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pdf_第1页
人民幸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pdf_第2页
人民幸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pdf_第3页
人民幸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5 卷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J o u rna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U n iv e r s it y o f P e t r o ch e mica l T e ch n o lo g y V0 1 2 5 No 2 Ap r il 2 0 1 5 人 民幸福 : 当代 中国社 会发展 的价值 旨归 黄元丰, 王红光 (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摘要: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下中国, 实现由经济增长到人民幸福的发展 目 标转 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执政使命, 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的内在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 , 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民幸福 , 既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 也有赖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 人民幸福; 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B 8 2 0 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2 5 6 2 ( 2 0 1 5 ) 0 2 0 0 0 1 0 4 幸福是人以自我与对象的存在与消耗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精神感受或心理体验 J 。亚里斯多德 认为,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标和终点 2 J 。休谟指出: “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 在于获得幸福” , 他们关于幸福的言说表明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尽管改 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享受到了丰裕的物质财富, 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 之增加, 反而有 日 渐下降的趋势。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关乎一个社会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和发展手段的选 择。明确实现人民幸福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探讨实现人民幸福的基本途径, 对于我们选 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和发展手段,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进而提升人民幸福感具 有重要意 义。 1 社会发展 目标的转换 : Z L 2济增长到人 民幸福 二战后, 伴随着许多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道路、 建立主权国家, 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受社会物质财 富匮乏和时代条件的限制, 在当时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环境下, 传统社会发展模式 把发展仅仅看作为“ 经济现象” , 把社会发展单向度地理解为创造物质财富( 主要是 G D P ) 的过程, 把人类 对社会物质财富的追求、 创造和享用作为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 标志和根本 目的。然而, 按照这种发展模 式展开的发展实践, 并没有缓解发展中国家 日 益扩大的贫穷与不平等问题, 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 危机, 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现实中诸多的发展难题, 许多学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了 反思, 并试图提出解决思路。印度学者阿玛蒂亚 森认为, 现在物质财富虽然丰裕, 但“ 我们生活的世界仍 然存在大规模的剥夺 、 贫困和压迫” , 发展 的真正 目的应该是为了扩展人的 自由程度 3 。在人们 的反思声 中, 一种“ 以人为本” 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模式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 以人为本” 的发展模式, 既不 是以经济为本, 也不是以政治为本 , 而是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重视人的感受, 以适合人的需要为本。 所谓 “ 适合” ,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 一是适度性 , 主要是指民生改善要不能脱离和超越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 否则难以持续; 二是适应性, 主要是指民生改善不能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社会趋势脱节; 三是适用性, 主要 是指民生改善要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总体来看, “ 以人为本” 的社会发展模式克服了传统社 收稿 日期 : 2 0 1 50 30 9 ; 修回 日期 : 2 0 1 50 4 0 1 基 金项 目: 江西省社 会科学规划课题( 1 0 K S 0 8 ) 作者简介 : 黄元 丰( 1 9 9 2 一 ) , 男 , 江西丰城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社会建设研究 。 通讯 作者 : 王红光( 1 9 7 3 一 ) , 男 , 江西赣县人 ,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研究 。 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 0 1 5 正 会发展模式片面地关注物质财富的丰富的弊端 , 把社会发展看作为经济、 政治 、 社会 、 文化、 生态环境等各 个方面全面、 协调的发展过程 , 把社会发展的终极 目标和价值 旨归理解为“ 以人为本 ” , 重视社会进步和 发展的人文关怀指数 , 把人 的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 强调社会发展 的内在动力是对幸福的追求 、 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是创造人民幸福的条件 、 社会发展的最终 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 , 把物和人 、 手段和 目 的统一起来, 实现对传统社会模式的扬弃和超越。 改革开放 3 0多年来 ,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 目, G D P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人均收人也飞速增 长, 但诸多研究表明, 民众幸福并未与财富增加同步增长, 而是呈水平波动甚至下降趋势。一个明显的 现象是, 社会上似乎越来越认同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是物质和财富, 社会变得畸形, 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 来越大。当前社会不少人的生活消费目的不再是满足其实际的需求, 而是为了互相攀比、 炫耀地位、 追求 时尚、 奢侈快乐。在扭曲的消费观指引下, 人民的幸福观念也受到一定程度扭曲,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 感的基础, 但单纯而盲目的追求物质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反而容易引发思想混乱、 价值迷茫和精神扭 曲。此外 , 高速的经济增长也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 , 在充满风险的社会环境 中, 人们难言幸福。如 果“ 经济有发展 , 幸福无提高” 的社会现象不能改变, 社会将会 陷入一种多重矛盾激化 的状态 , 终将危及社 会的和谐稳定 2 实现人 民幸福 目标在 当代 中国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已实现了很大的转变, 在强调经济效率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在重视经济发展、 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 更加关注社会 ( 经济、 政治、 文化、 生态环境) 综合指数 ( 幸福指数)的增长 ; 在重视人的 “ 生活条件” 的同时 , 更加重视人的 “ 生活感受” ; 在重视人的 “ 生活水平” 的同时 , 更加重视人的 “ 生活质量”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 目的和价值 旨 归, 真正从“ 以物为本” 转变为“ 以人为本” , 切实把物当作为人发展、 服务的手段, 真正体现人文价值对社 会发展的终极性意义l L 5 J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实现人民幸福发展目标的确立, 在新的历史时期 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执政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 为人 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 旨, 以人为本 、 执政 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_ 6 J 。 ”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长期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 实践中, 始终致力于实现人民幸福。毛泽东提出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执政理念, 为实现人民幸福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 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民生幸福。邓小平提出了“ 共同富裕” 的理念, 强 调以人民“ 拥护不拥护” 、 “ 赞成不赞成” 、 “ 高兴不高兴” 作为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归宿; 江泽民的“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要 “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胡锦涛强调要始终坚持“ 立党为公 、 执政为民” , 把实 现好 、 维护好 、 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强调“ 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 , 明确以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 是党长期以来的执政使命, 这对于检验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 内容 。人 民幸福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 的新理念 , 其本质属性 是以“ 人为本” , 为所有希望和祖国一同腾飞的个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人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 更有尊严和价值。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指向的不是民族内部部分成员或群体的 目 标实现, 而是全体民族成员共同愿望的实现, 体现着中华民族成员梦想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一方面需 要在人民幸福中得以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人民幸福不是空洞的口 号,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幸福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当前, 人民幸福就体现在“ 让人 民共享人生出彩 的机会” , 一言以蔽之 , 就是“ 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 都有 工作和享受发展成 果的权利 7 。 ”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扬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实现人 民幸福 , 人民群众 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激发出来 , 也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因此 , 人民幸福是 中国梦 的重要内容 , 也是 中 国梦赖以实现的社会基础。 实现人 民幸福是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 是历史 的创造者和发展的承担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 出: “ 历史 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 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 第 2 期 黄元丰等: 人民幸福: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3 某种特殊 的人格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 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J 。 ” 坚持“ 以人为本” , 就是坚持人 民群众的 历史主体地位。坚持“ 以人为本” , 要求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 的价值、 权益和自由,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l 9 。 ” 可见, “ 以人为本” 的最终指向是人 民幸福 , 这就要求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 人 民精 神生活得到基本满足 、 与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从而实现人民幸福从价值与目标到现实与实践的成功转 换。坚持“ 以人为本” , 还要求让人民“ 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 这体现了“ 以人为本” 施政理念新的时 代 内涵 , 彰显了新时代下执政党对人 的关注 , 对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不竭努力。总之 , 贯彻“ 以人为本” , 离 不开对 民生问题 的关注, 更离不开对人民幸福生活的关注 , 因此 , 实现人 民幸福是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的 内在要求。 3 在社会发展 中实现人 民幸福的途径 3 1 以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幸福 人 民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物质的保障。有 了物质的保障 , 人 民幸福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 正如有学者所指 出的 : “ 人不能 自由地漂浮于浪漫的云雾之中, 必须立足于物质的大地。人的发展就是如此 。人的发展也 必须建立在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 离开了这个基础, 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发展 1。 。 。 ” 改革开放 3 0 多 年来 ,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这为人民幸福的实现奠定 了坚实基础 。在新 时期 , 我们需要继续 推进经济发展 。为此 , 一是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促进 民生建设 , 防止两极分化 , 实现共 同富裕 ; 二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促进、 规范、 引导好市场竞争; 三是要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大力发展生产力 , 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把社会财富的“ 蛋糕” 做大 ,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为人民收入的增加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是要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利益分配格 局, 把社会财富的“ 蛋糕” 分好,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构建中等收入者占主导的收入分配体系。 3 2 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幸福 人民生活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 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加强制度建设, 必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准 则 。加强制度建设 , 首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政治 的发展 , 既是人 民 幸福的体现, 也是人民幸福的政治保障。发展民主政治, 关键在于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 经济、 文 化发展等权利, 并不断拓展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 在民主政治基础上,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法律是治国之利器 ,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推进法治建设 , 使民主政治法治化 , 运用法律保 障人 民幸福。其 次 , 要加强权力 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公权力腐败的多发是我 国社会转型期 的显著特征。公权力腐败如果 得不到有效遏制 , 民众就会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政治权威受到质疑, 社会稳定就难以维持。 没有稳定 的社会环境 , 民众幸福就无法保 障。遏制公 权力腐败 的蔓延 , 关键在于加强公权力 的制约和监 督 , 让公权力在 阳光下运行。再次 , 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 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 以完 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和保障民生, 探索建立国家投入、 社会补充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为人民生活 提供基本保障 , 让社会成员免 除后顾 之忧 。最后 , 要努力推进实现较高质量 的就业 ,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是幸福 的源泉 , 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 岗位 , 促进充分就业 , 同时, 要改善就业环境 , 完善 劳动保护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 3 以精神文明建设增进人 民幸福。 学界普遍认为 , 幸福是人 的合理需要 的满足。幸福感 的获得 , 不仅依赖于一定 的物质基础 , 也与人的 价值观念、 内在心理等精神因素息息相关。当前,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出要着力建设“ 让人民有幸福感” 的 社会 ,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增进人民幸福, 切实提 高人民幸福指数。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 tl , 价值体系建设,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 增强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 信念、 4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 0 1 5年 观念 , 外化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实践 , 从而化解 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价值认同危机 , 防止价值迷茫 、 精神空虚、 思想混乱等社会现象泛化, 克服西方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不良影 响。二是繁荣和发展社会文化。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繁荣和发展社会文化 ,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 满足 民众多层 次、 多样化 的精神需要 , 特别是发展群众文 化, 让社会普通群众能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同时, 也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 切实保障文化市场健康、 规 范运行, 提供丰富、 健康、 多样的文化产品, 满足人民多样性、 层次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切实加强个人 修养 。幸福同个人修养紧密相关。加强个人修养 , 可 以提升个人 的思想境界 ,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正确看待人生境遇 , 从而提升幸福感。 3 4 以生态文明发展人民幸福 自然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 实现人 民幸福 , 依赖 于 良好 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 的人与 自然关 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文明发展人民幸福。一要树立生态文 明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的观念,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业社会, 人们在征服 自 然、 驾驭自然理念的指导 下, 毫无节制地掠夺 自 然资源, 破坏生态环境 , 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 我们在 反思社会发展教训的基础上, 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形成了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认识和生态文 明理念 , 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导下, 形成 了科学的社会发展 目标体 系、 评价体系和方法体系。二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营造和谐 的人居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使人民在健康、 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和发展幸福。 参考文献 1 陈惠雄 社会幸福: 基于学说史的视角 J 社会科学战线, 2 0 1 4 ( 2 ) : 1 6 4 1 7 1 2 亚里斯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 0 0 3 : 1 9 3 阿玛蒂亚 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1 4 张慧芳 , 牛芳 中国发展的终极 目标是什么? J 人文杂志, 2 0 1 3 ( 7 ) : 4 4 5 0 5 张兴国+ 民生幸福: 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J 学术研究, 2 0 0 8 ( 8 ) : 6 3 6 7 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5 1 7 叶汝贤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J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6 ( 3 ) : 41 5 8 马克思 ,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2 9 5 9 胡锦涛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N 人民 日报, 2 0 0 6 0 42 3 ( 1 ) 1 0 左亚文 马克思“ 自由人联合体” 的人本之维 J 哲学研究, 2 0 1 4 ( 1 2 ) : 2 1 2 5 Pe o ple S Ha p pin e s s:t h e Va lu e Or ie n t a t io n o f Ch in e s e Co n t e mp o r a r y S o cia l De v e lo p me n t HUANG Yu a n f e n g,WANG Ho n g g u a n g ( Ma r x I n s tit u t e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a i z h o u 3 4 1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t : Ha p p in e s s is t h e e v e rl a s t in g a n d r e le n tle s s p u r s u it o f h u ma n k in d,a n d is the in e x h a u s t ib le mo t iv a ti o n o f the s o cia l d e v e lo p me n t No wa d a y s in C h in a ,the t r a n s f o r ma tio n o f d e v e lo p me n t g o a ls f r o m the a ch ie v e me n t o f e co n o m ical g r o w t h t o the rea liz a t io n o f p e o p le S h a p p i B e s s ,i sthei n e v i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