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乐记》音乐哲学的基本理念及其相关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音乐 美( 哲) 学著作,对中国音乐美( 哲) 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乐记的研究。 乐记今存十篇,论及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征、音乐的美感、音乐 的社会功能、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 是先秦以来音乐思想的总结与发展。乐记的思想是在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形 成的,它是先秦以来一种音乐美学思潮的总汇,它包含着儒家、道家等我国传 统哲学、美学思想,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 传统音乐哲学在乐记中得到很大了的体现,乐记的出现,是对儒家音乐 美学观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集儒家乐论之大成。 乐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从音乐的起源 到音乐的基本原理;从乐与诗、歌、舞的相互关系到乐的种类;从乐与礼的辅 佐关系到乐的社会标准;从乐的社会作用到施行乐化教育的手段等等。在原文 的有关论述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有些论点至今看来仍不失为高见。乐记 开创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系统研究之先河,乐记不仅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珍 品,它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理论的宝库。 本文以中国音乐美学的经典名作乐记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乐记 中重要的概念、范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类比;其次将中国传统美( 哲) 学中的概念范畴一天人合一与西方美学中的古典型艺术相比较。这其中还包 涵着中国传统音乐哲学中的伦理与西方美学中的伦理相比较。 最后,本文将中国音乐哲学专著乐记与西方音乐美学著作论音乐的 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 汉斯力克著进行了比较,将音乐哲学与伦理学 相结合,对中国传统音乐哲( 美) 学的一些经典概念与西方音乐哲学中的概念 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音乐哲学在概念范畴上,中西方有较大差异,但是在某些 概念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不可否认的是,音乐作品中表现的美善结合的伦 理道德却如出一辙的相似,音乐艺术作品中的伦理思想和艺术家的道德情操是 有一定关系的。 关键词:乐记,基本理念,比较研究 a b s t r a c t 地巧am a s t e r p i e c eo ft h ec h i n e s em u s i ca n da e s t h e t i c ( p h i l o s o p h y ) ,i s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i n g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i ti sn e v e rn e g l e c t e dw h e nw ct a k e u p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e s em u s i ca n da e s t h e t i c (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1 1p i e c e sp r e s e r v e do fn f p ,ii n c l u d em a n yc o n t e n t so fm u s i c ,s u c ha st h e b a s i c ,t h ec h a r a c t e r , t h eb e a u 饥t h es o c i a if u n c t i o no fm i s i c ,a n da l s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u s i ca n de t i q u e t t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f o r m u l a r y 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m u s i c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a l e o m u s i ca n d t h em o d e r nm u s i c y u e j fi sn o to n l yt h es u m m a r i z eo ft h em u s i cb e f o r eq i n 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i th a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nm a n yd i r e c t i o n t h et h i n k i n ge x p r e s s e d f r o my u 已,fi st h e 卫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m u s i c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i ti n c l u d e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s u c ha sc o n f n c i u s i s ta n dt a o i s t s i ti s r e p u t e dt ob ev e r yv a l u a b l eo nm u s i cr e s e a r c he v e nt o d a y i ti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im u s i e a l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c o n t e n to f 地e i fi sv e r ye x t e n s i v e a n di tt o u c h e so nm a n yd i r e c t i o n ,f o r e x a m p l e ,f r o mt h eo r i g i no fm u s i ct ot h eb a s i ct h e o r e mo fm u s i c ;f r o m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u s i ca n dp o e m ,s o n ga n dd a n c e ,t ot h ec a t e g o r yo fm u s i c ; f r o m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u s i ca n de t i q u e t t et ot h es o e i a lc r i t e r i o no fm u s i c ; f r o mt h es o c i a lf u n o t i o no fm u s i ct ot h em e a n so fm u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 m a n ye x c e l l e n tv i e w p o i n t sw h i c hh a v es t r o n ge f f e c to nm a n yf i e l d se v e nt o d a yi n t h i sw r i t i n g 1 4 t e y fi se p o c h - m a k i n go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r e s e a r c h ,i ti sn o to n l yac u r i o s i “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e n r i c h e d t h ea r tt h e o r yoft h ew h o l e w o r l d t h ew r i t e ro ft h i sa r t i c l et o o k 砌百f ,t h ec h i n e s e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c l a s s i c a lw o r k , 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p u tu p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a n da n a l o g yo ns o m ei m p o r t a n t c o n c e p ta n dc a t e g o r y ;t h e n t h e w r i t e r c o m p a r e d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a e s t h e t i c ) c o n c e p t ,w h i c hu s u a l l yb ec a l l e d ”t i a nr e nh ey i ”,w i t h o c c i d e n ta e s t h e t i cc l a s s i c a la r t i ti sa l s o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p h i l o s o p h ye t h i ca n do c c i d e n ta e s t h e t i ce t h i c s f i n a l l y , t h e w r i t e rc o m p a r e dv u e j iw i t ht h e 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 w r o t eb y 汉斯力克) ,a no c c i d e n t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c l a s s i c a lw r i t i n g ,c o m b i n e dm u s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e t h n i c s ,t o o kt h er e s e a r c ho ns o n i c c o n c e p t s 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p h i i o s o p h y ( a e s t h e t i c ) a n do c c i d e n tm u s i cp h i l o s o p h y t os u mu p ,m u s i cp h i l o s o p h ye x i s t s 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b v c c nc h i n e s ea n d o c c i d e n t ,b u ti ta l s oh a ss o n l es i m i l a r i t yo ns o m ec o n c e p t s d e f i n i t e l y ,t h ee t h i c s e x p r e s s e db ym u s i co fc h i n e s ea n do c c i d e n ta r ee x a c t l yt h es a m e w ec a ns a y ,t h e e t h i c se x p r e s s e db ym u s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a r er e l a t e dt o a r t i s t s m o r a l i t ya n d s e n t i m e n t 2 乐记的基本理念及其相关 比较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的“性:” 在乐记中谈到“性”之处,现一一列举如下: l 、乐本篇一一是故其哀心感者一一,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性之欲也。 2 、乐象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3 、乐言篇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一一-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性,辞源中这样诠释: 一、人的本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苟子正名:“生之所以 然者谓之性。” 二、事物的本质、特点。孟子告予上:“是岂水之性哉? ”引申为形态。淮 南子攸务:“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注:“性,犹姿也”。 三、生命,生汁。左传昭人年:“怨言并作,莫保其性。”吕氏春秋本生:“靡 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 四、性情,脾气。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故佩韦以自缓。” 性,辞海中这样诠释: 一、性质,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如弹性、药性。孟子告子上: “是岂水之性哉! ” 二、人物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告子此 说为孟子所反对,而赋予:“性”以道德属性,提出“性善”说。后苟子提说“性 恶”洗。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以性为人所具有的素质。中庸: “天命谓之性。”朱熹注:“性,即理也。”宋儒多认为人性体现天理,故“性” 与“理”义亦相能。 三、佛教指事物内在和不可改变的本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与“相” 相对。大智度论卷三寸一:“性各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 名为性。”( 此外还有四种解释:有生命、生机之义;性情、脾气之义;性别之义; 语法范畴之义,由于和本文关系不甚紧密,故不在此赘述) 。 中庸:“天命之谓性。”古人多认为性由天赋,故日性天。刘继庄广阳 杂记卷二:“( 世人) 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诗与乐也。”在我国古人 对性的阐述及分类中,不能不提到以下几种说法: 一、性恶沦。苟子的人性论学醴。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苟子- 性恶:“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 人为) 也。”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 等情欲,所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为其礼 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二、性善论。孟子的人性论学说。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不 是外来的作用) 。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认为封建伦理道德是天赋予 人的本性。为其“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性善”论后来成为宋明理学正统的 人生学说。 三、性有善有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学说。始于旧中国早期的周人世 顾。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 长”( 见王充论衡- 本性) ,即善恶两性究竟向哪个方面得到发展,决定于后 天的教养。宓子贱、漆雕丌、公孙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恶。西汉扬雄提出“人 之性也善恶混”的论点,也与此说相近。 四、性无善恶论,是告子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的论点,认为人生来只有求生存和生箔两种欲望,所以性是“无善无不善的”。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和孟子关于天赋道德的观念 对立。他的论点,保存在孟子告子上中。原文如下: 告子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 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6 ( 译文) 告予说:“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 了缺 1 便向西流。人没有善不善的定性,正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相类似” 盂子蜕:“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向上或者向下的定向吗? 人性的善良,难好像水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 水使它跳起来,可蚍高过额角。车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 性吗? 形势使它如此的。人可以使它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五、性理学。“性理”是宋明理学重要的范畴之一。程朱派说:“性即理也”。 自理而言旧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认为天是“理之所从以出者”,人、物的 性都是天理的体现。把仁义理智等封建道德说成是永恒的天理,是人性所固有的, 人们应绝列服从。因理学家多谈“性理”。故理学亦称“性理之学”。“性理学” 或称“性理之学”,指的是程朱派理学。本于程颐“肚即理也”语,以别于陆 ( 九渊) 、王( 守仁) “心即理也”之说,故清儒以“性理之学”标举程朱派理学。 六、性三品说,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论学浣。藿仲舒把人性分为上、 下、中( 善、恶、中) 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主张“名 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中民之性”可上可下,须“性待渐于教训, 而后能为善”( 春秋繁露卷十) 。到唐韩愈更提出种严格的“性三品晚”,并 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 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 欲”,是接于物而生的( 原性)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性”和隋”不是一个概 念,与“道”和“德”有点相似。西汉董仲舒认为“性”有善有恶,性为仁,性 中之恶者为情,情为贪。刘向认为性有善恶,情亦有善恶,但“性情相应,性不 独善,情不独恶”( 见苟悦申鉴杂言下) 。唐韩愈亦持此蜕,并将“j 生”和 “情”分为互相对应的上、中、下三品。李翱则主张性善情恶论,认为“人之所 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 复性书) 。北宋王安石主性无 善恶而情可善可恶,并强调“性情一也”。 “性”经过了几千年古人的评述、阐释,无论是善、是恶、还是无菩无恶, 它都是自然历史过程中生成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在乐记中涉及到“性”的狭 义涵义也在于此种角犁释。在乐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衷心感者,其声噍 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 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 于物而后动”。( 乐本篇) 乐由音构成,他的本源是人心( 精利i ) 受至u j t - 物的感应。因此心中有悲哀的 感情,就会发出焦急短促的声音:一心中有快乐的感情,就会发出宽敞和缓的声音; 心中有喜悦的感情,就会发出畅快而自由的声音;心中有愤怒的感情,就会发出 激烈而严厉的声音:心中有崇敬的感情,就会发出正直而庄重的声音:心中有爱 慕的感情,就会发出柔和而美好的声音。这六种情感和声音以及他们的关系都不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都是由于心( 精神) 中对外物的感应的产物。 王文锦在译解“六者非性也”译为六种感情,而吉联抗译为六种声音,愚以 为此处是六种感情和声音,其后一句为“感于物而后动”,只有思维对外界事物 有所感触,产生了情感的激荡,才能使人有多种情感,而各种声音也是先有各种 情感在先才能产生出的。故情感并不是人之本,即不是性,情是“感于物而后动” 的。汉斯利克沦述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的观点时提到: 第一,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产生此种“副作用”。 第二,激发或唤起人们的情感,这不是音乐的目的。汉斯利克认为音乐,特别是 早期的占典器乐,它“只是以自己为目的”,它既不是必须唤起情感,也不是以 情感为对象。人们欣赏音乐是为了感受音乐的美,而不是通过它来寻求感官的刺 激,激发自己的情感。愚以为汉斯利克在沦及音乐并不是以激发或唤起人们的情 感为目的的这种论点很与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典籍乐记相似,但不同的是汉 斯利克认为“听众以纯粹的直观来欣赏一首鸣响着的乐曲,他不应对他感到任何 物质的兴趣。让音乐使自己的情绪激动,这种倾向便是一种物质的兴趣,如果美 物只是引起单纯理智的活动,那就不是审美的,而是逻辑的活动,假如对情感的 影响是美的主要作用,那就更有问题,那是病理的现象了”。而乐记认:“是 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所以“先王”十分注意怎样来 对人们进行影n 向:用“礼”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 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防止人们做坏事。“礼”、“乐”、“刑”、“政”,它们有 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建立共同的社会观念,使社会生活得到稳定。从中西方两 段文字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音乐的最终目的不是情,而是更深一层的含义。 汉斯利克说是“审美”,中国古人则既是调和“性”。 在我国古代,“性”就其概念涵义在本文的前面已经详细的列出,乐记中 沦到“性”的还有以下段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初生时知识很简单,( 辞海中“静”被释为:安详、贞静。沧语雍也: “仁者静”。愚以为此处应译为人与生俱来在本性上是空白、安详的) 。这是天赋 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是简单的本性获得了发展的表现;外 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与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 是倘使不喜欢和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f ;- ! f i t 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 认以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天赋的性情,天理就 灭绝了。( 吉联抗译)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这样看出,“性”是天赋的人之本,是空白的,经过社 会和环境等等外物之“感”后,刻画上一定的内容,继而就会与外物有产生涵映, 即相互投映。在“性”之空白上刻画一定内容便可看出是“善”是“恶”还是“中”。 ,乐汜乐象篇中是这样论到“性”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 华也。会石丝竹,乐之器也。涛,苦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 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译之:“德”,是人生的表露,“乐”是德行的花朵, 金、石、丝、竹,是“乐”的演奏工具。碍,表达“乐”的内容;歌,咏唱出“乐” 的声调:舞,表现“乐”的姿态。诗、歌、舞三者都出自内心,然后乐器才跟着 进行共同的表演。 德,指的是伦理道德。乐象篇中论到“德”,是“性”的外化,那就此恰 好映证了前面的观点,即“性”本是空白,经过外物的刻画,_ = : j 请够有内容。德, 若是“性”的外化,是“善”德、“恶”德,还是“中德”,只从“德”上一看便 知其“性”。而“德”可以从“乐”中观察得到,所以郭沫若先生浇:“音乐是你 内在生活开出来的花,你是什么树子便开出什么花来,这是丝毫不能虚假的。” 在乐汜中还有两处论到性: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衷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凡是人都有感情理智的本能,但是喜怒哀乐的变化是没有定的,受到外界 事物的影u 向发生了激动,然后表现为一定的感情。( 吉联抗译)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王常之行,使之 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回畅交于r r 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 而不相夺也。 因此“先王”根据人的“性”和“情”,核定“乐”的度数,制定“礼” 的制度,台乎“生气”的调和,体现“五常”的关系,使得气质属“阳”的人不 散漫,气质属“阴”的人不保守,气质刚强的人不粗暴,气质柔和的人不畏缩, 阴、阳、刚、柔四利,气质畅通的交流于内部,同时表现于外部,都有着适当的关 系,互相补充而不互相克制。 从乐记全文出现的所有的“性”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它是人的生成发 展着的本质,但在音乐中出现的“情”和“性”却不可混为一谈,“情”是作曲 家头脑中的想象( 库克) ,性是作曲家之本质,是人的属性,敞“性”在一定程 度上不决定“情”,不直接影响作品中的“睛”。 第二节乐记中的“德” 在乐记中淡到“德”之处,现一一列举如下: l 、乐本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2 、乐象篇“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 可以观德矣。” 3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4 、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日: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5 、乐言篇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 6 、乐化篇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7 、乐施篇故天子以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 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 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8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 9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 1 0 、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n 、乐情篇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1 2 、魏文候篇民有德而五谷昌,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涛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 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德”在我国的各种经藉中的含义不同,释义也不同。辞源中阐释: 、道德。易乾文吾:“君子迸德修业。”二、恩惠。书盘庚上:“汝克黜乃 心,施实德于民。”左传成三年:“无怨德,不知所报。”三、感激。左传僖二四 年:“王德狄人”四、福,利。礼哀公问:“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五、 五行之蜕称四零中的旺气。4 l 6 1 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乐记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即“德”与“礼”。对内容也要求“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和平,无过与不及。”以“中 和”为美,要求内容和表现都合乎“中和”,而“中和”的发展便是“淡和”,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特征。 这是因为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 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 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 声者不可与之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之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 德,德者得也。”这段话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知音,知声,知乐,最后走向知 德,达到治道即把握其“道”。是音乐中蕴涵“德”,有德之乐是美,无德 之乐是不美。“德”是走向“道”的桥梁,并不是如下所说:“由- 1 二以礼为规范, 就必然德重于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的特征, 亦即农业社会音乐美学的特征。( 自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 ”其言下之意是 有德才有乐,乐服从于德,其实乐中蕴涵着德,是主体当中映涵着客体,即音乐映 涵着人的思想,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一种概括,一种归纳总结。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 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 文明,气盛而化神,芹u l i i 页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性之端”即天性 之根本,由于“德”是“性之端”,是内在的:乐是性的外观,也是德的外观,所 以乐为“德之华”。金、石、丝、竹是音乐传播的媒体。爵歌可以说出人的志向 情趣,歌唱可以表现声音,舞蹈可以表现人的体态仪容。这三种世术形式都是来 源于思维,然后借用乐器或器官进行表现。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它蕴涵着一大主 题,“乐”是剥人的思想的概括的一种表现,其必然包含着“德”所以感情深厚, 乐曲的文采才鲜明。 “气盛”,所谓“气”首先是指产生万物也产生音乐的天之“天气”、阴阳 之气。同时它也具有音乐本源的意义:即指音乐构成要素之一的乐中之气,这 种“要素”丰富了,音乐自然就出神入化了。和顺的德性蕴减在内心,爿能j 于出 音乐这样美好的花朵,乐是来不得一点虚伪的从上述乐记当中的话来看,“德” 与“乐”的关系是并列的。 一般常沈的“德”是狭义的道德品质,汉朱穆浇“得其天性谓之德。”,在中 国传统意义上是“天性”,也就是说,人生来要吃饭、穿衣、居住以及拥有基本 生活需求,是“天性”、“本性”,所以要“得”,“德者得也”,所以在追求“得” 时也是“天性”使然,与现在所况的“道德伦理”是有定差异的。当然规范和 偕的社会需要道德约束,否则会因为“得”而乱了“德”。蜕文解字中,“德” 谓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老予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道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氏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渭玄德。”这一段说:“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 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之生长起来。故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 重视“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就是由于它们对万物 不加干涉,只使之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力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 长发育,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产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 不自悄。有功,导引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玄妙的“德”。 老子浇的“德”是一种超然的视角,他主张“无为”和“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是“上德”,教化人类要“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乐记中表现出来的是乐中生“德”,“乐德”兼有,有德之乐美,无 德之乐不美。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通俗讲晤中的“德行”一文中提到:“中国人常重 德不重刊。因德乃求之己而无不得,因此重德便走向安与平。爿贝0 求之外而不必 得,因此,重刁可以走向危与不平,即乱。重德便有福了,太平了。重习。便各向 外面去求得,才尽大,他的生活圈却可反成小。因此小人也可有列,却不能说他 可有德。”所以,如果内心世界是有“德”之人,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 生改变,中国古人讲究“内省”,如果人向内要求自己,就会在自身这个小宇宙 中获得所求。如同,世界上学习音乐及作曲理论的人何其多,但是拥有传世经典 作品的作曲家没有多少,那是因为只追求才艺和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 和自省,不会在岂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钱穆先生晚的好:“小人也可以有才, 却不可湮他有德”。 作曲家自身的品德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内涵,在乐记中乐象篇蜕:“德 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涛,言其志也;歌,咏 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 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记在对“德”的解释中提到,“德”是“性之端”,“乐”是“德之华”, 在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德”是作曲家本性的表露,如果作曲家不“立身敦厚,存 心质朴”,哪有音乐作品中打动人心深沉情感和无上之美? 所以,音乐作品和作 曲家的德行是分不丌的。只有作曲家的“情深”才能使“文”“明”,只有“浩然 之气”充盛,才能“化神”,只有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 “和顺”,才能使“英华” 表现出来。所以,音乐就是人的内在体现,真善之“现”是不可也不能“为伪” 的。 在很多名家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有德之乐”及有“上德”之德的作曲家 和他的作品。很多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上 德”之“德”。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国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粱 祝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们无一不是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深处的真情和高尚的道 德修养,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乐记中提到的“乐者,德之华也”。 作品是作曲家的“德”的升华,是精炼。 “德”与“乐”的关系,“乐”中映涵着“德”,“德”反照着“乐”,这二者 相互对映,对于优秀的与“天地同和”之“大乐”是缺一不可的。 第三节乐记中的“礼” 乐记中论及“礼”的部分如下: l 、乐本篇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一一 2 、乐本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 之礼,非致昧也。 3 、乐本篇一大飨之礼,尚玄酒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昧者矣。是先 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一一 4 、乐本篇是故先j :i 书o s l 乐,人为之节。 5 、乐本篇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 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各矣。 6 、乐论篇一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i 一 7 、乐论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 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止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揖 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8 、乐论篇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9 、乐论篇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一明则有礼乐,幽则有 鬼神。 1 0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阻相 沿也。 1 1 、乐论篇筐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 裼袭,礼之文也。 1 2 、乐论篇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一 1 3 、乐本篇一一- 礼者,天地之序也。一 1 4 、乐本篇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 后能兴礼乐也。 1 5 、乐论篇一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 之施于余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间也n 1 6 、乐礼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 具。一一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一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 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1 7 、乐礼篇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一一仁近于乐,义近于 礼。 1 8 、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一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在乐记中,“礼”与“乐”是分不丌的,乐记乐本篇中,有如下 篇文字: “儿音者,生于人心者电;乐者,通于伦理者也。礼乐皆得渭之有德, 德者得也。 乐与礼的涵义。中国古代所渭的“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 舞蹈,本是三位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 于连仪仪、| = | = i 猎、肴饿都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说文解字中, 将其解释为:礼,履电所以事神致福也。 在经籍纂沽中释义如一f :礼之为者履也;登降楫让,有贵贱亲疏之体谓 之礼;礼者,理也。( 家语沦礼)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记乐记) 又( 苟 予乐沦) :礼,敬也。( 墨子经上) ;礼者,殊事合敬者电。( 礼记乐记) ;圣礼而 降之以敬日礼( 礼记乡饮酒义) :致爱恭谨谓之礼。( 韩外传四) ;礼者,所以正 身也( 苟子修身) ;人道曰礼。( 周书武顺) ;礼者,君致大柄也。( 礼记礼运) ; 礼者,围之纪也( 国语晋语) ;礼者,政之本与。( 大戴记哀公问于孔子) ;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合,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贾子礼) : 礼者,所以制,中电。( 礼记仲尼燕居) ;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 后汉苟爽 传注) ;礼者,节也。( 苟子大略) ;礼者,节之准也。( 苟子致仕) ;礼,防万民 之伪而教之中也。礼者,所以防淫浃,节其奢靡也。( 白虎通礼乐) ;礼,是交接 会通之道。( 易文言传) ;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记乐 记)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电,人之行也。( 后汉延笃传) :礼电者,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礼记礼器) :礼者,阴i j l l 2 _ 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僻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 白虎通礼乐) ; 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礼记乐记)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者,经天地 理人伦。( 礼乐正义) ;礼,乐德之则也。( 左氏僖二十七年传) ;礼,所以守其 国,行其政,令其无失其民者也( 左氏昭五年传) ;礼也者,行事之法。( 礼记王 制注)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把“礼”看作是“天经地义”,从以上众多的释义中还 - 是r i 以看到,“礼”是人类共同遵守的、与当时社会相适宜匹配的伦理道德的观 念,在“乐”中融合了“礼”是必然的,“乐”中有“礼”,在“乐”中涵映着“礼”, 通过“乐”来表现“礼” “礼”在辞源中有如下诠释: 一、祭神以致福。二、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论浯为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苟于沦:“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三、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礼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四、礼品。 礼表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晋陆纳传:“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 一半。”五、儒家经典备名。六、姓。 “儿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春秋卫有礼至,东汉有礼震。 通于伦理者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音”,产生于人心;“乐”,与伦理相通。所以知道“声”而不知道“音” 的只是一般的飞禽走兽,而知道“音”而不知道“乐”的只是一般的普通大众, 只有君子爿能懂得“乐”的意义。所以审查一般“声”借以进而了解有节奏文理 的“音”,审查有节奏文理的“音”借以进而了解反映人情事删的“乐”,审查 般“乐进而了解国政民风,从而电就具备了治理之“道”。所以,不懂得“声” 的人,不可能与之淡沦“音”,不懂得“音”的人,不可能与之淡论“乐”。懂得 了“乐也就接近于懂得了“礼”了。“礼”与“乐”的意义都懂得了,称之为 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昧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 壹倡而三叹,有遗音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也。” 所以,乐的规模盛大,不是为了极尽声音之美;宴会的礼节隆重,也不是为 了味觉的享受。清庙中用的瑟,上面有红的的熟弦,底部两端的孔眼相通,弹奏 时发出数还的音调,歌唱时一人唱,三人应和,有不绝的余音。举行大飨礼时, 前面放着尚玄酒,祭盘里放着时生鱼,肉汁中不加入调利,却有不尽的余味。所 以先王制定了礼乐,不是要极度满足人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导人们节制 好恶,使他们恢复人的正道。 这种礼与乐的结合,在先秦时期就已是综合体的“乐”,是畴、歌、舞三位 一体的综合艺术,那时,“乐”以混沌然之“一”存在。“礼”则是典章制度、道 德规范、礼仪形式的综合,明确论及“乐”与“礼”的关系的是峪缺、师旷、子 ,t 。欲缺“无礼不乐,所由制也”之晓蕴涵乐以礼为内容,“乐”与“礼”相配 含两层意思。师旷“修礼以节之”则明确要求“乐”受“礼”的节制。子产认为 c r 礼”至高无上,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自然、社会万事万 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故世上一切事物都有要受礼的节 制,乐也不能例外,“乐”的表现手段要受“礼”节制,使之合于音律,“乐”的 表现对象也要受“礼”节制,使之合于天地之性。此外这时的人们还认为“乐” 的制作和使用也要合于“礼”,“乐”的制作是“天子之职”,只有天子才能“省 风以作乐”,所以“乐”被称为“先王之乐”;“乐”的使用则必须合于“礼”的 等级规定。左传常将“德”与“礼”相提僖公年说“德、礼不易”,文 公七年说“义而行之,谓之德、礼”即是其例,“德”是“礼”的很重要组成 部分,二者不可分。 所以沦“乐”与“礼”的关系必然也要论及“乐”与“德”的关系。欲缺的 “无礼不乐”晚强调乐应以“九功之德”为内容,而“九功”的第项就是“正 德”,即“礼7 7 所规定之德。伶州鸠强调对“乐”应“道之以中德”,即以“中德, 为引导,以“中德”为内容,而“中德”就是符合于“礼”无过无不及之德。他 们认为,音乐的任务是宣扬德行,即所谓“五声昭德”,“乐以安德”;音乐的鉴 赏在于“以乐观德”,故不应“以听清浊为聪”,而只能“听德以为聪”。在乐 记乐本篇中“礼乐”的功能是教导人们节制好恶,使他们恢复人i i i - 道。“礼” 可节制人心中的欲望,而“乐”调和人的性情。 “礼”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无“礼”之“乐”是不美的,是无规范的, 无“乐”之“礼”是单调的、乏味的,无说服力的。“礼乐”是艺术与道德行为 规范的精密结合,乐由人心生,是人心对外物即对自然的感触而产生。而“礼” 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明期才制定。礼乐志 开宗明义便论“礼一乐异 同与“礼、乐之本”,其文日: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总。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慢入之矣, 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 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 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乐以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 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怒,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 行,合为一体。” “礼”与“乐”是并行的,不可分割的,有着自然的与社会的共同属性,所 以乐记中的“礼”与“乐”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命题。 在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就已经丌始发展并形成乐教制度了。 在论及“礼”时,不得不提到,“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儒 家学悦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思想精髓就是“礼”、“仁”及“中庸”,不理 解“礼”,便无从理解孔子的整体思想,l 乜i ) i 无从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自( ( 7 - i ( i 楚语一j 。自汉二| _ 5 礼乐志 第四节乐记中的“道” 在糠源中“道”的释义如下: 一、道路。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二、方法,技艺。沦语旱 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子张:“虽小道,必 有可观者焉。”三、规律,事理。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 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庄子养生主:“庖丁释刀对l 三l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四、思想,学观。不同学者、学派赋予道的含义各不相同。论语里 仁:“吾道一以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从许予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五、况。论语宪问:“夫子之道也。”孟子梁惠王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饰水电班组管理办法
- 网格化物资管理办法
- 规范水利项目管理办法
- 专利代理管理办法解析
- 仓库保管丢失管理办法
- 虚拟系统监护管理办法
- 业务平台故障管理办法
- 规范撂荒耕地管理办法
- 营销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 产品售后维修管理办法
- 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实施方案
- 心脑血管科普知识
- 一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 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运规)
- 2025年浙江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儿童保健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实验室用危化品的管理
- 医药代表大客户管理经验分享
- 无人机飞行安全应急预案
- 2024-2025学年中职历史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教学设计合集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