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 冯友兰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探 究其著述中体现的幸福观思想,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包含的意义,在阐述冯 友兰的幸福观的同时理清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幸福观的关系。 本论文期在前人的研 究成果基础之上完成对冯友兰的幸福观思想的研究。 本论文分四章来探讨冯友兰的幸福观: 第一章主要是讲述冯友兰生平简介及著述概况。 第二章通过幸福内涵的一般 认识、冯友兰幸福观的近代转变、并着重以“四境界说”来透析其幸福观内容。 第三章深入探讨冯友兰幸福观的运思特质及其内涵。 第四章对冯友兰幸福观的理 论意义的反思和启示进行探讨。 冯友兰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 造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和浓厚中国传统沉淀下形 成的幸福观。为当代的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一个判断的尺度。 关键词:关键词:冯友兰 幸福 觉解 境界 人生 ii abstract feng youlan is a renown philosophical historian,philosopher,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new confucia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of china. investigate the happiness view from feng youlans writing,and the meaning contain in that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expatiate feng youlans happiness and exhum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thought.this thesis expect finishing the study of happiness view on feng youla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past. this thesis divides four chapter to inquiry into feng youlans happiness: chapter one is mainly to relate feng youlan s mainly life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his writing.chapter two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appiness,the modern change of the happy view,and dialyse the halliness from mainly onfour state saying.chapter three get deep into the discussion of feng youlans happinesss specialties thought and its content.chaper four introspect the theories meaning of the happiness view of feng youlan to carry on a study with apocalypse. the special social activities of feng youlan experience,educated it special qualities with strong chinese tradition precipitate the happy view of formation. provide a dimensions of judgment for contemporary us to pursuing a happy life. keywords : feng youlan happiness intuit state life 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引 言 引 言 何谓幸福,这是一个从古希腊的时代以来就已经被谈论过的话题,它也将继 续被人们谈论下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一直生活在对 幸福的追求中,也可以说幸福作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因,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永 不放弃的生活目标, 围绕这些目标的实践活动就构成了人类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 篇章。一部人类文明史,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生 活的历史。伴随着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走过了 几千年漫长的历程。 中国在其三四千年的漫长历史中, 正是以它自己的性情经历了所有这希翼幸 福的形式,儒家甚至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即便幸福坐落于最遥远的过去,它也不 会因此离开人类努力的领域。它虽然没有正好就在此世,但它仍然可以获得。孔 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明确表达世俗思想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平等”的理想世界 之秩序。作为中国原典文化之一的易经虽有静态的特质,然而一开始它就往 中国思想中注入了某种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这个未来是一个循环重现的未来。从 孟子的第一个社会乌托邦,墨翟的中国社会主义基础,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前 提就是他们所有的思考都坐落于社会存在的框架之内, 他们从来都将个体作为人 类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深信个人的幸福和众人的幸福密不可分。而后道家对人类 理想生活的描绘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世界, 它最直接打动人心的 特点是,它想建立小规模的统治,并让其尽可能简朴、接近世界本初状态。 奉行快乐主义的杨朱被定义为“享乐主义”的英雄形象。在荀子对人类幸福 和理想政体的本质之思考中,“礼” 的概念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荀子这里 “同 (平等)”渐渐有了个清晰的轮廓界线。后来董仲舒的“大一统”观念,以及道教 的乌托邦思想,加上佛教带来的幸福处所的变化,都是古代人对幸福的体验作了 很好旅行。到了近代中国,洪秀全的社会改革尝试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 幻影”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现代新儒家的无政府主义,毛泽东 的共产主义幸福社会更是“大同理想”的主要标志。 求幸福生活与道德有什么关系?怎样才算获得了幸福?这是历史上各派伦 理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作为主流的儒、道两家都有各自博大精 深的人生哲学和丰富深刻、影响深远的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完全不同,在中国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历史上形成了以无欲无争、重义轻利和先忧后乐为主导的道德幸福观。孔子所说 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 论语八佾 )与 “饭素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述而 )以及“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等实际上是一种 用道德来节制感性欲望的幸福观。从同样的幸福观出发,孔子一再表示了对颜回 的赞赏: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 论语雍也 )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 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 ( 孟子尽下 )以及老子的“少私寡 欲,见素抱朴” 、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荀况在对待人的情欲问题上所主张的“长虑顾 后”用理性来“导欲”等都可以看做是节制感性欲望的幸福观的表达。儒、道两 家代表各自代表的经典中,如儒五经 、 论语等古籍中不乏幸福的问题,但 依然要以 “德”为条件。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幸福观是在结合中西幸福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弥补了道 德幸福论的不足,为当代人开阔了眼界。冯友兰通过对四种境界的分析,使人对 幸福有了由低到高的认识,使人对幸福的追求有了较明确的参照,这对处于自然 境界或功利境界的人来说有着警醒作用。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冯友兰先生 是一个既有特色又有代表性的人物。 其特色体现在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 学术思想都引起过长期激烈的争议, 对他的褒贬臧否从解放前直到他去世十余年 后的今天一直都在纷纭起伏。 冯先生一生中有过 独创己见 的辉煌, 也有过 随 波逐流的悲哀。但是,不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他始终不曾放弃阐旧邦以辅新 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术使命与人生关怀;在人生的风雨中,跌倒了,爬起 来又继续前行。曲折与坎坷,不曾使他一蹶不振、自弃自消。因而探析冯友兰的 人生境界说里面包含的幸福观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也是笔者研究的目的 之一。 幸福观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一个热点,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术和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近年来, 社会处在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凸显,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其结果之一就是对于 幸福观的大讨论。通过对冯友兰人生境界的幸福观的全面系统的认识,结合当今 社会现实,探求其对当今条件下如何寻求幸福的生活,应该是本研究的现代意义 所在。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重新审视古代、近代的思想,回顾哲人们的 言行,用“幸福”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去串联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史,我以 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并且,这方面的文献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幸福 观已以一种较为自觉的理论形式进行着现代转换。那么,从中探讨幸福的涵义的 流变,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会是一件非常有意 义的事情。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一、冯友兰生平简介及著述概况 一、冯友兰生平简介及著述概况 (一)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一)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冯友兰先生(1895-1990) ,字芝生。1985 年 12 月 4 日冯友兰先生出生于河 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一户书香门第,6 岁入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 、 论语 、 孟 子 、 大学 、 中庸 、 诗经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也学习当时被称为“新学” 的地理普及读物如地球韵言等西方译著。1910 年,冯友兰先生考入了位于 开封的中州公学中学班, 并在 1912 年考入位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 年,冯先生又考入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哲学门”幼年的传统教育给冯友兰先生打 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激发了冯友兰放眼看世界的兴 趣。特别是在上海求学的时候,逻辑课引起了冯友兰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由此使 他对哲学产生了不舍情结。他曾说: “逻辑学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这个兴趣 当然引导我喜欢西方哲学” 但是,当时北京大学对于哲学学科的讲授实际上已 经开的只有“中国哲学门” ,冯友兰没有办法,只好先学习中国哲学。当时蔡元 培任北大校长,北京大学变成传播新思想的阵地,五四运动开始在北大酝酿,冯 友兰在这种氛围中“觉得心胸一天一天地开朗,眼界一天一天地广阔” ,从中觉 出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1919 年,冯友兰考取河南省公派留学生,同年冬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哲学系学习, 师从新实用主义代表杜威和新实在论代表之一的蒙太格他带着到 西方求学的使命认真研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原著, 努力从哲学上思考中西文化差异 等问题,寻求一条救国兴亡之路。1923 年以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通过答辩, 完成学业回国,并先后在开封中州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28 年至 1947 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担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主席。 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于 1931 年、1934 年分别出版了中国哲 学史上下册。1938 年到 1946 年,在颠沛流离近十年的南渡岁月中,先后写出 新理学 、 新事论 、 新事训 、 新原人 、 新原道 、 新知言等贞元六 书 ,随着这些著作的相继发表,冯友兰构建起自己较系统的哲学体系新理学, 也奠定了其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1948 年, 中国哲学简史由美国麦 冯友兰,冯友兰自传,冯友兰学术精华录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8,第 21-25 页。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 11 页。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克米伦公司出版,同年 9 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 年后,曾任清华大学教 授、 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常务委员、哲学所研究员等。改革开放以后,冯友兰感觉到“海阔天空任我飞” , 的自由,以 84 岁的高龄从头开始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修订和创作,于 1990 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用自己的“修辞立其诚” ,以哲学家的真诚 和勇敢,用生命完成了对哲学的最后诠释。 (二) 冯友兰著述概况 (二) 冯友兰著述概况 冯友兰一生的诸多著述都收入了由蔡仲德教授编撰的、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三松堂全集十四卷本中,而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的著作为“三 史” 和“六书” “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这是冯友兰为自己 95 岁生 日写下的预寿联,也是他一生著述活动的一个总结。冯友兰在 60 多年的学术生 涯中,用自己的思想诊释着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用尽一生的艰苦努力,探索 哲学的真理,为中国哲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虽历经世事的多次变 迁,始终以旧邦新命为己任。他曾经说: “少我经常想起儒家经典诗经中的 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 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 我理解他们的道理,既接受赞扬,也接受谴责。赞扬和谴责可以彼此抵消,我按 照自己的判断继续前进。 这就是我已经做的事和我希望我将要做的事。 ” 冯友兰 以哲学家宽容的态度面对毁誉,是基于他内心深处的哲学信仰,对哲学所能达到 的目的的坚信,并为实现这个目的而甘愿付出不懈追求和努力。这种坚信、追求 和努力源于他自身的素质。 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 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冯友兰的哲学观是中 西哲学融合的产物。 冯先生的一生,是一位哲学家的一生。照冯先生的说法,哲学不是别的,就 是“精神的反思”因此,冯先生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反思的一生,其反思的结果都 三史指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简史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六书指贞元六书 : 新理学 、 新事论 、 新事训 、 新原人 、 新原道 , 新知言 。j冯友兰,三 松堂全集(第十四卷)(电子版)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 11 页。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收录在三松堂全集之中。我就粗略看了一下贞元六书,知识欠缺,就只能是 一知半解。贞元六书是一个整体,六本书可视为一部书的六个章节, 新理学 是六书的总纲,主要阐述自然观,宇宙观,形而上学,冯先生认为:理学可以说 是最哲学的哲学, 该书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 而不是照着宋明理学来讲的。 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气,道体,大全。 新事论副题为中国到自由之 路是六书中的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新世论是六书 中的生活方法论和道德修养论,故又名生活方法新论 。 新原人是六书中的 人生哲学, 里面提到由于人们对宇宙人生及各种事物的意义的觉解不尽相同因而 构成不同的精神境界。 新原道是六书中的哲学史观,其副标题为中国哲学 之精神在该书中冯先生认为新理学体系足以代表中国哲学的精神的最近的发 展。 新知言是六书中的方法论。冯先生在绪论中提到:最哲学的形上学 的方法,就是新理学的方法。正负的两种方法。贞元六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 体系,冯先生称之新理学体系。钱耕深的道通天地冯友兰评介这篇文章中提 到冯先生活了快一个世纪,历经了无数次的社会巨变,道路极其坎坷曲折,反映 到他的学术及其成果上, 也就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因而, 也就使得他成为 “20 世纪中国学术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毁誉反差之大(范鹏老师) ”非同一般。 在范鹏老师的书中提到“这里不仅有以尊孔到批孔的冯友兰,更有融贯中西,通 释古今的冯友兰;不仅有阐旧邦以辅新命的爱国者(冯友兰) ,也有极高明而道 中庸的文化托命人(冯友兰) ,既有(他)呕心沥血(所)创造的辉煌(的冯友 兰) ,更有(他)在风云变幻中(所)经受(的)煎熬(的冯友兰) 冯先生所提出的关于人生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的著名学 说,正是冯先生在其早年与顶峰时期以及晚年所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精心编织出 来的一个人生哲学的美梦。他自己必生力求梦想成真,并极愿他的学生与读者乃 至世人,也能在他的启示与影响下,象他一样地去梦想成真。冯先生的每一句话 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好好解读,过反思的人生,过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二、冯友兰幸福观内涵 本章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今、中外幸福及其内涵的一般性认识,结合 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变,探讨冯友兰的幸福观在近代的转换缘由,以达到对其幸福 观的比较完整的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和关键。 (一)幸福内涵的一般认识(一)幸福内涵的一般认识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 这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社会事实。 这正如恩格斯在 共 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揭示的:在每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都有一些作为颠扑不 破的原则存在的原理, 这些原理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 是无须注明的, “例 如, 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 。 j安纳斯(julia annas)在tha morality of happiness 一书中也写到:“人的目的,斯多噶派说,是幸福,因为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 是为了幸福, 但幸福却不能更进一步为了任何东西。 ” , 接着她又进一步解释道: “我们可以说为了幸福而追求其他一切东西, 却不可以说追求幸福是为了其他任 何目的。 ” 这就是说,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 他善的手段,惟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因此,幸福 是绝对的目的善,是至善。所以,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最终的目的。 柏拉图说:“追问一个人为什么欲求幸福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欲求幸福就是最终 的答案。 ” 亚里士多德也说:“我们说,为其自身而追求的东西,比为它物而追 求的东西更加靠后。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 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 但是,何为幸福?人们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并给它下定义。其中有两种见解十分流行,在中外、 远古都存在:一是把幸福理解为快乐:一是把幸福理解为德性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的理论,大致有道德本身即幸福和幸福本身即道德两种观 点。苏格拉底等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认为人具有美德就是最高的幸福。斯宾 julia annas;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p338. julia annas: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p332. ignacio l。gotz;conceptions of happines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lanham,new york, 1995,p11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尼各马科伦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0 页。 江畅著: 幸福与和谐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 一 5 页。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诺莎提出道德上的至善就是最高的幸福。伊壁鸿鲁派则认为幸福本身即道德,幸 福是道德生活的中心和目的,道德是获取幸福的手段。近代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家 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最大的感官快乐,幸福是道德的标准。此后,康德试图调和上 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在超验的本体的道德世界中实现德性和幸福的统一。 伦理 史上关于德行和幸福的论争, 反映了伦理学家对道德和现实物质生活关系的探索 及不同看法。 快乐与幸福是容易混淆的,快乐是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状态,也是 满意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常常不是在强烈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往往比幸福 所产生的满足感强度更大。因此,不仅常人,而且也有不少思想家把快乐等同于 幸福。 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有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的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 穆勒、 休谟、 霍布斯等, 中国主要有杨朱及道家的某些支派。 然而, 快乐并不等于幸福, 快乐是由某种具体的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感,而幸福则是根本性 的、总体性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所产生的愉悦感,而且这种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 展来说是正常和健康的,也是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只有这种需要的 满足引起的愉悦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 快乐是以人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为基础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快乐本 身并不就是善的,而对幸福的追求包含着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追求幸福的过程是 一个合德、合法、合理的过程。从理论上看,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 但是对两者的区别有清醒的认 识,对于人的生活是极为重要的。 从西方历史来看,早在古希腊,大众而且政治家就已经把幸福作为人生的追 求,从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克洛苏斯讨论幸福问题开始,有关什么是幸福和怎样才 能获得幸福的问题,就成了希腊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事实上,希腊神话中的 神抵形象就已经表达了古希腊人的幸福理想和对幸福的向往。 中世纪的西方被认 为是神学和教会统治下的黑暗时期,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幸福仍然是社 会倡导、思想家主张和大众信奉的人生终极目标。与希腊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之处 只在于:这种幸福不是现实的幸福,而是来世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幸福,而是永 恒的幸福;不是身体感官满足的幸福,而是与上帝同在的至福。当然,事实证明 这是一条异化之路:信仰上帝本来被作为通向幸福的道路,结果却成为了不幸的 根源。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近现代,上帝的统治地位被推翻,但是追求幸福的传 朱贻庭主编, 伦理学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 1 版,第 377 页。 江畅著: 幸福与和谐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03 页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统并没有改变,只是幸福回到了现实,实现幸福的力量回到了人自身,人成为了 自身幸福的真正主人。由此看来,幸福一直是西方人自古以来坚信不渝的人生终 极目标。 与西方不同,中国历史的情形要复杂得多。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于人生幸福 的有关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索和广泛的探讨,紧紧地围绕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这 个中心展开。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提出了“五福” ,即:“一曰寿,二日富, 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曰考命终” ,并要求用“五福”教化民众,使之倾慕 之 。但是,自春秋开始,思想家和统治者都不倡导追求幸福,特别是自孔子以 后的儒家学派,只推祟“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而不倡导“福” 。 维护体制秩序的“德”被看作是公“义”被倡扬,而“福”被看作是私“利”被 贬抑。当这种思想被上升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崇德弃福就成为了社会的主导 观念,并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传统。其实,崇德弃福是统治者的利己用心,本身 也是一种异化,社会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忽视了道德社会控制的手段性质,而将之 强调到极端,以致于把它确立为人们应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手段变成了目的。 真正的目的被替代、被湮没。但是,从中西方的历史来看,人类文明社会及其思 想家和大众一般都把幸福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人类是自己幸福的主人,人类一 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自身的幸福。 那么, 通过对有甲骨文以后的历史早期的文献的搜寻, 我们会发现很多和 “幸 福” 有关的字词和符号。 考察和研究一下此类词库里有多少和 “幸福” 意思接近, 会发现很多和“幸福”接近的同类表达。和陪葬品不同,这些字词和符号告诉我 们的不仅仅是什么构成了物质幸福, 它们还展示了早期中国对幸福概念的的心理 认识。单纯从语言来看,大致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有关幸福的三个方面之 一:宗教、 社会和物质。 现列举如下:在宗教领域里:祯(有益的)、 祥(幸福)、 诈(祝 福、荣耀)等;在社会生活的领域里:康(富足之年、和平)、庆(祈福)、棋(快乐、 祈福)、喜(快乐、享受好时光)、吉(幸福、将获得幸福)、乐(快乐)等:在物质方 面:福(幸福、富足、多子)、富(财富)等。 ” 这些词在某些地方,也许彼此之间 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特别是第二类,如果是超自然的层面,其意义是“祈福” (blessing),而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找到的意义是“快乐”(pleasure)。从这些 词大致可以看出, 有些词, 它的超自然元素是通过表示 “神” (god)或 “灵” (spirit) 江畅著:幸福与和谐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 页。 德鲍吾刚著,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译: 中国人的幸福观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7-11 页。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之分类的符号体系出来;属于表示宗教幸福的概念,也有的与歌曲和音乐有关, 如“吉” 、 “喜” ,这的确构成了中国社会关于幸福这个概念的最基本特征。基本 元素“富”往往是关于物质幸福的概念。当然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可以明显找到诸 如 “乐” 、“礼” 等重要概念词语, 很明显,“乐” 唤起的是诸如 “幸福” (happiness)、 “快乐”(joy)和“如实”(wakedness)等情绪,以及无关阶层与性的男人之间的 和睦, “礼”唤起的则是关于“不幸”(misfortune)、 “哀悼”(mourning)的联想 和中国思想中的阶层意识,即由社会分类创造出来的“区分”(distinction)意 识。不管怎么说,这些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有关“幸福”的概念已比较清晰地说明 了早期中国对幸福概念的认识。根据说文解字注 ,幸:“吉而免凶也。吉者, 善也。凶者,恶也。得免于恶是为幸” 。福:“备也。祭统曰,贤者之祭也,必受 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也谓备” 。 从这 解释可以看出, “幸”与“福”的含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张载也有类似的 解释:“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 ,以“百顺”为幸福的具体内容。不过,他接 着又说:“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气则是充分肯定了“德”为现实幸福的前提, 但是道德不能排斥幸福, 在他这里, 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无疑也得到了确认。 王 力先生认为, “幸福”一词是欧化的语法,属于复音词的创造中一种类型,由单 音词变成双音词,即“幸”变成“幸福” ,本来是单音词的“幸”接受了一种新 的涵义,即西文的涵义,或多或少地与古代中国语里的涵义有些不同。 这里,主要是企图通过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有关幸福的概念的爬梳,从中找出 有关幸福的痕迹与认识,以及这些涵义对后世中国有关“幸福”的影响,特别是 冯友兰在幸福观上的借鉴,而不是着重于对“幸福”一词的概念的界定。而且, 对“幸福”一词下定义常常是毫无结果的,难怪周国平先生说:“把幸福作为研 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 。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人性发展,在制约人生追求的同时, 也规定了幸福的内在向度:如果说,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幸福的实际境遇,那么, 与价值观念相联系的人性的发展则从主体这一方面影响着幸福感的形成。 在这 里,我们如果不顾冯友兰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其在特定时期的价值观念, 而借助于“权威书籍”的所谓“权威理论”给其下一个所谓的“权威定义” ,那 应该是一件更冒险的事了。当然,从人的存在过程来看,尽管对幸福的具体内容 汉 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2 月第 2 版第 3、294 页。 杨国荣: 伦理与存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第 237 页。 王力著: 中国现代语法 ,北京:中华书局,1954 年 12 月初版,第 304-305 页。 杨国荣: 伦理与存在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第 264 页。 1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以幸福为追求目标,往往构成了存在的共同趋向。 ”所以, 本论文的写作,也就是主要基于冯友兰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的意志、 情感、特征,能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气息、精神、社会性格。 冯先生认为,对于人生的系统的反思是最基本的思想。其它种类的思想都是 由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演变出来的。因此他说: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 思,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 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 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 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 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在冯友兰看来,宇宙 论、知识论等等与人生论相比不是更为基本的。相反,对于人生的系统的反思或 人生论本身才是最基本的。而所谓的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对思想的思想或思想 的反思这一更为基本的思想演变出来的。 比如知识论的讨论的焦点应该是人类的 知识论。知识论可能的先验条件就是人这一主体的先在。如果没有人这一主体, 任何种类的知识都将是不可能的。 而且任何知识论创立的目的也是为了探讨人类 认识自身和外在环境的种种可能的方法或手段。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宇宙论 上。因为我们关心宇宙,并且进一步形成宇宙论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人类存 在的可能的条件。所以同样的理由就是,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那么宇宙论成立 的可能的条件也就立刻消失了。如从此着眼,我们应该同意冯友兰的看法,即关 于人生的反思的系统思想就是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关于人 的哲学。人或人生应该是哲学讨论或关注的焦点。这应该说是正确的。哲学之所 以应该学习、应该研究,正是因为,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人过上幸 福的美满的生活。因此人本身应该是哲学的真正的目标。 (二)冯友兰的幸福观近代转换(二)冯友兰的幸福观近代转换 早在二十世纪年代,冯友兰先生就开始了他的“境界说”的思想建构,这体 现在人生哲学和一种人生观两书中。在这两本书中,他通过分析哲学和 人生哲学分析历史上存在的若干哲学流派,把他们的人生哲学思想分为浪漫派、 理想派、虚无派、快乐派、功利派、进步派等,并对若干大哲学家进行人生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 ,三松堂全集,第八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5 页。 1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的论述,最后提出自己的新人生哲学和新的幸福观。 “浪漫、理想、虚无、快乐、 功利”本身虽然是对各个哲学流派的一种语词概括,但却同时是“境界”的一种 符号,是“境界说”诸种境界形成以前的构建材料。他的这种分析,既是对时代 和社会的响应,同时也是先生“境界说”发展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冯友兰根据自己对人生观的认识,提出一种新的人生哲学,里 面包含以 “中道” 为核心的新人生哲学观, 也包含了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看法。 这当然与冯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攻读中国哲学和后来在哥伦比亚大 学攻读哲学博士有关。看看三松堂自序和先生年谱,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冯先生早年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众多哲学名师哥伦 比亚大学又是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重要阵地接受了部分的当时哲学先 锋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实在论思想,因此在冯友兰的新人生观中具有这些特点,也 就丝毫不足为怪了。值得注意的是冯先生的新人生观,是以“损道、益道、中道 为线索串联了人类哲学史上的各种人生哲学的派别, 大胆地打破了哲学的地域界 限,肯定中西哲学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对于中西人生哲学的会通是有促进作 用的” 。 这一点就为冯先生将来的哲学体系创立和哲学史研究具有先导作用。 陈 寅恪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说的“应具了解之同情”和“与立说之 古人, 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 表一种之同情” , 实是客观、恰到好处的评价。冯友兰的“中道”思想也于此可见一斑。冯先生 在人生哲学中说:“故吾人满足一欲,必适可而止,止于相当程度;过此程 度;则与他欲或他人之欲相冲突,而有害于和。此相当程度,即所谓中 。 ”他 又说“:故道德上之和 ,正如知识上之通 。 ” 以此生发出去,对于社会制 度和真理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 虽说冯先生的思想带有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 看法,但对于人生境界的发掘也由此可见一端。这时在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已经接 受了“致中和”的思想,已经开始对“极高明而道中庸”有所思考,已经初步完 成了在自己的哲学世界中对“境界说”的发轫。 1942 年,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里, 冯先生在昆明写作并出版了 新 原人一书。此书是继新理学之后的另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他继早年对 “境界说”萌芽的一种总结。它写作在中华民族存亡最为关键的时刻,也就因此 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冯先生在新原人自序中说: “世变日亟,所见日新, 宋志明,梅良勇著。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第 47 页。 冯友兰著,陈寅恪审查报告一,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 432 页。 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 1 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第 43 页。 1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当随时尽所欲言,俟国家大业告成,然后汇此一时所作,总名之曰贞元之际所 著书 ,以志艰危,且鸣盛世。 ” “贞元之际所著书” ,一共六种,即现在所能 看到的贞元六书 ,在其中,形成了完整的先生的哲学体系。而新原人正 是对完整的“新理学”体系中的“境界说”的完整构造。冯友兰生活的年代,已 经不再是注重空谈和玄思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对 较多的事物有了本质的认识和思考。冯先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因此,即使在 构造形式上貌似形而上学的“新理学”体系“、境界说”的时候,也颇为广泛地 应用到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再则, 冯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受到的哲学教育, 本身就是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历史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替,其原因是什么,这是历史哲学的重要问题, 冯友兰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个变化的过程。早在 20 年代初,他在讨论为 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地理、气候、经济条件都是形成历史 的重要因素,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要心里要记住,它们都是一场戏里不可 缺少的布景,而不是它的原因,使历史成为实际的原因是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 欲望。但什么是幸福?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远非一致,这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不 同的哲学体系,许多不通的价值标准,从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历史。 ” 显然,他 在这里是把“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欲望”等思想因素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原因, 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说明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冯友兰以 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中西不同的幸福观和价值标准。在他看来,欧洲人的幸福 和善的标准在于人士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而中国人的幸福和善的标准在 于求得内心的永久和平。总之, “西方是外向的,东方是内向的” ,正是由于这 样两种不同的幸福观和价值标准, 造就了西方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近代 实验科学的姗姗来迟。冯友兰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学术界的一种普遍的看法。如 李大钊就曾认为东方文明是“主静”的西方文明是“主动”的。主静的世界观之 所以短在于不利于物质生活的纷忙竞争之外,求得沉静与安泰。胡适也认为东方 文明最大的特色是“知足” ,西洋文明最大的特色是“不知足” 。知足的东方人安 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质的提高,不想征服自然,只求乐天安命;西方人以不 知足为神圣的,这样,物质上的不知足产生了今日的钢铁世界、汽机世界、电力 世界,理智上的不知足产生了今日的民权世界、自由政体、男女平权的社会,等 冯友兰著,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 515 页。 冯友兰著, 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 , 三松堂学术文集第 388 页。 冯友兰著, 新事论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 264-247 页。 1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等。这些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内向” 、 “主静” 、 “知足”的一方面,但也有“外向” 、 “主动” 、 “刚强有为” 、 “自强不息”的一面。 正是后者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冯友兰等用“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 的欲望” 、 “知足”与“不知足”等精神因素来解释中西文化、社会制度的不同, 是不科学的,不能说明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 冯友兰后来放弃了这种看法,他在 30 年代的一些论著中更多的是用经济因 素来说明历史、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 如在新事论一书中, 他就公开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资产阶级使乡村屈 服于城市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论点,并用它来分析东方与西方的 关系以及中国民族所处的地位。不仅如此,他还用这一思想去反对“以为以前的 人全是昏庸糊涂” 的非历史主义, 也反对 “以为现在及将来的人都是 道德日下 的颂古非今论。他在这里提到两个观点,显然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在表述上页不清晰,但在当时来说却是一大进步,表明了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变 化,其实,这也是“势”所造成的,因为当时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国内,马克思主 义都有了广泛的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原著也逐步译成中文。作为一个好 学深思并表示要跟上时代脉搏的学者, 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唯物历史主义的某些 观点,这也是合乎情理的、顺乎自然的事。但是正如冯友兰先生自己所说: “冯 先生变了,但是没有完全变过来” 冯先生在晚年对于中国哲学进行了反思, 认为讲中国哲学史要讲出它的真精 神,这个真精神不是别的,就是境界的问题,正是这一点, “具有永久的价值”。 他曾经说,他所能作的,“就是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 来”,因为这些有永久价值的东西,“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于人生中的 普遍问题的解决,是有所贡献的”由此可见,他把提高人的境界作为中心问题, 认为这才是哲学的真正使命。精神境界的问题也就是“安身立命”的问题,因此 他又提出,哲学的根本任务和作用,在于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所谓 “安 身立命”,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立人极”,即实现一种境界,完成人的使命。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正成为导致堕落人生的 主因。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幸福观为我们找寻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提供了现 实的借鉴意义。 冯友兰著, 新事论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 251 页 冯友兰著, 秦汉历史哲学 ,参见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48 页。 1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的幸福观研究 (三) 、冯友兰幸福观的四个层面(三) 、冯友兰幸福观的四个层面 饱经沧桑的哲学老人冯友兰留下的“冯友兰学说”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