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欧洲中世纪是自然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曾被认 为欧洲最黑暗的时期,自然法在宗教神学的遮蔽之下缓慢发展,从希腊哲学家著 述中的阳春白雪,不断地在宗教典籍中被神学家阐释,用来为证明上帝、信仰上 帝做辩护,慢慢的普及到众信徒的心中。在这其中有许多不清楚和误解的地方, 本文在参考当下及历史上众家对中世纪自然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欧 洲中世纪部分宗教典籍,试图以奥古斯丁、格拉提安、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 思想为线索,重点把握自然法思想在这些阶段的发展状态及内在路径,并彼此联 系,理出自然法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 本文首先简要交代自然法的概念,自然法的发展阶段,对一些基本概念做出 交代,然后分五部分对自然法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中世纪之前的自然法 局面。基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泛神的崇拜,自然法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笔下被提 出来,并为后面相继而来的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 派所发展。本部分仅对自然法在这一较长时期发展的线索进行粗略的勾勒,不求 叙述的多么详细,但求能够为下文写作做一个铺垫。第二部分写奥古斯丁的自然 法思想。奥古斯丁通过自己的论述和对“伊壁鸠鲁悖论 的解答,提出人性的原 罪,认为人类因为自己的祖先亚当偷食禁果人性被玷污,而背负原罪,引出用法 律来制止恶的必要,进而对法律做永恒法、自然法、人定法的划分,指出自然法 是为了弥补人定法的不足,自然法是对永恒法的分有。第三部分写格拉提安的自 然法思想。格拉提安作为教会法的集大成者,在其格拉提安教令集中,论述 了自然法的概念,自然法与神法、世俗法、习惯法的关系,使自然法深深融入教 会法之中,使自然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深入人心。第四部分写托马斯阿奎那 自然法思想。托马斯通过对因亚里士多德哲学复兴而导致的“信仰危机 的解决, 大大拓展自然法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对人性的解读,认为自然法源于人的理性, 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自然法在托马斯思想中成了理性法,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代替了以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神启法,使理性观念深入人心,使自然法更靠近 世俗,使自然法与上帝之间产生缝隙,为之后世俗社会地位的提高乃至文艺复兴 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五部分对中世纪自然法思想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中世纪自然 法的特点,并且理出了其发展的脉络。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采用了历史考察的方法、价值分析的方法和比较的方 法。自然法在中世纪的发展历史背景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其作孤立的研究,而应 将其放到特定的中世纪的背景下去考察,当时神学一统天下,其他所有的科学都 成了神学的附庸,在此背景下去研究自然法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规律, 才有理论意义。中世纪几乎没有专门的自然法典籍,几乎所有的自然法思想,都 蕴含在宗教神学典籍中,这也决定了这种研究的方法。自然法思想在中世纪的保 有及其发展的价值是在中世纪之后才显示出来的,从神性到理性,从宗教到世俗, 它对人性、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奥古斯丁、格拉提安和托马斯阿 奎那在对自然法论述的时候,有许多相似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他们都对法律进 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不尽相同,都对自然法与神旨的关系进行论述,观点也 不一样等等,通过对他们的这些论述进行比较,可以很好的总结出自然法的含义 及其发展的脉络。 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自然法思想也一样。在欧洲中世纪,众 多宗教哲学家,挟教会的无上的权威,在他们的神哲学著作中,拿各种理论为证 明上帝进行服务,中世纪一度被认为是黑暗的时代。然而在这个阶段就自然法思 想发展来说,却不乏闪光点。本文的目的和创新之处就是揭示裹挟在晦涩冗长的 神学著作中的自然法思想,剖析自然法在中世纪主要发展阶段的状态、内涵,进 而总结出其发展的内在理路。自然法思想在中世纪这一时期获得了重要发展,它 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对自然万物的泛神信仰,发展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关乎人类自身 理性的理论系统;它从一开始与上帝的紧密结合到中世纪末期与上帝的渐行渐远, 逐渐走向世俗。这一切,都促进了人类走出宗教蒙昧,走向理性,走向科学世界。 关键词:自然法,奥古斯丁,格拉提安,托马斯阿奎那 i i 河南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i d d l ea g e s ,t h ed a r k e s tt i m ei nt h ee u r o p e ,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n ds p e c i a l p e r i o di nt h eh i s t o r yo fn a t u r a ll a w i nt h es l o wd e v e l o p m e n t ,n a t u r el a w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b yg r e e k p h i l o s o p h e ra tf i r s t ,a n dt h e nu s e dt op r o v ea n dj u s t i f yt h eg o db y t h e o l o g i s ti nr e l i g i o nb o o k s ,b u tt h e r ea r em a n yu n c l e a r n e s sa n d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n t h eb a s eo f p r e v i o u ss t u d y , t h ea i m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of m d o u tt h ee v o l u t i o ns k e l e t o no f n a t u r el a wi nm i d d l ea g e s ,b yt h ew a y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d i f f e r e n tt h o u g h t so f a u g u s t i n e ,g r a t i a na n dt h o m a sa q u i n a s t h i st h e s i sd e s c r i b e dt h ec o n c e p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u r el a wb r i e f l y , a n dt h e n w a sc o m p o s e db y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n a t u r el a w b e f o r em i d d l ea g e s d u r i n gt h i sl o n gp e r i o d ,n a t u r el a ww a st h eb a s e m e n to ft h e s o p h i s t s ,s o c r a t e s ,p l a t o ,a r i s t o t l ea n ds t o i ci d e o l o g y t h i sp a r ti st h eg r o u n d w o r ko f t h i st h e s i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f o c u s e so nt h ea u g u s t i n e si d e o l o g yo fn a t u r el a w , t h e c e n t e ro fw h i c hi st h eo r i g i n a ls i n b yr e s o l v i n gt h e e p i c u r u sp a r a d o x ,a u g u s t i n e 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 sh a v eo r i g i n a ls i nt h e m s e l v e s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a n c e s t o r , a d a m t h e r e f o r e ,i no r d e rt op u n i s he v i l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e s t a b l i s hl a w sw h i c hw e r e c l a s s i f i e db ye t e r n a ll a w , n a t u r el a wa n dh u m a nl a w t h et l l i r dp a r td e a l sw i t ht h e g r a t i a n si d e o l o g yo fn a t u r el a w , w h i c hw a sf a m i l i a r 、析t l lp e o p l e i nt h ed e c r e t u m g r a t i a n i ,h e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n a t u r el a w , c o m m o nl a wa n du n w r i t t e n l a wi nd e t a i l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e c c l e s i al a w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o m a sa q u i n a s s i d e o l o g y , i nw h i c ht h en a t u r el a wb e c o m e sr a t i o n a li n s t e a do fm y s t i c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o m a s ,t h es o u r c eo fn a t u r el a wi sl o g o s ,w h i c hi st h ee s s e n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a n i m a l s a f t e rt h a t ,t h ei d e ao fn a t u r el a wb e c o m e sm o r ea n d m o r ec o m m o n ,a n dr e s u l t si nt h er e v i v a lo fl e a r n i n g i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t h es t u d y i n gm e t h o d si nt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h i s t o r yr e v i e w , v a l u ea n a l y s i s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a n a l y s i s n a t u r el a wc a n t b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s o l a t e db e c a u s eo fi t s p a r t i c u l a rb a c k g r o u n d i nm i d d l ea g e s ,t h e o l o g yd o m i n a t e da l l t h eo t h e rs c i e n c e s u b j e c t s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i l so fw h i c hw e r ea l li n c l u d e di nt h er e l i g i o nb o o k s s oo n l yi n t h i sw a yc a nw es t u d yt h e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a n dr u l e s n a t u r el a w sp l a y e dg r e a t i m p a c t si n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s o c i e t y t h es t a t e m e n t so fa u g u s t i n e ,g r a t i a n ia n d t h o m a sa q u i n a sh a v em a n y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sn l e ya l lc l a s s i f i e dt h el a w s ,b u tt h e c r i t e r i o n sa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e a c ho t h e r f r o mt h i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n a t u r a l l a wa n dd i v i n i t y , w ec a nc o n c l u d et h em e a n i n g so fn a t u r a ll a wa n di t se v o l u t i o n s k e l e t o n e v e r y t h i n gi sp r o g r e s s i n gd e v i o u s l y e v e ni nt h ed a r k e s tm i d d l ea g e s ,f u l lo f d i v i n i t yb o o k sa n dd e s p o t i s m , n a t u r a ll a wh a di t so w nb r i g h t n e s s t h eg o a l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p o i n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e v o l u t i o ns k e l e t o no fn a t u r a ll a wf r o mo b s c u r e a n de x p a t i a t o r yd i v i n i t y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d d l ea g e s ,n a t u r a ll a wb e c a m e m o r ea n dm o r ec o n c e r na b o u tt h eh u m a n b e i n g s ,i n s t e a do fc l o s ew i t hg o d a sw ea l l k n o w , t h i sr e v o l u t i o nm a d eh u m a nb e i n g si ne u r o p es t e p p i n go u to fr e l i g i o n o b s c u r a t i o n , a n di n t ot h es c i e n t i f i cw o r l d k e y w o r d s :n a t u r a ll a w , a u g u s t i n e ,g r a t i a n ,t h o m a sa q u i n a s i v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7 2 0 ,劳年f 一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蹦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住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住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2 0 ,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弓l 疆生坦乙 j 2 0 9 年月, 臼 河南大掌硕士譬铒立论文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引言 在西方哲学、神学、法学的研究领域,自然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 表现为人们对永恒、不朽、神圣、和谐、美好的向往,对秩序、规则、制度、和 平、安全的期望,“它提供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个有力激素、既存制度的试金石、 保守与革命的正当理由。它也是组织人们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 观念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和评价法律的参照系。 自然法已经成为一种深入 人心的价值理念和判断标准,已经成为一种理性准则。“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 半岛的一个小小的农民共同体的小规模的法不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明圈的普遍 法律;假如没有自然法,神的睿智和世俗的理性大概不会相结合,从而出现中世 纪综合的伟大的教会法思想;假如没有自然法,那么大概也不会发生美国的独立 战争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自由和平等的伟大思想大概也不会浸入人们的思 想当中,并融入近代法典之内。 自然法引发人们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追求, 诱发近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其影响已经超越人们在当时对自然法所做的最高 评价,“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的一种普遍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 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了。 中世纪是自然法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特殊的阶段,一方面它是自然法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另 一方面在此阶段的发展又与神学密不可分,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法在中世纪的发展并不是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脉络。 中世纪自然法思想的发展是顺着奥古斯丁格拉提安托马斯阿奎那这三 位思想巨人的自然法思想发展的。奥古斯丁将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思想引入神学,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l 版,第一章,第3 1 页。 圆转引自刘素民: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第l 版,第2 1 页。 国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第4 3 页。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自然法与上帝在中世纪首度结合。他认为自然法直接源于永恒法,是对永恒法的 分有,自然法是永恒法即世界秩序在人的意识中的复现( 自然之光) ,如同蜡印是 对印章的复现。格拉提安是教会法的创始人,又是教会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格 拉提安教令集中阐述了他丰富的自然法思想。他把自然法提到几乎与神法一样 的地位,他认为,自然法的命令就是上帝的命令,自然法的禁令就是上帝的禁令, 圣经的教诲与神法是一致的,而神法与自然法是一致的。托马斯则认为人是 上帝的受造物,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创造了人的理性,人因为有理性而能够对 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做出选择,这就是自然法,因此托马斯的自然法是人理性 的派生物。从这三个人的思想当中,我们可以理出,自然法与神学,是从远到近, 再逐渐远离的过程,人的个性,是由张扬到逐渐泯灭到神性中,再逐渐觉醒的过 程。 自然法既是法学家常用的概念,也是哲学家常用的概念,但是其内涵并不是 太明确。依照通说,自然法是指整个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套权利或正义;作为普 遍承认的正当行为来说,它一般作为“制定法 的对称。格拉提安认为:“自然法 是一切民族共同的法律;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是通过自然本能,而不是通过 惯例常规接受它,它包括男女结合、抚育后代、万物公有和人的自由。 登特列 夫认为,自然法概念分为三种:第一种概念把自然法看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最“自 然的 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法能够成功的使自然法主体获得最大限度和 最持久的满足的秩序。第二种概念把自然法看作有待于人类发现并受之约束的神 圣安排。当符合这些安排时,它们是有约束力的。第三种概念指使法律规则成为 有约束力的那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是神的创造与安排,而是人类的选择。根 据这一概念,法是由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的结合:一是权力的表现,这是为了保障 法律的确定性;二是道德真理,即生活在法律秩序中的人们所选择和表达的正确 与错误的观念。如果缺少第二部分,被宣称是“法律的东西不是法。自然法的 。r i c h a r dt u c k ,n a t u r a lr i g h t st h e o r i e s ,t h e i r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9 。p 1 8 每参见登特列夫:自然法一法律哲学导论( 中译本) ,台中:联经出片事业公司,1 9 8 4 年,第一章、第 八章。 2 河南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概念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厘清的难题,不同的时代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同 一时代不同的学者的看法有时候也大不相同,但尽管如此,这些不同的思想家有 关自然法内涵的理解与探讨共同构成了认识西方法律、政治和道德文化的基本途 径之一。 根据人们的习惯,按照时间的顺序,人们一般把自然法不太严谨的划分为这 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自然法,一般指从产生至中世纪结束整个阶段的自 然法的统称;第二阶段:古典自然法,一般指自文艺复兴至1 9 世纪,由格劳秀斯、 霍布斯、普芬道夫、斯宾诺沙、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为参与当时 的争取权利斗争,把它从神学中分离出来,以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标签的自然 法;第三阶段:现代自然法,一般指经过1 9 世纪低潮而复兴起来的自然法,又称 为新自然法,其又分为新托马斯主义的自然法和世俗的自然法两个支派。本文将 在简要论述从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后期的自然法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重点 阐释自然法在欧洲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的漫长历史长河中 ,如何与宗教神学联 姻,又如何在经院哲学家的超卓智慧的冥思中、在宗教的胎盘上孕育、成长。另 需注意,“中世纪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在神权统治的时代,人们的一切思 想和观念都被打上了神的意志和烙印,也就是说,一切意识形态都采取了神的特 殊形式。表现在法学领域中:神学政治法律思想占统治地位,古希腊罗马的自然 法观念被披上了一件神学的外衣,自然法成了上帝的代名词。 所以,本文标题 所谓的中世纪自然法思想,甚至不包括一丁点世俗的自然法思想,在那个时代, 世俗的学问都几乎被神学遮蔽。“中世纪 作为一个“历史 概念,一般指公元4 7 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前夕的将近一千年的历史阶段;而如果将 “中世纪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如在“中世纪哲学 一短语中,则是指2 世纪至 1 6 世纪的漫长历史。本文采用大家所熟知的前一个涵义来使用。 o 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l 皈,第一章,第3 7 4 5 页。 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是一种传统的说法,现在更多的历史学家已经改变这种看法,见百度百科 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r n v i e w 6 5 7 8 2 h t m l ? t p 也l l 占茂华博士学位论文自然法观念的变迁,第6 0 页。 刘素民: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第l 版,第1 页。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中世纪之前的自然法局面 “尽管学术界公认法学诞生于古代罗马而非希腊 ,但是首先使用“自然法” 这一术语的,却是古希腊思想家,并且确定了自然法的基调和方法论。 自然法思 想肇端于古希腊似乎已成为一个公认正确的命题。 自然法思想产生于希腊除了归 因于某些学者所说的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外,主要是因为其原先存在的文化 哲学传统。在古希腊,两种相互交融的文化哲学传统较为突出,一种是朴素的自 然哲学观,一种是泛神论。公元前6 7 世纪,刚刚走出蒙昧的希腊人对自然界充满 敬畏,但是又摆脱了对大自然的盲目恐惧,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不同,开始思考 自然的巨大力量,于是他们开始种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猜想。他们把自然看作有 生命的巨大的有机体。而运动着的太阳、星辰、风等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他们 有活力和灵魂,在其内部包含着更小的具有自己灵魂的有机体。但是他们又无法 解释最终的原因,因此又回到神的身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认为,神是宇 宙的心灵或理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并充满了各种精灵。这种会运动的物所有的、 内在的、神秘的灵魂成为了其运动所须遵循的规则和秩序的来源。著名的朴素唯 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甚至认为,灵魂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由光滑的圆形原子 构成的。总而言之,他们大多都认为,自然界在运转是由某种法则决定的,是由 运动着的物体其内在本性决定的( 而在西文中,n a t u r e 不正有本性的意思吗) ,而 最终是由神决定的。这样,他们就为自然界定义了一种和神一样的掌握自然界运 转的理性自然理性。进而希腊人“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国家就像山 。刘素民: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年5 月第1 版,第4 2 页。 o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l 版,第3 3 3 4 页。 国对此观点持肯定态度的,除了上面引文的作者刘素民、张文显外,登特列夫在其自然法一法律思想导 论、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海因里希罗门在其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等也都持肯定的 观点。 马瑞灵:论西方自然法观念产生和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载于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 0 0 6 年第 6 期,第7 4 页。 事实上,这些观点多是从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以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学者的片断推断出来的,其科 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参见王克金:自然法思想起源和它的形而上学本性载于法制与社会( 双学刊) 2 0 0 8 年第3 期。第2 2 - 2 3 页;占茂华博士学位论文自然法观念的变迁,第1 3 2 7 页。 4 河南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川湖海一样,纯属大自然的现象,因而就应当从大自然的延长线上去把握它。 然而这种自然理性的兴旺发达并没有持续太久,兴起于公无前5 世纪后半叶 的职业教师集团他们自称为智者便对当时的权威大胆提出质疑。这被后 人贯之于巨大意义自然哲学到人文哲学的转变、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除此 之外还应加上一句,对自然界盲目崇拜的破除。智者派成了第一批启蒙者。因为 智者派们持与以往有别的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许振聋发聩:“法 律并不由于传统或其已经受了城邦生活的实际考验就值得尊敬;他们是人为建构 的产物,服务于强者的利益( 赛拉西马柯语) 。圆他们认为,法律并不具有内在的 价值,只有自然认为正当的东西才具有这种价值,如此看来,他们实际上是把雅 典法律从先验正确的自然秩序范围中排除出去,从而启迪人们思考,评价现行法 律是否正确不在于法律自身,而是比它高的其他东西。由此正义观念被引申出来。 关于正义的含义及正义与法律的关系,造成了智者派的分裂,一派将正义与法律 等同起来,另一派将其二者对立起来。塞拉西马柯、格老孔等支持前一种观点, 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有利于强者,而不利于弱者,人们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下, 才能走到正义之路上去;希庇亚、安提丰则持第二种相反的观点,“正义意味着制 定的法律不被逾越。但是这种己确立的法律本身并不拥有本质上善的东西或恒久 的东西,它建立在或多或少随意的章程或者协议之上的法律会被修改,据此,有 关什么是公正的各种观点是变化着的。也就是说,法律并非神的章程,而是服 务于某些特定目的和利益,诸如服务于强者的利益,或者也服务于保护广大的 弱者。 由这些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两派有分歧,但是他们并没有构建起 一个评价制定法的系统,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解构人们对自然秩序在国家和 社会中天然存在的信仰。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容易陷入道德虚无主义。“智者 的极端理性主义所暴露的危险,首先被苏格拉底清楚地察觉到。智者所玩的理念 。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1 1 月第1 版,第3 6 页。 【德】海凶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 姚中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7 年5 月第l 版, 第8 页。 瑚朝h 科殷著: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页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和悖论的戏法,有可能消解善和道德的观念 事实上后来部分智者也修正了 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不但继承了智者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且用诱导性的、问答 的方法教导善和正义,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善、美德从生硬的自然界拉到人的内心, 其口号为:深入内心,认识自我,客观真理即自然法则居于胸中,灵魂给人道德 标准,即便外在权威己动摇,人保持这个标准不变。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苏格拉 底的死留给后人一个难题,有人说他是以死来捍卫法律,又有人说他是以死来证 明不合正义的法律的荒谬性,以一个绝妙的嘲讽来唤醒人们对恶法的警惕。到柏 拉图那里,正义观念变得清晰明确,在他看来,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 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 他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而且等级制度也 符合正义,并在其理想国中把人分成金质、银质、铜质和铁质三种人,并让 三种人处在社会不同的地位上,让他们各司其职。柏拉图不太信任法律,认为由 抽象、简单的观念构成的法律不可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因此应当赋予通 晓统治艺术、具有大智大慧的人以最高权威,并让他来管理国家,但是这种人很 难找,选择法律治理,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后来他在其法律篇中, 完善了他的这种想法,并构建了一个蓝图,统治当局也不能随意司法,而应当成 为法律的仆人。 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法律似乎和自然没有关系,事实上,此 时,正当性和自然在他这儿混淆了,对国家统治的正当性,是来自于人的智慧, 还是法律,这样的讨论,仍然在自然法的范式之内。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等 级制度的思想,但是对自然法做了许多发展。亚氏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趋向于过城邦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也即人的本性之所在。而且城 o 【德】海因里希- 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 姚中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7 年5 月第l 版, 第1 l 页。 圆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庇哑说:“自然足真正的自然法,与错误的、人造的世俗法律对立”,“自然 法就是正义,而强迫人们遵守约定和人为的要求的成文法,则是与正义对立的。”( 见【苏】涅尔谢相茨:古 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 9 9 1 年版,1 0 4 页。) 当然,他在这里所说的自然法与后来的理性的 自然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见【德1 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9 页。 当然,也有人讨论说,苏格拉底足以死来证明或嘲讽其反对的当时的民主制的荒谬性。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修订 版,第8 页。 见上书第l l 页。 6 河南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邦是一个至善的道德团体,能够使人过上“优良的生活。亚氏在总结前人思想的 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自然法和实证法定义,“波利斯的法分为自然的和法律的,自 然的具有普遍的效力,不取决于对于人来说是好是坏;法律的是其内容在起源上 具有偶然性,但一旦通过立法确定,便有着密切的内容。 事实上,亚氏的正义 观是至为经典的,多为后人所引用。他把正义分为两种,一是一般的正义,即合 法,二是特殊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分配的正义即各取所值, 平等但不平均;矫正的正义强调人和人的平等,无论坏人加害好人还是好人加害 坏人,并无区别,无论坏人犯了通奸罪还是好人犯了通奸罪,也应同等对待。当 然,亚氏这些正义只适应于希腊的自由人之间,这是局限性。 应该说,至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理论才系统和真正建立起来,而这种建立是 和希腊各个城邦的相继解体相一致的。斯多葛学派认为,整个宇宙遍及神圣理性, 这种神圣理性就是自然,它和命运,逻各斯和宙斯都一回事。斯多葛学派将理性 从城邦扩展至整个世界,又将理性装入人的内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各自 又是一个小宇宙,因此也具有理性这种本性,因此人也受宇宙普遍法则的支配。 因此人应当按理性、按自然去生活。斯多葛学派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反对奴隶制, 强调人的精神自由,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个上帝,人只应服从自己的上帝, 而不能受迫于异己的外部力量。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被罗马伟大的法学家、政治家发扬光大。被认为是 自然法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西塞罗,对自然法完成了阶段性的总结。西塞罗认为,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 变而永恒的。通过命令的方式,这一法律号召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通过它的禁 令,它使人们不去做不正当的事情。它的命令和禁令一直影响着善良的人们,尽 管对坏人无甚作用。力图变更这一法律的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 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 西塞罗的自 回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 一)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 6 页。 圆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l 页。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修订版,第1 7 1 8 页。 7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然法思想在整个罗马时期占有统治地位,但是当时还有另一种影响不大的自然法 概念,即乌尔比安的“自然法是所有动物所通有的法律。受斯多葛派平等思想的 影响,罗马法学家对奴隶制的反对态度也借自然法进行表达,弗洛伦提努斯说:“奴 隶制是万民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同自然法背道而驰的因为根据这种制 度,一个人被变成另一个人的财产。 乌尔比安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就市民法来 说,奴隶被认为不是人;但是根据自然法,情形便不同了,因为自然法认为所有 的人都是平等的。”罗马社会当时也有一些限制奴隶交易、杀害奴隶的法律出现, 当然,和废除奴隶制相去甚远。 二自然法与上帝的姻缘中世纪自然法思想肇端 从时间上来看,西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 7 6 年,而奥古斯丁卒于4 3 0 年,属 于古罗马时代的人物,但是更多的学者把他称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 基督教发端于1 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其后便向希腊罗马 文化区域传播,公元3 1 3 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颁下诏书,允许其存在,3 9 1 年,它被宣布为国教。奥古斯丁生于3 5 4 年,年轻时( 其时他才十七岁) 是风流 的异教徒,稍后接触西赛罗的思想( 在十九岁的时候) ,然后又研究圣经,但圣经 对于他“好似没有价值”,直到3 8 6 年,他才离开情妇,对自己放纵的生活进行忏 悔,并皈依基督教,与友人潜心研究哲学与神学,后来成为神父,死后被封为圣 人和圣师。 从奥古斯丁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基督教对罗马社会的浸透传播,又能在 其著作中发现,他是如何做媒,撮合了基督教与自然法的姻缘。 ( 一) 奥古斯丁的人性论 事实上,我们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就可以推知奥古斯丁对人性取什么观点, 。见【荚】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修 订版,第2 2 2 3 页。 o 请参见百度百科“奥古斯丁”词条。 8 河南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因为基督教本身就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事实上是忏 悔人性中的恶,而不仅是对自己的以往进行忏悔。奥古斯丁为什么认为人性是恶 的呢,因为人具有原罪。原本人是美好的,但是因为人类的祖先偷吃了禁果,所 以上帝要惩罚人类,让人类背负原罪。奥古斯丁还举了自己1 6 岁时偷梨的例子: 偷梨并将梨喂猪不是为了贪吃,仅因为它是被禁止的行为会带来享乐,和众人一 起偷梨,只为了喜爱多人合作犯罪的行为,喜爱那罪恶本身。圆他认为这是人性堕 落的表现,也即人性之恶。为什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全能的上帝就让人类背 负原罪呢? 这岂不是上帝造成的恶?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经以一种 悖论的方式对此提出质疑:“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恶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 意;或者,他既不愿意又不能;或者,他既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的话, 他是软弱这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能而不愿意的话,他是恶毒这 同样与自己的品格相冲突;如果上帝既不愿意又不能的话,他就既恶毒也软弱, 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意又能这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恶事到底从 何而来? 或者说,他为什么不拿开这些恶事? 这个“伊壁鸠鲁悖论”成为众多基督徒们无法回答的问题,奥古斯丁对于这 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也是毕其一生之力,这里又涉及奥古斯丁关于恶的本质观 点。在奥古斯丁看来,凡是存在的东西皆是善,因为万物皆为上帝所造,上帝怎 么会造出恶的东西,因此,恶不是一种实体存在,而是善的缺失,存在的缺失,“事 实上我们所谓恶,岂不就是缺乏善吗? 在动物的身体中,所谓疾病和伤害,不过 是指缺乏健康而已同样,心灵中的罪恶,也无非是缺乏天然之善。 事实上 关于恶的思想,在奥氏的著作中,并不统一。在其名著论自由意志中,奥氏 认为恶具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某人作恶,第二层是某人遭受恶。 前一种是真正的恶,后一种只是上帝施予作恶者的种惩罚,它恰恰说明了上帝 陈煜:奥古斯丁法律帝国及其现代意义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1 9 卷第1 期( 2 0 0 4 年1 月) 第 9 0 页。 见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卷2 第2 9 3 0 页。 圆载十拉丁教父拉克唐修的论上帝的愤怒第1 3 章第2 0 2 l 节。转引自莱布尼茨:神义论;附单子论, 香港道风书社2 0 0 3 年版,中译本导言x x x x i 。 奥古斯丁:教义手册,第l l 章,载奥古斯丁选集,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香港) 1 9 8 6 年版。 9 欧洲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嬗变 的正义。上帝只可能是后一种恶的原因,绝不可能是第一种恶的原因。为什么人 会有灾难降临,就是因为人的祖先( 亚当) 作恶,所以要让人承受痛苦,以追求 正义。晚年他又在教义手册中将恶划分为三类:物理之恶,认识之恶,伦理 之恶。物理之恶,也就是物自身存在的缺陷,万物皆由上帝造,他们不可能达到 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的程度;认识之恶,是由人的理性的局限性造成,人与其他 万物一样,仍然不能超越或者达到上帝那样的全知,从而会在认识过程中缺乏真 理和确定性;伦理的恶则是人由于其个人意志的摇摆,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 选择了不该选择的东西,与崇高永恒为敌,与卑下世俗者为伍。前两种恶皆是造 物的缺陷,于其自身无法改变,第三种则与人自身的意志有关,可以恰当的称为 “罪恶 。 为什么有第三种恶的存在? 奥古斯丁认为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意志。他将自由 做了亚当的自由和后人的自由的区分,亚当在堕落之前是有选择完美的善的自由 的,但他滥用了这种自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选择了小善而放弃了上帝,作为 对他的惩罚,堕落后的亚当及其后人的“自由 就受到了“无知”、“无能的束 缚。这种被束缚了的自由丧失了对善的选择性,是只能作恶的自由,这种自由被 奥古斯丁称为虚无的自由、无益的自由、空洞的自由,是被罪所奴役的自由,人 拥有这种自由,只能在此恶与彼恶之间进行选择。如此说来,人性之恶不是上帝 的责任,而是人类的祖先滥用了上帝赋予他的自由,责任在人类自己。在奥古斯 丁看来,虽然自由与恶有着密切联系,对自由的滥用直接导致了恶,但是他认为, 上帝对自由极其重视,把自由意志提高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他认为,人之所以为 万物之长,在于其有灵魂,有自由意志,马儿迷途,却比一块不会自己运动的石 头更好一样,一个酩酊大醉之人,却高于他饮的任何好酒,其本性就比酒贵,他 甚至认为,“灵魂总好于有形之物。有罪的灵魂,无论堕落到什么程度,总不会变 为有形之物;它绝不会不再是一灵魂。因此,灵魂绝不会变得比有形之物还低。 o 参见赵林:罪恶与自由意志一奥古斯丁“原罪”理论辨析,载于世界哲学2 0 0 6 年第3 期7 8 7 9 页。 o 裴黎黎:自由意志与善恶决断:论奥古斯丁的自由决断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2 期,第2 l 页 1 0 河南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如是,最低的灵魂也仍好于光,尽管光居于有形之物的首位。 一个学者对奥古 斯丁做这样的总结,不无道理:“第一,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善的,包括自 由意志在内;第二,上帝之所以把自由意志赐予人,是因为如果没有自由意志, 人就不可能正当地生活,就不可能超越自然事物所遵循的必然性而成为真正的人; 第三,上帝赐予人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人正当地生活,而不是让人藉此作恶,因此 人滥用自由意志来作恶,错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人本身。 ( 二)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重要的神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奥氏认为, 整部世界史就是两城一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历史,依照人们不同的信仰及上 帝对他们不同的关怀,人们分别被捡选在不同的城中。不过,奥古斯丁的两城究 竟何指,是一个值得首先弄清的问题。一般认为,这里的“城 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