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古往今来与论语相关的研究文章及著作早已汗牛充栋。论语的文字, 古今学者也作了极为详尽的校勘。尽管这些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停留在对异文本身 的调查和记录阶段,还没有上升到规律的探寻。1 9 7 3 年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竹 简本论语,新材料的出现给论语异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竹简本论 语面世以来,相关研究文章都是围绕其性质展开讨论,以字、词、旬异文为角 度的研究较少见。学术界对竹简本论语的研究和利用还不是很充分,而深入 的研究应该建立在扎实全面的整理工作之上。因此对竹简本与传世本的异文进行 整理和研究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种比较不仅可以订正传本中的许多错 误,提供传本中没有的佚文,而且可以解决若干遗留下来的纠纷。这也正是本文 努力要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论语异文 文献分类号:h 1 4 1 a b s t r a c t o fa l l a g e s t h e r ei sa ni m m e n s e n u m b e ro f t h e a r t i c l e sa n dw o r k sa b o u t豇狂魄a l o to fs c h o l a r s h a v er e s e a r c h e di n t o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n1 9 7 3t h e r e i sa n e we d i t i o no ff u n 呖,w h i c h i s r e g a r d e d a sa ne d i t i o n o fx i h a n d y n a s t y i t i so f g o o d v a l u et ot h e r e s e a r c h t h e r ea r eal o to f v a r i a n t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 o f 也尢眠w h i c h a r en o ts t i l l e m p h a s i z e d b u t t h er e s e a r c h i s n e c e s s a r y a n d i m p o r t a n t t h et h e s i s 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 p a r te x p o u n d s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h i s t o r y a n d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s t u d y ,a n d t h e s t u d y m e t h o d s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d i s c u s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e nk i n d so f v a r i a n t s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 o f v o c a b u l a r y ,g r a m m a r a n d r h y m e t h et h i r d p a r t i sac o n c l u s i o n o ft h er e a s o nt h a t t h ev a r i a n t s w a s p r o d u c e dd u r i n g s o l o n g t i m e k e y w o r d s :f u n 恤 v a r i a n t s 论浯算文研究 3 l言 论语异文研究概述 沦语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汉朝初学者只有先读论语和孝经 才能进而学习五经,由此可见论语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课本。历代给论语 作注的有很多。“汉时有孔安国、马融、郑玄、包成诸家,魏则陈群、王肃亦有 义说。自何晏集解行,而郑、王各注皆废。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 及邢、皇二疏又废。”1 因论语词义显明,所以训诂名物为主的汉儒也只是 解释文意,推阐义理而已。魏晋以来,玄谈大盛,解释论语的也多掺入当 时的道家哲学。到了朱子,给论语作注,虽说融会诸家,其实电是围绕他自 己的哲学来论述。有清一代经学研究进入鼎盛时期,有关论语的各种研究著 作也大量涌现。清儒作新疏者有刘宝楠论语正义,是书考辨精确,“折中大体 恰当”。程树德论语集释材料丰富,为论语研究之集大成者。今人亦有 许多相关著作如杨树达论语疏证、赵纪彬论语新探、杨伯峻论语译注 等等。自汉至今,研究论语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征 引书籍六百八十余种,却仍有疏略之处,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 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此外还有他所未见到的,以及散见于别的书籍中的零星 材料。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言行及思想。这 也是后人了解、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其进行义理阐发、探求 微言大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论语西汉时期 就有古论、鲁论、齐论之分。古论云出孔璧,有两篇子张,篇次也与鲁论、 齐论不同。齐论多问王、知道两篇,且二十篇中章句也比鲁论多。后张禹 从夏侯健习鲁论,又从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最后流传的张侯论已混淆齐、 鲁论之别。东汉末年郑玄又根据鲁论篇章,考之齐古并为之作注,在残存的 郑注中还能略微看到鲁、齐、古三种论语的差别。今天我们常用的论语 便是合三者为一的张侯论演变而致,论语的本来面貌早己模糊不清了。 再加上论语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被广泛地引用、传抄或翻刻,脱漏衍窜、鲁 鱼豕亥之处都是难以避免的。因而论语文字的考辨对准确地i ) l i 诂和阐释义理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语的文字,古今学者也作了极为详尽的校勘。当然这些研究工作基本 上是停留在对异文本身的调查和记录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宏观规律的探寻。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释文“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 论语异文研究 明周应宝九经考异“取石经残碑及十三经注疏,摘其同异者篡而次之巳,又 旁采汉书、史记以及唐宋诸儒论撰,凡有关于经文者悉汇焉。”清史匠三 家( 论语) 考异“广事苑讨,间出己见,定其孰为齐,孰为古。”胡匡衷论语 古本证异“总诸古本以今四本书校其异者,录为一册,兼采通人之论,考之字 书,疏通而证明之。”冯登府论语异文考证“博苋残缺,广辑遗佚,稍涉歧异 即接据师说而一疏证之。”徐养原论语鲁读考“取鲁论考其异同,附以石经 残碑为书一卷”,翟灏四书考异“刺取一圣三贤之错见于它书者数千百条,为 四书考异,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依原书校出,凡与明神庙间国子监本、 明闽中御史李元阳本及崇祯间汲古阁毛晋本,字有多寡,文有异同处旨详载之。” 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参稽众本,考验六书,订刊版之舛讹,祛经生之疑 似”,叶德辉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取七经孟子考文所引古本、足利本、 一本、二本、三本、皇疏本、正平本、黎刻正平本,札记所引津藩有造馆本,傅 懋元观察重刻唐卷子本校录,与今本异者三百余事,别为校勘记卷。”日本学 者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及物观的补遗“以汲古阁本为主而以诸本考其 异同”。吕振端汉石经论语) 残字集证“述汉石经残字与唐石经本及今本( 阮 刻十三经注疏本) 之异文”。再加上散见于各书中的零星考证,实在难以胜数。 以上诸书或利用论语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或参考其它书中论语的引文 加咀佐证,尤为重要的是石经遗文这些原始资料的发现和运用,这些对探求论 语的本来面貌都有极大价值。 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将论语异文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世纪在 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何晏集解和白文论语,尽 管残缺不全,却也为论语文本的校勘带来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陈铁凡敦 煌论语郑注三本疏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撰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 郑氏注校勘记,日本学者金谷治唐抄本郑氏注论语集成书中有部分便是 国外散藏的五件唐写本郑注残卷的校勘记,而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则 有陈铁凡敦煌( 论语 异文汇考,该书对敦煌出土的三件自文论语、四件 论语郑氏注、十七件集解、一件论语义疏和件论语音义进行校 考。王素编著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从郑注写本中选出九件作为底本, 以另外二十二件郑注写本作校本,并选用多种写本、刊本和辑佚本作参校本,对 论语本文及邦注作了详细校勘。李方录校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选用一至 二本较好的论语集解写本作底本,余作校本,以白文论语写本,论语 郑氏注写本及有关刊本作参校本校对了论语及何晏注。这些研究成果因为 所用材料较早,因而也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与之相比,1 9 7 3 年于西汉中山怀王墓中出土的竹简本论语则因其时阃 2 论语异文研究 更早,未经改易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 早的论语抄本,论语的汉简有6 2 0 多枚,残简居多,录成释文的共有7 5 7 6 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其中保存最少的是学而,仅2 0 字,最多 的为卫灵公,存6 9 4 字,为今本的百分之七十七。后来刘世枢对照竹简本和 今本论语进行校对和录文。最后刘来成于一九九三年完成了论语的释文 和校对工作。一九九七年文物第五期发表了部分释文,同年文物出版社将竹 简本论语整理出版并附有校勘记。竹简本论语与传本相比有许多异文, “比如以分章来说,不仅尾题所记的章数很少有相符的,而且分章也不一样。简 文分为两章,传本却成了一章,简文为一章的,传本又有分为两章或几章的。在 文字上与传本不同的地方就更多了。”2 刘来成先生指出,它的特异之处是研究论 语的新材料。抛开竹简本论语因为抄写者水平或其它因素所限而存在的讹 误,它还是更多地保存了原貌,在不少方面都有优于传本的地方。这些异文对探 讨论语的校读和解释都有重要帮助。自竹简本论语问世以来,目前我们 所能见到的研究文章有:孙钦善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论语前言3 ,李学勤八 角廊汉简儒书小议4 以及王素河北定州出土西汉简本论语性质新探5 定 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6 均围绕竹简本论语性质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陈斯鹏定州汉简( 论语) 校读释例举例性地对竹简本论语异文材料的若 干典型情况作了论述。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竹简本论语的研究和利用还不 是很充分,面深入的研究应该建立在扎实全面的整理工作之上。因此对竹简本与 传世本的异文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种比较不仅可以订正 传本中的许多错误提供传本中没有的佚文,而且可以解决许多遗留下来的纠纷。 这也正是本文努力要达到的目的。 论语异文研究 论语异文研究的意义 “异文”的定义历来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将异文分作两个概念,一为 文字学术语,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二为校勘学术语,指不同版本、或记载 同一事物的书的字句差异。有的认为异文只是指个别的文字差异,而有的则认为 异文也包括句子结构和句子的不同,有的综合解说,认为凡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 或者记载了同一事情的不同书中的字句差异,也包括异体字和通假字,都可称之 为异文。有些则将“传写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排除在异文之外。尽管各家的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不同,对异文的定义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异 文是文本在字句上的差异。7 基于此,我们将论语异文定义为:论语在不同传本中或者在被各种 著作的引用中所出现的字、词、句诸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复 杂多样的,就字而言,有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误字等,就词而言,有一词 多形、虚词换用等,就旬而言,有词序不同、句式不同、词语多少之别。而在这 篇论文中提及的异文是指简帛典籍与传世典籍之间的文辞差异。裘锡圭先生在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古文字资料显然有比 传世古书优越的地方:一、不少古书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他们所记录的语 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年代绝大部分比较明确。二、 古书屡经传抄翻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地下发现的 古文字资料,除去传抄的以外,很少有这种问题。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 传世的本子近真。”8 因此将西汉竹简本论语与传本相校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通过对通假字的辨识来考订古音。朱德熙先生指出:“帛书对于历 史音韵学的研究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帛书很多地方都是押韵的,又有大量假 借字,还有许多和现存古书不同的异文,这些都是研究古音韵的重要资料。”9 有 许多学者都曾据简牍帛书的异文研究过古音韵,如周祖谟汉代竹书与帛书中的 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钱玄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1 1 等,而李玉的秦 汉简牍帛书音韵研究”则利用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对上古音做了系统而全面的 研究。简本论语在古音研究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如简本论语“黑而职, 学而不厌”,今本作“默而识之”,默通黑,见广雅释器。黑与默相通假反映 了上古音清鼻音声母的存在及音变。 二、古文字资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书中某些字或词的最初意义,或者纠正某些 错误写法。简本颜渊“年谶,用不足”,谶,皇本作“觎”,释文云:“髓, 郑本作饥”简本卫灵公“耕也,瓠在其中:学矣,食在其中。”今本先进 4 论语异文研究 t r 因之以饿链”,同篇“谷不熟为销”,释文皆云“郑本作钒”我们可以看到 今本己经混淆了的“饥”与“麟”最初是有语义差别的,至少在简本中可以看出, 而后世多将两者混用。 三、可以根据异文考释疑难词语,判断被释词的语义指向。蔡镜浩魏晋南 北朝词语考释方法论指出:“既然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我们就可以 利用已知字的字义来考释和它构成异文的未识字的字义。”1 3 边星灿在论异文 在训诂中的作用指出:“异文引导能给我们训释词义带来方便:有异文引导时, 我们进行的是定向思维:甲是否具有与乙相同的这个意义? 没有异文引导时,我 们进行的是泛向思维:甲具有什么意义? 无疑,定向思维比泛向思维简捷,尤其 是当甲的词义非常费解时更为明显。”“如简本论语为政:“以礼,有 佴且格”,今本作“有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西汉时写作“佴”字的实际上就是 “肫”字。汉书司马迁传所载太史公报任安书云:“李陵既生降,聩其 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笑”,汉书“茸”作“佴”,后人训之为“次”, 或“推”均与文义不符,而读为“驰”则文从字顺。 四、异文研究对语法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汉语语法研究最初是从虚词开 始的。杨树达词诠序例有言:“凡读书有二焉:一日明训诂,二日通文法。 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因此虚词在汉语语法范畴的系统中极为重要。而前 人在研究虚词的过程中也对异文十分关注,从王引之经传释词到裴学海古 书虚字集释在考察同词异字的关系时都运用了异文比较。而对于论语简本 与今本之间的异文,有些我们只有从语法角度入手,才能得到准确的甄别。如简 本泰伯沁“狂而不直,俑而不愿,空空而不信,吾弗智之矣。”述而:“善人, 吾弗得而见之矣。”今本两处“弗”均改作“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情 形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弗”字的用法,过去那种认为“弗”字后面有动词不带 宾语的看法应该得到修正。 五、简帛异文在版本校勘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可借以解决一些久悬未决的疑 难闻题。齐论、鲁论、古论三种论语并存,除古论不传外,鲁 论齐论各有所传。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与齐论择善而从合 而为一,称作张侯论。后代研究学者极力辨别三种论语的异同,但三者过于 羼杂混淆,因此很难分清。异文比较是论语版本研究的条重要途径。如简 本述而:“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今本皆作“五十以学易”。而我们从 经典释文中知道“鲁读为亦”。类似于此的异文都是校勘版本的重要材料。 总之,竹简论语的异文是十分重要的语言资料,可为我们解决文字、音 韵、训诂、词汇、语法以及版本校勘的不少问题提供参考,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论语异文研究 例言 这篇文章所指的异文是指竹简本论语与传世本论语的不同,包括字 词句的差别,也包括分章的不同。本文根据异文产生原因对其分类考释,大致可 分为以下几种:同义异文:因同音而通假;异文是古今字;异文是异体字:异文 是正误字;避讳致异;因传本系统不同而文字有别;倒文致异;衍夺致异;异义 两通。以上各种类别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些异文可能同属两种或三种类型,对 此本文仅在某一类中讨论,不重复出现。 本文所讨论的异文并非全部收录,而是择要列举,比如对“之乎者也”的有 无或不同之类的问题不作分析。在举例时,有些语言现象较常见,如弗与不的互 换,知与赣的几种不同写法等类例较多,不一一列举,说明问题即可。 在异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史 阙有间,文讹无端,论语有些异文是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的,对此我们应该 实事求是,而不是强作解人。因此阙疑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在文中,凡简本论语简称“简本”,与之相较时以阮元十三经注疏论 语为主,简称“今本”。同时参考其它版本,并尽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主 要指以下几种: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简称释文 二、黄焯经典释文汇校,简称汇校 三、冯登府论语异文考证( 藏修堂丛书) 简称考证 四、叶德辉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 观古堂所著书), 五、翟濒四书考异( 学海堂经解本) 六、山井鼎撰、物观补遗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文选楼丛书本) 简称考 文及补遗 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校勘记 八、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 九、李方录校敦煌论语集解校正 本文所提到的某字古音即韵部与声纽均依据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 表,不再一说明。 6 论语异文研究 ( 一) 同义假借 同义假借与同音假借和形借一样,也是种文字借用现象。它是指人们 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 相近的另一个词。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称之为“同义换读”。沈兼 士将之称为“异音同用”或“异同换读”。李荣先生称这种现象为“同义字 互相替代”或“同义替代”。有些同义假借的字其实就是同义或义近的别字h 。 裘锡圭在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到: “古本和今本的文字往往有很多不影响文义的细微差别,有些差别看起来似 乎无关紧要,实际上却反映了古今语言的变化。”属于同义词的异文正反映 了这样的情况,表面上并没有太大的语义差别,却有可能看到这些词汇的交 替演变过程。同义异文又包括同义实词换用和同义虚词换用。若两字是实词, 则是指它们的词汇意义相同,故可以互换:若两字是虚词,则因其语法作用 相同而换用。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 一) 同义实词构成的异文 1 、廿与三十,卅与四十 为政第二简本:世而立, | | 而不惑。今本、皇本“世”作“三十”,“_ | | ”作 “四十”,汉石经“廿”作“卅”。 在这里,这两种说法没有意义差别。“世”即“世”字。说文十部: “世,三十年为一廿,从吉而曳长之。”正字通一部:“世,古碑文作廿。”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何晏集解:“三十年日世。” 论衡宣汉:“且孑l 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故简本之“出”即“三十” 之意。 f ,说文不收,广韵:“ ”下云:“汉石经论语、粱相孔耽 碑、周阳候钟、谷口甬、武安侯钫四十并作 l f 。”字汇补十 部:“ ,四十并也。”从其它简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写法。睡虎地 秦墓竹简金步律:“禀衣者,律臣府隶之毋( 无) 妻者及城旦,冬人百一 十钱,夏五十五钱,其小者冬七十七钱,夏 l l 四钱。”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铄 碑:“选其年f 以上。” 2 、舆与车 为政第二简本:大舆无鞔,小舆无瓤。今本、皇本“舆”均作车”。 微子十八简本:车者为谁子? 今本车作舆。汉石经作车。 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舆,车舆也,从车舁声。玉篇车 论语异文研究 部:“舆,车盛也。”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陆德明释文:“舆, 河上日:车。”史记乐书:“所谓大陆者,天子之舆也。”张守节正 义:“舆,车也。”这里的舆与车都是同义词。 3 、何与奚 为政第二简本:子何不为正也。今本、皇本“何”均作“奚”。 述而第七简本:女何不曰。今本何作奚。 子路十三简本:有是哉,子之迂也! 何其正? 今本何作奚。史记作何。 杨树达词诠认为“奚”可以作疑问形容词,表示“何”,也可以作 疑问副词,表示“为何”之意。因此“奚”与“何”的用法和意义都是一 样的。 4 、末与亡、无 雍也第六筒本:末之,命矣夫。今本末作亡。新序作“末之”。 汉书楚孝王传:“夫子所痛日:蔑之,命矣夫。师古日:“蔑, 无也。”末、蔑声之转,末亦无也。亡读如无。经词衍释:“蔑与末声 相近,蔑犹末也。”周公祭公篇:“予小子进学於文武之蔑。” 子罕第九简本:吾无如之何矣。今本无作末。 王引之经传释词:“末,无也,常语。” 5 、三与参 泰伯第八简本、今本:三分天下有其二。皇本、释文三作参。后汉书伏 湛传、文选引注并引作参。 广雅释言:“参,三也。”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 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杜预注:“三分国城之一。”史记淮 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 壹与一 雍也第六简本:齐壹变,至於鲁:鲁壹变,至於道。今本壹作一。 子路十三简本:壹言而兴国,有诸? 不几乎壹言而丧国乎? 今本壹作一。 宪问十四简本:霸诸侯,壹匡天下。今本壹作一。 卫灵公十五简本:有壹言而可终身行者乎? 今本壹作一。 子张十九简本:壹言以为知,壹言以为不知。今本壹作一。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壹,古文本皆作一。”明张自烈( ( i e 字通云:“秦诸碑,唯一、二、三改易,四以下仍用本文。”辞源( 修 订本) :“数字壹贰叁肄拐4 玖等字,皆唐武后时所改。”而实际上,壹、贰等 7 8 论语异文研究 字在秦汉典籍及简帛中就时有出现,敦煌出土的资料更可以证实我们在公 元四世纪左右的券契中已经大量地开始使用大写数目字,而唐武后时期的 广泛应用只不过是沿袭了前人的用法并将其普及化。 6 、教与弑 先进十一简本:毅父与君,弗从也。今本教作弑。 宪河十四筒本:陈成子试苘公成桓试其君。今本试作弑,皇本、商丽本 作般 说文殳部:“投,戮也。”“弑,臣毅君也。”段注:“经传教弑二 字转写既多讹乱。音家又或拘泥,中无定见。多有投读弑者。按述其实则 说教君,正其名则日弑君。集韵志韵:“弑,毅也。自外日戕,内曰 弑,或作毅。”此皆可证毅、弑二字字义相近,略有差别而已。后人常有 以为投、弑二字字音相同者,如汉书高帝纪上:“项羽为无道,放毅 其主,天下之贼也。”颜师古注:“毅读日弑。”而毅在古音十五部,弑在 一部,故并非音同而相通也。 弑,汉石经公羊作“试”。百户通引春秋谶e l :“弑者,试也。” 两字古音同,故当属通假范畴。 7 、数与算 子路十三简本:何足数也。今本数作算。 说文竹部:“算,数也。”尔雅同此。郑玄为此章作注,也说 “算,数也。”竹简本与今本之异正为该注提供了确证。 8 、食与禄 卫灵公十五简本:学矣,食在其中。今本食作禄。 食有俸禄义。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郑玄注:“食,禄也。” 9 、陛与陪 卫灵公十五简本:及陛,子日:“陛也。”今本陛作陛。 说文阜部:“喈,陛也。”段注:“因之凡以渐而升皆日陷。木部 日:梯,木阶也。说文阜部:“陛,升高陪也。”段注:“自卑而可 以登高者谓之陛。” 9 论语异文研究 1 0 、未与来 卫灵公十五简奉: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哥末如之何也。今奉未 作末。 末与未意义相通,前人多有论述。经传释词卷十:“末犹未也。檀 弓曰: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邱。县贲父御p 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隧佐 车授绥。公日:末之h 也。末犹未也。” 1 l 、通与达 季氏十y o 简本: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通其道。今本通作达。 说文是部:“通,达也。”玉篇:“达,通也。”二字同义互训。 无论是简本的“通”还是今本的“达”均作“通达”解。 1 2 、舍与弃 微子十八简本:旧无大故,则弗舍也。今本舍作弃。 舍同拾。说文手部:“拾,释也。”段注:“释者,解也。”又说 文q 部:“弃,捐也。”后世常有同义复合词“舍弃”,由此可见舍与弃 的关系。 ( 二) 同义虚词构成的异文 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虚词是传统的说法,包括代词和副词。 1 、乎与於 为政第二简本: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今本“乎”作“于”,皇本作“於”。 同篇简本、今本:孝乎维孝。汉石经、皇本、经典释文“乎”均作“于” 泰伯第八简本:问乎寡,有如无。今本乎作於。 子罕第九简本:有鄙夫问乎我。今本乎作於。 说文于部:“于,於也。”杨树达词诠指出“乎”作介词时与 “於”同。“于”作表方所的介词时与“於”的用法相同。由此可见乎、于、 於作介词时意义、用法是一样的。 2 、与与也 为政第二简本:十世可智与? 今本作:十世可智也。 杨树达词诠指出“也”作语末助词,可以袁示疑问与反诘。“与” 作语末助词可表疑问,或作“欤”。因此在作疑问助词时两者作用是一样的。 而这两个词还是略有区别的。耶、也等先秦时期的一套语气词后代沿用已久, 论语异文研究 而且疑问语气词的使用日趋集中,多用也,很少用与。越到后来这种现象越 明显。以洛阳伽蓝记为例,也、矣、焉、耳等均见运用,却未见用与, 耶。1 7 而简本与今本的差异也可看出这类疑问词的演变痕迹。 3 、无与毋 为政第二简本、今本:对日:“无违”。汉石经“无”作“毋”。仪礼士婚礼: “毋违”郑注云:“古文毋为无。” 公冶长第五简本:吾亦欲毋加诸人。今本毋作无。 雍也第六简本:毋乃大间乎? 今本毋作无。 述而第七简本:亦可以毋大过矣。今本毋作无。 乡党第十简本:唯酒毋量,不及乱。今本毋作无。 先进十一简本:以吾一日长乎尔,哥毋以也。皇本毋作无。 微子十八简本:毋求备於一人。今本毋作无。 据杨树达词诠这里的“毋”与“无”均可作否定副词,表“不”之 意。 勿与无 颜渊十二简本:居之勿卷,行之以忠。今本勿作无。 经传释词:“无,毋也。常语。” 4 、弗与不 为政第二简本: 嘲为弗嘈。今本、皇本弗均作不。 述而第七简本:吾弗与也。今本弗作不。 同篇简本:夫子弗为也。今本弗作不。 同篇简本:善人,吾弗得而见之矣。今本弗作不。 同篇简本:盖有弗智也而作之者,我无是。今本弗作不。 同篇简本:诚唯弟子弗能学也。今本弗作不。 泰伯第八简本:吾弗智之矣学如弗及,狁恐失之。今本弗作不。 先进十一简本:杀父与君,弗从也。今本作“亦不从也”。 子路十三简本:虽令弗从。今本弗作不。 卫灵公十五简本:知柳下惠之贤而弗与立也。今本弗作不。 季氏十六简本;见善如弗及,见不善如探汤。今本弗作不。 阳货十七简本:( 公) 山不扰以费畔。今本不作弗。 同篇简本:( 居处不) 安鼓弗为也。今本弗作不。 关于弗与不的区别前人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丁声树 论语异文研究 释否定词弗、不1 8 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 ”。得出的结果是:“弗”与“不”在甲骨文中区别很不明显,但到上古后 期从大多数用例来看,“不”与“弗”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即“不”后 面的及物动词一般带宾语,而“弗”后面的及物动词般不带宾语,“弗” 相当于“不之”。然而在简本中我们可阻看到“弗”的后面所跟的动词 也可以带宾语,与“不”的用法没有什么不同,而在流传下来的典籍中往往 存在改“弗”为“不”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近吉存真的原则, 相信竹简本反映出的问题,因此认为“弗”与“不”的区别在于后面的动词 是否带宾语这一观点应该得到修正。 5 、维与惟 为政第二:孝乎维孝。今本、皇本“维”字均作“惟”。 尔雅:“伊、惟,侯也。”邢爵疏日:“皆发语词。”助字辨略、经 传释词皆称之为发语词。正字通说:“书助辞皆用“准7 ,诗助 辞多用维,鲁论、左传助辞多用唯。”维、惟、唯三字字形不 同,实则作用没有差别。 6 、於与于 公冶长第五简本:乘泡浮於海。今本於作于。 微子十八简本:叔入于河,入于今本于作於。 甲骨文中有“于”无“於”,“於”比“于”晚出。“于”的用法基本上 继承了甲骨文,可以介时、介地、介关系、介人等等,而“於”扩大了“于” 的功用,但在作介词这点上两者的用法是一样的。杨树达词诠:“介词 於、于二字用法全同。於字所有介词诸义,于字大率皆有之。”在这 句话中,“於”正是作介词,因此“於”与“于”两字是可以互换的。 7 、我与吾 雍也第六简本:我必在汶上矣。今本我作吾。 “我”与“吾”均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字早出,在甲骨文中就是使 用频率最高、指代功能最强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普遍 运用的人称代词。关于两者的区别,胡适1 9 1 6 年9 月撰吾我篇言之甚 详,指出其主要差别在于“吾”不用于宾次,用于偏次时,单数为常,复数 为变;“我”多用于宾次,用于篇次时,复数为常,单数为变。高本汉原 始中国语为变化语说与胡适观点基本一致,“吾、我二代名词,经论语、 论语异文研究 孟子、左传所证明,吾字限用于主从二格,我字纯用于足格( 即 宾语) 。”2 0 我、吾在语源l 实际上是一个词,- - i i i 普遍运用时,差别就日渐 减少,消失。 8 、此与斯 雍也第六简本:斯人也而有此疾也。今本此作斯。 子罕第九简本:逝者如此夫。今本此作期。 子罕第九简本:此亦不可昆也。今本此作斯。 卫灵公十五简本:某在此,某在此。今本此作斯。 “此”与“斯”均为表示近指的代词。这两个词没有什么不同,都可以 作主语、宾语、定语。顾炎武日知录卷六“檀弓”条说:“论语之言 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而言此者一而已:大学 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 别,从可知矣。”但是从简本论语来看,情况似与顾氏所言不符。简本 中既有“斯”也有“此”。且从避免用词重复的角度来说,雍也第六用“此” 似乎更为合适。 9 、着与也 述而第七简本:如不可求也。今本无也字,皇本、高丽本作者字。 同篇简本:贤人者。今本者作也。 经传释词补:“者,犹也也。礼记丧服小记:远葬者比反 哭者皆葬言比反哭也也。大戴记保傅篇:比及三月者言比 及三月也也。是不能正君者言是不能正君也也。”者与也二字同 义,故二字可以互用。如韩子外储说左篇:“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 宏,其行身也离世。”论衡辨祟篇:“然则人之生也精气育也,人之死 者命穷绝也。” 1 0 、而与若 泰伯第八简本:有如无,实而虚。今本而作若。 “若”作承接连词时与“而”用法相同。如易央:“君子央央独 行,遇雨若濡。”左传赃公二十二年:“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 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论语异文磷究 l l 、耶与与 子罕第九简本:夫子圣者耶? 今本耶作与。 先进十一简本:赤, n - 1 # 国耶? 今本作“赤则非国也与? ” 耶,又作邪,颜氏家训音辞篇称之“未定之辞”,它表示拟测未定 的语气,可用于带测度语气的是非问句,选择文句,特指问句。与“与”的 用法相同。 1 4 论语异文磷究 ( 二) 同音通假 同音作为通假的必要条件,是指声母、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母相同或 相近更为重要,还有一些通假字会意义也相近。黄侃曾把文字通假的条件归 纳为:音同、音近、音转三例。“所谓音转者,谓双声正例,音近者谓同一 类之音。”2 1 构成异文的两个字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通假,其 意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 、正与政 为政第二简本:为正以德。今本“正”作“政” 同篇简本:子何不为正也。今本、皇本“正”作“政” 同篇简本:子奚不为为正也。今本、皇本“正”作“政” 正与政两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 2 、曾与增 为政第二:增是以为孝乎? 今本“增”作“曾”。 先进十一简本:增由与求之问。今本增作曾。 增与曾同属蒸部,两字吉音同。在先秦典籍中两字相通的例子有很多。 战国策燕策一:“孝如曾参”,汉帛书本曾作增。孟子告子下:“曾 益其所不能。”音义:“张云:曾与增同。”类例很多,不一一赘举。 3 、女与汝 为政第二简本:诲女知乎。皇本、高丽本“女”作“汝” 先秦古籍、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的第二人称代词“汝”都是先借“女” 字表示,后借用汝水之“汝”。女、汝两字相通假极为常见。如汉书外 戚传下t “女自知之。”颜注:“女读日汝。”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徐疏引“女”作“汝”。楚辞九歌: “与女游兮九河。”补注:“女读作汝。” 4 、功与攻 为政第二筒本:功乎异端,斯害也已。今本“功”作“攻” 功与攻两字读音相同,故可通假。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中列举了这两 个字相通的大量例证,或可参看。 论语异文磺究 5 、状与壮、社 为政第二简本:1 1 6 5 之以状。今本、皇本“状”作“弃王”。 卫灵公十五简本:不状以位之,民不敬。今本状作兢。 卫灵公十五简本:状以位之,动之不以礼。今本状作黏。 季氏十六简本:其状也,血气方刚。今本状作壮。 古籍中有许多壮与茬相通的例子,如礼记檀弓下:“卫有太史日 柳莪。”汉书古今人表柳蔽作柳壮;庄子天下:“不可与菇语。”释 文:“蕊一本作壮。”;苟子非十二子:“俨然壮然。”杨注:“壮或当为 薤。”也有许多壮与状相通假的例子。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 状。”太平御览引状作壮;史记秦本纪:“蜀相杀蜀侯来降。”集解 引徐广日:“壮一作状。”壮、j 壬两字同属阳韵茌纽,状在阳韵崇纽,崇纽 韵与鞋纽韵可通假。 6 、荑与夷 八佾第三简本:荑狄之有君也。今本“黄”作“夷”。 夷与荑两字古相通假。周礼地官稻人:“而芟荑之。”释文夷 作荑。左传隐公六年:“芟荑蕴崇之。”周礼地官稻人郑注引荑 作夷。左传定公七年:“苫夷。”释文作“苫荑”。两字均是脂韵余纽。 由此可知两字是通假字关系,而并非如竹简本论语校勘记所云“荑” 为夷之误字。 7 、若与如 八佾第三简本:不若诸夏之亡也。今本若作如。 雍也第六简本:若博旆於民能济众。今本若作如。 泰伯第八简本;问乎寡,有如无。今本如作若。 颜渊十二简本:吾犹不足,若( 之何其微也) ? 今本若作如。 卫灵公十五简本:若有何誉者,其有所试矣。今本若作如。 阳货十七简本:( 子之往也) ,若之何? 今本若作如。 如、若同属鱼韵日纽,两字相通在古籍中十分常见。如易央九三: “遇雨若濡。”汉帛书本“若”作“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六辔 如丝。”墨子尚同引“如”作“若”。对此王引之经传释词、高亨古 字通假会典已多有指出。 论蕾异文研究 8 、摘、敞与道 里 _ :第四简本:君子於天下,无赫也。今本嗣作道。 释文作逋,云:“郑本作敝,通读为敞。”九经古义云:“古敞字 皆作道。礼记杂记云:赴於逋者。郑注云:逋读为匹放之敝。史 记范雎传:考迪伐国田单传:敝人开户。7 徐广皆音征敝之敝。” 左传昭公七年:“则自取藕于日月之灾。”汉书五行志引“精” 作“速”。史记张丞相列传:“议以镐罚侵削诸侯。”汉书申屠嘉传 引“葫”作“道”。 9 、有与又 里仁第四简本:有敬不违。今本有作又。 公冶长第五简本:子对日:“不智也。”有问。今本有作又。 子罕第九简本: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今本有作又。 宪问十四简本:不能死,有相之。今本有作又。 两字同属之韵匣纽,故经常通假。 1 0 、单与簟 雍也第六简本:一单食。今本单作箪。 雕与唯( 似又可放入词义相近一类) 雍也第六简本:唯告之日。今本唯作虽。 先进十一简本:醢求也则非国也与? 雕赤则非国耶? 今本雎均作唯。 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日:“惟彼陶唐是也。”字或作唯,或作维。 家大人日:“亦作雕。”墨子尚贤篇:“故雅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 之所以失损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雅即唯也。庄子庚桑楚篇:“唯 虫能虫,唯虫能天。”释文曰:“本作雎。” l l 、链与饥 简本颜渊“年麟,用不足”,德,皇本作“饥”,释文云:“麟,郑本作饥” 简本卫灵公“耕也,饥在其中:学矣食在其中。” 今本先进“园之以熊链”,同篇“谷不熟为雠”,释文皆云“郑本作饥” 尔雅“暇,谷不熟为娥,蔬不熟为镬”,说文食部“镶,谷不熟目 娥”“觎,馘也”。饿上古音在微部,钒上古音在脂部,所以两字不能混同。从 这两处异文可以看出西汉晚期简本论语的“谶”与“食几”是区别得很清楚 的,而在后来它们的词义到东汉时至少是在郑玄时就发生混淆。段注“饥, 论语异文研究 一 馘也。与麟分别。盖本古训,诸书通用者多有,转写错乱者有之。” “谶”与 t t 钒,两字字形相去甚远,盖非转写错乱之误,而是两字相通假( 微脂旁转) 或误以为两者意义相同而错用。( 韵会云“饿钒字异而意同”) 慧琳一切 经音义卷二十九“钒罐”条:“上几豆反。尔雅:谷不熟日觎。苍颉篇 云:“饥,馁也,腹中空也。”此处已经不区分两字的意义差别,而是两意兼 收,且归于同一字。完全将“凯”等同于“饿”了。 此外还有许多音近通假的异文,在高亨古字通假食典等书中已有多 个类例,此不赘举,列表如下: 通假字例句 沃沃与天天述丽第七简本:子之燕居也,申申如也沃沃如也。 今本沃沃作天天。 卷与倦述而第七简本:学不厌,诲人不卷。今本卷作倦。 同篇简本:印为之不厌,诲入不卷。今本卷作倦。 颜渊十二简本:居之勿卷,行之以忠。今本卷作倦。 黑与默述而第七简本;黑而职,学不厌。今本作默而识之。 燕与宴述而第七简本:子之燕居也,申申如也。令本燕作 宴。 诏与韶述而第七简本:在齐闻诏。今本诏作韶。 臧与藏述而第七简本:用则行,舍之则臧。今本臧作藏。 若与诺述而第七简本:贡日;“若,吾将问今本若作 诺。 葆与保述而第七简本:与其絮也,不葆今本葆作保。 莫与幕、暮述而第七简本:文幕,吾犹人也。今本作文莫吾犹 人也。 先进十一简本;莫春者,春服既成。今本莫作暮。 述而第七简本:子日:“若圣与人,则吾几敢? ” 几与岂令本几作岂。 宪问十四筒本:几其然今本几作岂。 阳货十七简本:吾几( 瓠瓜也哉) 。今本几作岂。 郝与吝泰伯第八简本:使骄且郝,其余无可观。今本郯作 吝。 俑与侗 泰伯第八简本:子日:“狂而不直,俑而不鞭。”今 本俑作侗。 论语异文研究 一一 ,睑倥与空空 泰伯第八简本:至芏f i 】小信。兮萃仝芏伊心院。 子罕第九简本、今本:有鄙夫问乎我,空空如也。 释文云:“空空,郑或作倥。除,同,音空。” 魏魏与巍巍泰伯第八简本:魏魏乎,舜禹有天f 而不与焉。今 本魏魏作巍巍。 免与勉子罕第九简本:丧事不敢不免。今本免作勉。 贾与沽子罕第九简本:求善贾而贾。后一贾字今本作沽。 蹀与疏乡党第十简本:虽踪( 食菜羹) 今本踪作疏。 宪问十四简本:饭踪食,没齿无怨言0 今本球作疏, 皇本、高丽本作蔬。 乡党第十简本:入大庙,每事问。今本、唐石经、 皇本大作太。 大与太、泰子路十三简本:君子大而不骄,小人骄而不大。今 本大作泰。 释文出“大庙”云:“音太是,作太误。” 先进十一简本:孔子日:“材不材,”今本材 材、财与才作才。 子路十三简本:焉知贤财而举之? 今本财作才。 勤与恸先进十一简本:颜渊死,子哭之勤。今本勖作恸。 黾与闵先进十一简本:黾子侍则,言言如也。今本髓作闵。 祝与笃先进十一简本:论祝是与? 今本祝作笃。 浅与践先进十一简本:不浅迹,亦不入于室。今本浅作践。 率与卒先进十一简本:子路率重对日。皇本率作卒。 咏与赫先进十一简本:风乎舞雩,咏而蹄。今本咏作孰。 後与后先进十一筒本: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今本后作後。 铭始与怡恰子路十三简本:兄弟鲐饴。今本饴始作怡怡。 宪问十四简本:其力也,称其得也何以报 得与德得? 今本得作德。 阳货十七倚本:道听而涂说,碍之弃也。今本得作 德。 闰与润宪问十四简本:东里子产闫色之。今本闰作润。 耐与能宪问十四简本:子道三,我无耐焉。今本耐作 能。 路与辂卫灵公十五简本:乘殷之路,服周之兢。今本路作 辂。 宪问十四简本:年也疾固也。今本作佞。 年与佞卫灵公十五简本:放郑声,远年人。郑声淫,年人 殆。今本年作佞。 季氏十六简本:友善柔,友辨年。今本便年作辨佞。 武与舞卫灵公十五简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生门诊操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级晋升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高级统计职称试卷及答案
- 甘肃政治高考试题及答案
- 正规劳动合同简易电子版7篇
- 重庆高考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项目监控与评估模板
- 财物安全保障与理赔承诺书(3篇)
- 员工培训与考核体系构建模板
- 服务水平优化售后维护保障保证承诺书(5篇)
-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档案
- 各种汉服款式剪裁图大全
- GB/T 6391-2003滚动轴承额定动载荷和额定寿命
- GB/T 36112-2018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现场管理规范
- GB/T 28733-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全水分测定方法
- GB 12955-1991钢质防火门通用技术条件
-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申报培训课件
- 浦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解共51张课件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全册教案 通用版
- 2022年万豪国际酒店委托管理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