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唐寅《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关于溪岸图身份鉴定的争论从1 9 9 8 年开始至今虽并未真j 下停止过,但 是,持续到现在的结论却依然徘徊在当年谢稚柳老先生论述的框架之中,没有 生发出多少眼前为之一亮的新线索和观点。而本文却在之前众多专家学者研究 的常规素材范围之外,无意发现了大家都从未发现的一条新线索,那就是唐寅 的江山骤雨图。在这幅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之中,我就像寻找达芬奇密码 一样去搜索任何与溪岸图有关的元素:相似的构图方式,一模一样的前景 树形,几乎完全相同的江边草阁和柴门屋舍,以及牧牛小童。这些一个个相似 元素时时在提醒我这幅画一定和溪岸图有着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待 以论证。 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图像对比的方法,先是将唐寅江山骤雨图的背景 资料做一下了解,再将这幅画和传董源溪岸图作细部元素对比,找出两图 异同点,由此推测江山骤雨图以溪岸图为母本临创而出的可能性;然 后详述在江山骤雨图真伪鉴定过程中发现的在风格、款识、印章、点景中 的若干问题;最后再分析唐寅江山骤雨图在真赝两种情况下,对于溪岸 图鉴定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溪岸图江山骤雨图鉴定对比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g u m e n to nt h ea u t h e n t i c a t i o no fw i n t r yg r o v e sa n d l a y e r e db a n k sh a s n e v e rr e a l l ys t o p p e ds i n c el9 9 9 b u tt h ec o n c l u t i o nc a r r i e dt h r o u g ht ot h ep r e s e n ts t i l l l i n g e r si n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 m r x i ez h i l i u sd i s c o u r s ea n dt h e r es e l d o mc o m ea n yn e w h i n ta n dv i e w p o i n tw h i c ha c ta se y e p o p p e r s h o w e v e r , t h ea r t i c l ea c c i d e n t a l l yf o u n d o u ta n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h i n tb e y o n dt h es c o p eo fr e g u l a rm a t e r i a l ss t u d i e db yf o r m e r n u m e r o u s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 ,t h a ti sr a i n s t o r mo v e rad m e i l i n gi nm o u n t a i n s c r e a t e db yt a n gy i n i nt h i sp a i n t i n gw h i c hi su n k n o w nb e f o r e is e a r c hf o ra n y e l e m e n tr e l a t e dt o 陟锄t r yg r o v e sa n dl a y e r e db a n k si u s ta sil o o kf o rt h ed av i n c i c o d e :s i m i l a rm o d e s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l o o k a l i k ef o r e g r o u n dt r e ef o r m ,a l m o s ti d e n t i c a l w a t e r f r o n tt h a t c h e dr o o fc o t t a g e s a n dt h el i t t l ec h i l dc o w h e r d e a c ha n de v e r yo n eo f t h e s es i m i l a re l e m e n t sr e m i n d sm et h a tt h ep a i n t i n gh a st h o u s a n da n do n el i n k sw i t h 肠l t r yg r o v e sa n dl a y e r e db a n k s w a i t i n gt ob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et a s k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k n o wt h eb a c k g r o u n dd a t ao ft a ny i n sr a i n s t o r m o v e rad m e l l i n gi nm o u n t a i n st h r o u g ht h em e t h o do fi m a g ec o n t r a s t ,a n dt h e ni t c o m p a r e st h ep a i n t i n gw i t hc h u a nt o n g y u a n sw i n t r yg r o v e sa n dl a y e r e db a n k s t h r o u g hd e t a i l e de l e m e n t st of i n do u t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b o n l p a i n t i n g s t h e r e b yi ts p e c u l a t e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t h a tt h ec r e a t i o no fr a i n s t o r mo v e ra d m e l l i n gi nm o u n t a i n sw a sb a s e do nt h ew i n t r yg r o v e sa n dl a y e r e db a n k s ,a n d t h e ni te l a b o r a t e s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o fs t y l e ,p a t t e r n s e a l ,d e c o r a t i o n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i ra u t h e n t i c i t y a tl a s t i ta n a l y z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a u t h e n t i c i t yo f 陟锄t r yg r o v e sa n dl a y e r e db a n k su n d e rt h et r u ea n df a l s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k e y w o r d s :ns u p p o r to f t h er i v e r b a n k , r a i n s t o r mo v e rad m e l l i n gi n m o u n t a i n s , i d e n t i f y , c o n t r a s t u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眵杉蹴钞9 彳 心p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躲闪阑日期工咿川。 i :海师范大学硕一l :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当我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就想过要做这篇文章,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 最后没有成行,心中甚是遗憾。但是现在想想,又庆幸不已。为什么? 其实很 简单,只要是从事中国画技法或理论的人都知道,溪岸图不仅对于我,我想 对于任何有志于在这方面做点突破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现 在,我又将唐寅和溪岸图这两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双方放在一起,还要 做成一篇硕士论文,我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更多的是有点意外且有所期待, 而对于笔者来说却是无尽的“痛苦”和“磨难”,文献的查阅和搜集便是让我备 受煎熬的主要方面,没有想到的是,将此篇论文的论点,也就是当初发现的几 条线索只是稍加论证,都是那么的繁重和困难,需要查阅的资料已远远超出了 我的想象,就算是每天扎到书堆中也还是感觉时间和阅读量不够,如此下去, 确实感觉有点心狄意冷,渐生怯退之心。当我思考着更换研究方向的时候,看 着满桌搜集的资料,摘抄满满的笔记本,再看看画册上的溪岸图,又有点心 有不忍了,难道就这样前功尽弃吗? 我真的不可以吗? 就这样连续纠结了多日, 最后终于不服输的劲头盖过了怯退之心,决定不管前路崎岖坎坷也好,一马平 川也好,都继续走下去,做下去。 关于溪岸图的争论,从它刚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当中时,就已经开始 了。而在1 9 9 9 年大洋彼岸爆发的一场关于此图真伪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时,它的 声望达到了最高峰。众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皆趋之若鹜,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法,一度形成了“溪岸热”,不过却也是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具有 代表性的则是下面几家: 专家学者国籍 真伪 观点 方闻 美国 真 为董源绘制的屏风画2 1 关于这场溪岸图真伪的大讨论,朵云轩第5 8 期解读溪岸图中集结了众多海内外中国艺术史 研究专家及书l 田鉴定家对十溪岸图身份所做的一砦研究,要想j ,解这场声势浩人的关十中国i 田j 真伪问 题人论战的话,可参见此书。卢辅吊主编解读溪岸图【c 】上海:j :海书i m i l l l 版社,2 0 0 3 2 方闻溪岸图j 山水画史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书画f i j 版社, :海:上海书i 画出版社,2 0 0 3 p 7 _ 4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高居翰美国伪为张大干伪造3 古原宏伸日本伪为张大干与徐悲鸿一起作伪4 何慕文美国未定最晚为1 3 世纪之前作品5 方元旅美华人真此图为沈括书中的落照图6 夏商中国真 与潇湘三卷为不同时期作品7 石守谦中国未定北宋之前的作品8 谢柏轲美国未定可能为1 0 世纪的作品9 启功中国未定宋人之前作品1 0 谢稚柳中国真董源的变法之前作品 杨仁恺中国真 是北宋早期的作品,但款字是后添的, 作者是否董源尚须进一步研究1 2 陈佩秋 中国真毋庸置疑的董源作品1 3 丁羲元中国真只要确认是宋人画,作者必然为董 源1 4 当然不只上面各家的观点,还有很多书画鉴定家都参与到其中,在这里不再一 一列举坫。其中陈佩秋的论点是在2 0 0 1 年国内引发的另一轮关于董源作品断代 问题的讨论的产物,这次和1 9 9 8 年形成了溪岸图争论的两次高峰,而2 0 0 1 年的这次主要是以陈佩秋为总舵主,讨论的主题是董源作品断代问题,这也属 于溪岸图争论的延伸。自然,这两场争论也形成了一些重要观点,遗憾的 是,在这十年之中关于溪图的争论好像又沉寂了下去,加之之前的争论最 3 高居翰对溪岸图的十四点质疑卢辅圣解读溪片图【c 】+ f :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p 4 4 - 8 7 4 古原宏伸溪岸图在近代流传中的十个疑点卢辅圣解读溪岸g f l 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 0 0 3 p 8 8 - 1 0 l 5 何慕文对溪岸图与张大t 两幅伪托作品的比较分析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画出 版 i :,2 0 0 3 p 1 0 2 。1 2 l 6 方元溪岸图考辨卢辅吊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l i i j 版社,2 0 0 3 p 1 2 2 一1 5 2 7 夏商从溪岸图的笔墨风格论作品之归属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 0 0 3 p 1 5 3 一1 6 9 8 石守谦风格、画意j 画史荤建卢辅圣解读溪岸图 c 】卜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p 1 7 0 1 9 6 9 谢们轲一幅古代作品的现代释读卢辅圣解读溪岸图 c 】卜海:l :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p 2 2 3 2 5 l m 启功论董源传世i 田i 迹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i 田j 出版社,2 0 0 3 p 2 5 2 2 5 7 谢稚柳鉴余杂稿【c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版社,1 9 7 9 p 8 0 8 1 1 2 杨仁恺杨仁恺书画签定集 c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 9 9 9 p 4 5 ”陈佩秋徐建融关于董巨传世画迹真伪的对话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 0 0 3 p 2 5 8 2 6 9 1 4 丁羲元国宝鉴读【m 】一卜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p 7 8 ”人致还有以下各家观点“属萤源早年真迹。”工季迁:“溪岸图下限定在北宋是没有问题的。” 杨新;“可以确信它是北宋早期之作。”单国霖;“其五代全北宋初时代性是毋容置疑的,至于作者是 否莆源,可作进一步考辨。”单国强。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颖独特,但基本上还都是在谢稚柳老先生论述的框架内再次生发。近十年间再 也没有什么可以令人眼前一亮的论述出现。 本文将要利用新发现的线索对溪岸图的身份鉴定问题做一番探究,以 之前所有做过溪岸图和唐寅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 合这些新的线索,来充实溪岸图的研究内容,并借此为溪图今后的更 进一步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本文的内容涉及到书画鉴定,此项工作并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我的 特长,又由于溪岸图问题的敏感性,所以,我决定文章以疑问递进的方式, 最后并不做出确论,只是将我在江山骤雨图和溪岸图的对比研究中发 现的问题和疑问一一列出,然后配合查阅材料,作出合理分析,以便读者在我 的疑问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或者否定我的疑问或者解答我的疑问,最后都能为 溪岸图身份鉴定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弟一章扛山骤雨圈) 与滠岸囤j 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第一节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的背景资料 邈 田l 图2 唐寅江山骤雨图( 图1 ) ,纸本浅着色,纵1 7 03 c m ,横9 45 c m ,现 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这幅画在现有出版物上大概有三个称呼:日本京 都国立博物馆命名为江山骤雨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主编的海外遗珍一 绘画再续也选用此名”;中国大陆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唐寅画集 ”与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也沿用日方名称”;而 ”目为选幅i 在袭所看到的所青画册中都t 太清晰,如果想作镕 研究的话。请进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官 方h 站可h 看到这幅日的放大清晰图片其中教书与印章都比较清晰,对于鉴定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虬 t 焉耋豫:鬻搿嚣篇黜端瓣糍黔秽4 “口 ”唐寅唐寅画集【m l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i 一6 4 攥瓣爱0 簿连闷j ,鑫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 溪岸图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海外中国名画选,称其为狂风骤雨图2 0 ,大 致是截引画面诗题的第一句“狂风骤雨暗江干”前四字而为名;长城出版社在 2 0 0 2 年出版的唐伯虎书画全集中也是叫这个名字2 1 ;第三种叫法则在台北 故宫的江兆申先生所著关于唐寅的研究此书中得见,他称其为山居风雨 图2 2 。按傅申先生所注,他没有见到此画真迹,是援引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所 著中国画史之中的名称2 3 ,我则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用了京都国立 博物馆的叫法选用了江山骤雨图这一名称。也许因其长时间在日本收藏和 版权的问题,所以此画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物上很少出现,我在自己最大视线范 围所看到的也仅仅是上面所列出的那几套书,所以大家肯定对其非常陌生。再 者,就算偶尔在唐寅书画集中看到了这幅画,恐怕也很难引起大家的关注,因 为此图中在唐寅的众多书画作品中,实难谈得上佳作,更代表不了唐寅一般印 象中的水平。那大家一定会问,这样的一幅作品还劳心费力去作研究,有什么 意义吗? 我的答案当然是“有 ,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它竟然和曾经引起大洋两 岸关于中国古画真伪问题大讨论的,且至今“诞生 和“作者归属问题仍像 迷一样的溪岸图( 图2 ) 扯上了关系,而它的真伪鉴定将会直接对溪岸图 几乎凝滞的研究现状起到稀释调节作用,更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向前大步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幅神秘的唐寅画作( 图1 ) : 江山骤雨图大致呈“s 形构图,前景陂陀堤岸,写杂树一排,夹叶点 叶俱备,甚是细致,紧邻坡岸便是高大峰头耸起,上有杂树若干;中景部分比 较丰富,先是溪边水榭,水阁之中,一士人凭栏远眺,像似听风观潮,浪峰涌 至阁下,一妇人抱婴儿左后立,一小童居中,回视其母。水阁之后篱笆院落间, 复见妇人,似有晚炊之意;而柴门外一牧童骑于牛背,斗笠、蓑衣,赤其足, 旁一农夫,亦穿蓑衣、赤足、扛锄,有风雨暮归之感。院落人家之后林木掩映, 薄雾蒸腾,飘渺山水之间,远景山峰若隐若现,下部与屋舍树木融为一体,上 部群峰高低错落,离合聚散,浓淡枯湿,极具律动感。画面左上行书自题: 狂风骤雨暗江干, 悖林树中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m 】长沙:湖南美术版社,1 9 9 9 p 2 3 2 0 海外中国名画精选【m 】上海:上海文艺= 出版社,1 9 9 9 年6 月二版p 9 5 2 1 唐寅庸伯虎书画全集 m 】北京:长城j | j 版社,2 0 0 2 p 1 4 2 2 根据英文r a i n s t o r mo v e ra d m e l l i n gi nm o u n t a i n s 译出。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m 】台北:国立故宫 博物院,1 9 8 7 p 1 2 6 2 3 关十喜龙仁先生所著的中国画史,虽然经过尽力的搜寻,但是最后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 非常遗憾,故现转引江兆申先生注,此图见喜龙仁著中国画史六图2 2 2 5 i :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万籁山中夏亦寒。 独有牧童牛背稳, 归来一笠带沧烟。 正德三年孟夏月画。晋昌唐寅。 款下钤“六如居士朱文印一方,其下白文“唐寅 印一方,还有画幅左下角 石块中亦加盖一方“南京解元 朱文印。此幅山水画按其自题中所记,“正德三 年”为大明f 德1 5 0 8 年,“此时的唐寅为三十九岁,他正从宗学周臣的南宋院 体转向兼取众长,画面以对角线布局为主,又加重了中部力量,使村庄、水榭、 成为主景;山石以斧劈皴为主,又呈现出类似披麻皴的纹理,用笔在劲利中趋 于细柔简练;墨色浓淡层次丰富,具较强韵律感。整体画风反映了他转变时期 的面貌。”2 4 传董源溪岸图( 图2 ) ,绢本,设色,立轴装裱形式,纵:2 2 1 5 厘米, 横:11 0 厘米,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由两幅宽度不等的画绢双拼而成。左幅 宽5 1 4 厘米,右幅宽5 8 4 厘米,这两幅的尺寸反映出北宋或更早时期织机所 能织出的2 3 英寸左右的最大限度。此画左下角有“后苑副使臣董元画”的题款, 并有十九枚收藏印,其中有七枚属于1 3 世纪中期到1 4 世纪晚期,年代最早, 钤盖在画面左下角的两个印章,是南宋权相贾似道的私印。上面那方章仅存上 半部分,是贾似道的葫芦形“悦生”印,然因其残缺不全,故难以和其他画作 上完整的“悦生印互为参照;“悦生 印的正下方是一枚长方形的图章,印文 “秋壑”,是贾似道的号。画上年代稍微更远一点的印章是“天水郡收藏书画印 记”;下面还有元朝柯九思的三方印章,两枚在画幅的左下角,第三枚则在右下 角。画面上距今时问最近的一方古印是钤在右下角的明朝内府收藏印“典礼纪 察司 半印( 即明初掌管内廷文物的机构) 。除去上述七枚古印章,画面上剩 下的十二枚印章则属于2 0 世纪的收藏者张大干和王己千,另外还有一方是张善 孑子的私印。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 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 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 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 款 2 4 单国强海外中国名画精选【m 】一f :海:上海文艺f l i 版社,1 9 9 9 年6 月二版p 9 5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刀,及近人张大干、张善孑子诸藏印衢。 图绘隐士的山居生活: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汇成一 个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 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 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 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 犹是唐人风范。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 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这似乎仍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山 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这却是 前无古人的。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 崖,则似侧倾的浪谷。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 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 关于溪岸图是否五代董源所作,上世纪末曾引起一场国际的大辩论。 3 0 年代,画家徐悲鸿忽声称自己觅得了古画溪岸图,不多时他将画割爱转 让给了画家张大千,张大干随身把玩三十年后,又转让给了身居海外的收藏家 王己千。然而两个大画家的曾经收藏,却给此图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世纪 末,王己千也垂老九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 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群英荟萃,众说纷纭。结果是悬 疑频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国绘画史。三方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 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 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如同传 为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的真伪之辩,旷日持久,莫衷一是,但在一点 上各方达成了共识:就是兰亭序的艺术成就极高,称之“天下第一行书”并 不为过。而溪岸图的作者虽不可确定,但此图的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筠关于溪岸图的详细背景资料请参见何慕文溪岸图的实物与文献证据一文。何慕文溪岸图的 实物与文献证据【c 】卢辅圣解读溪岸图【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p 1 1 4 一1 2 l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w 图与溪岸圈) 第二节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圈的异同点 上一节我单纯的向大家介绍了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的一些背景资 料,那究竟这两幅画之间到底有着什么关系昵。其实在上一节中,我有意将两 幅画作放在了一起,有心的人一定会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不用我多说,大家 也应该很轻易得知其中奥妙,那便是“相似”的问题。江山骤雨图的前景和 中景部分竟然几乎与溪岸图一模一样,下面我将要对它们做一个细致对比 分析: 1 近景部分:在江图的近景( 图3 上) ,是一片陂陀堤岸,上有四株杂树随 风摇曳,以点叶夹叶区分之,其靠近江边两株,交叉取势“介”字点叶树曲颈 图3 回望,与菱形夹叶树,相为呼应,顾盼生姿,另外两株则前后伫立,随风轻舞 上海师m 大学碗学位论文 第一章 扛山骤m 圈 与溪岸图) 同样也是以夹点叶区分。树下堤岸石质坚硬,且斜插江中。我们再来看溪 图的近景部分( 图3 下) 虽然它的近景堤岸是七株太小不一的树,但是如果仔 细观察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现江图靠近江岸且互相交叉的两株树,弯向江 面的那棵其实就是溪岸图中靠近江面的那棵树,不但它们树干的姿态一样, 而且连它的点叶都是依照溪图的夹叶叶子外形画出,交叉的另外那棵树则 是将溪图最前面的那棵直接照搬过来,将叶子画成概念化的三角夹叶;另 外江图剩下的前后伫立的那两棵树则是根据溪图的三棵松树的前面两 棵姿态模仿画出;还有,堤岸部分的相似度也很高,除了堤岸平台一样,就连 江图中那斜插入江的一段,也仅仅是将溪图出向画面之外的江岸提升 到了画面之中罢了。 2 中景部分:这一部分两国的相似度是惊人的,可以这么说,江山骤雨图 ( 图4 上) 的中部点景几乎完全照搬溪岸图( 图4 下) 中的元素:首先 就是水榭( 图5 ) ,水榭中的士人、妇孺、童子,包括他们的姿势和着装, 蓼 图4 司曩 两幅画都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是 江图的这些元素都较溪 图稍显简单稚拙( 图6 ) ;另外 便是水榭之后的江边土堤、堤岸 图7 上的泊舟踏板,它们的位置和结构也都是十分相似,同样,只是江图的 踏板简陋一些而己( 图7 ) ; 图嘲 海师范大学砸士学位论立第一章江m 骤雨图与溅岸图 除了这些相似点,最相像的地方便是篱笆屋舍、负犁归农、还有牧牛童子了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图8 ) : 图8 首先是篱笆围墙,溪岸图中的竹门篱笆,是标准的五代宋人的表现方式,采 用竹条搭架,编席为心,藤条树权为墙的古法绘制,其用笔生动灵活,不概念 不死板,每一根线条都是以细致入微之笔写出,顿挫有力。竹门旁一农夫衣蓑 顶笠负锄欲入,一牧童骑牛汲于其后,有暮归之感。再看江山骤雨图的这 部分,同样也是这些元素,不同的只是门前农夫未有项笠,牧牛小童的位置画 在了岸旁一树的前面,篱笆墙将树权藤条换成了竹苇编席,依然只是精细与稚 拙的区别;篱笆竹门内便是士人起 荔,i7 :鞫 居之所在( 图9 ) , 。 “ 麟 溪岸图中屋舍四合,依稀可辨 群。 有正、偏、厨、卧四室,墙、瓦、 茅、屏刻画逼真,一丝不苟。而江 图则将此简化构造,以概括的笔法 表现出来。包括房舍后面的修竹树 木也是将之简化而成,甚为潦草。 3 远景部分:这部分主要指的是 远方峰簇,溪岸图绢色古旧。 近看似烟云朦胧,而远观却奕奕生 动,气势逼出但见大幅山谷深溪, 山不见顶,须远观方见其倾斜山 势:两山交合,山谷外云峰遥耸, 圈9 甚有气势;而江山骤雨图的远山粗看过 羽一 一、i 上海师范大学顿士学位论立 第一章江m 骤雨图) 与溪岸圈 去,和溪岸图没有什么相像,但是如果观者仔细的去分辨的话还是可以 发现溪岸图的影响,大家看一下图1 0 ,江图只是将溪图的屋舍后 一倾斜左突的山体,拉高成为本图主峰,然后将溪图渲淡之皴法改变为自 己的斧劈画法,其山石结构依然是按照溪图的山体模画而出,大家可以看 看江山骤雨图山石的走势和峰上平台,这些在溪岸图中一眼即明,故 在此不再一一述说。 图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第三节江山骤雨图是否以溪岸图为母本模画而出 通过前两节对江山骤雨图背景资料和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画 面异同点的详细分析,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对两图有可能存在的关系做了一个大 致的推论:那就是江山骤雨图是否以溪岸图为母本临创而出的。对此 一疑问我暂且不提,我先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以一幅古代经典绘画作品为学 习对象,通过搬运、嫁接、改变图式等方式方法组合成一幅新的作品这种学习 形式,古已有之。特别是在明清两朝最为常见,比如明朝的戴进、谢时臣、沈 周;清朝的王晕、王原祁等都为此中好手,当然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古人 精髓化为己身所用。但是,他们只是借鉴其中一些构图或者笔法,或者将幅面 形式改变,最后保留临仿者的整体风格而已。像江山骤雨图这样几乎全部 套用经典图式及元素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可以随意说 江图确确实实是以溪图为母本创作出来的,因为科学的结论是要在严 格缜密的分析研究后才可以得出。既然我不可以这样确定,那为了解释这种情 况,我只能大致给它如下三种可能: 1 这幅画确实是唐寅原创,没有任何临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幅画的一 切相同,完全是两位画家的艺术自觉,是巧合; 2 溪岸图是以江山骤雨图为母本画出的,现在我们通过画面上的 对比,看到江图不如溪图的现象,完全是后来者居上的奇迹; 3 唐寅或许在鉴藏家、朋友家亲眼见过抑或是曾经亲自收藏过溪岸图, 并在此期间依据此图创作出了江山骤雨图; 其实这三种可能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将前面两种轻易排除掉,时隔千百年, 能画出相似度如此之高的作品无异于天方夜谭;同样,以一幅水平拙劣的画作 为底本,创作出艺术水平超迈古今的煌煌巨制那更是不可想象;剩下的就只有 第三种可能了:那就是唐寅有可能在鉴藏家朋友那里见过或者亲自收藏过溪 岸图,并且以此创作出了江山骤雨图。 如果按照前面第三种推测,唐寅在画江图之前,一定见到了溪岸图, 按其自题落款,也就是大明正德三年( 1 5 0 8 年) 前,必定亲眼目睹过溪岸图, 并且还放在自己身边一段时间,因为他要以此为母本创作江山骤雨图,光匆 匆看几眼是不行的,能画出那么相像的元素,肯定有段时间将溪岸图放在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自己画案或自家墙上朝观夕摹。如果确如我的猜测,那更多的疑问就又出现了: 1 唐寅有没有可能近距离接触溪岸图呢? 他的途径又是什么呢? 2 如果他是在鉴藏家朋友那里看到溪岸图,那他的那个朋友可能会是 谁? 又为何画面中没有这位鉴藏家朋友的印鉴? 3 如果是唐寅自己曾经收藏过溪岸图,那这幅画中为什么没有他自己 的收藏印和题跋? ( 从下一节的讲述中,就会知道唐寅经常会在别人的收藏书 画作品中题跋钤印,那如果是自己收藏品的话更应该这样做) 4 根据画面“典礼纪司”印,可得知在明初洪武年间,溪岸图就已经 被收回内阁,那为何在明中期时,也就是在明正德三年之前流落苏州民间? 它 是怎样从宫廷走向民间的? 5 既然在明中期时一直在苏州坊间收藏或流传,那为何在书画著录风气大 流行的苏州没有一位书画鉴藏家曾经对此图做过记录或研究? 这在当时全国书 画鉴藏的最中心,出现这种漏网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6 如果溪岸图上的款字为作者原款,由于董源的名望,相信这幅画流 传到任何人手中都会对其做一番考证或鉴定,或欣喜若狂的记录在册,或向友 人展示炫耀。那在当时风行书画鉴藏著录热的苏州,在当时书画鉴藏家云集的 江南五地( 我们在这里研究一幅画在明朝中期的流传情况,肯定不能将目光局 限在固定某个地方的著述,一定要把视线范围放大到地理学中定义的苏、松、 杭、嘉、湖这江南五地,因为当时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艺术品鉴藏 网络,在这里艺术家与鉴藏家声气相通,互为平台) ,肯定会被其中一个或者几 个著录家收录记述下来,并为我们所知。想想当时的艺术品流通和收藏信息的 传播速度,就可以想见出现这种重量级作品被漏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2 6 。 7 基于上面的第六点疑问,是不是还会有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董元” 2 6 l j 代书i 田j 著录水i r - 在宋宣和书谱、元云烟过眼录的皋础 :取得进步,无论数量还足质量对前代都 有所超越。当然,这些管作也人多j f j 白江浙义人之r 。重要的如朱存理( 1 4 4 4 1 5 1 3 年,苏州人) 珊瑚木 难、詹景凤( 1 5 3 7 1 6 0 0 年,休j 。人) 东图幺览编、陈继儒( 1 5 4 9 1 6 3 9 年,松江人) 妮古录、赵琦荚 ( 1 5 6 31 6 2 4 年,常熟人) 铁嗍珊瑚、郁逢庆( 约1 5 7 3 约1 6 4 0 年,嘉兴人) 郁氏书画题跋记、江珂玉 ( 1 5 8 7 约1 6 4 7 年,嘉必人) 珊瑚网等,详略小h 地记载- r 书i n l l 内容、印鉴、纸色、行数、前人题跋、 前人诗文、传记资料、鉴藏印、收藏者等信息,以及作者的评论。4 :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尽町能地把古 代+ 言i i 的原始情况记录下来,这对后世的考证研究具自誊人意义。这砦著作往往集i 田i 史、品评、著录、题 跋于一书,其中央杂着人量明代以前的序、跋、传、赞、诗、铭,史料颇为珍贵。, t - l ! j m i 日记载方面,沈周 奉朝内监所藏j 田j1 - 1 记录成化末年太监钱能、l :赐的收藏:二 二坊( 1 4 9 2 约1 5 6 6 年,宁波人) 华氏真赏 斋赋用央注形式记录了华夏“真赏斋”的部分收藏;义嘉( 1 5 0 1 1 5 京3 年,苏卅1 人) 钤山堂书i 田j 记是作 者参j 清点籍没之严嵩家藏f 5 l 田i 的记录。j 朗力:州籍的书豳搽藏家更为云集,相对的书i 画著录或随笔也足 非常多,比如:都穆一寓意编:朱存理一珊瑚小难;文嘉一钤山掌书i 田i 记;上稚臀一围朝吴郡丹 青忠;张一2 1 1 一清河书i 嘶坊等等。而且,像唐寅的挚友,如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前辈,沈周,吴 宽,下鏊等等都仃一定的收藏,在他们的诗文集种也经常可以看到为一些藏画作的题跋或褒扬的诗文,在 他们的这些并录或者随笔中,都没自提到过仃类似溪岸图的j 田j 作,当然,袖i 店寅的诗文集中史没有发 现,就算足在疑为临仿溪岸图的江山骤雨图中也没有发现暗示的迹象。故,这一点甚难理解。 1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片图 之款是在唐寅看过或收藏过之后,由后来收藏家假托董元之名补题,因为只有 这样才可以解释溪岸图在书画鉴藏家云集的苏州流传期间,竟然没有任何 著述记载,也没有任何关于此幅画的收藏信息,是不是有可能此幅画在无名无 款的情况下被当作一般书画凄凉的放置在库房书架上? 看了以上引发出来的七点疑问,也许我们的心情由发现新线索时的兴奋马 上又变得忐忑不安起来:董源名迹溪岸图和风流才子唐伯虎擦肩而过的艺 坛佳话竟有可能只是个美丽误会。但是,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唐寅根本就没有看 到过溪岸图,溪岸图也从来没有被唐寅收藏过,署名“唐寅 的江山 骤雨图根本就是一个假托唐寅的幅赝品呢? 当然不能,一幅古代画作,特 别是像这种和一幅足以改变中国山水画史的画作牵扯上关系的特殊作品,就算 它是多么的拙劣卑庸,在没有经过细心缜密的鉴定后,都是不能妄下结论的。 当然,我更不可能这样做,毕竟我不是书画鉴定专家,也不是这个专业的研究 生,平时接触艺术品鉴定,都是靠大感觉去看,在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背景的 情况下,不免经常会出现一些纰漏,同样在这里我还是不敢随意判定真伪,但 是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和发现的问题,只提问,不结论! 让更多的人在我发现 的这些疑问的基础上再次生发,寻找出更多的线索,以推动溪岸图的研究 继续向前走。 第四节唐寅与溪岸图近距离接触的可能性分析 其实,在论文结构刚刚成形的时候,本来想着要将上节中的每一个疑问都 试着分析考证一下,但是最后由于时间与篇幅的原因,加之以上的每一个疑问 几乎都可以发展成一篇几万字的论文,所以只能作罢。在重新修改后的论文框 架中,我决定将其中比较重要,且疑问最多的,唐寅与溪岸图近距离接触 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做一个试探性研究。具体来说,唐寅有机会接触 到溪岸图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自己的收藏;二是通过向书画鉴藏界 的朋友借阅。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1 唐寅自己收藏溪岸图的可能性分析 其实在当时的苏州,书画鉴藏已然不分身份,鉴藏家是半个书画家,书画 家也必定是个鉴藏家。这个一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达,二是由于文化底蕴的大 1 4 卜海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环境影响。从元朝始,吴中地区就陆续出现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文豪、大书 画家。一直到现在,苏州依然在全国来说都是盛产行业精英的宝地。在唐寅时 代的苏州更是全国文化重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在 衣食温饱后很多稍微有点文化的小康之家都很愿意进入了书画收藏这个优雅闲 适的世界,因为这样不但可以突出t l 己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而且还可以利用 书画收藏界中的作品流转互动,来认识和结交更多的,艺术水平和官阶更高的 文人官宦,这样无疑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公关效果2 一。唐寅就处在这样的一个 时代,再加上他本身又是一个大书画家,所以他肯定也不会免俗。 要想知道唐寅有没有可能收藏过溪岸图,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他是否有过 收藏行为,因为收藏行为是一个惯性动作。但是,书画收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 个比较奢侈的活动。有些人便丌始疑问,依照唐寅的生活水平,他有没有多余 的开销去应付这些书画投入呢? 因为,了解历史真实的人都知道,其实在其父 母弘治七年接踵而殁后,唐寅因不善经营醉心艺事,家道已然败落。根据江兆 申先生的观点,在j 下德三年三十九岁之前,也就是创作江山骤雨图之前的 一段时间,唐寅的生活应该是比较潦倒的。从他二十六岁时的白发诗“忧思 固愈度,荣卫岂及衰 中也可见一斑,似乎连吃饭都有问题;弘治十二年三十 岁时,为了帮助好友朱存理买驴,卖旧刻岁时集一两五钱助之;正德元年 丙寅三十八岁时,为了修筑桃花庵,到处借债,为此还与好友徐祯卿闹了不小 的别扭2 8 。所以,按照常理唐寅这时应该没有多少闲资去做这项活动。但是, 根据记载,又经常可以看到唐寅收藏古书画的事迹,比如: 1 ) 弘治八年,文徵明借观唐寅藏宋黄伯思撰东观余论2 9 2 ) 弘治八年,葑溪刑参借观唐寅藏宋钞本太玄集注3 0 3 ) 正德二年,唐寅手摹黄鹤山樵松荫高士图轴 4 )正德四年初夏,唐寅曾藏褚摹兰亭序3 1 5 )正德七年,唐寅题倪云林画六册 2 7 明中期时江南五地的书画收藏和流通情况,可以参见万术春味水轩的闲居者一万历末年嘉兴的书i 田世 界一书,第三章,书i 珊i 的流通,p 9 1 一l l o ,万木春味水轩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杭 州:中国美术学院j 版 ,2 0 0 9 2 8 以上的父母早亡、穷困潦倒、白发诗歌、助友买驴、借债筑屋、与友龃龋诸事迹见于唐寅的年谱。江 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 m 台北:国市故宫博物院,1 9 8 7 2 9 周道振张月尊文征明年谱 m 】上海:百家出版社,1 9 9 8 p 7 3 3 0 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d 】苏州:苏州人学2 0 0 7 ,p 2 3 3 同上注 1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溪岸图 6 )正德八年,唐寅题王维春溪捕鱼图 7 )正德十二年,文徵明跋唐寅藏石经残本3 2 8 )正德十四年,唐寅题宋李嵩罗汉图 9 ) 嘉靖元年,唐寅跋赵文敏陶靖节小像轴 当然,以上种种并不能一一囊括他的收藏活动,也不一定都是他亲自收藏, 其中也有可能参杂向朋友或画商借阅的作品。但是从这里足可以看出他确实是 有过一些收藏活动的,而且这个活动贯穿了他的一生。这就为他或许亲自收藏 过溪岸图增加了些可能性。关于他收购书画资金的问题,为此,我还在极 其有限的材料里简单的归纳了他生活来源方式: 1 ) 弘治四年辛亥为刘嘉德秀才作墓志铭 2 )弘治六年癸丑为沈隐君墓碣文 3 ) 弘治七年甲寅作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 4 ) 弘治八年己卯作徐天赐妻高氏墓志铭 5 ) 弘治十五年壬戌为黄志淳作风木图赠叶汝川 6 ) 弘治十八年乙丑有文王氏泽富祠堂记、齐云岩紫霄宫元帝碑铭等 7 )正德元年丙寅始筑桃花庵并由此鬻画 8 )正德十一年作吴德润夫妇墓表3 3 由上我推测,唐寅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卖画所得,偶尔也为别人作墓志铭或者 墓表之类的,也就是所谓的“鬻画卖文 。这些收入应该不算多,但是,如果慕 名而来的求索者比较多的话,唐寅应该会有能力去适量购置些古书画的。当然 我们从以上的记录中也可看出,和同时期身边朋友沈周等人相比较,他这样的 购买活动并不算多。他自己也曾经说:“余兴嗜古人名画,而不能多藏。闻吴江 史氏储蓄甚富,因与德弘走阅数日”。3 4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经济能力。 2 向鉴藏家朋友借阅到溪岸图的可能性分析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他是否有过向别人借观古画的行为,和 3 2 同注3 0 3 3 以上材料由唐寅的年谱中整理而出,参见江兆申所著关于唐寅的研究。 ”石渠宝笈卷四十一摹古册载:第十幅款识云,余性余性嗜古人名画,而不能多藏,闻吴江史氏 储蓄甚富,凶与德弘走阅数u ,凶尽发其帐中之秘,归而不忘,暇日辄忆所忆。图为一册。共得十一帧。 不知古人胜我,我胜古人,因以贻德弘使其评一胜负,德弘反谓青出于蓝者人半,殆爱我而誉我。正德庚 午四月二十五日。 1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江山骤雨图与 溪岸图 看看他身边有没有这种收藏颇丰的朋友。根据唐寅年谱新编中: 1 )成化二十二年,唐寅跋赵千里兰亭图轴5 2 ) 正德二年,唐寅手摹黄鹤山樵松荫高士图轴弘 3 ) 正德五年,先生摹古画十幅 4 ) 正德七年,唐寅题( 倪云林画六册3 7 5 ) 正德八年,唐寅题王维春溪捕鱼图3 。 6 ) 正德十二年,唐寅和倪瓒江南春并作江南春图3 9 7 ) 正德十二年夏,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 8 )正德十四年三月,唐寅又题王鏊藏阎立本秋岭归云图 9 )正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难点自考专业(小学教育)试卷【考试直接用】附答案
- 咨询工程师能力提升B卷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自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试题预测试卷附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电竞公司库存预警管理规定
- 专升本考前冲刺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功率波动控制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6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随州一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竞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自考专业(国贸)真题(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高速互连连接器及组件技术发展趋势-立讯陈琼南
- 高一英语练字字帖
- 《SPC统计过程控制》课件
- GB/T 3624-2010钛及钛合金无缝管
- GB/T 14153-1993硬质塑料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
-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及答案【新版】
- 维护新疆稳定 实现长治久安课件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 档案管理员述职报告9篇
- 舞台灯光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 牙体牙髓病最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