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社会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网络,是社会成员生存于其间并求 得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层面。本论文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统计调查分析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融 合,系统探讨当前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状况、主要成因、调整策略,以探寻乡村社 会关系和秩序的重建之路。研究发现东北乡村社会关系依然具有明显的伦理特质,差序 格局依然是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模式,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伦理性关系发挥着很大 的作用。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和乡村组织的影响,东北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从封闭 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趋势。现有的国家政策框架形塑了东北乡 村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化发展诱导了新型社会关系的产 生;乡村政治组织的僵化、合作组织的发展滞后、文化组织的发育不足,共同造成乡村 组织的整合功能缺位,乡村社会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乡村社会关系亟待 调整。在对其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调整乡村社会关系的三大策略,即 在建立现代社会关系的同时弥合差序格局裂变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观念转变、利益均 衡和制度设计化解乡村社会的信任危机;通过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建设重构现代型乡村社 会关系,有效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推动乡村均衡发展。论文特别指出切实树立农民本位 的新农村发展观对于调整乡村社会关系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所谓农民本位的 新农村发展观,是以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为前提,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的社会福利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 展观。它强调对农民权利和利益的尊重,注重对农民自我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开发,突出 农民的内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社会关系调整 a b s t r a c t 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h i c hs o c i a lm e m b e r sl i v ei na n dr e l yo nt os e e k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f o u n d a t i o no fs o c i a lo r d e ra n db a s i cn e t w o r ko fs o c i a ll i f e i tr e f l e c t s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 i t st r a n s i t i o n i no r d e rt os e e kt h ew a yo f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r u r a ls o c i a lo r d e r , t h i sp a p e r a d o p t s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a n a l y s i s , s o c i a ln e t w o r ka n a l y s i s ,s t a t i s t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c o m b i n e d 谢t hf i e l dr e s e a r c h ,f u s e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n d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s t u d i e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c u r r e n t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 ,m a i nc a u s e s ,a d j u s t m e n ts t r a t e g yo ft h e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r e s e a r c hs h o w st h a t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p r e s e n t sas e r i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s :f r o mc l o s e n e s st oo p e n n e s s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s mt om o d e r n i s m ,f r o mt h ep e r c e p t u a lt ot h er a t i o n a l b u ti ts t i l lp r e s e n t so b v i o u s e t h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 t h ep a t t e r no fd i f f e r e n c es e q u e n c e i ss t i l lt h eb a s i co p e r a t i o nm o d e o fc o u n t r y s i d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i sm a i n l ys h a p e db y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 ,i n d u c e db ym a r k e t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d d e e p l yb yv a c a n c yo fv i l l a g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e m b o d y i n go u tc e r t a i nc o n t r a c t i o na n dc o m p l e x i t y 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a n dc a u s e so fc o u n t r y s i d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i sa r t i c l e f u r t h e rp o i n t so u tt h r e es t r a t e g i e st oa d j u s ti t ,n a m e l yt h ef i s s i o na n dr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 p a t t e mo fd i f f e r e n c es e q u e n c e ”,s o c i a lc o n f i d e n c ec r i s i sa n di t sd e f u s i n g ,t h ev a c a n c y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c a p i t a l i ti si m p o r t a n tt os e t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v i e wo fn e wr u r a l a r e ab yc o u n t r y m a n s t a n d a r d t i l i sk i n do fv i e wa i m st oa r o u s et h ep e a s a n t s p r o d u c t i v ea n d c r e a t i v ee n t h u s i a s m ,t oi m p r o v et h e i rq u a l i t i e sa n d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p a c i t i e s ,t oe n h a n c e t h e i rs o c i a lw e l f a r e i te m p h a s i z e sr e s p e c t i n gp e a s a n t s r i g h t sa n dp r o f i t s ,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 t r a i n i n ga n de x p l o r i n gt h e i r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p a c i t i e s i t a l s o p o i n t s o u tt h a t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w a yt os o l v e “t h r e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b l e m s i si n t r i n s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e a s a n t s s os e t t i n g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v i e wo fn e wr u r a la r e a sb yc o u n t r y m a n s t a n d a r dh a s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a d j u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p r o m o t en e wc o u n t r y s i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d j u s t m e n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肇鲨遣 同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缝丝涛指导教师签名:翻雩! 鱼f 丝 e l 期:二丝学j 日 期:型,旦冬尘4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l l - i ) f f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l吉 i目 社会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网络,是社会成员生存于其间并求 得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层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和一定 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社会关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反映着特定社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目 标;同时,人的本质、人格和价值追求也往往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成和外显出来。因 而,社会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社会学大i ) 币f f j 都非常重视社会关系问 题,他们正是从社会关系层面去把握社会的结构、秩序和特征的。在中国人的社会活动 及日常生活中,由于“关系 具有突出意义,因此对社会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许 多学者常常把“关系 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和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欧美学者曾从多方面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原理及其行动逻辑进行解读。 杜赞奇教授使用权力的文化网路概念说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村 庄与外界存在着各种千变万化的组织与人际关系,认为村庄并非封闭的关系共同体。韦 伯则认为中国的乡村是具有比较强的地方自治性和和很强的防御能力的联合体。黄宗智 认为传统乡村具有较高的自给自足性,因此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内聚、紧密的关系共同 体。而美国的中国经济史学家施坚雅着眼于乡村集市贸易体系,研究市场体系对村落经 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建立了独特的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指出中国小农活动的中心并不 在村庄,而是在于一个地方性的基层集市所及的整个地区。詹姆斯斯科特在其农民的 道义经济学框架内确立了村庄共同体中的农民的生存伦理道德与社会公正,他认为,农 民的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而塞缪尔波普金则认为,村庄是一个松散的开放体,村里的 每个农户都是十分理性的小农,他们为了追求其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各行其 是,而不存在于共同体组织下的集体行为选择。这样便形成了乡村研究中的著名的“斯 科特一波普金论题 ,也即“道义经济理性小农 之争。 日本学者也曾围绕中国村落共同体是否存在而展开过著名的“戒能平野论战。 平野义太郎通过考察村公所的自治功能及村民的集会、治安、信仰、祖先祭祀等活动, 认为村公所是自然村落内部的自治机关,以庙为中心而形成的自然村落是村民生活的共 同体;而戒能通孝通过考察农民土地的私有权,发现村落在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上不 存在任何制约功能,村民与村落的结合关系极为松散,从而全面否定中国乡村中的共同 体关系。以上国外学者基本上是从“旁观者一的视角或者以“他者 的眼光来分析认识 中国乡村社会秩序性质和社会关系状况,关注比较多的是乡村共同体中的“经济和政治 因素,比如权力、市场、土地、理性、利益等等,这显然是比较西方化的研究模式。要 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和结构,不应以单纯的“经济和政治 来衡量,而必须以乡村“社 会关系为核心。这并不是说作为经济政治因素不重要,而是作为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 “关系 在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理解她时就越应 东j l o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该注重其社会文化传统,毕竟能够承载几千年历史的绵延的必定是积淀已久的传统,传 统由于其长期的积累和强大的惯性,会长久的影响该民族的发展,尤其在传统文化保持 相对比较完整中国乡村社会。因此,要真正认清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质、结构、秩序以及 运作逻辑必须从社会关系入手。 从现实来看,当今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要研究当前的社会变革, 首先应该考察中国乡村社会的变革,这是认识中国社会的基础,而要研究中国乡村社会 转型,最基础的层面就是乡村社会关系的嬗变。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开 放、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传统乡村共同体呈现衰落之势,集体认同感与合作 基础减弱,乡村社会关系淡漠了,社会信任危机初现端倪;农民之间的关系为利益所侵 蚀,农民“原子化 状态日益严重,乡村社会的整合力下降,社会资本存量明显不足; 乡村原有的社会秩序基础打破了,社会控制力量失效了,而新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尚未确 立起来,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亟待重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中 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进程,乡村整体发展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面对严峻的农村发 展形势,党和政府战略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略。 新时期的新乡村建设不能仅仅以城市为摹本和参照,而应着眼于乡村社会自身运作 的内在理路,遵循乡村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乡村自身的演进历史中找寻重建的希望。 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乡村发展的外部宏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乡村内部微观层面的 问题。中国乡村社会关系问题,体现了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与微观层面的个体选择之间 的互动关系,必须从社会结构生成与运作的内在机制方面加以分析,以说明维持社会关 系的社会资源利用状况,以及由社会资本所体现的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东北作为有 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对其他地区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笔者深入吉林省梨树县、东丰县、辽宁省庄河市、黑龙江省龙江县、内蒙古通辽市等l o 余个村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为了方便比较研究还对山东鱼台县农村进行调 研,尝试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在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当前东北 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状况、主要成因、调整策略,以探寻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之路。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路与方法 在中国,当提及“社会关系 或“人际关系 时,国人首先会想到“拉关系”、“搞 关系、“裙带关系 等等,似乎是与正式社会关系相对立的、作为社会“潜规则”的“关 系 。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并不关注关系表面的技巧以及和谐与否,而是透过社 会关系的表象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作用机制和文化基础。当深入论及“社会关系 时, 自然想到的便是马克思、思格斯的社会关系观。在长期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 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难免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将社会关系与阶级、国家性质、社会制 度、身份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关系基本上是“去意识形态化 的, 考虑更多的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结构模式、社会地位和角色、社会交往动力和形式等, 更注重社会关系本身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问题。当我们对社会关系进行分类 时,其实潜意识里已经是把社会关系置于整个社会结构中,以人们各种不同的行动原则 和方式作为分类的参照点,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对应着可能的行为法则,而所有的社会关 系纵横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现在的社会面貌。 因此,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关系 不同于人们想当然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 我们是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方面去分析社会关系,包括剖析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 景下存在的所谓“关系 问题。按有的学者的观点,“关系 可以成为研究人类社会结 构的普遍概念。【l 】“关系”一词更成为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核心概念。【2 】西方学者也 普遍认为,“关系 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现象,一关系是具有中国特殊含义 的社会网络术语,它跟构成中国社会的其他要素,诸如感情( 情操) 、人情( 人间 关怀) 、面子( 脸面) 及报( 互惠) 有机地连在一起,我们对关系的观点将根 据形成它的制度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也根据其在改革时代未来的走势而变化 。【3 j ( 一) “社会关系”研究的社会学理路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大师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关 系进行过论述。早在1 9 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就以“共同体 和“社会 这两 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其实质在于说明,正是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结 构孕育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滕尼斯之后,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根 据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模式区分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类型: “机械团结 和“有机团结 。马克斯韦伯也把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把它与社会行动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斯韦伯指出:引社会关系这术语用于表示 众多行动者的行为社会关系完全存在于或外在于某种或然性的存在,即存在着某种 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过程。 4 1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希尔斯则提出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一对概念,用以说 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在他们看来,特殊主义是指行动者按特定的标准行事; 普遍主义则是指行动者按普遍的标准行事,重事而非重人。这对概念是帕森斯用以描述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特征的模式变项之一,因此,它不仅是关于社会关系的一种两分法, 也是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两分法:特殊主义取向的社会关系属于传统社会的特 征,而普遍主义取向的社会关系则属于现代社会的特征。例如,帕森斯指出传统中国“儒 家在道德上支持的是个人对于特定个人的私人关系在道德上强调的只是这些个人 关系。为儒教伦理所接受和支持的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突出的特殊主义的关 系结构 。【5 】这些学者的研究向我们表明了:社会学的大师正是从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社会 关系层面去把握社会的,而且认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近些年来,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社会关系在社会学分析中的地位又重新受到 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受格拉诺维特的“嵌入性 观点的影响,人们赞同经济活动“嵌入 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特别是“弱关系 是人们获得就业信息和机会的 重要渠道。继格拉诺维特之后,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兴起,社会学家对社会关系、 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趣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社会资本理论的出现,也为人们研究社会关 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生活中,由于“关系 具有突出的意义,因此对社会关系的研 究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常常把“关系”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切入 点。如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关系作了形象 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 概念。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是按照 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确立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 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 【6 】。费孝通又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 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1 7 1 。而梁漱溟在对东西方社会关系结构做了比较研究后, 把中国人重人情的人际互动关系概括为“伦理本位 即指关系本位。他所说的伦理 社会也就是把一切社会关系家族主义化的社会。这两位学者的经典论述,给我们表明了 中国传统社会的那种“重人而非重事”的特殊主义处世原则:在费孝通那里,中国人在 处世的过程中,完全是按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原则来进行的,即根据他人与自己的亲疏远 近之分来决定做事的原则,普遍主义的原则可以说是基本不起作用的:而在梁漱溟那里, 中国社会更是成了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永远是将讲求关 系( 家族关系) 放在首位,也就是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出发来决定如何行事。 2 0 世纪7 0 、8 0 年代以来,许多港台学者出于本土化的意识,对中国社会关系的特 征及其重要性做了大量研究。如金耀基通过研究中国人际关系与人际取向指出:“关系、 人情和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8 】他认为中国人际关系 与人际互动主要是以情感为取向的。而杨国枢等提出中国人社会取向的重要特征是“关 系取向”。【9 】杨中芳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人际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如他和彭泗清通 4 东d l :o i 百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对中国人际关系结构中信任问题的研究得出:已有的研究为中国人的信任建立机制提 供了两个重要线索,关系运作是建立发展新信任的重要途径;关系是理解中国社会 结构和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一个核心概念。【i0 1 此外,一些海外华人学者也认为“关系 是研究中国社会、把握中国社会特征的重要角度。如林南指出,“在个人、家庭和组织 运作中社会关系是极其强大的动力。经济理性和关系理性是交换行为的两个动力。 1 1 l 】这些学者的研究不仅开创了中国社会关系本土化研究的先河,也对大陆学者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如翟学伟在对“脸 与“面子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缘、人情和人伦的理论模式。翟学伟认为,人缘是指命中注定 的和前定的人际关系,人情是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人伦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秩序, 1 2 - - 者构成的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指导 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郭于华认为传统亲缘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延续及其角色是研究 社会结构性变迁的重要视角。近年来社会学界对社会关系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脱离 传统人际关系研究思路的趋势。比如,孙立平在对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 做了深刻 分析后指出,“差序格局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比如 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关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社会中的那些最重要的 资源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分配的。3 】从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差序格局 这种人际关系结构,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社会关系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而周建国则提出 了“紧缩圈层结构论以代替“差序格局 来概括现代中国社会关系的特点。在周建国 看来,所谓“紧缩圈层结构 ,就是指在人们获取最多社会资源动力的作用下,每个人 都会尽自己的努力向资源最多的中心圈内移动,向圈内挤压,使得财富、权力、声望三 个圈子向内紧缩形成紧缩圈。 1 4 j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李培林在 对流动民工的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国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依然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交 往方式、就业方式影响很大。【l5 】其他一些海内外的学者虽然也具体研究了当今中国社会 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还有的学者从理论及经验的层面上做了新的总结。但是,专门的 关于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基本状况与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对以往研究基础 上,对中国乡村当前的社会关系现状、趋势、成因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乡 村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探寻调整乡村社会关系的可能途径。 ( 二) 乡村社会关系研究的主要方法 基于以上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我们对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社会结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思想在研究中得到集中体现。在这 里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 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 能像自然科学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对整体性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强调,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 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 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结构主义 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 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这种分析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具体运用。也就是说,在我们 看来,具体的社会关系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结构意味着有不同的社会关 系形式。中国乡村社会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但2 0 世纪中叶之前,长期形成的比较 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变化不大。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长期存在 的皇权统治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中家族团体是各种制度制度搭配的中心。无 论经济、宗教、政治、教育等制度,均以家族团体为主,而结合在一起。【1 6 】用儒家的 观点说就是“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家”。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是“家族共同 体”。2 0 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乡村社会结 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家族共同体消失了,通过行政体制建立起人民公社使乡村成员结 合成了新共同体,即“行政共同体”。但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随着人民制度的解体,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乡村社会在转型 过程中出现结构变迁。结构主义方法能很好的深入研究社会关系问题。 其次,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主张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结合,从量化方面为认识和 研究乡村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正如西方学者s 沃瑟曼和k 福特斯所指出的,社 会网络分析除了以关系概念为基础外,它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行动 者及其行动看做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孤立、自主的单位;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纽带( 联 系) 是( 物质或非物质) 资源传递或“流动 的渠道;关注个体的网络模型把网络结构 环境作为个体行动的提供机会或者产生制约;网络模型把( 社会、经济、政治等) 结构 概念化,为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模式。【1 7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 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分析是研究社会结构的一种新观点、新方法,他着重分析 的就是社会关系的属性和特征。虽然人们早已关注对社会关系的研究,但在研究角度和 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传统的社会关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侧重宏观的结构关系学派 和侧重微观的人际关系学派。然而,这两派之间缺乏对话的基础,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 度去研究社会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很好融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了乡村社会 关系的研究视域。 另外,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一般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四类。 其中,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实地 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 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法。实地研究可以说是参 与观察与个案研究的合称。从研究背景和对象范围上看,个案研究是其特征;而从研究 方式和资料收集方法上看,参与观察则是其突出的特点。【l8 】实地研究最初为社会人类学 家采用。此后社会学家也较普遍采用该方法从事社区研究和群体研究等。实地研究具有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较少受到人为控制因素的影响、能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优点。在 定性研究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定量研究,所以笔者将统计调查分析和实地研究相结 合。本研究共在东北地区的1 0 个自然村发放调查问卷3 0 0 份,回收问卷2 7 0 份,有效 问卷2 4 1 份。统计调查时,虽然调查对象不是按照严格的抽样程序抽取出来的,但是我 们在问卷调查时辅之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力争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在现实中真实关系状 况。既使资料有一定普适性,有保证了真实性。在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来发现问题, 然后用深度访谈的方式追求这一问题背后的性质与原因,力争把研究引向深入。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状况 社会关系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实,社会结构的状况对社会关系的性 质及结构模式具有决定意义。广袤土地下的小农经济、城乡二元分割明显的社会结构、 日趋兴盛的传统村落家族文化和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缺位,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中社会 关系的“伦理本位特质和“差序格局 的结构模式,这也决定了转型期乡村社会关系 的发展趋势。“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分别是梁漱溟和费孝通在中西比较下提出的、 用以形容中国独特的社会关系的学术概念,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涵有所变化,但依 然有很强的社会解释力和学术生命力。 ( 一) 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尤其在乡村社会。何为“伦理 ? “伦 的 本义有“关系 、“条理 的意思,在此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伦关系。“理 则是 处理人伦关系的规范、准则与精神。一般来说,只要有人、有社会,就有伦理。为什么 单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呢?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中缺乏团体而家庭独大,家庭关系在社 会中得到扩展。在西方社会,人们富于集团生活,个人人格由此茁露。团体与个人,在 西方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虚位。而中国则因其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 极为松散,此隐彼显,使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显得特别突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起着重要 作用。所以,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不同,中国是伦理本位。所谓伦理本位就是 “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 换言之,伦理本 位即以家庭关系架构全部社会关系,以至于社会关系伦理化。梁漱溟对于中国社会关系 的伦理化做了详细阐述。他指出,中国人一生下来,便落入到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并将 一生都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伦理。 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 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 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 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韦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展开, 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 于家庭。 整个中国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其将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 基础,以“伦理组织社会 。1 1 9 梁漱溟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之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之相互关系,而忽视社 会与个人相互间的关系 ,这准确地把握到了传统中国伦理本位社会关系的根本性特性, 即直接性。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制度化的、有中介的、间接的;公共领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与私人领域是有严格界限的,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即使是私人关系,也必然以处理公 共关系的对待之,即直接关系间接化。西方社会中介关系的获得,与他们丰富的公共生 活密切相关,更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的充分发展有关。1 2 0 j 然而,中国 的伦理社会关系却是一种直接的、无中介的关系。中国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在社 会领域的直接引伸,甚至把本应属于公共领域的关系家庭化、私人化,演变成直接性关 系。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家庭伦理成了一切 领域中通行的道德原则。这就导致了“公共关系的二人化。【2 i 】如果说西方社会是立体 的,它在社会结构上有个人、团体、阶级、国家等关系,那中国社会就是平面的,它的 社会关系乃至整个组织构造都是在“此一人与彼一人之情谊关系 上展开的。伦理本位 的社会关系除了直接性,还具有特殊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不是取决于 制度规定,而是取决彼此的情感投合与否,往往因人而异、因情而异。交往者的个人属 性,如身份背景甚至性格气质都会使某一对关系与另一对关系不同,而无法形成普遍性 形态。虽然我们总是在强调伦理本位是传统社会的特征,但现代社会有多少真正摆脱了 传统呢? 乡村社会依然生活在传统社会的温床中,即使有了很多现代因素。但笔者走访 东北1 0 余个县的乡村,明显的感受到农民依然在伦理的思维下生活,乡村社会的大事 小情,很多要通过家族来处理,甚至被认为现代性很强的村民自治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受 到家族因素的影响,甚至村落大的家族能够左右选举的结果。 因此,伦理本位的特质,对乡村社会关系,尤其是农民的合作关系有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伦理关系使得农民之间尤其是在同一个家庭、家族内部的关系更为紧密,容易 促进彼此的合作。因为“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 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2 2 】正是这种相互间的义务感,有助于农民在家庭内 外的合作。梁漱溟指出,在伦理本位的文化氛围下,家庭内部有“共财之义 ,夫妇、 父子情如一体,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父母在兄弟不分,祖父在则祖孙三代不分;次之, 则是亲戚朋友乃至邻里之间有“通财之义 ,有无相通,以资助性质互相借贷,但作为 周济而不责偿也是常见的情形。除此之外,宗族间和乡党间在种地、丧葬、婚姻,疾病 等有诸多合作。另一方面,伦理本位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直接性虽然增加了人与人之间 的亲密感与义务感,却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阻碍了能够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团体、 组织的形成,反而不利于农民在公共组织层面上的有效合作。“社会关系二人化意味着 将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又意味着人对社会的依赖转化为对 两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依赖。它造成了社会组织的消解,同时亦造成对本当是权利主体的 个体的消解。州2 3 j 在传统乡村社会,“处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家庭、宗族之间的公开组织极 少 ,1 2 4 最常见的组织是乡里组织和宗族组织,缺少西方那样的建立在自愿、平等基础 上的团体与组织。这样,农民的合作大多局限在家庭和家族内部,超越家族的合作相对 较少,只有一些跨村的水利组织和联防组织等。当下的东北社会,在土地资源上足以实 行高度机械化,但事实上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传统的伦理秩序正好与小农经济契合发挥 明显的作用。因而,东北乡村社会关系依然具有明显的伦理特质。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结构模式 如果说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是东北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特性之一,那么费孝通的差序 格局则向我们展示了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模式。与梁漱溟一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 社会结构的对比中提出差序格局理论的。“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 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 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 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 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 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 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对于这种性质的社会关系,费先生称 之为“团体格局 。而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此明显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 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 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 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 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将这种社会关系 模式称为“差序格局 。瞄1 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结构模式依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差序格局,并具有其 特征。首先,差序格局体现的是一种人伦次序。与团体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 差序格局却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等、次序。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其 目的就是要使社会关系分出差等次序。差序格局的中心是“己 ,然后从自己顺着血缘 关系由近向远往外推。血缘关系越近的,越靠近中心,关系也越深厚;血缘关系越远的, 越是在水波纹的外圈,关系也越浅。林语堂曾写道:“社会等级观念以一种稀奇的 方式将平等的观念阉割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精神,好的也 罢,坏的也罢,都很重要。儒家到处传播这种区别,到处建立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 。 2 6 1 其次,差序格局反映了中国社会中的“自我主义 。在差序格局中,最重要的是那个 作为中心的“己 。费孝通认为,虽然差序格局强调处于中心的“我 ,但却不是个人主 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 作为中心的主义。因为个人主义是团体格局的 特征;个人主义又是伴随着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即团体内的各分子是平等的,而且团 体不能抹煞个人,团体只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控制个人。再次,在差序格局中奉行的 是特殊主义原则。从己向外推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 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 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 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 的人伦而存在。也就是说,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分清尊卑贵贱、长幼有序。一事当前,先 要问清楚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怎么办。最后,差序格局的群己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对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差序格局”已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而是经 过现代社会过滤的“差序格局,经过了市场经济、现代文化、政治制度的修正。但在 农村差序格局依然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模式。 差序格局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差序格局的差等 性使得农民之间不易建成平等关系。“差序就表示各种关系有轻有重、有近有远、有 亲有疏、有高有低,各种关系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个差序格局中的人是 不平等的。这使得农民很难坐下来平等地讨论、协商,而是倾向于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 首先向最亲近的人求助,从而关闭了通向建立起平等的合作组织的大门。第二,差序格 局的自我主义,使得农民在待人处事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及小家庭的利益。每个人的利 益往往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又都希望他人能服从自己的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 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这一形态的个人主义使中国人不能适应严格纪律的控制, 也不习惯于集体的生活。这种精神落实下来必然有好有坏。从好处说是中国人爱好自由, 但是其流弊便是散漫、是一盘散沙。自由散漫几乎可以概括全部的中国人的社会 性格,不但文人、士大夫如此,农村也是如此。以中国农民言,绝大多数是小农。 他们过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彼此通力合作的机会极少,这是中西农民历史 传统的不同。”【2 7 】第三,差序格局的特殊主义原则,说明传统时期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 以及人与团体关系时缺乏一个统一的、明确的道德规范。虽然我们有丰富多样的处理不 同人际关系的私德,但我们却“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2 8 j 团体道德 的缺乏,公私边界的模糊,平添了组建平等协商的乡村自组织的难度,使得乡村组织发 展举步维艰。上述差序格局的负面影响,是约束乡村社会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无法形 成适应现代发展的社会关系。事实上,差序格局对农民合作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重 视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有助于农民在遇到某一具体事件时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合作起 来。其次,差序格局内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有利于农民的小范围 合作。现代乡村社会需要实现对差序格局的传统原则与现代原则的有效结合和恰当融 入,发挥差序格局中传统的美好因素,限制差序格局的消极因素,构建乡村社会含情脉 脉的传统社会关系,保持乡村社会的纯洁性和自然本性。 ( 三) 东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