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摘 要 朱执信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作为国民性改造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在如何提升国民素质,启蒙国民思想,培养国民精神方面独具特色,成就斐然。 身与革命的经历, 使朱执信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具有更为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对国民素质现代性缺失的觉悟,使他渐次萌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在革命实践中日趋丰富和完善。而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之所以较为系统,既得益于其深厚的儒学功底,也得益于其对西方近代文明成果的广泛吸收。 政治素质是朱执信最为看重的国民素质之一。国民政治素质体现在国家建设、社会稳定、民主实行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朱执信所倡导的国民性改造工作的重点。他也十分关注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认为国民应该为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奉献一切。在国民心理建设方面,朱执信强调精神的作用,主张振奋竞争进取的民族精神,建立国民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念。他认为,身处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优秀国民,能够迸发出捍卫国家民族的坚强信念。 朱执信深知封建专制政体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及其对国民素质提高的抑制。所以,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便成了朱执信国民性改造的必然选择。他还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实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前提,经济的繁荣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样可以促进国民精神面貌的更新。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论家和活动家, 朱执信对舆论导向在国民性改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为此,他撰写了六十多万字的文字,广泛宣传其思想主张,以唤起中华民族自强进取的精神,鼓励国民加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中来。 朱执信以其革命者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从国民素质视角来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他把塑造现代国民作为建立民主国家的必要途径,把改造国民落后心理素质、 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关键词:朱执信 国民性 改造 素养 iv abstract zhu zhixin is a great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as a national of active initiator and promoter of reform, his people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enlightenment thinking, uniqu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spirit,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body and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so zhu zhixin problems in chinese society has a more profound and rational knowledge. loss on the quality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so that he gradually initiation of the national reform thoughts. the national reform thoughts of the formation popular trend of the times, and increasingly rich in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improve. his ideas on reforming the reason why more national system, not only due to its deep grounding in confucianism, but also benefit from its wide range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bsorbed. zhu zhixin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quality of one of the most valued. national political quality is reflected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democra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aspects of political life such as is advocated by zhu zhixin transform the focus of national character. he is also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moral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life that people should value their own lofty sacrifice everything. in the national mental construction, zhu zhixin emphasized the role of the spirit, encouraging competition and aggressive advocate of national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self-esteem, self-belief. he believes that living in times of national life and death of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to burst out in defense of the nations strong conviction. zhu zhixin aware of feudal autocracy impede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its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inhibition. therefore, the overthrow of the feudal autocracy and establish a democratic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 zhu zhixi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v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he also recognized that to achiev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reform, economic prosperity can not only improv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the same can promote peoples mental outlook update.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theorists and activists, zhu zhixin on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national role very seriously. to this end, he wrote more than 600,000 words in the wide publicity of its ideas, to arouse the chinese people self-spirit, encourage people to save the nation and ranks of the. zhu zhixin its dual role of revolutionaries and thinkers, from the quality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road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e build a modern national democratic states as a necessary means to transform the quality of people behind the mental, mental state and ideology, a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change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only way to develop. these thoughts, contributed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key words: zhu zhixin nationcharacter transform accomplishment i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确认: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绪 言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不仅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文献检索和初步研究不难发现,尽管目前关于朱执信革命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乃至其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不少,但关于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尚有拓展的空间。因此,本文拟在学界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认真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进一步拓宽朱执信思想研究的领域,尝试以新的视角考察朱执信的思想,以期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其思想价值。 如何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系到国民的生存策略、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关系到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并最终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通过对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先进的中国人在国民性改造问题上所做的思考及其成败得失, 了解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从而为当今的国民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二) 学术回顾与问题提出 目前学界对朱执信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他的革命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 综合考察朱执信一生活动及其思想的著作有丁冠之和肖万源共同编写的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朱执信,全书在侧重于哲学分析基础上,对朱执信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余炎光所著的朱执信一书,记述了朱执信革命的一生,从朱执信的身世到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发动农民运动、在广东领导参与的多次战役,以至最后在虎门牺牲的人生轨迹。 余炎光的另一部著作朱执信思想研究则对朱执信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张瑛在其所著朱执信评传中,将朱执信置于辛 丁冠之、肖万源: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朱执信,济南:齐鲁书社,1983 年版。 余炎光:朱执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余炎光:朱执信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张 瑛:朱执信评传,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2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中去考察, 对于他的的政治活动和思想见解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同时也考证了一些史实错误。给予其较高的评价。赵南成的划过黑夜的亮星:朱执信,则主要歌颂了朱执信无畏的革命情怀,关注了朱执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港台与国外学者中也不乏对朱执信有研究者。台湾吕芳上所著朱执信与中国革命一书,记述了朱执信一生的革命路程。反映出他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取得的杰出成就。而美国学者威尔确斯的全民政治,也对朱执信的政治见解进行了相关叙述。 经济思想研究方面,姚家华的略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认为,朱执信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肯定了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的一些观点, 加深了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并且要求中国通过实行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来实行社会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经济思想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此外尤学民、汤可可的朱执信的财政金融思想,樊普芳的朱执信的国有经济思想,等论文,也都从不同角度对朱执信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宋凌迁、万庆则在其论朱执信的货币思想中论述了朱执信的货币思想,在作者看来,朱执信寄希望于利用货币在政策来干预国家经济, 实现金融改革的做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虽然有些空想色彩,但仍然值得肯定,他对货币观点的阐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孙中山。 在军事思想研究领域,黄兴涛的朱执信对民初士兵心里的探析及其改造思想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对于士兵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作者认为朱执信所作的关于民初兵士心理的研究, 以及由此提出的针对士兵心理进行改造尝试是独树一帜的,对于中国早期军事心理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史滇生的简论朱执信的军事思想,李会龙的朱执信革命军队建设思想略论等文章,也对朱执信的军事思想进行了相关评述。胡长青的朱执信 赵南成:划过黑夜的亮星:朱执信,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年版。 吕芳上:朱执信与中国革命,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8 年版。 威尔确斯:全民政治,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年版。 姚家华:略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财经研究,1984 年第 1 期。 尤学民、汤可可:朱执信的财政金融思想,经济研究,1982 年,第 8 期。 樊普芳:朱执信的国有经济思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 宋凌迁、万庆:论朱执信的货币思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黄兴涛:朱执信对民初士兵心里的探析及其改造思想论述,军事历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史滇生:简论朱执信的军事思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 年第 6 期。 李会龙:朱执信革命军队建设思想略论,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 年第 2 期。 3军事思想初探则全面介绍了朱执信早期革命军事活动,肯定了朱执信关于革命战争依靠人民以及要求建立新式军队的主张。 对三民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理论阐释的文章有黄烈义的朱执信民族观初探,此文着重对朱执信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日本学者狭间直树的朱执信对孙文民生主义的理解一文认为,朱执信的民生主义思想是独具特色的,相对于孙中山的思想有自己新的理解。赫坚在简论朱执信对三民主义的阐述与贡献中指出,朱执信对三民主义的新阐述,丰富了三民主义的内容,为孙中山后来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刘钦斌、霍维洮的论朱执信的社会主义思想,认为朱执信在阐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时,着力论述了民生主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吸收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李双璧的评朱执信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吴忠礼的浅谈资产阶级理论家朱执信的“社会主义”等论文,都对朱执信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 哲学思想是朱执信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何植靖的浅论朱执信的哲学思想,较早对朱执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其哲学思想分别受到了西方自然科学,十月革命及其五四运动的影响,此外针对于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等也进行了探讨。姚卿善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朱执信哲学思想及其特征, 认为朱执信的哲学观点已经具备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包含有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因子。关捷在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对朱执信的思想影响颇大, 他已经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论据来阐述观点同资产阶级保皇派论战。宋凌迁的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 识与传播11认为朱执信属于革命派中比较早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早期中国传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胡长青:朱执信军事思想初探,淮南师专学报,2000 年第 10 期。 黄烈义:朱执信民族观初探,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7 年第 2 期。 狭间直树:朱执信对孙文民生主义的理解,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 3 期。 赫 坚:简论朱执信对三民主义的阐述与贡献,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2 期。 刘钦斌、霍维洮:论朱执信的社会主义思想,宁夏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2 期。 李双璧:评朱执信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82 年第 2 期。 吴忠礼:浅谈资产积极理论家朱执信的“社会主义”,宁夏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2 期。 何植靖:浅论朱执信的哲学思想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年第 2 期。 姚卿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朱执信哲学思想及其特征,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4 期。 关 捷: 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年第 6 期。 11 宋凌迁: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2 期。 4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方面,董得福、史云波的早期革命党理论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朱执信为个案的研究指出,朱执信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不主张完全摒弃,相反主张保留文化精髓,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西方,在对待新文化的态度上,持稳健中立的态度,对新文化派的激进做法给予了否定。张顺昌的朱执信与新文化运动也对朱执信与新文化运动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 其它对于阐述其反帝思想,群众思想,法律思想的论文,恕不一一罗列。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已发表的研究朱执信的学术专著与论文大多集中于三民主义、军事、经济、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对于他革命实践活动的研究也较全面。为此,本文将对尝试对研究相对薄弱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探讨。 (三) 研究视角与写作思路 本文将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提出,国民性改造的目标与内容,改造的具体路径以及改造思想的特点与意义。拟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研究专著与学术论文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搜集、 整理和解读相关史料, 对朱执信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丰富朱执信思想的研究,弥补学术界在这个方面的不足。旨在从朱执信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中挖掘新的价值元素。为今天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董得福、史云波:早期革命党理论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朱执信为个案的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 12 期。 张顺昌:朱执信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2004 年第 3 期。 5一 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提出 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国民性改造思潮,革命斗争经历,儒学传统的继承与西学文明的吸收。 (一)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晚清的繁华锦绣,也在末世论中的终结中渐行渐远。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成为了以安天下为己命的儒家知识分子们必然承担的历史责任。因此,自乾嘉以来,在官僚阶层中逐渐形成的经世思潮,在受到外来侵略时,自然的发展成为形形色色应对策略。在救亡运动中,一些思想家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中华民族落后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缺少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民族素质的低下。他们发现国民心灵的扭曲与人格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国家民族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如何改造国民性、塑造高素质国民群体、振奋民族精神纷纷呈言献计献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一股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早在思潮兴起之前, 一些开明思想家们就试图通过提倡个性解放以及改变人心风俗来突出人的价值,已经开始涉及到民族性格的讨论,成为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龚自珍认为“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人心亡则世俗坏;世俗坏则王运中易”。强调发扬人的主体精神,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造社会。此外,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倡导者们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举动,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人才的诞生,同时也加速了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改变。成为中国国民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过渡。 真正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继洋务派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开始突破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藩篱, 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实用技术等加以变革。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认识到中国在国民素质上的差距不仅严重阻碍了变法革新,而且延缓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因此他们的改革不再局限在制度器物上,而着重于改造国民本身弱点,力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振奋国民精神,重建民族自信。他们认识到要想使国家真正的富强,仅仅靠学习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 658 页。 6进技术, 仿效开明政体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首先要做的是改造落后的国民性。梁启超谈道“ 夫列国并立,不竞争则无以自存。其所竞者,非在国家,而兼在个人, 非徒在强力, 而兼在德智, 分途并趋, 人自为战, 而进化遂沛然莫之能御。 ”指出国民应自强,国家民族要从竞争中求得生存。康有为也曾指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说明国民素质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思想成为国民改造思想的主流,它全面系统阐述出了国民性改造的具体目标与途径: 启迪民德可以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重现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开启民心则可以广泛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国民的认知水平,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激发民力则有助于激发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敌,勇于进取。三民思想“具体地说,其意义就在于开始了近代伦理精神,感悟生命与理性精神的三大重建”。 接下来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爆发, 革命者们开始领悟到不管是经世不变的纲常名教亦是半旧半新的道器之辩,都不可能挽救中华民族,进而开始寻求新的变革思想与救国方法:他们不遗余力的宣传国家观念,爱国主义;启蒙国人的民族意识与政治觉悟;倡导自由博爱平等的价值理念;传播民主法治人权等近代思想;力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蓝图。以保国,爱国,救国为口号,掀起了以重铸国魂为目标的新一轮国民性改造高潮 。“国魂者,国民之生源也,国表其魂,则民气不生,民气不生,国将焉存” 。这句话为我们具体地指出了思想精神的缺失与制度的落后同样可怕。孙中山也呼吁道“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要恢复民族的精神”。认为造就具有精神信仰的能够担负起中国独立与富强的现代公民,是彻底废除专制体制,抵御外来干涉,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的必要前提。 接踵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为武器,提倡西方的价值观,批判儒学思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提倡资产阶级新的伦理价值观,反对儒学教义信条,此刻,国民性问题成了新旧文化之争的又一焦点。陈独秀对于当时中国 梁启超: 论进步,饮冰室全集,1916, 第 2 册,第 4 页。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上册,1981,第 131 页。 郭国灿: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 80 页。 黄 公:大魂篇,中国女报,1907 年,第 1 期。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6 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第 245 页。 7的国民性格有这样一段深刻的剖析“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苟活于世上,天国为奴甘心受之”从中反映出没落颓废的国民精神与心理状态。因此在这场运动中,他们主张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塑造现代公民人格,提升其国民素质,为现代民主政治寻求文化价值支援。 并且坚持认为封建主义伦理纲常与独立平等自由观念格格不入,应以科学人权并重,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与价值理念。尝试用新文化重塑国民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可见朱执信的国民改造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所处的时代的产物,深受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孕育着,丰富着,完善着,随着急剧变化的时代不断发展。他深刻的认识到仅仅进行政治与社会革命远远不能让中国强大,国民思想深处也需要发动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运动。通过对中外历史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加以论证审视,着意从伦理道德,政治素质,社会风尚,文化心理等方面阐述主张,发表见解,进行国民思想改造;引导人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独特气质与理想,号召人们为将来而奋斗,为民主为自由而抗争。教育人们过有意义的人生,为社会发展,国家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革命斗争的历练 朱执信的一生可以说是革命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与失败,以及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初时期。在其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投入到社会变革,国家振兴,民族繁荣的理论探索中去,为寻求民族的复兴之路孜孜矻矻,勤勉不辍。 加入同盟会之前,在“教忠学堂”读书的时候,他就曾和同学在校中组织了“群智社”,探求救国的真理,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书籍,将革命理想的火种在心中埋下,引导少年的朱执信走上了探寻救国救民,拯救劳苦大众的革命道路。 1904 年,朱执信留学日本,在此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对其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关键的影响,次年,他加入同盟会,由此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从此以后,朱执信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沿,勇敢的坚定的捍卫着革命信条,为民主斗争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论战时,朱执信撰写了多篇颇具战斗性说服力的文章,不仅驳斥了康梁保皇立宪派的谬 8论,同时也捍卫了革命纲领,更为重要的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让人民得到了一次自由民主的思想启蒙。他倡导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的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其中土地国有, 节制资本等对于经济改革主张;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分配等关注民生的人性化措施,不仅是可以直接推动革命的进行,而且有利于西方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促进人民民主观念意识的启蒙。可以说他对于中国的革命任务理解的非常透彻,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1906 年以后,朱执信从理论战场走到实际武装斗争中来,亲身参与了多次起义的策划与战斗,“战斗中一扫平时文弱之态”不仅承担组织编练军队的职责与任务,而且直接参与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领导了多次革命斗争,基本参加了广东发动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战役,孙中山评价他道“先生不论何役战争,皆曾参与”。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早期的这些革命起义虽然并未成功,但这并没有磨灭他革命的信念。并且促使他在动员群众,组织于锻炼武装革命力量方面收获了宝贵经验。 在接下来的武昌起义,反袁斗争,护国斗争,护法斗争中,朱执信始终面对现实,以火热的激情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无论是在革命理论探索道路上中,还是在起义杀敌的战场中,始终活跃着他勇敢的身影,将理论斗争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为实现祖国独立富强的革命理想战斗到最后一息 。“吾本东南西北人,不自珍惜,亦不耐投闲,冒险杀贼,尚差足以自快,家中视吾已死可也”这是朱执信在给家人和朋友的兴中经常表达的一位革命者人生观与生死观。 在这些斗争实践中,朱执信能够身临其境的对中国的革命斗争,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现状进行了解,从而可以对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通过中外的横向对比,纵向的历史权衡,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朱执信,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理性清醒的的认识, 进而从宏观上对于民众思想有了更为严谨准确的尺度与把握,产生了改造国民的信念。立志通过革命来涤尽国民劣根,为共和国塑造新的国民。他讲道“然则今日吾人所当致力者,在促起人民之觉醒”。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与使命,朱执信的思想在革命斗争中一点点完善丰富起来,逐渐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国民性改造的主张。 黄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辛亥革命,(四),第 232 页。 朱执信: 革命与心理,朱执信集 ,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212 页。 9(三) 多元的思想源流 朱执信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既源于儒家学说的优秀因子, 又受惠于西方的进化论与民约论,深厚的儒学功底加上对西方文明的广泛吸收,渐次形成了其较为系统的国民改造思想。 1 深厚的儒学渊源 1 深厚的儒学渊源 朱执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晚清封建家庭,父亲朱启连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儒者,精通诗词古琴,人称“琴王”,曾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母亲汪若昭出身书香门第,是名儒汪淑的女儿,其家族成员多属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朱执信出生成长在一个儒学氛围颇浓的环境中,受此熏陶,朱执信深谙儒学,对“格物”“致知” “诚心” “正意”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儒学精髓深有体悟。他的弟弟曾秩如曾介绍他“先兄友而好学,四书五经,通鉴,二十四史,内经皆烂熟于心中”。儒学理念对于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等影响深远,他尤其向往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树立了推己成人,成己成物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深深的儒学渊源,使他成长了为一个具有忧情怀与正气傲骨的大丈夫,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对他以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源泉之一。 儒学思想的核心是“明道救世”,而这也正是朱执信一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与理想。他将国家的事业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毕生献身于为之奋斗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呼吁国民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奋斗, 尽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与义务,他讲道“弱国既有自存于世之道理, 而独我中国有亡国之忧, 则可知亡国之责任,不能一以积弱御之”。鼓励全国人民振奋起来,奋勇杀敌,保卫家园。在此他宣传的无疑是中国传统的爱国思想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要求。 儒学强调“自强不息”的践行精神来实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这可以说是朱执信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在强敌林立的战场, 亦或是唇枪舌战的论争中,一直不畏艰难,奋勇争胜。他认为民族竞争进取精神正是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每一个国民必需的素质要求,因此不遗余力的向国民灌输着自强不屈的精神理念。 朱执信:中国存亡问题,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315 页。 10他讲道“凡其国民有独立不挠之精神者,人以尊重其独立为有利;即从国际利害打算,亦不敢侵犯其独立” 。深刻领悟到自强不息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 儒学思想讲究“中国一人”的群体观念,强调集体的重要性,这也是朱执信对于近代国民的基本要求,他希望国民树立国家观念,具有社会责任感,摒弃自私冷漠的个人主义思想,人人承担自己的义务。要求国民能够团结起来,形成国家民族凝的聚力以此来共同抵御外敌,实现国家的强大统一。 近代儒学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的观点对于朱执信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使其从中受益非浅。“上天下地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虽然,莫之为郛廓也。宇宙者,积而成乎久大者也。二气絪縕,知能不舍,故成乎久大”。从王夫之这段话中可见其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明了宇宙处于时间上的永恒,空间上的无边无际之中,在不断运动着发展着,永远没有止境。而朱执信同样也看到了世界是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他认为“然以人全体论,则死者既生,生者往来 相继不绝 今人所成就,胜于古人 将来人所成就,又必胜于今人也,即人类永远能支配自然也”可见他的思想中不仅认为为自然是不断发展的,更为关键的是强调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不断向前的,认为国民要具有变革的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秩序,从而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都体现出对于黎民百姓安身立命的生存问题的关注,涉及到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朱执信对这一思想尤为赞同,他主张发展经济振兴工商业迅速从根本上改变“工艺没有发达 天然富源没有开发”的落后状况,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用金钱换“有用的货物”强调通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足。 朱执信希望借思想文化来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理念与以道德人心治理国家的传统儒学思想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他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中国国民改造具体实践结合,将传统儒学素养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主干与核心,以此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提倡来铸就中华民族的个性,塑造新时代的国民。 朱执信:中国存亡问题,朱执信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79,第 313 页。 王夫之:思问录俟解,中华书局,1956,第 22 页。 朱执信:侵害主权与人道主义,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第 402 页。 朱执信:实业是不是这样提倡,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第 698 页。 11 2 服膺西方进化论与民约论 2 服膺西方进化论与民约论 进化论的引进与民约论的传播, 为苦苦寻求救国道路的思想家带来了最为先进的社会理念,他们不约而同的将其作为思想武器,投入到救国救民大潮之中。朱执信是近代中国人中较早接受这两种理论的先进人物之一, 在他准备塑造现代国民的宏伟蓝图中,进化思想与民权思想占据了相当大的版图。 朱执信很早就拜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他坚信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封建制度必然进化为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国家民族的历史不断向前。认为一个民族不思进取,必然受到无情的淘汰,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世界是前进不息的,没有“不变的社会”。而“人类是进化的生物,一切事实,皆应于人生进化之道程以为评价”。 国民自强进取,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国家是挽救中国落后的唯一方法, 反对外国干涉捍卫民族独立则是避免亡国的不二选择,只有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得到尊重,弱小民族要跟上世界革命的潮流,避免被历史淘汰。他抨击“坐令天功者,锢蔽自然,为人类进步之障碍”。 并且相信“秩序永远是有的,永远的秩序是没有的,所以革命是改造,不是毁灭,没有永远的秩序,所以世界有进化,有革命,有改造”。寄希望于西方的进化思想来启迪国民竞争生存的意识,唤醒沉睡国民的消极悲观心态,重新振作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民约论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爱国思想家们广泛传颂, 朱执信有感于国民权利意识的落后,也将目光投向了西方近代民权思想,希望中国能够真正产生一批高素质的近代国民来构建民主政权。民权主义作为其思想的精髓,也在其的国民改造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少年时期朱执信就曾读过民约论、万法精理等著作,加入同盟会以后,对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更是推崇备至,他以民权思想为指导呼吁变法革新,启蒙国人智慧,为救国救民殚精竭虑并矢志不渝,与专制强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于民权思想的具体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本质问题上深入研究,抨击集权思想、轻视赋与人民权利的现实。曾经批评袁世凯的开明专制“其固在 朱执信:恢复秩序与创造秩序,朱执信集, 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869 页。 朱执信:神圣不可侵与偶像打破,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384 页。 刘揆一:黄兴传,辛亥革命丛刊第四册,第 282 页。 朱执信: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宪法,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516 页。 12专制而不再开明也”。对于国会的代议制,朱执信也认为不能完全体现人民的意愿, 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人民等于被剥夺了参与政治与管理国家的权利,讲道“人民造出议员实际上就把自己的全部政治权利交给少数议员了,而议员们在国会里给人民规定种种义务,人民都没有一句话可以反抗,只能咬着牙根忍一下子,等第二回选举再算”。主张实行直接的民权,将国家政权直接交给人民管理。对于平民参与政治朱执信提出质疑,为什么富人能够参加政权,而贫民就不能参加政权?他认为“富人掌握政权,才会出现不公正的局面,因为富人属于少数,居于少数者欲自利 则可能背公而为不公正决议”。呼吁全体国民不分阶级地位,身份尊卑,都应有权利管理国家,都是国家的主人,中国不能实行少数人政治,不能形成仅仅由富人掌权的局面。 朱执信:开明专制,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215 页。 朱执信: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宪法,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516 页。 朱执信: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566 页。 13二 朱执信国民性改造的内容与目标 封建专权统治下的国民,道德低下,心理扭曲,精神麻木,人性与尊严遭到无情的践踏。此时“中国人的“良知系统”在个人身上造成的意向是“安身”与“安心” ,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则导向“天下大治” “天下太平” “安定团结” ,而其政治之意向亦为镇止民心,使少知寡欲而不乱” 。对于国民的这些顽疾,朱执信给予了大胆的揭露与批判,希望中国能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民族文化心理,并且把改造国民,提升国民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作为改造工作的重点,为中国的国民性改造指明方向。 (一) 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1 愚昧无知 封建社会实行的愚民政策,使得国民知识水平低下,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对于人权,科学的认知很少,并且迷信思想十分浓厚,与现代性国民要求差之甚远。朱执信曾提起他们对于新的民主制度,科学的价值观念丝毫不感兴趣,但是“顾其于宗教,则笃信不移” 。 批判他们的愚昧落后,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宗教迷信,被动的等待着上天的安排。 2 自私 自私自利的心态是现代民主社会构建的一大障碍,没有社会公德心,没有为他人, 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是无法胜任现代国民的道德要求。 朱执信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呼吁国民不要为谋一己私利而损害社会的利益,提到“然尚望人知有利害而未尽忘是非,庶几犹得为进善之社会” 。要求他们 “如使其审与自利,所当有事者, 晓之国家与个人关系如何而已” 。能够主动维护国家社会与民族的权益。 3 奴性 奴性指出了中国人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性的依赖别人,盲从别人,失去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等级社会里甘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人欺辱。正如鲁迅所感慨的“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底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 10 页。 朱执信:未来价值与前进之人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151 页。 朱执信:未来价值与前进之人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149150 页。 朱执信:未来价值与前进之人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148 页。 14朱执信提起国人这一顽疾时也讲道“寻常人看见秩序二字,就像他自己的生命财产很安全似的” 。痛惜国人不敢打破禁锢,没有骨气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甘于被统治压迫。 4 懦弱 朱执信看到中国的国民大多具有依赖懦弱的性格,缺乏独立的思想,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他讲道“中国人民知金钱武力之可畏矣,而未知所以胜之工具” 。认为如果要保家卫国就要激发他们身上的血性,弘扬竞争进取的精神。一个国家能够生存,被其他民族尊重,必须要具备独立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可见朱执信强调的国民战胜金钱武力的工具正是这种精神。 5 麻木 中国国民大多麻木冷漠,没有责任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其普遍心态,对于国家之事丝毫不放心上。朱执信曾讲道“又比方中国多数人对于家里的人的苦痛,是很又同情的,对于同村的苦痛,就不大关心了。讲到同省,同国,异国人的苦痛,就全无直觉了” 。 揭露国人的狭隘感情,告诫他们“ 所有现在的权利义务,都是从前有一部分人没有尽义务,就主张权利来的”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国家社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要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获得个人的幸福。 6 保守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是国人的一向作风 ,他们缺少进取的精神缺少改革的勇气, 朱执信强调假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众不思进取,萎靡不振,极有可能被其他的民族国家击垮打败,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绝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坐以待毙。朱执信讽刺了某些国人“但求保持现在,不惮牺牲将来,而所保持者,瞬息已成为过去” 。以此教育国民不要墨守成规,鼓励人们勇于进取,要有勇气变革,要有革命的精神。极力主张“在那里提携鼓励他,养成他们的勇气,制止他们退缩的行动” 。激励国民勇于开拓进取。 鲁迅: 摩罗诗力说 , 鲁迅全集 (一)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第 80 页。 朱执信:恢复秩序与创造秩序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864 页。 朱执信:民意战胜金钱武力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383 页。 朱执信:人类的将来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656 页。 朱执信:改革者的两重义务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784 页。 朱执信:未来之价值与前进之人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 150 页。 朱执信:群众运动与促进者 ,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742 页。 15(二) 国民改造的内容与目标 1 提升国民政治素质 1 提升国民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 ,也是中国国民普遍缺乏的一种素质,它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基础与关键, 朱执信将提高国民政治素质作为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一部分,就是希望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具有现代民主自由意识的公民能够扮演自己的政治角色,保障民主政治的建设。 “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如果政治不良,在国家里头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 。国民政治素质是朱执信改造工作的重点。他着力从国民的政治认知,政治能力,政治思维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启蒙。 (1)政治认知 首先,朱执信提到国家的概念,要求国民要对其有科学的,准确的认知。他认为国家的定义通常为两个“夫通常言之国家,恒有二意:一为法理上者,一为心理上者” 。认为心理的国家主义才是对国家本质上的准确把握。国家概念不仅仅是从地理位置上,势力范围上简单的界定,而应更为关注从历史传统,心理情感的,思想意识等方面从宏观上给予更为准确的定义。他认为应该“实跟于历史的,民族的思想,以定其归属,而此思想决不随外物为转移,以为吾应受此国家之支配则受之,以为不可则去之而自建立,非可以势力压抑之章制羁縻之也” 。可见, 朱执信所普及国家观念是要求民众具有的心理基础的, 自愿接受管理统治,享有国家的各项权利,能够承担各项义务,有共同保卫其不受侵犯的权利。为便于区别,他举出了心理上的国家与一般国家概念的不同之处: “(一)真正之国家主义,将建设一独立国家;而彼所谓国家主义者,将服从于现支配之国家(二)吾辈主张之真正国家主义,将以建设新中华国;而彼所谓国家主义者,则以毁灭之(三)吾人之倡国家主义,将顺理而进也;而彼之倡国家主义,实以扇人之感情为己名高” 。 此外,朱执信还极力灌输国家的主权观念,使国民认识到国家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民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它,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要给予坚决的回击。 他讲道 “国民生活与千百民族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制作成语故事集 1说课稿 闽教版
- 2025农药销售合同
- 工厂凭租合同(标准版)
- 青蛙苗销售合同(标准版)
- 线上家长会教学反馈心得体会
- 广西柳州铁一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浏览网上电脑城》说课稿
- 汽车金融租赁合同2篇
- 2025年停车场租用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模拟考试含答案
- 2025年心梗三项检测仪操作考试试题(含答案)
- 癌因性疲乏治疗指南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会计处理全解析
- 高级高炉炼铁操作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前置公司协议书范本
- 房产中介居间服务合同
- 养老院预防老人食品药品误食
- 大学生创业基础2000116-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正式版)YBT 6328-2024 冶金工业建构筑物安全运维技术规范
- (正式版)HGT 6270-2024 防雾涂料
- 2024年的老龄化社会与养老产业
- 钣金生产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