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doc_第1页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doc_第2页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doc_第3页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doc_第4页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则1.1县域概况1.1.1 区域位置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部,大巴山北侧腹地。地处东经1091110938,北纬3142321,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总面积1503.26平方公里。镇坪县东至大界梁,同湖北省竹溪县交界;南至碑垭口和鸡心岭,同重庆市城口县和巫溪县接壤;西至发龙山;北至秋山垭,皆与平利县相邻。平镇、岚镇、巫镇、竹镇四大主干公路网连接县城内外,县城距安康市200公里。1.1.2 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镇坪南依大巴山主脊,向东北倾斜,形成西南高、东北低之势,境内沟溪纵横,汇集南江河由南向北偏东流入湖北溪汇湾,将全县切割为东西两半,使得镇坪形成了由大巴山,大界梁 、化龙山天然“合围”,“两山夹一谷”的地貌特征。县境内诸山犬齿交错,各止南江河,形若贝齿;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表破碎。全县最高海拔2917.2米,最低海拔540米,平均海拔1615米。2.气象气候镇坪县属于属南北过渡地带,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具有山地暖温带和中温带过渡性气候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41.5天)。年平均气温12,年均降水量1020.2mm,夏季是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76.2%左右,且降水强度较大。全县过境河容水总量为10.1m3,地下水补给量0.97亿m3。3.水文条件镇坪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一个分支堵河的上游,境内有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70条,其中:5-10平方公里的31条,10-20平方公里的19条,20-50平方公里的13条,50-100平方公里的2条,100平方公里的5条。境内最大河流为南江河,在本县境内流程约94公里。1.1.3 资源概况镇坪是一个绿色资源大县,尤以生物、矿产、水能、旅游四大资源优势明显。1.生物资源镇坪县为全省二十三个林业县之一,林木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162.8万亩,人均占有29亩多,森林覆盖率86%。其中用材林27.44万亩,经济林4.65万亩,薪炭林34.47万亩,防护林5.35万亩,竹林5.44万亩。全县活立木储藏量679.79万亩,人均占有119立方米,年生长量278万立方米。林区中不乏珍稀树种:珙桐树、鹅掌楸、刺楸等。镇坪县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巴山药谷”、“黄连、麝香之都”的盛名,属全国四大药带之一。史载“无农不药,无地不药”,为陕西省中药材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各类中药材达420多种,常年挂牌收购的有102种,葛根、绞股蓝、林麝、黄连、黄精、党参、天麻最为有名,玄生、独活、云木香、杜仲、黄柏、厚柏、银杏、丹皮、桔梗、板兰根、冬花、丹参、牛夕、黄芪、黄姜、白术、勾藤、五味子等地道天然野生药材丰富。已开发的有葛根素、绞股蓝皂甙和五味子药饮,畅销全国。镇坪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驯养基地,目前年养殖林麝约2000多只。镇坪拥有全省唯一的县级农科所,拥有全市首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县级制药厂。2.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34种,初步探明的有17种,主要有金红石、铅、锌、铜,瓦板石、花岗岩、大理石、煤炭、石灰石等,品质优良,蕴藏丰富。3.水能资源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9条,主流南江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县,流径全长107.4公里,径流量10.1亿立方米。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8.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5.4万千瓦,人均占有可开发量4.46千瓦。4.旅游资源镇坪县介于陕、渝、鄂、湘南北经济走廊及西安至三峡、张家界、神农架黄金旅游大道区间,拥有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一夫当关的东沟垭、奇珍异宝的化龙山、三道门、麦渣坪原始狩猎、天生桥、佛爷山等奇特自然景观。除此以外还有新石器遗址、大营盘遗址、曾家镇墓崖群等众多人文史迹。1.1.4 历史沿革镇坪,远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此聚居、繁衍、生息。西周为庸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楚时秦。明正德八年(1513年)始设镇坪巡检司,隶属平利县,驻地马鞍山;明崇祯年间连年大饥,居民外逃,巡检废置;清乾隆四十八(1783)复设镇坪巡检司,置址镇坪街(今钟宝乡政府所在地);道光四年(1824年)境内人口增至五万九千有余,遂升为抚民县丞,属平利县之分县;民国九年(1920)镇坪正式设县,县址仍设镇坪街。民国十八(1929年)镇坪街被匪焚毁,县址遂迁至石砦河、罗汉洞、文彩等地;民国廿五年(1936年)迁至牛头店。1950年1月11日解放,县人民政府仍设牛头店;1954年底,县城迁建于石砦河;1958年底并入平利县,辖境改设镇坪协作区;1963年4月1日恢复镇坪县制,属陕西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设城关镇。2003年撤乡并镇全县设4镇6乡,78个村,563个组。1.1.5 县城概况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偏东南,石砦河,南江河由西绕城南、城东向北流去,竹溪河、石砦河分别由城区上游、中游汇入南江河,县城三面环水,形如“半岛”。城关镇为镇坪县政府所在地,东与湖北竹溪县接壤,南与钟宝镇连界,西与上竹乡、小曙河乡毗邻,北接白家乡,平镇、镇巫、镇岚公路与该镇交汇。全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132亩,林地面积12.1万亩,木材蓄积量110万立方米,属中浅山地区。全镇辖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35个村民小组。1.1.6 经济发展全县国民经济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0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7亿元(图1)。图1 2000-2008年镇坪县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元)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3:23:44,全县第一产业产值4688万元,第二产业3283万元,第三产业6146万元。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贡献率较高,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3%。旅游业快速兴起,以鸡心岭、化龙山等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8:26:36。第一产业产值13670万元,第二产业8680万元,第三产业14410万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绿色食品、现代中医药、林特产品加工三大工业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区GDP中有所下降,但仍然举足轻重。 2008年镇坪旅游项目首次被确定为全市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这将推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1.2规划编制背景1.2.1 对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镇坪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由安康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2000年经局部调整后报安康市人民政府批准,经省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1.上轮总体规划成果要点l 城市性质镇坪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秦巴医药、特色生物产品加工、集散为主,以发展旅游度假配套服务为前途的边贸城镇。l 城市规模近期(2006年):人口1.0万人,用地规模72.97公顷;远期(2020年):人口1.5万人,用地规模116.96公顷。l 城市布局结构规划采用“带状布局、组团结构”整个规划区分为一区五团。即政府中心区、石砦河组团、河口新街组团、应家坪晏家坝组团、中学组团、大庙子组团、各组团通过“二路四桥”连为有机的整体。2.上轮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至今8年来,对指导城市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城基本按照规划引导以中心区为依托向外围组团发展,城市各项用地安排,分区结构、空间布局、道路骨架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遵循了总体规划要求,达到预期目标,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至2008底,镇坪县城建城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已达到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发展规模。3.上轮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l 规划区范围偏小,不利于城乡统筹和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l 县城缺乏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地,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l 县城的道路网等级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公共交通设施。l 县城空间缺乏总体设计,城市特色形象不够鲜明。1.2.2 本次规划修编背景随着镇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宏观背景(1)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在此背景下。镇坪县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建设步伐。(2)城乡规划法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城乡规划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强调了规划中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强制性内容的重要性,其编制内容、编制层次和编制深度都作出了重要调整。为了更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镇平县迫切需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3)镇坪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地处连接中部、西南、西北的安康地区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镇坪县位于重庆、湖北、陕西三省交界,是连接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结合之地。随着国家加大对安康、镇坪交通投入的增加,铁路、公路、高速路条件大大改善,进一步突显出镇坪重要的区位优势。这将给镇坪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总体规划提出新的调整要求。2.微观背景(1)区域交通条件正不断改善镇坪地处陕西、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安巫高速公路已列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安张衡铁路基本确定经过镇坪。这将又一次提升镇坪的区域交通条件。从以前依赖于普通公路,转向依托高速公路,实现真正的快速交通,将极大地改善沿路地区的投资环境,并带动镇坪的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到2008年底,全县“三横八纵”的交通网络规划全面实施,岚镇路、石鸡路、平镇路等三条横线已全面建成,八条纵线公路中的前建路、竹四路、小河路、瓦界路、曙双路、双马路等六条路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镇坪区域交通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2)县城建设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镇坪县城作为县域经济辐射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城市规模拓展迅速,但现有建设状况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如何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优势,提升县城形象特色,综合协调城市开发与经营都需要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3)城市建设用地发生重大转变地形条件复杂,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一直是困扰镇坪城市建设发展的难题,此次规划在发展用地选择中跳出原有县城的范围,将城北条件较好的文彩新区规划为城市新的发展空间。这将打破目前以县城为核心沿河道发展的旧有格局,为城市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是镇坪县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全面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县城作为全县发展最大的载体,必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整合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突出城市特色,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县更快更好地发展。1.3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1.3.1规划指导思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镇坪县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基础,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较大的弹性,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镇坪县城未来城市文化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1.3.2规划原则(1)强化集约利用土地和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镇坪县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当前又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以增加土地可利用资源为目标,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手段,采取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充分整理开发闲置土地、存量挖潜等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保护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的双赢。(2)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区域研究入手,统筹区域和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明确各级城镇的职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目标、策略及整治要求;统筹布局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3)体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并在空间布局上实现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的有机协调。促进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立足于镇坪城市的实际,切实节约土地和综合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提升文化品位为主体,以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建设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绿色城市。(5)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城市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构建和谐城市。1.3.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3.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4.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5.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镇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7.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1.4规划目标与重点1.4.1规划目标通过对镇坪县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镇坪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逐步把镇坪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绿色城市。1.4.2规划重点1.确定区域发展定位重点研究镇坪在安康城镇体系中的作用及区域协作关系,其定位必须与周边城市协调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在区域中的核心竞争力。2.加强县域统筹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明确县域空间管制区划;预测县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发展方向;确定县域产业布局、旅游发展及主要基础设施布局。3.优化城市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必须与现有地形条件和功能定位相衔接,针对现状建成区及文彩新区开发的特点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重体现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4.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工业及第三产业,进行工业园区的调整、充实与提高。加强制药产业、林特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的研究,强化优势产业,拓展新型产业,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5.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应充分重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6.突出城市特色规划应充分利用镇坪良好的植被、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条件,提升环境质量与品位,突出陕南民俗风情特色和生态特色。1.5规划期限与范围1.5.1规划期限近期:2009年2012年远期:2013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1.5.2规划范围与层次城乡总体规划主要是综合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空间发展形态等重大战略问题,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乡合理发展。因此,城乡规划的范围主要由其对象地域空间范围界定。由于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对城市发展及城市土地利用的论证,规划涉及到更高更广层次的区域关系,故规划明确以下三个层次为本次规划的基本范围,并在相应的图纸中给予完整表达。1.县域规划范围其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城市定位的论证等的基本范围,也是镇坪行政管辖范围,面积1553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范围根据城乡规划法的定义,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在具体确定镇坪县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从生态角度看,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体进行统一协调,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高质量环境的追求。(2)从功能上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可以安排以绿色基调为主的近郊景观型的休闲公园,城市规划区必须考虑与中心城区联系密切的城镇居民休闲空间。(3)从城市发展看,与镇坪未来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地区,包括周边会对县城产生影响的坡地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因素,本次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为:以县城外围坡地与塬面交界处为界,对城市环境、水源地等起到保护作用的区域,具体为:北至安巫高速公路,南到石砦河,东至大庙子山山脚下,西到平镇公路,规划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老城区、文彩新区等建设用地,具体范围为:北至文彩小学,西南从竹溪河口向钟宝,上竹方向各延伸500米,西到平镇公路,东至文彩村公路,总用地面积约为169公顷。 第二章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2.1发展条件分析2.1.1发展的外部机遇1.陕南实施突破性发展为镇坪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同时,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将陕南突破性发展作为陕西省的一项重大战备决策提上日程,并长期持续的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水源地保护、民生重点工程等多方面入手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镇坪县要充分利用此次陕南突破性发展的契机,抓住陕南突破性发展的政策优惠,充分利用自身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寻求一条与陕南区域整体相协调的发展道路。2.陕西省推进重点镇建设为镇坪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刚刚召开的陕西省重点镇建设工作会上,有107个镇被确定为重点镇,将获得省上多方面的重点支持。对重点镇包括道路、排水、绿化、路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给予资金扶持。对重点镇的管理,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重点镇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 镇坪县文彩新区为107个重点镇之一,这为镇坪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1.2发展面临的挑战1.与周边县城资源同质性高,城市间竞争加剧镇坪在资源禀赋方面与周边县城有较大的相似性。如镇坪的水利资源与岚皋、竹溪,林业资源与巫溪、竹溪均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而各地目前的发展基础及产业构成又较为类似,多以原料型、资源型初级产品生产加工为主,诸多的相似性势必会加大城市间的竞争。2.产业体系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镇坪现状产业体系以原料型、资源型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经济增长支撑主要靠生猪养殖、矿产开发产业。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如肉制品市场较大幅度的波动就可能给镇坪的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何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产业体系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是镇坪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2.1.3发展的优势条件1.生态景观优势镇坪山地特征明显,处于大巴山北侧腹地,具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势,有着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巨大潜力,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将对镇坪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存在潜在影响。2.生物资源丰富镇坪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征,宜林宜牧草宜药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绿色宝库,南北植物交汇,名贵稀有树种多,其中珙桐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还有连香树、银杏、领春木等珍稀树种。镇坪县为全省二十三个林业县之一,林木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162.8万亩,人均占有29亩多,植被覆盖率86.4%。有天然草场面积43.1万亩,可利用面积38万亩,牧草种类达79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2目69科275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42种。一类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二类有苏门羚、豹等17种;三类有24种。镇坪县地处秦巴山区,中草药品种丰富,素有“巴山药乡”的美誉,县境内具有各类中草药3类152科1026余种,载入药典的有420种,其中,家种药材119种,野生药材301种,名贵珍惜药材有4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52种植物药材中,镇坪县就有17种。镇坪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驯养基地,目前年养殖林麝约2000多只。镇坪拥有全省唯一的县级农科所,拥有全市首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县级制药厂。3.绿色食品丰富生猪饲养基础良好,在全县建立起了25万头绿色商品猪生产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8年年底,农业部颁发了首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证书,“镇坪腊肉”名列其中。美味佳食品公司的“乡肴”牌系列食品和分割肉市场畅销。马铃薯、萝卜、玉米等农产品品质优良。2.1.4发展存在的问题镇坪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1.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镇坪工业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所占比重小,产品附加值低,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加之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经营粗放,管理粗松散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总量的13.4%,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整体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特色产业起步迟,基地规模不大;多数仍是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缺乏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少,且不能发挥联系农户与市场的职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全省、国家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自我发展能力弱。 2.基础设施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占有水平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境内主要公路整体落后尤其是农村道路设施标准低、通行能力差,与人流、物流的需要不相配套,不能满足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放量小,建设步伐缓慢;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突出,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必然影响经济的整体质量。3.存在环境污染隐患镇坪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与其相配套的山体、植被、水源、矿产资源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达不到应有的需求,压力仍然很大。重要城镇工业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及居民生活等垃圾没有集中处理,散放于境内河岸两边或直接排向河内。造成部分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威胁水质安全。4.城市特色不突出镇坪现状城市特色不突出。主要表现城市建设特色不突出。城市建设方面对自然环境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体现不足,难以体现绿色镇坪的特色。2.2发展思路以县域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地域分工和空间演化趋势为基础,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从是否有利于推进县域资源型经济提升、提高县域空间集中化程度、提高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等因素出发,空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强化中心,打造脊梁;轴线拓展,适度均衡;迁村并点,空间集中;分区引导,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强化中心,打造脊梁:继续强化县域中心的作用,合力推进文彩新城区的形成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聚合与提升南江河谷地南北向发展主轴的核心功能,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区域发展脊梁,带动县域整体发展。轴线拓展,适度均衡:依托平镇公路、岚镇公路和石鸡公路,重点加强曾家镇、牛头店镇和钟宝镇三个中心镇,促进人口与产业向轴线集聚,形成南北向产业发展轴和东西向特色农业与旅游开发轴,通过两条轴带与中心镇的发展,实现人口与生产力的相对均衡拓展,构建“集中与均衡”相协调的区域空间结构。迁村并点,空间集中:逐步缩并地理区位偏远,地质环境恶化,人口少,生活环境恶劣的农村居民点,重构区域村庄布点体系,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 分区引导,协调发展:根据县域内部地域差异和功能分化,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中部核心增长区、北部资源型开发区、南部旅游开发区三类分区。优化与提升核心增长区,开发与整治资源型开发区,积极建设南部旅游经济区,积极推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在分区之间及分区内部的合理集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3发展战略总体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发展特色经济镇坪县因地形条件的影响发展受限,整体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应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发展特色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要做到:资源有加工,生产有规模,产业有龙头,产品有市场,竞争有品牌,经济有特色。围绕这一多元化的发展思路,镇坪应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水力发电和生态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把多样化的资源转化为多元化的产业,靠多元化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镇坪的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战略把握机遇突出优势,经营绿色镇坪,建立特色支柱产业受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同时为了保护镇坪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各种资源优势,镇坪县必须走发展绿色产业之路,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制药、绿色食品加工、水力发电和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思路和突破重点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项目,选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特别要打好绿色品牌,在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上做文章。社会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完善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强化企业在技术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提高人民教育文化素质。大力建设文化设施,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县域城乡统筹,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以统筹城乡和山区协调发展为重点,坚持以农促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全面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县城带动作用,通过项目、产业和科技等科学布局,加快山区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抓好曾家镇、钟宝镇、牛头店镇重点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商贸、科教和文化中心作用,完善镇坪城镇体系格局。生态环境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生态恶化和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化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突出现有森林资源保育、农村节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工业污染防治等重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引导全社会参与循环型经济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2.4发展目标将“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镇坪”作为镇坪县发展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一个财力日见充裕、实力日益壮大的新镇坪;努力建设一个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美丽的新镇坪;努力建设一个城乡收入更加宽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镇坪;努力建设一个社会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朴的新镇坪。与传统发展观不同,根据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世界银行多年来对世界各国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高质量的区域发展,一定是同时兼顾人类发展、收入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三方面的共同结果。从镇坪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发展指标体系。表1 镇坪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一览表指标体系大类代码指标分类分类代码指标名称说明单位目标(2020)指标类型经济指标1GDP指标11GDP总量万元161908引导型人均GDP元/人12000引导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引导型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5000引导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20000引导型13财政收入万元15018引导型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59812引导型社会人文指标2人口指标21人口规模万人6.3引导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率)%10引导型医疗指标22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医生数个、人70/40控制型教育指标23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所5控制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控制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控制型居住指标24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平方米/人14控制型就业指标25预期平均就业年限年30引导型公共服务指标27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人9控制型人均避难场所用地平方米/人2控制型资源指标3水资源指标31水能蕴藏量万千瓦38.4万元GDP耗水量立方米/万元控制型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60%控制型能源指标32单位GDP能耗水平吨标准煤/万元GDP1.2控制型能源结构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引导型土地资源指标3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72控制型环境指标4生态指标41绿化覆盖率%90控制型污水指标42污水处理率%90控制型资源化利用率%30控制型垃圾指标43无害化处理率%80控制型垃圾资源化利用率%20控制型大气指标44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削减指标%20控制型第三章 城镇体系规划3.1县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发展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划分以及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的基础。3.1.1总人口预测1.基本特征2008年全县总人口59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0328人,占总人口的84.88%,非农业人口8967人,占总人口的15.12%。城镇人口10719人,占总人口的18.07%。(1)性别构成镇坪县公安局提供的2008年度全市人口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08年底镇坪县男女人口各占全县总人口的53.5%和46.5%。(2)年龄构成镇坪县公安局提供的2008年度全市人口统计年报数据显示:18岁以下占总人口的16.2%;18岁至60岁占总人口的69.6%; 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4.2%。图2 镇坪县2008年全县人口年龄构成图(3)户籍构成2008年底全县非农人口为8967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5.12%;农业人口50328人,占全县总人数的84.88%。表2 镇坪县各乡镇人口构成表乡镇名总人口(人)非农人口(人)农业人口(人)城关镇1242889765286曾家镇70513546679牛头店镇62752416034钟宝镇89124738439洪石乡43741244250白家乡3435893346上竹乡45591194440小曙河乡40531303923曙坪乡49511484802华坪乡3357743283合计5929510719299502.县域人口发展演变建国后较长时期内,镇坪县总人口一直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人口持续上升。使全县人口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度。1989年人口达到57140人,2008年总人口59295人,近二十年来县域总人口低速增长(图3)。图3 镇坪县1989-2008年总人口变化情况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59295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为5038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人。3.总人口预测l 预测方法一 综合增长率法通过分析镇坪县1998年以来总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缓慢增长。自然增长率参考镇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本次规划确定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不考虑机械增长。采用最实用的趋势外推法预测总人口:趋势外推法公式:Pt=PO(1+r)n式中:Pt为预测期末总人口数,PO为基期总人口数,r为综合递增率,n为预测年份。预测得出:P2012= PO(1+r)n=59295(1+5)(2012-2009) =60489人; P2020= PO(1+r)n=60489(1+5)(2020-2013) =62951人。l 预测方法二 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预测。前面的预测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前面的预测方法都只考虑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忽略了经济发展因素,而将来镇坪人口的发展,经济因素将成为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说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本应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各种变量,但由于各种经济变量存在自相关性,为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在这选择了最能反映经济变量的地区生产总值为自变量进行预测。在方法上,根据人口与GDP的散点图(图4),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对数相关关系,即建立两者之间的统计函数关系:Y=alnX+b。其中:Y为人口,X为GDP,a和b分别为函数的系数和常数。计算得出常数a和b值分别为:a=1566.2;b=42756 (sig(F)0.01 sig(t)2.01钟宝镇8912904693390.6-1.03曾家镇705171577389牛头店镇627563516557曙坪乡4951502551880.66上竹乡455946274777洪石乡437444394583小曙河乡405341144247白家乡343534863599华坪乡3357340735173.2.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强化县城的行政办公、商贸文化、休闲度假、生产性服务和综合性生活服务职能;加强曾家镇的综合服务职能,牛头店镇、钟宝镇的现代中药加工、林特产品加工职能,协调提高其它乡驻地的中心地职能,形成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职能体系。规划城镇(包括乡驻地)职能类型为:综合型、现代中药加工型、林特产品加工型、水电产业主导型、绿色生猪养殖型、绿色食品加工型和生态休闲旅游型七类。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详见表4。表4 镇坪县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职能等级职能类型城镇名称主要职能县域中心综合性县城(城关镇)镇坪县域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重点城镇综合型曾家镇为县域北部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中心城镇。现代中药加工型牛头店镇以现代中药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中心城镇。林特产品加工型钟宝镇县域南部以林特产品加工、贸易和旅游业为主导的中心城镇。一般城镇水电产业主导型洪石乡水电产业生产与生产性服务中心。绿色生猪养殖型白家乡以交通运输、及绿色生猪养殖为主的城镇。绿色食品加工型小曙河乡以绿色食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生态休闲旅游型上竹乡以集贸、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型城镇曙坪乡华坪乡3.2.6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规划镇坪县将形成“一心两轴三镇多点”的“Y”字型空间结构。一心:即镇坪中心城市,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城市空间向北跳跃式发展。两轴:即沿207省道、平镇公路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的两条主要发展轴线。三镇:即曾家镇、牛头店镇、钟宝镇三个重点城镇。多点:即其它城镇。3.3县域城乡统筹规划3.3.1基本思路1.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与人口转化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人口城镇化提供生产力支撑。同时,通过人口在城市的集聚激活内需、培育市场、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最终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发展现代农工业要与发展非农产业相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需要空间保障和劳动力保障。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时代松散的空间结构不一致,新的产业体系要求集聚化的空间保障,同时,现代经济对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产业、空间、人口三者应相互协调。2.统筹城乡人口转化和土地转化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国家一直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而城镇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保证城镇建设用地非常必要。由于城镇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前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镇就需要不断扩张,因此,有必要统一平衡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因而,镇坪城镇人口的增加应与乡村人口的减少相关联,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应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相关联,为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保障。3.统筹村镇居民点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有的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松散,散户、散村星罗棋布,不利于城镇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并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村庄规模也将越来越小,这种不利趋势还会加剧。因此有必要建设规模化的村镇居民点,以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