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第一单元.doc_第1页
教参第一单元.doc_第2页
教参第一单元.doc_第3页
教参第一单元.doc_第4页
教参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参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轫第一课中华文明的曙光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目前原始人类遗址发现最多的国家。(2)了解中国境内主要原始人类遗址,了解“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3)了解“旧石器”的概念,了解“北京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等基础知识。(4)明白传说时代的概念,了解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理解 (1)从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理解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的著名论断。(2)认识火的使用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3)理解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是各地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的。(4)理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联。二、教材分析中华大地上原始人遗迹众多,年代久远,其中“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北京人的生活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北京人会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旧石器的大致分类。使用火并保存火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从此,人类饮食由生食转向熟食,不仅扩大了食物范围,还有利于健康和体格的发展;同时,火还能用以御寒、驱赶野兽等,原始人类战胜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北京人靠采集和狩猎谋生,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表明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已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原始人类的进化、“劳动创造了人”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北京人的上肢短、下肢长的体质特征,表明了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各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原有的氏族界限,促进了交流和融合,从而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炎黄时期的许多发明创造也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如何理解“炎黄子孙”、“人文初祖”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神话和传说,虽有后人的加工成分及臆想,但它反映了远古时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够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三、重要图片说明鸛鱼石斧纹彩陶缸 河南临汝出土,距今约5000年,因器表绘有一幅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鸛鱼石斧画而闻名于世,珍贵非凡。画面内容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鸛与鱼分别是两个部落的图腾,石斧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画面上鸛雄壮有力而鱼却奄奄一息,表现了强者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表现了两个部落之间结束了争斗,通过联姻缔结了和约,鱼是婚姻、配偶的象征。不论哪一种解释,都表现了原始部落间的争斗和融合。黄帝陵 黄帝陵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当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一直是炎黄子孙共同祭拜的祖陵,1937年的清明节,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为代表,从延安到黄帝陵祭拜,并献上毛泽东写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四、练习思考1、说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特征,哪一个更接近现代人?北京人:头骨前额低平,前额向后倾,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颏。山顶洞人:头骨前额隆起,眉脊骨不太明显,颧骨吻部向后收伸,有较明显的下颏,与现代人较接近。2、辨别打制石器从左至右依次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3、除了火以外,人类还可以利用哪些自然力? 此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不必限定答案,回答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均对。只要属于自然力,即使现在人类利用不多甚至尚未利用的皆可。4、北京人可能用什么办法取火和保存火种?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火的来源很多,如火山爆发,闪电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易燃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引起火灾等等。5、人们为什么将炎帝、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人文初祖”一般指对本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炎黄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而中华民族正是由华夏族为主体,不断融合其他各民族发展而成的,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正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炎帝和黄帝还是许多文明成就的创造者,而这些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文明主要的组成部分,也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奠定了基础。第二课 农耕文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中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明特色,河姆渡与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例证。(2)认识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掌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3)了解“新石器”的概念。了解“禅让制”。(4)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认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2、理解(1)理解中华文明是多元性的,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是不同的文明类型。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江流域是荒蛮之地的传统说法,证明长江流域也很早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3)理解水利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要性。(4)认识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制度,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人人平等的社会本质。理解权力的产生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二、教材分析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差异的成因和特征是本课的重点。成因: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温暖,肥沃的黄土地适合粟黍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 特征:北方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用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而南方饲养猪狗牛鸡等禽畜,捕鱼狩猎,制造陶器,建筑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房屋和陶器都是定居生活的反映。,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促使社会进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进步、复合工具的产生,使劳动效率提高。农耕的产生表明人类已从“攫取经济”即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生产经济”即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水旱灾害是农耕的大敌,抗洪排涝是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大禹治水是古代中国水利建设的一个范例。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保障人民的安全,还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入认识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大禹由堵到疏的治水方法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大禹的治水方案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及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治水的成功则是在团结众人的前提下获得的。农耕需要发展水利,兴修水利需要集体的力量,人力的组织需要权力,因而,权力的产生过程与农耕文明的诞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三、重要图片说明骨耜最初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以后,北方有了点穴耕作,主要使用的工具叫木耒,如一尖木棒,有的还安有脚踏的横木,插入地里成一孔穴,然后撒入种子。南方较多使用骨耜或木耜,因南方地区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土质较为紧密,需要一种更为结实而有力的工具,安有木柄的骨耜成为当时水稻耕作的主要农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多达200余件,骨耜用鹿或水牛的肩胛骨制成,形状类似于后世用于翻耕土地用的臿。适宜于平整土地、除草或深耕。碳化水稻粒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史前栽培稻遗存最丰富的地区,长江下游的遗址都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特别是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发现大量碳化稻谷堆积,最厚处达1米。很多稻谷保持原来外形,连谷壳上的稃毛都清晰可见。这是因为河姆渡遗址海拔很低,地下水位高,遗址长期浸泡在水中,隔绝了土壤中的空气,故稻谷遗存能保存完好。经专家鉴定,这些稻谷属于栽培稻的籼亚型晚稻型水稻。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远远超过了野生稻。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 巢居和穴居,史书中都有记载,如韩非子对“有巢氏”的记载、礼记对帝王“冬天居窟、夏天居巢”的记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穴居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土壤呈垂直节理结构,壁直立而不易塌陷,气候相对干燥,适合挖洞居住。穴居有半穴居和深穴两种。半坡遗址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鱼纹是半坡类型的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鱼有单体、复体、张口、闭口等分别,表现手法相当丰富多样。这件鱼纹盆是用黑彩在盆外壁绘成单体鱼三尾,构成连续纹饰。鱼张大眼睛和嘴巴,露出牙齿,扬起鱼鳍,形象十分生动,反映了鱼和捕鱼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有人认为半坡人的图腾是鱼。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大禹陵墓。史记五帝本纪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旧有陵殿已废,1979年重修碑亭一座,内有明代人南大吉(绍兴知府)所书“大禹陵”三字巨碑。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练习思考1、想像河姆渡和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景,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可从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包括纺织、制陶、建筑等)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可从生活方式(衣食住用)、生产方式(从采集狩猎的攫取经济到南稻北粟的农耕经济)等方面总结这一时期文明的进步。2、讨论“堵”与“疏”两种不同治水方案的弊与利,联系现实说明“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定居生活、原始制陶业的发明等相互关系,使学生懂得农业是家畜饲养业与手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三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2)知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国家。(3)了解夏、商、周的更替。(4)了解“盘庚迁殷”、桀纣暴虐、“牧野之战”等重要史实。(5)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理解(1)启承禹位是“公天下”取代“家天下”的标志。分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变的原因。认识当部落联盟首领具有超越众人的地位和权势,“家天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2)理解“盘庚迁殷”对商朝社会发展的影响。(3)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对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所起的作用。 (4)认识宗法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二、教材分析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但夏朝的历史是根据文献及考古发掘来推测和证实的。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商自盘庚迁殷后统治得以稳定,后人常以殷、殷商称商。殷墟遗迹的大致分布,殷墟发掘的重要意义。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商纣王的失败,证明“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为维护“家天下”局面而出现的宗法制、分封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维护“家天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王位继承引发的纷争,为以后历代王朝所奉行。宗法制对中国人观念、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不乏由宗法制影响所产生的观念和现象。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诸侯的一种制度,它对于巩固西周统治有积极作用。三、重要图片说明十字纹钺说文解字说“钺,斧之大者”,说明钺是由斧发展而来的。除了作为兵器外,钺还是王权的象征物。早期甲骨文中,王字的写法有象斧钺之形,金文中的王字下面一横也作月牙形,象征钺的刃口。周武王伐商时“左仗黄钺”,又用其砍下纣的脑袋,说明钺一方面具有王权的身份,一方面又有执行刑法的权柄。金文中常可见周天子赏赐给功臣弓矢和斧钺,其用意即授予生杀大权及代天子行征伐之事。因而,钺是王权的信物和体现国家法律尊严的器物。殷墟出土的玉凤玉器的基本介绍见第四课的“史海拾贝”。龙凤题材在中国经久不衰,与中国文明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凤是古人想像中的祥瑞之物,最早出现玉商代,是殷商人崇拜的对象。玉凤出土于第23代商王妻“妇好”的墓中,虽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仍然晶莹剔透,灿烂迷人。玉凤身高13.6厘米,器壁厚仅0.7厘米,有穿孔圆钮,是一件供佩挂的高贵饰品。商代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造型特点在玉凤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利簋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逸周书记载其发生在“甲子朝”,尚书记载是“甲子昧爽(黎明)”。但由于对古书的质疑,人们对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产生了怀疑,对一天之中结束战争也难以置信。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上有32字铭文,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事先进行了卜问,卦相很好。就在当日,周师一举击败了商军,战后第七天,武王赐给利“金”(即铜),利觉得很荣耀,铸此铜簋以作纪念。”利簋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证实了武王伐纣的日子和“一日破敌”的史实。西周分封图结合地图册西周主要封国示意图(该图有“三监”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意图。四、练习思考1、 列表归纳夏商周三代起迄时间、都城、建国、亡国之君、重要事件等。2、 干支纪日纪年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大发明和独特创造,学习中国历史无法避开,包括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年满花甲”之说及每天出现在日历上、报纸上的干支等。初一学生未必能熟练掌握,但至少可以初步了解,在教师指导下填写干支表,再以练习册的题目加以巩固并提高学生兴趣。3、 制作亲属称谓示意图,标出性别和称谓,还可以与英文相关称谓相对照,体会中国人在宗法制影响下重血缘、重亲属关系的社会现实。第四课 商周文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知道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了解结绳记事刻画符号文字诞生的发展轨迹。(2)了解甲骨文的得名原因、甲骨文的主要内容。(3)知道青铜器代表商周高度文明的象征,初步了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金文的概念。2理解(1)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知晓文字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初步认识汉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基本构字方法,进一步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的地位。(3)从商周青铜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中了解当时手工业工艺水平、手工业生产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的之高。(3)认识商周青铜器艺术价值,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二、教材分析从王懿荣偶尔发现龙骨上的刻纹,到河南安阳甲骨的大量出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史上重要成就之一。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地位: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所采用的记事方式对文字的形成有主要作用。汉字的构成有“六书”之说,其中最主要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构字法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多为占卜的记录,由于商朝事无巨细均求助神灵,用占卜的方式预测吉凶,因此,甲骨文是了解商代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资料。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工艺制作、基本种类和用途以及纹饰、铭文等是学生掌握青铜文化的基本要素。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及规模,以司母戊鼎为代表;青铜器的种类及用途可通过p22的图片加深印象;介绍青铜器常用纹饰,以提高学生对青铜器艺术价值的欣赏能力;青铜器的铭文,包括它的史料价值(可结合利簋加以说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三、重要图片说明 大汶口文化灰陶尊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但其词汇已达3000个以上,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词性,文句形式也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甚至还有长达一百七八十字的记叙文可见,显然已超越了文字的初创阶段。因而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文字的萌芽应追溯到刻画符号。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已有27种刻画符号。灰陶尊发现于距今约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刻的符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示太阳、山峰、云(有人释为火)。从形体结构分析,已与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的“旦”字十分相似。卜骨与钻凿卜骨的工具商代盛行占卜,且形成固定的程式,发明了先钻凿后烧灼的方法。先在甲骨上面钻孔,再在钻孔一侧凿长槽,占卜时用烧得炽烈的圆木在凿孔处烧灼,甲骨会爆裂,出现了兆纹。最后,将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兆纹的旁边,有的还把若干日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即为卜辞。图中的卜骨有钻凿的痕迹和兆纹。乳丁纹平底爵 1975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出土,属饮酒器具,爵高22.5厘米,平底,腹一侧有半圆形把手,另一侧装饰着5个凸起的圆形乳钉纹,故名为乳丁纹平底爵。该爵造型挺拔、匀称,器形精巧玲珑。距今约3600年,是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具。爵盛行于商代,间及西周早期,以后逐渐消失。有人认为,这大概与周人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有关。大盂鼎及其铭文大盂鼎为著名的西周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出土于清道光初年,后辗转为左宗棠所有。左宗棠遭人诬陷,因工部尚书潘祖荫的疏通才得以幸免。左氏为感谢潘氏之相救之恩,遂以大盂鼎相赠。此后,大盂鼎历经美国人、日本人、国民党要员强逼勒索,赖潘氏后人全力保护下来。解放后由潘氏后人捐献给国家。铭文内容大致为:一,康王对贵族盂讲述西周开国的经验,追述商亡国的原因是商军队沉湎于酒,他自己愿以文王为遵循的典范,告戒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为榜样。二,康王令盂辅助他管理军事和统治人民,并赐给盂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人。叮嘱盂要恭敬办事,不要废弃王命。三,盂颂扬周王的美德,并作此宝鼎以祭祀先祖南公。四羊方尊 不少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独树一帜,四羊方尊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其喇叭状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52.4厘米,几乎接近于器身高(58.3厘米),但没有头重脚轻之感,这是由于尊四角有四只脚踏实地的羊,稳稳地扛起了鼎身重量。鼎的颈部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四条龙相互盘缠,最突出的是四个大卷角羊,在宁静中透出威严。龙和羊角都是用分铸法做成。四羊方尊是商代最大的方尊,也是商代金属工艺技术成就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红陶人头壶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有雕刻的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产生了陶塑,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塑艺术趋于成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陶塑与制作陶器结合起来,将生活中最熟悉的人或动物作为陶器的装饰,陶器既是实用品,又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出土于陕西的红陶人头壶将一孩童的脸塑在高33厘米的陶壶上,一张稚气的脸,露出天真顽皮的笑容,两眼眯成一条线,小嘴微张,似乎在诉说什么。陶塑传神、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四、练习思考 (1)“动手动脑”中所列甲骨文依次为:人、大、口、齿、牛、羊、户、门、日、月、草、木、水。 (2)介绍几个常见的字形结构:如象形字:日、月、人、羊等;会意字:明、启、林等;指事字:上、下、本、末、刃等;形声字:盂、祀、江、铜等。 (3)铸造司母戊鼎需要同时使用66只坩锅,由264人操作。 (4)p22青铜器依次为炊器、乐器、酒器、食器、酒器、炊器、乐器、兵器、盛水器。教参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拓展第五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东周”的历史概念。春秋和战国的起迄年代。(2)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及各国变法等基本史实。(3)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2、理解(1) 认识春秋争霸是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实力增强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从客观上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 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要采取“尊王攘夷”策略。(3) 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迅速崛起的作用。(4) 认识到改革的艰难性。二、教材分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从而引起大国争霸。争霸首先在黄河流域展开,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吴、越等也加入了争霸的行列。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虽然下降,但其天下共主的名义还存在,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实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加重了争霸的砝码。齐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他之所以能争霸成功,除了掌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发展生产的经济优势外,还与他不计个人恩怨,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有关。争霸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及支配别国,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争霸战争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同时,各国为了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加紧与周围少数民族的联系与融合,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变法是秦国求强盛的需要。商鞅废除了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旧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移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言出必行才能取信于民的道理。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如编定户口、地方设县等在秦统一后被保留下来,一直影响到今天。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功,秦国因之而逐渐富强,说明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的惨死,说明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曲折和艰难是改革者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的。三、重要图片说明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出土各类文物7000余件,其中最珍贵的是124件各种乐器,编钟就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一组乐器。钟是打击乐器,依大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钟的大小与音的高低有关。这套编钟共65件,重2500多千克,其造型、纹饰、加工工艺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其发现,对我们研究曾国的历史、乐器的冶铸技术、及当时的音乐发展水平等都有极高价值。春秋形势图结合地图册的相关图片,理解争霸首先在黄河流域进行,随后扩展到长江流域。还可注意各国周围的少数民族,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争霸过程也是民族融合过程的史实。水陆攻战纹壶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在内容题材上出现了许多描写现实生活的场面,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狩猎水陆攻战纹壶器身上下分四带,描写了狩猎、宴乐、水陆战争等情景,全图人物一百多,鸟、兽、鱼、树、器物、房屋等处置得有条不紊。教材所选的是底层纹饰,表现敌对双方的水军正在对抗。上层是持戈作战的士兵,下层是水兵在划船,水底下有潜水员,而为了防止潜水员攻击,战船的船底采用双层装甲。表现了当时的水军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夫差矛和勾践剑吴国制作的青铜器青铜兵器精良冠绝天下,因而人们常以“吴戈”来形容精良的武器。吴王(夫差)矛是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葬中发掘出土。通长29.5厘米,锋部呈弧线三角形,器身有黑色米字形暗花,其一面有“吴王夫差自作用矛”8字。壁薄而刃口锋利,体现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勾践剑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外望山一号楚墓中发掘出来的。剑通长55.7厘米。整个剑身满饰菱形暗纹,剑身中间有一道凸起的棱。也刻有8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字迹清晰。剑锷锋利,寒光逼人,为剑中精品。江陵是楚地,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最后以越王勾践灭吴而结束。战国中期,楚国灭越国,吴、越的珍宝有大部分流入楚国。吴王矛和越王剑很可能是楚灭越的战利品。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分布是:齐在东,秦在西,楚在南,燕在北,赵、韩、魏居中。与春秋形势图对照,韩、赵、魏等国是新出现的,有条件的话,可顺势介绍三家分晋的史实。商鞅方量商鞅制定了秦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并颁布为法律予以执行。这个制度对于征收赋税、管理国家粮库极其重要。图为商鞅制造的1升容积的标准量器,容积约合202毫升。器壁上有两篇铭文,记载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标准的诏令,说明商鞅制定的标准器一直沿用到秦朝。四、练习思考(1)归纳齐桓公得以称霸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了政治优势和经济实力,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于国家的振兴是极其重要的。作为一个政治家,胸怀开阔才能成就大事业。(2)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认识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商鞅个人虽惨遭杀害,但他的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秦国因之而富强。(3)思考齐国争霸成功和秦国由弱变强,各有哪些成功的历史经验?第六课 生产技术的进步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普及是中国农耕文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的运用领域及种类,了解当时铁农具木心铁刃的特点。(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4)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地位。2、理解(1)理解铁器的使用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2)理解铁器与牛耕的结合使用对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3)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4)进一步加深理解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教材分析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具体表现则为铁农具与牛耕的结合使用及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器的使用与普及是当时生产技术最重要的进步之一。铁器的使用改变了此前农业生产以木石工具为主的局面,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铁农具与牛耕的结合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它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垦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农业由粗放式经营向精耕细作的转型提供了技术保证。引导学生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结合在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农业的发展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建成了一系列大型的水利工程,而都江堰则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难度和工程规划的合理性是本课的又一难点,请充分利用都江堰图与灌溉工程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工程规模和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印象。三、重要图片说明铁胄胄是古代战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亦称盔、兜鍪(du mu)。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可以同时保护头顶、面侧和颈部,有的胄顶有可插缨饰的管。这个战国铁胄采用编缀的方法制成,共用铁片89片,制作工艺相当成熟,表明当时的铸铁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铁胄在战国以后的普遍使用表明当时铁已经在生产、军事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春秋时期晋国的牛形尊这座牛形尊又称牺尊,现存上海博物馆。牺尊的整体造型为一壮健的牛形,通体纹饰,制作精美。牛背上有三个孔穴,居中的大穴放置一只小锅,是用来盛酒的;前后两个孔穴与中空的牛腹部相通,从前后孔穴里注入热水后可以为居中孔穴中的酒加热保温,因此这是一只带有保温、加热功能的温酒器。牺尊以其巧妙的构思、形制独特成为春秋晚期青铜器中的精品,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牺尊的造型采用了基本写实的手法,牛鼻上的鼻环也保留下来,这为当时牛被用于耕作提供了实物证据。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让学生对战国时期的水利兴修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除引导学生找寻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可以让学生找寻春秋晚期兴修的中国第一条运河邗沟,还有郑国渠、鸿沟等的位置。李冰石人水尺这座李冰石人水尺雕刻于东汉时期,高2.9米,1974年3月发现于都江堰。水尺是用于测量水位的工具。李冰在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曾命石匠凿刻了三座石人像,立于内江水中,用以测量内江水位的变化,水位保持在不低于石人脚、不高于石肩即为正常水位。这三座战国石人水尺还是中国最早的水尺。东汉时人们为纪念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绩,雕刻了这座巨大的李冰石人水尺,立于外江。二王庙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西门外的玉垒山麓,始建于公元年,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最初祠内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代又增加了李冰之子的塑像。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二王庙。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三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庙内观澜亭下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泼罐。遵旧制,复古埝。” 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府知事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的:“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二王庙1982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公元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二次。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也可算是官祭活动的延续。四、练习思考1、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你能从他们的名、字中看出些什么?根据第三课史海拾贝中名与字的相关知识中可以知道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在含义上有相关性,在孔子的这二个学生的名与字中可以看到牛与耕分别出现在他们的名与字中,换而言之,当时牛与耕地已经被联系在一起了,牛耕已经较为广泛地使用。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牛耕已经是较为广泛使用的耕作技术了。古人的名与字的这一特点往往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有意识都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另外,名本身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反映相应时代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文革时期取名卫红、文革等,抗美援朝时取名援朝、卫国、保国等,新中国建立时期后取名建国、国庆等较多,都反映了时代关注的热点。历史上如汉武帝晚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实为他治国重心转移的一种表示。2、古人管理都江堰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意思是每年要深淘宝瓶口,但飞沙堰的堰顶不可砌得太高。请你仔细分析都江堰工程图,想想六字诀有什么科学道理?都江堰工程由一系列设施组成:“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用于分流,将岷江劈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主要用于灌溉。“鱼嘴”以下有“内、外金刚堤”,分别修筑在内江和外江的沿岸,使内、外江水沿堤下流。内“金刚堤”末端,沿岸修“飞沙堰”,“飞沙堰”是石块堆砌而成的堤岸,堤岸砌得不高。当内江水位超过一定高度而引起水灾时,水流可越过不高的“飞沙堰”流入外江,作为一种溢洪道,可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内江流至“飞沙堰”的末端,原有一大岩石阻住水的去路,李冰在这里开凿一个人工口道,叫“宝瓶口”,使内江能顺畅下流。都江堰附近的河道,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塞淤高,每年必须在内江、外江轮流断流掏修,即“深淘滩”。尤其是“宝瓶口”,一旦淤积必定造成内江灌溉区的泛滥。“低作堰”即指“飞沙堰“不能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早期学校的名称;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分;基本学习内容。(2)知道西周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了解西周的学校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庶民一般没有受教育机会(3)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4)知道各诸子学派、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2、理解(1)。认识“六艺”教育的核心是强调等级观念的礼和乐。(2)理解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重要意义:教育普及,是学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前提。(3)认识孔子著名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和进步性。(4)初步理解各诸子学派的主要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思想。认识到孔子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道家老子的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念。法家韩非子的思想,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二、教材分析中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很早,虽然当时的国学、乡学、大学、小学的具体情况还在研究论证之中,但这些名词的出现至少说明了西周已有了分工不同的学校。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和加强社会等级秩序,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同样体现了这点。“六艺”之中书、数是基础知识,射、御是生产、生活技艺,礼、乐才是教育的核心。西周的教育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官府掌握了教育权,也掌握了官吏选拔权,不仅加强了政治统治,也加强了思想统治。孔子提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开办私学以广开民智。这对于教育的普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以后诸子百家的兴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是进步的,如因材施教、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私学的兴起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演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一批有识之士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仁”是做人的道理,“礼”是西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老子的思想对后来中国的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对立双方会相互转化是其辨证法思想的精华所在,“塞翁失马”的典故是“祸兮,福之所倚”的较好例证。与儒家繁文缛节的等级礼制迥然不同,庄子的世界是一个清静、恬淡、无为、无争的世界,他弃绝人世、回归自然的“出世”、“避世”思想则对后世影响深远。韩非崇尚法治在当时比较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因而为秦国统治者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也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二孙”目前在国际上受到相当的重视,“孙武练兵”、“田忌赛马”等故事可反映他们的军事指挥才能;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集中反映了他们的战略战术思想。三、重要图片说明 孔子和弟子画像砖 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最有作为的有72人,称“七十二贤人”。画中的子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主张虚心向别人求教,图为孔子率领弟子拜见老子的情景。老子像陕西西安碑林有中唐石刻的老子像,此画是用现代技法描摹石刻而画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由孔子整理删定后留有305篇,故习称“诗三百”。至汉代被朝廷正式奉为儒家经典,始有诗经之名。四、练习与思考1、 孔子有关教育的名言:a、学习了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吗? b、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能有真正的知识。 c、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d、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 e、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无所得。2、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三不能”是正气的试金石,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中国历史上具有这种气节的仁人志士很多,可让学生举例,以鞭挞不良风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3、 思考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会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4)楚汉相争。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车舆前有一铜弩机,车舆左侧装弩矢,右侧有一面铜盾,驭者佩长剑,立于车中,双手执驭。2号车称作安车,车厢有门有窗。据测算,铜车马是完全按照当时的实物以二分之一比例设计制作的,其惊人之处在于:一,体形大,两车长达5米多,宽2米、重2吨多,这样大的青铜器,国内外罕见,学者称之为“青铜之冠”。二,制作精,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当年的工匠通过焊接、镶嵌、销接等各种工艺将这些零件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各种链条能灵活转动,门、窗开闭自如。铜车马的伞盖为整体一次铸成,手艺极其高超。三、形象美,铜车马通体彩绘,车舆四周、伞盖上均有各种花纹图案,显得雍容华贵,人与马都显得栩栩如生。据考证这是仿造秦始皇出巡时乘坐的车马制作的,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车驾的风采。秦铜量秦始皇统一后制定的铜量,其造型较商鞅方升有所改进,能够更加准确而迅速地盛取粮食,估计是用来发放口粮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秦石权石权即秤锤,上为系绳的鼻钮。小型的“半两权”可用于称钱,而大权则用于称量粮食。秦制每斤约合公制0.258千克(或说0.2563千克),此石权重秦制120斤,相当于公制30余千克,教材有误。秦朝字砖这是秦朝都城的宫殿用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阳文小篆铸刻十二字,意思是:“秦朝统一天下,普天下的人都是秦朝的臣民,从此国家强盛,国库充实,人民不再有饥饿之忧”。秦统一货币自左至右依次为赵布币(尖足布)、韩布币(方足布)、齐、燕刀币、秦圆钱、楚铜贝(蚁鼻钱)、郢爰。最后统一于秦半两钱。秦律竹简秦朝制定法律,皇帝集立法、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皇权之下,凡事“皆有法式”,大到官吏任免,小到百姓的衣服鞋帽都有明确规定,法律无处不在,成为秦国人民的生活准则。秦律总计400多条,另有刑法60多条。法律由朝廷向各级地方政府颁布,地方政府用竹简详细记录,严格执行。图为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竹简,一枚竹简可写30字,是了解秦朝国家政策的重要资料。秦将军俑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个个栩栩如生,秦代的雕塑艺人在制作陶俑时,参考秦军人形象,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因而人称“秦俑数千,各有性格,各有心思”。将军俑是秦高级军官的形象,目前出土的这类武将仅有6尊。这尊将军俑高1.97米,肩宽55厘米,身体伟岸,器宇轩昂。耳大鼻高,双唇紧闭,给人以一种凌厉严峻之感。双手交于腹前,右手贴在左手背上,作拄剑姿态。作者塑造的是一位坚毅、果敢、沉勇、睿智的高级指挥官的形象。四、史料释读1、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一,统一;衡,计量重量;石,计量容积的单位;丈尺,计量长度的单位。全文意为:统一法律制度,统一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采用统一的文字书写。2、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被,通披;转输,转运物资;聊,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自经,自缢。全文意为: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百姓困苦无以维持生计,走投无路往往自杀于路边的大树,相隔不远就可以见一自杀者。五、练习思考1、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实施的各项措施中,你认为哪一项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为什么?此题不需要有统一答案,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成立。如:统一文字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在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果文字不统一,对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都将带来诸多不便。文字的统一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再如:统一度量衡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又如:郡县制对后世影响大,其确立的地方两级行政机构,是以后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之一。2.“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故事以及它们所起的具体作用陈胜、吴广为了说服众人跟随他们反秦,将写有“陈胜王”三个鲜红大字的绢帕塞入鱼腹之中,其他戍卒们买回鱼后见了这三个字,很感诧异,一时间“陈胜王”的说法在驻地传开。这就是“鱼腹丹书”的故事传说。吴广又利用傍晚天黑的掩护,远远的在树林中点起篝火并学做狐狸叫,在火光闪烁和狐狸的叫声中还夹杂着念叨几个字,戍卒们都隐约听见是“大楚兴,陈胜王”这几个字,于是大家就更相信是神灵的力量在支持陈胜为王。这就是“篝火狐鸣”的故事传说。陈胜吴广利用人们对鬼神的信仰,获取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为揭竿而起奠定了基础。3. 排列成语顺序,讲述与这些成语有关的历史小故事。顺序:约法三章暗渡陈仓四面楚歌破釜沉舟(1)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将章邯所率主力决战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这是能否打败秦军的关键一战。项羽在率军渡过漳水之后下令凿沉所有渡河船只,并砸碎煮饭的铁锅,全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迎战秦军。项羽这种自断后路的做法使广大将士认识到除了战胜秦军之外,他们已无退路,因此全军上下英勇杀敌,以顽强的斗志最终打败了强大的秦军。(2)约法三章刘邦于公元前206年进抵咸阳。这时秦二世已死,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秦亡。为争取民心,刘邦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