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经典释文是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的总集,唐陆德明撰。释文成书 1 4 0 0 多年以来,受到世人的重视,前贤对它的研究也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因对 于释文的体例认识不够,而不能很好地解释今本中的重音音切现象。又因为 各家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在陆德明的语音系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问题的本质在 于对今本释文的音切没有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释文的不同版本、敦 煌和日本音义材料的音切进行对比研究,并参照唐宋韵书和字书,以及史书关于 释文流传的记载。得出今本释文并非完好保存了陆德明原书旧貌,而作 了一些改动的结论。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第一、二、三章展开讨论了后人 的增改问题。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后入修改释文音切的可能性。第二章 和第三章重点讨论了后人修改的具体情况,包括增和改两方面。通过文献的考证 和语言理论的运用,我们认为,绝大多数不合释文体例的重音音切是后人增 改的结果。后人对陆德明所注后世之类隔切的修改和改良,对原书所引音书或字 书音切等方面的修改,都反映了修改人所处时代的语音特点和语音的发展演变。 其他改动,有些则是后人对于传统经典音切的质疑,还有的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 而已。释文在不同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反映了后人多层次的修改。后人对释 文的修改,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一种社会风气的表现。在研究释文音 系之前,务必考虑后人对其音切的增改情况。 关键词经典释文陆德明反切重音音切增改类隔音和 图书分类号h 1 1 3 s t u d y o n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f a n q i eb yo f f s p r i n gi n ( t h e a n n o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t a s ) o fn o w a d a y se d i t i o n s u m m a r y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e s 。w r i t t e nb vhd e m i n g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i sa a g g r e g a t i o no f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a n dp a r a p h r a s e o n m a n y c l a s s i c s f o ro v e r 1 4 0 0y e a l sa sy e ta f t e r t h eb o o kf i n i s h e d ,i th a s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a 1 1 i m p o r t a n t a n db e e ns t u d i e db ym a n ys c h o l a r s b u t a n c i e n t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l a c ko fp r o f o u n d c o g n i t i o no n i t s b y e l a w , s c h o l a r sc o u l dn o te x p i a i nw e l l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 u n i s o n a n tn o t a t i o n su n d e raw o r di n n o w a d a y s e d i t i o no fi t a n db e c a u s eo f d i f f e r e n t d i s q u i s i t i v em e a n s e a c ha i r sh i so w nv i e w so n l ud e m i n g s p h o n e t i cs y s t e r n t h ep r o b l e m i n e s s e n c ei st h ea b s e n c eo f f i g h tc o g n i t i o n o n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o f n o w a d a y se d i t i o n 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 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 o f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a sa n do t h e rd a t u ma b o u t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t h a t c a m eu po u to f d u n h u a n ga n dc a m e f r o m j a p a n , a n d c o n s u l t i n gp h o n e t i c a n dc h a r a c t e rb o o k si n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c o n s u l t i n g h i s t o r y o ni t sd i f l u s e n e s s w ef i n dt h a tn o w a d a y se d i t i o no fi ti sn o tt h e o r i g i a n lw e r ko fi md e m i n g s e x c e p t f o rt h ef o r e w o r d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 c h a p t e r1t o3o ft h e a r t i c l ee x p a n d t od i s c u s st h ep r o b l e mo f p e o p l e s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1p r o v e s 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m o d i f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ea n g l e o f h i s t o r y c h a p t e r2a n dc h a p t e r3p u t s t r e s so nc o n c r e t e i n s t a n c e ,m o s t l y a d d i n g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o r a m e n d i n g t h e 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o f l u s b y t h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f p h i l o l o g ya n d t h ee x e r c i s eo fp h o n e t i ct h e o r y , w e d e e mt h a tb e c a u s eo ft h em o d i f i c a t i o n b yo f f s p r i n g , t h e r e a r es om a n y p h e n o m e n ao fu n i s o n a n tn o t a t i o n u n d e raw o r dt h a tn o ta c c o r d i n gw i t h t h e b y e l a wo f t h eb o o k t h em e n d so nt h eu n h a r m o n i o u s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t h a ta r el u so rl uc i t e df r o m o t h e rc h a r a e t e ro r p h o n e t i c b o o k , r e f l e c tt h ep h o n e t i ct r a i to ft h ea g et h a t p e o p l e d i dm e n di na n dt h e c h a n g eo f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o t h e rm e n d s ,s o m e r e f l e c tp e o p l e so p p u g n a t i o no ni t s 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a n ds o m e u s ta r e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o ru n o r t h o d o xa c t i o n s n e b o o kh a sd i f f e r e n tt r a i t s i nd i f f e r e n t a g e ,r e f l e a i n gm a n yl a y s o f 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nt h eb e o k i t sn o tn o l yai n d i v i d u a l a c t i o nb u ta l s oa r e f l c t i o no fs o c i e t a le t h o st h a to f f s p r i n gd i d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s ob e f o r et h e s t u d yo nl u sp h o n e t i cs y s t e m ,w em u s tt a k et h em o d i f i c a t i o n b yo f f s p r i n g i n t o a c c o u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a s ;l ud e m i n g ;f a n q i e ( p h o n e t i c n o t a t i o n ) ;u n i s o n a n tp h o n e t i c n o t a t i o n ;a d d i t i o na n dm o d i f i c a t i o n ;l e i g e q i c ( u n h a r m o n i o u s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 ; y i n h eq i e ( h a r m o n i o u s p h o n e t i c n o t a t i o n ) 贵州大学2 0 0 5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引言 第一节释文及其作者 0 1 1 关于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简称释文,唐陆德明撰。全书共三十卷,为阐释经学和老 庄之学,博采汉魏六朝音切,凡2 3 0 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是 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的总集。收录的内容有序录一卷( 第1 卷) 、周易释 文一卷( 第2 卷) 、尚书释文二卷( 第3 、4 卷) 、毛诗音义三卷( 第5 7 卷) 、周礼音义二卷( 第8 、9 卷) 、仪礼音义一卷( 第1 0 卷) 、礼记音义 四卷( 第1 卜1 4 卷) 、春秋左氏音义六卷( 第1 5 2 0 卷) 、春秋公羊音义一 卷( 第2 1 卷) 、春秋谷梁音义一卷( 第2 2 卷) 、孝经音义一卷( 第2 3 卷) 、 论语音义一卷( 第2 4 卷) 、老子道德经音义一卷( 第2 5 卷) 、庄子音义 三卷( 第2 6 2 8 卷) 、尔雅音义二卷( 第2 9 3 0 卷) i l 共1 4 经音义。 释文保存了隋唐以前诸经典中文字的音读,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时期的 语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王力先生2 就是以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 的反切为根据,考证隋唐音系的。陆氏于文字又兼收各家训诂来解释文义,这些 注解有些已亡佚,而幸得释文的引用而流传下来,使后人得以考见古义。因 此,释文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小学与经学不可或缺的极为 重要的工具书。 o 1 2 陆德明及所著书 经典释文的作者陆德明,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人,历仕陈、 隋、唐三朝。关于他的生平,新唐书旧唐书均有记载: ( i n 唐书记载: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名儒讲于承 先殿,德明年始弱冠,往参焉。国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贵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 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予助教。陈亡,归乡里。 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道德明与鲁达、 1 为简洁起见,凡本文中音切举例,不再标各经名称,而只标篇名。读者复查时可与此对照。 2 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6 4 2 2 7 页。 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舅 增改的反切研究 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授国子助教。王世充僭位,德明耻之。 王世充平,太宗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命中山王承乾,从其受业。寻补太学博士。后高 祖亲i 临释奠,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德明难 此三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高祖善之,赐帛五十匹。 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 易疏二十卷,并行于世。太宗后尝阅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束帛二百段。 新唐书记载: 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人。善名理言,受学于周弘正。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 集名儒入讲承光殿,德明始冠,与下坐。国子祭酒徐孝克敷经,恃贵纵辩,众多下之,独德 明申答,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陈亡,归乡里。 隋炀帝攉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踵至。于是德明与鲁达、孔褒共会门 f 省相酬难莫能诎。授国子助教。越王侗署为司业,入殿中授经。王世充僭号,德明耻 之。 王世充平,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 士徐文远、浮屠惠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大喜日:“三人者 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 ”赐帛五十匹,迁园子博士,封吴县男。卒。 论撰甚多,传于世。后太宗阅其书,嘉德明博辩,以布帛二百段赐其家。 关于陆德明的生平事迹,两书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可概括为:博学多才, 精通儒玄,曾历任陈、隋、唐三朝。南朝时任陈之左长侍、国子助教。隋炀帝时 任秘书学士,升国子助教。唐初被提拔为文学馆学士、太学博士,贞观初拜国子 博士,封吴县男。 然而,对于德明的生卒年代,两书均未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依据古籍的 记载来推断,得出大致的生卒年代。从以上材料可知:陈太建中时,德明年始弱 冠。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陈太建共十四年( 5 6 9 年一5 8 2 年) , 太建中也许并不一定指5 7 5 年和5 7 6 年中间那两年。史书记事的体例,“太建中” 不会是太建初和太建束那几年。“贞观初”可窥其端倪。因此,最保守的估计, 德明至少是5 5 0 年以后出生的。陆德明在贞观初封吴县男后不久便逝世,估计大 致时间在贞观初两三年间内。因此,陆德明的生卒年代通常说是5 5 0 年至6 3 0 年。 陆德明撰述很多,以经典释文三十卷为最重。除撰写经典释文外, 2 贵州a 学2 0 0 5 届硕上研究生学位论义 据旧唐书本传及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另著有易疏 二十卷、老子疏十五卷、周易并注音七卷、周易大义= 卷、周易文句 义疏二十四卷、周易文外大义二卷、庄子文句义二十卷。今惟存经典 释文一种。 经典释文收老子庄子而不收孟子,可以说是经典释文的 重要特征之一。后世有人批评这种作法似乎有背于儒家正统。实际上,北宋以前 孟子并不列于经,而老子庄子却自六朝以来备受士大夫阶级的推崇。 陆氏受师承影响也很大。陆氏“初受学于周弘正”,又据陈书张讥传所载, “讥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 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周弘正、张讥被誉为南陈时的 玄学领袖,同时又是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从陆氏的著书情况来看,其师承二儒, 学兼儒玄,而以易老庄为主。因此经典释文的编辑方法不仅是作 者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六朝隋唐时代学术思潮的反映。 第二节释文研究综述 0 2 1 释文的研究概况 释文是集前人典籍音注之大成,书中注音资料极为丰富,为研究魏晋南 北朝语音实况提供了宝贵依据。故前人对其十分重视,也作了不少研究。 0 2 1 1 校勘释文 今所见通志堂本经典释文,是清人徐乾学据明末叶林宗影写钱谦益绎云 楼藏宋刻本而刻成。但影写本和通志堂本有差异,故徐本既出,清儒或依时钞, 或依宋刻经传注疏校勘徐本。如何煌、惠栋、戴震、段玉裁、孙星衍、钮玉树、 袁延椿、臧镛堂、顾广圻、黄丕烈、顾之达王筠等对于订正传本释文讹误, 考证陆氏音义的来源都有很大贡献。卢文昭著经典释文考证三十卷,阮元著 经典释文校勘记二十七卷,有单行本,又将各经释文附于十三经注疏各 经注疏之后。但前人校古书,如“扑尘扫叶”。前人校本,自难免误漏之处。近 人黄焯著有经典释文汇校( 简称汇校) 一书,汇聚前人校勘,参考敦煌所 令本经典释立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 出,并对于诸家校语之得失予以评议。其另著经典释文索引,与郑仁甲先生 合编,方便检索,是后人研究释文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经典释文汇校刊 行后不久,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邓仕襟二先生对释文作了校订并编制了索 引,1 9 8 8 年由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署名为新校经典释文。该书“校订”主 要依黄焯汇校造录编订( 出版说明) ,其“索引”更方便检索。 0 2 1 2 释文成书及源流的考订 关于释文的成书时间,序录中“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库”之“癸 卯”到底指哪一年,是指开始作书时间还是成书时间,引来后之学者许多的争议。 迄今为止,学界基本上达成共识,此“癸卯之岁”是陈至德元年( 五八三年) , 是陆氏始撰释文时间。至于其成书年代则成为千古谜团。历来争论颇多,众 说纷纭。说法大致可分五类:钱大听、吴承仕、林焘1 、黄焯、李致忠等认为是 未入隋之前的陈时:严灵峰认为“可能成于李唐之前,或入唐后加以修订”,可 能涉及的时间比较长;王弘治2 则认为成书时间当为隋大业三年以后至唐建国; 孙玉文3 以陆氏避讳和地名建制沿革为据,认为成予王世充僭位期间,即“从公 元6 0 6 至公元2 2 1 年,计十七年”;多洛肯4 认为最后成书为唐初。此五类中持 第一类论者居多。本文采用此观点。 黄华珍5 庄子音义) 研究就释文的成书及付梓、流传进行了目录学、 版本学方面的考察,并以庄子音义为对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文献 学的研究。 0 2 1 3 写本残卷释文的研究 1 9 0 8 年,法国人伯希和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得唐写本尚书释文残卷,存 尧典大部分和舜典全部,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1 9 1 2 年,日本人狩野 直喜始作研究,于1 9 1 5 年发表唐抄古本尚书释文考及正误。之后学者吴 1 林焘,陆德明的 ) ,中国语文) 1 9 6 0 年3 期:1 3 2 - 1 3 6 页 2 王弘治,经典释文成书年代释疑玑语言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1 0 5 1 0 6 页 3 孙玉文,( 经典释文) 成书年代新考) ,中国语文 ,1 9 9 8 第4 期:3 0 9 - 3 1 2 页。 4 多洛肯,经典释文) 成书时间考,枣庄师专学报2 0 0 0 年3 期:1 0 5 1 0 6 页。 5 黄华珍,庄子音义) 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 贵州大学2 0 0 5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士鉴、孙毓修和罗振玉分别作校或跋。唐写本释文残卷的研究由是大兴。有 马叙伦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校语补正( 1 9 1 8 ) 、吴承仕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 笺( 1 9 2 5 ) 、洪业尚书释文敦煌残卷与郭忠恕之关系( 1 9 3 3 ) 、胡玉缙写本 经典释文残卷书后( 1 9 3 3 ) 、龚道耕唐写残本尚书释文考证( 1 9 3 6 ) 、徐仁甫 唐写本隶古定尚书释文残卷跋( 1 9 4 2 ) 、罗常培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 ( 1 9 4 1 ) 、潘重规敦煌写本尚书释文残卷跋( 1 9 4 1 ) 、方孝岳跋唐写本经典 释文残卷( 1 9 3 6 ) 及其讨论( 1 9 6 4 ) 等,多以新见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同传本释 文做比较,在校订、分析和推求释文原貌方面作了不少工作。许建平、张 金泉敦煌音义汇考( 1 9 9 6 ) 则总汇了唐写本释文残卷及其研究资料,并 考订了与释文有关的残卷有周易经典释文( 伯2 6 1 7 和斯5 7 3 5 ) 、尚书 释文( 4 63 3 1 5 ) 、礼记释文( 殷4 4 ) 、毛诗音( 伯3 3 8 3 和斯2 7 2 9 ) 、礼 记音( 斯2 0 5 3 ) 和庄子释文( 伯3 6 0 2 ) 等。 0 2 1 。4 释文陆氏音系的研究 最早从语音角度对释文进行研究的是清人法伟堂,他以等韵学的观点考 释了释文声纽的特点,韵部的分合及等呼与开合,陆德明音与徐邀音类隔切 与音和切的问题。罗常培曾作经典释文陆氏音切考,方孝岳作六朝书音反 切音系,可惜以上三种书均未刊于世。 今可见有关释文音系研究的著作有: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 1 9 8 2 ) 和邵荣芬经典释文音系( 1 9 9 5 ) 。另外关于释文个别音类、音切性质的讨 论的文章比较多。如:方孝岳( 1 9 7 9 ) 、蒋希文( 1 9 8 9 ) 讨论了释文音切的 性质:日本平山久雄( 1 9 9 0 ) 讨论了残卷毛诗音反切的结构特点;邵荣芬( 1 9 8 2 、 1 9 8 9 ) 、沈建民( 2 0 0 0 ) 讨论了首音、重音和标准音问题;罗常培( 1 9 3 9 ) 、寻仲 臣、张文敏( 1 9 9 9 ) 裘燮君( 2 0 0 2 、2 0 0 3 ) 讨论了“匣于”、“从邪”声母的分合 问题。万献初( 2 0 0 2 ) 对释文之音切类目进行全面研究,是研究释文音 系的基础。 0 2 。1 。5 释文所引诸书和注家音切的研究 释文既集前人典籍音注之大成,则研究诸注家音切,可以据以研究注家 令奉经典释文中后入所增改的反切研究 所代表的时代的书面语实况。前人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主要是对于 释文中所引的徐邈、郑玄、李轨、郭璞、吕忱、沈重等诸家音的研究,或考 证其音真伪;或就某家的某种注音方式进行研究,以明注家之本意,也为其他方 面如训诂学提供有益的材料;或整理出各家音的声母韵母系统,以窥察注家所处 时代的语音面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证据。专著如蒋希文徐邈音切研究 ( 1 9 9 9 ) ;日本坂井建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 1 9 7 5 ) 。单篇论文如赵克刚( 经 典释文) 郑玄音声母系统( 1 9 8 9 ) ,古敬恒沈重音述略( 1 9 8 9 ) 简宿贤郭 璞音( 1 9 9 0 ) 、李轨音注考( 1 9 9 3 ) 、( 字林) 音注声类考( 1 9 9 8 ) :蒋希文 徐邈反切声类( 1 9 8 4 ) 、徐邈反切的韵类( 1 9 9 4 ) 、徐邈反切系统中特殊音 切举例( 1 9 9 4 ) :刘兴均徐邈五经音训中的赢音浅析( 1 9 9 1 ) :台湾简宗梧徐 邈能辨唇音轻重之再商榷:兼论经典释文引又音的体例( 1 9 8 8 ) ;黄坤尧东晋 徐邈徐广兄弟读音比较( 1 9 9 2 ) ;罗常培经典释文徐邀音辨( 1 9 8 4 ) ;彭辉球 ( 尔雅) 郭璞注的反切( 1 9 9 1 、1 9 9 3 ) ,盘晓愚经典释文刘昌宗反切韵类考 ( 1 9 9 8 ) 、经典释文刘昌宗反切声类考( 1 9 9 9 ) ,范新干刘昌宗音切的声母系 统( 1 9 9 8 ) 等。 另外,还有释文音变构词、异文、异读、句读、义训方式、思想文化、 学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因与本文的研究关系疏远,故不赘述。 前修时贤对释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我们借 鉴和继承。总的看来,五十年代以前,对释文的研究还比较肤浅,注重文献 学方面的研究。多是题跋序录、版本校勘类,或是简单的提要或介绍。五十年代 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释文的研究逐步深入,进入系统性的语言本体的 研究阶段。 0 2 2 前人研究之评议: 对于释文的研究,成果最丰硕的是对诸家音注的研究。然而,对于释 文中陆德明自己的音切的研究却还很薄弱。这里要提及邵荣桑和沈建民两位先 生的有关研究。 邵荣菜( 经典释文 音系) 1 把释文中陆德明音系作了e b 较全面的整理, 部荣桑,( 经典释文 音系) 台北:学薅 u 版拄,1 9 9 2 年 世州大学2 0 0 5 届硬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考证出陆氏的声韵调系统,做出了同音反切字表,并对其音值作了构拟,肯 定陆氏的反切音系是当时与以切韵代表的北方标准音系并立的南方标准音。 就著书的规模来说,邵书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然而,书中遗漏边误之处亦不少, 最重要的是该书的立论基础很值得怀疑: a 要整理出陆德明的声韵调系统,就必须辨伪求真,去芜存菁,把非陆德明 的音切剔开,这是首先要做的工作。邵先生认为,今本释文所标首音是陆德 明认可的标准音。可是释文几经删改( 参见第二章) ,今所见释文已非 原书之旧,其中尤以宋人改动最大。我们不能肯定标之于首的音就一定是陆氏原 书旧有,有些首音则是后人增改过的。那么,邵先生没有系统地辨析陆氏音切真 伪,而根据今本释文的首音来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来的只可能是今本释文 的系统,而与陆氏原书的语音系统有一定的差距。 b 今本释文中有许多重音音切,也就是对于同一字所作的几个音切,切 出来的音从广韵或释文的角度看是完全相同的。邵先生从四个方面解释 了某些重音音切,却还存在大量不容易解释的,就承认重音同出的合理性( 理由 是释文所引某经师的音切中出现了相同的“又音”) 。然而释文序录明 白地规定了其著书体例。依序录可知,重音音切的出现是有违本书体例的。 沈建民1 首音反切声类直接根据今本释文的首音反切( 除 直音外) 的混切及又音的情况,得出释文的轻重唇分化、端知组分化、船禅 有别、匣于有别的结论。他在解释类隔又音时举例: “炮,薄交反,徐扶交反。周易丰,芳忠反,字林匹忠反。礼记” 沈先生说。这些又音的差别只在切上字轻重唇的不同,因此轻重唇不分只是徐邈 或字林的读音,陆德明是分的。对于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多数学者是不能接 受的。轻重唇音一直到广韵都还没有分化。这里首音是不是陆氏的旧有反切 呢? 如果这些首音是后人改类隔为音和而致,则沈先生的结论就要推翻了。 综上所述,释文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缺点和漏洞,重音音切和著书体例, 音切形式与语音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如果我们今天仍能看 到陆氏原本,这些问题就涣然冰释了。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本子也就是唐 中后期的一些抄本残卷而已。虽然这些材料很有限,而且也不敢尽信,但我们仍 浇建民, 首音反切声类,音韵学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1 6l 1 6 3 页。 今本经典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母f 究 能透视出今本释文之改动。今本释文已非陆德明之旧,后人或多或少地 改动造成了以上的矛盾。 对于今本释文的改动,虽然有学者曾讨论或涉及过,但大多只停留在有 敦煌材料对照的易、书、礼记释文的字条和注释的一些删改而己,或者 辨析个别注释的改动。谷梁传隐公四年“卫祝吁弑其君完”,释文“弑,释 旧作杀”。黄侃云:“释旧作杀,释文旧本作杀云尔。此皆宋时校 者之词,非陆氏本文”。许建平b d 0 9 5 2 3 残卷跋1 云:“袤字徐 音亡尤,与今本作亡侯不同,我们不能不怀疑今本可能被改动。”此类 辨析,黄焯经典释文汇校中多有称引或叙述。狩野直喜唐钞古本尚书释文 考中说:“通行本释文,宋以后大受改窜,而不可深信,不己明哉? 又据此 本( 笔者按:唐钞本) 之出,则可知素来学者,妄据通行本以非议陆氏之误也”, “杨氏( 笔者按:守敬) 已知今本非陆氏之旧”2 。狩野和杨氏恐怕是较早明确 表示今本释文改动的学者了,可惜没有对音切的改动迸彳j 二成系统的研究。 对于重音音切,黄焯先生认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云:“释文之例,凡反音 相同而反语有异者,亦俱列之”3 。吾师杨军先生于第十一届音韵学论文中首发 其墨,提出释文不当同音重出,举例说明今本释文中标之于首的重音音 切有的是后人增改的结果4 。 今承师说,对今本释文音切的改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之所以认 为今本释文的音切曾经后人改动,首先是基于对以下材料的思考: a 尚书释文的改动 陆氏尚书释文依梅颐古文尚书之本文作音义。按理,释文流传 至今仍是古文。然唐玄宗天宝三载( 公元7 4 4 年) 昭卫包修正古文尚书之本 文,改原来之古文奇字为今文。此次改字对于释文尚无影响,其时尚书释 文尚存旧式。至宋太祖开宝五年( 公元9 7 2 年) 之校订释文( 参见第二章) , 遂改古文为今文,陆氏原古文字样之注解便一并删除了。以磨抄本之古文尚书 释文与今本对照,发现今本之改动盖不仅仅如此。兹复印其一页以示之,稍举 1 许建平,b d 0 9 5 2 3 礼记音义 残卷跋。敦煌研究 ,2 0 d 3 年2 期:7 4 - 7 8 页 2 狩野毫喜,唐钞吉本趱书释文考,先秦经籍考( 上册) ,商务印书馆,1 9 3 1 年: 1 4 页、1 1 5 页。 3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4 3 页。 4 杨军,今本释文中后人所增改反切举例,音韵学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1 6 4 1 6 5 页。 8 蛊州大学2 0 0 5 届颧士卿咒生学位论文 数例以证后人之改动。见图1 图1 唐抄本古文尚书释文伯3 3 1 5 残卷 拿图1 与今本舜典释文对照,我们会发现今本有以下几种改动: i 唐抄本经文用隶古定,字传上加朱点,以示与经文的差别。释文条例 有“以墨书经文,以朱写注”之语。此本之加朱点当即原本朱书之变化。而今本 则以今字书写,且已看不出经传音释的区别。 i i 删除唐抄本中的字条共1 8 条。 令本经典释义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 iji 删除唐抄本中关于古文的注释6 条。 i v 删除唐抄本中的义释及其他注释1 0 条。 v 改动唐抄本中的音切5 条: 今本唐写本( 伯3 3 1 5 ) 剿扶昧反羼扶贵反 播波左反疆波佐反 猾户八反滑于八反 任音壬,又而鸩反壬如字,又而鸩反 懋 音茂猕 古茂字 图l 唐写本4 5 个字条中,今本与之完全相同的不过才4 条而已,足见后人 对于释文音切的改动。 b “陂”条 陂音秘,旧本作颇,音普多反( 4 3 1 2 洪范) 此“陂”字出自“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旬。今“颇”作“陂”,乃唐明皇 所改。册府元龟天宝四载“帝读洪范至无偏无颇,而声不和韵,因改 颇为 陂,盖疑颇与下旬 义不协而改之。不知义古音 俄,正与颓协也”。阮元云:“旧本,谓释文旧本,此李防、陈鄂等 语也。由此可知,陆氏原书当出“颇”字,注“普多反”。今本承唐明皇改字, 且依“陂”字又注“音秘”一音也。此后人改陆氏原书音切之铁证也。 c “淳”条 淳 之纯反,注及下同( 1 0 3 2 8 士虞礼) 宋本“之”作“章”,叶钞作“章”,注疏本作“童”。释文的几种版本 音注互异。孰是陆氏之旧? 考集韵有“朱伦”一切,音同今本“之纯反”。 “牵”“童”皆与“章”字形近,盖即“章”字之误。陆氏本作“章纯”,叶钞、 注疏本误,今本遂改正,而仅宋本作“章”,存德明旧切。今本以“之一为切, “之”便是后人改动反切用字的明证。 d “父”条 父音甫( 2 1 7 2 1 桓公十二年) 宋本:甫音 1 转引自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3 9 页。 贵州大学2 0 0 5 届碗土研究生学位论文 黄焯云:“唐写本凡音某者多作某音,此或释文旧本如此”2 。 笔者以为,黄说亦不尽然。唐写本陆氏释文伯3 3 1 5 、殷4 4 中直音皆作“音 某”,与今本同。伯2 6 1 7 有作“音某”者,但更多的是作“某音”或“某”者, 下列表举数例以示其特点: 例字 今本唐写本伯2 6 1 7 禁( 2 1 1 2 噬嗑传大畜卦)音金金音 已( 2 1 3 2 咸传遁卦) 音以或音纪以音或纪 已( 2 1 6 6 咸传损卦)音以以音 日( 2 1 0 2 0 噬嗑传大畜卦) 音越越音 碾( 2 1 7 1 0 夹传骺卦)音家 家音 妃( 2 1 7 1 8 央传萃卦)音配 配音 胜( 2 1 8 1 0 夫传困卦)音升升音 股( 2 1 2 2 2 咸传成卦)音古 古 乐( 2 1 4 2 2 咸传家人卦)音洛洛 解( 2 1 5 1 1 咸传蹇卦)音蟹蟹 几( 2 1 6 1 6 夫传夹卦)音祈祈 绂( 2 1 8 9 央传困卦) 音弗弗 夫( 2 1 1 2 0 噬嗑传习卦)音符 符 誉( 2 1 1 8 泰传大过卦)音豫,又音余 豫,又余 量( 2 6 8 泰传同人卦)音良,又音亮 良,又亮 兢( 2 1 8 7 央传困卦)音悦 悦 舍( 1 3 1 4 咸传逐卦)音拾舍 表( 2 )敦煌本伯2 6 1 7 与今本直音对照举例 伯2 6 1 7 中常以“某音”、“某”注本字音义( 如:妃、说、舍) ,但也广泛用 于纯注音,如表2 中“狠”、“股”、“拔”等字,其中一些是字的破读,如“禁、 膀、棠、解、裳、夫、餐、量”等,还有的是为区别字形而注,如“已、日”。 敦煌唐写本伯3 3 8 3 和斯2 7 2 9 3 中亦皆有只注“某”者,有的纯注音,有的是注 参见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8 8 页 兮奉经典释义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研究 本字。这都充分说明以“某”注音,是唐写本中重要的直音形式。而且,初唐李 善文选注中以“某”注者也很多,可能“某”的形式更接近于陆德明旧本。 我们猜测,陆氏原本直音止出“某”,而后世予其旁注“音”字,以与字条下其 他释义区别。后“音”字入正文,或入“某”上,或入其“下”,面成为“音某” 或“某音”的形式。该字下若无他释,则“音”字直接窜入正文,成为“某音”。 之后,以“某音”不顺,又乙其序,作“音某”,故今本中已无“某”或“某音” 的形式,皆作“音某”矣。可知,今本释文的注音形式也改动不小。在这一 点上,宋本与今本基本相同,惟此“父”作“某音”,然亦非陆氏之旧。 e 释文序录与正文比较 今本释文各卷首列“经典释文卷第( 卷序数) ”,次列“唐国子博士兼 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对于卷首题记,宋本除第三卷作“卷 三”外,其余皆作“第”。黄焯1 云:“唐写本礼记释文残卷前列经典释文 第十四,亦无卷字。 卷字盖为后人所加,非陆氏之旧”。从前面所引 旧唐书“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可知,“国子博士吴县男” 为德明卒官。吴承仕谓“今本释文卷首列其卒官,则后人追题之,非德明所 自署”。黄焯2 云:“据唐写本礼记释文残卷于。经典释文第十四下止记陆 氏二字,而不载入唐官衔盖其原本体裁如此”。由此可知,今本释文各 卷题记皆非陆氏之旧也。 序录条例“先儒旧音,多不依注,今以墨书经,朱字辩注旧音皆录 全文,徒烦翰墨,摘字为音,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 是以二书特记全句”。若依序例所言,孝经、老子当摘记全句,依注 辨音,而卢文弼经典释文考证云:“案今本二书不尽标全旬”,黄焯引段玉裁 校语亦云今本不尔”。此二书释文今本亦多有摘字为音,后人对于前世经 典,多有改正文而存序录者,故疑此为后世校定删改也。 因此,从释文的题记、注音形式、书写经注方式到字条音注反切,我们 没有理由不相信今本释文系统性的改动。 1 参考黄焯经典释文汇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页 2 同上 贵州大学2 0 0 5 届颤上 究生学位论文 0 2 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和范围、材料和方法 0 2 3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要解决今本释文中关系重大问题的两个问题:重音音切与德明著书体例、 音切形式与语音演变规律的矛盾,关键在于今本释文的首音是不是陆德明本 人音切。因此,本文主要探求今本释文后人所增改的反切,寻求后人增改的 证据,以重音音切为突破口和核心纽带,以现今发现的释文最早本子敦煌写 本陆氏释文为重要参考资料,对照释文的各种版本,去伪存真,参考各 类韵书字书和注疏,如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王三) 及其他切韵残卷、 广韵、集韵、玉篇、十三经注疏等,以历史材料作为重要旁证,从文 字、音韵、训诂、历史等多角度探求解决今本释文诸多矛盾的方法,力求恢 复释文音切之旧貌,驱前贤之疑虑,为整理陆氏音系提供可靠依据。 0 2 3 2 研究内容和范围 影响陆氏音系结论的主要是释文的首音,那么本文重点考察首音的增改 问题。为尽量把问题简单化,把问题阐述明白,本文缩小探讨范围,先只讨论首 音反切上字( 声母) 的增改问题。至于反切下字( 韵) 的改动,暂且不讨论。某 些地方为取证的需要,也要涉及到非声母,非首音的增改的某些问题。 本文不讨论释文首音关系反切下字的改动,是完全可以的,对反切上字 的研究结论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文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重音音切问题中, 根据邵先生列表1 ,6 9 个重音音切中,去除其中有关反切上字的重音1 0 个,实际 上有关反切下字分合的重音不过才5 9 个而已,而且它们也不会超越下文反切上 字分析的几种类型。而对于反切上下字用字皆异的重音音切,已经在文中有部分 讨论。 0 2 3 3 研究材料和方法 本文是以通志堂本为底本( 文中称“今本”,举例时列在前面) ,拿宋本、四 种陆氏释文唐写本残卷( 斯五七三五、伯二六一七、伯三三一五、殷四四) 和其他敦煌材料以及日本材料等与之对照,重点是反切的比较。对于其他方面的 异同,若能证明本文观点一并运用。比较中,以确为陆氏释文写本残卷者为 邢壕芬,经典释艾音系,第4 5 页“陆氏龠并7 。韵音类形成的重卣者臼j 蓑” 奉经典释史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舒 究 信。 方孝岳先生说:“古书皆属传写,所谓著者最初原本,多己难言。尤其工具 书一类之书,传抄之人往往为个人使用之便,增损移动,在所难免。观切韵 即有种种不同,同一王仁陶,已有三种传写之异。此敦煌释文安知即为元朗 最初之本耶? ”1 因为唐时传抄本,与陆氏原本难免有讹误或改动之处,故不全 盘依照,若遇疑问,亦辨析之。至于其他敦煌材料,多作参考。 方法上,本文运用比较、理校和他校的方法,从不同材料和版本的对照中发 现后人改动的线索和事实,加之语言演变理论和历史材料的论证。音切对比原则 上是以其类相逆。对于一字多音的情况,以性质相同之音相比对。有些在某种性 质上不完全相同的材料,若有比对的价值,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下面是相关参考资料的介绍: a 斯五七三五、伯二六一七( 唐写本陆氏周易释文残卷) 斯五七三五仅存六行,起泰卦末至同人卦。伯二六一七凡3 2 6 行, 起大有卦至卷末,后题“周易经典释文一卷”,正接斯五七三五之后,且笔 迹相同,当为一卷之裂。卷末有题记5 行,言其于唐玄宗开元廿六年九月九日据 蒲州赵全岳本抄录,廿七年正月十七日陈令袒对照易之经注及释文原本 勘校一遍;五月廿五日又据晋州卫杲本抄录略例。可知此本乃据两种本子凑 合而成。写本当抄于盛唐,为迄今所知之释文最早本子。 b 伯三三一五( 唐写本陆氏 尚书释文残卷) 尚书释文( 伯三三一五) 存尧典大部和舜典全部。王重民( 1 9 7 9 ) 认为是晚唐写本。狩野直喜2 根据释文条例有“以墨书经文,以朱写注”之 语,而此本经文用隶古定字体书写,字体道劲,仅摘经传之字,其下附反切音释, 又在传上加朱点,以示与经文的差别,认为该本即陆氏尚书音义的唐钞本。 c 殷四四( 唐写本陆氏礼记释文残卷) 礼记音义( 骰四四) ,凡2 0 行,存檀弓第- - 9 之后半、檀弓下第暇 一行半,共存音义1 6 5 条。十七行有“菜”之避讳改字,当为唐抄本。陆志韦( 1 9 6 3 ) 认为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礼记音义之残片。 1 方孝岳,关于敦煌残卷 经典释文) 若干问题之讨论答胡芷藩先生,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 字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卜7 页。 2 狞野直喜,唐钞本尚书释文考) ,先秦经籍考,商务印书,1 9 3 1 年:1 0 5 1 1 7 页。 贵州人掌2 0 0 5 屈坝上_ 母 究生学位论义 d 伯三六0 二( 唐抄本庄子音义) 唐钞本庄子音义( 伯3 6 0 2 ) ,存骈拇篇( 残) 、马蹄篇、脑箧篇 和在宥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