阻抗电阻率和阻抗相位联合反演计算可控源 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参数 , 利用反演电阻率进行地质 推断解释 。 C S AMT法的特点 :1 )使用可控制的人工场源, 它的信号强度比天然场要大得多, 因此可在较强干扰 区的矿区及外围或在城市及城郊开展工作 ;2 )测量 参数为电场与磁场之比, 得出的是卡尼亚电阻率 。由 于是比值测量,因此可减少外来的随机干扰 ,并减少 地形的影响 ;3 )基于电磁波的趋肤深度原理,利用 改变频率而非改变几何尺寸进行不同深度的电测深 , 大大提高 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一次发射 , 可同时完成 7个点的电磁测深 ; 4 )勘探深度范围大 , 一 般可达 1 k m 3 k m ( V6系统的探测深度) ;5 )横 向分辨率高 ,可灵敏地发现断层 ;6 )由于接收机在 接收电场的同时还要接收磁场 ,因此高阻屏蔽作 用 小 ,可穿透高阻层 。 但 C S A MT方法也还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静态效 应( 地表电性不均匀会影响到深部 的测量结果) 、近 场效应等。 不过这些缺点可以通过一些室内的处理办 法进行克服 , 如通过空间滤波软件可减小静态效应的 影响 ;加大发射与接收间的距离 ( r ) 、通过近场校正 软件 ,对近场效应进行校正【 。 3 CS AMT勘查 结果分析 2 0 0 5年北京市地热研究院在江西省南昌市某靶区 进行地热勘查时 ,采用了 C S A MT法进行勘查 ,用来 分析红盆热储的地质特征以及为钻孔位置的选择提供 依据 。 测区内一共布置了 2条互相平行的勘探线 ,分 布如图 1 所示。勘探线长度均为 2 5 0 0m,测点间距 5 0 1T I ,以数字标注点编号 。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该区域 为红层盆地,其地层层序由新到老依次为新生界 、中 生界 、上古生界和中元古界地层。 比 例 尺 。 m 园 线 圈 置圈 图1 测区勘探线布霉国 探测结果如图 2图 3 所示, 从探测结果可以看出, 地层电阻率随深度增大显示出中高阻一 低阻一 中高阻- 高 2 0 1 3年 第 2 7卷 第 5期 张文洋等: 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地球物理勘查 阻一 高高阻的曲线形态 ( H AA 型) ,大致分出五个电 性 层 。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认为 1 0 0 0 m深度以上地层 ( 电阻率值3 0 0 Q m 的低阻和中高阻地层)为新生 界和中生界的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含泥质成分较 多 , 电阻率较低 , 推测测区内红盆厚度 1 0 0 0 m左右。 图2 C S A M T 勘挛 l线反演电阻率断面图 图 3 C S A MT勘查 2线反演电阻率断面图 1 0 0 0 1 5 0 0 m的地层( 3 0 0 Q m电阻率值 6 0 0 Q m 的高 高阻地层 )为中元古界 的绢云母纤枚岩、粉砂质板 岩,属于变质岩类地层 ,电阻率是本区内最高的。 在 1 0 0 0 m厚度的红盆地层中 ,地层岩性为粉砂 质泥岩和粉砂岩 ,含泥质成分较多,导热能力弱,像 一 条厚厚的棉被盖在储层上面 , 是较为理想的盖层 。 在 1 0 0 0 m 以下的高电阻率地层中,其电阻率断 面图上显示视电阻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 I 线的 2 0 2 5号点和 I I 线的 3 5 4 0号点之间的区域内,曲 线形态明显下凹, 该位置同一深度处的视电阻率明显 低于两侧 ,电阻率断面图上显示为明显的横向间断 。 间断位置在图中显示存在一定的宽度 , 推测该间断为 断裂构造所致 ,且断裂两侧地层存在 明显的上下错 动 。同时从断面图中可以看到 , 断裂的倾 向向测线大 号点方向倾斜 , 为一正断层, 两侧地层错位约 2 0 0 m。 从上述推断分析中可以看出,测区内 1 0 0 0 m深 度以下地层,为上古生界砂砾岩 、灰岩和中元古界绢 云母纤枚岩、粉砂质板岩,这几种岩石电阻率相对较 高,但性脆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 ,特别是有张性断 裂通过时 , 易破碎而形成储水空间,储水空间因充水 在断面图上显示为相对低阻, 在高阻地层中寻找这种 低阻空间是寻找地热水资源的一个方向。 根据上述勘查成果选择 3处进行钻井验证 ( 钻井 位置如图 1 ) ,其中No 1 井和 No 2井均在 9 0 0 m深 度附近揭穿红层 ,No 3井在 1 1 0 0 m 深度附近揭穿 红层,三眼地热井后期抽水试验资料显示 No 1 井和 N o 2井水力联系较强 ,且与 No 3井的水力联系较 弱 。揭示 No 1 井 、 No 2井为同一储水单元,与 No 3井之间存在隔水断裂,且断距 2 0 0 m左右 ,与本次 物探勘查 资料解译对比性较好 。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 红盆内地热水储存的盖层 和储层地层岩性的电性差别较大 ,C S A MT法可以很 明显区分两种地层 , 为之后的地热井施工设计提供比 较可靠的依据 ,指导地热井的钻进工作 。 在该区域的 地球物理勘探中 , 断裂构造在 C S AMT资料中反映非 常明显 , 地球物理电性特征与断裂构造之间显示出非 常明显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本区热储层岩性为灰岩, 性脆 ,遇断裂更易形成岩溶裂隙,是地热资源较为理 想的储水空间。 4 结论 通过对南 昌红盆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及钻孔验 证 , 认定南 昌红盆地区地热资源属于盆地型层状岩溶 热储 ,热储层顶板埋深约 1 0 0 0 m,厚度约 5 0 0 m;热 储盖层为新生界和中生界地层 , 这套地层岩性为粉砂 岩 、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总厚度约 1 0 0 0 m,具有较 66 石油仪器 P E T R oL E U M I NS T R U ME N I S 2 01 3年 1 0月 好的隔热保温性能;断裂为导水、导热构造 ,切割深 度大 ,有利于沟通深部热循环 ,带来深部热量 ,同时 断裂活动能增加岩石裂隙,增大储水空间。 C S AMT法测量曲线显示地球物理电性特征与深 部的断裂构造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从地质角度看 , 断裂带的岩石相对破碎, 其中充填 了断层泥或热液活 动产生的水饱和黏土 , 以及破裂孔隙度的增加或充水 均会引起电阻率降低 , 而断裂带两盘的弱透水层相对 呈高阻, 如果在地质上初步推断出断裂带的大致走向 后 ,在近垂直断裂带的方向布置两条以上的 C S A MT 测线 ,使得电磁响应最强,就能很有把握地勘查出断 裂带的走 向、倾 向。 从地电结构来看 , 断裂这种地质构造的地电结构 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反映非常明显 。 是 一条直立或近 直立的低 电阻率带 , 与两侧有较大的电性差异。通常 在电阻率断面图上 , 老基底与上覆地层 的界面常常也 是一个明显的电性界面 。 这些电性特征对解释地质构 造非常有意义。 从 C S A MT法的特点看 ,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横 向分辨率高和探测深度大等居多特点, 特别是对断裂 的探测灵敏度高 , 可以探明构造的空间分布形态和导 水、控水构造等 。 综上 ,C S AMT法探测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地热 勘查中, 特别是寻找断裂构造控制成因的地热水中需 要解决的导水 、控水构造问题 ,其在地热勘查中的应 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 参 考 文 献 1 高柏,孙占学 江西省地热温泉开发利用与保护 【 J 水 资源保护,2 0 0 6 ,2 2( 2 ) 【 2 】陈冬生、杨金华 江西省地热资源成因及分布规律探讨 J 江 西煤炭科技,2 0 1 1 ,3 3( 3 ) 3 江西省地质矿产厅编 江西省岩石地层 M 武汉:中国地 质 大学 出版社,1 9 9 7 【 4 言会,李磊 江西省区域岩石物性数据手册 M 北 京:地质 出版社 ,2 0 0 7 5 】 石昆法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理论及应用 【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 1 9 9 9 6 底青云,石昆法 CS AMT法和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水资源 【 J _ 地球 物理学进展,2 0 0 1 , 1 6 ( 3 ) 【 7 】王家映关于大地电磁的静校正问题 J 地质科技情报, 1 9 9 2 ,1 1( 1 ) 8 】 徐新学,夏训银 MT及 C S A MT方法在城市地热资源勘探 中的应用 J 桂林工学院学报,2 0 0 4 ,2 4( 3 ) 9 董泽义,汤 吉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 探测中的应用 【 J 地震地质,2 0 1 0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