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官制度课件.ppt_第1页
古代职官制度课件.ppt_第2页
古代职官制度课件.ppt_第3页
古代职官制度课件.ppt_第4页
古代职官制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古代官制,概述1、职官的产生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不是官后、伯、大人、火师、历正社会公仆“三皇五帝”的传说非信史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2、古代官制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君主:后、王“夏后氏”后羿射日史(卿史、大史)、巫:神权的体现者,权力最大夏代职官:羲和、大理、官师,多由巫、史担任,世袭国王亲属亦得参与国事,多无明确职务商:父师、少师:王族长老,辅佐指导国君国君家臣(臣、宰、尹)参与部分政事,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最高君主:王(天子、天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国)大夫(邑)王室机构:中央政府诸侯、大夫机构:地方政府王族、外戚掌握军政大全,巫史地位下降,中央政府: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太史为首的神事、教育、秘书部门军事、行政、司法、外事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诸侯国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卿(正卿、政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袭,第三阶段(战国至清末)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一、国君夏、商、周:后、王天子、天王予一人春秋以后各国国君亦称王秦汉以后:皇帝战国以前帝为天神称号朕陛下上制、诏、敕、谕旨、圣旨皇后皇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太上皇皇位继承人:皇太子(皇太叔、皇太弟)王师勤王少数民族:单于、可汗、赞普入主中原后一般称皇帝,二、宰相最高执政官的统称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春秋时期令尹相2、战国时期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相邦相国相室丞相相令尹由国君家臣发展而来,与巫史公卿不同,3、秦代丞相(左、右丞相,中丞相)4、汉代汉初承秦制:丞相(左、右丞相,相国)御史大夫:丞相之副太尉:最高武官(不常置)汉武帝时代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虚名尚书台:新的政务中心尚书令(中书令)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地位更高的官员负责尚书台事务,西汉末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夫司空东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后汉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以后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省)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总机关尚书令、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皆为宰相中书省的设立:新的文书处理机关中书监、中书令亦宰相之职凤凰池皇帝侍从机关:侍中寺门下省南朝宋始侍中亦掌管机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5、隋、唐不设丞相、相国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中书令(内史令、内书令、右相、凤阁令、紫微令)侍中(纳言、左相)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相)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办公处中期以后:三省长官皆被架空,成为虚衔,以其它官职行使宰相职权加衔:参掌机秘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宋代神宗之前:三省长官虚置,不参与朝政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参知政事元丰改制以后屡有变迁正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丞相、右丞相,副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亦执政官宰执使相非宰相王安石罢相后:镇南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7、辽、金、元基本采用汉制又有所不同辽:北面官、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治契丹本部):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南面官(治汉人):采用三省制但权力不大金:只设尚书省正宰相: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元:只设中书省正相: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相:左、右丞参知政事,8、明代初承元制,寻废丞相,六部尚书分掌国事,皇帝总其成内阁大学士:皇帝顾问兼秘书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内阁职权逐渐超出六部之上不称宰相的宰相辅臣首辅(元辅)、次辅大学士权力有限:票拟批红后期司礼监太监成为事实宰相,9、清代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地位高而实权轻实际宰相: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历代宰相制度之特点:变化频繁,无固定名号,无固定人数原因:君主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过大,遂以侍从之臣取代正式宰相,三、中央各部门长官西周: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秦汉:九卿太常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卿: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廷尉:最高司法官典客(大鸿胪):掌接待少数民族事宗正卿: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少府卿: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中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它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以上合称十二卿,两千石下辖各令宫廷事务机构大大膨胀,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2019/12/16,20,可编辑,魏晋以后尚书省的迅速发展秦代尚书台共七人:尚书令、仆射、丞,尚书四人汉代分曹人数增加尚书侍郎曹演变为部隋唐确定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正副部长:尚书侍郎正副司长:郎中员外郎唐宋以后六部取代九卿执掌具体政务,明清废宰相,六部地位提高六卿、左都御史七卿清末责任内阁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各设大臣,四、地方长官西周分封制,诸侯与大夫为地方长官诸侯(国)、大夫(邑)春秋县(兼并来的土地)大夫、守、公、尹郡(边远地区)守、太守战国以郡统县郡守县令秦郡太守县令(长),汉:郡县与封国并置郡太守(王国相)、县令(侯国相)京畿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司隶校尉(东汉以后)十三州刺史(州牧)东汉后期权力渐重魏晋南北朝:州刺史郡太守县令多以都督兼刺史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北周改称总管隋代:州刺史(郡太守)县令蜀郡太守=益州刺史齐州刺史=济南郡太守,唐代:刺史、县令:正式的地方长官:节度使:不是正式官职的地方最高长官(本官都督,加使持节,兼御史大夫及所驻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宋代:刺史、县令虚设,另派朝官主持地方政务知某县事权知某州军州事刺史、太守:知州之别称知府(权知某某府)路: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使帅、漕、宪、仓,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州达鲁花赤、知州、州尹府府尹、知府县县尹、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掌印官明:省级:布政司布政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按察司按察使总督、巡抚:初为临时设置,中期后成为省最高长官府:知府、同知县: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清:大体承明制而又略有不同总督、巡抚:正式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制军制台大帅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督抚以下:两司:布政使(藩台)掌财赋、人事按察使(臬台)掌刑名、监察学政(学台)知府知县州、厅同知,六、封爵与品秩(一)封爵周: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宋公晋侯鲁侯齐侯郑伯楚子许男秦:二十等爵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泰山五大夫松汉:两级封爵王、侯公爵为特例王封以郡,惟宗室得封;侯封以县,人臣最高荣誉。万户侯“李广难封”东汉分列侯为县、乡、亭侯汉寿亭侯就国:变相贬逐,魏晋南北朝:王公侯伯子男高贵乡公曹髦谢康乐唐:王郡王公(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唐代封爵颇滥,高适、白居易封侯爵清: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民爵: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封爵颇严,汉文臣不封伯爵曾国藩、左宗棠仅封侯爵,李鸿章仅封伯爵固伦公主:皇后之女和硕公主:嫔妃之女格格:皇族之女和硕格格:亲王之女,(二)品秩秦汉三国:石制系统万石两千石六百石魏晋以后:九品系统职事官散官(阶官)勋官赠官,唐代文散官阶表1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16从六品上奉议郎2正二品特进17从六品下通直郎3从二品光禄大夫18正七品上朝请郎4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19正七品下宣德郎5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20从七品上朝散郎6正四品上正议大夫21从七品下宣议郎7正四品下通议大夫22正八品上给事郎8从四品上太中大夫23正八品下征事郎9从四品下中大夫24从八品上承奉郎10正五品上中散大夫25从八品下承务郎11正五品下朝议大夫26正九品上儒林郎12从五品上朝请大夫27正九品下登仕郎13从五品下朝散大夫28从九品上文林郎14正六品上朝议郎29从九品下将仕郎15正六品下承议郎,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江州司马青衫湿”旧唐书高宗纪:“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祭庐山文:“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二月二十五日乙酉,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明清以补子分辨官员级别“衣冠禽兽”,唐代勋官十二转十二转上柱国视正二品十一转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