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的村庄治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赣中y村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的村庄治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赣中y村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的村庄治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赣中y村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的村庄治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赣中y村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转型期的村庄治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赣中y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是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换 取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前进,城乡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三农问题益发凸显,并 衍生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村落终结 的新三农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成为现在引发社 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问题。农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共同体,能否通过有效治理,在生 产生活上留得住农民,安顿好农民,能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充当稳定器,或至少农村 能为现代化提供相对有序的稳定条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就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本研究在综合梳理原有村庄治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赣中y 村作为研究样本, 从村庄的社会生活、村庄的政治演绎、村庄中的国家话语三个方面考察了y 村的村治过 程。通过对y 村的观察、记录、描述、分析,来获取一些传统村庄治理因素和现代制度 影响下的村庄治理状况,通过二者在村庄治理结构和村民日常生活的体现,来认识传统 因素的衰落和现代制度的过于形式化及缺乏实效性对村庄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提 出解决路径,即在重振传统地方性资源的基础上,以国家力量促进制度变革,加快农民 的组织化进程,大力培育村庄精英,融合村庄传统与现代因子,使村庄达到“善治 。 关键词:村庄治理,传统,现代,互构,制度变迁 a b s t r a c t i i lt h ep r o c e s s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t om o d e ms o c i e t y , 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t om o d e m s o c i e t y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a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n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f a r m e r sa n de x c h a n g e ,a l o n g w i t hc h i n a sr a p i de c o n o m i cp r o g r e s s ,b u ti nf t l r t h e rw i d e n i n gi n c o m eg a p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p r o b l e mb e c a m ep r o m i n e n td e r i v e df r o m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f a r m e r sa n dt h en e wn l r a l v i l l a g ee n d ”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r eo f t e nb e c o m e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c o n f l i c t si st h ef o c a l p o i n t a st h ef a r m e r sl i v i n gi n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 , t h r o u g he f f e c t i v em a n a g e m e n t , w h e t h e ri n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i f e ,l i v i n go nf a r m e r st os e t t l ei nf a r m e r s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a s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 o ra tl e a s ta ss t a b i l i z e rf o rr u r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p r o v i d e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 o r d e r l yf o rc h i n a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h a s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t 1 1 i sr e s e a r c hi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o m bv i l l a g eg o v e r n a n c eb a s e do n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 s e l e c t i o no fi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a sr e s e a r c hs a m p l e s ,yv i l l a g e 舶mt h ev i l l a g es o c i a ll i f e ,t h e v i l l a g e t h ev i l l a g e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s t a t ed i s c o u r s e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i n s p e c t st h ey v i l l a g ev i l l a g ep r o c e s s b a s e do n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r e c o r dt h eyv i l l a g e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 a n a l y s i s ,t og a i n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f a c t o r sa n dm o d e mm a n a g e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v i l l a g ei nv i l l a g e sa n dt h eg o v e r n a n c es t r u c t u r e o fd a i l yl i r e t oe m b o d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r n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o ft h ed e c l i n eo f f o r m a la n dl a e ko f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i su n f a v o r a b l e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v i l l a g em a n a g e m e n t , a n d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w a yt os o l v e ,n a m e l ya t t e m p to nt h eb a s i so fl o c a lr e s o u r c e s ,t op r o m o t e n a t i o n a lp o w e rs y s t e mr e f o r i d ,a n da c c e l e r a t et h ep r o c e s so ff a r m e r s ,g r e a t l yc u l t i v a t ev i l l a g e e l i t e f u s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mv i l l a g e ,t h ev i l l a g et o ”g o o dg o v e r n a n c e ” k e y w o rd s :v i l l a g eg o v e m a n e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o d e r n , m u t u a ls t r u c t u r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h a n g e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 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劢f 口年 月莎日少( 夕年月矿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讳袭、 们f 口年6 月 ,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的背景 第一章导论弟一早哥下匕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加上历史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中国 走上了一条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了确保工业发展 的快速有效原始积累,国家在农村实施了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购统销这两个互为依 存的体制,并且为了优先保证城市发展,实行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 度安排,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市民对农民的三 重剥夺。这些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极大的抑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受到极大损 害,扭曲了国家的整体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并在全国逐步展开。在农村,实行了 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生产力短时期内得到极大释放。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冲击下也 逐渐解体并趋于消亡,然而,在人民公社之外,农村并未出现新的治理体制。为了应对 这种治理失效,国家通过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收回权力触角,并在农村推 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以达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应该说,这种新的治理体制 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现代化依然需要对农村进行大量的资源汲取,而 且随着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分税制的实行,国家财权上收而事权下移,乡村基层政权缺 乏配套的财政支持,为了维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自然只能“问钱于民,农民除了 “三提五统”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行政收费、事业收费,乃至乡村干部为了自己个 人利益而巧立名目、中饱私囊。于是从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开始,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农民不堪重负,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国家的合法性面临危机,基层政权的权 威性也岌岌可危,农村治理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缓解三农危机,化解基层矛盾,重塑国家在村庄的广泛认同,在本世纪初开始 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标的税费改革,到2 0 0 6 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有效 的缓和了日趋严重的农村治理状况,农村从税费收取中解放出来,加上国家“新农村建 设的实施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支农政策以及“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 落实,乡村发展重现曙光。伴随税费改革,乡村体制改革也同时进行,其方向,就是将 第一章导论 国家的行政力量撤出农村基层,其结果则是个体的农民难以在正式组织层面得到整合。 而村庄内部的民主自治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和观念认同,难以达成有效的村庄的治 理。官权退,民权并没有跟进,形成税费改革后新的治理困境。 与以上宏观背景同时发生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权利话语的大量涌入,各种现代性 和市场化因素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渗透,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础的现代法律进村,以城市 消费主义为导向的现代传媒进村,相对平静和封闭的村庄开始解体,传统的乡土伦理和 礼俗惯习遭到挤压,各种地方性知识难以寻觅生存空间。身处其中的村民,其价值观念 和行为逻辑也随之而变,农民大量走出村庄,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传统的村落社会 结构和社会网络被打碎,农村和农民被裹挟进现代化的大潮,在社会和文化上越来越边 缘化,丧失了主体性。村庄治理,在传统力量日渐稀薄已不足以维系现在的村庄关系和 村庄秩序而新的治理格局还未成型的前提下,该何去何从? 1 2 研究的意义 梁漱溟先生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就深刻中肯地论述到,民族自觉的头一步,便是觉 悟到乡村,从这一步,就可以觉悟到一切,觉悟到我们原来的社会构造的特殊,觉悟到 我们自有我们的前途。乡村建设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起点和基础【l 】。我们的这个时代,在 经历了近三十年剧烈的内向积累式现代化进程之后,正面临着一个日渐凋敝且在如今的 现代化进程中根本找不到出路的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危机,也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 面临的危机,它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更攸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 “血缘、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次网络联结的村落乡土社 会,其转型问题不是非农化和工业化就能解决的。村落转型过程中的裂变与新生,也并 不是轻松愉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与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 超越的艰难【2 】。因此,需要从乡村内部结构出发,结合外部条件的变化,把微观基础和 宏观环境结合起来,整体性的理解乡村社会,理解乡村文化内核,才有可能把握当前乡 村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然而,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的乡村社会又是如此复杂,以致任何一种既定的视角与 方式都没有可能独立地理解它并给与完全的解除危机的路径。正因为此,以何种视角进 入乡村并注意到这种视角的效力与局限更成为了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的 f l j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纲【m 】山东邹平1 9 3 7 年 团【法】h 孟德拉斯,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1 3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治理的视角,从传统资源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为处于深刻转型期的村庄治理 寻求秩序维持与发展之道。 具体而言,村庄治理研究有以下意义: ( 1 ) 理论意义 村庄治理研究有助于了解、认识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性质,延伸农村治 理研究的视角,拓展村庄治理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巩固、完善和发展当前的村庄治 理理论,为继续深入农村问题的研究提供支持,为农村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提 供理论支撑。 ( 2 ) 现实意义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农村问题是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 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村庄治理的研究有助于明晰当前村庄治理存 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其根源,为建构适合农村现状的治理体制、促进农村的繁荣提供技 术支持和解决思路。 1 3 文献综述 概括而言,对于村庄治理的研究,社会学与政治学主要从下面几个研究取向展开: 第一种研究取向试图全景式地描述村庄社区之内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第二种研究 取向试图发现中国村庄治理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影响村庄治理的本土性资源;第三种研 究取向则试图归纳出村庄治理的不同模式,并进一步进行类型学的划分。 在第一种研究取向中,学者们采用一种民族志的方式,来全景式地描述村庄社区这 个场域之内的治理过程变迁。这些研究,尽管名目不同,但其共同点是以某个村庄为研 究个案,并对其进行长时段历史变迁的观察。如王铭铭以福建溪村陈氏家族社区6 0 0 年 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史作为叙述架构,细致地描摹出了一个家族社区的历史变迁, 以及国家同村落之间在时间维度中的互动过程,并试图进一步建立起村落与国家之间关 系的分析框架口1 。而折晓叶则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的观察和研究,描述了由外来力量和 村庄内在的经济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所推进的乡村变迁。张乐天以浙北联民村为研究对 象,全景式地描述了这个村庄在人民公社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并且从 外部冲击一村落传统互动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嵌入对浙北农村发展的 p 1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南三村五论【m 】北京:三联书店,1 9 9 7 年 1 4 】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一“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3 第一章导论 不利影响以及它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瓦解作用。啼1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人以全国2 2 个 不同的村庄为文本,分析了村民自治制度导入中国农村之后,所引发的治理机制变迁1 。 于建嵘通过对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 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忉。吴毅以四川东部的双村为个案,详细地考察了1 0 0 年的村治历 程,通过对个案村长时段历史逻辑的梳理与建构,试图表达对中国村治历程的一种理解 和阐释嘲。 这些研究,虽然具体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但从方法论上都采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方法,以某个村庄为观察对象,试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全景式地理解村庄治理 的发展路径。 第二种研究取向,考察中国村庄治理的结构性特征,并试图发现影响村庄治理的 “本土性资源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何种组织资源会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真正有效仍然 存在争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可以离开包括民间 权威、家族网络、熟人社会等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组织资源的认识。这些本土生发的组织 资源,是村庄治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资源,并有可能成为未来乡土中国治理的 新生发点。而且,随着1 9 9 0 年代以后农村地区发生的制度变迁,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 各种其他组织资源如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与民主化进程中 不可回避的课题。 许多学者对于这些民间的组织资源给予了高度的期望。他们认为,如果说治理的目 的是最大化社区群体的公共利益,那么这些组织资源的作用正在于此。在面对外部威胁 的时候,它们会起村庄利益保护者的作用,如向上级争取更多的利益、当本村与上级政 府或外村发生利益纠纷时保护本村利益等。对传统社会组织架构的再利用,将其作为村 庄治理的自组织资源,有助于降低农户之间协商与合作的成本,从而达到一种“良 治嘲。 第三种研究取向,试图对村庄治理的模式进行类型学的划分。对于这一点,贺雪峰 等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用不同的维度考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村治模式。张厚安、徐 勇、项继权等人认为,对于村治模式的考察,需要考虑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现代化的 背景,二是国家制度导入与村庄内生力量的互动。按照这两个指标,他们将村治模式划 唧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 9 9 8 年 嘲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 2 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 l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1 7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1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嗍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 0 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1 9 1 吴重庆村治及本土资源【j 】东方文化2 0 0 1 年第3 期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为传统型、能人型、法制型。传统型村庄治理的主要特点是村庄内部的权威来源具有 强烈的人为性,而缺乏基于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共同认可。能人型村庄治理模式则是指 少数能人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同时体现了国家意志与社区意志。法制型村 庄治理模式是指村庄社区内具有一种共同认同基础上的、明确的规范和程序,这种规范 和程序在治理过程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哺1 。 依据治村者的品性和能力,贺雪峰和何包刚将村庄治理的型态划分为好人型、强人 型、恶人型、能人型四种理想类型。之所以采用治村者的个人特质来作为划分标准,是 因为在当前村庄舆论大多解体、村集体经济资源普遍匮乏的背景下,治村者个人品性和 能力对村级治理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村庄集体资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动员型村治和 分配型村治。所谓动员型村治,即村庄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动员村民将资源集中起来,以 应对村庄公共事务的需要,比如集资架桥、出工修路等。而在分配型村庄治理中,因为 村集体已经有较为充裕的资源,村治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村集体占有的资源有效分配到 村庄不同的利益群体之中n 训。以村民的行动单位为维度,贺雪峰将村庄治理的模式划分 为宗族型和原子型两种典型。对于相同的境遇,行动单位不同,农民维护共同利益的一 致行动能力就会不同,对公共事务的反应也不同,由此造成村庄治理的不同面貌。农民 的行动单位越大,组织能力越强,则农民越可能对内借助舆论的压力限制村干部的行为, 外则一致行动维护村庄集体的利益。那么,在中国农村,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村庄具有 更大的可能出现较大的行动单位? 贺雪峰认为宗族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宗族组织较为健 全的村庄,村民凭借宗族这样一种组织连接在一起,从而具有更高的行动单位。在这样 的村庄,村民具有更高的行动能力,村干部充当县乡两级政府“代理人 的可能性也要 低的多,而且国家导入的制度会面临村庄内在力量的消融。而在那些没有宗族组织的村 庄,村民只能通过原子化的个人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成效是非常薄弱的m 1 。依据 实践中的乡村关系、村庄基本秩序的生产能力( 村庄社会关联度) 和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三个方面,贺雪峰与董磊明建构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类型学分析。他们将乡村治理的类型 分为四种:原生秩序型、此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无序型。( 1 ) 在具有较强内生秩序 能力的村庄,乡村治理呈现为原生秩序型;( 2 ) 在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弱,并且村干 部有足够正当报酬的村庄,村干部对正式制度的反应较为敏感,乡村秩序可以正常维系, 称为次生秩序型的乡村治理;( 3 ) 在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弱,并且村干部无足够正当 【6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 2 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1 0 1 贺雪峰,何包刚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阴中国农村观察,2 0 0 2 年第6 期 【1 1 1 贺雪峰论村治模式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第一章导论 报酬,但他们能够捞取非正当好处的村庄,村干部需要获得乡镇的庇护,称之为乡村合 谋型的乡村治理;( 4 ) 在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弱,并且村干部既无足够正当报酬,也 无法捞取非正当好处的村庄,村干部不会有应对制度的积极性,而会成为消极无为的 “撞钟者 ,这样的治理呈现无序型。并且,他们进一步指出,同样一种制度导入,如 村民自治的实行,在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第一类村庄,无 论是否推行村民自治,村干部都不愿意充当乡镇行政事务的代理人;而在后两类村庄, 因为无力援引正式的国家制度文本,村庄自治也不会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在第二类村庄, 村民自治制度才可以真正对治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n 铂。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这个当今村庄治理研究的主导范式,通过对 赣中y 村的个案研究详细考察村庄治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基础,厘清传统资源和现代制 度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的关系,分析传统资源与现代制度在农村场域的碰撞、对抗、博弈 与交织,认识当今村庄治理中的困境,在传统资源遭消解、村庄治理失去内源基础、国 家权力收缩及现代制度缺乏实效性的环境下,如何转变思维,来适应转型期的村庄治理。 1 4 理论视角 2 0 世纪7 0 、8 0 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在反思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政治 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制度分析在解释现实中的作用,进而形成了 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该分析范式主要强调制度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9 0 年代以后,该 范式遍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分析路径。 1 4 1 制度的含义与分类 ( 1 ) 制度的含义 对于制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韦伯认为韦伯认为社会制度是一种事实上发 生着的东西,是被人们主观上认作自己行为取向的客观准则。作为这样的的一种准则或 规则,社会制度必然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实际适用于人们行动,而不是逻辑的、理想的规 范,也不是某种“规范意向” 1 3 o 诺斯则从经济效用的角度给出他对制度的见解“制度 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 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川h 1 。罗尔斯则基于公开性的视角,认为制度是一种“公 1 2 1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 0 0 5 第3 期 【1 3 1 【德】马克斯- 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1 4 1 【美1 道格拉斯c - 诺斯,陈郁等译经济史上的结构与交迁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的规范体系 1 5 o 而吉登斯从结构与行动的关系入手,把制度界定为“是社会中的互 动系统,它们能长时间延续并能在空间上进行人员配置c l e 。 由此可见,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制度有着多样化的理解视角,但都肯定了制度作为 一种确定的规范性元素而存在,因此,可以把制度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 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 执行机制构成。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 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 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 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 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 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 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2 ) 制度的分类 根据制度的约束强度可将其分为指令性制度和禁令性制度。指令性制度即是明确地 指示人们应当采取什么行动以实现特定的结果。禁令性制度即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 制度类型。前者靠正式权威或领导者计划来实现,而后者则靠人们自愿和自发的行动。 依据规则的起源将制度划分为内生性制度( 又称内在制度) 和外生性制度( 又称外在制 度) 。内在制度指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包括习惯、内化规则、习俗、惯例等。 外在制度则指由专门机构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自上而下地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如法 律、政治规则、经济制度等。从制度所具备的的功能划分,可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以社会制度形成的途径为依据,把社会制度分为两大类:本 源制度和派生制度。本源制度是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 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派生制度是后来出现的、在本源制 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和宗教 制度等。 1 4 2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结构来减少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作用的不 确定性。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然而却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处于一种一成不变的 【1 5 1 【美】罗尔斯,何怀宏译正义论【l 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1 q 【美】塞缪尔亨廷屯死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 l :i l e 京:华夏出版社,1 9 8 8 7 第一章导论 状态,事实上,制度本身也在不断演进和变迁。制度变迁是新制度对旧制度的替代和转 换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 迁实际上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发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可能是 十分缓慢和复杂的。任何一项制度变迁都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和方式等等。 ( 1 ) 制度变迁的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包括组织、个人和国家等要素。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讲,每个人的大多数行动都是通过组织实现的,不同的组织,可能有不同的目的。 制度变迁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和方向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中不同组织选择、竞争、 谈判、均衡的结果。组织、个人、国家三者在社会制度变迁的地位不等同。国家是社会 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在社会变迁中居主导作用。 ( 2 ) 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理论界主要有以下看法,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 增长推动论,其认为经济增长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凡勃伦等认为技术变迁主导制度 变迁,社会制度演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诺斯等从预期利益偏好来分析制度变迁的动 因,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以上都只是从某个层面和 角度展开的对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而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制度变迁 的动因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个方面或者几个领域。这里笔者尝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做一个 粗糙的划分,将其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人们的需 要和利益不断得到满足和由预期利益引起的利益冲突不断得到缓解为内在动力;外因则 主要指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新技术的发明、人口的变化、自然资源禀赋的改变、意识形 态的冲击、文化传统的变迁、政治法律军事环境的变动以及来自国外的影响等外部因素。 马克思制度变迁范式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因,二者利用利益自身的双重结构实现 动力传递。利益机制是制度变迁动力结构中动力传递机制,而利益冲突是诱发制度变迁 的最直接动因。外部因素的变化通过改变各级主体的效用和预期、引发利益冲突并借助 利益动力机制影响制度变迁的生发和进程。 ( 3 ) 制度变迁的方式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 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赖于变迁是由一个( 群) 人的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可划分为诱致性 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 因而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 和法律引入和实现。 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看可以划分为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渐进式变迁,就是变 迁过程相对平衡、新i e l 锘a j 度之间的轨迹平滑,不引起大的振荡的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决 定了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突进式变迁也可称之为激进式或革命式变 迁,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它一般是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制度,制订和实施新制度。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态度来划分,可分为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主动式变迁是一些 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进行的主动变迁或创新。当某些主体已经发动并实施制度变 迁时,制度结构进而利益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那些原来缺乏变迁动力的主体因受到变革 的影响与冲击,若不适应这种变迁就会蒙受损失,这时他们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着进 行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就是被动式变迁。 从变迁的范围可划分为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局部变迁是指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 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革,一个国家的某些地区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地区而变迁也是局 部变迁。整体变迁就是指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 1 4 3 制度变迁理论的适切性分析 制度变迁理论尽管是从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而成,但其关于制度分析 的理论与方法更适合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尤其适合于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如果说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在行为主义思潮指导下的社会科学家们是以行为研究为中心的话, 那么新制度主义者则力图将制度分析和行为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新制度经济学家如诺思 等人就曾断言,将个人选择与制度加之于个人选择范围上的约束整合起来,乃是将社会 科学研究统一起来的主要步骤。新制度主义所提供的制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局限于经济 问题的讨论,它为从制度视角分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非经济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换言之, 可以为社会转型期非经济问题的解决寻求制度性答案。 1 5 研究方法 1 5 1 参与观察和实地研究 这里不选择定量研究方法是因为参与观察和实地研究这种质化方法能生动描述y 村 9 第一章导论 的治理状况,获得y 村治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y 村的实地调查,对y 村治理过程中 传统资源与现代制度的具体运作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以期得出y 村治理的日常实践形态。 1 5 2 过程事件分析 参照孙立平等人的描述,所谓“过程一事件分析 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分析方法,它 试图摆脱传统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社会的正式结构、组织和制度框架之外,从 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所以要 采用“过程一事件分析 的方法来研究村庄治理,是为了克服以往“静态的结构分析或 制度分析所固有的一些局限。在观察村民各种事件性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的因素还是 本土的因素,无论是正式的因素还是非正式的因素,无论是结构的因素还是文化的因素, 都介入了进来,都融入到这样的一种过程之中。事件和过程所展示的不是某个片面的一 方,而是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且,就这些因素的关系而言,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 1 5 3 个案访谈 针对村庄中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获得事例更为全面的信息,获知 事件背后的意义。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村庄治理的涵义 第二章村庄治理的一般分析 “村治 一词,它最早的出现,是在清末时期作为一项事业,由河北定县的乡绅米 迪刚兄弟在家乡翟城村进行的农村改良实验。在其以后,山东乡绅王鸿一于1 9 2 8 年创 办村治月刊,河南地方实力派梁仲华、彭禹庭与著名学者梁漱溟于1 9 2 9 年共同筹 建河南村治学院。由此,“村治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开始具备特殊的涵义。但从 总体上讲,此时的“村治 主要是“组织农民实行组织合作和地方自治的涵义”。后来, 随着民国地方自治运动的深入,“村治 逐渐被“乡村建设一词所取代。 如今的村治研究首先缘自1 9 8 0 年代末以来全国推行的村民自治实践。“村治作为 一种简称,最初也就是指代的“村民自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受挫,它逐渐关注于“乡 村治理 和“村庄治理的含义。华中“乡土派正是这种概念变迁的主要代表。 本文所关注的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的组成部分,是对具体村庄政治运作的聚焦, 它是指村庄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调控。因为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方 式及其性质对村级治理具有决定性影响,村治研究事实上也就是对村庄社区公共权力的 产生及其运作( 组织、管理与调控的方式及过程) 的研究。 2 2 村庄治理的主题与内容 村庄治理研究有以下三大主题: ( 1 ) 中国农村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无法支撑起各种 现代的乡村治理制度; ( 2 ) 制度安排对乡村社会性质有着深刻依赖,同一个制度安排在不同性质的乡村可能 具有极其不同的效果; ( 3 ) 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村庄治理 是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乡村治理研究的目的,有学者指出是指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发展 和稳定。事实上,“村治学派在引入治理概念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带着浓重的目 的意识,也即强烈关注于乡村秩序的生成与长远发展。与之相应,村庄治理研究的目的, 就是要在市场化和现代性不断渗入到农村和农民生活之中的背景下,为农民和他们在村 第二章村庄治理的一般分析 庄的生活找到依据和理由。在这个意义上,村庄治理研究至少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研究农民的生存处境及这种环境下的本体价值和生存意义问题;二是从农民现今 收入很少,闲暇时间很多的实际出发,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社会性交往机会,引导农民 从社会交往方面,而非仅仅从经济收入方面评判人生价值与意义,从而重建村庄生活的 意义;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2 3 村庄治理的基本特征 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农村的制度安排来看,当前中国村庄治理所具 备的特征主要有: ( 1 ) 村庄治理的核心在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 村生产力也得到极大释放。但由于国家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加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 度等历史遗留的不合理制度安排,农村发展一直处于低位。从中国整体发展和现代化全 局考虑,农村的发展必须摆在关键位置。 ( 2 ) 村庄治理是政府主导下的民主化进程。新中国城里以来,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 策方针等方式从整体上主导了村庄治理的内容、步骤与方向。人民公社解体后,为了调 适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国家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期摆脱以往的全能型管理 模式,实现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扩大村庄治理的社会基础。 ( 3 ) 村庄治理需要精英的广泛参与和有效配合。村庄精英包括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 英。体制内精英指通过国家的授权获得村庄正式权力资源的村庄基层干部,体制外精英 指拥有较高社会声望、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民。由于中国的传统因素影响,村民的 自主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精神缺乏,所以需要精英发挥其作用。村庄治理的好坏,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类精英的作用发挥及工作配合。当这两类精英能齐心协力,有效整合 进村庄公共事务管理时,村庄也必然走上一条安定有序的发展轨道。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村庄概况 第三章基于y 村的实地研究 y 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距省会南昌市约8 5 公里。y 村紧邻抚河,是 本镇与对岸沟通的渡口。作为一个行政村建制,y 村由5 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桥湖村、 周家村、胡家村、陈卢村、许家渡。全村共4 7 3 户,人口1 9 2 8 人。全村农田面积1 4 0 4 亩,其中水田1 3 0 0 亩、早地1 0 4 亩。y 村有乡镇主干道直通,各个自然村之间也都建成 了水泥村组公路。 村内聚居格局是长条型,村庄房屋分为两到三排,比较整齐。由于道路设施的完善, 很多人都把新房建到路边,这主要是因为建房期间材料运送的方便和以后出行的便利。 随着村民不断向村组公路两边和村子周边迁移,村庄内部出现“空心化一,一方面是村 庄四围小楼林立,但是走进去却发现内部杂草丛生,很多破旧老屋。 y 村是个多姓村,其中周是第一大姓,胡姓次之,另有陈、杨、尧、卢、黄等小姓。 周姓主要集中在桥湖村和周家村,胡姓主要集中在胡家村。陈卢村即是包含着陈姓和卢 姓,而许家渡则是胡、陈、杨、尧、黄等姓并存。这些姓氏都有年代或近或远的族谱, 通过“上谱 、“修谱 等仪式性活动,这些姓氏成员都有较强的家族认同。从学界对村 庄类型的划分上看,y 村属于一个宗族性的村庄。 y 村人已经很少有人专注于农业生产,其生计模式主要是外出务工,绝大多数从事 建筑业。用当地人话说,叫“一把泥刀闯天下一。打工范围一般在周边省市,也有的在 贵州、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甚至还有出国劳务。 3 2 村庄社会生活 村庄生活是每个村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参与并创造着的,它代表了基本 的村庄面貌,是村庄治理的基础所在。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这些村民习以 为常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嬗变。从基本生活状态的改变到意义世界的 重塑,村庄生活正经历着一场基础性变革。 3 2 1 城市与乡村的两栖生活 y 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农业 之外想办法。因此y 村人很早就开始向城市流动,在农事忙完之后,村里青壮年便会去 第三章基于y 村的实地研究 城里寻找一些增加经济收入的机会,建筑行业则是他们的首选。可以说,外出务工的观 念早已流淌在地方文化的血液当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 y 村人走出村庄,走进城市的各大建筑工地。他们大都抛弃了农业生产,“离土又离乡 , 在城里为自己和家人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胡某今年4 0 多了,已经在外面做泥工做了十多年,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已经出 嫁,儿子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太差,被他送到广州闯荡了几年,没有什么起色。儿子结 婚后,他带着一家人都在南昌干建筑活。儿子跟他学手艺,他媳妇和儿媳做小工,家里 的土地早给了同宗的叔伯耕种。一家人平时就在南昌租个房子住,只是在清明、中秋、 春节等重要时节回村里待上几天,又回到城里。 胡某一家的年收入有2 万多,据他说,这在村里算中等,不算高但也不丢人。前两 年,他刚用多年的积蓄在家里盖了一幢3 层小楼,但由于很少回家,他家门院一年到头 紧闭,门前长满了杂草。我问他,花了这么多钱盖的房子就那么放着空着,为什么不去 城里买个房子? 他说,城市里仅仅是个打工的地方,收入高些,如果在农村种田也可以 挣那么多,我不会去做那些苦差事。这个钱赚的实在累,泥工是力气活,趁现在还干的 动就多干点。城市虽然发达,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可是除了工地和租的房子,根本没有 别的容身之所。城市的东西又贵,买把青菜都得几块钱。而且城里人嫌弃乡下人,好像 他们就高人一等。 他告诉我,以后老了还是回到村里,种几亩田,养点鸡鸭,没事打个牌,跟村里别 的老人聊聊天,这才是他习惯的生活。对他来说,农村才是他的落脚点和归宿。 例子中的情况在y 村很普遍,代表着y 村一种典型的村民生活形态。这一形态所表 现出的特征主要有: ( 1 ) 流动者年龄年轻化。近几年来,随着出外务工浪潮愈演愈烈,如果孩子学习成 绩不好到话,出于为他们将来的考虑,父母们急切地将孩子送到外面挣钱以致将打工的 年龄大大提前。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许多年轻人还没读完初中就外出做事,这更加使 得年轻人日益缺少一种对村庄生活的体验,这也是打工经济发展给村庄带来的直接后 果。 ( 2 ) 整户流动者增多。目前y 村人向外流动模式已经从男性外出一女性留守的模式 逐渐向整户流动的模式转变,如家中有需要照顾的儿童或在校孩子,父母常常将他们托 付给老年人来看管,越来越多的人在孩子读初中或初中毕业时,就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整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户流动之所以增多起来,一方面是为了让下一代习得谋生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整 户的流动使村民可以降低在城市的生活成本。 ( 3 ) 流动者“两栖 生活方式更为突出。随着大量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以及整 户流动现象的增多,流动者的生活方式的“两栖”化和漂动性增强。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