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论文)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pdf_第1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pdf_第2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pdf_第3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pdf_第4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7 1 6 4 2 3 摘要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颇具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具有鲜明 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技巧。木版年画以绘、刻兼备 的样式,成为中国美术中的一朵奇葩。版画书夹是我国山东地区特有 的一种婚俗物品,它嫁接了木版年画的生产:e 艺,是近年来才被广大 民俗学者注意的新类目。 木版年画与版画书夹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 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深入 系统地阐述了木版年画和版画书夹的特征、历史源流、使用范围等方 面的知识,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对两者素材、用途、社会功能、内容题 材等方面加以研究,进一步说明版画书夹与木板年画相辅相成的关 系。 木版年画和版画书夹,不仅以其鲜明独特的民间色彩,受到国内 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而且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民俗、宗教等 方面的资料。年画是服务于年节文化的产物,而书夹子是服务于婚俗 文化的产物,虽然借助同一种表现方式,但两者所产生的条件有所不 同、服务的对象也有所区别。年画书夹的发展,离不开木版年画的技 术支持,而木版年画在其“断档期”,也由于版画书夹的出现为其补 充。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扶持,共同见证着古老中华民族灿烂的民间 文化历程。 关键词:版画书夹、木版年画、民间艺术、婚俗、年节文化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b r i l l i a n tn a t i o n a ls t y l e ,u n i q u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e x q u i s i t e s i l l t h ex y l o g r a p hp a i n t i n gi so n et y p eo fc h i n e s ef o l ka r t s c o m b i n i n g d r a w i n gw i t hc a r v i n g ,t h et e c h n i q u eo f t h ex y l o g r a p hi su s e di np r i n t c l a m p f o rr e f e r e n c e a so n eo ft h es p e c i a lw e d d i n ga r t i c l e s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t h ep r i n tc l a m p h a sb e e nn o t i c e db yt h es c h o l a r so ff o l k l o r e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w i t ht h e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a n d f i e l d s u r v e y , t h et h e s i s n a m e dx y l o g r a p hp a i n t i n ga n dp r i n tc l a m p e x p a t i a t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c h a r a c t e r , o r i g i n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o f t h eb o t ha r t ss u c ha sm a t e r i a l ,p u r p o s e ,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 ,a n d c o n t e n t ,t h et h e s i ss h o w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e a c ho t h e r b e t w e e nt h ex y l o g r a p h p a i n t i n ga n dp r i n tc l a m p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 h i s t o r y , f o l k c u s t o m ,r e l i g i o na n de t c ,t h ex y l o g r a p hp a i n t i n ga n dp r i n tc l a m p a r e h i 曲l yp r a i s e dh o m ea n da b r o a df o rt h eb r i l l i a n ta n du n i q u ef o l kc o l o r t h ef o r m e rm e e t s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h en e wy e a ra n df e s t i v a lw h i l et h e l a t t e rs e r v e sf o rt h ew e d d i n g t h ep u r p o s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t h eb o t ha r e d i f f e r e n ta l t h o u 曲t h ew a y so f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r et h es a m e h o w e v e r , t h e b o t h s u p p l e m e n t e a c ho t h e ra s 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t h e yr e p r e s e n t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 r e s p l e n d e n t c h i n e s ef o l k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x y l o g r a p hp a i n t i n g p r i n tc l a m pf o l ka r t w e d d i n g c u s t o mc u l t u r eo nt h en e wy e a ra n df e s t i v a l 刖吾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种,也是中国独有的绘画门类之 一。说起木版年画的门类,更是玲琅满目,有喜画、祖师纸马、扇面画、福寿屏 等等。本文中所讲述的版画书夹,也应当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只是在画面形式与 使用方法上,与木板年画有所差异。 提起年画,大家都应当很熟悉。儿时过年,家家都要提前买回来一大堆的年 画和炮竹,贴年画、放炮竹,已经成为儿时对于过“年”的理解。从门神,到灶 王爷、财神爷、戏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年画图案一直令我对我国的年画艺术魂 绕梦牵。直到2 0 0 2 年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班进修期间,跟随宋兆麟先 生,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进行实习时,发现了一种名叫“书夹子”的版画图本,并 经过多次田野调查、研究,翻阅大量资料后,才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同时,也希 望借此文对中国木版年画的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关于木版年画,许多前辈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从研究的 状况来看,对于此课题,正在不断的深入、细化。 1 9 8 6 年7 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画史一书,作者薄松年先 生讲述了中国年画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1 9 8 7 年1 0 月,贵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一书中,分别刊有 史维安的四川民间年画及其艺术特色、王兴邦的武强年画的艺术道路等 文,介绍了上述各地的年画,以及其地方性的差异。 1 9 9 0 年,台湾汉生出版社出版的戏姥年画一书,作者王树村先生,对 年画众多门类中的戏龊年画的渊源、风格、分布等等,进行了专题性的分析、研 究。 1 9 9 6 年6 月,由张春峰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武强年画,通 过对河北武强当地年画产生的渊源、条件,历史的沿革和风格特征,与工艺的讲 述,更是确定了年画研究要更深入、更细致的主导思想。 2 0 0 0 年6 月,由张宪昌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昌府木版年画 一书,通过作者对东昌府年画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与意见。 关于年画研究的著作,还有很多。但是,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对于中国木版 年画的研究,正在由“大而全”向“小而精”过渡。目前,中国正在启动“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木版年画也位列其中。本文讲述的版画书夹,正是庞 大年画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反映出来特殊的艺术特性、文化含义还是很 值得研究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本人实地调查和研究,撰写此文,就 教于广大学者、专家、同仁,以及爱好此研究的人士。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国木版年画的悠久历史,和前人研究的 些成果,追溯年画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第二章着重论述本人对版画书夹的田野考 察过程与研究结论,并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反映版画书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作用; 第三章探讨版画书夹与木版年画有何异同。 一、中国木版年画的悠久历史 年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喜爱的中国绘画的一种,它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 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技巧为举世公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人民大众对它 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逐渐发展到采用木版印刷的方式,渐渐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形 成了一种绘、刻兼备的样式,成为中国美术史中的一朵奇葩。年画艺术在长期的 发展中根据群众的审美爱好和需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种,起着丰富人民精神 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王树村先生在中国年画 史中这样概括年画的发展过程:“年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孕育于汉 唐文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于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国年画历经宋、 元、明、清各个朝代,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 术表现形式,也是目前为止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之。它显著的艺术特征和民问 的生活密切结合,是反映我国各个时期民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年画的发展共分 为以下几个时期: ( 一) 萌芽期一秦、汉、唐 年画起源的确切年代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但装饰年节绘画的萌芽不晚于先 秦、两汉时期,它是随着人们庆贺新年的活动出现的。新年是除旧迎新的中国传 统节日,在古代庆贺新年活动中充满了驱邪纳福的内容( 如放炮竹、驱鬼迎神等) 。 此时,首先出现了装饰门户的艺术形象一画鸡于户,画神荼、郁垒及虎于门。 门户是房屋的出入通道,是住宅的仪表,又有相当重要的 防卫作用。礼记丧服大记中说:“君释菜,礼门神”。 可见,远在先秦、两汉之际,随着对门户的重视已经夹杂 着“神能庇护全家平安”的迷信观念。这里所指的“门神” 便是后来年画的前身,只是两汉时期,纸张还未被广泛的 用作绘画材料,故当时门上的神茶、郁垒不可能是画后贴 在门上的,而是直接画在门上的。因此,我们现在已经无 法看到,汉代的门神只能据近年来汉墓出土的画像砖、画 像石人物进行考察。如安徽毫县董园村二号墓出土的一对图1 汉代石刻门神 。王树村著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7 月 。薄松年著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 3 石刻线划门神( 图1 ) ,其形古怪,容貌竖眉怒目,鼻孔上翻,身穿戎装,可说 是较早的神荼、郁垒形像中的精品。它也代表了我国年画史上早期门神的真貌。 ( 二) 发展期一宋、辽、金 年画的发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受到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多重因素的 影响。由唐以来,纸张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刻版e p , 神j 技术也开始在民问广泛 的适用,为绘画的大量印刷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人们也必然要求将新春年节 时驱邪纳福、除旧迎新的思想内容进一步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以丰富春节的精 神文化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年画便应运而生。从沈括补笔谈中:“禁中有吴 道子画钟馗,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榻甥板,印赐量府臣各二本,是岁除夜,遣 入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可知,北宋年画已经是雕版印刷了。从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财 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显示,宋代春节装饰画已经在普通百姓中相当普 及了,而且以由单一的神荼、郁垒,发展到了门神、钟馗、财马等多种形象、样 式。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来看,宋代绘画中已经 出现了一些描绘年节时期群众活动或表现吉利幸 福生活的风俗性绘画。如:南宋李嵩描绘新年景 象的岁朝图( 图2 ) 是描绘庆贺新年的一幅画, 图中大门及厅门都贴有门神,门框上装饰桃符, 正厅供有祖先牌位。门前缘及厅堂中皆有宾客, 院内还有孩童嬉戏,整幅画面洋溢着新春的欢乐 气氛。仔细分辨不难看出这幅图中大门和厅门上 所粘贴的门神画是不一样的。大门上的门神看来 依然是传统的神荼、郁垒,而厅门上所绘门神则 头戴官帽,身穿朝服,一副文臣的打扮。由此可 图2 岁朝图 知,宋代门神画题材已经有了“文官门神”。另外, 这幅图画从画风和题材上与清代年画中的大过新年之类的木版年画有异曲同 工之妙,堪称最早表现年画的佐证之一。 描绘婴儿健康天真、活泼可爱的题材在宋代也非常流行。邓椿在画继中 的记载:“杜孩儿,京师人。在政和期间其笔盛行而不遭遇,流落辇下。画院众 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需”。“刘宗道,京师人,作照盐孩儿,以手指影,影亦 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留布,实恐他人传模 之先也”其中提到的杜孩儿和刘宗道是专画婴儿闻名的,为了怕别人仿制自己 的画,他每画出一种新样,都要大量的复制并出售,颇似后世年画中的“描样”。 宋代流传下来的婴戏图比较多,如傀儡图画一群孩童正饶有兴趣的玩木偶戏; 百子戏春图上画了很多孩子在新年舞狮子、放风筝等游戏的情景:村学图 表现的是农村私塾老师伏案酣睡,学童们尽兴的在玩耍的情景,而清代的年画中 也有许多反映“闹学”题材的年画,虽然前者是手绘临摹,后者是刻版印刷,但 是从题材和反映形式上看来,他们还是有着相当强的传承关系的。 宋代刻书印刷以具有较高的水平,除印书籍外,也刻单版印制图画出售。如 司马光死后,“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 致富者。”。由此可见,社会上只要大量需要,年画就可以大量印制、传播,当时 除了印门神、灶神等神像外,也印制供人 欣赏的画幅。下面,从众多的画幅中挑选 以下几幅最具代表性的木版画做以解释: 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金代) ( 图 3 ) :此图俗称“四美人图”,长5 7 公分, 宽3 2 5 公分。图中四位女子分别是晋代 美人绿珠,汉代赵飞燕、王昭君和东汉女 史学家班姬。四人衣装华丽,容貌秀美, 人物后面雕栏玉柱,刻画精制。图中除印 有“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一行横字之 外,在画面中上部一竖方框里还印有“平 阳姬家雕印”一行小字。据前人考证,此 画是金承安年间( 1 1 9 6 1 2 0 0 ) 山西临汾 姬家印制的。 图3 美人图 。邓椿t 画继卷六 。薄松年著中国年呵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 - 5 - 东方朔偷桃图。( 金代) ( 图4 ) :此图是1 9 7 3 年西安整 修碑林石台孝经时发现的。画面高1 0 0 8 公分,宽5 5 4 公 分,以淡黄麻纸印制。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武帝时待诏金 马门,官至大中大夫。以诙谐滑稽著名,因此后世对其的传 闻较多,传说他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桃。 这幅画,表达的就是他偷桃时的情景。只见画中的东方朔身 着大袍,上身略向前躬,肩扛桃枝,枝上果实累累,他面带 微笑,具有诙谐可亲的性格。画面左上角虽然题有“吴道子 笔”,并有“道子之印”的方章,但并不可信。因为自宋以 图4东方朔偷桃来,模仿吴道子者,大有人在,所以,此画多出自民间工匠 之手。但是整幅图画线条流畅、明快,使用淡墨和浅绿色套色印刷,东方朔形象 动感十足,其传神程度可见一斑。东方朔偷桃这种图案一直被延续到清代,他代 表着人们渴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幅画证明我国早在金代就掌握了套色彩印 技术,也该算是年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义勇武安王位( 金代) ( 图5 ) :此图尺幅为高6 0 公分,宽3 l 公分,纸本,墨线印制。画面中央印有三 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头扎软巾,长须飘扬,披袍褂甲, 神气的座在交椅之上。画面前后共有五位武士,分别手 持大刀、盾牌、金印、“关”字帅旗等,立于关羽四周。 上方印有“义勇武安王位”几个大字,整个画面以回纹 花边相围绕,颇有些画在“框”中的味道。此图较前两 张图来说整个画面更显精细,人物服饰的纹理,后面松 树的松枝、松针,帅旗的花边,地上的小草,乃至关羽 的胡须都无一不精,由此可见雕版艺人和印刷工人的技 术相当纯熟。 上述三幅版画,有美人图、神话人物、神像等内容,图5 义勇武安王位 从题材和形式上都具有中国民间年画的特点,可视为早期的木板印制年画的遗 物。由此看出,宋代年画在前代祛邪纳福的前提下,题材内容日趋扩大,神荼、 。刘最长、朱捷元西安碑林发现女真文书南宋拓全幅集王 及版画文物1 9 7 9 年5 期 - 6 - 郁垒发展成了多种样式的门神。神像由鸡、虎等,又增入钟馗、天官、灶神等等。 描绘风俗及现实人物的画幅纷纷出现。在选材上与年节、庆典等活动相适合,如 观灯、新春、货郎等具有欢乐情绪的内容。而娃娃画的出现与流行,也正反映了 人们对下一代的关切与爱护( 也有希望多子多福的喻意) ,丰富了年画的内容。 宋代年画艺术表现上力求活泼优美,如前面提到的四美人画的背景为湖石、 雕栏、鲜花等,对画面加以烘托,使画面更具装饰性。造型上单纯生动,并作了 适当的夸张,年画的形象和形式都在画工的 创作中趋于完善和丰富,刻版印刷的发展则 为年画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正是 宋代年画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逐渐新成 了鲜明的特点,诸如后代年画中流行的风 俗、戏曲、美女、娃娃等主要题材均已具备。 如在宋代扒村窑址发现的娃娃纹瓷罐( 图6 )图6 宋瓷娃娃纹 与清代杨柳青的娃娃戏莲( 图7 ) 年画从形态、构图、画风等方面就颇为相 似。美术和社会的紧密相连,画工们 的不断实践,促成了这一时期绘画的 繁荣,年画的形成使传统绘画的艺术 园地中增添了新的花朵。这些因素都 为明清年画的进一步成熟和繁荣打下 了基础。 图7 清代杨柳青娃娃戏莲 ( 三) 成熟期一元、明、清 元代历史较短,关于年画的相关资料资料也较少,i i 前只有货郎图、开 泰图等流传于世,仔细观察这些画卷感觉还有宋代典型的画风。年画真正的成 熟期应当从明初政府实行恢复手工业生产政策,促使经济进一步繁荣开始。 明代是古典版画艺术的兴盛期,书籍刻印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刻版印刷应 用范围之广和技巧之熟练大大超越前代,同时,插图也成为小说中的重要部分。 北京、南京、苏杭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印刷中心,书商对插图非常重视。当时的 书籍不仅插图数量多、篇幅大,而且刻工精、风格多种多样,他们以此争奇斗胜、 吸引读者。其中,我们熟知的明代宋应星所撰,讲述各种手工业的科普图书天 工开物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另外,套版彩印已经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 进步,明代后期,出现了在一块版上着多种色彩的彩印方式,把彩色印刷推向了高 潮,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彩色年画应运而生,且逐步繁荣。 明代虽然有大量书籍、版面传世,但年画流传至今的不多。究其原因,关键 在于年画的特殊用途,即:每年一贴、次年换新。流传到现在并较为著名的年画 仅有明弘治元年( 1 4 8 8 ) 所刊的九九消寒图、隆庆六年( 1 5 7 2 年) 所刊的寿 星图,万历二十五年所刊的八仙祝寿图及明末刻印的孝行图等。 九九消寒图。( 图8 ) :此图为木版刻印的“历画”。 图中置一蒜头瓶,瓶中插一束梅花,分为九丛,每丛 九朵,四周绘有由“冬至”到来年“惊蛰”的气节变 化图九幅,分别描绘了贺年、观灯、耕田、游春等与 各个气节相对应的图画及羊驮聚宝盆的吉祥内容。图 下有题跋,略为:“九九消寒之图,盖取安静以养微阳 之意,消息盈虚固有自然之数,而扶阳抑阴,罨人未 尝不致意焉阳始生而不 培养则不能顺天道矣。培养至 于九九则阳数极而君子之道 长矣。故予诵法孔子,体先王 图9 寿星图 顺天之意,遂命工绘图,乃于图8 九九消寒圈 一图之上勉成一绝,以寓参赞造化之微旨,而强扶阳抑 阴之深意。愿与有志于顺天道者足一览云。”从文中“遂 命工绘图”一句,可知此画图版是出自画工师之手。这 个画面构思巧妙,刻工精细,堪称难得之物。 寿星图( 图9 ) :此图传世的目前很多,而且其内容 也被后世模仿至民国时期。画幅中的寿星高额、大耳, 身披团花锦袍,手握福寿簿,一幅祥和的气氛。图上提: “南极之精,东华之英,寿我邦家,亿万斯龄。”及“三 。薄松年著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 8 - 松笔,隆庆壬申十月同州摹刻”的字样。显然,这里的三松指的是明代画家蒋三 松,这幅画应当是托笔而已,但是画面上的寿星形象古朴,动态十足,仿佛他真 的步入人间。此图传世较多,除刻印之外,还有阴文拓本和套色印本,其印数之 多,行销年代之久远,可想而知。 八仙祝寿图。:此图画的是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在松柏树下 围绕南极星君歌舞贺寿的情景。此图已流八日本,载于支那古版画图录中。 孝行图( 图1 0 ) :此图共八条, 每条刻孝子人物三人,俗称为二十 四孝图。这些图像绘制得十分精彩, 人物动作逼真,神态自然,是较早的 故事题材年画。其中的“曹庄杀狗”、 图1 0 孝行图“桑园寄予”、“单衣顺母”等,后来 都成了清代年画和戏曲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和剧目,堪称是影响深远。 除上述的吉祥图案和故事图案外,门神仍然是明代年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明代以前的门神名目众多,有神荼、郁垒,有目为天王、夜叉,到了明代,门神 有了新的定名,最初见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的“门神二将军”图。图后 记载:“门神乃是唐朝秦叔宝、 胡敬德二位蒋军也。按:传唐太 宗不豫,寝门外抛转弄瓦,鬼魅 呼号,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 宁静。太宗俱之,以告群臣。秦 叔宝初班奏日:臣平杀人如剖 瓜,积尸如聚蚁,何俱魍魉乎! 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 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图1 1 门神( 秦琼、敬德) 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铜弓箭, 怒须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从明 代起,门神的形象已经基本固定了秦琼、敬德( 图1 1 ) 二位,并一直沿袭至今。 。壬树村著中国年画史p 9 9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7 月 9 关于明代过年挂画的习俗,民间情况还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宫廷资料却有一 些相关的内容。明宫史记载:“三十日,岁暮。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 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宫中尚且悬挂钟馗画幅,贴门神, 民间情况可想而知。毕竟,节日追求吉祥、欢乐的气氛是共同的。 以上这些零星的史料虽然不足以勾画出明代年画的概貌,但是,从年画需求 的扩大,印刷条件和技术的进步,极少量遗留作品中显示的高超技巧、水平等诸 多方面来看,年画的发展已有了进入繁荣期的前兆。 从明代末期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印制年画的中一d 产地,到了清代前 期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画产地也在逐渐的扩大、增多。其中有一 家一户作为副业的农民自产自销,也有具有相当数量工人的画店、作坊。我们现 在熟悉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等,都是从那时发展起来的。随 着年画艺术的发展,上述的各个年画产地也自然形成一批以画师、刻板师、印刷 师为主的创作、制作人员。一张年画要经过创作、刻板、印刷、发行、批发、运 输、贩卖等环节,才到了群众手中。印制年画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 明清时期年画艺术的繁荣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年画的题材、 图1 2 男十忙 图1 3 女十忙 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 展。为了适应新春风俗习惯和百姓装饰 的要求,加之画师们也是众多底层劳动 人民的一员,他们对社会生活及群众愿 望有着深层的了解,通过年画以多种体 裁和艺术手法,反映群众的感情。在这 一时期,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表现 历史传说和戏曲故事的戏曲年画都有很 大的发展。另外,美女娃娃画、山水、 画鸟等吉祥性图案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品 种,还出现了讽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讽 刺画,这些是前所未有的。 1 、风俗年画 风俗画在年画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 史。前节中提到的九九消寒图、岁 朝图都应属此范畴。清代康乾盛世时 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同时,描绘市 井富庶、丰年乐业、新春欢娱,反映劳 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种风俗年画,也 图1 4 庄寥稼墙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男十忙( 图 1 2 ) 、女十忙( 图1 3 ) 、庄家稼墙难( 图1 4 ) 等。 2 、小说、戏曲题材年画 小说戏曲题材年画在此一时期的年画中非常流行,其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元、明、清三代是小说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相继出现了水浒传、三国 图1 5 三岔口 图1 6 拾玉镯 3 、美女娃娃画 。王伯敏著 中国版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1 年 - l l 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并且在社会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 响。这些小说中的不少故事因其有 着鲜明的主题思想,曲折的故事情 节都被改编成了戏剧、评书被人们 广为传唱。昕戏的同时,人们不仅 从中熟悉了历史传说,更加深了群 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爱国主 义的赞美和对善美丑恶的判断。 因此,作为群众艺术载体的年画 中大量涌现历史故事及戏曲题材 的作品绝非偶然。如:三岔口 。( 图1 5 ) 、拾玉镯( 图1 6 ) 等。 以美女娃娃为内容的年画,由 于形象美,反映了大家对家庭美满、 后代健康、生活幸福的憧憬,因此 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明清时 期的美女娃娃画,在样式上也有了 很多变化。明清时期的美女图除有 前期的古装仕女外,还有天仙、麻 姑等具有吉庆内容的人物形象。娃 图1 7 美人图 图1 8 母子图 娃图的样式也比较多,其形大都表现孩子们玩耍的情景,画面活泼可爱。美女娃 娃图大都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思想,是百姓比较喜欢的年画类型。如:美 人图( 图1 7 ) 、母子图( 图1 8 ) 等。 4 、讽刺、幽默内容的年画 晚清时期,讽刺题材年画的 出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黑暗 和无能。如“尖头”形象,表示 某人处世刁钻奸滑,而河北武强 地区的年画尖头告状( 图1 9 ) 上还配有诗歌,其中几旬是:“原 告尖头,被告更尖。不若差人, 图1 9 尖头告状 尖中带拐弯。尖上更带刺,还得数 着官。”这几句把贪官骂了个痛快。 类似的年画还有庄家( 稼) 老( 佬) 作( 做) 知县官话不通它讽刺了 当地知县愚蠢之极,连话都听不懂 的故事。( 图2 0 ) 这些年画把那些贪 图2 0 庄家老作知县官话不通 官们的形象公之于众,已达到大快人心的目的。 5 、风景、花卉装饰性年画 风景花卉也是年画中颇受欢迎的题材。这些年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 优美的格调。如:墨地花卉( 图2 1 ) 、白菜蝈蝈( 图2 2 ) 等。 6 、神码、门神 神码是人们年节时敬神祭拜的偶像,包括灶神( 衣食无忧) ( 图2 3 ) 、门神 ( 平安) 、财神( 生财) 、观音( 送子) 、痘神( 儿童不长水痘) 等等,大都带有 驱邪祈福的性质。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传统的门神神荼郁垒仍然存在,但 更多的人把前面所讲的秦琼敬德( 图2 4 ) 张贴起来当做门神。 图2 3 灶神圈2 4 秦琼敬德 明清时期,木板年画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根据 群众年节时的特殊要求和心理状态,经过画师们的精,t :, , g j j 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表现手法。另外,随着年画制作群体的组织化、专业化,明清木版年画已经发展 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阶段。 ( 四) 民国年画与新年画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清政 府腐败无能,随着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人民群众也在侵略者和和苛捐杂 税面前无能为力,民不聊生。另外,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和石印年画、月份 牌画的流行,更是对木版年画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 9 3 5 年鲁迅先生曾感叹: 我国古代木刻年画,“近来己 被凌替,作者寥寥,刻工低劣”, “印张花纸且并为西法与俗工 所夺,老鼠嫁女与静女拈花之 图,皆渺不复见”。直到解放前, 木版年画已濒于已绝人亡的境 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 民国时期出现了反映和讴歌辛 亥革命的“时事年画”。到了抗图2 5 反战同盟新年宣传画 日战争期间,随着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反击日本军国 主义、伪满洲国及华北汉奸政权反动宣传时,曾创作了大量的年画宣传品,形成 了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反侵略战争色彩的年画艺术,被称为“革命年画”。新中 国成立后,国家鼓励年画生产,也产生了不少好的年画作品,这一时期的年画与 上述的“时事年画”和“革命年画”被并称为新年画。其中,时事年画上海通 商庆祝总统万岁、革命年画反战同盟新年宣传画( 图2 5 ) 都是很有代表性 的作品。 总之,年画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广为拓展,而且 在形象、构图、刻绘手段以及色彩上有很多创新。使其脱离了传统中国美术的范 畴,成为一枝独秀,被我国广大的城乡民众所喜爱。尤其是新年来临之际,年画 被我国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大众看成是必不可少的、最富魅力的精神大餐。同时, 它也与其它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的艺术形式一起,为繁荣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版画书夹的发现、调查与研究 ( 一) 偶然发现与田野调查 1 、发现 位于北京市东南三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是一个经营民间旧货,工艺品的假 日特色市场,也是很多历史、民俗文物的大型交易区。该市场每周六、日开市两 天,届时从早上五点至下午四点,人声鼎沸,十分热闹。长期以来,这里不仅是 京城收藏家“淘宝”的沃土,还是许多文物、民俗研究学者寻找新课题、开拓新 领域的好地方。 2 0 0 2 年1 0 月5 日( 礼拜六) ,笔者跟随宋兆麟 先生照常来到潘家园实践、学习。在清晨昏暗的灯 光下,只能靠手电筒来看清地摊上卖货老乡们摆下 的种种旧货。忽然,宋先生的灯光停在了一本蓝色 土布包皮的书本( 图2 6 ) 之上,我拿起书本,仔细 观察,该书长约3 5 厘米,宽约2 0 厘米,有上下两 页蓝色土布缝制的书皮,上页布尺寸与内部画面相 若,而下页布则比画面长出过半( 约1 0 厘米) ,可 以由下往上折包过来,以缝制在其页边的“盘扣” 与缝制在上页中部的布环相连,起到保护内部画页 的作用。布皮与内页采用线装的装帧方法,翻开布图2 6 书夹子 皮,一页页精彩的戏剧画面呈现在眼前。该书有1 8 页,为民间草纸木版印刷, 其构图形式与戏韵年画相似,人物形象夸张、粗旷且动感十足。经询问,该摊主 姓赵,系山西介休人,这本书是从一个山东籍文物贩子手中以其他物品交换而来, 至于此书是从哪里收购的、叫什么名字等相关信息他也不清楚。最后,笔者买下 此书,作为以后研究中国版画、年画的资料。九点左右,我们离开潘家园,宋先 生告诉我,这类民俗文物,他原来也未曾见过。现在国家文化部正在搞民间文化 抢救工作,民俗文物也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并嘱咐我回去查查资料,看 能否作为我的硕士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笔者一个星期时间,在国家图书馆、 图书大厦和互联网等媒体的资料查询,关于那本书的情况依然没有什么线索。在 此期间,宋先生也询问了几位民间美术方面的专家,对予这本书,大家也都不甚 了解。看来要了解这本书的价值、用途,还要等待更多的新资料出现。 2 0 0 2 年1 0 月1 9 日,又是一个星期六,终于在潘家园市场二区的一个摊位 上又发现了一些书本,摆摊的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我欣喜的走过去, 将其摊位上的十余本仔细察看,发现其形制与装帧方法与上次购买的书本大致相 同,布皮除了多数为与上次相同的蓝色土布相同外,还多了几本“巧做布皮”, 即在蓝布皮之上绣花,其内容多为蝙蝠( 福) 、铜钱( 禄) 等吉祥图案,做工极 为精良。翻开书本,内页中除了以戏剧人物为主外,还有花鸟、吉祥图案、风景 动物等种类。经询问,摊主叫夏金华,河北沧州人。当笔者问到这些书的来源时, 他说这些书也不是他直接收来的,而是通过一位山东人买来的。据那位山东人讲, 这种书,早在清代早期就出现了,出于山东的西南部,有些地方叫“书夹子”也 有些地方叫“书本予”。,依据地域不同,名字也不尽相同,但其作用都是妇女 夹鞋样、花样的工具。因为其内页印有版画,而这些版画的印刷技术又是从东昌 府( 山东聊城) 传过来的,所以其内页,称为东昌府年画。由于这位摊主不是原 始收购人,所以,希望从他身上了解到书夹子是哪里印刷的、其制作过程如何、 它和版画年画究竟有什么联系等资料是不可能的。最后,摊主将这十余本书夹子 转让给笔者。宋先生得知了这个情况,并仔细研读了此次征集的书夹子,显得很 兴奋,因为其中的很多图案,在中国年画界从未发现,且此种年画装帧形式和丰 富题材也是闻所未闻的。于是,笔者决定亲自到山东聊城,进行一次田野考察, 揭开书夹子之迷。 2 、调查 我对“书夹子”的田野调查共有7 8 次,其中主要的有4 次: ( 1 ) 第一次田野调查 时间:2 0 0 3 年1 月5 日一2 0 0 3 年1 月1 2 目 路线:北京一聊城一莘县一北京 根据宋先生对东昌府年画的了解,和兜售书本子的那位夏摊主的介绍,我决 定将历史上盛产版画、年画的聊城,做为此次调查的第一站。 从北京坐火车到山东聊城大概需要5 6 个小时,还是很方便的。根据在北 京搞调查的经验,笔者首先打听聊城是否有文物市场、旧货市场之类的地方,希 。木林张波年画的另娄鲁西南的书夹子东南文化1 7 0 期 - 1 6 - 望能从这里找到突破口,展开调查。经人指点,了解到聊城还真有一个挺大的文 物、旧货市场,位于聊城市龙山二区,平时有坐商经营的古玩店,每逢阴历四、 九开市,附近几个县、市的古玩商、收藏家也会到这里来交易、交换货品。2 0 0 3 年1 月6 日( 农历十二月初四) ,正是市场开市的日子。笔者于早上六点赶到了 市场,这是个不大的院落,大概有2 0 余问门面房,分两排分布于市场两侧,但 都紧闭大门。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横七竖八的摆着一些旧家具、老箱子之类的大 件货物。在门面房的前面,零星的摆着几个地摊,摊主正忙着整理货物。经询问, 这个市场的门面房要到八、九点才开门,丽摆地摊的大部分也要到七点多才来。 果然,到了七点半,市场开始热闹起来。笔者在市场转了近两个小时,询问当地 的文物商,他们并没有见书夹子。有一位叫任国杰的热心摊主告诉我他在济南的 市场上见过,还告诉笔者在聊城的莘县还有几家东昌府版画的印制作坊,希望对 寻找书夹子会有一些帮助。于是,笔者离开市场,决定坐车去莘县。经过近一个 小时的颠簸,长途车终于到达莘县汽车站。经过两天的寻访,笔者发现莘县的老 年画作坊已经很难找到,偶尔有几个f p $ l j 年画的作坊,也都不用木板印制了,取 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器e lj $ 1 ,对于老版画的印刷,这些作坊的老扳都显得十分 陌生。此次莘县的版画调查也只得告一段落。1 月8 同下午,我返回聊城市,并 向宋先生通报了调查经过,宋先生建议我,去访问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作者, 聊城大学的张宪昌先生,应当会有所帮助。 一月九日上午九点,我来到聊城大学,在美术系民俗研究所,见到了张宪昌 教授,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在研究所的展室里,我看到了很多老版的东昌府年 画和一些清代的印板。在与张先生的攀谈中得知,他从事东昌府古版年画的收藏、 研究工作已有2 0 多年了,目前收藏了几千幅老年画和印板,并且对莘县的“同 顺和”、“同济祥”、“万顺兴”等几家现在已经消失的老字号年画作坊也进行过深 入的寻访、调查和研究。关于书夹子,张先生在以前的民间调查中就见过此物, 且对于在北京市场出现此种民俗文物感到很震惊。关于书夹子的具体用途,他也 不大清楚,但从画面的色彩、构图来看,书夹子画面与东昌府版画是极为相似的, 应该与东昌府的版画有什么联系。临走时,张先生建议我到山东省会济南的文物 市场看看,也许能找到什么线索,并将其著作东昌府木版年画送于笔者一册, 还约我与宋先生再次访聊,并一起深入搞东昌府年画研究。对此,我和宋先生都 十分感激。告别了张宪昌先生,我只身赶赴济南,但也没有太大收获。 ( 2 ) 第二次田野调查 时间:2 0 0 3 年3 月3 日- - 2 0 0 3 年3 月l o 日 路线:北京一濮阳一菏泽一北京 2 0 0 3 年3 月2 日,一位河南濮阳的文物商李全有打来电话,说他那里有数 十本书夹子,问笔者有无兴趣收购。濮阳市位于河南东部,与山东的范县相邻, 考虑到范县是历史上年画的重要集散地,在濮阳出现书夹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为了更多了解有关书夹子的信息,我决定赴濮阳进行第二次调查。 3 月4 日清晨,在濮阳见到了那 位姓李的文物商和他所收藏的近百 本书夹子( 图2 7 ) ,很令人震惊。翻 开这些书夹。发现新的图案不少,且 书夹的布皮也不全是蓝色,有了红 色、黑色、彩条等多种样式。通过与 店主的攀谈得知,这些书夹子并非本 地产物,而是从菏泽的一个文物市场围2 7 百余本书夹子 上买来的,对于此物的用途、历史渊源,他也不了解。就这样,笔者又匆匆踏上 了前往菏泽的长途汽车。 到达菏泽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打听当地人得知菏泽也有一个文物市场,叫 马海路文化市场。笔者在该市场旁边找到一家小旅馆,准备第二天到市场上寻找 线索。清晨五六点钟,在市场上就聚集了很多人,由于山东菏泽是历史上著名的 书画之乡,所以他们所买卖的产品,也多以纸本书画为主。在市场上,我看到了 许多北京市场上很难见到的老年画,老版画十分兴奋。终于在一个年约3 0 岁 的摊主前,我看到了久违的书夹子,翻开来看,从画面、艺术风格和装帧形式上, 与我在前面调查、翻阅的书夹同出一辙,应当是同一时期,同地域的产物。经 询问,此人名叫周殿生,菏泽本地人,做文物买卖这一行已有五、六年的历史。 谈到书夹予,他便来了精神,说:“这东西也是近段时间才发现的,本来以为这 些东西没什么人要,没想到买得还挺好。”并告知笔者,此物主要出自山东的西 南部的郓城、鄄城、阳谷、范县、曹县等地,是婚嫁用品。在这个文物商的帮助 - 1 8 下,我又见到了百余本书夹子,其中不乏有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类型、新画面,并 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 3 ) 第三次田野调查 时间:2 0 0 3 年5 月7 日- - 2 0 0 3 年5 月1 2 日 路线:北京一菏泽一鄄城一宋楼一杨堂 有了前几次的调查经验,这次笔者直奔菏泽,希望能够寻访到制作书夹子的 老艺人,了解更多关于书夹子的情况。经菏泽那位周先生介绍,我在鄄城县城找 到了专门为他收购书夹子的当地农民李章霞。并了解到,此地所出产的书夹子以 红船口附近制造的居多,但是,这些老艺人大多已经过世了,他们的后人还有可 能找得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李章霞的陪同下找到了几位相关人员,摸出了 一些很有价值的线索。 红船画店 宋柱子、6 7 岁、鄄城宋楼乡人。据他讲,他们家做书夹子已经有3 代的历史。 他的父亲束星城,从小就到宋楼南边,在印制年画相对发达的红船地区学习制版、 e p 届, j 的手艺,出师后回到宋楼开了一家画店,因为当时“红船口画店”的制版、 印刷都是最好的,很有名气,所以,他们家的画店就用“红船画店”为招牌,这 样,既不模仿他人,又可以有知名度,自己生产、销售。他家当时有2 0 0 多块版, 有父亲从红船口画店带回来的,也有自己刻的。每逢农闲之际,他们全家上阵, 印刷书夹子( 书本子) ,兼做一些纸扎活。到过年时,全部改印年画,据说当时 靠此技术,能有不错的收入。父亲年纪大了,本想把手艺传给他,可他当时不愿 意学,所以,从父亲去世之后,他也只是用老版搞搞印刷,刻版就不做了。经他 辨认,笔者所收藏的那张五堂会审,便是他家的作品。但提起那些老画版的 去向时,老人显得很沮丧,道:“文革时,批斗迷信活动,我因为害怕,一晚上 的时间,全烧了,唉l 那都是我爹的心血呀! ” 杨堂画店 张继贤( 图2 8 ) ,7 3 岁,杨堂本地人。 我见到这位老人时,他已卧病在床一个多月 了,但是老人听说我是来搞书夹子研究的, 顿时来了精神。这位老人家里有四间房,其中图2 8 张继贤老人 有一问房里堆满了许多纸扎,据老人妻子讲,这些都是老人病前做的,现在生意 不太好了。攀谈中得知,老人八岁就随同村的小孩到红船口去当学徒,后来成为 “复央永”画店的几位主要印工之一,并且学会了做纸扎和修版的本事。由于师 傅从不教刻版的手艺,大约二十岁时,他拿了所有的家当从范县买了几十块版, 回家开始了印制书本子的行当,当然也兼作纸扎和印制年画。后来,因为感觉到 没有新的样子,吸引不了顾客,他又只身前往范县,跟当地的一位先生学习刻版, 终于出了师,以后便自刻自印,生活才好了起来。但是,这些印版终究没能逃脱 文革破四旧的劫难,被全部毁掉了。老 人说着颤颤巍巍的拿出一个小布包,告 诉我,这是师傅留给他的各种人物的比 例图册( 图2 9 ) ,他还一直珍藏着,现在 也只有这个了。我拿出了我所收藏的 些书夹画面,请他辨认,虽然没有找到 他刻制的图画,但是他眼就看到了“复 目2 9 人物比例固册央永”的画面,并告诉我,这也许就是 他印制的呢。 告别了两位老艺人,利用几天的时间,笔者又走访了许多曾经使用、贩卖过 书夹子的老人,对于书夹子的使用、销售等等环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给我撰 写有关版画书架的文章提供了很多素材。 ( 二) 版画书夹的研究 经调查,版画书夹广泛的存在于菏泽、鄄城、郓城、曹县、单县、济宁的梁 山、聊城的范县、台前等山东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各地对于其称呼不一,有称“书 本子”、“书本儿”,也有称“戏本”等等,但大部分地区称之为“书夹子”。据持 有此物的7 6 岁妇女叙述,家f p 有三代以上留下来的书夹予,按前两代每代2 0 年算,“书夹子”在当地流行,至少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