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_第1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_第2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_第3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_第4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配电网潮流计算及重构算法的研究 摘要 本论文研究配电网络潮流计算、大规模配电网 络重构以 及配电网络的动态重构等 问 题。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对本课题的 研究意义及国内 外在配电网 潮流计算和重构 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概括和分析。第二章建立了配电网络各种元件的三相数 学模型, 这是三相潮流计算的基础。 第三章研究了 配电网络的三相潮流计算问 题,在 第二章的基础上对辐射状配电网络的三相潮流计算进行了扩展,使之能够处理各种负 荷模型和变压器模型;同时本章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叠加原理的少环配电网的三相潮流 计算方法。第四章研究大规模配电网络的重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树和开关交 换方法的重构算法。第五章研究配电网络的动态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规划 方法进行动态重构的方法。第六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电力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是所有分析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论文首先根据配电网络 的结构特点,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网各种元件的相域模型,对配电馈 线、配用变压器、电容器、发电机等元件全部采用三相模型。 配电网潮流计算用于配电网运行和规划的许多应用中,一些诸如网络重构、供电 恢复以及电容器配置等优化问 题都要求进行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潮流计算,因此开发 快速可靠的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配电网络元件详细三相模型的基 础上,本文对辐射状配电网络的前推回推潮流计算算法进行了扩展,使之能够处理各 种类型 ( 恒功率、恒电 流和恒阻抗) 和各种接线方式 ( 星型和三角形)的负荷,同时 能够处理变压器的三相模型。 对于具有少环结构的配电网络,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加原 理的少环配电网络三相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少环配电网络利用叠加原理分解 为两个网络:一是不含环状结构的纯辐射状网络;二是不含辐射状结构的纯环状网络。 然后两个网络分别求解三相潮流,并将两个网 络的计算结果叠加并迭代求解,最终求 出整个网络的三相潮流。本文利用3 3 节点系统进行了验算,并给出了计算结果;同时 利用3 3 节点系统、6 7 节点系统、1 2 3 节点系统、1 4 5 节点系统、2 9 2 节点系统和9 6 1 节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良 好的收敛特性,能够有效 地节约内 存,具有很高的效率,能够适应大规模配电网 络潮流计算的需要。 配电网络重构是一个多目 标非线性混合优化问 题,国内 外发表了 大量的文献。本 1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文从实时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小树算法和开关交换方法进行大规模配 电网络重构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最小树算法对配电网络进行初步重构,重构的 结果基本接近最优解, 然后利用开关交换方法在最小树初步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精确重 构, 最终得到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在最小树初步重构中, 采用了简化潮流计算方法、 近似网损计算方法和只对受影响电路进行潮流计算的方法,使得初步重构的耗用时间 大大减少。在开关交换重构中采用了精确潮流计算,保证了最终得到最优解或近似最 优解。此外,为了建立适于配电网络重构的拓扑关系,文中介绍了配电网络图的形成 方法。实际系统的算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效率很高,重构效果明显,重构结果与 网络初始结构无关,能够适用于大规模配电网络的实时网络重构。 前面研究大规模配电网络的重构问 题,主要解决的是给定各节点负荷情况下的重 构问题。 但是在配电网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节点负荷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受 开关操作次数的限制,不可能不停地对网络进行重构,因此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网络重 构问题,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中把给定一段时间内 ( 如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配电 网络重构问题称之为动态重构问题,而把给定各节点负荷值的重构问题称之为静态重 构问题。本文把一段时间内的动态重构问题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最优重构 次数,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网络运行费用最小的重构次数;其二是相邻两次重构的最优 间隔时间。本文在前面大规模配电网络静态重构算法的基础上,首先就一段时间内给 定重构次数的重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如何求解最优的重构时间间隔,本文采用 了动态规划的方法, 将该问 题分解为一系列的静态重构问题并加以求解。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求解最优重构次数的实 用判据。 采用i e e e 3 3 节点系统和实际系统对算法进行了 验算,给出了计算过程和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该方法能够保 证最优地估计出最优重构次数以及最优的重构时间间隔,能够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网络 损耗电量最小。 关键词:配电网 三相潮流计算 网络重构 动态重构 一. 一一-,-, ,.州加 .脚. 口州钊. 叫 2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s t udi es on p owe r f low an d ne t work re conf i gura t i on f or d i s t ri b ut i on s ys t e ms abs t ract t h re e - p h a s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p o w e r fl o w a n d n e t w o r k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n ( d y n a m i c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a r e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d i s s e r ta t i o n . t h i s t h e s i s c o n s i s t s o f s i ) c h a p t e r s .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t h e p re s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r r p o w e r fl o w a l g o r i t h m a n d n e t w o r k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m e t h o d a r e s u m m a r i z e d i n t h e f i r s c h a p t e r . i n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t h r e e - p h a s e m o d e l s f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e l e m e n t s a r c e s t a b l i s h e d , w h i c h i s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r e e - p h a s e p o w e r fl o w . i n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 t h r e e - p h a s ( p o w e r fl o w f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 i s s t u d i e d . b a s e d o n t h e t h r e e - p h a s e m o d e l s e s t a b l i s h e c i n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t h e r a d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p o w e r fl o w i s e x p a n d e d i n o r d e r t o b e c a p a b l e t o d e a l w it h d i ff e r e n t l o a d m o d e l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 e r m o d e l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a t h r e e - p h a s e p o w e r fl o w a p p r o a c h f o r w e a k l y m e s h e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 b a s e d o r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i s p re s e n t e d i n t h i s c h a p t e r . i n t h e f o u rt h c h a p t e r , n e t w o r k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i s s t u d i e d a n d a r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b a s e d o n m in i m u m s p a n n i n g t r e e a n d s w i t c h e x c h a n g e m e t h o d i s p r e s e n t e d . i n t h e f i f t h c h a p t e r , t h e d y n a m i c r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i s s t u d i e d a n d a d y n a m i c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m e t h o d u s i n g d y n a m i c p r o g r a m m i n g i s p r o p o s e d . t h e s i x t h c h a p t e r m a k e s a s u m m a ry o f t h e w h o l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t h e m a t h e m a t ic s m o d e l s o f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y s t e m e l e m e n t s a re t h e b a s i s o f a n a l y s i s s o t h e p h a s e d o m a i n m o d e l s o f d i s t r i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 e l e m e n t s a r e f i r s t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 r e f e r r i n g t o s o m e r e l a t e d p a p e r s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o w e r fl o w i s a p p l i e d i n m a n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p l a n n i n g ; s o m e o p t im i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s u c h a s n e t w o r k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n d s e r v ic e r e s t o r a t i o n a n d c a p a c i t o r p l a c e m e n t e t c . r e q u i r e h u n d r e d s e v e n t h o u s a n d s t i m e s o f p o w e r fl o w c a l c u l a t i o n , s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a p i d a n d ro b u s t p o w e r fl o w a l g o r i t h m i s v e ry i m p o r ta n t . b a s e d o n t h e d e t a i l e d t h r e e - p h a s e m o d e l s o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e le m e n t s , t h e b a c k w a r d / f o r w a r d p o w e r fl o w m e t h o d f o r r a d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o n n e t w o r k i s e x p a n d e d i n o r d e r t o d e a l w i t h d i ff e r e n t l o a d m o d e l t y p e s ( c o n s t a n t p o w e r , c o n s t a n t c u r r e n t o r c o n s t a n t i m p e d a n c e ) a n d d i ff e r e n t l o a d c o n n e c t i o n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t y p e s ( w y e a n d d e l t a ) a n d t r a n s f o r m e r m o d e l . f o r w e a k l y m e s h e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 a n e w t h r e e - p h a s e p o w e r fl o w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i s p r o p o s e d . t h e w e a k l y m e s h e d n e t w o r k i s f i r s t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n e t w o r k s u s i n g t h e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p r i n c ip l e : o n e i s t h e p u re r a d i a l n e t w o r k a n d a n o t h e r i s t h e p u re m e s h e d n e t w o r k . t h r e e - p h a s e . p o w e r fl o w i s s o l v e d s e p a r a t e l y o n t h e t w o n e t w o r k s . t h e s o l u t i o n s o f t h e t w o n e t w o r k s a r e s u p e r p o s e d t o g e t h e r , a n d t h e f i n a l p o w e r fl o w s o l u t i o n i s o b t a i n e d b y r e p e a t i n g t o s o l v e t h e p o w e r fl o w o f t h e t w o n e t w o r k s . t h e p r e s e n t e d m e t h o d i s t e s t e d b y i e e e 3 3 n o d e s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p o w e r fl o w s o l u t i o n i s g i v e n . mo r e o v e r ,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e s t re s u l t s o f 3 3 n o d e s s y s t e m , 6 7 n o d e s s y s t e m , 1 2 3 n o d e s s y s t e m , 1 4 5 n o d e s s y s t e m , 2 9 2 n o d e s s y s t e m a n d 9 6 1 n o d e s s y s t e m a r e o ff e r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p r o p o s e d m e t h o d h a s g o o d c o n v e r g e n c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 s a v e m e m o ry a n d h as h i g h e ff i c i e n c y . a n e w re a l - t im e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f o r l a r g e - s c a l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i s p r e s e n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p r o p o s e d a p p r o a c h i s b a s e d o n m i n i m u m s p a n n i n g t r e e a l g o r i t h m a n d s w i t c h e x c h a n g e m e t h o d . t h e a p p r o a c h u s e s m in i m u m s p a n n i n g t r e e a l g o r i t h m f i r s t t o r e c o n fi g u r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 a n d t h e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r e s u l t i s c l o s e t o t h e o p t i m a l s o l u t io n , a n d t h e n t h e s w it c h e x c h a n g e m e t h o d i s u s e d t o r e c o n f i g u r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a c c u r a t e l y t o o b t a i n t h e o p t i m a l o r n e a r - o p t im a l s o l u t i o n . i n t h e p r e l i m i n a ry m i n i m u m s p a n n i n g t r e e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t h e s im p l if i e d p o w e r fl o w m e t h o d a n d a p p r o x i m a t e l o s s 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a re a d o p t e d , a n d t h e p o w e r fl o w c a l c u l a t i o n i s o n l y p e r f o r m e d o n t h e a f f e c t e d c i r c u i t s , s o t h e t i m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s v e ry s h o rt . i n t h e s w i t c h e x c h a n g e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o n , t h e a c c u r a t e p o w e r fl o w c a l c u l a t i o n i s u s e d t o g u a r a n t e e t o o b t a i n t h e o p t i m a l o r n e a r - o p t i m a l s o l u t i o n . m o re o v e r , t h e m e t h o d f o r f o r m i n g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g r a p h i s a l s o i n t r o d u c e d .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a r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p ro p o s e d a p p ro a c h h a s 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g o o d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r e s u l t . i t c a n b e a p p l i e d t o r e a l - t i m e re c o n f i g u r a t io n f o r l a r g e - s c a l e d i s t r i b u t io n s y s t e m . a n e w d y n a m i c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b as e d o n d y n a m ic p r o g r a m m i n g i s p r e s e n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d y n a m i c r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p ro b l e m i s s o l v e d f r o m t w o re s p e c t s : o n e i s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o p t i m a l t i m e i n t e r v a l o f e v e ry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w h e n t h e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s o f a d a y a r e g i v e n ; a n o t h e r i s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o p t i m a l r e c o n f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s o f a d a y . t h e d y n a m i c p ro g r a m m i n g e q u a t i o n s f o r g i v e n re c o n f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s o f a d a y . 一一-一一- 4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a r e f o r m e d f i r s t ,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d e t e rmi n i n g o p t im a l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i n t e r v a l i s t r a n s f o r m e d i n t o a m u l t i - s t a g e d e c i s i o n p r o b l e m , a n d t h e m e t h o d o f d e t e r m i n i n g o p t i m a l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s i s p r e s e n t e d . i n e v e ry s t a g e o f d y n a m i c r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t h e s t a t i c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i s n e e d e d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o p t i m a l n e t w o r k s t r u c t u r e .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i e e e 3 3 n o d e s s y s t e m a n d r e a l s y s t e m a r e g i v e n , t h e r e s u l t s h a v e s h o w n th a t t h e p r o p o s e d a p p r o a c h c a n e s t i m a t e o p t im a l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s a n d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i m e i n t e r v a l a n d r e d u c e d a i l y e n e r g y l o s s , a s w e l l a s s a t i s f y t h e n e e d s o f re a l - t i m e o p e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 t h re e - p h a s e p o w e r fl o w ,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r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d y n a m i c , , . . . , . . . . . . . . . . 5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一章绪 论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从发电到用电中的一个环节,它分布于负荷中心区域,为各用 户直接提供供电电 源。 配电网的电压等级较输电网的低, 而且随着城市配电网的发展, 电缆线路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愈来愈大的趋势,从而使线路电阻和电抗大小接近的 情况十分普遍。配电系统多采用闭式网络结构,具有开环运行的特点,因此网络往往 呈现梳状。 在6 - 1 o k v的配电网中, 往往只有一个电 源点, 因 此线路上的功率通常具有 单向流动性等等。这些事实使配电网络的计算和分析具有它自 身的 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配电网自 动化的蓬勃发展,配电网络的分析计算和优化问题 重新得到重视,人们发表了大量文献研究配电网络的分析计算问 题。本章综述了配电 网络潮流计算和配电网络重构最新研究情况,并指出了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1 . 1 配电网络潮流计算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的一项基本计算,该计算是在给定一组发电和负荷条件的 j清况下, 求解各节点的稳态电 压。 输电网的潮流分析已 有近4 0 年的历史, 而且牛顿法 和由它派生的快速分解法已成为标准算法,那么配电网是不是需要另外一套潮流模型 和算法呢?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输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指出其应用于配电网潮流分 析中的困 难,然后介绍最近几年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面的新方法。 1 .1 .1 传统的潮流计算方法 目 前, 在电 力系 统中 广 泛采 用的 潮流 算法 是牛 顿 一 拉 夫 逊算 法 及 其 变种 【i -4 1 , 这 些 方 法己 经 成功 地 运 用在 环状 结构 的 输电 网 络中 。 对大 规 模系 统, 牛 顿 一 拉 夫 逊算 法 本身 的 计 算量 很大, 主 要是由 于 雅 可比 矩阵 的 规模 和每次 迭 代中 必 须求 解 雅可比 矩阵 和线 性修正方程, 因 此为了 减少计 算工作量, 对于输电 系统, 采用了 一些 假设: ( 1 ) 计及输电网 络中各元件的电抗一般远大于电 阻,以 致各节点电 压相位角的改变 主要影响各元件的有功功率潮流从而各节点的注入有功功率; 各节点电 压大小 的 改变主要影响各元 件中的 无功功率潮流从而 各节点的注入 无功功率。 根据 这 一假设, 可将修正方程中的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方程解祸。 ( 2 ) 认为两个节点之间的电 压相角差不大, 从而通过一系列简化雅可比 矩阵也随之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s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变成了常数矩阵, 在整个计算过程中 保持不变。 通过以 上假设形成的潮流计算方法就是著名的快速p q分解法, 在很多情况下该方法比 标准的牛顿一 拉夫逊算法效率提高很多。 但是, 利用牛顿一 拉夫逊算法和快速p q分解法 进行配电网络的潮流计算时,却遇到了困难: ( 1 )线路电阻和电抗之比 相差不大,甚至大于1 , p q分解法的前提假设条件己 经不 存 在。 虽然人们已 经 提出了 解决 这个问 题的 办 法 4 1 , 但由 于 配电 网中 这 样的 支路 占的比 重很大, 使得p q分解法的效率很低或仍然不收敛。 ( 2 ) 无法处理三相参数不对称和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 ( 3 ) 网络规模十分庞大,利用牛顿一 拉夫逊算法时效率很低。 因此 人们一般很少在配电网络分析中直接采用牛顿一 拉夫逊算法或p q分解法。 1 . 1 . 2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综述 配电网络具有许多不同于高压输电网的特征,例如: 环网结构,开环运行,正常 运行时是辐射型树状: 支路参数r / x 的比 值较大; 三相支路参数不对称和三相负荷不平 衡问 题比 较突出 等。一些因素对传统的潮流算法来说,实际上属于病态条件,因而也 就对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首先,收敛性问题在配电网潮流算法 中 倍受重视, 例如由 于配电网支路参数r / x l l 值较大, 使原来在高压输电网中行之有效 的算法,如快速解祸法等,在配电网中不再有效。 其次,由于配电网中不对称元件, 如未换位的输电线路、三相三铁心柱变压器、电力机车负荷及其它三相不对称负荷的 存在,使配电网的三相电压电流不再对称,因而不能象对称系统那样,只计算一相的 情况,而必须进行三相潮流计算。 针对配电网的结构特点,人们提出了很多算法,对这些算法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 准, 如有人5 1 根据配电网潮流计算所采用的 状态量分为母线功率型、 母线电 流型、 支路 功率型和支路电 流型: 而有人o 从处理三相的 方式上可分为相分量法、 序分量法( 又称 对称分量法)和结合这二者的混合法; 还有人(7 ) 从传统潮流算法分类的角度可分为前推 回 推 法 , - 171 、 z b u s 高 斯 法“91 、 直 接 法2 11 、 改 进 牛 顿 法“ 231 、 改 进 快 速 解 祸 法24 1 、 网络化简法15 1 等。 ,甲甲. 7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 . l . 2 . 1前 推回 推 法( b a c k w a r d / f o r w a r d s w e e p a lg o r i th m ) w- 在手算潮流的年代, 人们习惯于采用顺支路的算法, 即前推回推法; 而在5 0 年代 中期以 后用计算机算潮流之后,人们则习惯用节点方程;8 0 年代末期当人们研究配电 网的潮流时,面对梳状的网络结构自 然又想起了前推回推法。前推回推法在配电网络 的潮流计算中 得到了 广泛应用。 当 用来进行辐射状配电网的 潮流计算时, 该算法的效率 是所有算法中 最高的,占用内 存也很少;当应用于环状网络时则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当网络中含有p v 节点时也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是它的缺点。 在进行前 推回 推法潮流计算前, 需要 对支路进行 分 层和编号. 2 。 辐射 状配电 网 前 推回推法潮流计算其实包含连续的两步迭代计算,称之为回推和前推 ( b a c k w a r d a n d f o r w a r d s w e e p ) , 根据配电 馈线的 辐射状结构, 在推算过程中不断更新支路电 流和节点 电压。为了说明这个过程,以图1 . 1 为例来说明。 v n y . v , v i i a 人i , 图1 . 1 前推回推潮流计算 回推过程:更新支路电流 利用己 经 更 新的 节点电 压k , 1 = 1 , 2 , n , 首 先 计 算 负 荷电 流。 例如, 对 一 三 相、 星型、恒功率类型的负荷,负荷电流为: , , = (s . / v p r, 一 a ,b ,c( , 1 ) 然后利用负荷电流更新支路电流:从主干线或分支线的末端开始向根节点 ( 变电站母 线)推进,由于假设电流是从变电站流向负荷,所以支路上的电流只是后面所有支路 电 流的简单求和,如在图1 . 1 中, 支路1 的电流为: i 7 = i ; 十 i l l ( 1 . 2 ) 前推过程:更新节点电压 计算完支路电流,前推过程负责计算节点电压。从变电站节点开始,向主干线和 分支线的末端推进,变电站节点电压已知,如在图1 . 1 中, 节点r 的电压为: v , =k一 z l i 7( 1 . 3 ) 为 了 能 够 处 理 获 林 结 构 网 络 , 很 多 文 献 采 用 了 补 偿 的 方 法 , 补 偿 的 基 本 步 骤 是 e, ia7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户,一钾,甲,户, 8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1 ) 将环状网络解环,变成辐射状网络; ( 2 ) 进行辐射状配电网络的潮流计算; ( 3 ) 根据解环点处的两端电压差,结合戴维南等效电路,计算补偿电流; ( 4 ) 将补偿电流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方式注入解环点的两端节点上,重新 回到 ( 2 )继续迭代,迭代结束的条件是解环点两端的电压差小于收敛值。 p v节点的计算也是前推回推法的弱项, 很多文献也同样采用了补偿的方法, 补偿 的 基本步骤是 幻 : ( 1 ) 将p v节点 看作是p q节点, 进行辐射状配电网 络的 潮流计算; ( 2 ) 计算p v 节点给定的电压幅值与计算电 压的幅值的差值, 并根据该差值计算 补偿电流; ( 3 ) 补偿电流注入到p v节点上,回到 ( 1 )继续迭代,迭代结束的条件是 p v 节点给定电压与计算电压的差值小于收敛值。 如果网 络中既有环网, 又有p v节点, 则可采用混合补偿的方法因。 采用了 补偿 原理的前推回推法仍然具有线性收敛的特性。 1 . 1 . 2 . 2 z b u s 高 斯 法 ( z e u s g a u s s a p p r o a c h ) ,。 ” , z b u s 高斯法使用稀疏的 节点导纳矩阵 y b u s 和等效的电 流注入来求解网络方程。 z b u : 高斯法的收敛性能依赖于网络中存在的电压节点, 如果系统中只有松弛节点作为 电 压节点, 那么z b u s 高斯法的收敛速度可以 与牛顿法相媲美, 但当网络中的电压节点 增多时,收敛速度减慢。 文献【 1 8 1 的z e u s 高 斯法建立在叠加原理的基础之上, 每个节点的电 压被认为有两 部分产生的:指定电源的电压和等值的节点电流。负荷、分布式发电机、电容器等都 被等值为电流源。 根据叠加原理,当计算节点电压时每次只考虑一种电源,也就是r 当根节点电压单独作用时,所有的电流源都从网络中移走:而当所有电流源作用时, 根节点与地短接。 z b u s 高斯法的流程图如图1 . 2 所示。 从图1 . 2 的流程图可以看出,该方法在迭代过程中实际使用了经过最优编号并进 行了三角分解的节点导纳矩阵 y b u s j ,而不是显式地形成节点阻抗矩阵z e u s ,因此称 之为隐式z e u s 高斯法( i m p l i c i t z e u s g a u s s a p p r o a c h ) 。 s 山 东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读入网络参数.初始化各节点三 相电压为根节点三相电压,形成 节 点 导 纳 矩 阵 丫 节点编号 三角分解 优化 . sk = 1 ,并进行 迭代次数 1y 1() :p a .n =v xk+ a v w _ 一 里 一 _ _ 是否收敛? 计算负荷、发电机、 元件的负菏电流 . l- _ 输出结果 计算电压偏移量: 1 1. j ) 二 l l ( u n y in 图 1 . 2 z .高斯法流程图 1 . 1 . 2 . 3 直 接 法( d ir e c t a p p r o a c h ) ( 文献【 2 0 提出了一种基于回路方程的潮流算法, 该方法将各节点的负荷用恒定阻 抗表示,从馈线根节点到每一个负荷节点形成一条回路,以回路电 流为变量,根据基 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列出回路电流方程式组: k= z 1.1 了 , 十 z ,2 1 2 +.二 + z ., , k= z 1 ,1 1 1 + z,2 , 2 + - . . + z , ., i , ( 1 . 4 ) 式中为v $ 根节点电压, i 。 为第i 条回路上的回路电 流( 等于负荷节点i 的负荷电流),z ; 为第i 条回路的自 阻抗( 等于节点i 与根节点s 之间的支路阻抗和, 加上节点i 的负荷阻抗) , z +i 为 第i 条回 路 和鞠条回 路的 互阻 抗( 等于 节点 i 与 节 局到 根节 点 s 的 共同 支 路阻 抗 和 ) 。 设负荷节点数为 l , 则阻抗矩阵 z 是一个l x l 维的不含零元素的方阵。 采用l u 分解方法 对式( 1 . 4 ) 进行求解,可求出回路电流,也就得到各个负荷节点的负荷电 流。 然后可求 出各条支路上的电压降, 进而可求得各节点的电压和负荷节点的功率,反复迭代,直 到求得的负荷节点功率与给定负荷的差值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为止。 文献 2 1 提出的直接计算潮流的方法充分利用了 配电网络的拓扑结构特点,文中 引入了两个根据拓扑结构建立的矩阵:节点注入一 支路电流关联矩阵和支路电流一 节点 电压矩阵,两个矩阵相乘可直接求得潮流。文中同样给出了处理少环网的方法。 1 . 1 . 2 . 4改 进 牛 顿 法 ( i m p r o v e d n e w t o n a lg o r i t h m ) , , 传统的牛顿一 拉夫逊法是将潮流方程f ( x ) = 0 用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二阶及以上 10 山 东 大 学 博 十 学 位 论 文 高阶项,然后求解。它的实质是逐次线性化,求解过程的 核心是反复形成并求解修正 方程。其修正方程式为: i 0 p l _ j h n l r a e l a q j p l j l a u i u ( 1 . 5 ) 改 进 牛顿 法 (py ) 生 成一 个 u d u t 形式的 近似 雅 可比 阵 , 在 此 基础 上 线 性 化 潮流 方 程, 进 行前推回推可求得系统状态变量的增量。该法对传统牛顿法的雅可比阵进行了 简化, 取h= l = a _ , d b a . j = n = a 。 一 。 d . a t_ , , 这 里d b = v , 牡 b o c o s 氏, d , = v , v j g c o s 氏 则修正方程式改写为: a .p 一 i a 。一 l a q j l 一 d c d b b aui u ( 1 . 6 ) r,r.l llesesesj ,.口 t卜 a da几 a 若令e= a o 十 孙四v s = 夕 + j a q , 甲= d b + j d , , , 则有 a_ , s l = s w a , , e = s l ( 1 . 7 ) ( 1 . 8 ) 式( 1 . 7 )即回推过程,式( 1 . 8 )即前推过程。 1 . 1 . 2 . 5 快 速 解 祸 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