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病例汇报ppt课件.ppt_第1页
胸部病例汇报ppt课件.ppt_第2页
胸部病例汇报ppt课件.ppt_第3页
胸部病例汇报ppt课件.ppt_第4页
胸部病例汇报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汇报,病例一,病史,患者:男,3岁,咳嗽近7天,无痰,体温37度,口服抗生素(用药不详),县医院拍胸片,显示胸部类圆形高密度影,余无异常。2014年4月30日到我院门诊检查。,?,CT值5HU,最大直径约55mm,CT值6HU,CT表现,定位?定量?定性?一元论?,?,肺及肝包虫病,病原学,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囊泡状,约10mm5mm,囊壁薄,囊内充满囊液。囊尾蚴大小、形态可因寄生部位、营养条件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中间宿主猪(包括人)感染囊尾蚴是因其误食猪肉绦虫卵或孕节所致。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时间约60270日,囊尾蚴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10年,少数长达20年以上。虫体死亡后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流行病学,在许多国家均有本病流行。我国凡有猪肉绦虫流行的地区均有囊虫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河南及内蒙古较多。据有限资料,保守估计全国有囊虫感染者300万。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猪囊虫病的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传染源,猪肉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人肠道寄生的猪肉绦虫时间越长,发生囊虫病的可能性越大,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也越大。,传播途径,人误食猪肉绦虫卵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包括:异体感染;自身体内感染;自身体外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2140岁青壮年多见,男女感染率之比约(25):1。,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部位很广,常见为肌肉、皮下、脑和眼,其次为心、舌、喉、口、肺、上唇、乳房、脊髓及椎管等处。囊尾蚴可破坏局部组织,压迫周围器官,若压迫管腔可引起腔道梗阻。,囊尾蚴引起的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激惹组织产生细胞浸润,病灶处有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浸润;组织结缔样变、胞膜坏死及干酪变性等;最终钙化。整个过程约35年。囊尾蚴常被宿主组织所形成的包囊包绕。人与猪感染时虫体周围细胞类型不同,人在感染的急性期以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临床表现,猪囊尾蚴对人体危害远大于猪肉绦虫成虫,其危害因寄生的虫数、寄生的部位及寄生时间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潜伏期约需3个月(自吞噬虫卵至发育成囊尾蚴)。依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临床变现不同。,治疗,近年来,由于吡喹酮及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应用,对囊虫病的治疗和传播的阻断起了重大作用。手术治疗,索引文献,广西医科大学龙莉玲教授文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合并有脑囊虫病和皮下、肌肉囊虫病。本组6例中,以男性中青年患者为多。胸部及上腹部疼痛1例,咳嗽、咳痰、低热、出汗、消瘦伴昏睡、意识模糊1例,其余4例胸部症状轻或无症状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重,发现脑囊虫病后常规摄胸部平片而发现肺囊虫病。,X表现,6例胸部X线平片均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分布的类圆形结节状阴影,直径3.012.0mm,边缘光滑、清楚。以中下肺野中内带居多2例,以中下肺野中外带居多2例,两肺野外带散在分布2例。病灶密度不均,可见中心密度较周边低,形成高密度环状影,有的病灶内见点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2例(图1);4例病灶密度浅淡、均匀,病灶间无融合征象。6例均无渗出性病变、无纵隔增宽、无胸腔积液。6例经过驱虫治疗后X线胸部平片复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大部分消失(图2)。,CT表现,3例胸部CT平扫均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的结节状阴影,直径3.010.0mm,边缘清楚,病灶分布于肺外周、胸膜下居多,以中、下肺野为多。有的病灶中心密度较周边低,形成高密度环状影,有的病灶中央见点状高密度影,有的病灶密度均匀。3例均无渗出性病变,无肺门及纵隔增大的淋巴结,无胸腔积液(图3)。经过驱虫治疗后复查肺部病变吸收,有的吸收病灶中央密度较外周高或呈点状钙化(图4)。,鉴别诊断,(1)播散型肺结核:临床上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痰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影像上病灶以中上肺野分布为多,病灶呈粟粒状,无中心较透明的环状影及结节内点状钙化。(2)肺转移性肿瘤:临床上有原发癌病史,影像上病灶一般无结节内点节状钙化4。,误诊原因,本组6例中,单凭胸部影像检查,1例误诊为“肺转移性肿瘤”,原因:(1)对肺囊虫病不认识;(2)临床及患者未提供有猪肉绦虫寄生及其他部位的囊虫病史,没有注意到合并有皮下、肌肉囊虫病。另1例误诊为“肺结核”,除了上述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患者年轻(16岁),有咳嗽、咳痰、低热、出汗及消瘦等类似结核中毒症状。,病例二,病史,患者:女,20岁,患者述头痛约10天左右,2014年11月8日突然剧烈头痛,外院CT片报告左侧枕顶叶脑出血;2014年11月9日住我院,CT报告左侧枕顶叶脑出血,建议治疗后复查。,?,DSA,2014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25日,2014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25日,?,2014年11月27日,?,补充病史,半年前剖腹产;一年前葡萄胎术后。,病理报告,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绒毛膜上皮癌,绒毛膜上皮癌(chorionicepithelioma)是起源于胚胎性绒毛膜的恶性肿瘤,包括两层滋养层的全部。它常发生于子宫,但并非唯一的原发部位。与妊娠有明显的关系,约50%的绒毛膜上皮癌发生于葡萄胎以后;25%发生于流产后;22%发生于正常分娩后;其他则发生于异位妊娠时;因本病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肺转移,出现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其他转移部位是阴道、外阴、盆腔、肝、脑等,并出现各脏器相应的症状。一旦发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往往于1年内死亡。,治疗,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化疗,在没有转移的情况下,90%的患者可以治愈,其余10%的患者HCG滴度显著升高,说明尚有肿瘤残存,需行子宫全切除术。假若HCG滴度降至正常后又升高,则是子宫全切除或多种药物合并化疗的指征。若发生脑转移,须加用脑部放疗。,文献索引,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最易自静脉转移至肺,破坏肺静脉后癌细胞经左心随动脉血行转移到全身,故肺部为绒癌转移之首发部位,所以胸部X线片应列入常规检查,绒癌原发病灶切除术后肺转移及脑转移灶有自行消失的机会。关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肺转移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是经过血性转移的绒毛或癌栓停留于肺末梢小血管,侵蚀血管壁,破坏肺组织,形成血肿与肿瘤组织混合存在的结节或肿块,结节或肿块的进展程度也有差异(有快有慢),可见伴随病变(周围可见水肿与渗出)。,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具有一般肿瘤特征外,还有滋养叶上皮的特征,既有较强的侵蚀血管的能力,已引起出血,它本身没有血管和间质,为吸取营养,癌细胞易侵犯邻近组织的血管,因此在肿瘤侵犯生长的部位,几乎必有出血,且多发生血道转移;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常见转移最多见是肺部,次为脑部,脑部转移灶多数靠近大脑中动脉分支末梢,肿瘤血管呈小圆形,肺部CT表现,圆球型:多发或单发,肺外带多于内带弥漫颗粒结节型:由于大量癌细胞进入静脉系统产生双肺弥漫大小不等点状或颗粒状结节影支气管肺炎样型: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伴小片状肺实质浸润混合型:上述三型都有,胸部CT特点,转移灶分布以双肺下叶为秘籍,肺尖较少转移灶背景模糊,肺纹理增粗、部分呈“串珠状”改变边缘不锐利,呈绒毛状转移灶虽大小不等,但是密度较淡,化疗前无纤维硬结及钙化,本例病人误诊原因分析,因病人以中枢神经症状就诊于脑外科,主诉与呼吸道症状不相吻合,是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症状隐匿,易被首诊医师忽视病人年龄偏小,一般情况较好,无恶病质,故我没有想到不是恶性肿瘤转移本人对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肺转移的特征认识不足,懒惰(没有亲自询问病史)、知识面狭窄,分析CT片不认真,容易先入为主,是误诊不可推卸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以后不要走,全面了解病史是防止误诊误治的主要措施。错误的诊断往往导致错误的治疗综合分析病史材料,重视必要的全面辅助检查。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有时发生于妊娠或葡萄胎后数年,然而患者并无明显妇科症状,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绒毛膜上皮癌(,绒癌)是滋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