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它不仅在文字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诠释中华文化的煌煌巨著,其文化意义已然被 古今学者广泛关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说文解字对我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所反映。许慎不仅以部类为单 位对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概述,而且还通过其文字的训释与说解记 录了时代的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所收汉字的系统整理 与考证,选取典型字例,参阅相关资料,探讨了说文解字为后人展 示的,与农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思想认知。 笔者根据前贤研究成果,参照段注以及相关文化学资料,系统地研 究了说文解字所收的9 3 5 3 个汉字。主要着眼于许慎训释方式、训释 语言、训释思路的独特性,分析了造成这些独特性的经济文化根源。通 过对典型字例的分析,从说文解字中去挖掘农业民族思想认知的基 础,从农业经济的大背景出发去考察说文解字的文字训释。 本文主要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天”“和 等字的训释所体现出 的整体论与协和理念;十二地支的训释中体现出的循环论;从“一一部 字、“姜“坦”等训释看房屋、土地的价值;“珩”“正等字的训释所 显露的农业民族处世为人的哲学;“渡”“牛 等字训释中表现的对农业 及其相关事物的重视。 。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字,农业,文化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h u ow e nj i ez iw r i t t e nb yx us h e no f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i so n eo ft h e e a r l i e s td i c t i o n a r i e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i tp l a y sav e r ym a g n i f i c e n tr o l ei n p h i l o l o g ya n di nd e c o d i n g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t s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h a d b e e nr e a l i z e da n dc o n c e r n e dw i d e l yb ym a n ys c h o l a r s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u p u n t i l 。n o w a d a y s as e r i e so f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i e sc a r r i e do u tt o w a r dt h eb o o k d e m o n s t r m et h a tm a n y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a s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c u l t u r a l l i f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a nb ef o u n dr e f l e c t e du p o ns h u ow e nj i ez f t h e v a l u eo fx us h e n sw o r kf i r s tl i e si ni t s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 w a r da n c i e n t p e o p l e sl i f ei nt h eu n i to fi t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i ta l s ok e p tt h er e c o r do f p e o p l e st h o u g h t sa tt h a tt i m et h r o u g hi t se x p l a n a t o r yn o t e sa sw e l l t h i s p a p e r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h o wt h ei d e o l o g yt h a t i sc l o s e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e c o n o m ya r ep r e s e n t e dt h r o u g ht h i sw o r ko nt h eb a s i so f m a t i cv e f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e s t i f i c a t i o n f u ls e l e c t i o no f f l e a c h i n e s e s y s t e m a t i c v e i l f i c a t i o na n dt e s t i l i c a t i o nc a r e i us e l e c t m no tt y p m a lc h i n e s e , i 、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a t t e n t i v el o o k i n gu po f t h er e f e r e n c e s t h e9 3 5 3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h a v eb e e n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s t u d i e di nt h i s p a p e rw i t h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i nt h i sa r e aa sf o u n d a t i o na n d d u a n se x p l a n a t o r yn o t e sa n do t h e rr e l a t i v ew o r k sa sr e f e r e n c e s t h i sp a p e r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x u ns h e n ss t y l e ,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u n i q u ew a yo f t h i n k i n gi n h i sa n n o t a t i o nt os h u ow e nj i ez i ,a n a l y s e s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 e c o n o m i cc a u s e so fi t si d i o s y n c r a s i e s t h ec o g n i t i v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n a t i o n h a sb e e ne x p l o r e do u tf r o mt h eb o o ka n dx u ns h e n s a n n o t a t i o nh a sb e e ne x a m i n e d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g r o u n d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y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c o n t a i n sf i v ep a r t s :t h ew h o l e s o m e n e s sa n dh a r m o n y r e f l e c t e du p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s “天”,“和;t h ec y c l i n gc o g n i t i o ne m b o d i e di n t w e l v ec h i n e s ez o d i a c s ;t h eh i g hv a l u eo fh o u s ea n dl a n d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r o u g h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w i t h “一 a st h e i rt o p ,a n do t h e rc h a r a c t e r sa s “姜 a n d “坦 ;t h e w o r l dp h i l o s o p h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e o p l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r o u g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s “珩,“正 ;t h eh i g hs t a t u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o t h e rr e l a t i v eo b j e c t sa t t a c h e db y p e o p l et h a ti si l l u s t r a t e di nt h ee x p l a n a t o r yo f c h a r a c t e r sa s “渡“牛” k e yw o r d s :s h u ow e nj i ez i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杰瓷幽益日期:p 矽多年多月形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姗段 导师签名:补 一i 日期:。:切g 年月多日 引言 引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在文字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仅仅以“字典 来定位这本书,是不够确切的。 许冲在上说文解字书中说:“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 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诚如斯言,说文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 其对文字学的贡献,它是一部从文字训释立脚,来阐释中华文化的汉字宝库。许慎的 文字训释,不仅详实地展现了先民的生活状态,而且将汉民族作为农业民族所具备的 独特思想认知娓娓道来,可以说,它是农业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 从许氏的文字说解中,读出更多更深的内容,去探寻农业民族思想的根源,从而为现 代文化建设点亮前进的明灯,使我们能够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去探寻中国新文化的方 向。 说文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被古今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 1 9 世纪以来,随着古代文献资料的大量发现,对说文的研究不断掀起高潮。笔 者通过查阅报刊资料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商务印书馆) 和检索电子资源找到了研究说文与文化的学位论文1 0 篇、期刊论文8 8 篇以及专 著三部。就论文而言,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以说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为研究对 象,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分析,阐释汉民族的某一思想认知;其二,是从说文所反 映的历史文化现象着眼,对说文中能够反映此文化现象的字进行考察、分析,从 而在文字中展现历史事实。就三部专著而言,一部是专门以科技为研究对象的;其他 两部涉及到古代文化的诸多方面,但重点还是落在文化现象的挖掘上。 从笔者掌握的这些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说文所蕴含的农业文化思想的阐释 是分量不足的,往往是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尽管目前对说文与中国古代文化关 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但就研究现状看来, 从农业经济的背景出发来挖掘说文思想的论文与著作并不多见。学者们往往重文 化、重历史,轻思想、轻认知。然而,那些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和认知却在 说文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甚至影响着许慎对于文字的训释与理解。基于此,笔 者将说文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作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结合农业经济的大 背景考察 说文,在许慎的文字分析中去窥探古代农业经济繁华胜景之一斑。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天”“和 等字白g i l l 释所体现出的整体论与协和理念 许慎对于“一 “二“三川天 “地 “人 “孟 “和”“稣”等字的训释,虽然 力求从文字构形出发,探明文字本源,但在他的分析中,我们却看到了更多文字学以 外的因素。以农业经济为根基衍生的整体论与协和理念,影响甚至支配了许慎对文字 的理解与分析。下面我们就走进许慎的文字说解,沿着这条线索,去体会农业民族对 于天、地、人的理解与对“协和”的重视。 ( 一) 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理念 首先,从说文对于“一 “二三”的说解看,许慎为我们展现的天、地、 人是具有一致性的,是同源而生的天、地、人。 ( 1 ) 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 属皆从一。 - ( 2 ) 说文二部:“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 ( 3 ) 说文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 说文对“一”的训释承袭了道家对于宇宙的认识,认为宇宙的初始为一个含 有元气的混沌体,处于整体未分化的状态,正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这个混 沌的整体经历了漫长的分化过程。首先许氏在说文土部“地”的训释中,为我 们展示了第一步分化。“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 阳气上升,阴气 下沉,天地造分,这样宇宙由一个混沌的整体经历了初步分化,成为天和地。“二 即为地之数,是“一 第一步分化的结果。在说文二部“亟”的训释中,许慎 明确指出“二,天地也 。天地分成,而生人,许慎看来,“三 是天、地、人的代表, 说文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全面地看,这个过程与老子所云:“道生 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乜1 是完全一致的。如此,在许慎的观念中天、 地、人是由“一 同源分化而生的。尽管这种观点不是他的独创,但至少我们可以确 认许慎对这一观点是认可的,并且他在运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文字构形会意的原因。然 而,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一”、“二 、“三 只是原始的记数符号,“地”的文字构 形与阴阳之说也并无瓜葛,这些字并不具有许氏附加的种种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农 业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天、地、人整体合一的理念,支配和影响了许慎对文字构形 的理解与阐释。他不自觉地以天一地一人三位一体的宇宙框架来理解世界、理解文字, 2 第一章“天”“和”等字的训释所体现出的整体论与协和理念 从而将一系列与文字原始构形无关的说解添加了进来。这也成为说文释字有误的 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在说文中我们看到的天、地、人不仅仅是同源的,而且三者的结合似 乎成为了“全部的代名词j 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 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 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在甲骨文中,“王 写作“直”( 一期甲二四三) “a ”( 一 期佚三八三) 。金文写作王,( 躲尊) “士,( 周早盂鼎) ,皆取形于斧钺,以此象征 王者之权威。许慎的文字训释与“王”之造字本义并不相符。由于受到当时材料的限 制,说文关于“王的这个说解,大概仅是许慎根据其小篆形体所作出的主观臆 断,但就在这个“臆断 中却隐含了许慎对天、地、人的理解与认识。许慎在这里引 用了董仲舒的说法,认为“王 字字形表达的是贯通天、地、人的意思,“三一代表 了天、地、人,中间的“i 一表示贯通。在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王权具有至高无上 性。“王作为威慑天下的统治者,权力无所不及,恩泽遍及宇宙。基于这种王权神 化的考虑,“王”所能“参通 的范围必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有限的,而是整体 的、全面的、无极的。值得注意的是,“王刀所触及的这个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范 围,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是用代表了天、地、人的“三 来概括的。也就是说,不管 是说这句话的董仲舒,还是引用这句话的许慎,在他们的思想深处都存在着这样的认 识天、地、人的结合,即构成了人类所及的全部,所以,参通了天、地、人便无 所不通、无所不能了,便可以“天下归往”而“王 了。许慎对“王一字构形的独特 理解,正是基于其对于天、地、人的整体性把握而产生的,是基于天、地、人合一理 念的影响而产生的。尽管字形说解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但在错误的文字训释中却闪 烁着农业民族文化思想的火花。 最后,从许慎对于“天”“地“人 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来看,他是从三者的相互 联系中把握个体的。说文对于“天”“地”“人 “夫 几个字的训释再一次传达了 整体论的认识。 ( 1 ) 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b “天本为颠顶,字形表示颠顶,连带画出了人身。甲骨文写作“歪”( 一期后 , 口 工 t - - a 七) “乔”( - 其1 前四一六四) “众”( 五期合集三六五三五) 甭刀( 一期 卫 乙四五。五) “灸”( 一期乙九0 六七) ,故“天为象形字。而从许慎的分析看,他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天 理解为由“一一和“大 构成的会意字。何为。大一? 鬈说文大部;搿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入形。? ( 这个训释用一个“大 概括了天、地、人的特 征,本身就体现了许慎对于三者的整体性理解。) “大象人形 指明了在构字中“大一 所表征的意义为“人 。如此,许氏对“天 的分析,则可以理解为:天,就是人头 顶之上至高无上的空间。也就是说,他是以“人刀为参照物来诠释“天”的,是从天 人关系中去把握“天”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许慎,使其在对“天 的理解中, 不自觉地引入了“人一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他对“天一有偏差的构形分析。 ( 2 ) 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从土也声。一 显而易见,许慎是从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中训释“地 的含义的,之于“天 , “地 为“重浊阴 ;之于“万物,“地 为承载者。这个训释不仅为我们解释了什 么是“地”,而且在整体的背景下考察了个体,为我们理清了“天一“地 “万物 之 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理念,使许慎无法将三者截然分开,总 能让我们在对个体的考察中,看到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我们需要指出,许慎用 道家的阴阳说附会“地一字含义,是不正确的。 ( 3 ) 说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一 说文夫部:“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一 许慎对于“人刀的说解,同样没有将“天一“地 “人一这三个因素分开,而是将 其置于“天地 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称其为“性最贵者 。另外,说文中还有 一个“夫 字也表示“人一的意义。段玉裁云:“从一大则为天,从大一则为夫,于 此见人与天同也。 晦1 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疗h 1 农业生产对 于天、地、人合理结合与统一的要求,使我们的先民产生了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理 念。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使古老的汉民族形成了这种三位一体的宇宙框架。这渗 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在许慎的思想中打上了烙印,从而影响了他对文 字构形的理解与分析,使说文的文字训释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阐释着这种理念。 从 说文对前面几个字的说解来看,与其说许慎是在训释汉字,倒不如说他是在阐 述农业民族所特有的整体论认识,所以说我们从说文中读到的不仅是个别的“字一, 更有用文字连缀而成的“史 ,用文字系统阐述的思想认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字典,说文因其对大多数文字本义的正确阐 释而成为了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也恰恰因为这一点,使人们忽视了 说 4 第一章“天”“和”等字的训释所体现出的整体论与协和理念 文中为数不少的误释字的价值。就拿笔者前面提及的“王 字来讲,许慎对它的训 释;从文字学角度来讲,就是完全不正确的,而当我们深究造成这种误释的原因时, 却看到了说文中的另一片洞天,看到了说文中潜藏着的深邃悠远的汉民族文 化思想。可以说,在某个意义上讲,这些误释字包含了更多、更深、更值得探讨的内 容。这种现实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文字学上剔除说文中误释字的种种干扰; 另一方面,在文化学上萃取说文误释字的精华,拂去误释字表面的尘埃,挖掘其 中的深刻内涵。 ( 二) 农业民族对“协和 的重视 笔者在对说文中的“具字进行考释的过程中,发现“合作 的意思在这个 文字的形体发展中不断被强化、突现。说文舁部:“具,起也,从舁从同,同力 也。 “具 甲骨文作“圆 ( 一期合二三三) “n ”( 一期前五二一七) “ 圯 rut h 7 州。 ( 一期合三三) “炉】i 从“舁 从“月 ( 凡) ,或又从“口 ( 1 :3 ) 。从形体看,“具 表达的是几只手共同举起某个物件。说文舁部:“舁,共举也,从e | 从卅。凡舁 之属皆从舁,读若余。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谓有叉手者,有竦手,皆共 举之人也。嵋1 文字从舁构形,描绘的正是众人合力的场面,至于“月”( 凡) “i - 1 , ( 口) 则是所举之物的代表,其本身并不包含更多的意义。而从说文记录的小篆 形体来看,其写法已经把中间部分代表某个物件的“凡“口 演化为“同 ,并且按 照许慎的分析“同 表示的是“同力也。 即在“具的构形中,“同 表示同心协力 的意思,这样“具 字的形体演变和文字分析,已经在文字的发展中强化了“合作” 的价值与意义。 就“具的意义讲,“举”这一义项在发展中不断淡化,它具有了更为抽象的意 义“兴起 。周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具。 孔颖达疏:“纵 令更经三岁,亦不能典起也。川町将字义演化过程与字形变化结合起来,“合作 与“兴 起 就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在字形演变中“舁 和“同 两个意符都在传达同心合力 的意义,凸现协作的价值,而在字义的发展中,“具 的引申义表达的是事物蓬勃向 上的发展势头,这样的变化中就隐含了先民对事物发展的一种认识哈作是前进的 重要条件。如果说“举起是合作具体的、个别的结果,那么“兴起则是合作抽象 的、概括的结果。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汉民族农业生产采用家庭集体劳作的形式。 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直接关乎一家的温饱。农业经济的主流地位,使汉民族讲究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作、重视合作。这种认识在文字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另外,在说文“盂 “和 稣 这几个字的训释中,我们看到农业民族是将 “协作、“调和糟与“农业收成”联系起来进行理解的。这种理解方式,使我们感受 到了“协作”之于经济的价值,之于农业民族的价值。 ( 1 ) 说文皿部:“岙,调味也。从皿禾声。 ( 2 ) 说文龠部:“稣,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 ( 3 ) 说文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蟊”为调味,“稣 为调声,“和 为声相应。几个含有“应和“调和意思 的字,在文字构形中都有个“禾 字。王力古汉语字典盂:“ 同源字 盂、和、 稣。三字均押母歌部,均有调和义。”口1 按照许慎的说解“禾 是几个字共同的声符。 h “禾 直接取象于禾谷之形,其甲骨文形体为“不( 一期甲一九一) “淞 ( 一期乙 诊化 四八六七) “小”( 四期后上二四九) “小”( 一期人二九八三) 。汉字“禾 是对谷 物形体的描画。“禾”的意义和读音奠定了“盂、和、稣 这组以“禾 为声符的同 源字的意义和读音。而就“盂、和、稣 的意义来看,他们表现了不同领域的“调和 之义,或者可以说“调和 是它们共同的意义范畴。如此看来这几个字的构字情况, 就在昭示着一个问题:“禾”表达了“调和 之义。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不仅需要 天、地、人三大要素的配合,而且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耕种、浇水、施肥、收 获等各个环节的衔接。只有多重因素的有机协调,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有所收获。结合 我国古代的这种生产实际,既然农作物“禾 的收成与协作、调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用“禾 字来表达宽泛概念上的“调和”也就并不稀奇了,“盍、和、稣 在造 字上出现的这种巧合,也就带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它恰切地展现了先民对于农业生产 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协作调和方能五谷丰登。用“禾 这一事物来代表“协和”这 一理念,揭示了和谐观的经济根源。通过文化的载体文字所传达出的这一认识,可以 说是农业民族和谐理念的冰山一角。 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性过程,是一个需要各种要素、各个阶段相互协调密 切配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求自然要素与人为要素即天、地、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正如吕氏春秋审时所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 也。糟砸1 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整个家庭成员的集体协作,以确保春播、夏耕、秋收、 冬藏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衔接。任何要素和环节出现问题都有造成农业减产的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农业生产的这种特点,使依靠农耕生存发展的汉民族 6 第二章十二地支的训释中体现出的循环论 产生了朴素的整体论与协作精神。这种精神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也通过各 个层面得到了展现。 二、十二地支的训释中体现出的循环论 先民记时采用干支记时法,十二地支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有着固定不变的对应关 系,这样十二地支就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在说文对十二地支的训释中,我们 看到了十二个月的更替与变化,也看到了其整体的往复与循环。许慎的训释展现了农 业民族对于变化的循环性理解。 ( 1 ) 说文- 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 属皆从子。单,古文子,从悠,象3 l t g 。粹,籀文子,囱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 2 ) 说文丑部:“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 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刀 ( 3 ) 说文寅部:“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 舶l 一不达,髌寅于下也。凡子寅属皆从寅。攀古文寅。一 ( 4 ) 说文卯部:“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 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i i 古文卯。, ( 5 ) 说文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 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 c 。 皆从辰。八古文辰。一 , ( 6 ) 说文巳部:“已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 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 ( 7 ) 说文午部:“午,奇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 凡午之属皆从午。 ( 8 ) 说文未部:“未,昧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 也。凡未之属皆从未。 ( 9 ) 说文申部:“申,神也。七月, 吏臣铺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中。 7 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 $ 古文申。冒籀文申。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0 ) 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谓酌酒。象古文酉之形。凡 酉之属皆从酉。霄,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 闭门象也。 ( 1 1 ) 说文戌部:“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 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属皆从戌。 。 ( 1 2 ) 说文亥部:“亥,菱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 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裹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日:亥有二首六身。 凡亥之属皆从亥。币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按照现代文字学的观点来看,许慎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这些字的分析并不正确,表示十二地支的这十二个字,其造字之本义皆 不为表示地支。 子:甲骨文作“窄 ( 一期前六五一七) 又作“占,( 二期合集二二六五五) “舞,( 三期甲一八六一) “罗,( 四期后上四一七) 都是婴儿之象。本义当为“婴 儿” 丑:甲骨文作“盘,( 四期粹四四一) “蕾”( 一期京一二三三) 像手甲形,即“又口丑:甲骨文作“叫( 四期粹四四一) “,、”( 一期京一二三三) 像手甲形,即“又口 字古文,假为地支字。 爪 寅:甲骨文作“- 灸( 一期粹七三六) “宕 ( 五期前一三七) 。( 说文解字) 考正中说:“与“矢 同形。因地支之寅无形可象,与矢音近,便借用矢 ,卜,卜 表示,后与文中加一作交以与矢相别;又或作j 骨,加口以与矢 相别 。嗍 卯:甲骨文作“1 4 p 。高鸿缙认为“即剖字初文,从) ( 分) 一物为二,无不 知何物,合之为。分之为( ) ,乃物之通象也。”“们 辰:甲骨文作“网 ( 二期前七三0 一) “9 ( 四期粹七五六) 是象形字。 它是农业上清除草木的一种工具的象形,用为地支字,是假借的结果。 巳:甲骨文作“9 ,( 一期粹五) “它”( 一期后下八一o ) “尹,( 五期后 上四一四) “孚”( 一期前六五- - 一) ,即“子 之异构,前两个形体像子未成 形。在甲骨文、金文中,“巳”不用作地支“巳 ,地支之“巳 借用皤子”,“( 只 第二章十二地支的训释中体现出的循环论 用作祭祀之“祀 。甲骨文字典中说:“卜辞以孚( 子) 为地支之巳,复以孚之省形 j t 为祭祀之祀。? 1 午:甲骨文作“8 ,( 一期甲三二五八) “苦,( 一期后上三一一四) tt ( 五霸 佚四二六) 。有一种说法是“杵之初文。 未:甲骨文作“絮,( 一期京四七六) “宰”( 一期甲二四一八) “宋”( 一期甲一 k - - ) ,林义光认为是“枚 之古文。坨1 申:甲骨文作“一( 一期京四七八) “之,( 三期甲二四九二) ,像闪电之形。 即“电 之初文。后借作地支之“申”,以“鼋 表示本义,以“申一专表假借义。 酉:甲骨文作“弓o ( 一期京七四九) “守 ( 四期京三九六六) “琶”( 四七佚二四 二) 像酒樽之形,为“酒 之初文,借为地支字。 戌:甲骨文作“叮 ( 一期前二一一) “可”( 二期前一二三二) “爷( 四 期京四0 0 一) 是兵器的象形,用为地支字是假借的用法。“ 亥;甲骨文“多”( 一期甲三九四一) 。罗,( 一期京六四九) “色 ( 一期前一四 九六) 即“豕 。“豕 的线条化写法用作地支之“亥 的专字。 这样看来,许慎对十二个地支字的解释几乎是与文字本义谬以千里的,但尽管文 字本义诠释有误,却并不影响这种文字训释对于思想的传达,甚至我们可以说,恰恰 是因为误释, 说文对十二地支的说解才更加酣畅淋漓地传达了农业民族的思想。 从文字学的角度讲,我们无法苟同许氏的解释,但从其训释的思维方式入手,我们却 看到了农业民族对于岁月的独到理解。笔者曾提到误释字的价值与意义,在此,十二 地支的误释则以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形式证明了误释字的丰富内涵。 笔者将许慎对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 支字的训释进行整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如下图: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十二地支图2 - :i , 由此图看,许慎对十二地支的训释,是以阴阳二气的变化和万物盛衰的过程为视 角进行的。就阴阳二气的变化来看,在子一丑一寅一卯一辰一巳午一未一申一酉一 戌一亥所标示的十二个月中,阴阳二气在此消彼长中,各自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盛衰过 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原点出发最后又回到原点的过程:阳气动阳气动,去黄泉, 欲上出,阴尚强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阳气巳出,阴气巳藏阴气午 逆阳,冒地而出阴气成,体自申束阳气微、阳下入地也微阳起,接盛阴。 以阳气为着眼点来看这个过程,它经历由萌动到强盛到衰落而后再次回到了萌动的状 态循环。与阳气的状态相比,、阴气则经历了由略有优势到处于劣势,到再次崛起重占 上风,而后再次回到略有优势的状态的循环过程。就万物的状态看,在子一丑一寅一 卯辰一巳一午一未一申一酉一戊一亥所标示的十二个月中,万物经历了从酝酿到萌 动到发展生长到毕成而后再次回到酝酿状态的循环过程。用许慎的语言来描述这个过 程:万物滋( 酝酿) 万物动( 萌动) 万物冒地而出( 发展生长) 物皆生( 发展 生长) 万物见( 发展生长) 万物毕成微阳起,接盛阴( 为下次酝酿作准备) 。 如此,从宏观上看,十二地支代表的这十二个月在整体上是处于一种往复循环的 静止状态的,阴阳二气此消彼长中的循环和万物盛衰的循环过程,就构成了十二地支 的循环史,构成了以年为周期的不断轮回的岁月,十二地支的变化似乎是没有前行与 发展。但从微观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月份的更替又都存在着渐进式的变 l o 第三章从“一”部字、“姜”“坦”等训释看房屋、土地的价值 化与发展。阴阳二气在此消彼长的斗争中变化,万物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自己的发 展状态。也就是说,十二地支无限循环、相对静止的整体中,蕴含着各个环节永不停 息的运动;而这些运动又反过来构成了十二地支的往复循环。这样看来,许慎对于十 二地支或者说十二个月的变化的认识是从循环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的,即说文为我 们展现的时间观念就是一种宏观静止,微观运动的时间观。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农业生 产既有成就发展又无质的飞跃的社会现实。对变化的循环性理解,使农业民族将岁月 看作一个原地打转的车轮,它变化着,也静止着。 古老的汉民族在日复一日的农业生产中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具有因时而变的特 点。春夏秋冬的四时更迭,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以及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变化,使我 们的先民认识到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中。然而农业生产的 变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 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n 3 1 农业劳作这种四时往复的特性,使先 民形成了对事物变化的循环性理解,形成了终始相继、循环无端的思维方式。按照这 种观点,自然的运行、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原点出发经过一个历程再回到原点的 过程。在说文中,许慎记录了先民对于岁月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他对十二 地支的训释中。 三、从“ ”部字、“姜“坦 等训释看房屋、土地的价值 许慎在对“一刀部的某些字以及“姜里“坦 等字的训释中,表露了农业 民族对于居住与耕地的重视,凸现了房屋和土地的价值。而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的 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对于人们生活的固定性有很强的要求。稳定的居所和特定的土 地成为从事农业耕作的必备条件。这样,许慎的文字说解中对于房屋和土地价值的突 现,其实是在以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汉民族根植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性格。 ( 一) 从“ ”部一些字看房屋的价值 “一 是古代房屋的象形,说文中说:“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一之属 皆从 。 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一 n 们笔者对说文中的“一 部字进行考察,发现在许慎的训释中,房屋已经不单 单是先民的居住之所,它具有了更多、更深的文化内容。 说文在“寄”“寓 “宅 的说解中传达了房屋所能给与农业民族的强烈的依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托感。我们来看这几个字: ( 1 ) 说文 部:“寄,话也。从 奇声。一 ( 2 ) 说文 部:“寓,寄也。从 禺声。努 ( 3 ) 说文一部:“宅,所 乇也。从一毛声。肌 这三个字都为形声字,它们共同的意符为“一一,也就是说它们所要表达的主要 意义是通过“ 一来传达的。而就三个字所表达的意义来看,“寄 “寓一采用递训 的方式,可以说“话 是二者共同的意义,至于“宅”则是承载话这一状态的客 体。那么何为“话 ? 依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话 主要表示寄托、托付、依 赖这一类的意思:“1 寄托;寄寓;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子鲜 讫于木门。伸嘲; “2 凭借;依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猎者,话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 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mn 耵;“3 托付:请托。吕氏春秋贵生:惟 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话天下。高诱注:话,付。mn 7 1 如此看来,表示“房屋 这一意义的“ 就与寄托、依靠这样的寓意联系起来了。为什么“一 能够传达 “依托这样的意义昵? 笔者认为,这种构字现象正反映了房屋对于农业民族的价值, 是基于农业生产对于房屋的要求而产生的。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 “居有定所 ,而房屋是“居有定所”的保证。有了房屋,农业民族的经济生产才能 继续,农业民族才能生存。另外,农业经济家庭集体劳作的形式,使农业民族不崇尚 个体价值,而强调家庭、集体的意义。而对于“家 这一抽象意义来说,房屋又是其 主要载体,所以我们的先民很自然地将其视为自己身心的依托。这样,代表房屋的 “ 当然也就具有了传达“依托一“寄托”这样的意义的资格。这种文字现象并不 偶然,它恰恰是对农业民族思想认知的一种传达。 另外, 说文对“安 “定 “密 “宓一“宴 “立 的训释,透露了房屋所能给 予先民心理慰籍。这是与依托感紧密相连的一种认识。我们看这几个字的训释: ( 1 ) 说文 部:“安,静也。从女在一下。一( 小徐本训“安一为“止 。“静一 “止一意思相通。) ( 2 ) 说文 部:“定,安也。从一 从正。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从一 正声一嘲,古音。正一“定一均为耕部,段说可从。, ( 3 ) 说文一部:“盅,安也。从 ,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一 ( 4 ) 说文一部:“宓,安也。从一必声。一 ( 5 ) 说文 部:“宴,安也。从一晏声。一 1 2 第三章从“一”部宇、“姜”“坦”等训释看房屋、土地的价值 ( 6 ) 说文一部:“宣,所安也。从 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嚣 以上这六个字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它们都为“ 部字,在构形上都用“ 一 来会意;其二,它们所传达的共同意义为“安 。也就是说,表示房屋意义的“一一, 在这里又具有了“安定”“安逸“安宁 这样的寓意。前面我们说过,在农业生产中, 房屋的价值得到了突显。作为农业民族,若想获得安定、安逸的生活,就必然要拥有 自己的居所房屋,所以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房屋就与“安刀这一生活状态 建立了必然、直接的联系。在先民的观念中,拥有了房屋就拥有了稳定、踏实的感受, 安定、安宁的生活。房屋对于农业民族来说,不仅仅是休憩的场所,更是心灵的港湾。 他们从“房屋这一实体,获得心理感受上的慰籍。 说文通过对于“安舢定一“密一 “宓刀“宴 “宜 的训释,反映出在农业社会中房屋“安一人的社会功能。这里的房 屋己不仅仅是生活的依托,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标志,拥有了它似乎就有了安宁、 平和的心态。这是从房屋所能给予先民的依托感直接衍生出来的心理认知。 ( 二) 从“坦”“酉 “里的训释看土地的价值 说文对于“坦“酉“里 几个字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先民“安于土 的 思想观念。农业生产的需要,使土地的价值得到凸现。作为维系生存的必备生产资料, 它已经通过经济渠道进入了汉民族的思想领域。 ( 1 ) 说文土部:“坦,安也。从土旦声。一 。从许慎对“坦 的分析来看,“坦 是形声字,“土 是其意符,“坦的意义为 “安 。这样,“坦 字实际上是在用“土 字来传达“安”的概念。“土一与“安一 有怎样的联系,使其能够表达这样的意思呢? 答案隐藏在汉民族的农业生活中。土地 是农业生产维系的根本,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农业民族的衣食父母。有了土地,农 业民族才拥有了安定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古老的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珍视自己的土 地,并将这种“珍视 融入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渐渐地形成了“安于土 的性格 特点。对于农业民族而言,土地的价值已经不仅仅限制在物质资源的领域,它已经成 为农业民族心灵上的慰籍。土地之于汉民族的这种特殊意义,决定了“土”这个字具 有代表“安一这一义项的资格。“坦 以“土 会“安 意的文字构形现象正是对农 业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描画。 ( 2 ) 说文土部:“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属皆从里。一 甲骨文中没有“里,字,金文和战国文字中有t t 里,( 矢今彝) “t ( 中山王鼎) 。 按照许慎的训释“里 指居住地,这也确实是“里”的主要意义,诗郑风将仲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将仲子兮,无蹄我里。 毛传:“里,居也。川垤1 而从说文对“里 的训释 看,“里字的构形是在用“田 、“土这两个意符来传达“居住的意义。这个文 字构形的说解中就包含了先民对居住地最首要、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要求。作为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