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嘶黼: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该论文的研究创意与写作动因来自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 展现状密切相关。特别针对了中小型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所面临的问题、利益得失和 前景与途径分析。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和当代国际分工理论文献,并针对现有研究之不 足,阐释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其中包括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基 本因素及其它重要的相关内容和分析方法。 目前针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律和微观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企业集群研 究、竞争优势研究等,当中更以实证研究为主。本文作者在中小企业广泛置身于经济全 球化环境中从被动卷入与主动参与的大量经济现象的观察基础上力求将中小企业对国 际分工的参与行为作为一个研究的中心,从现实入手,进行更多的理论分析,总结规律, 寻求解决现实问题与选择前途方向的方法。论文的创新点是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不 同层次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内容整合到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之中,紧密结合当代新型 国际分工特点,提出了包括我国制造业的现实特征;在理论综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 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制造发展现状,构建出衡量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综合性指标体 系,运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同时从我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中的 地位出发,探讨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力求有所创新。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国际分工;企业集群;0 e j i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1 他o r i g i n a l i t ya n dc o m p o s i n gm o t i o no ft h et h e s i sh a v ec o m ef r o mt h ew o r ko ft h e c o m p o s e ra n di sd o s e dr e l a t e dt ot h ee t t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a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i t se s p e c i a l l yf o e u s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sc o n f r o n t e db yt h em i d d l ea n ds m a l ls i z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w h e nt h e y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 t h e i rg a i n i n ga n dl o s i n g ,a n dt h e a n a l y s i st o t h e i re x p e c t a t i o na n da c c e s s e s f i r s to fa l i t h et h e s i sh a sr e v i e w e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u p d a t e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b o rd i v i s i o nt h e o r yi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ot h e i n e t t i c :i e n e yo ft h ee x i s t i n gs t u d y , h a se x p l a i n e d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n dm e a n si n v o l v e di n t h es t u d yo f t h et h e s i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b o t h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a n d 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a sw e l ia s5 0 m e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m e t h o d s i nn o w a d a y s t h es t u d yt og r o w i n gr u l e s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b e h a v i o r so fm i d d l ea n d s i n a i ls i z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c o m p r i s ec o m p r i s e sc l u s t e rs t u d y , c o m p e t i t i o ns t u d y , e t et h a ta r e m o s t l y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i e s b yv i e w i n go fal o to fp h e n o m e n at h a tt h em i d d l ea n d s i n a i ls i z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e c o n o m y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b e h a v ef r o mb e i n gi n v o l v e d t oa c t i v e l y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 , t h ec o m p o s e rh a sm a d et h eb e h a v i o ro fm i d d l ea n ds m a l ls i z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t o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i n t e m a t i o n a li a b o rd i v i s i o n 勰t h ec o l eo fs t u d y , a c c e s s e d f r o mr e a l i s ma n dp r o c e e d e df l l l t h e r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d i s e o v e r c dt h er u l e s ,a n df o u n d o t l l lw a y s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i nr e a la n dc h o o s et h ed i r e c t i o nt og o n 瑶c r e a t i v e 删岫f i l et oh a v ei n t e g r a t e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a n d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勰 , e l la s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i t i o np o w e ro fd i f f e r e n tc l a s s e si n t ot h ea n a l y s i s t t l j m e w o r k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c o m p e t i t i o np o w e l , c l u n gw i t ht h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s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n e wt y p e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a b o rd i v i s i o n , 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t h er e a lc h a r a c t e r o fo u re o u n l r y s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b a s e do i l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t e g r a t e da n a l y s i s f l a m c w o r k ) c o m b i n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c h i n aa n di t s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 t h ec o m p o s e r h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g e n e r a li n d e xs y s t e mt oe v a l u a t eo u rc o u n t r y s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 a n dh a sg i v ep r o f o u n d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a l s o m e a n w h i l e ,f r o mt h ep o s i t i o nt h a t c h i n a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o c c u p i e si nt i i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b o rd i v i s i o ns y s t e m t h e t h e s i sh a sd i s e u s s e dt h ea c c e s s e so ft h ec h i n am i d d l ea n ds i n a i ls 扬c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e 1 1 t 班p r i s e st o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 a n dh a sd o n eu t m o s tt om a k e s o m ec r e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c h i n a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m i d d l e & s m a l ls i z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b o r d i v i s i o n ;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o e 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 第一部分导论 1 1 研究背景 。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创立至今的2 0 0 多年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问国际分工到 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国际分工的传统概念已经无法 完整全面地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全部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呈 现出新的特征。 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日益广泛地获得国际分 工、特别是产业分解所提供的制造业发展机会。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分解是一个普遍 的现象,是分工深化的表现。由于世界产业的分解,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 传统产业有可能迅速地向中国转移。2 0 多年来,中国通过承接制造业的组装加工,形 成了从沿海地区开始,不断向内地延伸的许多加工区和产业集群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产业分解是技术扩散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分解的过程 中,不仅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高技术产业中的加工环节也迅速地向中国转移。实 际上,在产业高度分解,分工非常细化的条件下,被统计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生 产工艺同传统产业产品的生产工艺之问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中国工业化很快 融入广泛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 成为许多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大国。从1 9 9 3 年到2 0 0 2 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4 8 0 0 亿 美元上升到1 3 0 0 0 亿美元,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2 4 上升到4 7 。在这一 过程中,中国从发展组装加工开始,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加工区。 这些加工区开始时主要从事传统制造业,后来逐渐发展成能够接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 工制造环节的工业区,以至成为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中国已从一个 高度封闭的国家变为开放度非常高的大国。中国全方位的相当彻底的对外开放政策带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一个直接益处是:广泛地参与了国际分工,特别是抓住了产业分解所提供的制造业发 展机会。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 9 5 强,其工业总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 数的6 0 0 , 6 和4 0 5 。提供了大约7 5 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约6 0 9 6 来源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数量、就业比例和出口额度等多个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制造业中中小制造企业 的发展也必然是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二起,所以作者认为将对中国中 小制造企业的研究和对国际分工新体系的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中国 中小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讨其发展的方向。 1 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研究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实质上就是依据国际分工理论探 讨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参与和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回顾 了传统和当代国际分工理论文献,并针对现有研究之不足,阐释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 要内容与方法,其中包括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基本因素及其它重要的相关内容和 分析方法。关于制造业分工途径的基本分析方法,本文认为,应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这两个基本因素为基础、以产品、企业、国家几个不同层次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为主要内 容,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而且,在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更应该 重视价值链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分工地位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初步探讨了提升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分工地 位的途径。 1 3 本文的创新点 现有关于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途径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针对我国制 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也缺乏在综合性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全 面衡量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理论分析方法。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提出一些较新的观 点,以此为基础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做出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制造业 的现有国际分工地位,初步探讨其参与途径。 因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三、四、五章。在第三章,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势、不同层次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内容整合到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之中,并紧密结合 当代新型国际分工特点,提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制造业的现实特征;在文章的第四章, 在理论综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构建出衡量我 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综合性指标体系,运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在论文的第五章,从我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出发,探讨了我国中小制造企 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力求有所创新。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也是密 不可分的。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出现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交织于同一经济学 家的同一学说中的现象。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1 7 7 6 年出版) 中提出国际分工与 自由贸易理论为标志,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创立至今,已有2 0 0 多年的历史了,其发展 过程经历了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同 发展阶段的特点。 2 1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述评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直接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表达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 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传统国 际分工理论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把国家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国际分工 2 1 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的。在斯密看来, 由于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这 构成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即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 率( 或有绝对优势) ,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 或有绝对劣势) ,那么两国就可以 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 样,资源能够被最有效地利用,贸易双方能得到比各自闭关自守时更多的利益。 斯密的这一理论非常强调一国外生的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重要性,从而绝对生产成 本的高低决定了各国间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及贸易利益的大小。但是事实上,由于各国经 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国家比较发达,经常是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比较低,从而在所 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较高。从而在 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然而,在两国之间仍然有贸易发生。显然,应用绝对优 势理论就难以对此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在1 8 1 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李嘉图认为由 既定劳动分工形成的绝对优势并不是产生贸易好处的必要条件。他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的模型证明,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有比较优势,只生产其生产成本较低的那种产 品,再通过国际贸易向另一国交换另一种产品,这样两国都可以从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 益,是一种双赢安排。也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论证了一国无 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择其轻的原则确定各自的 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该理论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及其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上也较好地解释了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贸易。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比较优势的产生仅仅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 他们认 为这是生产的唯一要素) 之间存在着差异,即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是一种价 格上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而且单一生产要素等 诸多假设也不符合客观现实。所以,在李嘉图的比较利优势理论创立1 0 0 年后,瑞典经 济学家厄里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要素禀赋理 论。 2 1 3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为: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而 产生商品价格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不同;第二、每个区域或国 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 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 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 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出口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进口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第三、商品贸易一般趋于消除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 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继承了传统的古典比较成本理论,但又有新的发展。第一、俄林 等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第三、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不仅说明了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 而且也说明了要素价格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 综上所述,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构成了西方传 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所有理论都认为劳动投入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把劳 动投入作为生产要素的代表;并且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对各国都是有利的、是双赢的格局。 2 2 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2 2 1 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针对要素禀赋论的核心观点,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 9 4 7 年的统计资料对其 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与传统理论不一致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作为资本相对丰 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美国,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外,二战后日益增长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等现象也无法从传统 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中得到解释,由此引发了理论界众多新观点的出现。其中,具有 代表性的理论有:人力资本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 与产业竞争力等。 2 0 世纪7 0 年代,产业内贸易兴起。在产业内贸易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素,一是规模经济,二是产品差异化。当一国的某种产业在对外经济中能有效地 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销售商品。当一国收入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时,消费者就会选择多样化,从而为国外具有某些不同特征的同类产品提供了 市场。所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型比较优势,使不同国家 之间产业内贸易日益扩大,导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可以作 为这一变化的典型代表:该理论吸纳了经济区位论的许多思想,如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 但需要运费;生产区位在空间上的集中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并且能够带来经济收益递增。 而且,新贸易理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仅仅从供给的角度来研 究比较优势存在差异的成因,辅之以需求分析。 总之,二战以后,比较优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规模 经济以及管理等新要素对一国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突破了传统理论将要素定为劳动、 资本、自然资源三要素的局限,强调劳动的异质性导致各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益,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单纯的供给分析转向供求结合起来分析。 2 2 2 竞争优势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 0 世纪8 0 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 w e f ) 开始酝酿国际竞争理论的研究,用一系列 指标体系来衡量国际竞争力并发表专题研究报告,大大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 究进展 国外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即要素禀赋、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国内竞争( 主要是企业战略、组织、竞争状态 ,如图所示。波特的竞 争力理论为研究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 要来源于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产业,如果这个国家能够在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 技术发明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国家就有国际竞争力。在波特 的钻石理论中,波特着重分析了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支持、企业竞争环境 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图1 波特国际竞争力中四个因素 在波特理论的基础上,众多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 心能力理论与行业竞争优势理论等,将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深入到企业甚至是产品内 部,因为企业是产业竞争的实体,产品( 或服务) 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使得波特理 论在研究产业竞争力方面的适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验证。比如,行业竞争优势理 论认为,一国的总体国际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各行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取决于一国产业 结构是否体现其国际竞争优势,即一国行业总体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 势的综合反映。这一点对于研究我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发展战略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方面的启发是:应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全面、综合地 反映;衡量制造业的地位时,不仅要考虑制造业的总产量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必须对制 造业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清醒认识现有地位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产业的持 续发展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有关产业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理论( 简称“价值链”理论) 是波特 “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国际分工论述的重要内容。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实现最终产品 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 这种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增值链。或者说,一个 产业按其价值可分为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 造、加工组装、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等构成产品的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产品的价值 链。产品投入产出的垂直联系和价值链的不同区段链条,使得分工和由此形成的区域生 产中心的分布,不再仅仅局限于要素资源禀赋,而是取决于产业产品价值链中各个环节 区段的要素密集性的变化状况和由此导致的产品成本的高低,取决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 略定位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直接影响着其整体 的竞争力,而价值链各环节的要素投入即要素密集度往往差异很大,各国的要素禀赋有 不同,所以国与国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某一或部分特定环节的优势。跨国公司的全 球战略使其对某个产业价值链进行拆分和空间分割,把各环节分别布局到要素密集、低 成本高收益具有比较优势更能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专业 规模化生产,实行统一管理控制并在全球范围实行产业整合,使跨国公司的国籍模糊。 即一国或一地区往往只在某个产业群价值链的部分区段或链条上具备比较优势或竞争 优势,沿价值链进行分工与贸易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这一规律不仅表现在国际分工中, 即便是国内的区域分工与贸易也是如此。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用其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入到价 值链中,在某个环节或区段上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随着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各环节被 转移到优化选择的区域,并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加工制造基地。 2 2 3 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集群现象的解释 企业集群化是全球分工格局中产生的新现象。引起各国学者广泛关注,对其的研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更是见仁见智。亚当斯密认为,所谓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 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他是从分工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 定义。现在一般认为,企业集群化源于规模经济的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实现。 1 、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于1 8 9 0 年提出工业综合 体概念他认为,彼此关联的公司和产业集聚体内存在积极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 来源于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支撑产业提供的输入和服务及公司知识外溢。可以说, 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是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重要基础。 , 2 、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工业区位论一 书中把区位因素同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 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该定义的特点是强调了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 组织形式。在他看来,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 成本,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集聚之所以能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省成本,又有许多原 因。 3 、保罗克鲁格曼将空间经济思想引入分析产业集群的报酬递增原则。他认为, 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中在 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并构成报酬递增的基础。当企 业和劳动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要素回报时,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就有利于形成产业 集群。此外,在专业化分工的市场经济中,产品具有多样性,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多处 于垄断竞争状态,生产者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水平,但由于消费者偏 好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生产者的规模不可能太大,这就带来了规模经济与多样化之间的 两难问题。产业集群通过空间距离接近,使各企业进行协作生产,减少交易成本,平衡 了这对矛盾,而且成员企业可以分享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2 3 国内学者对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 2 3 1 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研究 国内对于国际分工理论特别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不少。总体来看,都是围绕着比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较优势理论新发展及其本身的不足、尤其是应用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时应该做出哪 些修正来研究的,也有学者论证了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赶超的后发 优势。一些学者侧重于实证地研究中国在整体上或者某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参 与国际竞争时如何利用这些比较优势。 洪银兴指出:“我们要谋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不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而是要通过努力创造出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和生产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张小蒂等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从理论 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阐述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内涵可以从资源、外部经济及 其竞争优势三个层次予以拓展:我国应在充分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发达 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将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环节转移过来;技 术贸易的“外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比较优 势:制度创新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也可看作一国的广义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具有 激励创新功能的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的比较优势。”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迄今为止,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指导国 际分工和贸易的核心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下列的变化: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由单一、同质的因素转向多种 异质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供给的角度分析比较优势转向结合需求因素来进行综合分 析;由单一从某方面分析一国国际竞争的特有比较优势到对一国国际竞争的供给、需 求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面探索,进而建立起综合的国际竞争优势 模式。这就为后来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启示;在研究方法上,由静 态比较发展到动态分析,从高度抽象转向比较接近现实。 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依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享有比较利益,正如林 毅夫指出的,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 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 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谜”之类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一些发展 中国家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后却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 增长”的现象,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按照比较优 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1 3 为主的经济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能获得贸易利益,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状态。“比较优势 陷阱”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国际经验表 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 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另外,现实中的国际贸易 市场结构使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出现问题。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 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 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 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郭克莎,2 0 0 4 ) 。长期执行单纯的 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 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 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实际上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随 着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反映。在当代,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因素已有了深刻变化。在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各种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在新 技术革命的浪潮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或者被新材 料所替代;经过人力资本的投资,劳动力素质可以提高从而克服一国劳动力、自然资源 的不足。这就必然导致形成一国比较优势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和数量因素对比较优势影 响力降低,而人的因素和质量因素的作用将得到提高。由此扩展,衡量我国制造业在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时,应该以发展了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指导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 产业国际竞争力。 2 3 2 对比较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国内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有效发挥我国比较 优势的同时,关键在于创造出竞争优势;二是对国外的竞争优势理论应用到我国时做出 具体分析,尤其是针对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做出分析的文献颇多,重在指出其理论本身的 优、缺点及如何借鉴其理论精髓并加以改进,以求能够符合我国国情,具体如下: 第一、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郭克莎指出:“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够转 化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需要将这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他指出,在当今,由于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逐步替代, 加之发达国家面对国内的就业压力而阻碍国外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导致了发展 中国家陷入“比较利益陷进”。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源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新技术 能够引起自然资源的改良和再造以及新材料的出现;人力资本投资将引起的劳动力技能 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就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除了一部分原料( 如石油) 生 产国以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 不具有垄断优势( 竞争优势) 。 第二、对波特理论的修正。中国人民大学的郑风田认为,钻石理论在应用到发展中 国家时应该进行修正;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应用范围的不同,应该是互补 而不是对立的;波特提出的“产业群理论”比较适合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产业群,发展 中国家的产业群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仅用 微观企业的发展理论去解释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政府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应该比 波特想象的要大得多;微观层面主要由公司的战略性质、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等 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公司进行竞争的基础环境。他认为,未来我国应该加强微观 基础层面的竞争力研究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总体变化及分析 一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最终要体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所以一国出口商品的结 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 c a ) 来测算近 几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变迁,并以此衡量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 较优势所在。 r c a ( r e v e a l e d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 指数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 相对于该商品在世乔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为: 且c a = 白白 , 其中,r c a 代表某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k 代表i 国j 类商品的出e l 额, 置代表i 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k 代表j 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j 0 代表所有 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如果r c a 值大于i ,表示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在 这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关的另一分析指标是c r ,即显性比较优势变 动指数,其内涵为一个时段内的r c a 指数与前一时段r c a 指数之比,它能较好地反映出 一国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 值大于1 ,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在提 升;反之,如果c r 值小于1 ,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贸 易与发展报告( 2 0 0 4 ) 及其他相关资料,表3 提供了2 0 0 3 - - 2 0 0 4 年我国中小型制造企 业主要出口商品( 出口份额达到全国1 以上的商品) 的r c a 指标数据,并与1 9 9 7 - - 1 9 9 8 年相对比得出了比较优势变动指数e 的数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2 0 0 3 2 0 0 4 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标准产品组产品 占中国总占世界同类产品 r c a 指数 c r 代码 类别出口份额出口份额 指数 8 9 4 玩具与运动 b 4 5 2 4 57 o1 1 用品 8 5 1 鞋类 b4 42 3 o6 61 0 8 4 5 针织外套 b3 71 6 7 4 81 1 8 4 3 女士纺织外 b 3 61 6 1 4 6 0 7 套 8 4 2 男士纺织外 b3 31 9 o5 40 8 套 7 6 4 通信设备零e3 2 4 31 21 4 部件 8 4 6 针织内衣 b2 71 7 34 91 1 8 9 3 塑料制品 d2 17 02 o1 3 8 3 1 旅行用品 b1 83 1 o8 91 o 7 7 8 电动机械 d1 84 21 21 4 8 4 8 服装饰品 b1 7 2 6 4 7 51 1 7 5 9 办公用品 e1 62 80 81 8 8 9 9 杂项制成品 f 1 61 6 44 70 9 7 7 5 家用设备 d1 68 82 51 3 6 5 2 棉织物 b1 6 1 2 3 4 10 7 7 6 2 收音机 e1 51 8 95 41 2 6 5 8 人造纺织品b1 51 8 65 30 7 8 2 l 家具及配件b1 55 o1 41 3 6 5 3 人造纤维织 b 1 4 8 52 41 1 物 7 7 1 电力机械 d1 28 62 51 5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4 4 纺织内衣 b1 21 7 0 4 9o 6 6 5 1 纺纱 b1 2 6 5 1 9 o 9 7 7 6 晶体管及半 e1 21 1o 32 0 导体 7 7 2 电动器械 d1 22 9o 81 4 6 9 9 初级金属制 c1 04 41 31 1 口q 8 8 5 钟表 e1 01 2 o3 40 9 7 5 2 数据处理设 e3 43 91 15 2 备 , , , 注:在产品类别中。a = 初级产品,b = 劳动密集型或舞源密集型产品。c = 低技术产品,d = 中级技术产品,e = 高级 技术产品,f = 未被分类的产品 资科来源:u n 盯加:t r a d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p o r t ,2 0 0 4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在标准国际贸易分类体系下( s i t c ) ,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集中在第8 、7 和6 类商 品上,第8 类产品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旅行用品等,第7 类主要为机械、电子产 品,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产品都包含在这个产品类别中,第6 类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金属 制品、部分纺织品等,多为初级加工原材料产品。 2 、在这三大类产品中,从比较优势指标来看,2 0 0 3 - 2 0 0 4 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 最高的r c a 值,旅游用品、服装及服饰、玩具及体育用品列前三名,r c 值均在7 以上, 分别达到8 9 、7 5 和7 0 ,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某些高技术产品也 显示出了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r c a 值也超过了1 。 3 、从动态比较优势指标c r 来看,2 0 0 3 - 2 0 0 4 年与1 9 9 7 - 1 9 9 8 年相比,高技术产品具 有最高的c r 值,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动指数普遍不高,尤其是纺织类产品, 除去人造纤维织物的c r 值大于1 外,其余6 个项目的c r 值均小于i ,表明部分劳动 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扩张空间有限,有些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弱化,换言之, 它们或许正面临着堀起于成本更低国家、有更强竞争力的供货厂商的挑战。而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正与之相反,虽然r c a 值不是很高,但增速明显,显示出良好的成长 性,数据处理设备、晶体管及半导体的c r 值高达5 2 和2 0 ,分列前两名,表明部分 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快速提升。 4 、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间品及零部件进口的迅 速增加。当把r c a 指标用于进口产品的分析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在我国进 口产品r c a 值居前1 0 位的产品中,有7 种产品属于中间品或零部件产品,占到进口总 额的2 7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加工装配业务上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 说明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我国参与的只是这些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虽然我国在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得以提升,但并不能完全表明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 已经具备相应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 5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问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生产 的产品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 竞争力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它们对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显著 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又对中国民族制造业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压力。在研究中国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时我们发现,如果不扣除外商投资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