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抱朴子内篇,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 年( 公元2 8 3 年) ,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 公元3 6 3 年) 。其一生历西晋、东晋两朝,凡 八代。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 史的宝贵材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献的语言应该是我国当时实际使用的书 面语或口头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道教典籍的语言显得更纯粹一些。抱朴子内 篇卷十六黄白说:“且此内篇,皆直语耳,无藻饰也”,并且书中多采用了对话 形式,这说明该书中保留了较为丰富的口语成分。该书作者、成书年代也比较确定,因 此它适于用作专书语言研究。其中的词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必能反映出魏晋语言的面 貌,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古汉语提供相当有利的材料。 本文以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介词作了静态描写和比较 分析,研究其中出现的所有介词及其变化情况,描写了抱朴子内篇介词系统的面貌, 揭示了每个介词的语义语法功能,并重点研究了其中常用的介词。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葛洪和抱朴子内篇进行简要介 绍,说明研究价值。二是对汉语介词的研究历史进行综述并对介词与其他相关词类的区 分等情况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依照第一 部分对介词的认识标准,确定了抱朴子内篇中的3 2 个介词。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穷 尽性考察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系统进行详细描写。 第三部分为结语,这部分对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 归纳出了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介词系统的特点。 关键词:抱朴子内篇;中古汉语;介词系统 a b s t r a c t ”b a o p u z i ”w r i t t e n b yg eh o n g h i sl i f eh i s t o r yc o m et h r o u g ht h e 佬s t e mj i 】阻e a s t e r n j i nd y n a s t i e s ”b a o p u z ia r t i c l e si n ”i st h es t u d yo ft a o i s mi nc h i n ab e f o r e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j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i d e a sv a l u a b l em a t e r i a l t a o i s ma sat e x tt op r o m o t et h ec a r r i e r , t ot h eg e n e r a lp u b l i ct oa c c e p t ,i tm u s tu s el a n g u a g et h a ti sa c c e p t a b l et ot h eg e n e r a lp u b l i c , w h i c hd e t e r m i n e s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 i rc o m m o nl a n g u a g e ac o l l o q u i a l 1 1 1 e r e f o r et h et e r m si n w h i c ht h ep h e n o m e n o n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el a n g u a g ew i l lr e f l e c tt h ef a c eo ft 1 1 ew e ia n dj i n 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m i d d l ec h i n e s et o d a y w ep r o v i d eav e r yg o o dm a t e r i a l 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f o r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p r e a m b l e ,i n c l u d i n gt h ec o n t e n t so fb o t h f i r s tg e h o n ga n d ”b a o p u z iw i t ha r t i c l e s ”f o r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t 1 1 e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s e c o n d , t h e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o fp r e p o s i t i o n sa n dp r e p o s i t i o n a ls u m m a r ya n do t h e rr e l e v a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 s u c ha s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p a r t so fs p e e c h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 ”b a o p u z iw i t ha r t i c l e s ”i n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n l e 如1 1t e x to ft h i sp a r to ft h em a i nb o d y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r e c o g n i z e ds t a n d a r d s f o r 也ep r e p o s i t i o n s d e f i n e d ”w i t h i nt h ec h a p t e rb a o p u z i ”i nt h e3 4p r e p o s i t i o i l s 眦sp a r to f t h em a i ns t a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u s eo f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i n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 。”i n b a o p u z ia r t i c l e s ”i nt h e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i n t o p a r ti i i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i sp a r to ft h e ”b a o p u z ia r t i c l e si n ”t h eu s eo f 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t ob ea n a l y z e d 1 1 1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i n s p e c t i o n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 s i t u a t i o n ,f i r s to fa l l ,t h en u m b e ro f 蛐r e n tt y p e so fa d v e r b s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 丘e q u e n c yo fu s e ,a n dt h e n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l o c a t :i o n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t h ec a s eo f m o d m e dp r e d i c a r er e s t r i c t i o n , o n c eas i t u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s u m m a r i z e di n ”w i t h i nt h ec h a p t e r b a o p u z i ”p r e p o s i t i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t h ei n t e r n a lc h a p t e ro fb a op u z i ”:m i d d l ec h i n e s e ;p r e p o s i t i o ns y s t e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盥每 卑呼 口w 可和 掣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吉 ji 口 介词是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介词研究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都 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著述及论文出版发表,提出了各种观点,为我们对介词的进一 步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并给予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以魏晋南北朝为主体阶段的中古时期,是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它体现 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其中许多语法形式出现于中古,有些语法形式虽然萌芽于上古, 但到中古时期才得以发展,因此中古时期是汉语语法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时期。 由于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起步较晚,中古时期的介词研究显得相对欠缺。以中古汉语介词 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认识、探寻介词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为中古汉语语法体系乃 至整个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断代资料。 专书介词研究,对于展示一个时期的介词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中华 书局1 9 8 5 年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对于介词研究的丰 硕成果及可行之规律,对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考察,并作进一 步的描写和分析,以期对研究中古汉语介词的概貌及介词发展的规律有所裨益。抱朴 子内篇是两晋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学者葛洪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魏晋时期极为重要的一 部子书。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说,该书口语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语言状 况,因此,它在汉语史上有着重要价值,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古汉语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材 料。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总述 一、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葛拱,字稚j i l ,自号“抱朴子9 9 9 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 公元2 8 3 年) ,卒于东晋哀 帝兴宁元年( 公元6 3 年) 。 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 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减否,属儒家。抱朴子内篇在中国 道教史上颇具影响力,集早期道教思想之大成。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献的语 言应该是我国当时实际使用的书面语或口头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道教语言显得 更纯粹一些。【2 】为达到宣扬道教思想的目的,必须使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语言,如葛洪自 己在内篇金丹中所说“且此内篇,皆直语耳,无藻饰也”,并采用了对话形式,因 而保留了较为丰富的口语成分。【3 】作者、成书年代也比较确定,适于用作专书语言研究 的对象。【4 l 因而内篇的介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中古语言的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 王明于1 9 8 5 年出版了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并收录到新编诸子集成。此 书参考了众多的版本和相关资料,既有校勘,又有注释,是目前最好的一个校本。本文 即以中华书局1 9 8 5 年王明的抱朴子内篇校释为研究对象。 二、关于介词 ( 一) 介词研究历史综述 介词是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介词的意义、作用、来源、用法、 分布等方面相当复杂,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又有着独特的价值,因而介词的研究在汉语语 法学中历来受到重视。 在马氏文通问世以前的传统虚词研究中已经较多地涉及了介词的研究,尽管没 有提出“介词”或者“介字”这样的概念,却己经有了诸多对介词的个案描写和解释。 但是都缺乏系统性和细节性。马氏文通最早将介词作为一个词类提出。【5 j 文通认 为:“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日介字。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马 氏文通以后,古汉语介词受到更多关注。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 1 9 0 7 ) 第一次使用 了“介词”这一术语,并把介词研究的对象从词上升到了短语的层次。陈承泽的国文 法草创( 1 9 2 2 ) 承袭了章氏的理论并有所创新,指出介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介词本身 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所系语”( g o 介词所介引的对象) 结合,他认为:“介字 在文章论中,须与其所系语合而成分子,非能独立而为旬之分子。 6 1 陈承泽关于介词的 。王明 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2 8 3 页。 圆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 9 8 3 ,第2 4 6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述在汉语介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提出的废止介词的构想,开“动介合 一论”之始,对后人影响很大。该书是马氏文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汉语介词思考 得最为深入的一部著作。【刀 至1 9 2 4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介词的研究开始进入对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时代。他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实体词、述说词、区别词、关系词、情态词五大类, 其中介词和连词都属于关系词。【g 】黎氏继承了马氏的介词( 介字) 学说,对现代汉语的介 词进行了详细而多层次地分类,他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 忽视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着介词的取消和建立,不同的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 点,吕叔湘【9 】、王力【1 0 】、赵元任【l l 】等几位先生对介词的独立的语法地位提出了怀疑。二 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潮中,人们对介词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尤其 是多数学者把结构助词从介词中分离出来,区分类介词和动词,区分了介词和连词。这 些研究成果又因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而被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暂拟汉语教学 语法系统认为介词的用途是“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前边,构成一个介词结构,作状语、 补语或带的的定语,表示处所、时间、方向、方式、对象等关系。”l l z j 吕冀平的汉 语语法基础是运用暂拟系统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象最为详备的一部著作, 吕冀平在“介词”一节中指出:“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使它们同动词( 少数是形 容词) 发生关系,表示处所、时间、方向、对象、原因等,这样的词叫做介词。”【1 3 j “暂 拟系统及其相关论著在汉语介词研究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基本上奠定了介词在汉语 词类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汉语介词的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在 介词范围、介词语法功能、介词语法意义的描写、介词语义语用功能研究的开拓、介词 的语法化等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总之,自 - - s 氏文通至今,介词研究在1 0 0 多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使人们 对汉语介词有了基本的认识,介词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一再扩展。 ( 二) 介词非介词的判定标准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介词多数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并且还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因此,介词与动词、连词的区分是我们在进行介词研究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1 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介词作为词类由来己久,在殷商时代就己经出现了“在、以、于”等介词,汉语介 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后,数量越来越多,特点越来越明显,己经具有作为词类的独 立性,因此语法学界最终确立了介词一类。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也就成了语法学界的 个重要问题。陈昌来认为典型的动词跟典型介词无论在语法意义上还是语法形式上, 都有明显的对立,类与类之间的差别正是典型成员之间的差别,但各类中的非典型成员 即边缘成员之间的区分又具有模糊性。【1 4 j 因为大部分的介词都是源于动词的虚化,有的 介词仍处于过渡状态,且介词与动词同形,所以要断定哪些动词何时已经完成其虚化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我们必须明确介词不同于动词的语法特点。综合各语法学家 的观点,介词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介词是定位附着词,它主要附着于名词、代词以及名词性词语之前,表示这 些词语同句中其他成分之间的时间、处所、关涉等关系,在任何情况下介词所附着的词 语都不能外移或省略。 ( 2 )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3 ) 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谓语,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有些可以作定语。 ( 4 ) 介词没有“体”的标一记,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起来、下去 等动态助词。 ( 5 ) 介词后面绝对不允许再出现另一个介词短语。 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中提出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确定介词的性质应使用与现 代汉语不同的判定标准,提出了用义素分析法、语义结构分析法和次类比较法来确认历 史发展过程中介词的性质。【1 5 】马贝加所说的义素分析法,是根据一个动词在发展过程中 是否失去其代表动词性的义素来判断,如果这个动词在运用中己经失去其动词性的义 素,在句中不再充当谓语或是谓语中心,而是用于表示与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有关的时 间、处所、原因等关系时,这个动词就己经虚化为介词。语义结构分析法就是根据“s + v 1 + n 1 + v 2 + n 2 ”格式中s ,v 和n 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变化来判断某个动词的词性变化。 次类比较法则是通过比较属于同一次类的动词在某一历史阶段有哪些共同特征,后来发 生了哪些变化,变化之后又各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否显示了词的本质变化等,从而 判断这个动词是否己经虚化为介词。后面这两个原则也是从句法和语义方面进行分析判 断的。概括地说,就是从语义关系、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 ( 1 ) 从语义上看,如果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一个动词( 或是一个动词的某个义位由原 来实在的词汇意义逐步向语法意义转化,也就是说这个词( 或义位) 表示具体动作的义素 脱落了,动词的动作性减弱甚至消失,只用来表示语法意义,可以确定这个词是介词 ( 2 ) 从句法位置上看,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介词一般附着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语之前,有时也可以附着在谓词性成分之前。 ( 3 ) 从句法功能上看,介词短语不能独立存在,句中应当还有其他动词;介词坛语 一般作状语或补语,有些也可以作定语。 2 介词与连词的区分 介词和连词的纠葛主要表现在两组词中,一组是“和、跟、同、与”,一组是“因、 因为、由于、为了”。在第一组词的区分上,近来的研究颇有成效,沈锡伦【1 6 1 、玉柱【1 刀、 储诚志1 1 3 1 、张健【1 明等人找出了一些形式化的区分方法,如替代法、互换法、分解法、插 入法、转化法等。而在第二组词语上,连介区分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在第一组词,内篇中涉及到的是“与”,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汉语中的界定方法。 ( 1 ) 插入法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2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n 1 十与+ n 2 + v ”中的“n i + 与”之间可以插入状语或其他成分的是介词,不可 以插入的是连词,另外,如果可以在动词前添加表示总括或协同意义的副词,则“与” 是连词。如: a 或乘龙驾虎,冠服彩色,不与世同,皆有经图。( 杂应卷十五) b 其与射工相似,皆煞人。( 登涉卷十七) a 中的“与”之前可以插入状语修饰所以是介词,而b 中的“其与射工 之间不可 以插入状语修饰,所以是连词。 ( 2 ) e 换法 将“n i + 与十n 2 + v 中的n 1 和n 2 互换位置,可以互换的是连词,不可以互换的 是介词。 a 子长不能与日月并明,而扬雄称之为实录。( 论仙卷二) a 中的“子长”与“日月”互换了意思就有变化,“同 是介词。 至于第二组词,连介区分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本文将介引体词性成分或非小旬的 谓词性成分一律看作介词。若介引的是小句则视为是连词。 a 而愚人复以项话伯牛辈,谓天地之不能辨臧否,( 微旨卷六) b 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谓为无,则世人之智者,又何太多乎( 金丹卷四) a 旬中的“以”介引的是体词性成分,所以视作介词;b 句中的“以”介引的个小 句,所以是连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抱朴子内篇介词分析 一、以 郭锡良先生在介词“以 的起源和发展一文对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详 实的论述和界定。【2 0 】文中指出:以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动词,西周金文中以的 介词用法已经基本齐全,并有了连词的用法,只是使用频率比后代低一些。春秋战国时 期以字用作动词的已经很少,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我们对抱朴子内篇中的 介词“以”进行了穷尽性分析,“以”在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用法共4 2 2 例。 “以的语法语义功能较多,“以 字词组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灵活,可在谓词性 词语的前后;“以所引进的词语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出现在“以”之前,有时还可以省略。 抱朴子内篇中介词“以”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引进与动作 行为有关的凭借( 包括工具、依据、方式等) 、对象( 涉事) 、时间、原因。 (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 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手段、前提等,即广义的工具。整个介词结构表示 动作的凭借。在抱朴子内篇中有2 4 8 例。 1 缢缕带索,不以贸龙章之唪晔也。( 畅玄卷一) 2 所谓以指测海,指极而云水尽者也。( 论仙卷二) 3 余数见人以蛇衔膏连已斩之指。( 对俗卷三) 4 折齿内一丸,与硫黄丸,俱以水送之。( 金丹卷四) 5 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 仙药卷十一) 6 专气致柔,镇以恬素,遣欢戚之邪情( 至理卷五) 7 而以己心之所得,必固世闲至远之事,谓神仙为虚言,不亦蔽哉( 塞难卷七) 8 又菊花与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别之耳。( 仙药卷十一) 9 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 辨问卷十二) 1 0 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 勤求卷十四) 例1 5 “以”所引进的是施事进行动作时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大多由意义比较具 体的体体词性词语充当;例6 1 0 “以所引进的是施事进行的动作时采取的“手段、 条件、方式、准则”,可以说是一种抽象化的工具,大多由意义比较抽象的体词性词语 或谓词性词语充当。“以 引进的对象可位于谓语动词前边,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如例6 。介词“以 的宾语可以省略,如例1 。 ( 二) 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吉汉语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1 5 。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译为“把 ,或不译出。在抱朴子内篇中有7 5 例。 1 暗昧滞乎心神,则不信有周孔於在昔矣。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 ( 论仙卷二) 2 帝觉,以语左右日,如我之梦,少君将舍我去矣。( 论仙卷二) 3 苟非其人,虽积玉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 金丹卷四) 4 虽告之以无涯之浩汗,语之以宇宙之恢阔,以为空言,必不肯信也。( 至理 卷五) 5 愍信者之无文,垂以方法。( 至理卷五) 6 天若能以至德与之,而使之所知不全。( 塞难卷七) 7 而灵王不责之以不孝。( 释滞卷八) 8 董君异尝以玉醴与盲人服之,目旬日而愈。( 仙药卷十一) 9 至于问安期以长生之事,安期答之允当,始皇惺悟。( 极言卷十三) 1 0 阡陌亭长六丁之灵,皆使人见之,而对问以诸事。( 杂应卷十五) ( 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原因也是一种凭借,它也是表示动作凭借的引申。这是介词“以”的一项主要功能, 但不包括“是以,所以 等固定格式。其实广义的说这个功能也是动作行为进行时所凭 借的某种前提或条件,由于这种前提或条件的存在,才导致了动作行为发生。因此我们 说,“以的这种功能是由它的前一个功能“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 ,特别是其中动 作行为所依据的前提条件中扩展出来的。“以”一般都可以理解成“由于、因为”等, 介词词组“以”与谓词的位置可前可后,但以前为大多数。在内篇中有5 2 例。 1 不以外物汩其至精( 畅玄卷一) 2 此所谓以分寸之瑕,弃盈尺之夜光( 论仙卷二) 3 非为殊族,何以既斩之而不可续,已洒之而不中服乎! ( 对俗卷三) 4 或以美女荒废荒沈丝竹,( 金丹卷四) 5 南林以处温长茂( 至理卷五) 6 而愚人复以项证伯牛辈,谓天地之不能辨臧否。( 微旨卷六) 7 守株之不信至事者,皆病於颇有聪明,而偏枯拘系,以小黠自累。( 塞难卷 七) 8 而僵俭不佐焉,而德化不以之损也。( 释滞卷八) 9 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 地真卷十八) 1 0 失其意则更以小丧大也( 遐览卷十九) ( 四) 引进动作行为的发生时间 “以作为时间介词的用法在上古己见,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 。 介词短语多见于谓语后。中古时,介词“以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时间的用法得以继承, 与上古有所区别的是“以”构成的介词短语开始出现前移到谓语前的趋势:,在抱朴子 内篇中有4 7 例。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当以王相日作,服之神良。( 金丹卷四) 2 夫行燕当以生燕之时,勿以死罴之时也。( 释滞卷八) 3 常以执日,取六癸上土。( 微旨卷六) 4 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 仙药卷十一) 5 或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 杂应卷十五) 6 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杂应卷十五) 7 以庚辛日申酉时,向西地以一丸掷树,树木即日便枯。( 黄白卷十六) 8 以此日入山,必为山神所试。( 登涉卷十七) 9 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 地真卷十八) 1 0 紫绶,履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种之。( 遐览卷十九) 二、於 “於 是古汉语中用得较为普遍的一个虚词。吕叔湘先生说:“於字是文言里应用 最广的介词,所表示的关系也最繁多。我们竟不妨就,凡是需要用一个介词而以为 与自等字都不适用的地方,大概都可以用於字, 由于“于“於 在用法 上尤其是作为介词二者有诸多混用的地方,因此有许多语法著作都把二者看作一个介 词,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区别的。【2 l j “於 在抱朴子内篇中的介词用法共3 7 9 例。抱朴子内篇中介词“於 的 语法作用、语法意义有以下几项: ( 一)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动作的方向 可根据文义译为“在”、“到”、“从 等。在内篇中有1 7 8 例。 1 西毛陈於闲房( 畅玄卷一) 2 中士游於名山,谓之地仙。( 论仙卷二) 3 龙鱼浇淆於盘盂( 对俗卷三) 4 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 金丹卷四) 5 运清鉴於玄漠之域。( 至理卷五) 6 寒而无自温之法,死於崖谷,不亦愚哉。( 微旨卷六) 7 芝襦之产於木石。( 塞难卷七) 8 齐桓之兴,而少稷高枕於陋巷( 释滞卷八) 9 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设绳冒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 道意卷九) 1 0 石芝者,石象芝生於海隅名山。( 仙药卷十一) ( 二) 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在内篇中有3 6 例。 1 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月为之,以至於今。( 对俗卷三) 2 余一十二斤,以好韦囊盛之,良日於都市中市盛之时,嘿声放弃之於多人处。( 金 。吕叔湘文言虚字,新知识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4 5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丹卷四) 3 马丹官於晋。( 释滞卷八) 4 或问李氏之道起於何时? ( 道意卷九) 5 从生门上采之,於六甲阴干之。( 仙药卷十一) “於”引进时间,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於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 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如例2 ,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如例3 、5 。可译为“在”。 “於”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如例4 ,可译为“从”。“於”还可以表示动作 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 时或仍作“於”。 ( 三) 表示主要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向”、“对”、“给”等。在内篇中有4 8 例。 1 余所以绝庆吊於乡党,弃当世之荣华者。( 金丹卷四) 2 二者已不能有损益於我矣。( 塞难卷七) 3 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於世。( 释滞卷八) 4 当风卧湿,而谢罪於灵祗。( 道意卷九) 5 何肯当自炫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 ( 辨问卷十二) ( 四) 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在内篇中有6 1 例。 1 未闻有享於万年之寿,久视不己之期者矣。( 论仙卷二) 2 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 金丹卷四) 3 燕知戊巳,而未必达於他事也。( 至理卷五) 4 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何忧於人理之废乎? ( 释滞卷八) 5 虽服草木之叶,己得数百岁,忽怠於神丹( 明本卷十) ( 五) 表示被动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於”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 后,作补语。可译为“被”。在内篇中有2 9 例。 1 况於以宜身益命之物,纳之於己,何怪其令人长生乎? ( 对俗卷三) 2 心受制於奢玩。( 金丹卷四) 3 章甫不售於蛮越,赤舄不用於跣夷,何可强哉? ( 道意卷九) 4 若乃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 道意卷九) 5 或有诱於荣利,而还修流俗之事,或有败於之志。( 极言卷十三) ( 六) 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於”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在内篇中有2 7 例。 1 况於神仙,又难知於斯。( 论仙卷二) 2 夫陶冶造化,莫灵於人。( 对俗卷三) 3 试之小效,但使得二三百岁,不犹愈於凡人之少天乎? ( 金丹卷四) 4 夫愚夫乃不肯信汤药针艾,况深於此者乎? ( 至理卷五) 5 则未可谓之后於尧舜也。( 明本卷十) - 一 l 二、力 “为”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其义项多达数十条,兼有动词、介词、 副词、助词、连词等词类的语法功能。【2 2 】仅就介词“为”而言,它大致有引进动作行为 的受益对象、目的、原因、关联对象、行为主体、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数种用 法。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介词“为”产生得最早,在春秋铭文、尚书、诗经 中已出现。内篇中“为”的介词用例共2 4 4 个。 (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这是介词“为”主要的功能之一,“为 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替代或受益的对象, 一般都是由体词性词语充当。“为”一般理解为“为了、替、给”等,共5 6 例。 1 又不得有道之士,为之合成仙药以与之,不得长生,无所怪也。( 论仙卷二) 2 上古真人愍念将来之可教者,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脱死亡之祸耳( 金丹卷 四) 3 良不得己,为画致四皓之策。( 至理卷五) 4 是以古人恐人轻恣情性,故美为之说,亦不可尽信也。( 微旨卷六) 5 於是村里闻之,因共为起屋立庙,号为鲍君。( 道意卷九) ( - - ) 引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这个功能是由引进替代或受益的对象中发展出来的。可译 为“对“向”,共3 例。 1 按玉钤经云,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登 涉卷) 2 原其所由,可为叹息。( 道意卷九) 3 后余为说此不中用。( 仙药卷十一) ( 三)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这是介词“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其实这一功能应是从“为”引进动作行为受益 的对象功能的一种扩展,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由人物扩展到一般事物,再由一般事物扩 展到一种动作,那么这些事物和动作就成为另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因,也就是一种广 义的受益的对象。“为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的对象既可以由体词性词语充当, 。康国章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介词“为”之起源,殷都学刊1 9 9 9 ( 2 ) ,9 2 - 9 6 。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共1 0 8 例。 1 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论仙卷二) 2 事无固必,殆为此也。( 对俗卷三) 3 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 金丹卷 四) 4 皇穹至神,赋命宜均,何为使乔松凡人受不死之寿,而周孔大圣无久视之祚哉? ( 塞难卷七) 5 上士得道於三军,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皆为仙药已成,未欲升天。 ( 明本卷十)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共3 例。 1 盖世人之所为载驰企及,而达者之所为寒心而凄怆者也。( 畅玄卷一) 2 彭祖之言,为附人情者也。( 对俗卷三) ( 三) 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 共7 4 例。 1 若心所断,万有一失,而天下果自有此不死之道者,不亦当复为得之者所笑乎? ( 金丹卷四) 2 虽为吕后所强饮食,寻复修行仙道,密自度世,但世人不知,故云其死耳。( 至 理卷五) 3 或为虎狼所食,或为魍魉所杀,或饿而无绝谷之方,寒而无自温之法,死於崖 谷,不亦愚哉? ( 微旨卷六) 4 片言不正,则褒贬不分,举趾为世人之所则,动唇为天下之所传,此儒家之难也。 ( 塞难卷七) 5 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 释滞卷八) 四、与 “与”是上古汉语就有的一个常见的介词,“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 语。内篇中共2 2 3 例。 ( 一) 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同”等。共1 3 3 例。 1 又按汉禁中起居注云,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 论仙卷二) 2 其夸诞自誉及欺人,云己久寿及言曾与仙人共游者将太半矣。( 金丹卷四) 3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 至理卷五) 4 彼诚以天下之必无仙,而我独以实有而与之诤,( 塞难卷七) 5 践棘而不伤肤,与仙人相见( 仙药卷十一) 东l l l i f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表示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跟( 相比) ”“同( 相比) 等。共8 7 例。 1 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 对俗卷三) 2 又有九光丹,与九转异法,大都相似耳。( 金丹卷四) 3 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 道意卷九) 4 徒知其方,而与不知者正同。( 黄白卷十六) 5 此等与彼穿窬之盗,异途而同归者也。( 祛惑卷二十) ( 三) 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 可译为“随”,或仍作“与”。共1 例。 1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明本卷十) ( 四) 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 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省略。共2 例。 1 以与六畜吞之,亦终不死。( 金丹卷四) 2 董君异尝以玉醴与盲人服之,目旬日而愈。( 仙药卷十一) 五、乎 “乎”作为介词,和“於”、“于”的用法基本相同,只是“乎”及其宾语只能放在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乎 常常引进处所、原因、比较的对象等。可译为“在”、“于”、 “比 等。有时引进动作的对象,“乎 可以不必译出。内篇中“乎的介词用例共 6 5 个。 ( 一)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可以表示所在处、始发处和终到处等,内篇这种用法的“乎”用例共4 1 个。 1 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畅玄卷一) 2 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不必在乎庭宇之左右。( 对 俗卷三) 3 金池紫房,在乎其隈。( 微旨卷六) 4 吴札晋野竭聪,不能寻其音声乎窈冥之内。( 道意卷九) 5 安得不超然振翅乎风云之表。( 明本卷十) 6 出乎无上,入乎无下。( 畅玄卷一) 7 若使皆如郊闲两瞳之正方,邛疏之双耳,出乎头巅。( 论仙卷二) 8 正机平衡,割乎文石之中。( 释滞卷八) 9 本源大宗,出乎无形之外,入乎至道之内。( 塞难卷七) 1 0 出乎无上,入乎无下。经乎汗漫之门。( 畅玄卷一) 在上面的这些例句中,例1 5 引进始发处,例6 8 引进始发处,例9 引进终到处, 例1 0 引进经由处。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乎可译为“在”。也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和终止的时 间,“乎 可译为“到,内篇这种用法的“乎”用例共3 个 1 若同志之人,必存乎将来,则吾亦未谓之为希矣。( 畅玄卷一) 2 然舆人俱生,至乎终身,莫或有自闻见之者也。( 论仙卷二) 3 羊公积德布施,诣乎皓首,乃受天坠之金。( 微旨卷六) 十) ( 三)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内篇这种用法的“乎”用例共9 个。 1 暗昧滞乎心神,则不信有周孔於在昔矣。( 论仙卷二) 2 其馀则莫有亲密乎此者也,莫有制御乎此者也。( 塞难卷七) 3 今世之举有道者,盖博通乎古今,能仰观俯察,历变涉微,达兴亡之运。( 明本卷 4 患乎升勺之利未坚,而钟石之费相寻。( 极言卷十三) 5 自谓所度,事无差错,习乎所致,怪乎所希。( 微旨卷六) ( 四) 引进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 惑乎见闻,而纯一迁矣。( 道意卷九) ( 五) 引进比较的对象 共6 例 1 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畅玄卷一) 2 啜藓漱泉,而太牢同乎藜藿。( 畅玄卷一) 3 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论仙卷二) 4 谏者日,夫所忧者莫过乎死,所重者莫急乎生( 塞难卷七) 5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勤求卷十四) ( 六) 引进原因 共6 例。 1 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微旨卷六) 2 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 明本卷十) 六、从 “从”在甲骨卜辞中就己用作介词,它与处所、方位名词结合,表示行为发生的方 位或起点。作为从实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从 表示跟随的对象,即引出与施事一起进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2 0 8 页。 1 3 东f l l i j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同一动作的协同者,这是由动词“从的本义“跟随”、“随从 意义虚化而来的。【2 3 】 马贝加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 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 之获得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 地说是它所处的语义结构发展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 的同义词。因为在汉语史上,“向”也曾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这也是同义同向发展的 结果。【2 4 】“从”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内篇中共3 9 例。【2 5 】 ( 一) 引进处所 引进运行的始发点。共2 3 例。 1 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 论仙卷二) 2 柱上有偃盖石,高度径可一丈许,望见蜜芝从石户上堕入偃盖中。( 仙药卷 十一) 3 世人谓圣人从天而坠,神灵之物,无所不知。( 辨问卷十二) 4 银动则内铅其中,黄从傍起交中央,注之于地。( 黄白卷十六) 5 言郑君尝从豫章还,于掘沟浦中,连值大风。遐览卷十九) 引进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场所,“从+ 宾语”和动词之间不发生位置的移动。共2 例。 1 从生门上采之,於六甲阴干之。( 仙药卷十一) 2 从月建上以掷敌人之军,军即便无故自乱,相伤杀而走矣。( 黄白卷十六) ( 二) 引进时间 表示时间的起始点,共4 例。 1 愚民不信,谓为虚言,从朝至暮,但作求死之事。( 金丹卷四) 2 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罴,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暴,死燕之时,行罴无益也。 ( 释滞卷八) 3 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 杂应卷十五) 4 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 杂应卷十五) ( 三) 引进程度的起点 共1 例。 1 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遐览卷十九) ( 四)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用在v 前,可以表示“向 之义,可以引进师从的对象。 引进师从者。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中指出引进师从者的“从”是由“随从” 义的动词“从 发展而来的。当动词变成“受、学 之类的表示习得义的动词,“从”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