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元和郡县图志 (以下简称元和志 ) ,唐代李吉甫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 (8 1 3 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一部全国性地方总志。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唐元和时期的镇、州、县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考证分析法 对唐元和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考证,对李吉甫的生平履历、 元和志的版本流传进行 考证;采用归纳法对元和志的体例、编撰特点、文献价值等进行总结。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元和志研究价值、意义与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对作者生平、 元和志的成书背景、体例及编撰特点、史料来源等方面 进行研究。 元和志成书于唐代藩镇割据、内忧外患、国力虚弱的时期,编撰目的是 为李唐朝廷的政治服务。 第三部分探讨元和志版本流传过程。最早的刻本是淳熙三年张几仲刻本。目前 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是明代抄本。清代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本子有: 四库全书本,武 英殿本, 岱南阁丛书本, 畿辅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光绪六年金陵书局 本,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 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三卷。清代金陵书局本是最善版本。 中华书局贺次君点校本是目前的通行版本。 第四部分对唐元和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唐代的政区体制。其 次对元和志所反映的道、镇、州、县行政区划进行研究,对当时的四十七镇进行考 证,认为四十七镇应包括京兆府、河南府。其三以河北道为例,通过查阅河北省志? 建置志 、各市县地名志,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 中国地图集等资料,对各县名 称、隶属进行古今对照。在河北道一百六十二县中,名称沿用至今的县有六十九个。 第五部分对元和志的文献价值进行了总结。其文献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方面的史料价值,二是人口户数方面的史料价值。经统计在现存三十四卷二百 六十六州中,同时收录开元户、元和户的州有二百一十八个。若以镇为单位统计,在三 十六镇中,户数增加的镇仅有两个。若以州为单位统计,在二百一十八州中,户数增加 的州仅有十四个。 关键词: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行政区划 iv abstract yuanhe junxian tuzhi (briefly titled as yuanhe zhi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essay),compiled by li jifu, tang dynasty, finished 813 ad, the 8 th year of xianzong, ta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nationwide general recordings existent until today.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essay conducts som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zhen, zhou,and counties in the era of yuanhe, tang dynasty. via verification analysis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re verified and the life and experience of li jifu, the edition circulation of yuanhe zhi as well. by way of deduction, the style, the compiling features and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yuanhe zhi are also generalize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part one offers the enunciation of the research value, consequences and the current study of yuanhe zhi. part two records some researche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author s life, the background, the style and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book and the material resources. the book yuanhe zhi, compiled in the era of the national separation with the enormous worries nationwide, serves the political domination of li s tang dynasty emperor. in part three, the edition circulation process of the book is under research. the earliest carved edition of the book appeared in the 3 rd year of chunxi. the earliest edition seen nowadays is the hand- recorded edition recorded in ming dynasty. the most influential editions of the book qing dynasty are as following: the edition of “ the overall book of siku” , the edition of wuying pavilion, the edition of “ the serial book of dainan pavilion” , the edition of “ the serial book of jifu” , the edition of “ the primary collection of serial books” , the editions of jinling press, in the 6th and 8th year of guangxu, and three volumes of “ the anecdotal collections of yuanhe junxian zhi” , among which the editions of jinling press, qing dynasty is rare books. the edition, corrected by he cijun published by chinese press is the most popular ones currently. in part four, a further study 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yuanhe era, tang dynasty is performed. to start with, the tang s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expounded; then mor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searches are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esp. th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of 47 zhen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yuanhe zhi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jingzhaofu and henanfu should be reckoned with in the 47 zhen; finally, based on hebeidao and with reference to “ hebei provincial recording” and “ a collection of china history maps” and “ china maps collection” ,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counties terms and their detachments present and past has been in discussion with a conclusion that, among 162 counties of hebeidao, the names of 69 counties are still in use in the present. part five gives a summary on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yuanhe zhi: the literature values both in the geographical study and in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by statistics, among the existent 266 zhou in 34 volumes, 218 zhou record kaiyuan population and yuanhe population.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statistics is conducted on the unit of zhen, among 36 zhen, only two zhen are involved i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if the statistics is done on the unit of zhou, among 218 zhou, only 14 zhou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keywords: li jifu yuanhe junxian tuzhi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元和郡县图志( 以下简称元和志) ,李吉甫修撰,是唐朝地理名著,为我国 现存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一部全国性地方总志。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 1 3 年) ,以年 号为称,并非是元和时实际控制的疆域地志。 元和志 “以贞观十三年(6 3 9年)大簿 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 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 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 。 原有图和志四十卷,又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的 部分,在北宋时就亡佚了,所以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称为元和郡县志 。 志的部分,南宋淳熙三年(1 1 7 6 年)张几仲首刻此书时亦有缺佚,但大体还保持了四十 二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现存三十四卷。 元和志作者李吉甫久任外官,宪宗元和二年(8 0 7年)入为宰相,三年九月出 为淮南节度使,六年正月再入为相。李吉甫身为宰相,不仅有机会接触汉唐时期比较可 靠的史料,也能直接查阅唐代官方的一些统计数据和典章资料,他在撰写元和志时, 主张重今而略古,重在实用。该书征引广泛,实事求是,密切配合形势,强调兵要地理 。唐以前的地理文献,大都是短篇零卷,易于散失。自元和志之后,地理文献尤 其是全国性总志的实用性方面被重视,其标志就是全面登载了户口、州境和交通里距等 资料。自班固汉书? 地理志以来历代史籍地志一般每朝只记一个户口数字,而元 和志分别在各州记开元、元和两个时期的户口数,由此可以了解唐代不同时期户口迁 移变动情况。由书中记载物产、贡赋资料,可以考见全国各地物产分布的情况。所载州 郡县建置沿革、山川、主要关亭寨障方面的内容,比两唐书? 地理志详细得多。该 书首创了每州境的“四至” 、 “八到” ,对了解各地的面积和交通状况,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以上这些都是研究唐中后期城市、经济、农业、人口、地理、交通等的珍贵资料, 其中有很多资料具有唯一性,不见于其它史书。从体例上讲,该书超越了唐初李泰括 地志的内容形式,创造了相对完善的全国性地理总志的编撰体例,为后来宋代乐史的 太平寰宇记等书开创了先河。 元和志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 编写最好的一部,程晋芳在元和郡县志跋里甚至称元和志为“地理鼻祖” 。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前言 ,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 页。 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 594- 595 页。 张志哲中国史籍概论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第 557- 558 页。 2 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 舆记图经 、 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 其传于今者,惟此书(指元和志- - 作者注)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 损益,无能出其范围。今录以冠地理总志之首,著诸家祖述之所自焉。 ” 对李吉甫及其元和志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充分认识此书 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其在唐代历史、地理、人口、城市、政区、经济等方面研究的重要 作用。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对元和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考证、统计,可以进一步推动唐 代的政区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唐元和时期的镇、州、县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考证分析 法对唐元和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考证,对李吉甫的官职履历、 元和志的版本流传、 史料来源进行考证。采用归纳法对李吉甫撰写元和志的目的、成书的背景、体例、 编撰特点、文献学价值等进行研究总结。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八地理类一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816 页。 3 第一章 元和志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网进行检索和翻阅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 等途径, 共检索到国内有关元和志的文章二十九篇。目前没有找到研究元和志的专著, 冻国栋的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翁俊雄的唐后期政区与 人口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冻国栋的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年) ,这三部书均大量参考了元和志的内容,并对其做了 一些研究。另外很多书籍对元和志做了简介、评价,如杨正泰的中国历史地理要 籍介绍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7年) 、仓修良的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山东教育出版 社,2 0 0 6 年)等。 国外此项研究较少,主要来自日本学者。 唐代的行政地理 (平冈武夫,市原亨吉 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年) ,选择了六典 (指唐六典- - 作者注) 、 通典 、 贞观十道录 、 元和郡县图志 、 旧唐书 、 唐会要 、 太平寰宇记 、 新唐书八 种典籍,对唐代行政地理进行了研究。 元和志的本子选择的是岱南阁丛书本, 缪荃孙辑阙卷逸文三卷,用的是云自在龛丛书本 。另外还有论文“唐末的行 政地理书元和郡县志的编纂情况” (藤田纯子, 鹰陵史学2 号,1 9 7 6 年 9 月) 。 一、成书与史料价值 王文楚、邹逸麟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 一文探讨了元 和志的成书年代、编著目的、体制、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作者认为该志成于元和八 年(8 1 3 年) ,次年又作了补充,编著目的是为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其体例受到两方面 影响,一是汉书? 地理志以来各正史地理志和六朝以后地理总志,二是汉魏以来的 图记和图经。其内容包括疆域政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等方面。认为元 和志不仅是一部唐元和时代重要的疆域政区地理书,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著作 。李志庭在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 中详细叙述元和志体例、内容。认为该书 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的体例, 既突出了疆域政区的主体,又可使政治、经济、 自然等地理要素汇于一体。该书如实记录了元和年间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为研究 唐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李文才的试论元和郡县图志的成就及特点认为 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虽然一直较高,但不够全面,他从历史地位、学术风格、实用价值和 (日)平冈武夫,市原亨吉编唐代的行政地理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第 1,5 页。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 年第 4 期,第 231- 232 页。 史学史研究1984 年第 2 期,第 24 页。 4 军事主旨四个方面对该书的成就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陈素清、冯荣光的李吉 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阐述了元和志的内容、价值、影响与版本情况,认为元 和志充分体现了李吉甫的地方志编纂思想,在编修元和志的实践中,针对时弊,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载内容,真实可信,切合实用 。罗威 元和郡县图志的版 本及价值探讨了该书的版本及编撰后的学术价值,从李吉甫个人的生活背景去探讨李 吉甫创作的目的和原则。并认为由于李吉甫曾做过郴州刺史,所以对湖南的记载十分详 细,为我们研究湖南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方便条件 。 二、版本情况与辑补、校订 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介绍元和志的版本有南宋淳熙三年(1 1 7 6 年)张几仲 刻本、清代据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刊刻的“武英殿聚珍版” 、孙星衍岱南阁丛书本、 王灏畿辅丛书本、金陵书局刊本、严观元和郡县图志补志九卷、缪全孙元和 郡县志阙卷逸文三卷、 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贺次君点校本 。陈素清、冯荣光的 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指出除了上述印本之外,清代还有一些珍贵的抄本,如 乾隆三十四年( 1 7 6 9 年) 的钱氏通经楼抄本、清陈树华抄本、千顷堂抄本等等,认为这些 旧抄、精抄本,世所罕见,已经成为特藏善本 。程大炜的 元和郡县图志清人辑补 研究记述了清代元和志的五种刻本和十七种抄本 。 程大炜的 元和郡县图志清人辑补研究从清人辑补元和志的形式和方法、 辑补引书及户口资料、 辑补工作评价和联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 9 8 3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 由贺次君先生点校的版本,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很 多学者从元和志本身的内容及贺次君点校部分进行了校订。如施和金的新版元 和郡县图志点校举误 、刘锦文的 元和郡县图志正误一则、吴宏岐的 元 和郡县志延水县临河故城辨正 、韩茂莉的 元和郡县志盐州沿革辨误、张 伟然的 元和郡县图志两湖部分校勘补正 ?、张伟然的 元和郡县志误校“昭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第 1- 6 页。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74- 76 页。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 年第 6 期,第 54- 55 页。 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第 290 页。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75- 76 页。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年,第 18- 20 页。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424- 438 页。 人文杂志1985 年第 4 期,第 92 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 年第 2 期,第 134 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 年第 1 期,第 118 页。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 年第 3 期,第 32 页。 5 潭” 、乔凤岐、肖守库的 元和郡县图志勘误一则、周运中的 元和郡县 图志江苏部分辨正 、汪兴和的点校本元和郡县图志校勘补正等。 三、 元和志的地名学研究 鞠继武的唐代的两部地名总志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 认为括地 志 、元和志 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全国总地志, 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全国 “地名志” , 该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两部书在地名学方面的贡献:1 . 地名解释数量的发展。2 . 地名 解释内容的发展。3 . 地名渊源的记述和进一步总结。4 . 地名学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地名 读音、地名书写和地名渊源的问题 。李汝雯的关于元和郡县志中的山岳命名类 型研究一文对元和志山岳命名的依据、类型、特点进行了归纳,并试图通过分类 研究认识其地理意义 。华林甫的 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一文认为元和志 在地名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地名命名原则的归纳、总结与运用。 2 地 名渊源解释。3 地名的通名、用字与读音。4 地名的考证与辨析 。李莲香的 元和 郡县图志中的“河南”地名对元和志中河南州县名称的命名与本地特征的联系 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有五种情况:1 . 史迹地名。2 . 因山为名。3 . 与人名有关的地名。 4 . 因水为名。5 . 因古国、旧邑、县乡、寨、店、建筑等命名,并对大部分地名能够沿用 上千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四、 元和志的户口研究 翁俊雄各地志所载唐开元、天宝户口数字的源流、系年和校勘认为元和志 所载“开元户”数,不包括开元二十四年及以后设置的州,其下限为开元二十三年,大 致地说应是开元二十年左右的数字。他又在唐后期政区与人口一书考证出元和志 所据资料主要是“元和二年职方和户部提供的资料 ” ,其所列州县建置和户口数 基本上是元和二年的,认为元和志是探讨唐后期政区和人口变化的主要依据 。冻 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一书对元和志所载的开元户、元和户作了详细的探讨。 作者认为其开元户应出自“开元十七年或十八年的户部计账” ,又通过比较元和志 的元和户与元和国计簿之间的差异,认为“二者取自不同年份的统计数字,元和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 年第 3 期,第 96 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第 2 期,第 74 页。 书品2007 年第 5 期,第 82 页。 书品2007 年第 1 期,第 87 页。 地名丛刊1989 年第 6 期,第 4- 5 页。 中国地名2006 年第 3 期,第 54 页。 北京社会科学1999 年第 2 期,第 102 页。 科教文汇2007 年第 11 期,第 186 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5- 7 页。 6 大抵是根据元和四年或五年前后的计账资料而来” 。 除此之外,张开祝,李效杰从元和郡县图志看唐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实质 对元和志中保存的大量有关唐代民间信仰的史料进行研究,认为唐代的民间信仰十 分发达,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对象、广泛的信仰人群,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 。王永兴 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一文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史籍所载土贡资料 的年代,认为元和志中的开元贡系年应为开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 。汪前进现 存最完整的一份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认为元和志系统地录载了唐初府( 州) 的“八 到” ,县治至府( 州) 治的方向和里程,县下级行政或军事单位和自然地物至所在县治的 方向和里程,并认定李吉甫当时绘制地图的方法是极坐标投影法 。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元和志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 是元和志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值得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学者对元和 志 还只是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或从某一特定角度、 针对某个特定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对李吉甫及其元和志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以充分认识此书 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其在唐代历史、地理、人口、城市、政区、经济、交通等方面研究 的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9- 12 页。 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第 56- 57 页。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 4 期,第 62 页。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年第 3 期,第 273 页。 7 第二章 元和志的编撰 第一节 李吉甫生平 李吉甫,字弘宪,唐赵州赞皇县(治今河北赞皇县赞皇镇)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 年(7 5 8 年) ,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 1 4 年) 。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地理学家。 李吉甫出身于名门大族,是“赵郡李氏”的后代。父亲李栖筠曾在代宗朝时任御史 大夫。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 “赵郡李氏”繁衍壮大,名重族显,按支系共分为六祖 房,即“南祖房” 、 “东祖房” 、 “西祖房” 、 “辽祖房” 、 “江夏房” 、 “汉中房” ,其中前三 房聚居于赵郡平棘县西南封斯一带,通号“平棘李氏” 。李楷是迁居赵郡平棘县(治今 河北赵县赵州镇) “赵郡李氏”的第一代祖,他是晋司农丞治书御史。据元和志卷 一七河北道赵州所辖平棘县,云: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 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 ,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 亦曰三祖宅巷也。 ” 赞皇李氏,即李栖筠、李吉甫这一支,族出河北“赵郡李氏” 西祖房,李栖筠是西祖房始祖李劲的第十一世孙,祖居平棘封斯旧宅(至今,河北赵县 县城西南方向还有五个村的村名带“封斯”二字,它们是西封斯一村、西封斯二村、西 封斯三村、东封斯一村、东封斯二村,均属赵县高村乡) 。因此,若依祖居地及历史渊 源,应该说李吉甫是赵州平棘县人 。然据史籍记载,赞皇亦为李氏祖坟及田产所在地, 元和志卷一七赞皇县下有云: “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 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 且李栖筠被封为赞皇县子,李吉甫被封为赞皇县侯,基 于此,绝大多数学者称李吉甫为唐赵州赞皇县人。 李吉甫从小就在其父亲的教育和培养下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因博洽多闻,富于文 词。 以门荫入仕, 唐德宗贞元初年(7 8 5 年) , 年仅二十七岁的李吉甫就担任了太常博士。 在职期间,以学识渊博、处事得当深得当时宰相李泌、窦参等人的器重,故不久又兼任 屯田员外郎,贞元七年转驾部员外郎。贞元八年,陆贽拜相执政,疑忌李吉甫与前任宰 相结党,遂把他贬为明州(治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员外长史。三年后,才起 用为忠州(治今重庆市忠县忠州镇)刺史,贞元十九年又担任郴州刺史、饶州(治今江 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鄱阳镇)刺史等职。永贞元年八月,宪宗即位,征辟李吉甫拜为考功 郎中、知制诰,转为中书舍人,赐紫袍,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加学士承旨。元和二年 元和郡县图志 ,第 490 页。 李文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年,第 421 页。 元和郡县图志 ,第 493 页。 8 ( 8 0 7年) 春季,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担任宰相之职。元和三年二月,进封赵国公, 秋季,李吉甫认为深得宪宗信任、长期在翰林的裴垍一定能担当大任,于是推举他取代 自己,自己则谋求出京师为节度使。九月,拜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立 任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正月,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 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再次入朝为相。元和九年十月,暴病死 。 李吉甫一生为人正直,唯贤是用,上效忠朝廷,下爱怜百姓,是中央集权政治的维 护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做出了重要贡献。 唯贤是用,正直清廉。陆贽任宰相时,曾把李吉甫贬出京城,为明州员外长史。后 来李吉甫任忠州刺史时,陆贽被贬到忠州。兄弟学生都替陆贽发愁,有人议论说这次李 吉甫一定会对陆贽发泄怨恨, 加重他的罪行。 然而李吉甫却喜悦地给予陆贽厚厚的礼遇, 用对待宰相的礼遇接待他,相处得非常好,没有把以前的怨恨放在心上,陆贽一开始还 感到惭愧害怕,后来与李吉甫建立了深交 。永贞元年(8 0 5年) ,宪宗刚即位,中书小 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交往过密,盗用朝廷权力,李吉甫就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 李吉甫早年了解勉励羊士谔,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司封员外郎吕温擅长作词章,李吉甫 也喜爱、重用他。李吉甫按顺序推举众人才,引荐贤士大夫,颇有好名声。元和七年, 京兆尹元义方奏请为幼年夭折的永昌公主盖祠堂,宪宗命令义方按旧法规减半。贞元年 间义阳、义章二公主都在墓所建造一百二十间祠堂,耗费钱币数万,按照此旧法规减半 仍要花费大量钱物。李吉甫听说后,认为祠堂的设置,礼典中没有记载,且当时德宗这 样做,民间私下就有议论,不如按数设置墓户,以此充任守护奉祀。于是上奏宪宗,并 且引用汉代的例子,当时东平王刘苍上疏汉章帝,让汉章帝改变为光武帝原陵、明帝显 节陵建造村舍的想法,以此力谏宪宗收回成命。宪宗听完李吉甫的陈述,才知道这样做 没有根据,并且对李吉甫大胆直言的做法大加赞赏,认为李吉甫勤于匡正时政。元和八 年,李吉甫奏请从夏州到天德,恢复已废弃的馆驿十一所,以此通报紧急情况,防备回 纥入侵。元和九年,为了防止昆夷骚扰,巩固边防,李吉甫又请求在经略故城设置宥州 (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包乐浩晓) ,征调九千神策兵前往驻守,并再 征调江淮地区三十万件兵器、千余匹战马,大大加强唐朝北部边防。李吉甫对朝廷忠心 耿耿,对四夷从不畏惧,但从不伤害朝内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李吉甫从不增置过多房 产,除京城有一处宅第外,没有其它宅第、别墅,因此人们都非常敬重他。李吉甫死后,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992- 3997 页。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4737- 4744 页。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 ,第 3818 页。 9 宪宗赐他谥号为“忠懿” 。 爱怜百姓,匡扶社稷。李吉甫在做外官期间,曾滞留江淮十余年,详解民间疾苦, 因而把百姓得失、社稷安危摆在国家决策的重要位置。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发现辖区 水利失修、旱涝为害,便组织民工在高邮湖边筑起一道拦湖堰,阻遏洪水,引水灌溉, 变水害为水利,筑“富人” 、 “固本”二塘,可灌溉田地上万顷。李吉甫还修筑了平津堰, 以防治洪水,江淮百姓深受其惠。元和六年,李吉甫再度入相,他认为国家贫弱、百姓 日困的原因,一是官吏不精、流品庞杂, 很多没有实际作用的官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 二是常备军八十万人,再加上商贩、佛寺、杂入科役者人数众多。遂向宪宗建议应裁减 政府官吏,限制不纳税的佛寺发展。在李吉甫的主持之下,前后减省了冗官八百名,吏 一千四百名;并收回长安周围佛寺祠田,接济百姓 。 力削藩镇,以保社稷。宪宗嗣位时,征拜李吉甫为考功郎中,旋召入翰林学士,转 中书舍人。当时藩镇割据已从“尾大不掉”发展至公开与中央政府作对、甚至叛乱滋事 的地步。因此,如何对付藩镇,能否有效地抑制藩镇势力,成为宪宗面临的首要问题。 宪宗即位不久,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宪宗决定诛讨刘辟,李吉甫坚决支持宪宗武力 诛讨,并积极参与策划讨平之计,请求广泛征调江淮的军队,由三峡路进入,以此分散 蜀的兵力,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李吉甫由此也更加得到宪宗的信任。元和二年,李 吉甫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 ,又策划讨平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当 时,如何对待李锜叛乱,朝廷上下意见不一,还有一些人为李锜游说,宪宗一时拿不定 主意。李吉甫说“锜,庸才,而所蓄亡命群盗,非有斗志,讨之必克” 。听了这番话, 宪宗终于下定决心。 李吉甫建议调遣徐州兵力为先锋,并以汴州兵力为犄角,进行征讨。 结果李锜为部将所杀,叛乱之军全部归降。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个心腹大患,李吉 甫为相一年多,便采取措施改换了三十六个藩镇,大大削弱了藩镇势力。元和六年再任 宰相时,恰巧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患病,李吉甫就建议任命薛平为义成军节度使,以重兵 控制邢(治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 、洺(治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二州,为 恢复河北作准备。田季安死后,军中拥立田弘正为帅。田弘正一反三镇故态,接受唐朝 的领导,使河朔形势有了新的转机。早在刘辟叛乱平息后,宪宗就决心取淮西,这时李 吉甫正在淮南,听说李希烈死后,吴少阳立,认为这是可乘之机,自请徙治寿州(治今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镇) ,想借用朝命,用反间计扰乱他的党徒。不久吴少阳死,其 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第 4741 页。 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第 4740 页。 10 子吴元济请求承袭爵位,李吉甫认为淮西不同于内地,孤立一镇,四邻皆无党援,今日 不取,后将难图,这个主张深符宪宗的意图 。可是还未来得及出兵,李吉甫就暴病而 死。李吉甫为平定叛乱,削弱藩镇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 元和志的成书背景 一、社会背景 唐朝国势在玄宗天宝时期达到极盛,而后安史之乱爆发,形势急转直下。 “初,安 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 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 ”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但却除恶未尽,安史部将收拾残 兵,割据一方。幽州卢龙(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 、成德(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正 定镇) 、魏博(治贵乡,今河北大名县大名镇东北)三节度使,即所谓河朔三镇,主要 占据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三镇节度使,父死子继,自任免官吏,不服从朝廷政令,赋 税不上交朝廷。安史余党外,还有一些藩镇,如淄青(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平镇) 、 淮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汝宁镇)两节度使,名义上也是唐朝的封疆大吏,实际上却 是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在安史之乱以前,节度使只设在沿边重镇,全国也只有十个, 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节度使的数目逐渐增多, 设立的地方也不再限于沿边重镇, 到元和初年,全国已有四十七镇。这些藩镇之间互相攻占,如魏博镇并吞相卫镇。各藩 镇与唐中央,更是连兵不已。 如唐德宗在位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梁崇义相结 , 对抗朝廷。最终因李惟岳擅承李宝臣节度使之职 、李纳擅承李正己节度使之职,唐朝 不允,于是爆发了“四镇之乱” 。德宗力图重振纲纪,然而由于国力虚耗日甚,对不听 命于朝廷的藩镇有时也力不从心,只能采取姑息政策。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当时的政治 稳定和经济发展。唐宪宗继位后,由于两税法的长期实行,中央政府的财力逐渐增强, 宪宗决心裁抑藩镇,于是再次展开了对藩镇的斗争。元和元年,首先讨平了西川节度副 使刘辟的叛乱,次年又平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元和七年,魏博镇内讧,继任节度 使田弘正归附朝廷,使河北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加强了朝廷在与藩镇斗争中的地位。 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西陲边兵内撤,吐蕃统治阶级乘机侵扰。 代宗广德元年(7 6 3 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第 4742- 474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德宗建中元年,中华书局 1956 年,第 7284 页。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德宗建中二年,第 7292 页。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德宗建中二年,第 7293 页。 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唐德宗建中二年,第 7307 页。 11 年) , “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 地。 ” 也就是说现在的甘肃和青海都在吐蕃控制之下。吐蕃并不满足,继续深入内地, “吐蕃入长安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 虽然唐朝政府最终 打败吐蕃,收复长安,但凤翔以西、邠州(治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城关镇)以北成为吐 蕃兵力常常出没的地方,关内道的西侧已成为边地。德宗继位后,遣使至吐蕃议和,并 命令边吏谨守亭障,毋相骚扰。剑南道外的南诏也经常向东北进扰,而南诏的进扰有时 还是在吐蕃的唆使下进行的。 二、李吉甫的政治思想 李吉甫留滞江淮十五年,对于地方政治的弊病和闾里的疾苦深有感触。这样的社会 经历,使他忧国忧民, 同时他是中央集权政治的维护者,主张讨平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革除时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李吉甫平定刘辟、李锜叛乱,换替藩镇节度使,建议用 兵淮西等一系列行动,表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对于邻国,李吉甫主张与南诏重归于好, 这样有利于西南方面的稳定。而吐蕃遣使寻盟,李吉甫建议辞谢,主要是因为当时吐蕃 内部矛盾显现,国力有所下降,不敢冒然再侵,且与吐蕃交好会引起南诏怀疑 。对于 回纥,李吉甫主张善为对待,讲求对于回纥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北陲的安宁。 李吉甫坚持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使得他为官期间,积极著录图表,造福社稷。他 曾感于秦楚之际汉高祖攻下咸阳后,将军们争趋府库、掠夺财物,只有萧何收取秦丞相 御史图籍,因而得出山川关隘险要、户口物资虚实,终于佐汉胜楚、取得天下。认为 “成 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 。而审户口之丰耗,辨州域之疆 理,又为编撰地志的主要内容。 元和志编撰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为李唐朝廷的政 治服务。 三、李吉甫的其它著述 李吉甫学识渊博,而对于舆地之学尤为注重。他认为舆地之学,必须以“佐明王扼 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为宗旨,所以“王者建州 域,物土疆,观次于星躔,察法于地理。考中国山河之象,求二仪险阻之情事关兴 替,理切安危” 。他一生著述很多,除元和志外,还有注一行易 、 六代略 三十卷、 元和国计簿十卷、 元和百司举要一卷、 十道图十卷、 古今地名三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代宗广德元年,第 7146 页。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代宗广德元年,第 7151- 7152 页。 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第 4739 页。 元和郡县图志序 ,第 2 页。 元和郡县图志序 ,第 1 页。 12 卷、 删水经十卷、 古今说宛十一卷、 一行传一卷、 李吉甫集二十卷、 李 吉甫古今文集略二十卷 、 国朝哀策文四卷、 梁大同古铭记一卷、 顺宗实录 五卷、 王起李赵公行状一卷、 元和郡国图三十卷等。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十 卷、 元和郡国图三十卷是他撰写元和志的基础,也就是说,他的元和志是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完成的,甚至翁俊雄认为元和志就是将前两书“合成”而已 。 可惜李吉甫的其它著作都散失了,独元和志残存,流传至今。 第三节 元和志的体例及编撰特点 一、 元和志的体例 元和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次年又有增补,原书四十卷,又目录两卷,共 四十二卷。 元和志承袭了汉书地理志以来正史地理志及六朝以后地理总志体 例,属于疆域志,即以一朝某一时期的疆域为范围,记述其建置沿革、户口、州境、八 到、山川、贡赋等内容。 元和志以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划的十道为纲,以元和 时期四十七镇分篇,府、州、县按道分镇记载。该书首创记述每州的州境、八到,这为 后世地理志开创了先例。对于垦田、水利、盐政、交通、军事设施、兵马配备、关亭障 寨等项,该书均一一注明,十分详备。 元和志大胆使用了汉魏以来图记、图经的形 式,每道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陇右道虽已陷于吐蕃,但仍收录,志在恢复旧土。 下面以卷十七河北道二内容示例。 1 、节度使名称、管辖范围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七 河北道二 恒冀节度使 管州六: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德州,棣州。县四十四。都管户六万二千六百 四。 元和志共四十二卷,第十七卷为河北道第二卷,记载的是恒冀节度使的管辖范 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政治形势。恒冀节度使管辖恒州、冀州等六个州,管 辖四十四个县。 “都管户”为恒冀节度使管辖的六个州元和时期的总户数。有的州都管 户数字缺。 2 、州(郡)的名称、等级,开元、元和户数 新唐书卷五七至六十艺文志 ,第 1426 页。 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4 页。 13 恒州,常山。大都督府。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乡八十七。元和户一万七千 五百八十。乡七十。今为恒冀节度使理所。 恒州下的“常山”即常山郡,恒州曾改为常山郡, “大都督府”是州的等级(关于 州的等级,详见第四章第一节) ,开元户、乡和元和户、乡记载了恒州开元、元和两个 时期的户数、乡数。关于户,除个别数字缺、个别记载了贞观、天宝的户数外,一般均 记载开元、元和两个户数,不记载口数。领乡之数均系于各州户额之下,有的州还有垦 田数量。理所,即治所,因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 恒州当时为恒冀节度使治所所在地。 3 、州的沿革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赵。秦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