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摘 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商业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将在华企业作为其全球价值网络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获取整体的竞争 优势。由于跨国企业经营的特性以及其在华企业经营职能的日趋完善, 物流战略设计及物流运作管理逐渐成为在华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 之一。 企业的物流战略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以供 应链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环境特点,进而提出有竞争实力企业的经营战 略:创建一个更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并成为其中的权威企业。本文第二 部分在回顾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市场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其经营 战略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同时分析了其特有的供应链结构以及在供应链 中的权威性。在华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它必须从选择、构建本地化 的供应链体系与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第三部 分就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了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导向,即从供应链 管理的角度来构建物流战略,成为供应链体系物流集成商。在此基础上, 本文描述了企业物流战略的整体架构,提出用物流系统效益评价物流系 统,取代传统的用成本考核的做法,并给出了测算的具体方法和详细步 骤。文章最后一部分,以某在华跨国制造企业物流整合的实例对该方法 进行详细的论证与说明。 关键词:关键词:在华跨国企业,物流战略,经营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gistics stragy in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proc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business environment, most of the famo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et up their subsidiary companies in china and consider i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se companies global value network.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want to optimize its glob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order to gain tot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subsidiary companies in china, design of logistics strategy and logistics operation management become one of the emphas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oint that a companys logistics strategy is determined by business strategy, the competitive companies business strategy under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first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be concluded as building up a high effective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becoming the authoritative member in it. obviousl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china, so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is advance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m. also, the typical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se companies is analyzed in this part. the business strategy decides that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should try its best to select and build up a localized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develop its core competency, so, the logistics strategy of these companies is also analyzed from these two aspects in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th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should take the role of logistics leaders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planning the logistics operation throughout supply chain to gain more profit. after that, the content of a companys logistics strategy is also described in detail together with an evaluating system for logistics solutions. at the end, all the viewpoints discussed above are illustrated with an actual example as a conclusion.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logistics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supply chain, core competency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贤 日期: 2006 年 01 月 23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张贤 指导教师签名:赵一飞 日期:2006 年 01 月 23 日 日期:2006 年 01 月 23 日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3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其物流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蕴含着大量的市场机会,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加之中国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情况, 跨国企业集中地大规模进驻中国。目前,世界 500 强公司已有 400 多家来华投资, 跨国企业的进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 跨国公司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顺应了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跨国公司拥有世界专利技术的 70%, 占世界技术贸易的 90%, 货物贸易的 70%,跨国投资的 90%,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国际分工的 主要力量。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中国市场战略的逐步推进,在 华跨国企业的企业职能逐步完善,并且逐渐演变为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投资企业 迫切地希望将其纳入自身掌控之中,完善其市场定位与经营战略,提高在华跨国企 业的竞争能力,成为其企业全球价值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完全符合了跨国 企业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的目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使自身优势和东道 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最终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从跨国企业的性质来看, 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化企业组织, 其特征通常表现为: 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直接对外投资,开展实质性的经营业务;具有一体化的组织 管理及全球战略目标、经营业务国际化等。对跨国公司来说,从原材料的采购、产 品生产、产品销售到售后支持,其经营活动范围涉及全球各地,跨国公司的性质及 特征决定了其经营活动中物流活动的范围广,数量大,而且要求的质量高,由此决 定了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国内物流活动最旺盛的需求来源。另一方面,从在华跨国 企业的设立目的来看,这类企业一个主要的职能就是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及资源优 势,为投资企业全球经营提供支持,提高整体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职能就必须依 靠可靠的物流运作能力作为保证,以确保所需资源能及时准确地运送至目的地。 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对企业物流战略的影响 1曹玉书,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外贸易,2004 年 06 期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4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演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 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不再是以一己之力与整个市场环境相抗衡,而是通 过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以供应链作为竞争的主体,寻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竞争 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企业经营策略的巨大变化,这当然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物流需 求。在此情况下,原先基于单个企业竞争的物流战略显然无法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 需求,依据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重新设计、规划企业物流运作成为许多企业亟待 解决的难题。 在华跨国企业凭借其资金、产品、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在本地供应链体系中具 有成为权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当一个企业成为供应链中的权威企业后,该企业也 拥有了对供应链内物流相对的控制权,其物流战略直接影响着供应链内物流运作的 水平。因此,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在其经营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 学术背景 学术界对于企业物流战略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企业物流战略和组织的研究至少已进行了 40 年。brewer 和 rosenzweig (1961)2最先找出物料流动过程、优化个别功能而牺牲整体利益以及物流 功能间缺乏组织协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提出将各种物流功能统归一 处管理就能达到整体最优。解释物流战略的第二个概念是价值链(porter, 1985)3。价 值链提供了一个框架,便于人们审视物流内部、物流和公司其他领域间、公司之间 以及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相互依存性。通过检查公司的 5 项基本活动(内部物流,生 产运作,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服务)和 4 种支持活动(采购,技术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组织结构),研究者找出了竞争优势的来源(成本优势,差异, 或二者兼而有之)。随着物流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学者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 解及观点。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物流战略的研究也已如火如荼的展开,通过对近年 来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关于物流战略相关内容文章的检索,作者用以 下数据有力的说明了学术界对物流战略研究的发展之迅速。 2stanley h brewer, james rosenzweig, rhochrematics and organizationaladjustments, califomia management review, 1961, 3 (3)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5 表表 1-1 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物流战略”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数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物流战略”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数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2005 总篇数 1 1 14 18 16 53 56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战 略的文章篇数 0 0 3 7 2 14 25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物流战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表中数字也表明 在物流战略的研究中对于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战略的关注比较少,更多的是对于第三 方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及港口码头物流战略的研究。而这部分研究生产制造企业物 流战略的文章中,基于供应链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的则更是占了很小的部分。 企业物流战略应用情况 随着物流在公司成长、竞争优势形成以及股东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企业开始强调物流的战略涵义,从关注于物流业务管理转变为关注物流战略 管理,但是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正规的物流战略。俄亥俄州立大学(图 1-1) 和 kpmg 公司(图 1-2)的调查显示美国企业中几乎有一半的公司没有建立正规的 物流战略,物流部门制定战略的比例远远低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 97% 93% 86% 76% 90% 85% 75% 55% 0% 20% 40% 60% 80% 100% 120% 公司市场营销生产物流 战略规划 正式书面计划 图图 1-1 美国企业各部门战略设立比例美国企业各部门战略设立比例4 fig 1-1 proportion of strategy in american companies different departments 4 (美)佛莱利著,任建标译,物流战略咨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 8 月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6 7% 23% 22% 49% 42% 62% 0%10%20%30%40%50%60%70% $10 $10$50 $50$200 $200$500 $500$1000 $1000 年销售额 (百万) 图图 1-2 有物流战略的美国企业比例(按年销售额划分)有物流战略的美国企业比例(按年销售额划分)5 fig 1-2 proportion of american companies having logistics strategy (divided by annual sales) 在华跨国企业作为投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其经营策略的设定从属于母 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稍慢于母公司的发展, 当然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 因此,根据以上对美国公司物流战略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推断目前在华跨国企业 应用物流战略的比例还比较低,但是随着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来改变这一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创新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由于在华跨国企业自身经营的特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 改变,该类企业亟需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企业物流战略,对自身及整个供应链的物 流运作进行有效规划与管理。但是目前仅有较少比例的在华跨国企业建立了自己的 物流战略,并且其中部分企业的物流战略可能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市场状况,因此, 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在华跨国企业物流战略的建立提出 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并引起学术界和业内人士对该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供应链竞争环境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制定 企业的物流战略,结合在华跨国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具体分析,而不 是单纯地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来分析物流系统的规划。同时,本文也提出了运用物 流系统的效益作为指标来评价物流方案,以取代以物流成本作为物流方案唯一考量 的一贯做法。 5 (美)佛莱利著,任建标译,物流战略咨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 8 月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7 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中的在华跨国企业主要指在华跨国制造企业(即产生物流需 求的跨国企业),而不包括服务性的跨国企业,如跨国物流公司。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8 第二章 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战略 在传统上,企业习惯于将它所处的市场中的一切因素,包括供应商、销售商以 及其他同行统一视为竞争环境的一部分,企业的直接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在竞争过程 中创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努力从周围的竞争对象剥夺更多的利润。 在这样的过程中, 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是极其激烈的,因为事实上它完全是以一己之力与整个市场 环境相抗衡。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然而,正如囚徒 的合作博弈(prisoners dilemma)所揭示的那样,由于受传统竞争理论的限制,企 业间的合作博弈难以维持有效的均衡状态(相应于囚徒困境中选择坦白而非保密的 最终均衡策略,企业同样由于缺乏相互信任而选择欺诈作为其均衡策略,从而导致 合作的非有效性) 。这样的结果与当前供应链竞争的现实要求是不相符的。 本章首先分析了波特的传统竞争理论,然后考察现实的供应链竞争的特点,在 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战略。 2.1 波特的竞争理论 2.1.1 波特竞争模型与价值链理论 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竞争战略和竞争 优势是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传统竞争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波特在书中为 理解企业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基本方法与结构性的认知框架。波特竞争模型 描述了影响企业竞争环境的五种因素,如图 2-1 所示: 买方 替代品 供方 潜在入侵者 产业竞争者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买方议 价能力 供方议 价能力 新入侵者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 服务的威胁 图图 2-1 波特竞争模型波特竞争模型 fig 2-1 porters competitive model 在此基础上,波特引入了价值链的概念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每一个企业都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9 是设计、生产、营销、物流以及其他各种辅助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 值链表示(如图 2-2) 。价值链理论认为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 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 ,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 值链” 。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企业的价值 链以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 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 企业的基本设施 采购 技术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进料后勤 售后服 务 营销与 销售 出货后勤生产作业 利 润 辅 助 活 动 基本活动 图图 2-2 价值链及其构成价值链及其构成 fig 2-2 value chain and its structure 价值链将企业看作是各种相互分离但彼此相关的生产职能的集合,如图 2-2 中 所示, “价值链”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下部为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 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生产运行、成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 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上部列出的是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 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无论是生 产性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其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上述价值链来表示,但是不同行业 的价值链的具体构成并不相同。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 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 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价值 链理论认为,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这些关 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 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而价值链则是这些相互依存的活动的联系系 统。正是价值链作为企业价值活动的联系系统,对各价值活动进行优化并协调之间 的差异带来了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联系不仅存在于一个企业价值链内部,还存在 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买方的价值链之间,即供应商和买方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0 式影响着企业活动的成本和效益,反之亦然。 供应商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通过影响供应商价值链的结构, 或者通过改善与它的关系可以使双方收益而不是 “零 和博弈” 。 对销售渠道和买方价值链的联系进行协调和优化同样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 争优势。 2.1.2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通过对波特的竞争理论的初步解释可以发现,波特所阐述的是在传统的竞争环 境下企业的活动方式与战略决策。在这里,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完善自身的价值链 以在与供应商、销售商、买方以及同类企业的竞争中获取成本优势或者歧异优势。 另一方面,虽然波特讨论了产业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的关系,强调了通过与供 应商价值链、 渠道价值链以及买方价值链的协调和目标一致来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但在理论视角上还是没有摆脱将企业与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割裂的弊病。譬如波特本 人所提到的,在协调与供应商价值链的关系过程中,如何分配由于协调或优化各种 联系所带来的收益是关键,其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决定收益的分配,并反映为供 应商和企业自身的利润。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利益首先是 对立的,其次才是非零和的或双赢的合作博弈。这样一种理念没有能够做到供应链 管理那样将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放在首位来创建整体作为一个超组织的竞争优势,当 然也就不符合现实的供应链竞争的要求。 2.2 供应链竞争的概念及其特点 2.2.1 供应链竞争机制的提出 在过去的 1015 年中,制造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跨国 企业来说。最终顾客的地理分布日益扩散,全球性市场对于高质量的产品、低廉的 价格和服务即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在不断进行国际竞争、技术变革和出现新 规则的世界大环境下,任何企业都显得孤掌难鸣,那种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权威而与 另一个孤立的企业进行竞争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一个制造企业可以选择低成本差异或者产品歧异性 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存在着可称为“竞争优先次序” (competitive priorities)的一 系列竞争维度,企业可以在这些方面展开竞争的活动,包括成本、质量、灵活性以 及递送服务等。从战略角度看,这些“竞争优先次序”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的目标 和途径。过去,企业可以从这些目标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其目标,但新的竞争压力 迫使企业不得不同时在多个竞争维度中展开竞争,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1 了同时在多个维度获取成功的方法,而且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活动提供了将分散的企 业以及企业内部功能(不仅仅是在地理上的分散,还有利益和信息交流上的分散) 进行一体化联结的机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提出了“供应链竞 争” 之一概念, 竞争正由企业与企业之间面对面地直接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2.2 供应链竞争机制的特点 供应链竞争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不同于波特等传统的竞争理论所描述的竞争 态势,供应链管理真正广泛得到应用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 务概念的崛起。考察供应链竞争态势对企业战略的影响,首先要考察供应链竞争的 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以加强供应链内部企业间合作关系为先导 供应链是一些相互依赖的独立企业针对共同的市场机会而联结成的一个为最终 客户连续创建价值的超组织,供应链竞争的概念就是将企业的竞争视角外放到整个 供应链的绩效之上,这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也是相符的。所以对供应链竞争来 说,它所表现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供应链内部企业必须首先共同对供应链效率和结 构进行改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竞争力。这种改进包括对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信息 结构以及决策结构的完善,而最具现实意义的活动就是形成供应链内部企业的合作 伙伴关系,表 3-1 概括了这种从传统的敌对倾向向新的伙伴关系变化的特点,也正 是在这种意义上,一些学者提出“竞争在消失” 。 表表 3-1 供应链内部企业间关系变化特点供应链内部企业间关系变化特点 传统的敌对倾向 新的伙伴关系 关系 怀疑、竞争、互不信任 信任、双方增值、高度承诺 利益目标 价格、效率、自利 平等、公平交易、所有人获益 信息分享 有限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通过电子手段分享关键的信息、 问题反馈和讨论 冲突管理 以法律手段解决 通过紧密协调解决 参与 最小量的参与和预先投资 广泛参与伙伴的产品设计和生产 合同期 短期合同 长期合同 合同的详细说明 明确的业务关系界限 超出合同的业务援助 供应链间直接竞争和供应链内部间接竞争并存的竞争体系 尽管供应链内部企业形成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在事实上竞争并没有真正 地消失,只是内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而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而激烈。竞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2 争始终是存在的,不仅存在于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也仍旧存在于供应链内部。这 主要是因为有效的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是长期稳定的,但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首先,如前所述,供应链是针对共同的市场机会而组织的,要求参与企业具有 共同的战略和运作目标。一旦这个共同的市场机会消失,那么供应链也就面临解散 的境地,譬如一旦供应链的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而又未能形成新的有客户价值 的产品或服务(即产品的延续性较差)以利用现有的供应链,那么供应链就不得不 解散而内部的参与企业也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以创建或参与新的供应链。又或 者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生严重的不可协调(同样也是不可预期的)时,现有的供 应链关系也将被迫解散。 其次,供应链是为最终顾客连续创造价值的企业的结合,它要求内部的每个参 与企业都能为加强整体供应链的效率、赢得最终客户的信赖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 他们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必须具有互补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某个参与企业不能达 到使其他成员满意的贡献,又或者他们的核心能力和力量以及资源的强烈的互补性 不再存在的时候,供应链中具有相对权威的企业就有可能进行供应链重组,将那些 不再符合的企业剔除在外,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的对合作关系与 合作伙伴的评价和审定过程。 由于供应链体系稳定但不是永恒,所以企业在供应链的合作过程中仍旧保持了 某种形式的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效率,加强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力,一 是保证为供应链的整体成功做出贡献,并加强自身在供应链内部的权威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可以预防一旦供应链解散后企业能够迅速地组建或加入一个新的有效的 供应链当中。 综上所述,供应链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它首先表现为供应链内部的合作, 其次才是供应链之间的直接(涉及生死存亡)的竞争以及供应链内部的间接(与发 展有关)的竞争。 2.3 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战略 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竞争的概念帮助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跳出了传统企业框架的束 缚,这种突破意味着企业的决策不应该追求本企业“局部的最优” ,要从供应链的角 度来看待市场竞争与竞争优势,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使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 和服务水平最优。在对供应链竞争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现在可以简单而明确地 得出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部分有竞争实力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合作以创建一个更有 效的供应链的同时,继续通过特殊形式的竞争加强企业自身权威的建设,即建立更 具竞争力的供应链并成为其中的更具权威的成员 (核心企业) 。 为更好地理解这一战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3 略导向,从而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并执行这种经营战略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两 个概念: 2.3.1 权威的概念 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权威 关于企业权威的讨论己有相当多的论著,其中库尔和汉德森(cool & henderson, 1998)较早地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权威的产生和构成以及它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 了考察。他们通过对 178 家分属各种行业的法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了供应链 内部企业权威的几种具体来源,比如潜在卖主和买主(对生产商而言,就是原材料或 零部件供应链以及产品的销售商)的数量、它们的行业集中度、对买主和卖主的差异 性和成本地位的影响、对方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卖主(和买主)的转换成本(包括生 产商转换买主或卖主的成本以及卖主或买主转换合作伙伴,即转换生产商的成本) 以及其纵向一体化程度等6。 库尔和汉德森的观点实际上是基于企业的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意味着组织 依赖于环境但努力获得对资源的控制以使依赖最小化,它反应了对组织关系的传统 看法。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由于重要资源供给的原因,某一组织试图减少对其他组织 的依赖,并试图影响环境以得到可用的资源。当受到更大的依赖性威胁时,组织就 会加强对外部资源的控制以减少那种依赖性。就其本质而言,库尔和汉德森所讨论 的企业权威就是在供应链内部的其他企业对所要描述企业的资源依赖程度,即认为 权威是通过对他人所需资源的控制来取得的。 然而,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来看,资源依赖所强调的仅对环境资源的控制是不 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所控制资源的类型必须恰当,企业必须集中力量以获取并努力 发展和强化(发展和强化较之于获取尤为重要)那些对客户来说不仅目前,而且在未 来都十分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仿制的战略性资源核心能力。所以,企业在 供应链内部的“权威”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企业对其他参与成员的影响力,如讨价还 价的谈判能力,而是产生这些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由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的企 业的效率。由此产生的企业对供应链的贡献程度和不可或缺性的外在表现,也就是 对供应链内部其他企业的影响和控制或被控制程度,这就是库尔和汉德森等人所得 出的一些具体的权威来源。 供应链的权威 6 cool, k. & henderson, j., power and firm profitability in supply chains: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1998)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4 由企业权威理论扩展开来,供应链的权威描述的是在供应链的竞争当中企业所 处的供应链所具备的竞争力、对市场的影响力等等,它包含的不仅是与其他供应链 相比的效率水平,还有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传统竞争理论所论述的其 他各种“竞争维度”或“竞争优先次序” 。 为造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并获得超额利润,在供应链中需要有权威较大 的企业来对供应链进行监督与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同时,还要防止权威 企业在与供应链“一般成员”进行合作时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为此,应该设计出 相应的合作机制来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 2.3.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量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 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获取、 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获得稳定超额收益的能力。 因其反映出企业的效率本质,所以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 争力的产生是基于企业的“寻租”本质以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两个方面: 企业“寻租”理论 经济租金是企业所获得的超出其在自己经营活动中所耗用资源的机会成本的部 分,即实际获得收入与耗用该资源所必须支付价格的差额,是一种额外收入。当经 济学家说在竞争性市场上企业的利润为零时,他们实际指的是企业这时的经济租金 为零(而企业的会计利润仍有可能盈余) ,即竞争使企业资源的边际经济租金为零。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 “寻租人” , 即企业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其经济租金最 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7。这种观点明显与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不同。利润 最大化只是盲目地追求会计利润的增加,即使这样做的结果在经济学意义上是零租 金或负租金的,并且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和长远利益。作为“寻租人” ,企业应着重于 寻求新的机会以创建租金而不是寻常意义的投资回报,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 更有效地使用其资源并努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资源不仅仅限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如机器、设备等, 还包括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产的结合。企业资源可以分为 三类: a. 投入品:指可在市场上获得的一般资源,如各种材料、人力资源等。经过转 7 贺卫,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5 化或运用,投入品可转变为企业的资产或能力,直接为企业的产出做贡献。 b. 资产: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获得要素的储备。资产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 但都具有可视性,譬如资本资产、专利、商标等。 c. 能力:是个人技能、资产以及与组织流程相关的知识的复杂组合,使得企业 可以协调各功能活动并有效使用其资源,如沃尔玛的分销系统。 资产与能力的差别在于资产是企业所“有”的,而能力是企业所能“做”的, 所以能力更具不可见性。此外,能力是一种知识基础的资源,是行动和认知的结合, 存在于组织内部个人的记忆集合之中。能力与其他企业资源的不同还在于它在企业 的资源使用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并能够在使用中得以加强。能力使用得越多,就变得 更精炼、更复杂,也更难以被仿制,逐渐形成有价值、稀缺的、难以被仿制(或者 仿制成本极大)的特殊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在众多企业资源中,有些资源是无法在竞争性市场上取得租金的,只有那些稀 缺的、不能被完全仿制的、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有价值的资源才有可能产生租金并 赋予企业以竞争优势,比如私有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关系等。这种资源也就是所 谓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包括企业的优秀资产和特殊能力,而特殊能力是企业 在竞争性市场上获得经济租金的唯一手段。这是因为企业的优秀资产虽然具有获得 租金的能力,但是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性的租金,即经济学中所谓“准租金” ,它 是市场在一个相对短期内由于优秀资产的有限供给而形成的,但在较长时期内竞争 性市场将使得这种资产上的优势丧失从而无法继续提供产生租金的能力。所以,战 略性资源虽然包含企业的优秀资产,但后者无法提供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只有企业 的特殊能力才具备这种可能。企业作为“寻租人” ,特别是作为追求经济租金最大化 的“理性人” ,它所追求的只能通过建立自身的特殊能力来获得。 这种特殊能力对整个企业组织而言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扩展和支持 多个市场,可以生成新的能力或强化旧有的能力,也有助于企业选择和进入新的事 务范围。如前面的分析,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无法仿制的,也是难以 替代的。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企业所具备的某些技能或者只是组合而不是产品或功能, 它是灵活的、长期的平台,可以调整和改造,并且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此外,核心 竞争力是企业可以支配、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也是对顾客价值来说最重要的或最基 本的因素之一。最后,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组织系统内含的,而不依赖于某一个人或 功能。 2.3.3 供应链竞争下的企业经营战略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6 在充分理解上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重新来分析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战 略,要实现该战略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在供应链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同时考察供 应链外和链内的竞争活动,在加强企业所处的供应链整体在竞争中的有效性和效率 的同时,努力加强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权威。 这两者是不矛盾的。首先,要加强供应链的权威,不仅依赖于供应链内部参与 企业的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的加强,最基本的首先还是参与企业自身效率的改进。 在企业尚未完善内部功能和过程的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不现实 的,而企业效率的改进必然会带来内部权威的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效率改进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权威地位不仅有助于企业对 不确定的未来提供有力的担保,也有助于实现当前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的改善。这是 因为供应链内部权威比的平衡在一般情况下通常价值与不平衡的权威分配更有利于 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的实现。与此同时,供应链内部权威比的平衡还有助于供应链 内部的信息、决策的合作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改进供应链的效率,增强供应链的权 威。此外,就单个企业而言,加强的权威还有助于在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是获取更 多的份额,就像是通过合作做大了供应链整体效益这块“馅饼” ,然后又通过自身权 威的建设瓜分更大的分配比例,这也符合传统的竞争理论对于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综上所述,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 一个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权威的建设, 即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此同时,凭借其在供 应链中逐步增强的权威进一步改善所在供应链,使之更具竞争力。 建立有竞争力的供 应链 加强内部合作/ 选择合作企业 形成某行业供应链 经营战略 成为供应链内核心 企业 增强企业在供应链 内部的权威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并 成为其核心企业 图图 2-3 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战略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战略 fig 2-3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under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7 第三章 在华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及经营战略分析 3.1 在华跨国企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3.1.1 发展历程 自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于引进外资的政策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也不断演变。 第一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企业大部分通过代理商或者是代表处的方式 进入中国,在中国基本上没有设立机构; 第二阶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大多数跨国企业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还不 十分明确,但是因为业务扩大,不设立办事机构就没有办法指挥掌控,所以中国陆 续出现了许多跨国企业的办事机构;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允许外资设立公司后,跨国企业进入高成长期。许 多大型跨国企业来华设立公司,当时在中国投资必须 30 亿元以上才允许设独资公 司; 第四阶段:90 年代末,跨国企业本地化和全球化已是相辅相成。本地化主要是 生产的本地化,而当时中国政府要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要进行大规模的返销 出口,所以 1997 年以后,中国的出口除了中国企业所代表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也 为中国出口突飞猛进贡献不少; 第五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更多地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成 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有很大一部分在 中国市场销售。 跨国企业在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的同时, 也引进了相应的研发机构, 并将中国作为其主要的采购基地之一。 3.1.2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特点及趋势 中国所吸引的外来投资数额一直保持了让世界惊异的发展速度, 2003 年中国接 受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 530 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004 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 606.30 亿元,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跨国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项目规模比较大。根据国家发改委最近做的调查,跨国公司单个投资项目的 平均规模达到 3000 万美元,是全国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 190 万美元的 17 倍。 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战略分析 18 在石化、 汽车、 钢铁、 集成电路等方面, 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基本上都超过 10 亿美元。 投资地域比较集中。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据国家发改委调查 的 1270 个项目,东部沿海地区占 85.9%,投资金额占 93.1%。由于跨国公司对投资 项目的周边环境要求高,需要具备高效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投资的软环境,54.6%的 跨国公司都投资在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技术含量比较高。在跨国公司的投资中,制造业超过了 80%,其中在汽车、 电子、石化、通信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比重达到 50%以上。在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中,从事化工、机械、电子、通讯、医药、轮胎、橡胶、办公设备、家 用电器等行业的公司均已来华投资。 研发投入增多。跨国公司注重科研开发,目前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 400 家, 累计投入研发金额 30 多亿美元。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人均研发经费 2 万多元, 是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平均的 12 倍, 是全国各类企业平均的 164 倍。 如美国通用电气, 2003 年在华设立了通用电气研发中心,总投资达 6700 万美元,是美国本土以外最 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 投资方式灵活。独资是来华投资外商比较偏好的形式。1990-1992 年外商独 资企业达到 27.4%,1999-2001 年达到 42.5%,目前是 60%左右。随着我国市场逐步 成熟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跨国公司运用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案例日益增多。如法国威望迪公司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水网、 管网;美国柯达公司投资乐凯公司;日本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全面合资等。 表表 3-1 2004 年年 9 月底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投资月底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投资 单位:亿美元单位:亿美元 利用外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出口许可协议
- 家庭健身挑战赛视频分享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果蔬茶精油提炼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城乡规划师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智慧医疗患者监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林业农药销售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企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分析
- 二年级万以内数认识数学练习题
- 体检行业销售技巧与客户沟通策略
- 2024年教育事业统计综合调查制度
- 2025年二次供水市场规模分析
- 穿越机的基础知识
- 《仓库出入库流程》课件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2024版)
-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课件
- 有债务男方愿意承担一切债务离婚协议书范文
- 2024年湖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专项训练
- 2022年6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考古与人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