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中文摘要是对你的论文内容的精炼概括,一般字数不会超过300字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你的论文题目是“文化融合精神”,要紧紧围绕“文化”和“融合性”这两个方面。所以,边塞诗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本节的时代背景放在论述之前或本节的总结。重点论述的是边塞诗的风格、内容和形式方面反映出的文化多元性。(文化融合性)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强盛的唐朝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上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己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凛俱丰实”【2】。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3】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镇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5】。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二)、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6】;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卜何人不识君”【8】。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首先,盛唐之时,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9】;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10】 其次,唐人又有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从而使得文人士大夫能够亲历边塞,接触边塞生活。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唐代文人入幕往往可迅速升迁,故吸引了大批读书士子,而军幕中如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对士人踊跃赴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如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1】;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2】 第三,唐代军幕之主中有不少文武兼擅,好文学,喜延揽文学之士,从而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第四,唐代君王对边塞诗的特殊爱好对士风民气的导向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唐诗的繁荣,发韧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唐太宗李世民堪称这一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慢之音”【13】“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14】唐玄宗李降基所作边塞诗也很可观,其平胡歌颂大唐军威:“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己立,文德愧前王”,显示了盛唐气势。此外,另有应制送张说的诗人数十名,应制诗总共多达70余首,可谓由玄宗一诗而引出近百篇边塞诗。可见,唐代皇帝的创作与提侣对边塞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文化融合性)这一节内容也是一样,得要有主题,在标题中指出你要干什么! 唐朝国力强盛、社会政治文化全而繁荣,这为唐诗的兴盛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气象万千的山水景致和名胜古迹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加之统治阶级提倡佛教思想以及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社会上隐逸思想的盛行,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理论依据。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的全而发展,提高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技巧。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时期繁荣昌盛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他们的诗不是一般意义的模山范水,而是能情景交融,物我混一,在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关方而别开生而,独具特色。他们以较为空静虚灵的心态来体晤山水、田园等审美对象,从而创造出意象玲珑、颇富神韵的诗美境界。下文几位田园诗人为例进行探析。(一)、孟浩然的田园诗 文学史上的孟浩然是被以隐士诗人定位的。但综观孟浩然一生行迹及其诗文,可以说孟浩然只是一个不甘在野的在野文人而己。隐逸诗人与他的行迹与心态不合。陶渊明归田之后,身心俱隐,所以他的田园诗中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欣悦,尽管他也用诗文自鸣于青史,而不甘作一粒沉默的流沙,算不上真正的隐士,但比起孟浩然绰绰有余。孟浩然四十岁之前,“隐鹿门山,以诗自适”【15】,但据他诗中流露的意思,写诗并未能使他完全自适,他在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之余,更在为出仕作准备,“昼夜颇自强,词翰颇亦工”,“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均见书怀贻京邑同好)这足以说明“以诗自适”以及隐居鹿门山云云,都不过是用以邀名而己。孟浩然一生仕途不达,大半生的田园生活使他的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诗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而场圃,把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晚年隐居在景色优关的终南山,整日参禅悟道,以谈玄为乐,他的诗因而也寓于佛理。如过香积寺:“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整首诗禅理与诗情结合,禅理不觉其玄,而是以美的形式出现。(2) 、王维的田园诗王维一生居官,从21岁考取进士,到终尚书右垂,王维一生都在食君之禄。而且王维不但食君之禄,还因为乡愿而摸索着应运食过安禄山之禄,不过从此“终于因为自己的软弱和世故付出了道德上自我否定的代价,这样的否定在封建的道德立场上,足以毁灭一个士大夫所有的尊严和存在理由”【16】。衣食无忧的王维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边塞、游侠以及田园诗。王维既在政治上限于复杂的人事而难以驰骋,就只有退回精神领域,在自由的文字世界里随心所欲。因此,如果单从娱心这一角度说,王维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要单一许多。王维的诗反映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类:1.表现对农村田园的纯粹欣赏和真诚向往。例如:渭川田家【17】 抖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锥雄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看到斜阳残照,穷巷牛羊,野老倚杖,牧童晚归,再加上野雄春蚕,麦田桑叶,还有背着锄头的农夫们相见时的温馨唠磕,这一切不但使诗人情不自禁地羡慕闲适隐逸,而且更使诗人忘情地赋诗言志。2. 表现遗世逸身的保和思想。王维的思想历程,不外乎几乎所有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轨迹:青年时期以儒为名,积极进取,以最大限度地得君之禄并得己之名,这就叫兼济天下;中年之后,洞穿世事,儒家靠边,释道抬头,遗世逸身,理有所据,这叫独善其身。庄周魏网江湖之论,在盛唐两大田园诗人身上都得到了有趣的体现:孟浩然是一边歌颂田园,一边窥探魏网,王维却是一边食着君禄,一边站在魏网之上眺望田园,两位诗人都怀着赤子之心在向往着自家领地之外的风物,情怀那样赤诚可感。 (三)、储光羲的田园诗储光羲诗歌淡古直朴,与王维诗的高华精丽有别,有孟浩然诗的疏淡却不及其深远。祖咏虽诗风近王维,而其玄却远不及;常建则另辟蹊径,风格与王维、孟浩然迥异,开中晚唐冷静、幽僻、萧瑟的格调。例如:“浅诸荷花繁,深塘菱叶疏。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相和歌辞采莲归)【18】寥寥几句就描摹出了江南农村美轮美奂的田园风情:陂塘或浅或深,荷花菱叶或繁或疏,陂塘之中,小舟之侧,春燕翻飞。瓷器此情此景,甚至让诗人浮想联翩:浪中海童能语,流下鲛人可居。又如:“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笛。为惜鸳鸯鸟,舟童轻轻动画挠。”正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总体而言,储光羲田园诗在后世文坛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如前述沈德潜所谓“储太祝有其朴实”,孙映违的“闲婉直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19】明代钟惺、谭元春则认为:“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上。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只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20】储光羲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地位由此可见。三、(李杜诗歌的文化融合性)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如果还是论述山水田园诗的话,就不需要另立一节了。所以,如果需要第三节的内容,就论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还是从诗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谈论文化融合性的问题 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特殊地位,他“诗圣”的形象早己深入人心,提及他的诗歌,人们往往注意它诗史的一面,以及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棋语)的巨大艺术成就,而对他大量的田园诗却重视不够。尽管按照学界对唐代的四分法,杜甫被划入盛唐,但从杜甫的人生遭遇和复杂心态来看,盛唐的杜甫身上己经明显露出了中晚唐寒士诗人们落魄的影子事实上从初唐到晚唐,文人们在当时的遭遇不过是大同小异。因为天赋诗才不等于天赋吏才,这从之前的王绩、王维、孟浩然以及李白等人身上己得到佐证。但天真的诗人们不这样认为,他们一出道就对自己期许过高,自恃诗才,以为王侯之位唾手可得,殊料一番较量下来,个个垂头丧气。杜甫也同样,他窃比程契,自视甚高,半生追随王朝政权,希翼一展宏图大略,好致君尧舜,导化风俗。结果,追来追去,只追到肃宗一个左拾遗的小官,还没有坐稳即被肃宗疏远,贬为地方官,其实地方官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导化不了一国就导化一方嘛,至少也不违背大济苍生的宏愿,无非苍生人众少些而己。可奇怪的是官吏们一离开权力中心,离开皇帝,竟无一例外地感到绝望沮丧,好像济苍生只能凑到皇帝身边济去,济一方民众就不能算“济”。 杜甫既在盛唐政坛上走得口渐窘迫,除了落得“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垂二十二韵)的结局外,似乎别无所获,而且看来又毫无柳暗花明的希望,身心俱疲的杜甫不得不把目光从政坛转向田园。 (一)、大庇天下的胸襟和情怀 尽管杜甫忧国忧民、大庇天下的抱负最终迫于客观时势和个人命运,也不得不成为纸上豪情,但至少他对黎民苍生有这份情肠在。即便是在田园诗这种纯粹怡情娱心的诗歌领域里,杜甫也没忘记对自己之外的苍生的关爱,种水稻他能想到“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21】,稻谷只要够吃即可,仓不必满也不必漫,遗留下的稻穗就散与众人。种药也如此:“药许邻人剧,书从稚子擎。”(正月三口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作为一家之主,除了天赋诗才外,诗人还能种地以糊口,种药以挣钱,而诗人却允许邻人来掘自己辛苦种下的用以养家的药材。此外,还有枣子之类:“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其一),不但如此,诗人的情肠还要惠及昆虫:“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稻子成熟了,诗人得筑场打稻,但他在筑场时竟不忍心毁掉蚂蚁的窝穴,这份善心虽多少有些迂,却实在也迂得可爱。(二)、对田园风物的喜爱和沉醉尽管杜甫的转身入田园是迫于无奈,但不可否认,同其他田园诗人一样,杜甫对田园风物的喜爱和沉醉也是出于文人天性。只是由于诗人七岁时即能“开口咏凤凰”(壮游),长大之后文才又颇似班扬,所以诗人自然升腾起无穷的功业之望。但诗人意气风发的在江湖上行走一圈之后,却沮丧地发现功名杳如天上的寒月,而拖家带口的生计之愁早己消磨尽昔口的年少轻狂。似班扬的文章之才除了带给他半世浮名之外,并没有给他的仕途带来实际帮助,继之而起的滚滚狼烟又彻底粉碎了诗人的从政幻想,诗人不得不无奈地同政坛分手“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送樊侍御)。(3) 、隐而难安的郁闷和不甘 徜徉田园的杜甫,虽然在田园诗中极力表现了归隐田园的诸多乐事以及自己的出世心境,但诗人隐而难安的郁闷和不甘还是很明显地从诗中传达了出来:诗人在秋尽一诗中直抒胸臆:“不辞万里常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但诗人怀抱不能“得好开”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万里长为客”吧,诗人青年时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如今又己转入田园消遣岁月,此情此景怎不让诗人伤感?尽管诗人也在诗中表露出“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屏迹三首其一)和“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独酌)的清高,但诗人随后又说“寒应见鸳鹭,回首忆朝班”(自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四),见乡野鸳鹭陈列之状而能忆起“朝班”,说明诗人的恋网之心未退。不但如此,诗人还在(晴二首其二尾联说:“回首周南客,驱驰魏网心。”两句在诗尾显得如此突兀,诗中并不见作者对心存魏网的周南客的责备之意,相反,倒是表现出了诗人自己欲罢不能的恋网之心。诗人一方面说“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自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一),好像退守田园是诗人意欲洁身自好的主观选择,但诗人在秋野五首其二中又说:“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很明显,诗人之所以甘守贫病,只是因为荣华易生是非,若荣华无是非,恐怕诗人仍然想要追求荣华了,致君尧舜倒在其次。诗人自谓志大才高,不料颠簸半生竟一无所获,因此,诗人的心情是沮丧而矛盾的,集中表明这种矛盾心态的诗作,当属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中说: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剧,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诗的前六句写的是美丽诱人的田园之境,似乎诗人己沉醉其中,乐不思身外了,但结尾诗人忽然又写道:“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这两句乍一看,颇似前六句的升华,即面对如此优美宁静的田园之景,诗人很后悔将大半生时间都耗在惨淡的仕途之上而没有徜徉其中,致使结果既辜负了美景又辜负了自己。但若结合诗人生平行迹,结尾两句自当别论。诗人一生关心国计民生,青年时的抱负虽然像李白的一样过高,而且由于性格时势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但它却是诗人一生的热望。不料半生下来,诗人只能辗转幕府以谋生计,这不能不使诗人觉得委屈:既没有饱享素昔喜爱的田园之美,又没有实现平生理想,实在是“深觉负平生”呵,但如果诗人白头之后趋的是相府而不是幕府,那么诗人所写的田园诗内容肯定要高雅、单一多了。总之,作为一个半生漂泊的诗人,杜甫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要更丰富一些,其特征也较鲜明,即善写繁密之景,善叙琐屑之事,善抒恬淡之情。杜甫很多时候只将注意力放在田园风物本身上,写景即入眼所见,小大无遗;叙事即从头至尾,不厌其烦,抒情却似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杜甫诗中不是没有诗人自我,只是诗人将自我缩小再缩小,小到几乎退出画面,而这一点,正是唐人写作田园诗的初衷。结 语 盛唐于历史长河虽上不到五十年,然而实为中国封建时代一最高峰也。社会高度繁盛,诗歌极度辉煌。经准备和酝酿达百余年,始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海南临高)
-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流体装卸操作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酒精蒸馏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税务师考试《税法一》试题及解答附答案
- 2025年512护士节护理学基础知识竞赛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cpa税法第二场考试试题及答案已公布
- 注安考试2025年化工安全真题及答案
- 聊城垃圾分类试题及答案
- 煤焦油加氢制油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7-3审计报告附注(小企业会计准则)
- iOS面试题面试手册
- 《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培训课件
- 岩土工程词汇中英文对照大词典(很全)
- GB/T 41776-2022法庭科学弹药鉴定方法
- LY/T 2787-2017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
- GB/T 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
- 三级安全教育档案模板(完整版)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详解 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第三卷车体-第一分册70a-ccd sa02.半永久车钩
- 露天采石场供配电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