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河南皇家陵园演变及园林艺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堕奎些丕堂堕主兰焦笙茎 摘要 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河南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陵寝园林 的发展,在中国陵寝园林中有着独特和开创性的发展。 河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加上政治的发展,文化的传承, 使其聚集了众多陵寝园林。从人类最早的陵寝遗存,殷墟王陵遗址,到封建社会的没落,留下最 后一座半封建时期的园林( 袁林) ,特别是洛阳邙山一代,集中了从东汉开始六七个朝代的陵寝。 可以说,河南历数了中国古典陵寝的沧桑变化,没有一个地区能像河南一样,有着如此众多和集 中的陵寝分布。它的陵寝园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寝园文化的精华,是这个时期人们生死观念的物 质载体。 本文在分析文献、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陵寝园林体系发展,对河南地区陵寝园林的 建陵背景、空问布局、典型实例和现实意义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河南地区陵寝园林特点,揭示其 在中国寝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引出河南根文化线索,以景载文,以文化人,分析河南陵 寝园林的保护及开发前景。主要结论如卜: 1 ) 从地理因素,政治因素,文化观念等方愿阐述河南皇陵建设的历史地理基础。总结出,皇 陵建设受风水因素的影响较为强烈,而且多考虑到礼制因素,另外国势动荡、政治变革也会影响 皇陵发展。 2 ) 以朝代更替为线索,梳理总结出河南每个朝代的皇陵实体,分析了其主要发展脉络与特质。 总结出河南皇陵数量多,类型杂,时间跨度广的特点,其发展与政治地位相吻合,与古典园林相 交叉,并且景观特征差、损毁严重。 3 ) 从景观构成入手,对河南陵寝园林的技艺与特色进行比较总结。得出结论,皇陵是一个等 级制度十分严谨的园林艺术,并且,彳孩0 遗珍成为河南皇陵的一大特点。 4 ) 对邙山陵墓群做简单规划,荠实地调查皇陵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总结调查报告。提出,河 南皇陵发展要以景载文,以文化人,人文共进,并对河南皇陵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对河南皇陵景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对现代陵园建设的影响;研究确认了其在古典阔林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中原地区园林体系的 研究,促进河南文化领域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最火限度的实现这片人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并且为现今墓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河南;陵寝园林;演变;保护开发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a n dl a n d s c a p ea - r r a b o u tr o y a lc e m e t e r yi nh e n a n s u p e i 帆s o r :p i i o y h n gf a n g r o n g m a s t e r ( p h d ) c 卸m d a t e :“uy 1 l 】【i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油i c hi saf i v e l o u s 觚dy e a r sc o u n 缸y t h eh e i l 锄p r o v i n c eh a sa l l i m p o r t a l l t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巧o f h e r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眦s o l 咖,i th a sa u n i q u ea 1 1 dc r e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l l i n a h e l l a n 吲耍o nb e c a u s eo fi t s 硼i q u ep o s i t i o n ,p l e a s a l l tc l i m a t e ,c o m p l e xt o p o g r a p h y 觚d t h ed e v d 叩m 铋to f p o l i t i c a l , c u l 衄a l h 商t a g e , m a l 【ei t s g a 也砸n g n u m e r 0 1 1 so f c a t a c 伽曲s f r o m l ey i n x ur o y a lc 锄酏e r yt oy u a i l l i n ,l eo n ei st h ee a r l i e s th u m 锄砌n a i n s c a t a c o m b s ,锄dm eo m e ri sr 锄a i n so f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e s p e c i a l l ym a n g s h a l li nl u o y 觚g , f o c u s e do nt h em a u s 0 1 e u mo fs i xd y n a s t i e s 舶mt h ee a s t e n lh a n 1 tc a l lb es a i dm a th e n a n e x p e r i e n c et l l ev i c i s s i t l l d e so fc h i n a sm a u s o l e 啪i th a ss om a n ya n dc e i l 仃a i i z e dd i 矧b u t i o n o fi t t h em a u s 0 1 e u mg a r d e nr 印r e s e n t st h ee r ao ft h ee s s e l l c eo ft h ec u l t u r e ,i sm em a t 商a 1 c a i e r so f p e o p l e sc o n c e p to fl i f ea n dd e a r c hi nt 1 1 i sp e r i o d o nm eb a s i so ft h ea i l a l y s i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f i e l d s u r v e y ,a 1 1 dc o m b i n e dw i mt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a u s 0 1 e u mg a r d e l ls y s t e m ,t os o no u tm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m a u s o l e 啪 g a r d 锄i nh e i l a i lp r o v i n c es u c ha sm 踟s o l e u m sb a c k 孕o u n d ,s p a c el a y o u t ,t y p i c a le x a m p l e s 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印洒c a i l c es 硼【l l t l a r yo ft h em a u s o l e u mg a r d e l l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 ,t or e v e a li t s s t a t u sa i l dv a l u ei nc h i n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l e a d sh e n a nr o o tc u l t l l r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锄dd e v e l o p m c l l tp r o s p e c t st l l a tg a r d e ni nh e n a l l t h i si sm e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1 ) d e s 谢b e di t sh i s t o 矗c a la n dg e o 乒a p h i cb a s ei nt e n l l so fg e o 刚i cf a c t o r s ,p 0 1 i t i c a l f a c t o r s ,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m a u s 0 1 e u m sc o n s t m c t i o ni sm o r es t r o n 9 1 y i n n u e n c e db yv a s t u s ,a n d 沓v em o r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t h ef a c t o r so fr i t u a l ,m o r eo v e ru m e s ta t t h es t a t e so f c o u n t r ya i l dp o l i t i c a lw i l la f j t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2 ) s u m m e de a c he n t i t yb yd y n a s t yb y ,a 1 1 da n a l y s i sm a j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r a c t e r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m a u s o l e u mi nh e l l 锄i s q u a l l t i t y ,a i l dt i m el e a v e s1 0 n g i tc o n s i s t 衄tw i t h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o l i t i c a ls t a t u s ,b u tt oi n t e r s e c t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莉锄,a n di s d a m a g e ds e v e r e l y 3 ) s t a r tf - r o mt h e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i t u t e ,s u m m a r i z et h es k i l l sa n d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o fh 锄a n m a u s o l e u mg a r d e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1 1 em a u s o l e u mh a sav e 巧s t r i c t h i e r a r c h y ,a n dt h ec a r v e d s t o n eb e c o m eam a j o rf e a t u r e 4 ) d oas i m p l ep l a 彻i n gw i t hm 锄g s h a nm o u n t a i na n ds u r v e yt o u r i s md e ve ! 1 0 p m e n t p r o s p e c t st om a u s 0 1 e u m ,t h 朗t a l ( eas u r v e yr 印o r t p r o p o s e dt h a tt h eh e n a n m a u s o l c u mm u s t 7 4 i 堕奎些盔堂堡圭堂笪堡塞 b ed e v e l o p1 a i l d s c 印ea 1 1 dh u m a n i t i e s t o g e t h e rw i t hc u l t u r e 1 ns u m m a 巧,mt h l sp a p e rb a s e do ns t u d yo f h e n a nm a u s 0 1 e u m ,r e v e a l i n gi t s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1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叫,a sw e l la st h ei m p a c to ft h e c o n s t m c t i o no f m o d e mc 锄e t e r y ;1 1 1 es t u d yc o n f i 咖e di t si m p o r t a l l tp o s i t i o ni n m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a n d p r o m o t et h e蠡e l do ft h eh e n a nc u l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i nt h e f i e l dt ot h e d 印t ha n d b r e a d t h ;m a x i m u mp r o t e c t i o na 1 1 dd e v e l 叩m e n to ft h j sr e 西o na 1 1 dp r o v i d ei n f o 瑚a t i o nf o r p r e s e i l tc e m e t e 巧d e v e l o p m e n t k 0 y w o r d s : h e n a n ;m a u s 0 1 e u mg a r d e n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a 1 1 dd e v e l o p m e n t 7 5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杨芳绒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一f 完成的,从论文选题、野外调查到论文 构思、成文修改,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倾注了恩师大量的心血。在三年的学习过 程中,恩师深厚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勉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 日常生活中,恩师以宽厚仁慈的长辈情怀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诲,使我终 身难忘。在此,特向想师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园林系的老师们,特别感谢田国行教授、王鹏飞教授、田 朝阳副教授,感谢老师们三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与关心。 感谢杜甲宝、申淑兰、刘欣婷、何知秋等师兄师姐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感 谢我的同学李春妍、李青、芦晶晶、张振华等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感 谢师弟师妹姜涛,侯坤婷等在论文资料收集和修改中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感谢0 9 级全体研究生,衷心感谢同学们三年来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鼓励,对于你们 的深情厚谊,我将终生难忘! 最后,特别感谢多年来为了我的求学之路无私奉献的父母、亲人和朋友们,感谢 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通情达理的支持鼓励! 在我读研这面临人生新的挑战和机 遇的关键三年,他们的包容与关爱是我最大的力量源泉! 寥寥数语,难以叙尽心中感激。只愿自己能铭记“明德、自强、求是、力行”之 农大校训和老师教导,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刘禹希 2 0 1 2 年5 月于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刖吾 1 1 概念及内容 1 概念 在中国远古时候,帝王的葬处不称“陵”,而称“墓”,如商朝的建立者汤的葬地就称为“桐宫汤 墓”。春秋时,有将墓地称为丘的,也有称为陵的,如楚昭王墓名“昭丘”,吴王阖问墓称“虎丘”, 晋襄公墓为“襄陵”。到了秦朝,将帝王墓称作“山”,如秦始皇墓原名也叫“骊山”。直到汉代以后, 帝王的坟墓才以“陵”相称,并延续至今。陵,大阜也,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在新 华字典中的解释为“大士山”。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觳有二陵焉”,聊斋志异促织:“古 陵蔚起”等,引申为帝王的陵墓。皇陵,就是指皇帝或皇室成员的陵墓。 1 1 2 研究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皇陵包括三个部分:一为皇帝的陵寝,包括与之榭葬的后妃以及王公贵族的陵 寝,和虽没有在位,但是被后世追封为皇帝的皇族先祖的陵寝;二为传说的三皇五帝的陵园,即 太吴陵、燧皇陵、黄帝陵和颛顼帝喾陵等,这一时代的历史虽然没有遗迹和文献的记载,但是在 中国,各地都有为他们建立的庙宇甚至陵园,这些陵园多是为了缅怀先哲、激励后人而修建的纪 念性陵园;三是仿帝陵形制而建的藩王陵园,历史上一些封建于朝实行封王建藩政策,将皇子分 封各地,这些藩王死后,便仿照帝陵形制,为自己营建百年之地,这些也称之为“陵”的园林形态,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皇陵建设情况,对研究皇陵演变有重要意义,因此也归入本文研究范围,如永 城的梁孝王陵和新乡的潞王陵等。 本文以朝代为线索,从地理条件、政治背景、文化、美学等角度分析各历史时期河南地区的 陵寝演变以及平面特征,研究其艺术特征,对其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揭示其独特性及 历史价值。 1 2 研究范围 1 2 1 地域范围 前苏联历史地理学家b c 热库林说:“区域的完整性提供了将所获得的结论与其他时期的资料 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的许多奠基性著作由于研究区域的不一致,就难于和地理学研究对 象的现代研究作比较。应当建议研究地理学对象发展全过程的历史地理学家从 :作一开始就 确定所研究区域的界线【1 】。而鲁西奇先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一文中也提出,历史 地理研究中的划分与设定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f 2 j o 河南泛指黄河以南的地区,具体范围广狭有异:秦时以今河套以南地区为河南;而“河南”一词 正式出现是在砖汉时的“河南郡”;唐时大部分属于河南道和都畿道:宋设京畿路和京两北路;金改 南京路;到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元行省制度被明、清两朝沿袭下 来,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疆域人体上与今天的河南省相近。河南是中 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于者之地,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千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曾经 有2 1 个朝代和诸侯国都建都丁此,并孕育了洛辫 、开封、商匠、安l j l i 、南阳、郑州、许吕等闻名 2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海内外的古都。 由于历史的变迁及行政建制的变革,历史上的河南地区幅员是不断变化的,地名也不断变更, 本文对河南地区的空问介定为现今河南省所辖的行政范围,即:北至安阳,以太行山为界;南至 信阳,以大别山为界;东达商丘,以黄淮平原为界;西抵三门峡,以黄河为界1 3 j 。具体在北纬 3 1 0 2 3 3 6 0 2 2 ,东经1 1 0 0 2 1 1 1 6 0 3 9 之间。 1 2 2 时间范围 河南皇陵究竟产生于哪个时代,这要同中国古典园林对应起来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发生发 展与生产力有关,与居民的聚居程度和和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其早期雏形应该是具有较好设计安 排的村落,其主要建设动力和建造能力则分别来自先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在人居境域营建技术方面 取得的发展进步【4 】。皇陵的雏形,可以理解为出现的较早的,具有一定设计思想,并且建设很好的 皇族墓葬。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可追溯到5 0 0 0 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 5 】,在考古学上,夏朝是我国有 文化遗迹可考的最早的国家,然而安阳殷墟是我过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殷墟王 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开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发现大墓十三座和上千小墓”。因此, 本文研究的起点就上溯到了公元前1 3 世纪的殷商时期。 皇陵的建设对应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原则上说,本文研究应截i 上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朝的覆灭,即1 9 1 1 年辛亥革命。然而,1 9 1 5 年1 2 月1 2 日到1 9 1 6 年2 月2 5 日,袁世凯逆着历史 潮流,复辟帝制,做了8 3 天皇帝,死后仍按帝陵规格,在安阳建陵,穿戴龙袍下葬。客观的说, 这段历史闹剧给人们留下了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帝陵”,它再现了袁世凯时代卜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畸形状态,在园林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就截止于袁林的建 成时问。 综上,本文研究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 3 世纪的殷商时期到公园1 9 1 6 年民国的3 2 0 0 余年。 1 3 目的及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为天下之中,是国家的历史文化人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原文化 是华夏文明之根,人们说的“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就是落叫+ 归根,寻根祭祖的朴实表现;同时, 河南又是一个王者之地,从夏起的2 1 个朝代和诸侯国都建都丁此,有丰富的帝陵遗存;由丁时间 年代久远、分布交错、文献记载散乱等原因,河南皇陵文化是陵寝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资源 的探索较少,开发缓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研究河南地区皇陵景观,其研究意义为: 1 ) 陵寝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或被仰慕,或被惧怕,但是都或多或少的成为历史遗存被 保留下来。通过对帝王陵园林艺术的研究,清晰地展现出中原帝王陵的园林艺术特色,确认其在 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中原地区园林体系的研究。 2 ) 对帝王陵深厚的文化资源的剖析能使观者更深入地了解皇家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拓展了 中国园林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使人们对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河南文 化领域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3 ) 陵寝园林属丁:公共绿地,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研究陵寝园林,可以增强当地的保护管理 3 河南农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合理利用意识,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科学开发园林资源,最大限度的 实现这片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4 ) 对帝王陵中的花木、建筑艺术研究,提炼出生态美的价值,为现今墓园发展提供一些可供 借鉴的资料。 2 文献综述 2 1 传统陵寝园林发展的历史沿革 与中国古典园林有其萌芽、生成、发展、全盛和成熟的阶段,同样,陵寝园林发展也有一套 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相对应的发展阶段,刘毅将其具体分成八个阶段:即发端起源、初步形成、 发展完善、衰微到复兴、高度发展、停l 七徘徊、全新发展和集火成,其实概况起来大致也就是萌 芽、发展、停滞、全盛到成熟五个历史时期。 中华上下五千年。5 0 0 0 年前,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这时的社会出现了统一诸部酋长的“帝 王”,统治百姓,以图,“其土,众其民5 ,留下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三皇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今从尚二抟大传,“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伏羲太昊“仰 观法予天,俯官法于地作八卦”f 6 】,传授鱼牧狩猎之法,建陵于“陈”,今河南淮阳;神农氏尝 百草,发明农耕,生丁烈山,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k 沙6 。对于神农氏是否为炎帝,学术界存在 诸多争论,且其葬于河南地域之外,本文不做探讨;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葬于商丘城西南2 公里,名燧皇陵。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礼记月令载,“五帝”为太吴、炎帝、黄帝、少 吴、颛顼) 。黄帝轩辕氏起自有熊国,建都逐鹿,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另据史记封禅书:“黄 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现河南灵宝荆山下有黄帝农冠冢一座;颛顼高阳氏生于若水,以帝 丘为都,“葬东郡顿丘j 阳里”。另春秋传口:“卫,颛项之墟也,谓之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6 ;帝喾高辛氏都于毫( 今偃师市) ,“在位7 5 年,年百五岁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6 。亦即颛顼 帝喾二帝均葬于濮刚,今归为安阳市内黄县;帝尧陶唐氏,建都平研 ,“在位9 8 年,年百一十八岁 乃殂葬丁济阴之成阳西北”;尧三年丧毕,舜践天子位,迁都蒲板,治河,除四凶,葬于苍梧 九嶷山之阳,为零陵。冈尧舜二帝建陵于河南地域之外,本文也不做探讨。 2 1 1 夏商周之前的萌芽时期 2 1 1 1 陵丘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帝王陵寝出现在夏商时期,但是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基本的埋葬制度。在远 古时代,人们并没有修筑坟墓的习惯,亲人去世也不埋葬,让“狐狸食之,蝇蜗咕嘬之”( 孟子滕 文公上) 。随着人们灵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开始相信灵魂不灭,不忍再将亲人的尸体置于荒野, 便有意识的产生了保护尸体的想法。考古发现:旧彳i 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有意识地将尸体 埋入十中;新“器时代发现了装殓婴儿尸体的陶瓷;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更出现了夫妻合葬墓, 并产生了棺和椁。而此时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如易系辞载:”占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 中野,不封不树”,就是说没有封十堆,周i 罚也不种树_ 术。东汉崔实政论中记载:”占者慕而不 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意思说周文千和周武千坟墓的兆域均与地面平齐。随着人们对亲人 4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不断怀念,开始在葬地种植树木作为标志。商朝的祖先葬于桑林之野,每有大事,商王便祷告 下此。到了周代,不仅种植树木,而且出现了封土堆,即坟头。周礼春官冢人载:“以爵等为 丘封之都与其树数”。可以看出,封土的大小,以及树木的种类和多少反映了埋葬者生前的地位, 正如春秋纬载:“天子坟高三仞,竖之以松;诸侯半之,竖以柏;大夫八尺,竖以乐;士四尺, 竖以淮;庶人无坟,竖以杨柳”。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正当孔子在世的时 候(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 。从考古结果来看,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出现坟丘很高的 大墓。这时期,各王宫贵族纷纷僭越制度,他们的坟丘甚至超越了国君和周王。 2 1 1 2 地面建筑的产生寝庙结合 最早提到陵寝制度起源的是东汉蔡邕,蔡邕独断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 前有嘲,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 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宗庙的建筑之所以要模仿宫殿,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死,活时有 朝寝,死时有庙寝。古时对于祖先的祭仪,都在宗庙中进行,祖先的神魂就居住于庙中,所以各 种祭礼“无舍庙而之墓者”( 日知录墓祭) 。可见,在人们心中,庙的地位远远比墓重要。在殷商 时代,商王以为其祖宗建有七座庙,周朝也立七庙唐朝立有十二庙。白商至周,寝和庙都是建在 一起的,吕氏春秋季春纪高诱注说:“前日庙,后口寝,诗云,寝庙亦亦,言相连也”。己 发掘的商王武r 的妃子妇好墓上的建筑痕迹,和战国中由国王陵出土的兆域图可为实证。 2 1 2 秦汉时期的发展时期 2 1 2 1 两种封土形制的发展 秦时的封土匠较周更为巨大,秦始皇的坟丘是目前所知最火的坟丘1 4 3 】,“坟高五十余丈,周围 五里余”。全部采用人工,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巨大的上小下大的方形椎体1 3 5 】,因其成 覆斗式方形,故当时名之为“方上”( 汉书田延年传) 。汉文化的来源,一为秦,二为楚,两汉巨 人的方形覆斗型封土和俑坑,应是秦文化的因素【7 】。汉承秦制,陵丘也呈覆斗状,高低大小有明显 的等级差别。现在在洛阳北邙山上,可以看见许多黄士巨丘,东汉一位贤人面对这些巨冢,不仅 感慨:“陟彼北邙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这种方上的形式,在后来的蔚、 宋帝陵中多有用到。可见,“方上”的陵制_ 1 i 程浩大,耗费了人量人力物力。到了西汉文帝,产生了 “冈山为陵”的形制。因山为陵,回归自然则是楚文化冈素。它是采用大量的人力将山腹掘开,将帝 干的灵柩藏于其中,并且凭借山峰作为坟丘。这种陵制与“方上”比起来更加坚固,而且气势宏人。 如西汉文帝的霸陵,就是这种形制。 2 1 2 2 寝庙的分离与寝殿的产生 秦统一六国后,人们相信人的灵魂就居住在陵墓和旁边的“寝”里,为了便于死者的灵魂便丁- 到 庙里接受祭祀的典礼,秦始皇把寝从庙中分离出来,建到陵的旁边,使得陵区加以扩大。止如蔡 邕独断中所述:“秦始皇出寝,起之于慕侧”。这时,陵上的主要建筑,除高达的陵台外,还有 寝殿、便殿、厢房等| 8 j 。汉承秦制,庙寝分建。汉* 韦贤传附韦玄成传中记载,矾汉的陵寝制 度“白高视卜 至宜帝,与太上皇( 高祖之父) 、悼皇考( 宣帝之父) ,各自居陵旁立庙,义阕中各有 寝,便殿。日祭丁寝,月祭于庙,时祭( 四时之祭) 丁便殿义月一游衣冠”。月祭时,要把藏 5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放在寝中的帝干衣物取出来,由仪仗队护送至庙中举行祭礼,叫“游衣冠”。由此可见,西汉时,庙 和寝的功能是不同的,庙建造在陵园以外的地方,而寝则建立在陵同之中,合称为“陵寝”,这样一 来,就将原来的“寝”和“庙”分隔开米,而将“陵”与“寝”结合起来。这种礼制,直到西汉元帝时才予 以取消。到了东汉,陵、寝、庙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来,每年元旦,黄帝要在朝堂里会 见文武百官,接受朝贺,叫“元会仪”,而汉明帝刘庄,为了能让死去的父亲再见到规模宏大的盛况, 也接受朝贺,将“元会仪”搬到其父亲刘秀的墓上,称为“上陵礼”,还把原来宗庙每年“二十五祠”中 最重要的“酬祭礼”也搬到了陵上,造成了“陵之崇,庙之杀”( 日知录) 的现象。陵的地位上升, 规模不断扩大,庙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样一来,陵寝的地面建筑就不得不扩大改造了,于是从“寝” 中扩建出“大殿”,称为“寝殿”1 9 】,同时,要建筑悬挂大钟的钟架,还首创了通往墓冢的神道,两侧 置石人、石兽得规制。 2 1 3 魏晋隋的停滞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格局得分裂,加上外部少数民族的侵略,内忧外患,导致东汉时 期建立的陵寝制度不得不停滞,甚至倒退。其实,魏武帝曹操建高陵时,仍沿袭东汉陵制“立陵上 祭奠”。魏文帝曹丕则以”占不祭奠”为由,毁去高陵上的殿屋,为的是怕将来权利交替时被盗墓者 挖掘。据三国志魏文帝载:“鉴于汉时诸陵皆被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陵,无为封树,无立 殿寝,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从此废除陵寝,取 消上陵礼仪【l0 1 ,这一改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寝制度有很火影响。西晋从宣帝司马懿开始,直 到惠帝司马衷,共建立五座陵墓,均没有上陵礼。东晋时恢复了上陵礼,但也没有恢复东汉时期 的规模,他们大多在山南麓深挖墓坑筑成,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南朝的陵墓同样因山筑成, 有的起坟有的不起坟,凡起坟的都有一丈四尺到两丈的坟丘。已知得南朝十三陵,均修在靠山的 地方,并沿山坡伸向山腹之内8 。十六国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防j :盗墓者挖掘,“滔窆山 谷,莫知其所”,而又“虚葬于襄国城南”。也正因如此,十八国的人墓就没被发现。北魏时鲜卑文 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坟丘墓葬又重新多起来。鲜卑族风俗“凿彳i 为祖宗之庙”,称为“石庙” 或“币i 室”( 魏。挣礼制) ,而把帝干的陵园称为“金陵”。北魏建筑人规模陵园,恢复陵寝制度和“谒 陵”是从文成帝之妻,文明皇后的永同陵开始的。 2 1 4 唐宋元的全盛时期 2 1 4 1 封土形制的延续 唐代的陵寝,除了献陵、庄陵、端陵和静陵采肿方上”的形式外,其他帝王的陵寝皆为“依山 为陵”;而北宋又都采用“方上”陵制,可见,帝王们对陵制的建设各有特点。唐贞观九年,唐高祖 去世,唐太宗。卜诏说:“山陵依汉长陵之故事”,“今因九峻山为坟,凿彳i 之:r 才百余人,数十日而 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十木,形具而已。”意思说唐朝的陵墓延续汉朝的做法,在半山腰凿 山建陵。九年后,唐太宗义依此建立昭陵,奠定了唐封十的形制。唐朝虽然遵循“爱民”和”肖葬” 去建陵,但唐陵的规模相比于“方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的陵寝制度犬体上延续唐代,不同的 是,宋陵仍在平地营建陵台,陵冢为“方上”形,分三层台阶筑成,上植松桕,远望如翠盖,冈此有 “桕城之称。按照宋朝的体制,黄帝必须死后才能建陵,而且七月必须安葬,时间短暂决定了宋陵 6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规模远不如庸陵。南宋实行“权攒”,即非永久性浅埋,只用木条封闭墓穴,上建“皇堂”,因此地 面并无高达陵冢。随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两夏王朝和蒙古族 的元朝,它们的帝陵均没有超越唐、宋的规模,除西夏王陵的陵制基本上属于“方上”形制外,辽、 金、元各陵均已荒废,无考。其中元陵遵循蒙古习俗,采用浅埋方式,不起坟丘8 。据草木子 记载:“元帝死后,用槐木二片,凿空其入,类人形,合以为棺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 坡,无复考证遗迹”。 2 1 4 2 陵寝建筑规模的扩大 唐朝经济政治繁荣,帝陵的地上建筑规模也更为扩大。唐代所有的陵园基本依照“昭陵”所建, 即在陵前建有“神游殿”和“献殿”,并且在山下建有“寝宫”。“神游殿”是灵魂的游憩之所,“献殿”是 举行朝拜和祭祀之所,二者合称为“上宫”。而山下以“寝宫”为主体的建筑合称为“下宫”,是供逝者 起居和饮食的地方。唐陵的下宫多数建筑在陵墓南方偏西五到十里的地方。例如长安志卷十 六“醴泉系”下记载:“下宫去陵五公里”。唐建上下宫,更加突出了上陵朝拜和供奉日常起居的重要 性。北宋的各陵集中于不到2 0 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陵区。陵墓四周有神墙,神 墙每面1 e 中开神门,四周开角阙。北宋的下宫建在上宫的西北侧,上宫的主要建筑为献殿和寝殿, 下宫的主要建筑为正殿、影殿等,大小各类建筑不下千百间。北宋实行“上陵礼”,“凡上宫用牲牢、 祝册,有司奉事;卜宫备膳羞,内臣执事百官皆陪位”。由此可见,北宋陵规模虽不及唐陵,但仍 壮观。南宋陵虽为“权攒”,也有上下宫之分,上宫建棂星门、献殿、龟头等建筑,下宫建前后殿, 神游亭等建筑,前后亦有百余间。 2 1 5 明清帝陵的成熟 2 1 5 1 宝城、宝顶的产生 在经历了唐的高潮和五代十国、两宋的相对衰减,帝陵的建设在明清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朝开国黄帝朱元璋,随旧制,在南京紫金山建立了人规模的“因山为陵”的陵园,直到成祖朱棣, 开启了明清两代帝陵“宝城宝顶”的形制。“宝城”就是陵台周围砌成高耸的圆形砖城,在“宝城”内填 满黄十,使之堆成高出宝城的园丘,上面遍植松柏,谓之“宝项”。 2 1 5 2 陵寝建筑的改革 明朝从朱元璋起对帝陵进行改革,扩人上宫,取消卜宫。上宫白陵门、棱恩殿直至明楼、宝 顶,是陵区的主体。对于卜宫,明统治者以为陵区应该是安谧之所,故取消卜宫,不再进行每日 的供奉。同时,陵区还一改历来的方正布局,在陵区前设神道,贯穿火红i 、j 、牌坊、碑亭、彳i 像 生等,连同后面的宝顶,形成前方后圆的建筑体系,显得严肃义神秘。这种制度被清延续,一直 到清末。 2 2 中国陵寝园林研究现状 陵寝吲林属丁中国古典同林的一个分支,对于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前人已经作了人量的 : 作,并且有人量的书籍出版。像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史( 2 0 0 5 ) ,郭风平的中国园林 史( 2 0 0 5 ) ,江菊渊先生的中国古代同林史( 2 0 0 6 ) 等等,都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 统的整理,并且将陵寝园林作为占典园林的一个分支,单列一章进行阐述。 7 河南农业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上述著作将陵寝园林单独立章节,以下著作则针对陵寝园林进行专题研究。如,张生三 的中华帝陵( 1 9 9 7 ) ,收录了中国2 5 8 座皇帝陵,内容之全前所未有,济南明天出版社的中 国帝王辞典对涉及陵园的各种术语做了解释,这两本著作成为研究帝王陵园的良好的:j :具书; 两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 1 9 9 8 改版) ,引用大量古籍、文献,还原了两晋以前陵园建设的相对 真实的记录;杨宽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1 9 8 5 ) ,黄景略、叶学明的中国历代帝王陵 墓( 1 9 9 8 ) 等在陵寝制度和皇陵演变方面对中国帝王陵做了详细的梳理,对于具体陵园的内容虽 全却不尽详细,更非园林艺术。 在其他相关的著作中,王其钧,谢燕的皇家建筑( 2 0 0 5 ) ,房厚泽的凝固的历史( 2 0 0 7 ) , 尹国均的符号帝国( 2 0 0 8 ) 等著作虽然也涉及了帝王陵园的部分,不过多数是作为书中的一个 引证,或者只言片语,概括而叉简略。 在博硕论文和期刊论文方面,帝陵的研究近来相对流行,朱平的硕士论文明清陵寝园林艺 术研究( 2 0 0 7 ) 算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梳理了明清帝陵的发展和景观艺术;王海雷的硕士论文南 宋六陵的兴废( 2 0 0 6 ) 从保护管理方面阐述南宋六陵从营建、盗发到保护的全过程;孙玉果硕士 论文沈阳北陵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2 0 0 7 ) 对北陵公园的景观进行鉴赏并提出意见;段清波的博 士论文秦始皇帝陵园相关问题研究( 2 0 0 7 ) 从考古学角度探讨秦始皇帝陵,袁志涛硕十论文汉 阳陵陵园形制研究( 2 0 0 6 ) 则是对建筑的研究;刘跃硕士论文中国当代陵园设计文化研究( 2 0 0 9 ) 将陵园的研究从古代推到现代,指引了中国现代墓园景观的建设。 天津大学的“园林史系列”,即:傅晶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 2 0 0 3 ) ,孙炼的硕 士论文大者罩天地之表,细者入毫纤之内汉代园林史研究( 2 0 0 3 ) ,永昕群的硕士论文两 宋园林史研究( 2 0 0 3 ) 以时间为范围,系统整理了魏晋南北朝、汉代和两宋时期的园林历史,其 中也有针对陵寝园林的文字。 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有关陵园的文章不少,但是从圃林艺术角度研究的不多,有关河南地区 皇陵景观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儿,仅于福艳太吴陵庙之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探微,秦大树试论 北宋皇陵的等级制度,潘静,刘临安的西夏王陵与北宋皇陵空间结构的比较等略谈一二。 由上可知,由丁陵墓建筑的完整性雨i 开发保护力度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对皇陵景观的研究多 集中丁 明清时期,地域上仅局限丁北京吕平、河北遵化以及易县,河南帝j f 陵同景观文化研究相 对较少,但是,皇陵景观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在历史底蕴厚重的河南地区,在目前寻根问祖的 旅游人环境卜,皇陵景观成为根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皇陵可能会 加速被破坏甚至被盗挖,所以研究和保护河南地区的皇陵景观已成为现今园林史研究的迫切需要。 2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3 1 研究方法 经过历史的变迁,中国古典嗣林仅有明清时期的遗存,帝陵也不例外。河南地区存在的帝陵 一部分是损毁严重,遗址考察困难,一部分是考古的遗迹复原,一部分经过后世的修复,冈此, 对丁前者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文献史料记载,古籍中的图版以及一些考古遗迹来进行;对丁后者 则采用地上实物与纸上遗文结合的方式互相试证,并对其景观进行分析。 8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人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方法一,文献搜集法。本人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现有的研究论文,专辑论著,各朝代 的正史、野史,各县市的地方志,散见在其他书籍中的诗词歌赋,网络上的游记等,通过整理和 分析研究帝陵的景观及特征; 方法二,对比论证法。将遗迹复原的帝陵带到古籍记载中加以论证,推测其可靠性和真实性, 并且着重分析重要的帝王陵园,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 方法三,实地测绘法。对河南的帝陵进行实地调研,制作调查表格,并对重要的园林进行测 绘,同时,在图中多次使用图和表,罗列陵园的园名及概况; 方法四,调查分析法。一部分利用现代电子资源,在可问可答网( h 卸: 硼州9 s o s o c o m ) 上发 布调查问卷4 0 0 份,另一部分,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采访当地居民,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将两种 途径获得的问卷进行一定的整理,以期以定量的方式研究帝陵的开发保护状况和人们的保护意识; 最终,将以上四种方法得到的内容和结论结合到一起,分析总结,穿成串,连成片,最终形 成理论体系比较完善的硕士学位论文。 2 3 2 技术路线 3 河南皇陵的建设背景 根据考古发现和剖析河南皇陵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是对河南皇陵形成与演变的科学解释, 也可以为河南地区皇陵的保护开发提供佐证。影响皇陵建设与发展的冈素主要包括地理冈素,风 水因素,政治因素和礼制因素。 3 1 地理因素 地理冈素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河南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是帝陵良好的选址条 ;,i :。 o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1 山川 河南是山地与平原大体各半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境域内山川纵横,以嵩山为中心的名山 雄峙。其北部为千里太行山脉,西部为秦岭余脉,南部为大别山脉和桐柏山脉,中南部自西北向 东南是横亘八百里的伏牛山脉。其河流交错,流域范围,布,分属四大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 中部为黄河流域、西南为长江流域、东南为淮河流域,母亲河黄河横贯东西,东部为广阔的华北 平原。由上可知,河南大部分由平原和山地包围,如此多的山脉和河流,为皇帝选择陵址,营建 风水宝地提供了基本条件。 3 1 2 气候 河南界于北纬3 1 。2 3 3 6 0 2 2 ,东经1 l 0 0 2 1 1 1 6 0 3 9 之间,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 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 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 5 7 1 2 1 ,年均降水量 1 3 8 0 6 5 3 2 5 毫米,全年无霜期1 8 9 2 4 0 天。由此可见,河南地区气候温润,适宜动植物多样性 的形成,景色绝美,为帝王建造陵寝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资源。 3 2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皇陵选址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历代帝王陵寝选择都在其国都附近,藩 王陵寝则在其封地或者王府所在地,这样可以便于瞻拜、守护和祀奉。为了便于奉守,有些帝王 还不惜千里迢迢将祖陵迁往京城附近,与后建皇陵一同接受祭祀。而远离京畿地区的地方风水再 好,也不会被选中。 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自夏商至宋金的3 5 0 0 年间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先后有2 0 0 多位帝王定都或迁都在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 郑州。受中国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帝王死后多数将陵寝选在都城附近,以使自己的在天之 灵可以得知天下大事,因此,诸如洛刚、郑州等,由于长期作为古代都城,其周边帝王陵墓众多 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太吴都陈,后世子孙在“陈”为他建陵,并世代修葺;西汉王莽篡权,政权 大乱,刘秀以宗室名义讨伐王莽,建立东汉政权,将陵址也随都城迁往洛阳;北魏迁都洛冈 后, 改国姓拓跋为元,并且“随迁洛刚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藏代北,】,这与“在 国都附近择选陵址”的原则是吻合的。西汉的梁孝王在其藩地“梁”建立陵寝,明潞简王在其藩地建 造潞千陵,也与“藩王在藩地选择陵寝”相吻合。 偶然的是多少末代皇帝由于政治动乱,不得不主动背井离乡或者被动离开家乡,另择葬处。 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用车制造项目实施方案
- 牛仔裤改牛仔裙的做法
- 2025年康复学事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烹饪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工作分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 惠州健康养生知识培训课件
- 情景朗读课件
- 乳腺癌考试试题及答案
- 张店数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 机关初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 JJF 2176-2024便携式湿度发生器校准规范
- 2025巷道掘砌工(技师)技能鉴定精练考试指导题库及答案(浓缩300题)
- 2025年教资初中体育试题及答案
- 硫酸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浙能集团应届生招聘8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拍卖师职业技能培训课件
- 电子产品仓库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工商银行辽宁分行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方九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方案(2篇)
- 2025年中国山西省轨道交通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女性私密项目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