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知觉.doc_第1页
自我知觉.doc_第2页
自我知觉.doc_第3页
自我知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知觉:作为诸多动机结构和期望理论的核心成分和关键内容的能力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之能力的自我评价性判断(Harter,1985a)。它与元认知有密切关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类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知觉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 心理特征(兴趣爱好 能力 性格 气质)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自己和周围的人相处的关系 自己在群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多所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 自我图示 自我觉知 自尊 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障碍策略 自我检控 自我预言 体像a自我图示 Markus and Wurf指一个人对自我的特殊信念形成的概念b自我觉知:指个体把自己当成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 包括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c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我提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自己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d自我提升(自我美化)和自我确认 自自我确认: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e自我表演(自我展示) 指人们在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f自我障碍 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g自我检控 指人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根据别人的表现来觉得自己的行为h自证证言(自我实现的预言) 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i体像 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总称。自我知觉的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比姆(D.J.Bem)在1972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当存在着明显的外部压力时,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于外部原因的。在动机的自我知觉上,由于高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外部,由于低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内部。这就是说,对于从事某种活动给予过分的肯定,将破坏对这个活动的内在兴趣。 自我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它可以是有关自我的一套观念,也可以只是有关自身认识的一些直觉,但不论是观念还是直觉,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准确的自我知觉,有助于个体的社会调适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内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认为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直接知道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一样,只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测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推测过程和推测别人的内心状态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限定条件 贝姆对这个自我归因过程作了好几个限定。 (1)自愿选择。自愿选择是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贝姆认为,要通过行为推断态度,必须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只有行为是自动发生的,一个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 (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是微弱的时候,才可以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3)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的局限性 自我知觉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不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不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起作用。 作为人格的核心,自我知觉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自我知觉对个体的身体、社会性、情感、语言以及创造力等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幼儿 儿童 青少年社会退缩行为 由于在社会交往情景中的挫折经历或其它原因造成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这种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他们交往活动和交往经历,最终形成社交孤立状态。 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 幼儿在所有的社会场合下的独自行为。具体行为表现为跨文化情景和时间范围的持续出现的被同伴孤立排斥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 胆小或害羞、容易生气、独自玩耍、拒绝集体活动等幼儿的自我知觉 一般研究认为幼儿对自己的理解开始于生命的第二年,在幼儿期开始分化,逐渐发展地自我特征和能力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前期是幼儿自我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的自我知觉信念的养成在幼儿社会化的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 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N()的追踪研究证实了幼儿岁时的社会退缩行为对岁的不同性别儿童的自我知觉存在负面影响。岁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对岁男孩子的自我知觉存在比较直接的影响,对女孩子则是存在着间接影响。岁幼儿的安静退缩行为对运动的自我知觉存在着正面的影响,对同伴接受性的自我知觉存在负面影响。 等人在社会退缩行为相互作用模型中提出,社会退缩幼儿可能会出现被同伴排斥和欺负等情况,进一步导致其出现对自我的的认同感。发现被同伴排斥和欺负的社会退缩幼儿将其社会失败归因于自我等内部原因。御和干预。小学生羞怯、孤独感基于 同伴接纳(友谊质量) 社会自我知觉 团队角色自我 知觉能力的提升 自我效能青少年自我知觉相关研究: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及其与能力自我知觉、人格的关系(田丽丽、刘旺 2007)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便利取样的原则,在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中随机抽取228名中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26人。被试的年龄介于1219岁,平均年龄15、17岁。 测量工具 能力自我知觉量表 NEO-PI-R人格量表修订本 青少年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和自我知觉 学校幸福感: 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部分组成。 对于以学业和社会性关系为主要发展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自我知觉可谓两大发展资产,因此,青少年以上两方面的能力自我知觉均和其学校幸福感有关。 以成人群体为被试的大量研究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研究结果 学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积极情感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消极情感具有间接负向预测作用。 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 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得到钱多的被试作仍持有对绕线工低的态度评价得到钱少的被试提高了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